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

(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

(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

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

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含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2)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回答(补充)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唯心主义为何长期存在?

第一,认识方法的不科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现象蒙蔽。

第三,人的活动特征导致。

B、两者区别的意义:划分出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是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唯心主义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C、消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上的谬误(唯物主义重物质,唯心主义重理想)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等。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历史领域中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这些特点也可以概括为直观性、非科学性、唯心史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缺陷: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也即唯心史观

(3)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

3、唯心主义形态在当代的变化——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

4、哲学发展中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5、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形态

A、古代朴素辨证法

B、近代唯心辩证法

C、现代唯物辨证法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独立,总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

6、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1)基本含义

A、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B、人本主义的三个含义

第一,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第二,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第三,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最典型的人本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2)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3)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运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1)现实理论问题的解决方案

A、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B、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

C、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及马恩的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为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提供素材

(2)三大发现提供了前提和佐证

A、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供前提

B、科学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佐证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

(2)提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显著区别。

(3)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主义的两种表达。

(4)历史的误会需要逐步清除。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意义。

(2)科学的实践观成为新旧哲学的显著区别标志。

(3)实践内在关系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意识关系。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他的无产阶级性。这种革命性又表现为他的实践性。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于他的彻底的批判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发展。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认真学习理论

2、切实加强实践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物质的某些属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恩格斯的观点——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广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绝对运动谈静止,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时间及其特点

(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的长短。

(3)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3、空间及其特点

(1)空间的含义——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2)广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

(3)特点——三维性。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存在。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不存在。

(3)绝对时间和空间观点是不科学的。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1)古猿的体质形态

(2)古猿的群体结构

(3)古猿的生存环境

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

(1)劳动使工具的使用成为现实,并促进古猿手脚分化。

(2)劳动使古猿心里改变,人类意识的发端出现。

(3)语言产生。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

(3)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2)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3)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的语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本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特征

(1)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2)反映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主观性的表现

(1)意识形式主观。意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4、意识的客观性

(1)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形成的。

(3)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均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的结构

(1)从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从自觉程度看,意识有潜意识与显意识之分。

(3)从发展角度看,意识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4)从指向性看,意识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2、意识的功能

(1)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道路

(1)结构模拟

(2)功能模拟

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区别

(1)机器人不是真人,电脑不是人脑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1、物质形态是多样的

2、物质形态具有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1、物质形态是分层次的

2、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具有同构性

(1)结构的不均匀

(2)旋转

(3)力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1、科学与哲学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依然继续。

2、实践意义——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地哲学诠释——毛泽东的观点

(2)与认识论的一致

(3)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观点

(1)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

(2)康德的伦理实践

(3)黑格尔的实践理念

2、实践的含义

(1)实践的词义含义——实行或行动。指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2)实践的本质含义——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3)实践本质含义的内涵(两层含义)——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人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1)人类生存的前提证明。

(2)人与动物的区别说明。

(3)人的本质说明。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要素

(1)实践的主体(人)

(2)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

(3)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4、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践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1、实践的理性结构

(1)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

(2)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3)体现(1)(2)统一的评介理性

2、实践的社会结构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的主体

(1)含义——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结构

A、能力结构——包含三种基本要素(人自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智慧;情感和意志)

B、社会结构——包含四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2、实践的客体

(1)含义——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如何理解实践的客体?

A、客观存在

B、活动指向

(3)客观不是客体,只有客观进入活动指向客观才是客体。为什么?

A、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决定

B、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

C、客体存在和发展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1、主体和客体形成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的工具和手段的种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具有三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1)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2)客体是制约性因素

(3)中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物质性

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体现出的崭新关系

(1)目的与手段

(2)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3)能动者与受动者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1)主体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确定实践目的实践方案——目的性

(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2)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3)目的总要指向一定的客体并以一定客观事实为依据。同时,目的的提出均含有主观因素

(4)实践的过程就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的过程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1)手段的特点——人的身内器官功能和身外自然力的统一

(2)手段是过去活动的产物,是未来活动的前提

(3)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

A、主体否定客体的现成客观性

B、主体否定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结果——人的目的、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

(2)评价结果的内含

A、评价实践效果

B、评价实践效能

C、评价实践效率

(3)实践活动的继承性和选择性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应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市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合。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

3、两个世界的区别

(1)异质性(2)发展的不同步性

4、两个世界的联系

(1)内容同构(都具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方式)(2)规律同一(3)互相转化

5、两个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活动

(1)两个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两个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两个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一是指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活动还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一是指人化自然,二是指人类社会会。

3、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运动变化自发,人类世界的运动变化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

4、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

6、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1)自在世界构成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实践活动将天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相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2、实践推动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2、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

(1)神学历史观——人类社会神化

(2)唯心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精神化

(3)自然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自然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构成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2)历史演绎——圣西门初步提出,孔德和斯宾塞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阐释。

(3)社会有机体的含义——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1)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2)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3)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1、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

(1)经济交往(2)政治交往(3)文化交往

2、社会结构的类型

(1)经济结构(2)政治结构(3)文化结构

3、人类交往的制度化就是将交往变成社会的结构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1、生产力的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1)劳动对象——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实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是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者——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3、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力的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2、生产关系的内涵

(1)静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2)动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4、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5、经济结构的功能——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要素要通过生产关系结合;他能决定社会的其他结构,并成为其他结构的现实基础。

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1、阶级的含义——是一个经济范畴。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的共同体。列宁的观点(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阶级的本质——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4、正确区分阶级与等级、阶层

(1)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和专利的社会集团。

(2)阶层是指同一阶级内部的层次。

5、阶级的产生过程

(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特定时代的市场方式的产物。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是其产生的经济前提,社会分工是其产生的基础。

(2)阶级产生的途径——据公为私;内部分化;战争掠夺。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1、政治结构的含义——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结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

2、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政权

3、我国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1、国家的含义——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与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连。

2、国家的起源——阶级的产生导致国家的出现;社会管理职能的分化和独立造就国家。

3、国家的特征(与氏族相比)

(1)按地域而不按血缘划分和组织居民

(2)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的设立

(3)征收赋税

4、国家的本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5、国家的职能

(1)对内职能——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社会职能(管理公共事务)。

(2)对外职能——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3)内外职能关系——外是内的继续和延伸,内是外的基础和后盾。

6、国家类型和形式(国体和政体)

(1)国体——即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历史上出现四种国体(奴隶制、封建制、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

(2)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指一定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保护自己、反对敌人的政权机关。(3)国体和政体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7、国家将伴随阶级的消灭而逐渐消亡。

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1、文化的含义

(1)广义——指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人化”事物。

(2)狭义——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

2、文化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3、意识与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同一的。

4、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和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

5、任何阶级社会中均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1)反映现存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2)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的生产关系

(3)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

2、艺术的含义及其特点——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其最大特点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情、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德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3、道德的含义——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4、政治思想的含义——是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的总和。

5、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的总和。广义的政治思想包含法律思想。

6、宗教的含义——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8、各种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关系

(1)区别——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内容不同;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结构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同。

(2)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1、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2)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文化结构的功能

(1)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2)调控人的活动

3、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的文化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区别——广义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狭义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明相对于野蛮而言。

(2)联系——文明是文化的升华。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1、传统的含义——指在历史中形成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具有潜意识性和群属认同性特点。

2、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

3、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培养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造成消极和落后的国民习性。

4、现代化的含义——是一个与现时代直接相关的范畴,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化、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5、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1)对立——传统不是现实;

(2)统一——传统需要现代化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1、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2、个人的成长过程是自然遗传和社会遗传的统一

3、个人成长中具有关键期(又称临界期)

(1)幼年期(2)青春期(3)更年期(4)退化期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1、个人的含义

(1)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个人,指由自然界长期进化而产生的高级生物物种人类的单个个体。

(2)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个人,指作为社会共同体中一个成员的单个的人。

2、个人的属性

(1)存在形态和生理、心理组织的完整性

(2)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持续性

(3)活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

3、个人现实性的内容——素质、能力、气质、性格、知识、智慧、意志、情感、经验

4、个人的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5、个人的能力的丰富性

6、个人的活动——游戏、学习、劳动、休闲

7、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无数现实的个人组成现实的社会

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1、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之所为成为社会性的人,在于个人进入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

2、人的社会性不排斥人的个性

3、个性的要素

(1)生物遗传的素质;(2)社会因素;(3)自我

第二节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一、人的社会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指人对社会的积极的、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即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2、人的社会价值的表现

(1)出生时的社会价值——亲人的欢乐与希望,家族、民族、国家的意义。

(2)劳动者时的社会价值——个人的劳动贡献和创造成果的大小决定社会价值的大小。

二、人的个人价值

1、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个人的存在和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即个人通过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人的个人价值的表现

(1)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的肯定

(2)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

(3)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1、区别——价值的肯定或否定

2、联系——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

第三节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1、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内容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2)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

(3)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2、社会关系的生产主要是物质生产关系的生产,这种生产创造了人。

3、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的内涵

(1)社会关系的简单再生产——将原有的社会关系“克隆”式地再生产出来,即完全延续传统的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的扩大再生产——在原有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扩展即增长。包括量和质两方面。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性中的实质性内容——现实的人的本质存在于具体的人性之中。

2、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

3、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是人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规定性的总和。

(1)人是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2)人是历史的人——不同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第五章联系和发展

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1、联系的含义——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系统的含义——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4、系统的特点——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模型化

二、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1、联系的种类

(1)物与物的关系

(2)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2、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特征

(1)客体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的客观事物。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性的、变化发展的。

(3)在这一关系中,主体以客体为中介使自身二重化,客体以主体为中介使自身二重化。

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1、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关系

(1)统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

(2)有所区别——运动时指物质的存在方式,使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基础上的物质的向上过程和前进过程。

2、运动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运动。

3、运动基本形式的关系

(1)区别——不同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

(2)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4、方向性的表现——单一水平运动;下降运动;上升运动。

5、发展的总体方向——前进和上升。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代旧的必然性

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环境和历史条件;旧事物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不适应环境的变化。

B、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

C、新事物在社会上是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

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1、决定论的含义——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因果联系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学说。

2、决定论的类型——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

3、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含义及其类型

(1)含义——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最终原因,是具体事物这样而不是那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制约力量。

(2)类型——机械决定论、统计决定论、辩证决定论。

4、各种与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

(1)目的论——万物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的目的预先安排。

(2)非决定论——否认联系、否认规律。

5、辩证决定论的内容

(1)因果联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

6、因果联系的内容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A、原因——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

B、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A、区别——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

B、联系——原因引起结果,结果一定有原因。

(3)原因和结果联系的种类——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7、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容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A、必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符合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B、偶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A、区别——不同趋势。

B、联系——相互转化。

二、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实现过程——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

3、现实性含义——是指当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4、可能性的含义——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5、如何把握可能性?

(1)要区分可能和不可能

(2)要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3)进一步分析现实的可能。

6、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

(2)统一

(3)转化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1、规律的类型

(1)一般规律(普遍规律)

(2)特殊规律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范畴的含义——即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四、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的含义——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指与人类意识相区别的自然运动、社会过程的辩证法,是以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运动发展的规律。

2、主观辩证法的含义——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指以概念作为“细胞”的思维运动发展的规律。亦称概念辩证法或思维辩证法。

3、实践辩证法的含义——是人这一主体有意识的社会化行为中所体现的辩证法。

4、正确认识三者关系

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的含义——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与事物直接同一,即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

2、属性及其种类

(1)属性的含义——一事物与它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2)属性的种类——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

3、量的含义——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更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4、度的含义——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5、质、量、度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其统一,最终实现适度。

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量变的含义——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1、量变的复杂性表现

(1)多样性——一是数量增减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空间排列次序、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2)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一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二是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的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即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

(1)形式的多样性——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特征。

3、突变论及其类型

(1)突变论的含义——用数学模型方法来考察连续变化的由一种结构稳定态到另一种结构稳定态突然跃迁的过程。

(2)突变论的类型(变量少于四个)——折叠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型、椭圆型、抛物型。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1、矛盾的含义——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或基本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2)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4、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5、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两种相反的属性

(2)相互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6、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同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

(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2)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促成旧事物消失新事物产生。

8、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指它的有条件性。

9、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指它的无条件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始自终得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3、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1)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2)非根本矛盾是指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1)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非主要矛盾是指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后达到“融合”。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1)相互区别;(2)相互联结;(3)相互制约;(4)相互转化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个性和共性相结合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三、矛盾论与系统论

1、系统和要素

(1)系统的含义——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2)要素的含义——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2、系统论与矛盾论关系

(1)相互区别

(2)相互影响——系统论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1、肯定的含义——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即确保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2、否定的含义——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它物的方面。

3、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1)相互排斥

(2)相互渗透

4、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也即扬弃。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在内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5、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1、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事物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4、事物发展过程的实质

(1)发展的上升性或前进性。

(2)发展的周期性或曲折性。

(3)发展的回复性或回归性。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1、否定性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应有之义。

2、否定性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紧密联系。

3、过程论的含义

(1)世界上的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的事物。

(2)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生成和灭亡,凡是产生的都是会灭亡的。

(3)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4、过程论的基本核心——存在和发展都是过程。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1、区别——自在形式为自然发展形式;自为形式为社会发展形式。

(1)发展源泉不同——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不同——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3)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交互作用实现;社会规律通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4)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力学规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联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

A、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B、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他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合适,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科学地把握和认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1)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A、社会发展的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3)应当准确而全面地理解“生产力标准”。

A、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惟一标准,不能离开生产关系来片面理解生产力标准。

B、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

C、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统一。

(4)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的客观尺度

A、质上的新的生产力已经形成

B、量上的新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或者说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5)不科学理解和对待这一规律的后果

A、不顾生产力发展还未达到相应水平,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

B、不顾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人为地维护生产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提供服务。

A、服务方向——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同有害于自己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以及与威胁自己生存的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B、服务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C、服务效果——促进或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新的上层建筑的不完善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存在许多会发生矛盾的中间环节。

(3)两者的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3、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含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是方向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如果不适合,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才能形成效果,否则,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情况,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决不会让这种不适合的情况长期存在下去的。

(2)正确理解和把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性的。

B、这个规律是客观的。

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1、阶级斗争的含义——是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是消灭阶级的必经途径,使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必经途径。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第二节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1、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1)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

(2)技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趋于一体化。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双向运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成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它要素。

(2)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5、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1)科技革命的发生

(2)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方式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思维方式变化;“双刃剑”效应。

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1、社会革命的实质——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

3、社会革命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4、改革的含义——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

谈谈古诗文背诵和默写的方法指导

谈谈古诗文背诵和默写的方法指导 谈谈古诗文背诵和默写的方法指导 谈谈古诗文背诵和默写的方法指导 近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高中语文中古诗文的比 重呈上升趋势,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背诵和默写来积累古诗文,成了摆在我们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文言文是良金美玉,是现代汉语的根,其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精髓所在。尽管古诗文博大精深,形式多样,背诵难度很大。但事实上还是有章 可循,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我总结出几个行之有效的背诵文言文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共享。 一通过诵读,形成语感,加强背诵。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 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在诵 读教学中,除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 和“看着书”。诵读的形式: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 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凭靠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达到口熟 的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课文的欲望,为背诵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抓首字,加强背诵。 文言文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其特点是单音词多,用现代汉语翻译则和我 们更加贴近,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并寻找难词难句,通过自己的理解翻译,加深对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用法,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的理解,背诵起来自然轻松。而大部分同学背诵时常常背到一个地方又会突然卡住,下句怎么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哲学的物质P39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P4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 (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 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 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 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经典古诗文朗诵

经典古诗文朗诵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古典文学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画卷。 女:古典诗文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 男合: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女合:诵中华经典,与圣贤同行。 第一篇章春之歌 男:春天是一幅水彩画,艳丽而真切。 女:春天孕育着生命与希望,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男: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像用碧玉装扮无比美妙。 咏柳唐贺知章(赵嘉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女:生机勃勃的春天,春意盎然,满园春色怎能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潘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篇章夏之莲 女:莲花,乃花中之君子也。 男:莲花,美丽、纯洁、高尚。 女:江南盛夏,小船轻飘,莲叶田田,构成了江南采莲曲。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女:西湖边,送友人,看到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画面,唱的却是依依惜别、含蓄婉转的送别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朱熙宸)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男: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一只小小的蜻蜓,多么和谐亲密的关系呀。 小池宋杨万里(周欣苒)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三篇章秋之月 男:从古至今,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 女: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亲朋相聚;在异地它乡思念故乡亲人。 男:一曲《水调歌头》,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和思念。 水调歌头(吟唱)宋苏轼(徐凌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女:不仅是苏轼,月亮也是诗仙李白一生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明月的传世之作。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男: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暮江吟白居易(曹栀涵)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四篇章冬之梅 男:当漫无边际的雪亲吻冬日的时候,跟着雪的昭示走,是温馨的,充满活力的。听到诗人们曾播下的诗句在雪地里鲜活起来了吗? 女:看,梅花开了!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含笑绽放;面对凛冽刺骨的寒风,她坚贞不屈。 梅花宋王安石(沈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男:冰天雪地的冬天,天地间是如此的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柳

如何快速的背诵古诗文

怎样快速的背诵古诗文 语文的古诗文生僻字多,词汇生涩难懂,背诵起来很是麻烦。古诗文的背诵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呢?其实只要掌握了古诗文的一些特点,总结一些小技巧就很容易背诵了,济南加誉学堂的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一些方法,希望对同学们背诵顾古文言文有所帮助。 1.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 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2.限时背诵法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3.尝试回忆背诵法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4.抓关键词语背诵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

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5.整分联背诵法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2)

淇县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分解目录(说明:其中带“▲”的为课本中古诗) 第一部分:古诗 一年级: 上册背诵古诗: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2、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李白▲ 4、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 5、画(远看山有色)▲ 6、咏华山(只有天在上)寇准▲ 7、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唐寅▲ 8、山村(一去二三里)▲ 9、蚕妇(昨日入城市) 10、明日(明日复明日) 下册背诵古诗: 1、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 3、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4、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李白▲ 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6、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贾岛

7、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曹植 8、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 9、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10、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二年级: 上册背诵古诗: 1、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 3、池上(小娃撑小艇) 白居易▲ 4、悯农(锄禾日当午) 李绅▲ 5、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 6、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7、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 8、梅花(墙角数枝梅)▲ 9、夜雪(已讶衾枕冷)白居易▲ 10、马诗 下册背诵古诗: 1、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 2、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3、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杨万里▲ 4、所见(牧童骑黄牛) 袁枚▲ 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7、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叶绍翁▲ 8、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王驾▲ 9、鸟鸣涧(人闲桂花落)王维 10、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李白 三年级: 上册背诵古诗: 1、鹿柴(空山不见人) 王维▲ 2、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 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4、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孟郊▲ 5、江雪(千山鸟飞绝) 柳宗元▲ 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 王冕▲ 7、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8、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9、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唐寅▲ 10、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杨万里▲ 1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刘长卿▲下册背诵古诗: 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 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卢纶▲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小学生五年级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淇县小学生经典诵读内容 (说明:其中带“▲”的为课本中古诗) 第一部分:古诗词 五年级 上册背诵古诗: 1、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5、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6、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8、春日偶成【北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初中古诗文背诵技巧

初中古诗文背诵技巧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如此,古诗文背诵默写也作为中考必考的范围。那么古诗文背诵又怎样指导呢?这其中不乏窍门。 一、加强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 根据初中语文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②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③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④防止遗忘,边看边批; ⑤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式,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读的表述能力。在养成以上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后面的工作就不难了。 熟读成诵,这需要在朗读上多下功夫。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刀磨得锋利了,砍柴还难吗?事实证

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 二、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揭示遗忘的规律。在通过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初中语文论文,记忆量为58.2%;1小时后,记忆量为44.2%;一天后记忆量为33.7%;6天后记忆量下降到25.4%。根据这些数据绘成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①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找出了最佳的记忆周期:第一个记忆周期是1小时,第二个记忆周期是1天,第三个记忆周期是4天,第四个记忆周期是7天,第五个记忆周期是15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31天。根据这个记忆周期,对于背诵的安排,我设计了《背诵安排表》,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 如果按照上边的记忆周期来进行安排背诵时间,就可以减少遗忘,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此,在学生明确了背诵任务后,按照这个记忆周期进行巩固循环,就能有计划的、轻轻松松地将这些古诗文烂熟于心了。 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②因此,我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晨起和临睡前的时间背诵,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5、价值观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总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淇县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分解目录 (说明:其中带“▲”的为课本中古诗) 第一部分:古诗 一年级: 上册背诵古诗: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2、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3、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李白▲ 4、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 5、画(远看山有色)▲ 6、咏华山(只有天在上)寇准▲ 7、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唐寅▲ 8、山村(一去二三里)▲ 9、蚕妇(昨日入城市) 10、明日(明日复明日) 下册背诵古诗: 1、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 3、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4、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李白▲ 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6、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贾岛 7、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曹植 8、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 9、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10、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上册背诵古诗: 1、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 3、池上(小娃撑小艇) 白居易▲ 4、悯农(锄禾日当午) 李绅▲ 5、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 6、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7、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 8、梅花(墙角数枝梅)▲ 9、夜雪(已讶衾枕冷)白居易▲ 10、马诗 下册背诵古诗: 1、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 2、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3、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杨万里▲ 4、所见(牧童骑黄牛) 袁枚▲ 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7、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叶绍翁▲ 8、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王驾▲ 9、鸟鸣涧(人闲桂花落)王维 10、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李白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 (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 (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 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

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篇目

濉溪县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推荐篇目 一年级上册1 江南·汉乐府·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年级上册2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上册3 梅花·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年级上册4 古朗月行·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一年级上册5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一年级下册1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年级下册2 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年级下册3 相思·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年级下册4

秋浦歌·唐代·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一年级下册5 鸟·唐代·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二年级上册1 长歌行·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年级上册2 夜宿山寺·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二年级上册3 云·唐代·郑准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二年级上册4 风·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二年级上册5 乐游原·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高一古诗文必背篇目目录及有效背诵方法为你整理

高一古诗文必背篇目目录及有效背诵方法 为你整理 导读:本文高一古诗文必背篇目目录及有效背诵方法为你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高中部分(14篇)】51.劝学(节选)——荀子 52.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53.师说——韩愈 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节选)(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明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反对倾向: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青少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情、理、行”的转变。 反对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二)价值观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价值观人皆有之。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倾向: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 原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 反对倾向: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反对不结合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反对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以至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倾向: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三)人生观 6.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动态角度)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反对倾向]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反对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7.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静态角度) [原理内容]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古诗文100篇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 一、幼儿园阶段 国学经典: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及",要求以普通话注音,"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让孩子从小就把"三百千"完整地记忆,准确地诵读,获得基本的文化熏陶,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对祖国对家乡有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和爱。 二、小学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 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二)古典诗词: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幼儿阶段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基础上,完成注音版的《弟子规》的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渐悟词义

句义,但不讲解,不分析。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小学三四年级: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家训》《学庸论语》《孟子》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笠翁对韵》 (二)古典诗词: 《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夏日绝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望天门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守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 (三)简要说明: 有序重复,循序渐进,要巩固一二年级诵读成果和强化其记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