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论文

大学期末论文
大学期末论文

大学期末论文

题目: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年级:2016级

姓名:幸顺丽

学号:2016092031

完成时间: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摘要】:本文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阐述了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普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重视,为了恢复和发展特殊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一保障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所有特殊儿童不管其程度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二按照不同种类特殊儿童,设立了各种特殊教育机构与学校,使特殊儿童受到更专一的教育。其三为了使特殊儿童更早的得到治疗和融入社会,德国联邦政府还发展了学前特殊教育,让特殊教育从婴儿时期抓起,对相应的特殊儿童进行有专门的康复训练,使更多的特殊儿童受到康复教育。其四扩充了大量的特殊机构和学校,使得大部分特殊儿童接受到了特殊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的特殊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问题,其一为了提高特殊学校的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计划,即班级的规模和特殊学校的师生比例,使得每个特殊儿童都得到了关注。其二因特殊机构与学校的急速扩增,导致了教师人数的不足,而加重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其三为使已经得到康复的特殊人群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依附他人,联邦政府还特别重视特殊儿童及青年的职业培养。使特殊人群成为了家庭的好帮手、社会的好公民,并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关键字】:特殊儿童教育权利康复训练

教学计划职业培养

目录

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1)

引言 (1)

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德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1)

1. 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 (2)

2. 设立各类特殊学校 (2)

3. 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3)

4. 扩充特殊学校数量 (4)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6)

1. 发展促进学校。 (6)

2. 改善班级名额及师生比 (6)

3. 重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8)

4. 重视特殊儿童及青年的职业教育 (8)

总结: (11)

附录1 德国特殊教育大事件 (12)

附录2 参考文献 (13)

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引言

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使德国成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经济衰退,物质匮乏,德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德国被分割占领。后来于1949年相继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就是西德,由美国、英国、法国占领)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就是东德,由苏联占领)。

1990年10月3日,东德宣布加入西德,实现了自二战以来两个德国的统一,大大增强了原本德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上的实力。由于西德的教育体制代表了统一后德国联邦的教育体制,因而,本节在介绍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历史时,主要梳理西德特殊教育的发展,以从侧面反映整个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德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教育遭受很大的破坏,许多学校彻底被毁,更多的学校部分报废,尤其是在遭到了轰炸的城市和在战争后期争夺非常激烈的地区。除此之外,教学仪器、教材、课桌椅、体育器材也十分的缺乏。更为严重的是缺少教师和教师队伍的严重老化。

面对上述问题,联帮德国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一方面加强校舍与教学设备的建置,另一方面因陋就简,在农村、山区发展只有一两个教师的单级或两级的国民学校。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对纳粹时期的教育宗旨、教育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造。改造的主要目标是非纳粹化、非军事化、教育民主化。

经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联帮德国的教育也基本摆脱了战争的阴影,得到初步发展,并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紧实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德开始了教育改革。1955年2月,西德各州总理签订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协定,统一了各类学校的名称、学期长短和考试制度等。

1958年,为了使德国学校制度的统一,西德成立教育委员会。从1959年2月提出《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的总纲计划》,到1964年10月,西德各州总理在汉堡签订《汉堡协定》,西德完成了学校教育制度的统一工作,确立了公立教育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德教育更是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先后在1972年2月颁布了《教育机构计划》,在1973年的6月颁布了《教育综合计划》,西德逐步形成统一的教育制度。在普通教育恢复和发展的同时,特殊教育也受到了西德政府的重视。在这一时期,德国为了恢复和发展特殊教育,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

1960年,德国发表声明:“德国人民对因痛苦和残疾而遭受歧视的人负有历史性的责任。不能认为他们的价值低下,德国人民必须再次认真承担为使所有不能成功地就读普通学校的儿童和青年踏上充满生命意义道路的任务。”这个声明从政策上给予特殊教育以极大的支持。不仅如此,德国各州也从法律上提出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巴伐利亚州1965年第一次制定了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该法律规定:所有的特殊儿童不管其程度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德国联邦对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体现了德国联邦政府对特殊儿童的重视,并告诉了我们不能夺取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像我们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教育。

2.设立各类特殊学校

二战后德国联邦确立了特殊教育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该原则是让残疾学生在特殊机构中学习。1960年,德国学校委员会发表了《完备特殊教育制度的建议》,该建议将特殊学校定义为:特殊学校是为人格上或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有障碍,能力上不能配合普通学校的教育而获得的预期结果,或因学习能力低弱并会妨碍团体生活及妨碍同学发展、常暴露于危险状态的学龄儿童而设置的,针对此类特殊儿童教育活动的常设机构即为特殊学校。该建议拟定了13种特殊学校:盲校、弱视学校、聋校、重听学校、言语治疗学校、肢体残障学校、病床

教学、在家教育辅助学校、观察学校、教育困难学校、矫正学校、特殊职业学校和治疗教育养护机构。

1972年发布《为完备特殊教育制度的劝告书》声明:“特殊学校是独立的学校形态,其任务是实现障碍者有依其能力及特性接受教育的权利。”该劝告书又一次阐述了德国联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也将为特殊儿童设立的学校改为了十种,分别是:盲校、聋校、智力缺陷学校、肢体残障学校、病弱学校、家庭指导、学习障碍学校、重听学校、弱视学校、言语障碍学校和行为异常学校。

后来,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开始进入主流学校,特殊教育的种类开始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教学学校里。根据特殊教育的方式,德国特殊教育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A.预防性的特殊教育:旨在避免残疾的恶化,为面对残疾威胁的儿

童和青少年提供预防援助,其中多学科合作十分重要。

B.衔接课程小的特殊教育:为要去主流学校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

童和青少年提供必须嗯特殊教育援助,保证给以实践支持、合适

的物质环境、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个别化计划,实施并监控教

学过程、教学和专家组的合作、课余或课上的特殊教育援助等等。

C.普特合作措施里的教育:许多特殊学校务主流学校达成合作关系,

进行教育合作,增加了学生在不同学校和教育课程之间选择的机

会,增加了课程衔接嗯比例,并鼓励了学生从特殊学校转到主流

学校,走进社会生活。

D.特殊教育促进中心的特殊教育:其目的是满足个体综合的特殊教

育需要(如:身体肌肉发展、听力和视力等),保证特殊教育的预

防性、一体化、治疗性、合作性形式。

E.职业特殊教育:包括为在职业训练部门里的特殊人群提供特殊教

育和在学生转向工作环境时提供特殊教育等等。

各种各样的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专门的康复训练,使更多的特殊人群接受到了更专一的特殊教育,并使特殊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在德国,特殊教育注重从婴幼儿抓起,德国学校非常重视对因出生时缺氧或

遗传因素导致早期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及行为障碍的婴儿进行早期观察,这种观察一般在他们半岁至两周岁期间进行。其过程一般经历:家长发现---送校咨询---观察诊断---行为矫正四个阶段。此外,德国联邦政府还规定:只要发现儿童存在某种障碍,就开始对该儿童提供特殊教育,这种特殊教育主要是康复性的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帮助,以防止问题进一步的恶化,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实施学前矫正的任务时,既进行教学,也开展咨询服务,其教学方法是经过诊断,然后根据各个儿童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计划,通过看、听及接触,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树立其自信心和安全感,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其教学目的是对有行为障碍的儿童,通过教育使他们达到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目标。有时候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特殊教育机构还设有送教上门的教育方式,如对于重度特殊儿童,在家中监护人陪同下对该儿童进行康教融合训练,帮助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培养其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尽可能使其能够在社会上独立地生活。

德国还专门设有特殊的学前教育机构,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特殊幼儿园和特殊学校附设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主要是为3岁以上、经诊断有明显障碍并被认定将来必须就学于特殊学校的学前儿童而设。1971年,德国特殊幼儿园能容纳9357名幼儿,上述规定和做法表明德国认识到了早期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值得肯定。

4.扩充特殊学校数量

1970年2月,德国教育审议会制定的《教育结构计划》中明确提出,初等学校应建立在人人共有的基础上。初等教育的三大目标:①以统一的基础教育计划使所有儿童得到更好的促进;②通过课程设置尽可能满足并进一步激发所有儿童的特殊兴趣;③支持和帮助学习中的特殊儿童,使其在相应的课程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发展。该计划注意到特殊学校制度与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责成其下层机构教育委员会成立拟订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计划的特殊教育分会。1973年,该审议会发表了《有关障碍及有障碍倾向青少年的教育建议案》,1974年至1975年间,待会继续发表有关特殊教育的多项建议及研究报告,促进了德国特殊学校

的扩张。

至1977年为止,德国特殊学校在数量上已有了很大的扩充。其间,德国教育部部长会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连续发表了与每一个特殊学校的教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改进智力缺陷学校的教学建议书》及《改进行为障碍学校的教学建议书》等报告。这些建议强调特殊学校制度有其独立性,要求政府关注其制度的完善和充实问题。

西德的特殊学校,从1956年的1046所发展到1973年的2593所,数量上翻了一番(如上表所示)。在各个特殊学校就学的学生人数,也从1965/1966年度的191941人,增加为1974/1975年度的385471人。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着,特殊教育不断地得到了重视。例如:法国在1963年提出了“不适应”儿童,1964年后代表残障儿童的语言―――“不适应儿童”就开始广泛使用。1966年,法国特殊儿童的班级数目增加到8000个,就学的特殊儿童增加至12500人。自1966年起,法国还提出了特殊儿童的五年计划,大幅度增加特殊教育机构的数量,至1973年特殊班级增

加至16667个。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仍然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从而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特殊教育的改革。

总体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聋校和盲校均能较好地满足德国障碍儿童的需要。其中,盲校达到满足的为100%,聋校约为90%。其他特殊学校中,智力缺陷学校的满足率为61%,肢体残障、行为异常学校的满足率为65%,重听学校满足率为70%,弱视学校满足率为73%,言语障碍学校满足率为80%。这些数据说明,特殊学校的满足率尽管参差不齐,但满足比例相当高,尽管如此,仍有部分特殊儿童没有在适当的学校接受特殊教育,这为德国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动力。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特殊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问题,主要有特殊学校的充实、班级名额及教师人数的改善、合格教师教育供应等项。

1.发展促进学校。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联邦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德国特殊学校的称谓悄然发生变化,其显著的倾向是将特殊学校称作为“促进学校”。如在巴伐利亚、勃兰登堡、沙克森等州,特殊学校被称为促进学校。

德国特殊学校在这一时期除了称谓发生变化外,在数量方面也有发展。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原西德地区),特殊学校1960年为1106所,1980年增加到了2856所,1991年一度减少为2679所,1994年则增加到2715所,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地区),1994年有特殊学校676所。这样,全德中总共有特殊学校3391所,其数量增长是非常明显的。

2.改善班级名额及师生比

为了提高特殊学校的教学效果,控制班级规模实为必要。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德国特殊学校班级的学生数量有减少的倾向。从1965至1966学年度

的每班平均18.5人下降到1974至1975学年度的每班平均14.7人,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德国教育部门仍然认为,除盲校(每班7.9人)、弱视学校(每班10.2人)、重听学校(每班9.9人)以外,其余各类特殊学校仍有偏高的现象,并强调这种状态无疑会妨碍特殊教育活动的成效,需要及早改善。从八十年代开始,这一问题得到了逐步改善。至1994年,德国学习障碍学校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为11.7人,其它障碍类型的特殊学校这一数字更低,每班只有8.4人。

除了控制班级规模外,德国也重视控制特殊学校的师生比。德国尝试将班级学生名额改为以教师定额取代,这使每个特殊儿童都有机会得到教师的关注,让每一个儿童有了更多和教师交流的机会;也使学生明白我们还在关心他们,我们还没有放弃他们。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尽可能使特殊儿童得到一对一的康复培训,改掉了过去特殊教育的大众化。德国特殊学校协会还提出了一项实现改善教师定

额的年度计划表(如上表所示)。

3.重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由于特殊学校急速发展,导致教师人数不足。德国特殊学校的教师中,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教师的比例,除了盲校、聋校、重听学校等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来提供教师外,其他特殊学校的教师全国平均只有40%达到合格。特别是学习障碍学校的任课教师合格比例还未达到50%。因此,加大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在德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育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采取普通教师的培养方式并行的专门教育,第二种是通过普通教师施以两年附加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

相对于德国,法国特殊教育的师资则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中心培养。1960年以前,法国特殊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两所特殊教育中心负责培养,即由布门休娃兹国立特殊教育中心与休列奴国立特殊教育中心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由于战后法国残障儿童就学人数增加、特殊学校特殊班级数目增多,上述两个中心培养的师资供不应求。法国教育部审时度势,规定由地方的各个大学设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负责解决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问题。这些大学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每年培养出2000左右的师资力量,基本满足了战后法国现代特殊教育迅猛发展对师资的要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培养方式,要想社会不断的进步、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就得抓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就得重视教育师资的培养。

4.重视特殊儿童及青年的职业教育

海德堡职业能力恢复教育基金会负责人马特思先生介绍说:联邦德国的传统教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小学、中学以至直升大学,民间称之为“天才”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技术教育(含职前、职后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就业(含进修和转业培训),学校培养的是各类职业人才。第三类是特殊教育,也就是残疾人的教育,使已经丧失职业能力的人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鼓励他们树立

走向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但这些讲的主要是成年人的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我们另有专门教育机构,不属于这一范围。就广义上讲。残疾人教育也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

德国重视特殊儿童及青年的职业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成规定,不能继续升学的残障儿童,必须接受三年定时制的职业学校教育。这类职业教育主要附属在特殊学校中进行。在德国的特殊学校,学生可以获得中等初级教育和中等高级教育的文凭,此外,德国为个别障碍类型开设的职业学校还可以颁发中等高级职业教育文凭。特殊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转行教育。

成年特殊人群入学有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根据联邦德国劳动法规的规定,凡成年人参加社会就业后,必须按月缴付工资总额的2%作为社会保险金,缴付满三年后,如发生工伤或者交通事故,以及其它灾害而导致伤残的,都可以申请到恢复职业能力教育中心去学习。除此之外,谁派人来学习谁就负责付学费。

第二,凡是申请到恢复职业能力教育中心来学习的,必须是残疾人。这里所指的残疾人,是广义上的概念,包含面很广,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天性心理或生理残疾的人,如聋人、哑人、盲人、肢体机型人等。第二类是在职业上形成的健康上的缺陷和疾病。如长期在化工、冶金、矿工、食品、理发、织纺、印染等行业工作,引起的皮肤过敏,嗅觉、听觉和视力衰退,关节炎等,已不能从事原来的职业。第三类是因工伤交通事故或其他灾害疾病等原因而造成的残疾。满足这些条件的同时,还要能自理生活具有学习能力,必须在今后能够参加工作和思维正常的残疾人。

特殊职业教育中心要学习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手工业劳动的本领。如金属加工、房屋装修、油漆、厨师、端盘子、售货员、花匠、面包师、缝纫工等。男生学木工、金工等,女生学习理发、美容、栽花、盆景制作等工艺。通过学前、小学、中学、职校等系列化的培养和矫正以后,30%的特殊儿童都可以回归社会,并参与相应的工作,谋取适合自己的职位。他们毕业以后的出路有两条:第一条是通过推荐和招聘,直接进入社会。第二条是建立残疾人工厂。这类工厂主要招收特殊职校里的毕业生,年龄在18至20岁左右,进厂试用两年后分配具体工种。根据残疾障碍的程度不同,从事机械加工、焊接、木工、洗衣工、装螺钉和装订

说明书等不同的工作。

在社会上有200多万失业的联邦德国人口,健康人就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残疾人就业的困难无疑会更大些。但海德堡职业促进联合会负责人梅特内尔教授对此并不感到担心。例如,大家都羡慕到学校去当老师,报考师范大学的人特别多,毕业后社会上不需要那么多假老师,势必造成或是改行或是失业。而残疾人经过恢复职业能力教育后,情况就不同了。

一方面,联邦德国劳动法规明确规定:一个企业每雇用二十名工人,必须雇佣一名残疾人。不雇佣人才的企业,平均每人每月要缴纳200马克的费用。工厂、企业不能拒收符合工厂、企业需要、具有职业能力的残疾人工作。拒收要受到处罚。这就是残疾人就业有了法律保障。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另一方面,职业促进联合会与行会、劳动部门以及社会上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随时掌握信息,所以不担心学员结业后找不到职业。经过恢复职业能力教育中心培训后,考核合格的学员,职业教育中心在考试前两个周即已经通知当地的劳动部门,请他们准备介绍工作。

因此,在残疾青少年接受职业培训后,通过结业考试的学员,70%左右的学员能马上就业;余下30%左右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学员,劳动部门则会安排他们去残疾人福利工场工作,或者稍等一段时间,依靠劳动部门发给他们救济金维持生活。德国残疾人的这些权利根据相应法律规定得到保障。

总结:

经过前面详细的介绍,对德国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前文中很容易知道特殊教育在逐步的发展,特殊儿童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特殊人群不再是家里的负担、社会的累赘。同时,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不应该看不起那些特殊人群。因为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另一扇窗。虽然他们是特殊人群,但在某些地方你没有他们优秀。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能够了解到更多各地区的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增加更多相关知识。

附录德国特殊教育大事件

1.1778年,德国的海里克在莱比锡建立了德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成为“世界上最先得政府认可之聋哑学校”。

2.1904年,在德国柏林郊外的卡罗腾堡建起了第一所结核病康复

学校―――户外康复学校。

3.1965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第一次制定了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

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慨览与问题[M].

肖辉英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石部元雄等.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M].李聪明等译.台兆:正中

书局,1988.

3.应伟忠.德国特殊教育的特点和趋势。(三)[J].现代特殊教

育,1999,7.

4.张仲仁.德国特殊教育的现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1.

大学语文论文——品味鲁迅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姓名:陈洪冰专业及班级:电气自动化1217班学号:12401710745 任课教师:陈祥谦成绩: 品味鲁迅 ——之《孔乙己》 【摘要】: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杉,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就是鲁迅。 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名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群;虽有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 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一篇从中学学习到的课文—《孔乙己》一直让我为之心灵的震动与回味。 【正文】 一、《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末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二、解读《孔乙己》 1、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XXXXXXXXX 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技术创新对公路运输市场体系的作用和影响 指导教师: XX 教授 专 业: 电子商务 级 班 准考证号: 论文作者: XXX 年 月 日 或毕业设计, 字号:二号宋体 初号,华文中宋 四号宋体 小三号楷体 小三号黑体 小三号楷体

二级以下(包括二级题序 )用小四宋体 目 录 摘要 1 绪论...................................................................................................... 1 1.1公路运输市场的现状.................................................................................1 1.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 2 技术创新对公路运输市场发展的作用............................................................ 2 2.1 公路运输市场..........................................................................................2 2.1.1 公路运输产品 (2) … … … … 5结论 (4) 三号黑体 小四宋体加黑 一级题序用小四宋体加黑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风格: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 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 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 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长恨歌艺术特色p149;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

东南大学2015年毛概期末复习试题答案高分答案

考试时间:6月18日(周四)18:30-20:30 题型题量:简答题(每题10分,3题,共30分); 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20分,2题,共40分); 材料题(每题30分,1题,共3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和2,4相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成果的过程。 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方展理论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 怎样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①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②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是什么? (和5相似)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了解)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是什 么? (第一章,简答题,字数超50)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也是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共产主义者认为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很多人对于共产主义的误解是一个逻辑上的归谬,大致是认为共产主义必然导致一个逻辑前提,那就是“人性本善”,于是试图以批判“人性本善”来展示共产主义的谬误性,但是这显然是并没有意义的做法。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形式逻辑的结果,而是个辩证法的结果,人本性是社会关系总成的产物,而人与客体世界能够被衡量的是劳动制成品,也就是借由劳动过程。客观世界,人本身的趋利性,实际上是异化过程后,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方通过强迫劳动对于劳动者本身脱离领有状态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占有,以及劳动者出于自保的实践行为,本质是社会关系中劳动异化和生产资料可估产生的一对矛盾使然,而并非什么人性本质。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追求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之所以设想用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那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使人性异化,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单一的按劳分配代替按生产要素分配。但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本身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们不过是实现人性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可以有多种手段,人们应该在诸种手段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手段是最优的——收益最高,成本最低,而不能把其中某一种手段当作目的,既不能为了公有而公有,也不能为了私有而私有,否则就本末倒置,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邓小平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严格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典范,而左倾主义的“草论”(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则是误把手段当作目的的标本。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页面设置:论文版心大小为155mm×245mm,页边距:上2.6cm,下2.6cm,左2.5cm,右2cm,行间距20磅,装订线位置左,装订线1cm,) 此处为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以下各项居中列,黑体小四号)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填写时间要用中文) 二零二零年六月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专业 年级姓名 题目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 (签章) 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 (签章) 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月日

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看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海滨 我国的高考制度对大学生而言一般是“严进宽出”,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学生在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后最重要的就是临近毕业的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一门实践课,每名学生本应认真对待,因为它是检验你在这几年中所学知识的总结,是精华,是验证。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往往就是自己在大学生涯结束时画上的最完美的句号。但从实际大学生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效果、过程和质量上看都并非如此。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餐文化时代,而我们大学毕业论文也难逃此厄运,经过抄袭、拼接、粗制滥造而成的毕业论文成了大学教育的一块心病。 在长期应试教育积弊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养成严谨学术作风的教育,单是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就落后一大截。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从小学义务教育开始就培养学生严谨的作文(论文)写作作风,绝大部分学生的每篇文章或是论文都必须在广泛的查阅相关资料后,再经过自己的锤炼加工,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来完成。(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学生仍然存在作弊写文章和论文的事例)但从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状况来说,除了那十来所全国重点大学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和完成情况相对好一些外,相当多的高校出于市场经济压力和本校学生毕业率考虑,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毕业论文仅仅只参考了三五本书,但只要观点没什么大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和校方大都会让其通过。 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有多种原因。从我们对大学生的访谈中可以看出: 一方面与当今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导师对毕业生论文指导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因为高校扩招,每年就业压力很大,临毕业前一年大多数学生都在外寻找工作或是在企业、公司实习,根本没时间去从事毕业论文写作,因为一篇毕业论文无论从理论或是实践方面来说,至少需要三个月,而这三个月的时间对于即将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三个月时间他们可以跑十场以上的招聘会,可以在公司、企业得到三个月的实践锻炼,为就业打下经验基础,而很少会有毕业生花三个月时间埋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写论文。 但是,我认为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突显了我国大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低效的阅读能力,他们往往只能在学校借阅五到十本相关书籍就开始毕业论文写作,并且由于不能有效提取参考书籍的信息,往往采用直接引用原版书籍的文字、观点,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搜寻相关资料,通过复制、粘贴的简单粗糙的方式完成论文写作。 从国外高等教育强化快速阅读技能培训的实践看,如果我国大部分大学生都接受过快速阅读训练或教育的话,就能在参考书籍中迅速准确捕捉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体系作为参考,就能够避免毕业论文抄袭、雷同等问题。因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学生毕业论文阅读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在这方面这些发达国家做的显然要比我们好的多,由于他们很早就普及快速阅读教育,从小学生到中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快速阅读能力,因为他们的论文写作必须参考大量的书籍,一般至少会参考三十到五十本,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并准确获得所需知识,那面对这些书籍和写作任务,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

四川大学期末毛概整理

毛概整理(2011,材料) 重点章节:1;2;5;6;7;8;11; 1-1: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全党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马中化就是将马中化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概括地说,马中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 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 理论体系) 两次飞跃:一、毛泽东思想;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精髓:实事求是 1-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中叶(1939年始),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即战争与革命。 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三个最基本的精神;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 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 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 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 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1-3 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作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大学语文期末论文

大学语文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指导老师:赵刚 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 班级:制药132班 学号:5801313091 姓名:张慧

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主要的人文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批评。 本世纪以来, 人们主要从生态角度反思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批评: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现代文明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异化”———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最早 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思想家,如何协调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他们思想发展中 的一个主题。 其次, 我们来看一下存在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对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这是存在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在存在主义的后期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转向和生态的转向是交织在一 起的, 这不仅开拓了科学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新领域, 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生态化。 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由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此,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也成为号称“社会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在生态问题上较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以上关于科学技术的三种形式的生态批评, 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 结论似乎也大相竟庭,但他们的批评揭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 用所造成的资源储备下降、环境遭受破坏和文化上的异化等问题。他们呼吁开发利用新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等意见, 也是相当中肯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以产生负作用, 一 个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应有的目标, 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观念。 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意义的, 只有人文关怀才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 有了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 只要物质财富, 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 我们又看到, 有些人在 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 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 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 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 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马克思期末论文

1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共产主义 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始,共产主义开始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的东方民族中流传。马、恩在首次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以问答形式对共产主义做出了类似的定义:“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的本质与核心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指导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要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彻底消灭产生一切罪恶和邪恶的根源即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彻底摧毁一切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的最后堡垒。 科学的共产主义 科学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二, 生产资料的占有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2020年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标准的样本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标准的样本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1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1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1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1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4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4.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1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1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2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1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3号黑体)

(完整word版)湖南师范大学2015毛概期末考试试卷

第1页 共3页 湖南师范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2013级各专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考核试题(南、职院A 卷) 考核方式:闭卷 考试时量:120分钟 试卷类型: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文章是 ( ) A. 《反对本本主义》 B.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改造我们的学习》 D. 《<共产党人>发刊词》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其根本的客观原因是 ( ) A.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B. 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 C. 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D. 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 4.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1978 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 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 ( ) A. 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 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 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 ) A. 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B. 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 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 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依据是: ( ) A. 它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 它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C. 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 它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8.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相互 联系的方面,即: ( ) A. 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B. 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另一方面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C. 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结合 D. 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 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9.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 ( )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三大 C. 党的十四大 D. 党的十五大 10.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即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这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 ) A. 历史依据 B. 理论源泉 C. 时代条件 D. 现实依据 11.经过 80 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 A.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C.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 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 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B. 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C.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3.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 )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李志军/黄明伟 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在创设魅力课堂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集中性等特征,因而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课堂教学蜕变为“娱乐课堂”、“尾巴课堂”的现象也悄然出现。中央财经大学在强化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魅力课堂创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创设经典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你说我听”和“你打我通”。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要取得明显效果,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切入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之前,采取经典案例导入、经典文章导读等方式,在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引导到相关教学内容上来,往往有利于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先通过分析洪秀全的“三本书”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来阐发农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指出中国革命为何只有在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等等道理。 二是创设对话课堂。从本质上说,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而在人的正确思想“内化”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历经多次反复。教育者只有抛弃简单的灌输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从“听话”到“对话”的转变,并在教育对象思想反复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加以有效的引导,正确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内化”。因此,对话课堂的创设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中央财经大学相关科任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注重精选素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提问点,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生活开展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举例“范跑跑事件”并播放“范跑跑电视辩论”视频且先不作评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包括开展辩论,引发学生彼此间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思想道德要求的视角对“范跑跑事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评论。学生的思想认识历经了多次反复,并在这个过程中正确思想认识得到了真正的“内化”。 三是创设体验课堂。体验课堂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或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识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央财经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体验课堂的创设。比如视频体验,通过播放契合教学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先让学生观看影片《我的1919》,使学生对运动爆发前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运动爆发的原因;又如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价值观问题时,先挑选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然后组织开展“保尔和盖茨谁是真的英雄”这样的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英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 德育与党建 35 CHINA HIGHER EDU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