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1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1 元素周期表

目标要求:

1、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及同一主族的变化规律)

3、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探究第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3+1

教学过程:

一、元素周期表

投影:门捷列夫的头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活动1:阅读课本P4,思考: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核电荷数)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方格包含哪些信息?

1、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2:根据P4 图1-2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1周期:2种元素

短周期第2周期:8种元素

周期第3周期:8种元素

7个横行第4周期:18种元素

7个周期长周期第5周期:18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第6周期:32种元素(含镧系15种元素)

第7周期:未填满,最多容纳32种元素(含锕系15种元素)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18个纵行第Ⅷ族:第8、9、10共3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第18纵行

※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介绍:

主族的别名:ⅠA:碱金属元素,ⅡA:碱土金属元素,ⅢA:硼族元素,ⅣA:碳族元素,ⅤA:氮族元素,ⅥA:氧族元素,ⅦA: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二教P3 思维拓展2,P4 基础巩固4、6、8

(反思:本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量”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会了利用周期表的结构特点推测一定原子序数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下一节学习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做好准备。)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ⅠA)

活动3:P5 科学探究1,填表并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原子结构

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递变(Li→Cs):随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元素的性质

相似:①都易失电子,即元素的金属性都很强,②常见化合价均为+1

递变(Li→Cs):失电子能力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增强

活动4:P6 科学探究2,实验:(1)K在空气中的燃烧;(2)K与水的反应

活动5:P6 科学探究3,通过观察对比实验,讨论K与Na的化学性质的异同,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单质的化学性质

相似:①都是活泼的金属,金属的还原性都很强;②都能与O2等非金属反应,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H2

递变(Li→Cs):①活泼性增强,即还原性增强;②与O2的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产物越来越复杂;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增强,即LiOH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2、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3、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

(4)单质的物理性质

活动6:据P7 表1-1,归纳碱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结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2、卤族元素(ⅦA)

活动7:P7 学与问,据原子结构推测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原子结构

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递变(F→I):随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元素的性质

相似:①都易得电子,即元素的非金属性都很强,②负化合价均为-1,最高正价为+7(F无正价)

递变(F→I):得电子能力增强,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

活动8:阅读课本P8,做实验1-1,归纳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3)单质的化学性质

相似:①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有强还原性;②都能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

递变(F→I):①活泼性减弱,即氧化性减弱;②与H2的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生成的氢化物的的稳定性减弱,即HF>HCl>HBr>HI

活动9:请列出说明卤素单质从F2到I2氧化性减弱的实验事实。

活动10:实验1-1: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有关溶液的颜色:氯水—黄绿色;溴水—黄色;碘水—棕黄色;NaBr/KI—无色

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溴橙碘紫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2、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4)单质的物理性质

活动11:据P8 资料卡片归纳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结论: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小结:

1、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2、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反思: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做的比较到位,在整合Cl 2、Br 2、I 2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学会采用图表法进行比较、归纳,从开始对ⅦA 族元素性质探究,到最后对ⅠA 族元素性质的归纳,始终注重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认识物质性质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

三、核素

1、X A Z :X —元素符号 Z —质子数 A —质量数(数值上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活动11:思考:若某种Na 原子的中子数为12,则此原子的质量数是多少?

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核 决定质量数

中子(A-Z 个)→质子数确定后决定原子种类

原子X A Z 决定整个原子是否显电性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的电子式

电子数 决定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外电子(Z 个) 各层电子数

电子排布——电子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碳-12原子:C 12

6,可简写为C 12

2、构成原子或离子的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3)离子中: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① 质子数(Z )=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② 质子数(Z )=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

(4)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核素(一种原子即一种核素)

(1)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与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无关,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氢元素是H 1、

H 2、H 33种核素的总称。

(2)核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指一种原子,如H 1、H 2

、H 3、Cl 35、Cl 37、C 12、C 13、C 14都是不同的核素。

活动12:计算Mr(D 2O);1mol O H 221中含多少mol 电子? 4、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如H 1、H 2

、H 3互为同位素,Cl 37是Cl 35的同位素) (1)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2)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3)互称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不同单质,如21H 和22H 。

(4)不同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的化合物,如H 2O 、D 2O 、T 2O 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活动13:练习:P11 2,P12 7

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例:Cl 元素有两种天然存在的同位素,Cl 35约占75%,Cl 37约占25%,求Cl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Ar(Cl) = 35×75%+37×25%=35.5

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提高)

元素周期表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门捷列夫制作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依据 (1)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要点诠释: ①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它所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②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门捷列夫给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存在缺陷,真正科学的依据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2.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3.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 短周期长周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行数 1 2 3 4 5 6 7 所含元素 种数 2 8 8 18 18 32 32 每周期0 族元素原 子序数 2 10 18 36 54 86 118 族主族副族Ⅷ族0 族族数7 7 1 1 族序号Ⅰ A Ⅱ 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Ⅲ B Ⅳ B Ⅴ B Ⅵ B Ⅶ B Ⅰ B Ⅱ B Ⅷ0 列序号 1 2 13 14 15 16 17 3 4 5 6 7 11 12 8\9\10 18 要点诠释: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B……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中化学组卷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练习题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二周期VIA族B.第二周期VA族 C.第三周期VIA族D.第三周期VA族 2.Q、W、X、Y、Z都是短周期元素.X、Y、Q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W、Z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ⅠA ⅡA ⅢA ⅣA Q X Y A.非金属性:W>Z B.原子半径:X>Y>Z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 D.氢化物稳定性:Q>W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第四周期元素中,锰原子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 B.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依次减小 C.卤素氢化物中,HCl的沸点最低的原因是其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最小 D.价层电子对相斥理论中,π键电子对数不计入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4.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X<Z 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Y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5.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ClO4>H2SO4>H3PO4 B.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镁碱性强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 D.最外层电子数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 6.已知Cl、S、P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PH3 B.非金属活泼性:S<Cl<P C.原子半径:Cl>S>P D.原子序数:S<P<Cl 二.填空题(共3小题)

元素周期表发现简介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作者: (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研制出许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通过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关键词: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含有丰富的化学史资源,“化学史是了解化学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重要化学概念的形成、法则和原理的提出、化学理论的建立的重要途径”[1]。本文就通过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研制出许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使其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 1661年波义再提出元素的科学概念,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随着采矿,冶金,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元素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已经发现了六十余种元素,这是为找寻元素问的规律提供了条件。1869年,俄国化学家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律,这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规律之一。有了周期律,人们对元索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性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门捷列夫根据他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构成图表的形式,这就是第一比重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还根据元素周期律正确的修改了铍,铟等七种元素的原子量,并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原子量为44(Sc ),68(Ga )和72 (G )等元素的存在和性质。1875至1886年之间,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这3种素。这

无疑使门捷列夫成名垂青史的化学家。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化学家Meyer于1870年也独立作出了几乎相同于门捷列夫周期律的观点的结论。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新元素,于是对门捷列夫周期表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一个竖行(族),即稀有气体,并以镧系元素系列取代了Ba和之间的一种元素2O世纪初元素总数已增85,在之后的25年中,又发现了铀等超重元素。后来,核裂变反应的实现导致了更多的超元素的发现。1964—1968年,苏联科学家首先合成了104号和105号元素,并在此基础上[2],合在了106号元素。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人合成了107,108,109等3种元素。1994年,德国研究中心首次合成1l0号元素,1个月之后,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一道合成了110号元素的原子量为273的同位素。通过对110号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性质与Ni,Pd,Pt相似,这有力地证明了目前元素周期表排列的科学家。1996年德国GSI实验室合成并确证了111和112号元素。上述新元素的合成都得益于元素周期表,又丰富和发展了元素周期表。 2.1、元素周期表的演化 2.1.1尚古多的“螺旋图” 1862年,法国矿物学教授尚古多创作了“螺旋图”。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围绕着圆柱体进行排布,让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布在同一条垂线上,如Li—Na—K、Cl—Br—I等,由此提出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原子量差值为16的元素之间的性质并非都类似,而且原子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1节 元素周期表(带详细解析)_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重难点一 元素周期表 1.构成原子(离子)的微粒间关系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4)质子数(Z)=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5)质子数(Z)=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 短周期 长周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行数 1 2 3 4 5 6 7 所含元素种 类 2 8 8 18 18 32 32 (排满时) 元素原子序数起止号(若排满) 1~2 3~10 11~18 19~36 37~54 55~86 87-118 每周期0族元素原子序 数 2 10 18 36 54 86 (2)族 族 主族(A) 副族(B) Ⅷ 0 族数 7 7 1 1 列序号 1 2 13 14 15 16 17 3 4 5 6 7 11 12 8 9 10 18 族序号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ⅠB ⅡB Ⅷ (3)过渡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 到ⅡB 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特别提醒 族序数为Ⅱ、Ⅲ的地方是主族和副族的分界线,第一次分界时主族在副族的前面,第二次分界时副族在主族的前面。 “第一次”指ⅠA ⅡA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依次排列。 “第二次”指ⅠB 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依次排列。 重难点二 零族定位法确定元素的位置 1.明确各周期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周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原子序数 2 10 18 36 54 86 118 2.比大小定周期 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两种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3.求差值定族数 (1)若某元素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 族或ⅡA 族。 (2)若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1~5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 ~ⅦA 族。 (3)若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值找出相应的族。 重难点三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单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 ①与O 2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如Li 2O 、Na 2O 等。 ②与Cl 2反应生成RCl ,如NaCl 、KCl 等。 ③与H 2O 反应,能置换出H 2O 中的氢,反应通式为2R +2H 2O===2ROH +H 2↑。 ④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 2,反应通式为2R +2H +===2R + +H 2↑。(R 表示碱金属元素) (2)递变性 从Li 到Cs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为: ①与O 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更加复杂,如Li 与O 2反应只能生成Li 2O ,Na 与O 2反应还可以生成Na 2O 2,而K 与O 2反应能够生成KO 2等。 ②与H 2O 的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 与H 2O 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 与Cs 遇水发生剧烈爆炸。 ③对应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即氧化性:Li +>Na +>K +>Rb +>Cs + 。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CsOH 的碱性最强。 特别提醒 (1)碱金属单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其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必然结果。 (2)因Na 、K 等很活泼的金属易与H 2O 反应,故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 2.卤素单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特性 (1)相似性 ①与H 2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X 2+H 2===2HX 。 ②与活泼金属(Na 等)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卤化物: 2Na +X 2=====点燃 2NaX 。

元素周期表介绍

元素周期表简介 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化学第二册[人教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3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 教学方法:开放式和探究式。 教学过程: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 [讲述]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讲述]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 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 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 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幻灯]门捷列夫图象(课外阅读《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 60 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 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 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 [学生取表,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 [讲述]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 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知识讲解-元素周期表基础解析

元素周期表基础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周期 族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 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第七周期排到112 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不完全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 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把其 中的第8、9、10 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 族,共 16 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 A、ⅡA、ⅢA??ⅠB、ⅡB、 ⅢB?? (3)第18纵行的氦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 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0 价,因而叫做0 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 B 族到第Ⅱ B 族共10 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60 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5)在周期表中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 A 族:碱金属元素;第Ⅱ A 族:碱土金属元素;第Ⅳ A 族:碳族元素;第Ⅴ A 族:氮族元素;第Ⅵ A 族:氧族元素;第Ⅶ A 族:卤族元素;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6)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分别包含15 种元素,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紧凑,放在 第ⅢB 族;但实际上每种元素都占有元素周期表的一格,所以另外列出,放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

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基础)

元素周期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第七周期排到112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不完全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B…… (3)第18纵行的氦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0价,因而叫做0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5)在周期表中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ⅡA族:碱土金属元素;第ⅣA族:碳族元素;第ⅤA族:氮族元素;第ⅥA族:氧族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6)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分别包含15种元素,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紧凑,放在第ⅢB族;但实际上每种元素都占有元素周期表的一格,所以另外列出,放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介绍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介绍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下面是为你搜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学科的依据,也是很多化学家进行实验和化学研究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元素周期表真正把化学这门学科发扬光大了,门捷列夫本人也给世界的自然科学发展带来了太大的贡献,其实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在一个偶然的环境下发现的: 他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原子量写在一张纸上,企图查找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把它们反复排列组合进行各种猜测,最后发现了原子是按照元素周期规律排列的,就是因为这个元素周期规律才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门捷列夫就告诉以后的科学家,如果把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周期性,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来源,也是制定元素周期表最大的依据。 再后来一个个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性,也证明了门捷列夫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的正确性,后世的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表找寻新的化学元素就变得非常容易。可以说如果没

有门捷列夫世界化学的发展至少要倒退很多年。 门捷列夫的成就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一还是元素周期表,毕竟它的发现对于化学的发展是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他将那些令人头疼的元素以一定的规律驯服在一张表上,给人们后面的学习、研究都带来了方便,而且还预测了一些没被发现的元素。他对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的总结,为后来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这些贡献和成就是不可以被忽视的,所以这必然要作为第一点来说。 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二,其实还是与化学有关,毕竟他一生的主攻方向就是化学。所以他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规律,其实他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也有所涉及,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被第一个成就的光芒盖住了,所以对它的介绍就比较少。 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三,他是个多才之人,在实验研究这一点上涉及的东西很广泛。除了和化学有关的东西之外,他对其它的一些定律也很有研究,例如,气体、气象、度量衡等等方面。 门捷列夫简介门捷列夫全名是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俄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1834年出生于俄国的西伯利亚,在具体一点就是托波尔斯克市, 他于1848年的时候,进入彼得堡专科学校进行学习。后来又于1850进入彼得堡的师范学院进行学习,主要学习的是化学。他在1855年拥有了教师资格,同时还获得了一个金质奖章。毕业后的他成为了敖德萨中学的一名教师,一般来说应该是教授化学的老师。 他在毕业之后没有因为有了工作就放弃了学习,他一直都在准备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主族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周期律,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

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元素周期表。 [板书]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学好中学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元素周期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展示《元素周期表》挂图,指出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国外不一定用这种,指导学生归纳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将最外层电子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似)的元素按电子层的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具在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板书]1。周期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填下表: 归纳:7个横即7个周期 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每一周期都是以碱金属元素开始到卤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类别

第3讲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第3讲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奶”、“加铁酱油”、“加碘盐”等食品中,“钙”、“铁”、“碘”指的是()。 A.原子B离子C.元素D.分子 2.(2012年四川成都)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相关信息,从图中不能 ..获得的信息 是()。 A.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D.氮气的化学式为N2 3.(2011年广东深圳)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标识的理解不. 正确 ..的是()。 A.①——原子序数 B.②——元素名称 C.⑧——元素符号 D.④——原子质量 4.(2012年福建福州)根据下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g D.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5.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 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6.(2011年广东广州)右图是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B.该原子最外电子层达到了稳定结构 C.X属于非金属元素 D.X与Cl形成的化合物为XCl 7.(2012年四川泸州)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 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该粒子为阴离子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粒子为Na+ 8.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钙的核电荷数是20 B.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9.(2012年湖南株洲)葡萄糖是重要的糖类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它的 叙述错误 ..的是()。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1个葡萄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水分子构成

元素周期表

§1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1 元素周期表 目标要求: 1、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及同一主族的变化规律) 3、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探究第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3+1 教学过程: 一、元素周期表 投影:门捷列夫的头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活动1:阅读课本P4,思考: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核电荷数)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方格包含哪些信息? 1、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2:根据P4 图1-2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1周期:2种元素 短周期第2周期:8种元素 周期第3周期:8种元素 7个横行第4周期:18种元素 7个周期长周期第5周期:18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第6周期:32种元素(含镧系15种元素) 第7周期:未填满,最多容纳32种元素(含锕系15种元素)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18个纵行第Ⅷ族:第8、9、10共3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第18纵行 ※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介绍: 主族的别名:ⅠA:碱金属元素,ⅡA:碱土金属元素,ⅢA:硼族元素,ⅣA:碳族元素,ⅤA:氮族元素,ⅥA:氧族元素,ⅦA: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二教P3 思维拓展2,P4 基础巩固4、6、8 (反思:本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量”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会了利用周期表的结构特点推测一定原子序数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下一节学习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做好准备。)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ⅠA) 活动3:P5 科学探究1,填表并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叶承名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 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4、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 构的关系。 5、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情面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程序进行教学。 (2)以元素周期表为主题,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从而突出重点。

元素周期表

§1.1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 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高考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习题含解析

高考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1.(2019·郑州调研)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人工合成的同位素种类不断增加,许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会随之变化 B.核素的质量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完全相同 C.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一定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均位于过渡元素右侧 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根据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和其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的平均值,与人工合成的同位素种类不断增加没有关系,故A错误;元素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该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以g·mol-1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质量数,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的平均值,故B错误;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一定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C正确;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大多位于过渡元素右侧,而氢却位于左侧,故D错误。 答案:C 2.以下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F2在暗处遇H2即爆炸,I2在暗处遇H2几乎不反应 B.“NO2球”在冷水中颜色变浅,在热水中颜色加深 C.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离子键,与硅原子形成共价键 D.H2O在4 000 ℃以上开始明显分解,H2S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完全分解 解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F2在暗处遇H2即爆炸,I2在暗处遇H2几乎不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2NO2N2O4ΔH<0,热水中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加深,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符合题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Cl>Si,所以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离子键,与硅原子形成共价键,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氢化物稳定性减弱,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H2O在4 000 ℃以上开始明显分解,H2S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完全分解,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如表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族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二 c d 三 a b e f A.e 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