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主讲: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班级:广西大学中文系2006级文学专业

绪论

第一节谈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

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学习包括哪些方面?

(一)、文学史的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它起码包括四个方面:

1、文学的本位

2、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3、文学的理论、批评、鉴赏

4、文学的传媒

(二)、史学的思维

(三)、文化学的视角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及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

(一)、教材简介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

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

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

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

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三古、七段之分:

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文学

第二段:秦汉文学

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

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

(二)、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三)、上古期文学简介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一、上古歌谣的产生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吕氏春秋·音初》

《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篇》

伊耆(qí其)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二、上古歌谣的特点。

《南风歌》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ùn运:怒,怨恨)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孔子家语·辩乐解》

《涂山歌》

禹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suí随)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吕氏春秋》

第二节神话传说

一、神话的起源、性质和意义

(一)、神话的起源

(二)、神话的性质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禽蚩尤》

(三)、神话的意义

二、我国古代神话的流传和保存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huān还)人也。《太平御览》引《风俗通》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kuí葵)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声。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太平御览》引《尸子》

三、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区别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一)、神话与宗教迷信本质的区别。

(二)、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浪漫主义

2、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3、其它

四、思考题:

1、我国古代神话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神话?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古籍中?为什么残缺不全?

五、参考书目:

1、《理性主义》陈宣良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

2、《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叶舒宪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

3、《空寂的神殿》谢选骏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

4、《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商务印书馆

5、《心理学与文学》【瑞士】荣格三联书店

6、《中国古代神话》袁珂中华书局

7、《古神话选释》袁珂人民文学出版社

8、《神话与诗》闻一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神话与中国社会》田兆元上海人民出版社

10、《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后神话解读》曲金良文化艺术出版社

12、《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夏军辽宁人民出版社《面向世界》丛书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成书和流传慨况

一、《诗经》的产生

1、成书的三种说法:

A、献诗说:《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而后王斟酌焉。”

B、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

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C、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夺)徇

于路以求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汉书〃艺文志》:“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编定时间

二、流传情况:

1、四家诗

2、三家诗

第二节《诗经》作品的分类及其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一、分类:

1、风(国风,十五国风。160篇)

2、雅(大雅、小雅。105篇)

3、颂(周颂、鲁颂、商颂。40篇)

二、产生的年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1、西周前期(武王—孝王)的作品:

2、西周后期(夷王—平王东迁)的作品:

3、东周时期(平王东迁—春秋中叶)的作品:

三、地域:

第三节《诗经》的基本内容

一、《国风》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的诗篇。

《豳风·七月》《魏风·伐壇》

(二)、反映徭役、兵役的诗篇。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三)、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篇。

《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出其东门》《王风·木瓜》

《卫风·氓》《邶风·谷风》《郑风·将仲子》《傭风·板舟》(四)、讽刺和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篇。

《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陈风·株林》

(五)、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

《周南·芣苡》《魏风·十亩之间》《召南·采蘩·采蘋》

二、“变雅”—政治讽刺诗。

《大雅·瞻卬》《小雅·十月之交·巷伯·小旻·北山·正月·苕之华》

三、《周颂》中反映周初农业生产的诗。(略)

四、《大雅》中五篇反映周人历史的诗篇。(史诗)

1、《生民》

2、《公刘》

3、《緜(绵)》

4、《皇矣》

5、《大明》

第四节《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1、在创作精神上:

2、在形象塑造上:《郑风·褰裳》《召南·野有死麕》

二、赋、比、兴的表现方法。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秦风〃黄鸟》首章:“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①埘(shí)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②佸(huó)相会。③桀(jié)鸡栖之木。④括(kuó)至也。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四、四言为主、杂言交错的句法和重迭反复的章法。

1、句子的形式。

3、章节的形式。《芣苡》:

采采芣苡(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苡,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苡,薄言襭(xié)之。

“读者试平心静气函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五、运用大量的双声、迭韵、迭字的词语。

1、双声:参差、踟蹰……

2、迭韵:窈窕、辗转、沃若……

3、迭字:夭夭、依依、灼灼……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gǎo)为出日之容,瀌瀌(biāo)拟雨雪之状,喈喈(jiē)逐黄鸟之声,喓喓(yāo)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第五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现实主义的影响。

2、向民歌学习。

3、写作技巧的学习。

《诗经》的一些重要注释著作

1、《毛诗诂训传》汉毛亨(简称《毛传》)

2、《毛诗传笺》汉毛亨传郑玄笺(简称《郑笺》)

3、《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简称《孔疏》)

4、《诗集传》宋朱熹

5、《毛诗古音考》明陈第

6、《诗经通论》清姚际恒

7、《诗经原始》清方玉潤

8、《风诗类钞》、《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闻一多

9、《诗经今注》高亨

10、《诗经直解》陈子展

11、《诗经新解》沈泽宜

第三章春秋以前的散文

第一节自殷商至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卦辞、爻辞,《尚书》,《春秋》。

禾、黍、稻、麦。牛、羊、犬、豕(sh?)。奴、仆、臣、妾。

“帝乙归妹”、“高宗伐鬼云”。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

《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guó)季子白盘铭》。

《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盘庚》、《高宗肜(róng)日》、《西伯戡黎》)、《周书》等四部分组成。

诘屈聱牙,古奥难懂。

“若颠木之有由蘖(niè)”(喻枯木再萌芽)。“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接近)。

《春秋》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周平王49年)—鲁哀公14年(前481年,周敬王39年)《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宋鷁(yì)退飞,过宋都”。

第二编战国文学

第一章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第一节战国时期散文繁荣的社会背景及发展概况

一、社会背景

1、士阶层的形成。

2、统治阶级的需要和重视。

3、士阶层的复杂性。

4、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二、发展概况

1、分类:历史散文(可分三类:A、编年体著作:如《左

传》B、国别体著作:如《战国策》C、个人史著作:如《宴子春秋》)

诸子散文(可分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共十家据《汉书·艺文志》)。“三教九流”。

2、发展时期:

A、战国前期。

B、战国中期。

C、战国末期。

第二节《左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

一、记事的起止时间:鲁隐公元年—鲁哀公27年共255年,

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公共十二个鲁国的君主的世次来记载,全书共196845字(含经文18000字)

二、思想倾向。1、民本思想:《襄公十四年》:卫人逐其君,晋侯以为太甚。师旷曰:“或

者其君实甚。……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使其一人肆于民上,以从(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桓公六年》季梁对随侯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僖公十九年》宋襄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司马子鱼曰:“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得死为幸!”《文公六年》秦穆公以子车氏三兄弟殉葬,君子批评他“死而弃民”,“难以在上”。

2、重视人事:《昭公十八年》裨(pí)灶的要求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3、爱国思想:《僖公三十三年》弦高《定公四年》申包胥入秦乞师

4、对统治者的揭露:《宣公二年》晋灵公《宣公九年》陈灵公、孔宁、仪行父通于

夏姬《桓公十八年》齐襄公乱伦。

5、其他:

第二节《左传》的文学特点

一、叙事完整,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僖公23、24年》重耳之故事。

“别隗(kuí)”、“过卫”、“醉遣”、“窥浴”等情节。《宣公2年》晋灵公与赵盾之争,鉏

麑(chú ní)行刺、提弥搏獒(aó)两个片段。

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晋楚城濮(pú)之战”(僖公27、

28年)、“秦晋殽(yáo)之战”(《僖公32、33年》)、“晋楚邲(bì)之战”(《宣公12年》)、“齐

晋鞌(ān)之战”(《成公2年》)

三、善于写行人辞令。齐晋战,国佐,萧同叔子,“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僖公30年》,

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鄙远,知其难,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邢迁

如归,卫国忘亡”(《闵公2年》),“室如悬磬(qìng),野无青草”(《僖公26年》),“师人

多寒,王巡三军,拊(f?)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kuàng)”(《宣公12年》),“中军下

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jū)”(《宣公12年》)。

四、形象的细节描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文赢,先轸(zh?n)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

妇人暂免诸国,堕(duò)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襄公10年》:“子

产闻盗,为门者,庀(pǐ,治理)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

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宣公12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开了历史文学的先河。秉笔直书的精神和记事的鲜明倾向性。

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1·屈原,姓屈,名平,字原,楚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他的生年,据郭沫若考证为公元前340年,卒年各说不一,大约为公元前278年,或前277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屈原生活时代为战国中后期,正是他的祖国楚国由强盛而急剧衰败的转折时期,屈原的生平事迹、思想感情及文学创作,全都与楚国的这段历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2·“合则楚王,连则秦帝”。楚国在西周时期,是今湖北省西北部江汉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到战国时期,成了当时最大的国家,拥有巴东以下大江南北以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它和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两个国家,最有统一中国的条件。但是,楚国要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必须作到两点:一是改革内政,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任用贤能人才,富国强兵;二是在外交上与函谷关以东各国结成“合纵”联盟,打败秦国。这正是屈原所主张的。屈原“博闻强记”,善于外交辞令,愿辅佐楚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楚怀王曾经接受了他的主张,任他为左徒(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副宰相),“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他曾受怀王之托,起草了“宪令”(国家的根本法令)。这个宪令”的具体内容,根据《离骚》中“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主张,可知是一个改革的法令。他曾两次出使齐国,联合齐国抗秦。可见在楚怀王时期,屈原曾一度掌握了楚国内政外交上的实际权力,已经着手对楚国的政治进行改革。屈原的改革,触犯了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利益,上官大夫等人对屈原横加诬陷,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说屈原居功自傲,看不起怀王。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怒而疏屈平”,不让他参与国事,让他作“三闾大夫”(负责管教贵族子弟),后来又把他流放到汉北(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304年左右)。屈原被疏远后,他所施行的内政外交政策都被废弃,内政上仍由贵族势力把持权力,外交上对秦国实行投降政策,失去了六国的联盟,屡被秦国大败,损失大片土地;楚怀王最后被秦国拘留,死在秦国。

3·流放。怀王死,顷襄王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一贯主张降秦。当初是他劝怀王到秦国去和好,结果被秦国拘留,死在秦国,楚国人痛恨子兰,屈原也十分痛恨他。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陷害屈原,顷襄王又把屈原流放到江南洞庭湖一带(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286年左右).。顷襄王时期,秦国继续不断地削弱楚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了楚国经营了近八百年的故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城(今河南淮阳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郢都的陷落,使屈原看到了他的祖国无可挽救的命运,极度悲伤之中,怀石投汨罗江而死。相传投江是在夏历的五月五日,楚国人怀念他,每年到这一天表示纪念,便

是后来的端午节。

4·创作。屈原一生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人民,热烈挚着地追求着实行“美政”的理想。他的“美政”的主要内容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使祖国独立富强,进而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古人理想所谓唐虞三代的政治局面。屈原的这个理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顺乎代潮流,是进步的。屈原为这个理想的实现,与腐朽势力进行斗争,遭受打击陷害,九死不悔,终生不渝,表现了崇高的品格。屈原在实现他的理想的斗争中,写出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诗篇,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为二十五篇。具体篇目,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为:

《离骚》、《九歌》(共十一篇)、《天问》、《九章》(共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

另外《楚辞章句》中标为宋玉作的《招魂》,今人多认为是屈原所作。但对《渔父》一篇则公认非屈原所作;对《卜居》、《远游》两篇也颇多争议。屈原作品绝大部分都写在他政治失意之后。这些作品表达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为追求真理、实现理想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对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祖国濒于危亡的沉痛悲哀。总之,是楚民族衰败时期的呼声,正如韩愈所说:“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送孟东野序》)

第二节《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离骚》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写于作者被顷襄王放逐江南之后的可能性较大。这时的屈原“老冉冉其将至”,面对国家的日益衰败,而又救国无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语)。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作者对实现自己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写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溯;从“女媭之蝉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追求理想失败以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具体说来,约略可以提出如下几点:

一、写了作者的理想:“美政”。《离骚》结尾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作者终生追求的理想。所谓“美政”,其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腐朽贵族的世袭特权,修明法度,任用贤人,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进而统一中国,实现古人理想中的所谓唐虞三代之治的政治局面。当时历史的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就是实现大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屈原敏锐地看出了不得这个历史趋势,他要争取由楚国来实现这个统一。所以,屈原的“美政”理想,绝不是诗人的浪漫幻想,而是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他在热烈地追求着这个理想。楚国还没有变法,在内政上已落后于中原国家,他感到了形势的紧迫,他要求楚王急起直追,“乘骐骥以驰骋”,他向楚王自告奋勇:“来!吾导夫先路。”

二·写了诗人为实现理想所进行的努力和失败。首先,诗人怀着实现理想的紧迫感加强自身的修养。他认为自己有许多好的条件(“内美”),又加紧“修能”,唯“恐年岁之不吾与”。第二,为变法革新积极培养人材。他“滋兰九畹(w?n)”,“树蕙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sì)时乎吾将刈(yì)”。这里是比兴象征,意思是说培养了各种人材,希望他们快些成长,到时好用于国家事务。第三,他向国君宣传他的主张。他劝国君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任用贤人,以桀纣为鉴戒,楚王被他说动,终于与他有了“成言”。但是,腐朽的贵族势力,对诗人群起而攻之,他们中伤陷害,造谣诬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这时,本来信任他,与他有了“成言”的楚王,“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jì)怒”。他找到楚王辩解,但没有用,早晨见了楚王,晚上就被撤职了:“謇(ji?n忠诚)朝谇(suì,进言)而夕替”。可见斗争的激烈。在急剧变幻的政治风云中,屈原的追随者们,一个一个地投降变节,依靠旧势力去了,“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这使他非常伤心。他又觉得追随者们的变节并不奇怪,在追逐私利的时俗当中,“又

孰能无变化”呢?总之,他追求理想的努力是失败了。

三、写了诗人失败以后的复杂心理。诗人的失败,内心是痛苦的,是波澜起伏,极不平静的。

第一、诗人探讨了为什么遭受打击?为什么失败?难道是自己的不对吗?不是。已是纯正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恐皇舆之败绩”,“唯灵修之故也”,“哀民生之多艰”。原因在于他与贵族群小走的根本不是一条道,彼此不可能相容:“何方圜(huán,同圆。)之能周兮,夫熟异道而相安。”于是他对贵族群小进行了猛烈抨击,斥责他们“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背绳墨以追曲”,把国家引向了绝境。他怨恨楚王不辨忠邪,信谗变卦,反复无常。

第二、在忧郁彷徨当中,诗人一度产生了洁身自好的念头:“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修我初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这时女媭也劝他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但是,他总结历史,“瞻前顾后”,觉得一切非正义的丑恶的东西,终归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又坚定了信心,重新探索实现理想的路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第三、诗人希望能再度取得楚王的任用,希望能在楚国群臣中再寻到知音。这便是“叩帝阍”、“求佚(yì)女”两个情节所写的内容。《离骚》中这两个情节最为神奇虚幻,光怪陆离。幻境是现实的象征,实际是写了诗人失败后的再度努力。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悟。”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与此终古!”第四、诗人在对楚国绝望的情况下,陷入了走与留的矛盾当中。在屈原的时代,士人在本国不被任用,是可以出走去为别国君主服务寻求出路的。孔子、孟子、荀子、吴起、商鞅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到过许多国家的。以屈原的才能到当时的任何国家都可大有作为。走呢?还是留呢?灵氛问卜、巫咸降神两个情节就是表现这个矛盾的。灵氛说出走的好,不要犹豫,不要留恋,九州如此之大,哪里都可以去施展抱负,巫咸则说,你年纪还不算老,先不要出走,再等等时机。面对楚国的现实,诗人认为灵氛的意见对,决定出走。但当他一切都准备就绪,就要启程时,却又留恋故国,舍不得离去:“仆夫悲余马怀兮,蜷(qúan)局顾而不能行。”于是又决心留下来,就是死也要死在故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带有自序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离骚》的思想意义在于:

第一,通过诗人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决心,表现了诗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第二,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离骚》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

第三节《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伟大的长篇抒情诗,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浪漫主义是它最显著、最突出的风格特色。这表现在:

第一、创作方法上: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它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作家表现自己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按照生活可能有或应该有的样式反映生活。而在《离骚》当中始终贯串着诗人追求“美政”的理想,并以“美政”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使它的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现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定意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第二、描写人物上:浪漫主义强调写理想化的人物。而《离骚》中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有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丰富强烈的感情。他不仅有内在的美好品质,又有美好的仪表,他憎恶黑暗、嫉恶如仇,宁“伏清白以死直”,不肯与邪恶同流。就是揩拭眼泪也与平常人不一样:“揽茹蕙以掩涕兮,露余襟之浪浪。”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在他身上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当然首先是诗人屈原高洁人格的化身,但却是更加理想化了的。

第三、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幻想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以及神话色采等等,而在这方面,《离骚》尤为典型突出。按照篇章结构,《离骚》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着重于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却不是按生活本身的样子如实摹写,而是把经历和感情加以幻化升华,变成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在这里,剧烈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变成一种似乎是男女爱情间的波折;现实中的国君楚怀王变成了“美人”、“荃”、“灵修”,是主人公的追求对象;腐朽的贵族反动势力变成了专门妒人之美、挑拨离间的“众女”,诗人为革新政治培养人材,变成栽培花草;诗人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培养和才能上的修养,变成了喜爱佩带香花香草、讲究修饰的癖好;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比喻象征、幻化升华,从而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斗争、美与善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光明与黑暗的不可两立等,形象地表现出采,启发人的认识,激动人的心灵。总之,这一部分既反映了生活的实质,又完全改变了生活本来的形态。

《离骚》的后半部分写诗人追求理想失败以后的苦闷、彷徨和对未来的打算等内心活动,更是完全采用了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来表现的。“沅湘陈词”是虚构,因为世上并没有大舜。这只是借了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yí)的神话传说,想象舜(或舜的神灵)在那里,因此“济沅湘以南征”,去找这位大圣大贤评个理:为什么自己“依前圣以节中”,却落得了这样的地步。“叩帝阍(hūn)”、“求佚女”两个情节中的想象驰骋那就更加奔放不羁了。诗人遨游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所到之处:县圃、崦嵫(yānzī)、咸池、扶桑、天津、不周、灵锁、瑶台、春宫等,都是神话中的地方。日神羲和、月神望舒、风神飞廉、雷神丰隆以及凤凰等等,都供他驱使,为他服务,或驾车,或作信使,或当警卫。他所要见的人物有宓(伏)羲氏的女儿、洛水女神宓(mì)妃,有尚未与高辛氏(帝喾kù)成婚时的有娀(sōng)氏之佚(美)女,有尚未与少康成亲时的有虞氏的二姊妹。总之,在诗人的幻想当中,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河流等,构成了一个声势煊赫、雄奇壮丽的境界,想象之大胆和丰富,古今罕见。而这两个幻想的离奇的情节充分展现了诗人苦闷、失望、彷徨的心情。至于产“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仆马悲怀”等情节,也无不如此。

第四、在作品上:《离骚》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它使人和现实妥协,或者逃避现实;一种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它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唤起对现实压迫的反抗。《离骚》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鞭挞了邪恶势力,能唤起人们为真理正义而献身的崇高感情和战斗意志,绝不会使人消极。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读《离骚》,就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勉励自己写成《史记》。《离骚》是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典范。

第四节《九章》和《九歌》的不同

《九歌》虽都是屈原的两组诗歌,都是抒情诗,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一·篇数不同。

《九章》包括九篇作品,依照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内容的性质不同。

《九章》是在诗人在同腐朽贵族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中产生的,多是屈原的记实之辞,有强烈的政治性。这九篇作品非作于一时一地。《橘颂》是一首咏物述志的诗,借对橘的赞颂,寄寓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情调欢快,一般认为是早期的作品。《抽思》是作者被怀王流放汉北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独处异域的孤寂苦闷心情和对郢都的怀念,其中说:“惟郢路之辽远兮,魂—夕而九逝”,就是说一夜当中九次梦见回到郢都。《惜诵》写于被怀王疏远以后,写作时间也比较早。其余六篇,都是屈原被顷襄王放逐江南时期的作品。《怀沙》、《惜往日》是屈原自沉以前不久的作品,后者是作者的绝笔,是他最后一首述志诗,诗中说:“不毕辞而赴渊。”《九章》

中的《哀郢》和《涉江》是屈原除《离骚》以外的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哀郢,就是哀悼郢都的陷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作者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惨状。诗中描写了当时的荒乱景象,对人民遭受的灾难,对国家的濒于危亡,表现了无限的悲痛和哀伤,对腐朽贵族们的误国罪行和顷襄王的不辨贤愚忠奸表示了愤怒和谴责。《涉江》记述了诗人被放逐江南的历程和心情,其中作者的行迹历历可见,诗中作者一再表示绝不“变心从俗”,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其艰苦卓绝、矢志不渝、坚持真理的精神,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九歌》十一篇,是一套祭祀用的歌词,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祀神乐歌的内容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的。这十一篇歌词,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为各篇所通用以外,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东皇太一》祀天之尊神,也即上帝;《东君》祀太阳神;《云中君》祀云神;《湘君》与《湘夫人》祀湘水的配偶神;《大司命》祀主寿命的神;《少司命》祀主子嗣(sì)的神;《河伯》祀黄河神;《山鬼》祀山神;《国殇》祀为国阵亡的将士。这些祭歌的内容,《国殇》一篇比较特殊,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将士的挽歌,其中对死难将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进行了热烈的礼赞,格调悲壮刚健,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其余所祭都是自然神祗(qí),有的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烈场面,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烈礼赞,有的写神与神、神与人间的相爱及离愁别绪。虽然写的是神,却有着浓厚的人情味。《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是优秀的恋歌。总之《九歌》是祭歌,又是优美的抒情诗,它取材于神话传说,不象《九章》那样是作者斗争经历的记实,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三·艺术风格不同。

1·《九章》文笔比较朴素,多直抒胸臆,浪漫主义成分较小,除少数片断外,一般不用幻想、夸张的手法。如《哀郢》的开头四句就直写郢都陷落,楚国人在荒乱中向东方撤离的景象;天命是无常的啊!可老百姓又有什么罪过,使他们受惊受难?在大好的仲春季节里,骨肉相失,向东方逃散!结尾说: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何日夜而忘之!

心情悲苦,使人不忍卒读,但却没有夸张。再如《涉江》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作者的流放地溆浦“山高蔽日”、“幽晦多雨”、“霰(xiàn)雪无垠(yín)”的凄凉景色,也烘托了诗人郁闷悲苦的心情,与《离骚》中的奇幻境界迥然不同。总之,朴素的语言、深厚的爱国思想、高洁的情志与记实之辞相结合,是《九章》的风格特点。

《九歌》是祭歌,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它语言精美,韵味隽永,想象优美而丰富,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如:《湘夫人》中的开头四句,说湘君想象湘夫人已经降临到了北渚,自己在等待她到来,望眼欲穿,而她却迟迟不来,眼前唯见徐徐的秋风、洞庭湖的波澜和飘落着的树叶,禁不住地愁绪满怀,把环境气氛、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和谐地交织一起,构成了一个略带轻愁、耐人寻味的美妙意境。这个意境历代被传诵,诗人们由此引发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东君》中所想象的太阳神的形象,不仅具有自然界太阳的素质,而且有人间英雄的气概,其想象之美妙令人倾倒。其中写旭日初升时那种在云际乍升乍降、摇曳不定的景象时,说他已驾起龙车(“辆”)上路,就要往高空行驶(“将上”)了,车子发出隆隆的声响(“乘雷”),车上彩霞制成的旗帜(“云旗”。)随风舒卷飘动(“委蛇”)。但他象一切登程远征的人一样,回头看着自己的乡里(“顾怀”),叹息着(“长太息”),有一种徘徊难离的心情(“心低徊”)。写太阳在云中时隐时现,云霓辉映,光芒万丈的景象时,把光芒想象为长箭,想象太阳神穿着青云作的上衣,白霓作的下衣,举起长箭去射杀那专事掠夺的强盗“天狼”(星名,神话中说此星主掠夺),除暴安良,使人类生活安泰。写傍晚时的景象,又想象太阳神射杀天狼之后,手持长弓(“操弧”。弧,星名,又名天弓)凯旋而归(“反沦降”,即降落),豪情满怀,拿起北斗(星名,七星组成,呈杓形》这把“勺子”,痛饮桂花美酒。诗中关于太阳神的想象奇妙之至。

四、题目来源不同。

2·《九章》的名称非作者自定。因这九篇作品原是单篇散行,后人因其内容和形式大致相似,集于一起,加上了《九章》这个名目。“九”代表篇数,“章”是篇章之意,九章便是九篇。一般认为,这个名称是西汉刘向最初编辑楚辞时加上去的。

《九歌》是古代乐曲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天问》、《山海经》中都讲到过。《山海经》说:“夏后开(启)上三嫔(宾)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就是说,启三次到天上去做客,他把《九辨》和《九歌》偷到了人间来。这当然不可信,但说明《九歌》的名称确实很古。屈原的《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改造加工而成的,可能这些祭歌也以《九歌》为名,为屈原所承袭。九,代表多数,不是确数;九歌,意思是用多数乐章所组成的乐曲。

第五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从屈原开始,中国诗歌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作品带有作家个性特点的时代。屈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屉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骚体”),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格调,在诗歌史上起了巨大的解放作用,是一次诗体的大解放;屈原继承了古代神话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从而开创了诗歌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方法,是我国诗歌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开端,屈原创作了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和其他一些著名诗篇,展示出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屈原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使《诗经》中的比兴由比较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的手法,发展到带有象征性质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等等。这些,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都是重大的、不朽的贡献。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的:“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1·首先,他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后世许多进步作家,文人从他的诗篇当中受到了爱国思想的影响,从他的高洁人格和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汉初的贾谊,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贬长沙,投书吊屈原,把屈原引为同调,表示了对他的尊敬,这书便是人们熟知的《吊屈原赋》。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称赞屈原的高洁志向,说“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为屈原写了传记。当他受到统治者的暴虐摧残,陷入生死矛盾的时候,他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事迹,勉励自己顽强地活下去,以完成《史记》的写作。李白仰慕屈原的为人,他一生蔑视权贵,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屈原爱国思想的真正继承者。我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危亡的时代,写出慷慨激昂的爱国篇章;许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时代,坚持理想,崇尚节操,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政治斗争中牺牲了生命,这些,在文学史上都是以屈原为其开端的。鲁迅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艰苦斗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1926年出版文集《彷徨》时,就以《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的话作为题辞,可见当时的鲁迅,就以屈原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战斗。屈原精神对后世韵影响,又绝不限于历代的作家和文人。他是人民的诗人,他的崇高精神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他死后楚国人民纪念他,后来发展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足见他在人民中的影响之深远。

2·屈原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在这方面,可以从许多方面和角度上看到他的影响,但此处只能述其主要几点:

一·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作风,对后世文学发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屈原以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幻想方式表现其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从而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方法,后来形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后人常把《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或“诗骚”。这种称法,其内涵不只意味着《诗经》和《楚辞》是先秦诗歌创作的两大高峰,同时也是把它当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倾向、两种文学传统的代表来著称的。后世许多浪漫

主义的诗人,无不在创作上学习屈原或受屈原的影响,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李贺的创作就是突出的例子。李白认真学习屈原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作品中大胆的夸张、奇幻的想象,与屈原作品是一致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天姥山的奇幻描写,光怪陆离,他的《古风》第十九首“西上莲花山”,都使人想起《离骚》后半部的幻想境界;殷瑶评《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河岳英灵集》),也正说明这个问题。被称为“鬼诗人”的李贺对牛鬼蛇神“吟而成癖”(蒲松龄《聊斋自序》),他的作品中的奇幻想象受屈原的影响那就更明显或者更直接了。他的《南山田中行》、《感讽五首》之三诸作,刻意描绘阴森恐怖的境界,明显的是受了《招魂》的影响;他的《苏小小墓》就直接容纳了《九歌·山鬼》的意境。

不仅浪漫主义的诗人作家从屈原作品中受到教益和影响,有许多现实主义诗人作家也从中受到了教益和影响。杜甫就是受屈原影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杜甫的意思是说:他心里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创作达到屈宋的水平,与屈宋并驾齐驱,不仅要有美丽的形式,同时又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不然的话,恐怕就会步齐梁浮靡文风的后尘了。这说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虽然不是在学习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但从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受到了深刻启发,并给了屈原浪漫主义作品以很高的评价。

二·屈原创造的“楚辞体”,对后世文学发生了重大影响。

1·楚辞体,或称骚体,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成为古典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之一,为历代作家所使用,写出了大量骚体诗。

2·在楚辞体中,后来又孕育蜕(tuì)变出了赋。正如刘勰所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

3·楚辞体对后来五、七言诗的产生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诗歌的句式最先成熟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句式,后来逐渐定型为五言和七言句式。在诗歌句式由四言向五、七言过渡的过程中,楚辞体起了桥粱的作用。楚辞中的许多诗句去掉虚词,或将虚词换以实字,就符合五、七言诗的节奏和句式。如《招魂》:

高堂邃(suì)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纲户朱缀(zhuì),刻方连些;冬有穾厦,夏室寒些;川谷径复,流潺湲(yuán)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穾:yào,复室,结构重深之屋)这里去掉“些”字,就可变成:

高堂邃宇槛层轩,层台累榭临高山,纲户朱缀刻方连,冬有穾厦夏室寒,川谷径复流潺湲,光风转蕙汜崇兰。

三·屈原创中“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屈原的这一方法是由《诗经》的比兴手法发展而来的,但比《诗经》的比兴手法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这种方法不是简单地以某物比某物、触物以起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带有象征、暗示的性质。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运用了这种方法,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此外有许多咏史、咏怀、感遇的诗篇也都直接间接地受屈原影响运用了这种方法。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⑴。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⑵。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⑶。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4)?

沅有苣兮澧有兰⑸,思公子兮未敢言⑹。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⑻?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⑼。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⑽。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⑾。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⑿。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⒀。网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⒁。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⒂”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⒃。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⒄。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⒅。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⒆。搴汀洲兮杜若⒇,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21)。

注释:

(1)帝子二句:湘夫人啊,你快降临北渚吧,远远地望不见你,使我满怀愁绪。帝子,指湘夫人,传说中帝尧之女。渚(zh?主),水中小岛。联系《湘君》中“夕弭节兮北渚”句看,“北渚”是湘夫人归途中的歇息之地。眇眇,眯着眼远望的样子。

(2)嫋嫋:同“袅袅”,风力微弱的样子。波:掀起波浪,用如动词。木叶下:枯黄的树叶纷纷落下。

(3)登白二句:我登上长满薠草的水边高地,纵目远望,盼着湘夫人到来。我与她已有约会,在晚上作了准备等她前来。白薠(fán凡),一种水草。佳,佳人,指湘夫人。期,约期相会。张,陈列、布置。

(4)萃:聚集。蘋(pín苹):一种水草。罾(zēng1增):一种鱼网。

(5)沅:沅水。苣:同“芷”,一种香草。澧:澧水。这一句并非实指,有起兴的作用。

(6)公子:即公主,指湘夫人。

(7)荒忽:同“恍惚”,隐约难辨的样子。潺湲(yuán元):水流不断的样子。

(8)麋(mí迷):鹿名。蛟:传说中的无角龙。水裔(yì义):水边。这两句是比喻失其所当,劳而无功。

(9)江皋:江边高地。澨(shì是):水边。

(10)佳人:指湘夫人。腾驾:驾车快行。偕逝:一块去(过美好的生活)。

(11)葺(qì气):结茅草盖房子。“葺之兮荷盖”即用荷叶盖房顶。

(12)荪(sūn孙):香草名。荪壁:以荪草装饰墙壁。紫坛:用紫贝嵌饰花台。播:涂抹。椒:指椒泥。成堂:粉刷堂中墙壁。成:同“盛”,涂饰。

(13)桂栋:用桂木做屋梁。兰撩(1iáo辽):用兰木做椽子。辛夷楣:用辛夷木做门楣。药房:用白

芷装饰卧室。房指室旁小屋。

(14)网:编结。薜(bì毕)荔:蔓生灌木。擗(pì劈):剖开。櫋(mían棉):房檐板。擗蕙櫋:剖开蕙

草编成房檐板。张:铺设。

(15)白玉二句:以白玉石做为镇席,屋里布放着石兰草以取其芳香。镇,压席。疏,散布。

(16)芷葺二句:用白芷覆盖在荷叶做的屋顶上,房子周围再绕上杜衡香草。缭,缠绕。

(17)合:汇集,集中。实:充实,放满。庑(w?武):走廊。

(18)九嶷:指九嶷山诸神。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是传说中虞舜所葬之地。灵:神灵。

(19)捐:抛,丢。袂(mèi妹):衣袖。裸(dí蝶):汗衫。澧浦:澧水边。

(20)搴(qiān千):摘取。汀(tīng厅):水中平地。杜若:香草名。

(21)时不二句:相会的时机不可能经常得到,我暂且慢步散散心吧。骤,屡次,一再。容与,迟

缓慢行的样子。

《湘夫人》赏析

一、《九歌》的内容:

此诗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九歌》共十一首诗:《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作者: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说明是自铸其词的新作。

但朱熹《楚辞集注》认定是“更定其词”的新作。

三、背景:

这首诗是祭祀湘水女神的乐歌,与另一首祭祀湘水男神的乐歌《湘君》是姊妹篇。传说虞舜南巡,死在苍梧之野,葬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至洞庭湘水地区听到噩耗,南望痛哭,自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屈原在神话传说和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塑造了湘君和湘夫人的神灵形象,抒写了这一对配偶神相爱中的死生契阔、会合无缘的痛苦,曲折地反映了人间忠贞的爱情生活中的某些心理感受。

四、学习此诗要注意两个语言特点:

1、运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语。

2、“兮”字的运用。

五、结构:感情,不仅是本诗的表现内容,也是本诗的内在结构。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由男巫扮饰湘君的唱辞。按其情节和心理变化的抒情线索,全诗可分为六段。

第一小节,写湘君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的忧愁心情。

“愁”字是本小节的感情基调。“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借秋景渲染愁情。这一小节的意思是:我来到约会地点,却不见湘夫人的踪影。我想,她一定降临到这个小岛上等过我。见不到她,我心里很难过;想到她蹙眉凝望、在这儿等我时的情景,就更加使我忧伤。举目四望,不见亲人,只有那阵阵秋风缓缓吹过,在洞庭湖面荡起层层波纹,把树上的黄叶吹得纷纷飘落。

第二小节,写湘君盼望、等待湘夫人时的懊恼心境。

“登白薠兮骋望”写盼望等待,“与佳期兮夕张”写盼等时间之长。“鸟何”二句是假想中的反常景象,借以比况赴约不遇的困窘处境,显示湘君极其懊丧的心情。这一小节的意思是:我登上长满白薠的水边高地,放眼向四际眺望,盼望湘夫人能够回来。就这样,我一直盼等到夜幕降临。这时,鸟儿投林,渔人收网,可是我啊,就象那鸟儿不投宿树林而聚于水草。无处栖身;就象那渔网不张在水中而张在树上,不幸的时运实在令人懊丧!

第三小节,写湘君对过去与湘夫人见面时未敢倾诉衷情的追悔。

沅江、醴水是湘江的上游支流,可看作是湘夫人经常出没栖身之处;薠、兰是香草,以喻湘夫人之美好。由“未敢言”可知,湘君与湘夫人以往曾多次见面,但爱慕之心却未曾表白,故而此次约会非常重要。荒忽,既是写环境,又是写心情。这一节的意思是:回想起以往在那里和她相见的时刻,无限深情,未曾表白,怎不令人追悔、神伤。抬起头来,溯流上望,暮霭沉沉,一片渺茫,心神恍惚,无限惆怅,只有那无情的江水,仍旧在缓慢地流淌……

第四小节是过渡段,显示出湘君的心情由于懊丧和追悔而进入了神志恍惚状态。

“麋何”二句与第二小节中的“鸟何”二句同义。这种同型同义句的重复出现,是一种强调,就象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主旋律一样,体现了湘君当时的感情基调。“朝驰”二句,是湘君回想自己急忙忙赶来赴约的情景。“朝驰”与“夕济”相对,以显示湘君日夜兼程;“江皋”与“西澨”并出,以显示他跨过一道道江河。上下句同义反复,造成一种风驰电掣之势,体现了当时湘君急切而兴奋的心情。为什么会这么急切、兴奋?因为他心中萦绕着一个美好的憧憬:美人召我相会,并

要与我一起驾着飞腾的马车,远走高飞,去过那美满幸福的生活!在这里,“麋何”二句突兀而来,“朝驰”、“夕济”的回想不期而至,它们都不过是湘君迷离恍惚中的一些心理闪念。“召予”、“腾驾”、“偕逝”,似乎说得很肯定,恐怕也未必是真,还是作为湘君恍惚中的幻想为宜。如果湘夫人真的召他,又决心与他“偕逝”,那就不会早早离去。如果不是湘君的心神恍惚,那么接踵而来的大段梦幻境界就无由生出;这一段的真正过渡意义,就在这里。

第五小节,写湘君在幻想中与湘夫人结为夫妻、共同生活的美境。

全节可分两个部分,开头到“疏石兰兮为芳”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以下为第二部分,写彩饰门面,迎接宾客。两部分都写得很有层次。前一部分先以“筑室兮水中”总提一句,然后依次写庭院、堂屋、洞房、床帐、镇物,由外到里,由大到小,渐入渐细,合乎建修顺序;一层层写来,笔底流淌着准备结婚的情致。后一部分依次写屋、庭、门、客,着眼彩饰,锦上添花,由里到外,合乎步出迎宾的顺序;一步步写来,处处洋溢声结婚盛典、宾客盈门的喜气。

第六小节,写湘君离开约会地点时的旷达宽解态度。

湘君从幻想中醒来,回味着那美好境界的余香,心里就更加思念湘夫人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衣袖、单衣作为爱的信物,抛进湘夫人经常出没的沅江、醴水,希望湘夫人能够看到,又拔取约会地点的香草,作为纪念,以俟将来能赠给湘夫人。这时,湘君的激动情绪已经过去,因而采取了一种旷达态度。好时运是不可能一下子得到的,我还是放宽心胸,逍遥自在地等待着吧!

《湘夫人》是一首抒情诗,它在结构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感情起伏跌宕为中心线索、贯穿始终,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构成了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

这条感情线索的流动轨迹是: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顿起忧愁;盼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湘夫人时,愁情加深,以至懊恼;在懊恼中追悔以往的错失良机,心情更加痛苦,以至神志恍惚;在恍惚中进入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达到了全诗感情的高潮;高潮过后多心情平静,终以旷达自解。简要的说,就是: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整个感情流程象一条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息,可谓线条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通。六·思想内容述评

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时的忧愁、懊恼感情和一系列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中写的是神的爱情生活,但却是按照人的现实生活想象出的,因而处处流溢着人的情味。我们不妨可以把它作为一首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诗中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歌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着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七〃艺术特色

一、通过现实景物、假想景物和幻想境界的描写,多方面地渲染感情。

借景抒情,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抒情手段。但同样是借景抒情,《湘夫人》却有自己不同寻常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多它不仅借助现实之景来抒情,还借助假想之景和幻想境界来抒情,从而构成了多种形式的情境交融境界。具体说来,有下面三个地方值得特别注意:

1.“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一个感情与现实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①·首先,此句紧承上句,用的是抒情“点染”法。上句直书“愁”字,点明这一小节的感情基

调,下句写景,借秋景来渲染、扩散、深化这一愁情。上点下染,情景浑然交融。

②·其次,秋风、水波、落叶,取景典型,寓意油然暗生:秋风习习,似觉凉意透心;水波荡漾,

如同“心波”起伏,落叶纷纷,犹若心境步步下沉。景与情谐,虽无半个情字,却处处愁情横溢。

③·再次,秋风荡水波,水波飘落叶,秋风扫落叶,落叶随水波,四景关联一体,境界自然天

成,更有无限情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2.“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不是现实景象,而是由现实景象与自身处境的对比所生发出来的假想景象。透过这一假想景象,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了何种程度。这是将强烈感情蕴含在假想景象之中的典型实例。

3.第五小节所极力铺陈的修房盖屋、彩饰门面的景象,纯粹是虚幻的。香草玉树,五彩缤纷,工笔细描,想象丰富,极尽夸耀之能事。明写美物、美事,暗写美人、美意,包蕴着无限向往的真情和难以遏止的追求力量,是一个将感情融汇在幻象之中的典型境界。

寓情于景而情更浓。以上几处,显然都是诗中感情最浓烈、最动人的地方。

二、诗中感情流程的起转升降,十分合乎特定情景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规律。

本诗是以感情的起伏跌宕为线索的,但这起伏跌宕之所以合理、成功,则是由于它的起转升降合乎了心理活动的规律。这是一条比感情线索更深入一层的心理活动线索。大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环节写得相当微妙:

1.“帝子降兮北渚”,起笔就写湘君心中猜想的情景,一下子就进入了心理活动的描述,简捷而深邃。湘君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首先想到对方等待自己之苦,为对方等不到自己而忧愁,这一心理活动特点,突现出他对湘夫人爱恋的深挚。

2.“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一假想景象,看似来得突兀,实际上却完全合乎湘君当时心理活动的进程。

首先,这一假想景象是在湘君等不到湘夫人时心绪愈变愈坏、愈来愈懊丧的感情基础上才生发出来的。

其次,是由于时值傍晚,鸟儿投林、渔人收网的现实景象扑进了他的眼帘,才使他产生了关于“鸟”、“罾”的联想。接着,在联想中又发生了一个将鸟儿、渔人归家团聚与自身赴约不遇的困窘处境相对比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这一内心的对比,就不会将现实景象扭曲为假想景象。由此可见,“鸟何”、“罾何”这一假想景象的产生,是一个既复杂又合理的心理流程;而诗人越过这一心理活动过程,直接把结果写出来,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考余地,在思考解剖之后,则使我们更加体会到当时湘君情感的激荡和心情的痛苦。

3.第五小节所大肆渲染的美好生活境界,似与全诗的忧伤基调和湘君的懊恼心理相左。其实不然,忧伤中生发出绚丽幻境,正是心情痛苦到极点时绽开的奇花异葩。愈是应当得到的东西而意外失掉,愈令人感到懊恼;愈懊恼,就愈觉得失掉的东西更美好。理想的暂时挫折,造成精神上的痛苦;而精神上的痛苦,更促使心灵执着地向理想追求。现实中没有得到,则寄寓于想象;而想象,则把那失掉的东西幻化得更加完美无缺,更加绚烂美妙。这就是感情的逻辑,心灵的辩证法。所以说,这一节中理想境界的出现和夸张,是在更深的层次上符合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因而反过来也就在更深的层次上披露了湘君的心灵世界。

此外,在懊恼中萌生对往事的追悔,在追悔中进入神志恍惚状态,以及通过内心的自我旷达来缓解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都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必然规律。

三、关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与《氓》的比较来说明:

1·《氓》取材于现实生活,写现实生活中一个女子的爱情遭遇;《湘夫人》取材于神话传说,写想象中神的爱情生活。后者比前者更富于理想色彩。

2·《氓》是叙事诗,以叙事为主,着重述写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到被弃的过程,客观性、记叙性较强;《湘夫人》是抒情诗,以抒情为主,着重抒写一个男神赴约不遇时的感情起伏和心理活动,主观性、抒情性较强。

3·《氓》多以农村现实景物比兴、渲染感情;《湘夫人》以想象、幻想为主,多以假想的、夸张的、美化的奇异景象比兴、渲染情怀。

4·《氓》的语言朴素,《湘夫人》的语言较华丽。以上几点,大体上可看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不同。

四、关于语言方面的特点。

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与《氓》的比较来说明。这里主要谈两点:

1·《氓》每句四言,是《诗经》的基本句式;《湘夫人》六言为主,兼有五言、七言。句式的灵活多变,意味着诗体的革新。《楚辞》比《诗经》问世晚,它发展了《诗经》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四言诗来说,楚辞是战国后期的自由诗。句子加长,容量加大,更宜于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2。《湘夫人》句中皆有一个语气词“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楚辞中多用此字,诗经中极少见。语句加长,再加上“兮”字的顿挫,丰富了语句内容的层次性,加大了语意、语气的跳跃、转折,婉转起伏,一唱三叹,增添了作品的生气和节奏感。

八、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的中心线索是什么?这条线索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环节?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3.“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是怎样生发出来的?体现了湘君当时怎样的心境?

4.诗中大肆铺陈、夸张想象中湘君与湘夫人共同生活的美景,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如此美好的境界与湘君当.时赴约不遇的忧伤心情相矛盾,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5.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氓》和《湘夫人》在语言形式上有何不同?

参考书目及资料:

1、王逸《楚辞章句》

2、朱熹《楚辞章句》

3、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4、洪兴祖《楚辞补注》

5、王夫之《楚辞通释》

6、王闿运《楚辞释》

7、刘勰《文心雕龙》

8、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屈原研究》

9、马茂元《楚辞选》

10、姜亮夫《楚辞屈原赋校注》

11、林云铭《楚辞灯》

12、梁启超《屈原研究》

13、陆侃如《屈原》

14、游国恩《楚辞概论》、《离骚纂义》、《天问纂义》

15、谢无量《楚辞新论》

16、王力《楚辞韵读》

17、詹安泰《屈原》、《离骚笺疏》

18、聂石樵《楚辞新注》、《屈原论稿》

19、马茂元《楚辞要籍解题》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两汉散文

第一节汉乐府授课讲义

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这三千年的诗歌发展史,就象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长江,流传不朽的优秀诗篇汇成了滔滔不绝的诗歌洪流。在这滔滔洪流之中,《诗经》和楚辞是最初的两大波峰,而唐诗则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然而,唐诗高潮的出现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上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促成的。在这一进程中,汉代的诗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汉代的诗歌大致包含有三部分:汉代乐府民歌、汉代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等。其中,以汉乐府民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上承《诗经》,下启建安、唐代,形成了一条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红线。从诗歌的形式来看,汉代出现的杂言和五言的新形式,五言诗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固定,逐渐发展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汉代的诗歌是继楚辞的诗体大解放之后,我国诗坛又一次出现的开创性的新局面,其中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当推乐府民歌。

一、乐府的界说

1、官署名称

“乐府”一词,是在秦代就有了。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出土的编钟上就有用小篆刻写的“乐府”二字。《汉书·礼乐志》中也有记载:“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可见,“乐府”的最初含义只是一个音乐机关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其任务主要有三:

①采诗,即收集民间的歌辞,范围主要有赵、秦、楚等地;

②将文人创作的诗歌和采集来的民歌谱曲,以供歌舞演奏之用;

③训练歌舞人员。

汉代设置乐府作用有二:

①宫庭享乐生活的需要;

②通过采诗,来观察民风,衡量政治得失。

2、诗体名称

在汉代,人们将乐府中的那些被谱成曲的以供歌唱的诗歌和民谣,称作“歌诗”,意为可供歌唱的诗。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将入乐的诗看成是一种诗体,把汉人说的“歌诗”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成了可供入乐歌唱的诗体的名称。今传两汉乐府民歌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基本被收在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

郭氏将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歌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唐朝以后,“乐府”的涵义又有所扩大,文人袭用乐府古题而写的但并不入乐的诗或没有袭用古题但继承了古乐府创作精神的即事名篇也叫着“乐府”。此外,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是指诗歌的一场变革。

3、进一步泛化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如苏东坡的《东坡乐府》。元代张可久的《小山乐府》

总结:“乐府之体,古今凡三变:汉、魏古词,一变也;唐人绝句,一变也;宋元词曲,一变也。”明·胡应麟《诗薮(s?u叟)·内编》

二、汉乐府的内容及其思想性

在汉代,地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因此,他们有对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的抗议和对社会各种弊端的揭露,有对自己悲哀生活的泣诉。同时,在劳动人民之间,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感情又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主要内容也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第一,汉乐府直接揭露、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控诉了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并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

整个两汉时期,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状况极为惨重的,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班固《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bì)子孙以偿债”。这说的是西汉的情况,至于东汉,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则更为加剧,再加上蝗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民所受的痛苦,较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汉乐府中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十分尖锐的社会现实。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嘱)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莫笪笞(dāchī),行当拆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yǎo),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谖谖!愿意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乐府中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兵役、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在残酷的剥削压榨面前,劳动人民忍无可忍,终于铤而走险。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b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第二,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还体现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方面。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上官体”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1、(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2 P39) 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3、李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4《离骚》_,代表楚辞。5、“骚”指_仁_。_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7、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8、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9标志。P216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1、建安七子是指: 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2《孔雀东南飞》_______13、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 者为徐陵。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14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益之而损。”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叙事性﹍﹍。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17、_ 世说新语__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18、刘义庆的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 19《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其中_名作。 刘勰的作品。、《文心雕龙》是20 二、名词解释。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1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编:先秦文学 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 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 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9、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10、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作为爱国志士深受后人景仰(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 2.奠定了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诗歌的传统。 3.创造了骚体文学的样式与技巧(楚辞体: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吸收民歌手法,打破四言体的格局) 11、(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微言大义) (3)《左传》编年史,作者左丘明。1.民本思想2.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3.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 《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4)《国语》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铺排纵恣,国别史。一)纵横家的思想:1.崇尚计谋策略。2.重视名位利禄。3.重视审时度势。 二)文学色彩:1.叙写事物,铺张凌厉。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3.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4.叙事记人,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5.善用寓言譬喻,而不引《诗经》《尚书》。 (6)《吕氏春秋》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