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古诗词三首》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

诵读是语文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枫桥夜泊

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

三、分析诗歌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哇?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四、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段,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

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它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教学反思:

22、《四季之美》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四季之美》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不同的美,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小孩子都喜欢四季的美丽景色,但是如何读出情感,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应该利用孩子的创造力,利用孩子亲身的感受来体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标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七、板书设计

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时间顺序

四季之美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冬天-----早晨(落雪—闲适)

教学反思:

23、《鸟的天堂》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文本折射的情感情境中,使学生共同完成内向体验及内心世界的丰富。

课标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

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学习过程:

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

1.在人们印象中,“天堂”是怎样美好的存在?

板书:天堂

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

(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想象: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

(小鸟生活的乐园)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可以边读边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每次看后“我”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3)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3.把反复读书后,在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1.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可以小组推荐,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

(1)就三个思考的问题集中交流。

①大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什么意思?

③最后一句中的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④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⑤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⑥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用鸟的乐园(或世界)?“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将梳理的疑难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四、选择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仔细地读读课文吗?

1.练习读课文,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或感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1)指导朗读:要读出榕树的静态美,抓住:茂盛、全部生命力、簇、堆、翠绿、明亮、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美丽等重点词语。

(2)想象:是啊!这榕树枝繁叶茂,绿得多么可爱!一簇树叶堆在另一簇上面,密密层层的阳光照在翠绿的叶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阵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像在长啊长的!请同学闭目想象。

3.关于众鸟活动的场面。 读一读,说说感受:

(鸟多:到处、大、小、花、黑、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五、扩展讨论交流: 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就是这里的一只小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吗?

(1)这儿生态环境好。 ① 这儿环境幽美。

② 这儿气候温暧,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而有生机。

③ 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各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就丰富。

④ 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符其实的鸟的天堂。 (2)人们保护意识强。

这儿的人们不许人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繁衍。

2.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你的同伴呢? 小结:榕树为鸟的生活提供了美好的环境,鸟在此生活,使得榕树更能茁壮成长,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是多好哇!它使得人类的家园更加美好。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时候“我”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体会到留恋之情)

(2)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体会到无限赞美) 2.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 同学们,“鸟的天堂”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受到人类保护。可怕的是,让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多了。如果有一天世界失去了鸟儿的叫声,看不到鸟儿的飞翔,大自然会变得多么寂寞、冷清啊!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为它们创造更美的生活环境!

八、作业: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试将你的做法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

去鸟的天堂玩 鸟的天堂 天堂 对生命的热爱

榕树:大 美(静态美 动态美)

鸟:多 欢 (热闹景象 动态描写)

离开

教学反思:

24、《月迹》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业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学情分析: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是重点。

课标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学习难点:

1.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学习方法:

品读、讨论、赏析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

(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生朗读课文,总结,汇报

时间:中秋的夜里。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并说一说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生读课文,并总结。

归纳:盼月----寻月---议月

其中,寻月是重点。作者详细描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

3. 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生总结,汇报

归纳: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变化过程为:失望——争执——神奇——满足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

板书:追求美的过程。

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孩子的眼里究竟是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表言论。

⒍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四、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你能给文章换个题目吗?

五、作业:

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月迹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月亮无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处不在教学反思:

习作七《_______即景》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学情分析:

中高年级的学生能熟练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课标要求: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学习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

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片,这些景物是那样迷人。

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文章,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非常难忘。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景物,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景物写下来,给别人以美的感受。

板书:________即景

二、方法指导

1.读题(出示课件2)

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总结

预设:题目不完整,需要补充。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出示习作要求:(出示课件3)

_______即景,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日落即景”,可以写“田野即景”等。

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出示课件4)

板书:选材写作方法

三、师生共同讨论(出示课件5)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进行了哪些提示。书中提示我们:(出示课件6)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出示课件7)

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

板书:有条理动态变化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8)

1.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和小组成员交流:把自己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大家,请大家评价。

3.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出示课件9)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10)

1.展示自己的习作提纲,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请大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

注意:要按一定顺序;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注意动态描写。

七、作业布置

1.选取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总结其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写景散文。

八、板书设计

选材---写作方法

_____即景

有条理---动态变化

教学反思::

《学习园地七》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收尾。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平台,大家一起交流写景文的静态动态的方法;二是词句段运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设计一章海报,一是把话写具体;第三部分是日积月累,学习欣赏《渔歌子》

学情分析:

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解,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对的景物的描写,突出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标要求:

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学习目标

1.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3.积累古诗词。

学习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把画面写具体。

学习难点:

学习怎样把一个画面描写具体。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语文园地。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

板书: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1)

(1)朗读这两段话。

(2)读一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2)

师:这两段都是景物描写。第一段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榕树的赞美;第二段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板书: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要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个海报。

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生制作海报,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编写的宣传语。

板书: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2)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出示课件4)

①读句子,体会每组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5)

师:这两组句子中,每组的第一句都描写得比较概括,不生动,第二句在第一句写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比如,“夕阳西下,乌鸦归巢。”这句话,第二句把“夕阳西下”进行了细化,并且用“斜照”体现出夕阳的特点以及夕阳对万物的“感情”;在描写“乌鸦归巢”时,作者更是赋予乌鸦以人的情感,用“急急匆匆”点明乌鸦回家时内心的焦急,给人无限遐想,同时作者还用“动人”点明看到这样的景物时的感觉;“点点”则形象地写出了乌鸦往家飞时的形状。综上所述,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生动,更富有感情。

板书: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②根据例子,仿写句子。(出示课件6)

师对学生们仿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示例: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示例: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优雅地在眼前流过。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示例:可爱的小狗在公园碧绿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示例:寂静的清早,低沉、昏暗的天空中布满了浓浓的阴云。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学习《渔歌子》这首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8)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出示课件9)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接触到了富有特点的、美丽的景物描写,明白了怎样把景物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还积累了古诗词,更学会了制作海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四、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渔歌子》,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宣传语要能打动人

语文园地更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

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反思:

.

.

.

——知识就是力量,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要担心知识没有用,知识多了,路也好选择,也多选择。比如高考,高分的同学,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学校的范围大,而在分数线左右的就为难了,分数低的就更加不要说了。再比如,有了知识,你也可以随时炒老板。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

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

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

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准你真正的位置。

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用心工作,快乐生活!(工作好,才有好的生活!)

此文档可编辑,欢迎使用!

~~~专业文档,VIP专享。更多精彩文档,尽在Baidu文库~~~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 古诗词三首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长汀县腾飞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措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三、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四、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第二,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第三,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的顺序。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展思路,积累素材。习作教学,可安排在语文园地后进行,以便更好地迁移运用“交流平台”中体会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以及“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把句子写具体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散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散步 6 散步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四)写作技巧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四、板书设计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化解分歧表现亲情五、拓展延伸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体会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去年,我们学习过课文《颐和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风景独特的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在153年前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昔日园林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灭情况。(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 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2.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围绕圆明园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齐读生字词,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易读错、写错的字。 2.说说课文围绕圆明园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分为几大部分? 5.指名接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领略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古诗词三首》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 诵读是语文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枫桥夜泊 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 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ò) 黄晕.(yùn) 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诗歌朗读指导 1. 听朗读。 2. 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 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出示课件 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 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 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 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 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 ( 出示课件 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 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 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 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 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 安 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 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 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 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 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 9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 的意境? (出示课件 10) 新课 教学 ) 分钟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 清新,景色美 妙。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出示课件 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 件 12 )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 泉、石”等意象,表现出 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 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 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出示课件 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 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 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 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 14) 明确: 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 境的寂静、 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5. 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 生概括。(出示课件 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 6.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 来。 五、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分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 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啁啁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朝晖夕阴,四季更替。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投入她的怀抱。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疆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教材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我们自己的慧根,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景物的众态之美。 分类具体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点 课文古诗词三首2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 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 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 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1课时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 间顺序描写景物;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 以致用。 鸟的天堂2课时 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 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 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

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月迹1课时 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习作______即景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及其动态的变化,突出景物的特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交流写景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技法;学习 制作海报的方法;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欣赏有关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文章,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辞的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法 学法:研读、精读、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春》。(板书题目及作者)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语调、情感 2、自由朗读课文 ①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zhuǎn)嘹(liáo)亮 水涨(zh?ng)抖擞(dǒu sǒu)精神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部编语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语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20.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猫1

26猫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三、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怂恿(s?ng y?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è):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