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已整理 袁圆 2014.8.6)

第4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4.1 复习笔记

一、表象理论

1.菲克第一定律

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

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扩散第一定律,描述了一种稳态扩散,即质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根据扩散通量的定义,可得:

由菲克第一定律可得:

由此解得:

2.菲克第二定律

大多数扩散是非稳态扩散过程,某一点的浓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类过程可以由第二定律来描述,其表达式:

如果假定扩散系数D与浓度无关,则上式可简化为:

菲克第二定律三维表达式为:

(1)化学扩散:扩散是由于浓度梯度所引起的,这样的扩散称为化学扩散;

(2)自扩散:不依赖浓度梯度,而仅由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称为自扩散,由Di表示。

3.扩散方程的解

(1)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图4.1 扩散偶的成分一距离曲线

若焊接面右侧棒的原始质量浓度ρ为零,则:

而界面上的浓度等于ρ2/2。

(2)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体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即假定渗碳一开始,渗碳源一端表面就达到渗碳气氛的碳质量浓度ρ,可得:

如果渗碳零件为纯铁(ρ0=0),可得:

(3)衰减薄膜源

初始扩散物质的浓度分布为:

菲克第二定律对衰减薄膜源的解可用高斯解的方式给出:

式中,k是待定常数。

假定扩散物质的单位面积质量为M,则

薄膜扩散源随扩散时间衰减后的分布:

当扩散时间越长,扩散物质初始分布范围越窄,高斯解就越精确。而保证高斯解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为:

如果在金属b棒一端沉积扩散物质a(单位面积质量为M),经扩散退火后,其质量浓度为上述扩散偶的2倍,即

因为扩散物质由原来向左右两侧扩散改变为仅向一侧扩散。

最终解为:

由于在均匀化扩散退火时只考虑浓度在x=2λ

时的变化,此时sin (x πλ)=1,所以

因为

所以

由上

式可知,要完全消除偏析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要求t →+∞

4.置换型固溶体中的扩散

若组元i(i=1,2)的质量浓度为ρi,扩散速度为v,则其扩散通量:

对于两个组元,它们的扩散总通量分别为:

在扩散过程中,假设密度保持不变,则须满足:

5.扩散系数D与浓度相关时的求解

(1)

设无限长的扩散偶,其初始条件为:

当t=0时,

玻耳兹曼引入参量η,使偏微分方程变为常微分方程得;

(2)初始条件变为:

当t=0时,

将η和(4.37)式代入上式:得

二、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1.上坡扩散

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扩散的结果提高了浓度梯度,称为上坡扩散或者逆向扩散。如:调幅分解。

2.扩散驱动力

由热力学分析可知,扩散的驱动力并不是浓度梯度,而应是化学势梯度。由此不仅可以解释常规的扩散现象,而且可以解释上坡扩散。

同时,

引起上坡扩散还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弹性应力的作用;

②晶界的内吸附;

③大的电场或温度场也促使晶体中原子按一定方向扩散,造成扩散原子的不均匀性。

三、扩散的原子理论

1.扩散机制

(1)交换机制

相邻原子的直接交换,,即两个相邻原子互换了位置;

(2)间隙机制

原子从一个晶格中间隙位置迁移到另一个间隙位置;

(3)空位机制

扩散原子从正常位置跳动到临近的空位,即通过原子与空位交换位置而实现扩散,是间隙固溶体中的主要扩散机制。柯肯达尔效应最重要意义之一,支持了空位扩散机制;

(4)晶界扩散及表面扩散

对于多晶材料,扩散物质可沿三种不同路径进行,即晶体内扩散(或称体扩散),晶界扩散和样品自由表面扩散,并分别用D L和D B和D S表示三者的扩散系数。

2.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1)原子跳跃频率

以间隙固溶体为例,溶质原子的扩散一般是从一个间隙位置跳跃到其近邻的另一个间隙位置。

这个数值表示了在T温度下具有跳跃条件的原子分数,或称几率。

跳跃频率:

如果n1到n2,那么在晶面2上得到间隙溶质原子的净值

式中,

由扩散通量的定义得到,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r为相对原子质量。

与菲克第一定律比较,可得

(2)扩散系数

对于间隙型扩散,设原子的振动频率为v,溶质原子最邻近的间隙位置数为z(即间隙配位数),则

式中,D0称为扩散常数;ΔU是间隙扩散时溶质原子跳跃所需额外的热力学内能,该迁移能等于间隙原子的扩散激活能Q。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方程:

式中,R为气体常数,其值为8.314J/(mol·K);Q代表每摩尔原子的激活能;T为热力学温度。

四、扩散激活能

扩散系数的一般表达式:

五、无规则行走与扩散距离

原子的扩散是一种无规则行走,其理论推导的结果与扩散方程推导的结果一致,即扩散距离与扩散时间t的平方根成正比。

六、影响扩散的因素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扩散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温度越高,原子热激活能量越大,越易发生迁移,扩散系数也越大。

2.固溶体类型

不同类型的固溶体,原子的扩散机制是不同的。间隙固溶体的扩散激活能一般均较小。

3.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对扩散有影响,有些金属存在同素异构转变,当它们的晶体结构改变后,扩散系数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

4.晶体缺陷

(1)对于多晶材料,扩散物质通常可以沿三种途径扩散,即晶内扩散、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

(2)

一般认为,位错对扩散速率的影响与晶界的作用相当,有利于原子的扩散,但由于位错与间隙原子发生交互作用,也可能减慢扩散。

(3)晶界、表面和位错等对扩散起着快速通道的作用,这是由于晶体缺陷处点阵畸变较大,原子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易于跳跃,故各种缺陷处的扩散激活能均比晶内扩散激活能小,加快了原子的扩散。

5.化学成分

(1)从扩散的微观机制可以看到,原子跃过能垒时必须挤开近邻原子而引起局部的点阵畸变,也就是要求部分地破坏邻近原子的结合键才能通过;

(2)扩散系数的大小除了与组元特性有关外,还与溶质的浓度有关。

(3)第三组元(或杂质)对二元合金扩散原子的影响较为复杂,可能提高其扩散速率,也可能降低,或者几乎无作用。

6.应力的作用

(1)如果合金内部存在着应力梯度,应力就会提供原子扩散的驱动力,那么,即使溶质分布是均匀的,也可能出现化学扩散现象;

(2)如果在合金外部施加应力,使合金中产生弹性应力梯度,这样也会促进原子向晶体点阵伸长部分迁移,产生扩散现象。

七、反应扩散

1.定义

通过扩散使固溶体内的溶质组元超过固溶体极限而不断形成新相的扩散过程,称为反应扩散或相变扩散。

2.特征

在二元合金经反应扩散的渗层组织中不存在两相混合区,而且在相界面上的浓度是突变的,它对应于该相在一定温度下的极限溶解度。

八、离子晶体中的扩散

在离子晶体中,扩散离子只能进入具有同样电荷的位置,即不能进入相邻异类离子的位置。离子扩散只能依靠空位来进行,而且空位的分布也有其特殊性。

1.肖特基型空

形成等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空位的无序分布称为肖特基(Schottky)型空位

2.弗伦克尔型空位

当形成一个间隙阳离子所需的能量ΔGi c比形成一个阳离子空位能ΔGv c小很多时,则形成阳离子空位的电荷可通过形成间隙阳离子来补偿,这样的缺陷组合形成弗仑克尔(Frenkel)型无序态,或称弗仑克尔型空位(如图4.2)

图4.2 Frenkel缺陷

3.

扩散系数D T与电导率σ存在下列关系式:

(1)当以间隙机制进行扩散时,

(2)当以空位机制进行扩散时,

由式可知,不同扩散机制具有不同σ—D T间的关系。

九、高分子的分子运动

分子链内部为共价键结合、而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弱的范德瓦耳斯力和氢键。

1.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

高分子的主链很长,通常是蜷曲的,而不是伸直的。在外界的影响下,分子链从蜷曲变为伸直是通过分子运动来实现的,分子链的运动起因于主链中单键的内旋转。

单键的σ电子云分布是轴对称的,因此高分子在运动时单键可以绕轴旋转,称为内旋(转)。

(1)构象:由于单键内旋导致原子排布方式的不断变换,产生了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称为构象。单键的内旋转是导致高分子链蜷曲构象的原因,内旋越自由,蜷曲的趋势越大,表明高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好。

(2)柔顺性:用链段长度的大小可表征高分子链的可动性,即柔顺性。如果链段的长度为l P。,链节的长度为l,则有

式中,l P又称为持续长度;Δε为不同构象的能垒差。当Δε→0时,l P→1,即链段的长度等于

链节的长度,此时高分子链是最柔顺的链;当Δε增大,△ε/kt>>l时,l随之增大,如果l P大到与整个链的长度L=n l(n为聚合度)一样时,高分子链相当于由一个刚性的链段组成,这就是最刚性的棒状分子,无柔顺性可言。

链的静态柔顺性可用链段长度与整个分子的长度之比x来表示:

显然,只有当x很小的时候分子链才能具有柔顺性行为。

2.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1)运动方式:

①大尺寸单元:整个高分子链的运动,亦称布朗运动;

②小尺寸单元:链段或链段以下的小运动单元,亦称微布朗运动

(2)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方式:

①在较低温度下,热能不足以激活整个高分子链或链段的运动,则可能使比链段小的一些运动单元发生运动,表示为键角和键长的略为变化,也示出了侧基的转动和侧基内的运动。

②当温度升高,热能可进一步激活部分链段的运动,尽管整个高分子链仍被冻结,这时高分子链可产生各种构象,以此对外界影响作出响应,或扩张伸直或蜷曲收缩。

图4.3 高分子中的小尺寸运动单元

1-主链链节的运动2-侧基的转动3-侧基内的运动

图4.4 链段运动示意图

③温度进一步升高,则分子的动能更大,在外力的影响下有可能实现整个分子链的质心位移——流动,通过链段的逐步跃迁来实现整个大分子链的位移,如图4.5所示。

图4.5 升高温度分子的运动状态(a)

(b)

(3)影响分子链柔顺性的结构因素:

①主链结构

主链全由单键组成时,因单键可内旋转,使分子链显示出很好的柔顺性。主链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内旋的难易差异。在常见的三大类主链结构中,Si—O键的内旋转比C-O键容易,而C—O键的内旋转又比C—C键容易;

②取代基的特性

取代基的极性越强,相互间的作用力越大,单键的内旋越困难,柔顺性越差;

③链的长度

分子链越短,刚性越强,柔顺性越差;

交联度

交联度越低,柔顺性越好。

⑤结晶度

高分子结晶度越大,其柔顺性越差。

3.高分子不同力学状态的分子运动解说

高分子链的几何形状主要有线型、支化型和体型(三维网状)等三类。

(1)线型非晶态高分子的三种力学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玻璃态:在Tg温度以下,分子的动能较小,不足以克服主链内旋的能垒,因此不足以激发起链段的运动,链段被“冻结”;

高弹态:温度提高到Tg以上时,分子本身的动能增加,增多,链段的自由旋转成为可能,链段可以通过主链中单键内旋不断改变构象;

③黏流态;当温度超过T f时,分子的动能继续增大,有可能实现许多链段同时或相继向一定方向的移动,整个大分子链质心发生相对位移,可出现粘性流动。

(2)体型非晶态高分子的力学状态

体型非晶态高分子是由分子链之间通过支链或化学键连接成一体的立体网状交联结构。分子的运动特性与交联的密度有关。

(3)结晶高分子的力学状态

①结晶高分子材料具有比较固定和敏锐的熔点(Tm)。完全结晶的高分子在Tm以下,由于分子排列紧密规整,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链段运动受阻,不产生高弹态,所以高分子变形很小,始终保持强硬的晶体状态。

②当温度高于Tm之后:a.若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过渡为无规结构,转变为液体,于是进入黏流态。b.若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链很长,分子的动能仍不能使整个分子运动,而只能发生链段的运动,因此,也会出现相应的高弹态。

④当温度继续升高并超过T f时,就进入黏流态。

图4.7 结晶高分子的形变-温度曲

1—相对分子质量较低,Tm=Tf

2—相对分子质量较高,T m

4.2 课后习题详解

4-1 有一硅单晶片,厚0.5mm,其一端面上每107个硅原子包含两个镓原子,另一个端面经处理后含镓的浓度增高。试求在该面上每l07个硅原子须包含几个镓原子,才能使浓度梯度成为2×1026原子数/(m3·m),硅的点阵常数为0.5407nm。

解:Si为金刚石结构,每个晶胞有8个原子,故107个原子对应的体积

设107个硅原子在该端面包含的镓原子数为32,则

故该端面上每l07个硅原子需包含22个镓原子。

4-2 在一个富碳的环境中对钢进行渗碳,可以硬化钢的表面。已知在1000℃下进行这种渗碳热处理,距离钢的表面1~2mm处,碳含量从x=5%减到x=4%。估计在近表面区域进入钢的碳原子的流入量J(原子数/(m2·s))。(γ-Fe在1000℃的密度=7.63g/cm3,碳在γ-Fe中的扩散系数D o=2.0×10-5m2/s,激活能Q=142kJ/m01)。

解:首先,应把溶质碳原子的含量从原子分数转换为体积分数,故必须先求出溶剂铁原子的单位体积原子数,即

近似认为(碳原子数+铁原子数)一铁原子数,则有

根据菲克(Fick)第一定律:

4-3 为研究稳态条件下间隙原子在面心立方金属中的扩散情况,在厚0.25mm 的金属薄膜的一个端面(面积1000mm 2)保持对应温度下的饱和间隙原子,另一端面的间隙原子为零。测得下列数据:

计算在这两个温度下的扩散系数和间隙原子在面心立方金属中扩散的激活能。

解:设间隙原子通过薄膜的速率为υ,则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流量:

由菲克第一定律:

设D 符合Arrhenius 定律,即

4-4 一块ω(C )=0.1%的碳钢在930℃渗碳,渗到0.05cm 的地方,碳的浓度达到0.45%。

在t>0的全部时间,渗碳气氛保持表面成分为1%。假设D γ

c =2.0×10-5exp (-140000/RT )(m 2/s ),

①计算渗碳时间。

②若将渗层加深1倍,则需多长时间?

③若规定叫ω(C )=0.3%作为渗碳层厚度的量度,则在930℃时渗碳10h 的渗层厚度为870℃时渗碳10h 的多少倍?

解:①由菲克(Fick )第二定律解得

()

c c 0=-erf ρρρρ- 两边同除密度得:

《经济计量学精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经济计量学精要》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经济计量学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1.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是利用经济理论、数学、统计推断等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计量学运用数理统计学分析经济数据,对构建于数理经济学基础之上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数值结果。 二、为什么要学习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涉及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即经济数据)以及数理统计学。然而,它又是一门有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原因如下: 1.经济理论所提出的命题和假说,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但是,经济理论本身却无法定量测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强度关系,经济计量学家的任务就是提供这样的数值估计。经济计量学依据观测或试验,对大多数经济理论给出经验解释。 2.数理经济学主要是用数学形式或方程(或模型)描述经济理论,而不考虑对经济理论的测度和经验验证。而经济计量学主要关注的却是对经济理论的经验验证。经济计量学家通常采用数理经济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只不过是把这些模型转换成可以用于经验验证的形式。 3.经济统计学主要涉及经济数据的收集、处理、绘图、制表。经济统计学家的工作是收集GDP、失业、就业、价格等数据,而不是利用这些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但这些数据恰恰是经济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虽然数理统计学提供了许多分析工具,但由于经济数据独特的性质(大多数经济数据的生成并非可控试验的结果),因此,经济计量学经常需要使用特殊方法。 三、经济计量学方法论 1.建立一个理论假说 首先要了解经济理论对这一问题是怎样阐述的,然后是对这个理论进行验证。 2.收集数据 一般来说,有三类数据可用于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跨度收集得到的。比如GDP、失业、就业、货币供给、政府赤字等,这些数据是按照规则的时间间隔收集得到的。这些数据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 (2)截面数据:截面数据是指一个或多个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据集合。例如美国人口调查局每十年进行的人口普查。 (3)合并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的组合):合并数据既包括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截面数据。例如,20年间10个国家的失业率数据,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是一个合并数据——每个国家20年间的失业率构成时间序列数据,而10个不同国家每年的失业率又组成截面数据。 (4)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合并数据,也称纵向数据或微观面板数据。即同一个横截面单位(比如某个家庭或某个公司)的跨期调查数据。 与自然科学不同,许多收集的经济数据(比如GDP、货币供给、道琼斯指数、汽车销售量等)是非试验性的,也就是说,数据收集机构(比如政府)并不直接监控这些数据。 3.设定劳动力参与率的数学模型 根据变量之间的散点图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4.设定统计或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数学模型中那么精确的函数关系,还受到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设定计量模型,将一些未知因素包含在模型中。 5.估计经济计量模型参数 利用所获得的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估计出模型中未知参数。 6.核查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设定检验

高一物理 平抛运动研究 典型例题精析

平抛运动研究典型例题精析 [例题1] 如图5-6(A)所示,MN为一竖直墙面,图中x轴与MN垂直.距墙面L的A点固定一点光源.现从A点把一小球以水平速度向墙面抛出,则小球在墙面上的影子运动应是 [] A.自由落体运动 B.变加速直线运动 C.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定

[思路点拨] 小球抛出后为平抛运动,在图中x方向上为匀速直线运动,在y方向上为自由落体运动.故不少同学选择(A)项,而实际上该答案是错误的.问题在于我们研究的并不是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是在点光源照射下小球在墙上影子的运动. [解题过程] 设小球从A点抛出后经过时间t,其位置B坐标为(x,y),连接AB并延长交墙面于C(x′,y′).显然C点就是此时刻小球影子的位置(如图5-6(B)所示). 令AB与x轴夹角为α,则 依几何关系,影子位置y′=L·tanα.故 令 gL/2v0=k,则y′=k·t. 即影子纵坐标y′与时间t是正比例关系,所以该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应选(C)项.

[小结] (1)要认真审清题意:本题所研究的是“点光源照射下小球影子的运动”,否则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2)对选择题的分析判断,切莫主观猜测,要做到弃之有理,选之有据.对于需做出定量研究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物理图景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本题中就是写出位移随时间的函数关系. [例题2] 如图5-7所示,M和N是两块相互平行的光滑竖直弹性板.两板之间的距离为L,高度为H.现从M板的顶端O以垂直板面的水平速度v0抛出一个小球.小球在飞行中与M板和N板,分别在A点和B点相碰,并最终在两板间的中点C处落地.求: (1)小球抛出的速度v0与L和H之间满足的关系; (2)OA、AB、BC在竖直方向上距离之比. [思路点拨]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建立小球在MN之间的运动图景是本题关键之一.小球被水平抛出后,如果没有板面N的作用,其运动轨迹应如

固体物理题库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某些晶体的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原因在于晶体中原子排列 (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周期性) 2.按结构划分,晶体可分为大晶系, 共布喇菲格子? 3、面心立方原胞的体积为;第一布里渊区的体积为。 4、简单立方原胞的体积为;第一布里渊区的体积为。 5.体心立方原胞的体积为;第一布里渊区的体积为。 6、对于立方晶系,有、和三种布喇菲格子。 7、金刚石晶体是格子,由两个的子晶格沿空间对角线位移 1/4 的长度套构而成,晶胞中有个碳原子。 8.原胞是的晶格重复单元。对于布喇菲格子,原胞只包含个原子。 9、晶面有规则、对称配置的固体,具有长程有序特点的固体称为;在凝结过程中不经过结晶(即有序化)的阶段,原子的排列为长程无序的固体称为。 10. 由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构成的格子,格子中只有一个原子,称为布喇菲格子。满足关系的b1,b2,b3为基矢,由G h=h1b1+ h2b2+ h3b3构成的格子,称为。由若干个布喇菲格子相套而成的格子,叫做,其原胞中有以上的原子。 11、CsCl晶体是格子,由两个的子晶格沿空间对角线位移 1/2 的长度套构而成。 12、对晶格常数为a的SC晶体,与正格矢R=a i+2a j+2a k正交的倒格子晶面族的 2 面指数为 , 其面间距为。122, a3 13、晶体有确定的熔点,晶体熔化热实际是能量(破坏晶体结构的或者说晶体由晶态转化为非晶态的)

14、一个面心立方晶格单元(晶胞)包含有个面心原子和个顶点原子,其原胞拥有个原子 (3,1,1) 15、晶胞是能够反映晶体的结构单元,在固体物理学中重要的是理解晶胞结构 (晶格的对称性和周期性) 16、根据晶胞对称性,晶体分为晶系;根据晶格特点,晶格分为Bravais格子 (7种,14种) 18、晶格分为简单晶格和复式晶格, NaCI是复式晶格,CsCI是复式晶格 (面心立方,简立方) 19、晶格常数大小为晶胞的边长,利用实验可以测量出的晶格常数(X射线衍射) 20、常用的X射线衍射方法主要有、和转动单晶法 (劳厄法、粉末法) 21、单晶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是的结果和宏观体现 (晶体中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 22、按照原子排列特征,固体分为:、和准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 23、晶体分为单晶和多晶,单晶是长程有序,具有规则的和物理性质(几何外形、各向异性) 24、金属晶体是典型的多晶,构成多晶的单晶晶粒大小为 m (10-6~10-5) 25、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原胞是能够反映的最小单元,一个原胞拥有一个原子 (晶格周期性) 26、一个体心立方晶格单元(晶胞)包含有个顶点原子和个体心原子,其原胞拥有个原子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篇绪论 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篇企业环境管理 第3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企业目标与竞争战略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多元化经营战略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国际化经营战略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企业外部关系协调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篇企业组织管理 第9章企业组织管理概述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组织结构与制度规范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计划和控制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激励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领导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企业文化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 第15章变革与发展过程管理概述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模式转换与革新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发展过程管理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风险管理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这本书内容太多了,可以到这里免费下载,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https://www.360docs.net/doc/2812900323.html,/DigitalLibrary/Show.aspx?Id=2871

(完整)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经典例题

1. 利用平抛运动的推论求解 推论1:平抛运动的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交平抛运动水平位移的中点。 证明:设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经时间后的水平位移为,如图10所示,D为末速度反向延长线与水平分位移的交点。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 水平方向位移 竖直方向和 由图可知,与相似,则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 该式表明平抛运动的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交平抛运动水平位移的中点。 图10 [例1] 如图11所示,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的直角三角形木块固定在地面上,有一质点以初速度从三角形木块的顶点上水平抛出,求在运动过程中该质点距斜面的最远距离。 图11 解析:当质点做平抛运动的末速度方向平行于斜面时,质点距斜面的距离最远,此时末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成角。如图12所示,图中A为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水平位移的交点,AB即为所求的最远距离。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 ,和 由上述推论3知 据图9中几何关系得 由以上各式解得 即质点距斜面的最远距离为

图12 推论2:平抛运动的物体经时间后,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有 证明:如图13,设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经时间后到达A点的水平位移为、速度为,如图所示,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和几何关系: 在速度三角形中 在位移三角形中 由上面两式可得 图13 [例2] 如图1所示,某人骑摩托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要在A处越过的壕沟,沟面对面比A处低,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要有多大? 图1 解析:在竖直方向上,摩托车越过壕沟经历的时间 在水平方向上,摩托车能越过壕沟的速度至少为 2. 从分解速度的角度进行解题 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则我们常常是“从分解速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固体物理试题库(大全)

一、名词解释 1.晶态--晶态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或称为长程有序。 2.非晶态--非晶态固体材料中的原子不是长程有序地排列,但在几个原子的范围内保持着有序性,或称为短程有序。 3.准晶--准晶态是介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固体材料,其特点是原子有序排列,但不具有平移周期性。 4.单晶--整块晶体内原子排列的规律完全一致的晶体称为单晶体。 5.多晶--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单晶体颗粒无规则堆积而成的固体材料。 6.理想晶体(完整晶体)--内在结构完全规则的固体,由全同的结构单元在空间无限重复排列而构成。 7.空间点阵(布喇菲点阵)--晶体的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是由一些相同的点子在空间有规则地做周期性无限重复排列,这些点子的总体称为空间点阵。 8.节点(阵点)--空间点阵的点子代表着晶体结构中的相同位置,称为节点(阵点)。 9.点阵常数(晶格常数)--惯用元胞棱边的长度。 10.晶面指数—描写布喇菲点阵中晶面方位的一组互质整数。 11.配位数—晶体中和某一原子相邻的原子数。 12.致密度—晶胞内原子所占的体积和晶胞体积之比。 13.原子的电负性—原子得失价电子能力的度量;电负性=常数(电离能+亲和能) 14.肖特基缺陷—晶体内格点原子扩散到表面,体内留下空位。 15.费仑克尔缺陷--晶体内格点原子扩散到间隙位置,形成空位-填隙原子对。 16.色心--晶体内能够吸收可见光的点缺陷。 17.F心--离子晶体中一个负离子空位,束缚一个电子形成的点缺陷。 18.V心--离子晶体中一个正离子空位,束缚一个空穴形成的点缺陷。 19.近邻近似--在晶格振动中,只考虑最近邻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0.Einsten模型--在晶格振动中,假设所有原子独立地以相同频率ωE振动。 21.Debye模型--在晶格振动中,假设晶体为各向同性连续弹性媒质,晶体中只有3支声学波,且ω=vq 。 22.德拜频率ωD──Debye模型中g(ω)的最高频率。 23.爱因斯坦频率ωE──Einsten模型中g(ω)的最可几频率。 24.电子密度分布--温度T时,能量E附近单位能量间隔的电子数。 25.接触电势差--任意两种不同的物质A、B接触时产生电荷转移,并分别在A和B上产生电势V A、V B,这种电势称为接触电势,其差称为接触电势差。 25.BLoch电子费米气--把质量视为有效质量→ m,除碰撞外相互间无互作用,遵守费米分布的 Bloch电子的集合称为BLoch电子费米气。 26.惯用元胞(单胞):既能反映晶格周期性,又能反映其对称性的结构单元。 27.简谐近似:晶体中粒子相互作用势能泰勒展开式中只取到二阶项的近似。 28.杜隆-伯替定律:高温下固体比热为常数。 29.晶体的对称性:经过某种对称操作后晶体能自身重合的性质。

高一地理笔记(注释)整理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一 1、天体恒星光热气球 星云气体尘埃 行星绕恒星转 卫星绕行星转 彗星慧头彗核慧发慧云慧尾 2、总行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3、太阳大气光球太阳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内到外,温度由低到高,光度由大到小,厚度由大到小)*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4、太阳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大气层(由内到外) 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6、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 1、恒星月:月球公转周期27.32日(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均自西向东) 2、塑望月:29.53日 3、月相变化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峨眉月 4、日食太阳月亮地球(月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新月) 5、月食太阳地球月亮(地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满月) 6、黄道地球轨道 白道月球轨道 7、朔望月大潮 上下弦月小潮 8、涨落潮时间差12时25分 专题三 1、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

1、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2、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3、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完整版)平抛运动的典型例题

平抛运动典型例题 专题一:平抛运动轨迹问题——认准参考系 1、从水平匀速飞行的直升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从飞机上看,物体静止 B.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后方 C.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 D.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二:平抛运动运动性质的理解——匀变速曲线运动(a→) 2、把物体以一定速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那么在落地前的任意一秒内( BD ) A.物体的末速度大小一定等于初速度大小的10倍 B.物质的末速度大小一定比初速度大10 C.物体的位移比前一秒多10m D.物体下落的高度一定比前一秒多10m 专题三:平抛运动“撞球”问题——判断两球运动的时间是否相同(h是否相同);类比追击问题,利用撞上时水平位移、竖直位移相等的关系进行解决 3、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位置分别沿同方向抛出小两小球和,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则必须( C ) A.甲先抛出球B.先抛出球 C.同时抛出两球D.使两球质量相等 4、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不同位置,甲比乙高h,将甲乙两球分别以v1.v2的速度沿同一水平方 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条件中有可能使乙球击中甲球的是( D ) A.同时抛出,且v1< v2B.甲后抛出,且v1> v2 C.甲先抛出,且v1> v2D.甲先抛出,且v1< v2

专题四:平抛运动的基本计算题类型——关键在于对公式、结论的熟练掌握程度;建立等量关系 ①基本公式、结论的掌握 5、一个物体从某一确定的高度以v0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已知它落地时的速度为v1,那么它的运动时间是( D ) A . B . C . D . 6、作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的最大距离取决于( C ) A.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抛出点的高度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初速度 C.物体的初速度和抛出点的高度 D.物体所受的重力、高度和初速度 7、如图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的固定斜面顶端沿水平方向抛出后落在斜面上。物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满足 ( D ) A.tan φ=sin θ B. tan φ=cos θ C. tan φ=tan θ D. tan φ=2tan θ 8、将物体在h =20m 高处以初速度v 0=10m/s 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 2 ),求: (1)物体的水平射程——————————————————20m (2)物体落地时速度大小————————————————m 510 ②建立等量关系解题

固体物理学题库..doc

一、填空 1.固体按其微结构的有序程度可分为 _______、_______和准晶体。 2.组成粒子在空间中周期性排列,具有长程有序的固体称为 _______;组成粒子在空间中的分布完全无序或仅仅具有短程有序的固体称为 _________。 3.在晶体结构中,所有原子完全等价的晶格称为 ______________;而晶体结构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等价的原子或离子的晶格称为 ____________。 4晶体结构的最大配位数是____;具有最大配位数的晶体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晶体结构和 ______________晶体结构。 5.简单立方结构原子的配位数为 ______;体心立方结构原子的配位数为 ______。6.NaCl 结构中存在 _____个不等价原子,因此它是 _______晶格,它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各自构成的 ______________格子套构而成的。 7.金刚石结构中存在 ______个不等价原子,因此它是 _________晶格,由两个_____________结构的布拉维格子沿空间对角线位移1/4 的长度套构而成,晶胞中有 _____个碳原子。 8. 以结晶学元胞(单胞)的基矢为坐标轴来表示的晶面指数称为________指数。 9. 满足 a i b j 2 ij 2 ,当i j时 关系的 b1,b 2, b 3为基矢,由0,当 i ( i, j 1,2,3) j时 K h h b h b h构b成的点阵,称为 _______。 1 1 2 2 3 10.晶格常数为 a 的一维单原子链,倒格子基矢的大小为 ________。 11.晶格常数为 a 的面心立方点阵初基元胞的体积为 _______;其第一布里渊区的体积为 _______。 12.晶格常数为 a 的体心立方点阵初基元胞的体积为 _______;其第一布里渊区的体积为 _______。 13.晶格常数为 a 的简立方晶格的 (010)面间距为 ________ 14.体心立方的倒点阵是 ________________点阵,面心立方的倒点阵是 ________________点阵,简单立方的倒点阵是________________。 15.一个二维正方晶格的第一布里渊区形状是 ________________。 16.若简单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由 a 增大为 2a,则第一布里渊区的体积变为原来的 ___________倍。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60°纬线 上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两极为0)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23°26′)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注: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入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90°角。如右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判别: 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穿过地心。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 ——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左图A为冬至日,右图B为冬至日)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春分日3.21 赤道北移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南移 秋分日9.23 赤道南移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北移 23026′N 23026′S 3.2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22 9.23 12.22 3.21 赤道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平抛运动典型例题(含答案)

[例1] 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P点,以水平速度向斜面下方抛出一个物体,落在斜面上的Q点,证明落在Q点物体速度。 解析:设物体由抛出点P运动到斜面上的Q点的位移是,所用时间为,则由“分解位移法”可得,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 又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可得 竖直方向上, 水平方向上 , 所以Q点的速度 ?[例2] 如图3所示,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和,小球均落在坡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 和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多少? 图3 解析:和都是物体落在斜面上后,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则运用分解位移的方法可以得到 所以有 同理 则 ? [例3] 如图6所示,在倾角为的斜面上以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该斜面足够长,则从抛出开始计时,经过多长时间小球离开斜面的距离的达到最大,最大距离为多少? 图6 解析: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沿斜面向下和垂直斜面向上的分运动,虽然分运动比较复杂一些,但易将物体离斜面距离达到最大的物理本质凸显出来。 取沿斜面向下为轴的正方向,垂直斜面向上为轴的正方向,如图6所示,在轴上,小球做初速度为、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有 ?① ?② 当时,小球在轴上运动到最高点,即小球离开斜面的距离达到最大。 由①式可得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 当时,小球在轴上运动到最高点,它所用的时间就是小球从抛出运动到离开斜面最大距离的时间。由②式可得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例4:在平直轨道上以20.5/m s 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的火车上,相继下落两个物体下落的高度都是2.45m .间隔时间为1s .两物体落地点的间隔是2.6m ,则当第一个物体下落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大?(g 取210/m s ) 分析:如图所示.第一个物体下落以0v 的速度作平抛运动,水平位移0s ,火车加速到下落第二个物体时,已行驶距离1s .第二个物体以1v 的速度作平抛运动水平位移2s .两物体落地点的间隔是2.6m . 解:由位置关系得 1202.6s s s =+- 物体平抛运动的时间 0.7t s '= 由以上三式可得 例5:光滑斜面倾角为θ,长为L ,上端一小球沿斜面水平方向以速度0v 抛出(如图所示),小球滑到底端时,水平方向位移多大? 解:小球运动是合运动,小球在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有 0s v t = ① 沿斜面向下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 2 12 L at = 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sin mg ma θ=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s v v == 例6:某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某1s 内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7?变成53?,则此物体初速度大小是________/m s ,此物体在1s 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m (g 取210/m s ) 选题目的:考查平抛物体的运动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析:作出速度矢量图如图所示,其中1v .2v 分别是ts 及(1)t s +时刻的瞬时速度.在这两个时刻,物体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分别为gt 及(1)g t +,由矢量图可知: 由以上两式解得017.1/v m s = 9 7 t s = 物体在这1s 内下落的高度 例7如图,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 点水平飞出,经过3.0s 落到斜坡上的A 点.已知O 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运动员的质量m=50kg .不计空气阻力.(取sin37°=0.60,cos37°=0.80;g 取10m/s 2)求: (1)A 点与O 点的距离L ;(2)运动员离开O 点时的速度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