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课教案设计

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课教案设计
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课教案设计

课时集体备课教案关注人类对生态

关注人类对生态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3教案: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Word版含答案

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些实例所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 2.评述生态工程发展前景,说出生态工程的局限性,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 3.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实例。 2.教学难点 应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三、教学策略 教材选择的六个生态工程各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区域的特点进行选择,“搭配”出适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节的教学中组织了实践活动《调查沼气工程的实施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参观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总结出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特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教学可以通过资料分析进行;如果学生的家乡有这类问题,教师就应从社会调查入手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工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我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创造,让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沙漠化现状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背景、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等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生态工程的建设。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教学,可适当加入湿地的生态功能、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可采取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如去湿地观鸟、考察等,让学生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关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在教学中注意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除教材中的实例外,教师可查阅相关资料,如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德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有特点)。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的教学,一种方式是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分专题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调查城市生态工程的现状,以小专题(如校园或小区绿化)的形式设计城市生态工程,撰写调查报告和开答辩会等。另一种方式是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讨论目前所采用办法的利与弊,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如污水处理厂、生态园区等。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把教学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用行动教育周围的居民自觉地保护环境。 关于“生物圈2号”内容的教学,虽然“生物圈2号”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模块中都有介绍,但作为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在本专题中还有必要进行认真地分析。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一方面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学习,如教师提出实验方案,与学生讨论其设计思路,最主要的是总结分析其失败原因和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可以从一个导游者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圈2号”虚拟参观,让学生以游记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或以当年进入“生物圈2号”的科学家的口气描述实验的过程,反思其失败的原因。 关于我国生态工程前景的分析与展望的教学,应在总结中西方生态工程区别的基础上,突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搜集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对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影响的名句。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增刊Ⅱ): 131~140 131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 王秋凤 ①④ 牛 栋② 于贵瑞① ** 任传友①④ 温学发 ①④ Chen Jingming ③ Ju Weimin ③ (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②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生态处, 北京 100864; ③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M5S 3G3, Canada; 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以基于过程的BEPS 模型为基础, 根据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机制, 建立了能够描述半小时尺度生态系统通量日变化的模拟模型BEPS. 应用该模型对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长季内的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EP ), 潜热通量(LE ), 显热通量(H s )与涡度相关系统的实测数据相关性较好, R 2值分别达到0.68, 0.75, 0.71. 模拟的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年累积NEP 为300.5 gC ·m ?2, 与实测值也非常接近, 说明应用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CO 2, 水和热量交换过程. 根据模型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NEP 和蒸散(ET )的分析得出: 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NEP 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 在气候变暖条件下该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可能会减弱. 此外, 作为基于过程的模型, BEPS 对最大羧化速率(V cmax )和最大气孔导度(g max )等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参数的变化反应也比较敏感. 关键词 碳循环 水循环 BEPS 模型 涡度相关技术 ChinaFLUX 2004-07-14收稿, 2004-11-02收修改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3022501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 2002CB412501)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 KZCX1-SW-01-01A)共同资助 ** E-mail: yugr@https://www.360docs.net/doc/2813299298.html, CO 2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变暖, 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已经向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为了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趋势, 寻求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调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必须要 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各种过程与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水和碳)通量动力学模型是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过程机制和预测循环通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许多科学家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建立了一系列碳水耦合循环模型. 这些模型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地理模型、生物物理模

生态系统复习课教案

自贡23中生物公开课教案 课题生态系统复习课 教师:蔡康英 教学目标:1、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会分析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会写食物链,会分析食物网。 4、知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学重、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分析归纳 1、生态系统的概念: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例如: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是一个个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落叶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它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连接形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可以循环的)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它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环境污染是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因素。例如: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二、记忆知识点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1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江苏武进湖塘实验初中陆红英 课题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 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4. 认同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5.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重点、难点和关键处1. 生物与环境是同意的整体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3. 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同学阅读资料组一(见附)刚才同学们听了、看了这组资料,想一想,导致牧民不能放养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多媒体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二、新授这部分说明了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中的许多生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觉,即生物与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练的话来概括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区域内,神巫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多媒体出示)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对于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请问同学:一滴水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整个生物圈呢?总结:自然界的生态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让学生同时使用耳朵、眼睛两种感官,尽快进入状态学生了解资料内容的前提,引导学生去分析资料,领会其中的内容在通过学生思考强化“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联想,进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态系统学生边听边看资料组一 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学生积积极动脑,热烈发言学生阅读一遍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滴水、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请同学们找出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成员,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林业生态工程篇教案

第一章林业生态工程概论 一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切入点,分开理解、层层递进、再综合理解,最终认知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从点到面的逐步认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靠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既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又是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作用,从而由点到面逐步认知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后小结生态系统的内涵,即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使学生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为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作铺垫,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也有限,对生态系统的知识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是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长白山北坡森林影响综述

全球变化对长白山北坡森林影响综述(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是当今学术界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一个热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0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0.6°C。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也到人们关注,尤其是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响应更为显著且敏感。长白山地区是气候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气候变化对长白山森林影响会更加明显。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综合了在全球变化影响下几方面长白山北坡森林的变化。关键字:气候变化长白山森林植被 一、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物理化学的改变,从而引起地球表面云系、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地球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状况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原始森林的大量采伐,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等,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气中CO2、CH,、CFCS和N20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势必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占地球表面的1/3,它贮藏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80%的有机碳,其碳库的任何变化,都将对大气中CO2的浓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陆地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森林生态系统也会做出相应的响应,这必然对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 中朝两国交界处,41°23′N~42° 36′N,126°55′E~129°E。是东 北地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 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著名的休 眠火山,是欧亚大陆东岸的最高山, 海拔2744 m。属温带大陆性山地 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9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80%。但它东边受 太平洋影响,气候潮湿多雨,从山 脚到山顶,年降水量变幅在 800-1800 mm之间,年相对湿度 为65%-74%,年均温度在-7.3-4.9℃ 之间,无霜期约140d,日照时数 1800-2300d, 综上所述,长白山地区气温低、降水多、蒸发多量小,气候非常湿润。该区地带性土壤为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主要优势树种为红松、椴树、蒙古栎、水曲柳和色木槭等林分为复层异龄林,林分平均高度为 26m,优势树种平均年龄约 200a。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 前景》word教案 教学建议 教材选择的六个生态工程各有特色,教师能够依照学生的体会、区域的特点进行选择,“搭配”出适于学生学习的内容。 1.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教学能够通过资料分析进行。假如学生的家乡有这类问题,教师就应从社会调查入手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工程有一定的了解。 2.大区域生态系统复原工程的教学,师生能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沙漠化现状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背景、进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3.湿地生态复原工程的教学,可适当加入湿地的生态功能、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爱护等内容,在教学中注意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4.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复原工程的教学,假如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会,除教材中的实例外,教师可查阅相关资料,如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矿区废弃地生态复原工程(德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专门有特点)。 5.都市环境生态工程的教学,一种方式是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分专题研究都市生态系统的要紧问题,调查都市生态工程的现状,以小专题(如校园或小区绿化)的形式设计都市生态工程,撰写调查报告和开答辩会等。另一种方式是能够带领学生调查都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讨论目前所采纳方法的利与弊。 6.关于“生物圈2号”内容的教学,尽管“生物圈2号”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模块中都有介绍,但作为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在本专题中还有必要进行认确实分析。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一方面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学习,如教师提出实验方案,与学生讨论其设计思路,最要紧的是总结分析其失败缘故和带来的启发。另一方面,能够以当年进入“生物圈2号”的科学家的口气描述实验的过程,反思其失败的缘故。 7.关于我国生态工程前景的分析与展望的教学,应在总结中西方生态工程区别的基础上,突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搜集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对生态工程和环境爱护阻碍的名句。同时,应让学生明白得建立生态工程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爱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是最全然的。 参考资料 沼气发酵的研究进展 沼气发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包括各种不同类型微生物所完成的各种代谢途径。这些微生物及其所进行的代谢都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单独进行的,而是在一个混杂的环境中相互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不产甲烷细菌与产甲烷细菌之间的作用;不产甲烷细菌之间的作用和产甲烷细菌之间的作用。 在沼气发酵过程中,不产甲烷细菌与产甲烷细菌之间,相互依靠,互为对方制造和坚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但它们之间又互相制约,在发酵过程中处于平稳状态。它们之间的要紧关系表现在下列几方面:①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基质; ②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制造了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③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了有害物质;④产甲烷细菌又为不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了反馈抑制;⑤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坚持环境中适宜的pH。 沼气发酵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液化时期、产酸时期、产甲烷时期。有机物分解

xx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是七年级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节。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平衡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探究性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东北森林带区域位于我国东北部,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4个省(区),含大小兴安岭森林、长白山森林和三江平原湿地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作为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东北森林带的重要载体,对调节东北亚地区水循环与局地气候、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保障国家木材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分布着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温带季风气候显著,自南向北地跨中温带和寒温带,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400—1000毫米,土壤分布有暗棕壤、白浆土和黑土。本区域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和北方重要原始林区的主要分布地,是我国沼泽湿地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区域内野生植物近4000种,野生动物近2000种,是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长期高强度的森林资源采伐和农业开垦,导致森林、湿地等原生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中幼林面积占比大;湿地面积减少50%以上,其

中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70%以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多年冻土退缩,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约1570万公顷,局部地区土地沙化。 三、主攻方向 坚持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根本遵循,以推动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连通重要生态廊道,切实强化重点区域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治理任务,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障国家东北森林带生态安全。 四、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恢复、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控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后备资源培育,逐步开展被占林地森林恢复,实施退化林修复,加强森林经营和战略木材储备,通过近自然经营促进森林正向演替,逐步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加强林草过渡带生态治理,防治土地沙化;加强候鸟迁徙沿线重点湿地保护,开展退化河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1(人教版选修3)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新课标要求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专题题图: [问题]你觉得本专题题图有什么寓意? [学生]干裂的土地,赤红的荒山;幼苗的上方是蔚蓝 的地球。地球似乎化作一滴甘露,滋润着幼苗和大地; 幼苗又可寓意生态工程,虽然柔弱,但却顽强地支撑 着地球;地球和幼苗组合和谐,象征着希望。通过师 生共同分析以引起同学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专题 的学习。 [阅读]生态工程的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点拨](1)涉及的学科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2)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阅读]《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给学生呈现了生态工程的兴起过程。 [归纳](1)经济的不当发展对环境的破坏;(2)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循环经济;(3)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二)进行新课 [阅读]本节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阅读课本内容,在必修本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学习后,你对生态工程的应用前景肯定吗?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3)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4)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资料1 [讨论]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 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措施有:我国政府提出的“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计划,即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湖”和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等。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怎样解决农村(尤其是湖区或山区的迁出人员)的能源来源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讨论]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资料2

公开课教案-生态系统的概述

2010-2011学年莒溪中学生物公开课教案 课题:23.1生态系统的概述 授课人:赖兰香 班级:八(1)班 时间:2010.12.28 章节教材分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第8单元的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通过第23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分析解释,并且指导自己在环境活动中的行为。 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生活,直接接触着各种生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初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指导阅读、 教学过程及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方法及意图一、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 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我们本节课的任务不重,在讲新课前我们 来复习一下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新陈代谢、适应一定的环境、遗 传变异、共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本章我们将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 概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同种生物间---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异种生物间---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回顾七年 级所学的 生物知识 复习提问,积 极的将7年级 的知识融入到 平时的课堂 中,为下学期 的中考复习做 好准备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 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 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 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植被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高山苔原等组成,从保护区边缘至山顶,高程相差近2000米,而水平距离仅45公里。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变化悬殊,呈现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四个植被分布带,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景象,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是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山前台地。地势平缓,山地棕色森林土为本带主要土壤类型,同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也发育着沼泽土。该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植被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相层次明显,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也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更为繁多。针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植物中,针叶树以占优势的红松为代表。此外,尚有长白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长白松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及丰富的饵料,所以这一带动物种类较多,且多为广布型种类。如东北虎、梅花鹿、麝、紫貂、马鹿、青羊、野猪、猞猁、水獭以及中华秋沙鸭、鸳鸯、金雕、黑琴鸡、榛鸡等。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多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针叶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1800 米之间。地形为倾斜玄武岩高原,气候冬寒夏凉,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但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针阔混交林带明显减少。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苔鲜类发达,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本带动物种类大为减少,除部分鸟类、兽类和两栖类中的极北鲵外,鱼类很少出现,爬行类也只有极北蝰和腹蛇。由于气候冷温,林深树密,适于古北界树栖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如紫貂、黑琴鸡等在本带仍较多。 岳桦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800-2000 米之间,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一般超过20以上。气候处在针叶林气候型与山地苔原气候型之间,气温低,降水多,相对湿度较大。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森林土。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植被为岳桦林,同时山地苔原与针叶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植被镶嵌类型。乔木以岳桦为主,亦分布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伴有散生的长白落叶松、东北赤杨、花楸等。灌木以耐寒种类为主。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动物种类较单调,数量亦少,这里仅在夏季成为偶蹄类动物如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场所。 高山苔原景观带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气候为高山苔原型,湿度大不,风力特强,土层脊薄。随着海拔的增高,植物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生长期很短。该带植物矮小为葡匐状,根系肥

高二生物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能力方面 ①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②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 四、教学课时 2 五、教学过程 〖板书〗一、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资料分析1】 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⑴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⑵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 ⑶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措施有:我国政府提出的“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计划,即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湖”和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等。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怎样解决农村(尤其是湖区或山区的迁出人员)的能源来源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资料分析2】 1.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 〖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得名。它把农业生产这一复杂的生物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由于其投入高,产出也高,对粮食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它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也很庞大,大大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你能举出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实例吗? 〖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除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的实例外,农业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实例中,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蓝婴病。1973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次出现幼儿高铁血红蛋白症(蓝婴病)。其原因是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超过10 mg/L,这时过多的硝酸盐会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生态系统复习教案

教案复习课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课题】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 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会能量流动的计算。3. 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天的观点,5. 【复习模式】五环节复习模式、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点拨法、小组竞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

课考题类型和年考题学生认真分析近8前分值,引起学的类型和分值。展生对本节课示复习内容的高度重视。 衔从上表可以得出,近5年考题类型和分值比较固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分值固定在8接分,占整个学业水平测试总分值的16%,是初中生物四大块重要内容之一。透过考题,我过们发现,考点主要集中在.......,(展示学习目标)。渡 根据考题考察知识点和知识点目请同学们大家朗读本节课考察频率,将标明确需要复习的知识复习目标,教师向学生出示本节课复习目标:知识点分为导点。必考点、常考入点和预测点,的习复强增

教师展示自主学习目标,包含本节课所学生依据自主学习目标进一方面复习过要复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回顾,自主复习,唤起学生的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借助行自主学习,时间为五分钟。知识储备,突教材进行查缺补漏。破本节课的自

一方面通过学自主学习与习回顾,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和薄弱环节。 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将任务分解,在学生组内分组,两人一小组,教师多媒体展示目标: 强化知自我回顾的基础上,相互提问,识落实。针对存在的将答案呈现给对方, 或者问题小组讨论,大组帮助,以小纸条的形式呈现给老师。 问题展示一:合作 通“螳螂捕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书写过具体实一、食物链的书写探例,黄雀在后”蝉,所包含的食物链,强化学生究 对知识并标出各生物所代表的成分及点的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仑中学马永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牛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牛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牛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牛归纳出牛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牛归纳主要牛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冃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在人教版教必中,生态系统这一部分与北师大版的有很大不同(08年前本地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这部分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有它的好处,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然界中的齐种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后继的生物学知识。 1.牛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牛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牛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 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 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 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牛态因素,即牛物因素与非牛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主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 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肓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厂体, 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利用自编的、引用“远教资源”的题目及时巩I古I。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及“牛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U1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牛物的牛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木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牛把牛物及其牛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一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