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三、康复治疗方案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超过90°有阻力时需注意不要过度提拉)、肘关节、腕指关节(掌指关节一定要做对指、旋转)。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min,则渐加10°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坐位平衡训练。

(10)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颚等,冰冻棉

签(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训练: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卧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动作,直至能支撑起坐。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举,侧举,上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的(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斜床站立,帮助患者重新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溢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针灸治疗

(21)应用推拿治疗

(22)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3)言语治疗

(24)心理治疗

早期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min;(18)(19)(20)(21)(22)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2、中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此期患者可明显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

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中期康复方法:

卧位:被动→助动→主动

(1)抑制上肢痉挛模式。

(2)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3)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

(4)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

(5)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何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6)肩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7)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8)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桡尺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9)肩胛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

(10)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11)髋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健(患)侧中立位患(健)侧做。(12)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13)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训练。

(14)患肢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15)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坐位:

(16)患侧上肢支撑训练。

(17)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

(18)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

(19)手背推移物体。

(20)前臂旋转压橡皮泥。

(21)患侧下肢屈髋运动。

(22)手指夹拾小物体(越过中线)

(23)健侧下肢肌力训练

(24)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

站立位:

(25)站立平衡训练:左右前后移动重心。

(26)站立平衡操:双手交叉(可视情况而定)前平举过头,前平举后躯干左右旋转等。

(27)坐站控制训练及分解练习。

(28)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

(29)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

(30)髋伸展位屈膝。

(31)屈髋屈膝准备迈步。

(32)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训练。

(33)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

(34)低迈步训练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

(35)足跟着地训练。

(36)双杠内步行训练(三点):健侧上肢向前扶杆→患侧下肢跟进→健侧下肢上前一步。

(37)扶拐步行训练(三点、二点):健手扶拐向前→患下肢向前迈步→健足跟上。

(38)上下楼梯:上健手扶→健侧下肢→患侧下肢

下健手扶→患侧下肢→健侧下肢

(39)床边ADL训练:洗漱、穿脱衣服、两便处理等。

中期康复安排:

以上各项基本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每天1-2次,每次45min,每周练习4-5天。

注意事项:

所有的关节应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且治疗是在无痛或患者能耐受的范围之内,避免暴力,以轻柔手法为宜;治疗师应恰当保护,辅助力量应由大到小,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3、后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5-6期)

康复目的: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侧肢体,相当于Brunnstrom 恢复阶段5~6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地使用患侧,如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种ADL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

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2)侧方行走训练,先向健侧后向患侧。

(3)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屈膝加强训练。

(4)改善步态训练:踝背伸牵伸。

(5)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离地。

(6)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7)做站立位两足轮流前交叉运动。

(8)家庭ADL指导。

(9)居室改造。

康复安排同前阶段:

此期训练以社区康复医生和家属及志愿者帮助为主,每周3-4次。两周一次家庭随访或门诊随访。

4、关于辅助器具的使用

(1)足托→足下垂

(2)腕背伸夹板→屈腕痉挛

(3)拐杖,助行器

(4)轮椅

5、关于家属及志愿者的培训

每两周培训一次,由康复治疗师上门或者家属到医院进行,培训内容为患者的家庭训练方案方法,要求患者家属和志愿者每2周记录一次训练内容。

6、关于康复治疗的记录:

要求治疗师早期一个星期记录一次,病程2周记录1次,记录内容为患者的功能状况,现阶段的问题,现阶段的康复目的,现阶段的治疗内容,可将前述内容编号填入,有补充可填写在其它栏内。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通过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与程度进行评估,在治疗前为患者及医师提供制定康复治疗策略的基础,并通过对患者当前情况的评估进行预后的预期,同时,通过治疗前后评估客观指标的变化比较和体现治疗效果,有助于进一步的康复治疗与策略的修改。康复评定一般分为初期评定(入院后1周)、中期评定(治疗1个月后)和末期评定(出院前1周)。

1、损伤分级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法,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分级:

A 完全性损害:在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

B 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 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平面以下至少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注:当一个患者被分级为C或D级时,他/她必须是不完全性损害,即在骶段S4-S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存留。此外,该患者必须具备如下2点之一:①肛门括约肌有自主收缩;②运动平面以下有3个节段以上有运动功能保留[4]。

2 神经损伤平面评定标准

神经平面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节段。分为左、右感觉平面和左、右运动节段用以判断神经平面。感觉和运动平面可以不一致,左右两侧的神经平面亦可不一致。神经平面的综合判断以运动平面为主要依据,但T2-L1无法判定运动平面,故依赖感觉平面进行判定,对于C4损伤则以膈肌运动来评价运动平面。

⑴感觉损伤平面的确定

感觉损伤平面依靠查体确定,须检查身体两侧各28对皮区关键点(表1),每个关键点检查两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照3个等级评定打分:0=缺失,1=障碍,2=正常,NT=无法检查。正常者总分112分。

表1 感觉损伤平面关键点

⑵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

运动损伤平面亦靠查体确定,需检查身体双侧各自的10对关键肌(表2.2)。由于每个节段的神经根支配多于一块肌肉,而大多数肌肉受一个以上神经节段支

配,因此以肌力至少为3级的关键肌确定运动损伤平面,但要求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肌力正常。通过运动平面积分的方式使得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的损伤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平面的评估具有直接的可比性,即肌力按表2.1分为0-5级,即0-5分,然后将分值相加,正常者两侧运动平面总积分为100分。

表2.1 肌力检查分级

表2.2 运动损伤平面关键肌

⑵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及需要帮助的程度,常用的方法有ADL、Barthel指数、Kenny自理评定法、FIM量表,以及专用于四肢瘫痪者的四肢瘫功能指数QIF等,目前主要应用FIM量表。

⑷心理状况的评价

由于SCI多发于青壮年,患者伤后多会出现由年轻力壮到截瘫或四肢瘫、生活难以自理的心理落差,一般会经历心理反应休克期、否认期、愤怒期、悲观期、最后进入承认适应期。心理康复的目标是:患者能够接受受伤事实并重新满意生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高,约10~14%患者死于急性期,抢救成功后的致残率为80%,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中风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改善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人能恢复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统计,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达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需要较多帮助者15%,完全依靠只占5%,另外在工作年龄患者中,在第一年有30%的患者可以恢复工作。脑卒中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康复介入时间的早晚效果也完全不同,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是安全、可靠、有效和可行的,临床实践证明3个月内康复效果最好,1年内康复训练仍然有效,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巧俊 国内外临床实践均证明,康复治疗对降低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指导,患者不仅有肢体瘫痪,重者合并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长期卧床者合并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常产生各种误用、废用综合症,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一些不正规的治疗、训练使患者学会了错误的运动模式,给正规的康复训练带来困难,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又错过了治疗时机,真是令人痛惜。因此,患了中风偏瘫的患者宜尽早到医院康复科,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训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效果,能显著缓解精神、言语、社会交往的障碍。这3个阶段的治疗一般都必须在医院康复科进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像脑卒中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才有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盲目跟着广告走。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误区3: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4: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其实不然,已有的证据显示,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

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心脑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强市、强区的文件要求,推动我院脑血管专科的持续发展,加强特色专科的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诊治需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其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每年大约达200/10万,致残率高达60%~70%,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思想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尽可能地回归社会是医务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研究中医中药、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医学、现代康复技术结合点,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深入社区对脑卒中的防治和康复,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弘扬我省我市我区的中医中药事业。对加强社区的卫生建设和建设中医强区有深远的意义。寻求最佳的理法方药及技术方案治疗脑血管病,建设名院名医,创立医疗牌品,使我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专科的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建设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落实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关于建设中医强省、强市、强区的文件要求。发挥我院在荔湾区的中医龙头单位的优势,在原有人才、技术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做精做强做大,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脑血管专科,力争把本专科将是成为荔湾区的优质医疗服务品牌。 一、专科的现状与分析 1.专科的基本情况: 我院脑血管病研究有2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设有脑血管病专科病房、专科门诊和社区防治机构,对脑血管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有效特色方法。专科注重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现已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专科技术人员共有1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5人,熟悉脑血管病专业知识,大部分具有全科医师资格,有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社区工作经验。我科有关论文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学术会议的交流;发表于国际、国家级及省市级学术论文多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专科业务用房约500平方米,其中门诊约80平方米,包括专科门诊诊室、针灸室、理疗室、按摩室;住院部约420平方米,设有专科病床25张,康复治疗室1间。 2. 专科负责人: 专科带头人何景如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函授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2000年4月获得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先后发表有关脑血管病论文10多篇,获得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先进奖、紫荆花创新医学金奖、共和国名医成就贡献奖等多项奖项,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专科病房负责人冯森坚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本科系,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多年,熟悉掌握脑血管病的新动向、新技术,近四年主持本院脑血管病专科住院部工作,在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较有心得,先后发表了《激光结合参麦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重要熏蒸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观察》等多篇论文。 3. 专科特色技术 专科配套各种先进仪器,现有减重步态训练仪、电动站立斜床、中药熏蒸床、中频治

中风康复治疗

中风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按摩 b、被动运动 c、体位治疗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

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如何康复治疗

广州解放军421医院 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如何康复治疗 ——广州解放军421脑科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瘫痪肢体自己无法运动时,可由家属或患者用侧肢体来进行,其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每个关节都要进行全范围的活动,如膝关节、手指关节只有屈伸两个活动范围,就只宜做屈伸活动。而肩关节几乎包括前、后、上、下、内、外各方面,在活动时就必须达到这个范围。一般每天进行1~2次,每个关节大约活动五分钟。 其中肌力锻炼具体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瘫痪重的肢体,肌力在2级以下者(肢体不能抬离床面),可作被运动锻炼肌力。有家属给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做被动运动,先做近端运动,再作远端肢体的被动运动,每次每个关节作5~6遍,每日4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重复次数。患者自己也可以赢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活动。 二、当患肢已有部分功能恢复,就应多作主动运动来锻炼肌力。开始可以作肌力的恢复。例如在床头上方挂滑轮,两手抓住通过滑轮的吊环,健手向下拉,患者就被动上举。 三、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能克服地心力),可作徒手体操、功能锻炼,一般每天进行1-2次。 四、当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可作抗阻运动,也就是负重运动,即增加一定阻力作主动运动。有条件者可到体疗室,借助一些设备进行关节和肌力的训练,例如肩梯、助步器、下肢功能下摆器、坐式脚踏器等。在家庭以肢体功能锻炼为主,可作步行练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 偏瘫后患者日常生活动作的恢复程度,除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外,很大部分取决于患者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在相同情况的患者中,积极练习者恢复得就快,故康复锻炼应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

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多发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这类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国每年新发病的脑血管病人约150万人。目前,幸存者约500—600万人,其中约70—80%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为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了减轻残疾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使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罗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对脑血管病人进行药物抢救和治疗的同时,开展了脑血管病的神经康复治疗。 一、哪些脑血管病病人可进行康复治疗 绝大部分脑血管病人均可进行康复治疗,只有那些病情过于严重或不稳定者,或合并有心脏、肾脏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不适宜进行主动性康复训练,但是预防性康复手段,所有病人均可以进行。 二、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血管病患者从急性期开始,一旦神志清楚、病情稳定,就应该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否则,等到恢复期病人出现痉挛、关节挛缩或误用、过用综合征后,就很难纠正了。因此,我们强调脑血管病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三、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如何 对于脑血管病直接引起的瘫痪、肌张力障碍、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大小便障碍等症状,经过康复治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恢复。更重要的是,康复治疗可大大减少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障碍,如:褥疮、肺部感染、关节挛缩、心肺功能下降、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及异常步态等。 四、脑血管疾病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这个问题我们分急性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来谈。 ㈠、急性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废用性并发症。

具体方法如下: 1、保持抗痉挛体位:通过保持病人正确的仰卧、侧卧姿势,以预防或减轻以后容易出现的痉挛模式。 2、体位变换: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为将来运动功能的恢复打下基础,同进也可预防褥疮肺部感染。 3、关节被动运动,主要是预防关节挛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促进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功能恢复。 ㈡、恢复期—主要目的是消除各种功能障碍,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我们要对病人进行运动、言语、吞咽、大小便功能及智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定,了解病人属于哪种功能障碍及严重程度,也就是康复诊断;再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也就是康复处方;最后根据康复处方,运用各种神经发育运动疗法及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这个阶段,康复治疗师将依次对患者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卧位坐位站位之间的转换训练、步行训练、手功能训练等,使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逐步恢复到最佳状态,直到生活自理。 总之,脑血管疾病应在发病后早期进行神经康复治疗,这样才能减少患者的残疾,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心理指导] (1)首先应向家属与病人交代清楚,康复不等于病后吃好、穿好、休息好的代名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残存功能,康复工作贯穿始终。 (2)进行康复训练,特别是行走训练时,病人不可过于自信,在无人陪护或看护的情况下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动身体,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3)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为提高病人训练积极性,减少干扰,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禁止外人参观,强化训练时应遵循康复医生的要求,督促为主,当病人语言训练达到要求后仍有训练欲望时,可按其要求扩展训练内容。 (4)当病人训练出现情绪烦躁、不肯训练时可能为下述几种原因,应及时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1.缺少信心和害羞心理。应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说明练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可找有关人员谈话,争取他们支持,言明康复训练的积极意义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与合作。 (5)康复训练应定期进行评估,以了解病人康复进展情况,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告诉病人不要因某些重复检查而烦躁,应尽力配合。根据病人情况,可每周或每月甚至半年安排一次评估。 [床上训练指导]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大多数意识障碍瘫痪卧床,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应重视肢体功能康复。为了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痉挛、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应指导病人与家属作好以下工作: (1)良肢位的摆放: 1.平卧位时:肩关节屈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可受握软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对指中间位;髋关节伸直,防止内外旋;关节屈曲20-30°(约一拳高),垫以软毛巾或软枕;踝关节于中间位,摆放时顺手托起足跟,防足下垂,不掖被或床尾双足部堆放物品压下双足,足底垫软枕。 2.健侧卧位时: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垫软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垫软枕,手心向下肘关节、腕关节伸直位;患肢置于软枕上,伸直或关节屈曲20-30°。 3.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90°位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呈迈步或屈曲状,双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循环。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脑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约有60-7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坚持可靠药物治疗、针灸等综合措施外,缺血性脑中风康复还包括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彬县职教中心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杨建春课程名称康复医学教学课题康复评估课时 2 目标群体12康复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杨建春 教材分析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及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除了按一般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外,在常见疾病的诊治中附有按疾病病程发展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范例,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学员更适用。 教学对象 分析 我校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差异大,理解能力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都有学习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强于理论素养,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理解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一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角色要发生转化,教师是导演,学生变为演员,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团队的力量,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运动言语感知认知社会适应) ●康复评定(内容目标和具体评定项目) 能 力 目 标 ●痉挛的康复方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失语症、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注意障碍的康复 ●泌尿功能的康复 素 质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 教学难点 ●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痉挛的康复方法 。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指导学习(情境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演示法) 学生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的自主学习(探究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 设计理念利用“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及“能说会写善干”的教学目标,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 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评价,使他们既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教师准备好演示作品,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或图片作为作品的素材。 2、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组长、解说员、质检员、小老师、联络员、记录员、考评员。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解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及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 机制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桑德春 一、概述 造成偏瘫的原因包括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肿瘤、炎症及其他原因。 (一)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造成肢体偏瘫的最直接病因,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另外脑外伤、肿瘤、炎症以及其它能够引起颅内病变压迫神经,也能造成偏瘫。由于病因不同,其康复治疗方法、愈后转归也不一样。比如脑外伤的患者通常不伴有基础病变,所谓基础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数患者由于突然外伤,导致颅内损伤,其恢复过程中相对于脑血管病而言,后果不同。部分患者会出现恢复结果优于脑血管病患者,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无基础病变,另外由于血脑屏障存在能屏蔽大脑内外的物质,包括药物进入脑内。也就影响了药物的发挥。所以脑外伤的恢复效果较好。 (二)肿瘤 肿瘤患者的治疗通常经过手术或射线的手段缩小肿瘤的范围,之后将其切除,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要好。 (三)炎症 炎症患者也会出现偏瘫。首先要进行抗炎治疗。若因为炎症造成脓肿形成,将脓肿清除后再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更好。脑血管病造成的偏瘫,通常患者伴有基础病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基础病变的管理。其恢复过程相对复杂,同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二、脑血管康复问题点

(一)基础病变 基础病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炎等,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脑血管病之后这些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在进行脑血管病康复的同时,也要对基础病变进行管理。只有将脑血管病和基础病变同时管理好,才能使整个康复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二)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主要有两大供血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支配大脑皮层,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支配脑干和小脑区域,当不同部位损伤后,形成的问题是不同的。 颈内动脉系统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可出现颅内压的改变,最后因脑颤造成死亡。那么他可以有失语的问题,因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可出现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另外还可出现偏盲、失用和失认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损伤后,可表现出眩晕,复视,面部运动和感觉障碍,半身感觉障碍,同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其突出的特点是共济失调,即表现为肢体运动率不协调。另外还可出现吞咽和构音障碍的。当颈内动脉系统双侧皮层损伤后,也可出现吞咽和构音障碍的问题。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是完全不同的,通常颈内动脉系统双侧皮层病变造成的吞咽和构音障碍程度较轻,恢复相对容易。若延髓损伤后造成的吞咽和构音障碍,处理难度较大,恢复困难,因此要注意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脑干除了与吞咽跟构音有关,还是与呼吸和心血管相关的重要部位。若脑干损伤可以造成中枢性的呼吸障碍,表现出低氧血症等表现,中枢性的呼吸障碍对氧气较敏感,当患者出现缺氧后,给予吸氧,其氧饱和度可以快速上升。但容易伴随着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对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应给予更低流量氧。所谓更低流量氧及通常所说的比低流量吸氧还要低,可以给予每分钟 1 — 1.5L 的氧气吸入。因此要注意与周围性呼吸功能障碍加以区别。所以遇到脑干损伤的患者应该常规的给予血气检查,注意观察有无低氧血症、呼

脑中风的康复治疗

脑中风的康复治疗 1、励建安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 师专业特长为神经瘫痪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的评定和康复治疗心血管疾病患 者的运动和康复。(左图) 2、王彤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为神经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疾患的评定和康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右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脑中风的康复治疗方面的问题。今天要说的是如何在中风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首先来看一个片子:杨先生是南京市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板,他曾经是一位脑溢血患者,之所以现在能够恢复得这么好是因为他选择了一套科学康复的方法。 王先生:“我得病的时候正值中年时期,当年我很沮丧和灰心,因为我也知道这个病致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当时我的半身基本上处于瘫痪状况。后来我觉得还是应该坚持治疗,于是我选择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疗科去治疗,开始我去医院完全要靠车子才能去,后来功能改善后我可以逐渐坐公共汽车过去,也可以骑自行车过去,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我的功能改善已经达到了基本上和正常人差不多的地步,这样我就可以胜任社会工作和家务活了”。在日常生活中他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康复训练,他相信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脑中风带来的后遗症。 主持人:是不是只要在中风后进行康复训练都能够恢复得这么好?

励建安:我们治疗过很多患者都可以恢复到很好的程度,但是同时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由于有些患者缺乏必要的康复知识以及缺乏必要的医疗康复机构进行服务,结果也远远不如王先生这么理想。所有治疗误区都应该引起患者加深认识。 脑卒中治疗误区 ● 只看重药物治疗 ● 没有把握康复治疗时机 ● 没有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 ● 没有坚持终身康复锻炼 励建安:康复的概念和我们过去所说的临床治疗有些不一样,康复所强调的是多种手段(包括医学、职业、教育、设备等),针对患者的各种类型的功能障碍进行训练再训练,使患者的生理功能也包括心理、社会以及职业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回归社会,王先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然这个回归社会不一定就是要工作,回归到家庭角色也是好的。 主持人:正确的康复训练是怎样的?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第一,生活规律化;第二,饮食科学化;第三,文体活动经常化。 “八项注意”第一,保持血压正常;第二,保持正常体重;第三,保持正常血脂;第四,饮食平衡;第五,戒烟、控酒、减盐;第六,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第七,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第八,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最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显著上升。 一级预防是以防止危险因素发生为目的的。主要应做到:合理饮食,提倡低盐、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肉;改变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 二级预防是针对自身已经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为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有嗜烟、酗酒史的人,都应该进行二级预防,进行一些预防性的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预防脑卒中的以下要诀 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所以,要预防脑卒中,首先要预防高血压。 防治脑动脉硬化预防脑动脉硬化应当从儿童时做起,主要措施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控制饮食,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饮酒等。对于已经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人,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其中包括合理用药。调节血脂的药物很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使用,而且用药的种类,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心理开导吞咽障碍的患者由于肢体瘫痪或失语、语言不清、表达力差等原因,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情绪抑郁,有的甚至拒食。因此,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心理疏导。

最新中风患者如何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

中风患者如何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 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治疗认识不足。 一些医师缺乏康复医学知识,片面强调急性早期卒中病人宜限制活动,卧床静养。 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应进行功能康复。 早期康复治疗有益恢复生活处理能力,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这也意味着脑血管病病人发病1周内大都可以采用康复措施。也有些康复治疗措施,在入院的第一天就可以应用,如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感觉输入,视、听、触觉刺激等,目的在于预防合并症的发生。临床医学针对的是疾病或病理生理异常;而康复医学直接面对的是功能障碍,强调积极主动的功能训练而且在生理功能无法恢复的情况下,强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并逐渐恢复实际运动能力。 康复从床上运动开始。 中风患者即使经抢救能存活下来,很多也会留下行动不便等后遗症,如果出院后家人对他们实行“全面”的照顾,“包办”一切,反而会剥夺他们运动的机会,影响他们的康复。 其实,患者中风后康复得好不好,除了与病情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患者有没有进行很好的康复训练。下面介绍一些床上康复训练的要点。 床上移动。床上移动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运动,学会后对患者大有裨益。患者仰卧,双腿屈曲,足底平贴床面,抬高臀部,做俗称“搭桥”的动作。然后根据需要向左侧或右侧移动臀部,待臀部回落床面后,再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身姿势。开始训练时,家人应在一旁监护,以防出现意外。许多患者初学臀部会无力抬起,这时家人可以协助,稍微用力帮患者抬高臀部。 床上翻身。翻身的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要患者自行完成是需要技巧的。首先要教会患者做攥拳的动作。具体做法是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患侧

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致残率较高,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时间漫长。在治疗的过程中,康复护理作为重要的环节一直受到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而脑血管疾病自发病的半年之内, 是肢休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也是康复护理最重要的时期,本 文将主要论述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患者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重症者将出现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即使经过了抢救治疗,多数患者仍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帮助和身体上的锻炼辅助他们最好最快的恢复健康,努力减少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 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病情,很多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觉得很难接受,因此会有许多患者出现固执、多疑、孤僻、敏感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脑血管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需长期服药,这些患者把服药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擅自停止用药。这些现象对于治疗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1.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疏导 面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脑

血管病的病因、预后及转归,使患者通过学习康复知识、康复训练等综合技能,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一方面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进疾病的恢复,促进健康治疗的手段之一。对心理障碍明显的患者时用暗示和代偿迁移法进行心理治疗,也可通过体疗、音疗和身体锻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1.3 注重患者的家庭因素 对于患者来说,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辅助护理也影响着他们治疗的进行情况。努力让患者的家庭成员多多地关心患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患者。通过亲属的关怀、体贴和细心照顾,可以让病人拥有安全感。 1.4 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合理的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康复的顺利进展,而且能够使患者及家属坚持康复的信心。这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现实条件、病情的实际状况、疾病发展治疗情况等,制定出符合不同患者的康复目标,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逐步推进,不要急于求成。 2 脑血管病患者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2.1 听觉言语刺激 脑血管病可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言语降碍。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很重要的组成。康复包括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和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等。反复的感觉刺激是促进神经系统整合的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多用于失语症的康复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