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血管瘤的概念及症状

囊性血管瘤的概念及症状

囊性血管瘤的概念及症状

囊状血管瘤是指血管瘤腔窦扩张呈囊状或呈筒形或呈帽形,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窦扩张呈囊状或呈筒形内壁包绕四肢肌肉组织,外壁紧贴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轴状巨大腔隙,或呈帽状覆盖在颅骨上面,外壁紧贴头皮或呈帽状腱膜呈帽状腔隙,腔隙有血液充盈,腔内壁衬有内皮细胞。

囊性血管瘤的症状

1、多发生在肢体远端(前臂、手、腿和脚)、头部,也可见于躯干部位。

2、一般婴儿期发病,表现局部隆起包块,质软,压之可压缩,肿块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多为单发,有时被分隔数个腔隙,各腔隙间相通,临床上有时被误诊为囊肿。

3、囊状血管瘤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

4、当患肢下垂时,由于地心引力的重力关系,在很短时间内,循环中的血液迅速流入囊状空隙内,使前臂和手掌或小腿和脚底增粗的现象。

5、囊状血管瘤的外形似象皮腿样,质软如棉花,有波动感,皮肤色泽正常。

6、当患肢抬高时,囊状腔内的血液在短时间内又迅速流入体循环中,使增粗肿胀如象皮腿样患肢又迅速变细,用手可触及皮肤紧贴肌肉和肌腱,颇似皮包骨头。得了囊状血管瘤的患肢可能会有沉重感,有时酸痛,病变在头部有头疼、头晕等症状。

以上即是成都长峰血管瘤医院专家向您介绍的囊性血管瘤的概念及症状,请广大患者朋友们引起高度重视。

推荐治疗肝血管瘤的四大偏方

推荐治疗肝血管瘤的四大偏方 ?时间:2014-04-08 ?肝血管瘤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专家介绍,这是一种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那么肝血管瘤该如何治疗呢?下面中医就为大家推荐了肝血管瘤治疗偏方大全,供大家擦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偏方1: ?[组成] 黄芪、土茯苓各30g,党参、蜀羊泉各20g,生地黄、何首乌、紫草、丹皮、赤芍、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仙灵脾、黄柏、知母各12g,刘寄奴、田基黄、平地木、荷包草各15g。 ?[制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内服,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 ?[疗效] 用上药治疗肝脏血管瘤34例,经治1疗程后,治愈(临床症状及b超复查瘤体均消失)2例,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70%以上,瘤体缩小)14例,好转(体力恢复,肝区胀痛减轻70%以下,瘤体缩小)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偏方2 ?[组成]党参30g,赤芍、枳壳、郁金、白术、鳖甲各15g,当归、柴胡、茯苓、鸡内金、淫羊藿、山茱萸各12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何首乌各20g。 ?[疗效]经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佳。继以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经ct复查肿块比前缩小1/3。后以上方加工成药散间断服至1年。经省某医院彩超检查:肝脏右后叶见1个椭圆形结节状肿物,回声约 2.2cm×1.7cm,肿块周边尚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较强回声。提示:右肝结节型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血管瘤。随访近2年,患者体健,能正常工作。 ?偏方3 ?[组成] 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 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 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制用法] 将上药研为粗末,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煎40分钟。配用蜈蚣12条,参三七15g,土鳖虫30g,研末装胶囊。3粒(约1g)/次,3次/日,口服。 ?[疗效] 用上药治疗肝血管瘤21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偏方4 ?[组成] 紫丹参、生牡蛎(先煎)、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各30g,三棱、莪术、炮穿山甲、夏枯草、山慈菇各12g,当归尾、藏红花、制香附、乳香、没药、淡子芩各10g。 ?[制用法] 本方亦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服水蛭胶囊2粒(每粒含水蛭干粉0.5g)/次,2次/日。 ?[疗效] 用上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17例,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2%。 治疗时间为7周~3个月。 ?提醒:在治疗此病时,应选择国家正规医院,专病专科检查咨询选择资历较深的专家治疗。

手指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很多疾病,血管瘤就是其中的一种,血管瘤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所以谈到血管瘤很多人都已经略知一二了。但很多朋友了解的血管瘤不够专业,所有在这里我们先让北京长峰的血管瘤专家为大家讲解一下手指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 手指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具体的讲解如下: 手是血管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是较为常见的,是属于血管畸形,是良性的肿瘤。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手部长了毛细血管瘤会有的症状是早期是红色,后期为紫红色,血管瘤的瘤体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手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边界很清楚。 血管瘤不建议等待观察,因为孩子身体长,血管瘤也会跟着越长越大的,这种肿瘤的破坏性很大,一般发生在浅表的容易破溃引起出血,时间长了可朝皮下深部发展,会导致孩子患处部位发育畸形,影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血管瘤不治疗的后果:1、影响美观:体表血管瘤可发生于人体表面各部位,但以颌面、颈、躯干、四肢等部位多为常见,因其颜色多为红、黑、青且形状不规则或外凸,或曲张,或蜿蜒等,严重影响美观,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伤害。2、受外力撞击、压迫影响,引起大出血致使血流不止。3、破坏周围的组织,引起畸形,影响功能。4、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异常。 5、瘤体发生溃疡。 6、肢体严重畸形。 7、遗传给下一代。 血管瘤的发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确,大致有如下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③药物因素;④外伤因素等,上述各种因素导致胚胎3个月内血管网异常扩张、增生形成血管瘤。 北京长峰医院温馨提示:希望广大患者不要再忽视血管瘤的存在,认真对待血管瘤的病情。其实血管瘤并不可怕,只要你选用科学的方法治疗,治愈血管瘤并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为了怕血管瘤患者走进误区,在此,推荐北京长峰医院。 以上是北京长峰血管瘤专家的详细讲解,相信很多患者对于“手指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上述的讲解对您有所帮助,祝愿患有血管瘤的患者早日康复!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5例经关节镜及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血管瘤患者的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磁共振的特点,并观察关节镜在滑膜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疼痛是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但由于疼痛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均可发现膝关节内血流丰富的肿块,关节镜下肿瘤表现为增生、扩张、迂曲的血管团。关节镜下肿瘤切除术后随访6~24个月,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核磁共振有助于滑膜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关节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提高早期诊断率,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关键,关节镜下肿瘤切除是滑膜血管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且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关节活动等优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ovial hemangioma.Methods 5 cases with synovial hemangioma of the knee who were confirmed by arthroscopy and tumor biopsy were analyzed to study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ing features of colour Doppler and MRI of those patients.Results Since synovial hemangioma has no specif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early diagnosis was very difficult.Both MRI and color Doppler yielded specific findings.that indicated synovial hemangioma.The arthroscopic finding was masses that made of dilated and circuitous blood vessels on the synovium.The results of all cases showed to be excellent after arthroscopic excision of the tumor.Conclusion MRI and color Doppler were helpful in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synovial hemangioma.Arthrosopy was a useful and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ovial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343608.html,paring to open surgery arthroscopy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ess trauma,less complications,no morbidity to joint function. 【Key words】Synovial hemangioma;Diagnosis;Treatment 关节内滑膜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疾病,由于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和彩色超声的广泛应用和关节镜技术的开展,报道有所增加,到目前为止国内报道了近30例。我院自开展关节镜术以来,行关节镜检查和各类镜下手术3 000余例,经关节镜及病理确诊为滑膜血管瘤者5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经关节镜及病理确诊为滑膜血管瘤者5例,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为19~36岁,平均(23±2.1)岁,病程1~3年半,平均(2±1.2)年。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血管瘤的生长方式多属于管腔扩张,转移性血管瘤极其罕见。许多被称为恶性转移性血管瘤,实际上是多中心来源的同一种血管瘤。对于恶性血管瘤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恶性血管瘤主要有以下4种: 1、血管瘤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属于恶性肿瘤范围,但其恶性程度并不一致,有些肿瘤生长缓慢,转移发生较晚,血管内皮瘤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成人病例则恶性率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和脏器,软组织比皮肤多见,尤以头皮和面部多见,亦可发生与四肢和躯干,胃肠道和其他内脏,肿瘤的形态大小不一,开始多为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如发生在皮肤,开始表现为蓝色及紫红色斑点,以后逐渐长大隆起呈圜丘状和结节状,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质地柔软,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在肿瘤周围,有时可见卫星结节,肿瘤内血管丰富脆弱,易出血自发性出血,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皮瘤常形成溃疡及合并出血。 2、血管外皮瘤:起源与血管外皮细胞,最近在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根据血管外皮细胞瘤内部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将肿瘤分为4组;①成纤维细胞组;②内皮样细胞组;③外皮细胞组;④平滑肌样细胞组。电镜超微研究发现,①组有向②~③组过度转化的现象,说明血管外皮细胞瘤最先屈原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样细胞(④组)主要为未

分化的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出现被认为是血管外膜细胞过度增生反应的结果。血管瘤外皮瘤大多数生长在浅表的软组织中,但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如鼻、脑膜、头皮、颈部、腹膜后间隙、舌、心包、膈、回肠、系膜等,肿瘤边缘清晰,一般有包膜,呈局限性结节状,体积大小不等,血管外皮瘤色泽并不发红,因此当首次遇到这种病变时往往不会想到是血管源性肿瘤,改肿瘤一般不发生坏死,但有时含有钙化点。 3、血管肉瘤:血管肉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皮肤、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本瘤恶性程度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4、血管平滑肌肉瘤:一般呈卵圆形,部位为分叶状,是灰黄或白色的肿块,质地中等偏硬,直径一般为4-5厘米,肿瘤不包膜,受累血管的内膜大多数完整,剖面为黄白色大小不规则的结节,有散发性的小片出血,中央偶有坏死区。 以上内容就是对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的解答,一旦发现自己患上血管瘤,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确定血管瘤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血管瘤治疗

血管瘤治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血管瘤治疗》的内容,具体内容:血管瘤没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有些不仅影响美观,不及时控制还会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方法:一手术治疗外科... 血管瘤没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有些不仅影响美观,不及时控制还会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方法: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方法是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管瘤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留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二冷冻治疗 此种方法用于源于20世纪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

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三放射与同位素治疗 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 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性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专家们认为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1、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故应用十分广泛。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常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

血管瘤

血管瘤的常识 血管瘤是成年人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见于人体任何组织或器官。血管瘤是血管发育过程中畸形发育所造成的错构瘤。由于血管先天性畸形的差异很大,所以在临床上所见到的血管瘤的表现五花八门。有形如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有色如红葡萄样的毛细血管瘤,有呈疣状粗糙质硬的角化性血管瘤,还有柔和如海绵的海绵状血管瘤和状如蘑菇的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等等。 分类 局限性毛细管瘤最常见于出生后l~2个月内出现,数日后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至5岁左右可完全消失。肿瘤多见于颜面、颈部等处。呈单发、界限清楚的突起或呈分叶状,质地坚实,大小不等,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大。色泽由鲜红色至暗紫色不等;加压时也可完全褪色。 广泛性毛细血管瘤是由无数扩大的毛细血管组成的扁平的、略高于皮面的皮肤。大小、形状差异都很大。色泽由鲜红至暗紫色不等,压之褪色,常见于头部,也见于身体其他地方。出生后即出现,以后常保持稳定不变。 角化性血管瘤少见,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但也可见于高龄者。有的表现为趾(指)伸侧红色或暗红色圆形丘疹,表面呈疣状增殖,粗糙而质硬,强力压之可褪色,中央可见毛细血管网,这一型多见于女性。另一种为男性患者,多见于中、老年,表现为全阴囊皮肤的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斑丘疹,表面为疣过度角化,粗糙而质硬。病变可多发,常并发精索静脉曲张。

海绵状血管瘤,绝大多数在10岁以前发病,青少年和婴儿尤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出现柔软、界线不清的肿瘤。其形态、大小范围极不规则,差异较大。表现为皮下组织肥厚,局限性肿块,甚至弥漫性肿胀或畸形不等。 肉芽肿型毛细血管瘤常见于成年人。主要症状是出现肉芽肿样肿瘤,表面呈颗粒状,不洁,有少许分泌物,可见其内血管丰富,触之容易出血。 治疗 济南华夏医院激光美容中心沈永玲教授指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也有可能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沈教授指出,对于血管瘤这种血管性皮肤病,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光治疗。济南华夏医院在充分吸取了“第四届皮肤激光美容峰会”的技术研究成果后,首次在国内开展大规模的血管性皮肤病诊疗活动。其活动的核心就是向国内推广高科技激光诊疗技术,让更多的血管瘤患者受益,也践行了“全民健康行动”的主张,保证每一位血管瘤患者都能重见阳光。 目前,济南华夏医院担任了国内激光技术的领跑者,率先引进了国际最先进激光设备Cynergy双波长激光器,这是一款专业针对血管性皮肤病的激光诊疗设备,能够续贯性地发射LPD(脉冲染料激光)585激光和Nd-YAG1064激光,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能够完美地治愈血管瘤,治疗安全无痛苦,不破皮、不出血、不留疤痕,20分钟一疗程,随汉随走,一次显效,永不复发。 饮食

【精品】血管瘤的分类知识

1.血管瘤的分类 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很多。传统分类法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然而,同属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色斑则从不消退;海绵状血管瘤中大部分有自然消退表现,少数则不能消退;蔓状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和临床演变更与其它血管瘤不同。总之,如此分类在形态、行为和预后方面并不一致。 1982年国外学者提出新的分类法,应用组织病理、自动射线照相、免疫荧光测定、超微结构观察等技术,依据血管内皮特征将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分为两大类,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1)按血管内皮细胞病特征分类: ①血管瘤:为胚胎性良性肿瘤性畸形,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生后自然消退 的生物特性,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生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消退率可达98%,半数在5岁内完全消退。 临床上的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80%。 ②血管畸形:以异常血管扩张及沟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组织表现为特征。主要 由静脉起源,偶有毛细血管、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有动静脉瘘。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极少部分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所谓的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其中橙色斑常可自然消退,而葡萄酒斑、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均不会消退. (2)血管瘤的临床分类:即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①草莓状血管瘤:有被称为毛细血管瘤.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出现淡红色边界清、不高出皮肤的先驱斑,迅速增生,变成鲜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状肿块,柔软、压之褪色。粘膜和内脏的毛细血管瘤常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②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体位于皮下,质软而呈囊性感,皮肤隐现蓝色。 ③橙色斑:又称新生儿斑。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肤,轻压退色,常在数月内自然消退。 ④葡萄酒斑:深红不规则片色斑,不高出皮肤,指压不退色。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按比例增大,不会消退。 ⑤蔓状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肿瘤位于皮下,呈迂曲多索状,有博动、震颤和皮肤温度增高,受累肢体可有增粗、增长. ⑥血管球瘤:多位于掌、足底的皮内或皮下,可见紫红色皮下肿块,扪到小结节,常有触痛。

毛细血管瘤的治疗及预防

毛细血管瘤的简单描述: 血管瘤的一种,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前者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出现的皮肤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隆起,高出于正常皮肤表面。 后者大多数为不高于皮面的红色斑块;二者的共同点为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大多数为错构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可能为真性肿瘤。许多患儿的毛细血管瘤在1岁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毛细血管瘤的病种分类: 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蜘蛛形痣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 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

血管瘤症状大全

血管瘤的种类 一、毛细血管瘤综合论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如此反复循环破坏,蚕食患处的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凡是有毛细血管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属先天性,一般后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伤后所至。全身血管丰富的地方属多发部位,如:面部各器官等部位。 (1)草莓状血管瘤 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1%,多在出生时即存在,呈较小的红色斑点,以后逐渐增大,常高出皮肤,颜色鲜红,呈分叶状,形如草莓或杨梅。生长部位多见于头面部、躯干。 (2)毛细血管瘤 初生时患处有点状或成片大量毛细管凸出皮肤外,表皮高低不平,发展特快,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在短暂的时间(半岁)内,将会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围的器官遭到破坏,少部分可快速发展为混合型血管瘤。 (3)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 二、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体表,也可发生于各种内脏器官,尤其以四肢,躯干和腮腺多见。瘤体皮肤可正常或呈暗蓝色,触之柔软似海绵,按压肿块可被压缩,患者自诉患肢沉重、酸痛,活动后明显。部分海绵状血管瘤表面皮肤可合并毛细血管瘤,称之为混合性血管瘤。有部分腮腺血管瘤合并腮腺表面皮肤或其它部位毛细血管瘤,故对小儿腮腺肿块不能明确原因时,若发现表面皮肤毛细血管瘤存在,应考虑腮腺血管瘤的诊断。 三、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

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0T17:14:27.2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5期作者:任丹陆平刘彦[导读] 研究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选取的24例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 任丹陆平刘彦(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病理科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453)摘要:目的研究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选取的24例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选取时间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分析临床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及组织形态。结果本组男女比例3:21,患者年龄30岁至78岁,中位年龄56.8岁,将疾病分型,共计4种,分别是乳头状结构、实性结构、血管瘤样结构、硬化区机构,包括立方细胞、圆形及多角形细胞。免疫组化特征是表达TTF-1、EMA,不存在血管内皮表达及不存在间皮。结论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具有多样性组织形态,分析免疫组化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患者。 关键词: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别称硬化性细胞瘤,起源是肺泡原始呼吸上皮良性肿瘤或者起源很低级的肿瘤,组织形态具有多样性,给予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诊断时,尤其是术中冰冻时,易出现误诊情况[1],可误诊为肺癌,影响患者对症治疗。本组选取了24例患者且对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的24例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知情同意,均经过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肺叶切除、楔形切除标本患者例数分别是6例、18例,利用质量分数在4%的中性甲醛固定处理所有标本并实施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处理,实施HE染色处理,2名医生协同观察结果,使用光镜并确保医生高年资。 1.2方法利用一抗EMA、TTF-1、PR、ki-67、免疫组化S-P等实施临床病理分析,严格执行操作步骤。 1.3判定免疫表型内对照为阳性,根据不同抗体正确定位要求及表达强度染色深浅、参照阳性细胞百分比进行分级,分为+、++、+++,分别代表弱阳性、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分别≥25%、≥50%、≥75%。 2 结果 2.1资料本组患者年龄30岁至78岁,中位年龄56.8岁,男女比例3:21,咳嗽、咳痰伴血、胸痛及胸闷是本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本组探究中,无症状体检发现征象的患者例数是9例。 2.2术前检查结果给予所有患者实施胸部CT影像检查,多数显示肺外周软组织密度均匀,存在结节影,形态主要是圆形或者类圆形,具有较为光整的边缘,存在钙化区或者囊变区,病变部位在右肺及左肺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0例、14例,病变区域包括右肺中叶、下叶、上叶及左肺上叶、下叶、背段跨叶、舌段跨叶。 2.3大体结果、镜下特征肿瘤所在位置是肺实质,形态包括圆形及类圆形,最小肿瘤1.8cm×1.5cm,最大肿瘤6.0cm×5.5cm,大部分切面呈现为实性,颜色包括灰白、灰褐及灰红等,质中偏硬,有关因素是纤维化程度及硬度,可伴随出现钙化、囊变及出血等。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之间存在清楚的分界,镜检结果是组织形态具有多样性,共计4种机构,呈现为混合存在形态,包括2种瘤细胞,分别是立方细胞、圆形及多角形细胞,常见合并病变成分包括胆固醇裂隙、铁血黄素聚集、钙化、慢性炎细胞浸润等。 3 讨论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最初在1956年被首次报道,在肺部疾病中较为少见,约占1%,2015年WHO将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更名为硬化性细胞瘤[2],属于上皮性肿瘤,发病人群中,各个年龄段均可见,多发年龄段是13岁至80岁,常见中青年女性,女性患者对比男性患者的比例是4:1,临床症状具有临床隐匿性,部分患者在体检中才会发现,部分患者因胸痛症状出现而就诊,就诊过程中确诊疾病,少数患者可存在咳嗽及咯血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发病患者病发区域主要是右肺[3],多见中叶、下叶,本组研究结果体现了这一特征,与其他文献报道存在一致性,但是,本组右肺患者较少,猜测与样本数量较少存在一定相关性。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大体结果是分界清晰,存在或者不存在包膜,切面实性呈现为灰红色或者灰白色,稍韧或者稍硬[4],具有复杂多样的组织形态并分为4种结构,混合存在且可找到3种以上结构,2种瘤细胞均存在。临床上在诊断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患者时易出现误诊,与肿瘤组织复杂多样、术中冰冻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倾向于腺癌或者不能确诊,临床上需要对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进行认知加深,对切口进行细致观察并对形态特征进行熟悉掌握,在不典型中找典型,提升临床诊断正确率。 免疫组化可对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患者鉴别起到重要作用,2种瘤细胞不存在间皮及不存在血管内皮表达,均表达EMA、TTF-1且均为上皮起源。 本组研究结果肺外周软组织密度均匀,肿瘤所在位置是肺实质,形态包括圆形及类圆形,颜色包括灰白、灰褐及灰红等,质中偏硬等。 综上,肺所谓硬化性血管瘤在肺内少见,患病人群中常见中青年女性,具有多样性组织形态并主要是混合结构,分析免疫组化,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患者。参考文献

从赵本山的病情 谈谈血管瘤

从赵本山的病情说起血管瘤 何瑞明 去年国庆期间,著名笑星“小品王”赵本山突然昏倒而入院抢救,经仔细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瘤破裂出血,经过手术治疗而康复。 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病,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 其实,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为3—8% 、俗称“胎记”。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这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出生后才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的。 血管瘤病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血管瘤,包括外观呈草莓状或皮肤接近正常或淡蓝色的瘤体,病变累及皮肤外,皮下可触及质地较软的肿物,加压无明显缩小,瘤周无扩张的小静脉。病变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生长迅速,1岁左右可望停止生长,逐渐消退,是由于血管数目增多(增生)引起的,此类属于真性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 另一类为脉管畸形,是血管数目不增加,只是血管增宽、增粗导致了病变发生。如:鲜红斑痣。包括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静脉——微静脉畸形。 混合脉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发现,有快速生长期,很快生长或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高出体表的红色软包块或斑块,大的瘤体穿刺可有少量回血,不会自行退化。 血管瘤有50-80%以上长在头面部,有的突起,有的没有突起,另外身体上各个部位都可能长血管瘤,包括四肢、躯干、内脏、肝、脑、脊椎等,颜色多为暗红或青紫色。 发生在体表的血管瘤,容易发现;而发生在内脏、肝、脑、脊椎等部位的血管瘤则往往需要通过B超、CT\、MRI、血管造影等特殊仪器检查才能诊断。 血管瘤病因与先天性的血管基因突变有关。诱因:与过度劳累、环境污染、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良心理刺激、剧烈运动等有关。 血管瘤虽为良性病变,但发生在颜面、五官、外阴等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影响美容和器官功能,有的易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疡,所以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在肝、脑、脊椎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由于危及生命,也应及早治疗。另外生长迅速,症状严重的血管瘤,也应及早治疗。 赵本山的病,其实为脑血管瘤因过度劳累诱发瘤体破裂出血引起。另外,我们所熟悉的身残志坚的楷模张海迪的截瘫也是由于颈部脊椎血管瘤占位压迫神经系统而引起的。 目前临床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同位素治疗、放射治疗、硬化剂治疗、电生化治疗等方法。

肩膀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

血管瘤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很多患者对于血管瘤并不是很了解,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性疾病,属于良性肿瘤,但是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认识到肩膀血管瘤的症状是在治疗前非常重要的。下面请北京长峰血管瘤专家详细的讲解一下肩膀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 肩膀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详细的讲解如下: 肩膀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是真皮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凸起表面,呈暗红色,会继续扩大,在学龄前能逐渐停止生长,但是瘤体还是会留在患处难以消退。草莓状血管瘤通常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通常新生儿皮肤的血管纵横交错,很发达,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表皮比较薄,仅1.2毫米(成人2.1毫米),所以皮肤一旦感染,容易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 肩膀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浅表肿瘤呈现蓝色或紫色。肿物扪之柔软,可被压缩,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肩膀混合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但很快扩展至皮肤范围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 北京长峰医院温馨提示:希望广大患者不要再忽视血管瘤的存在,认真对待血管瘤的病情。其实血管瘤并不可怕,只要你选用科学的方法治疗,治愈血管瘤并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为了怕血管瘤患者走进误区,在此,推荐北京长峰医院 。 以上是北京长峰血管瘤专家的讲解,相信很多患者对于“肩膀血管瘤的症状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广大患者看了上述的讲解,能早日发现血管瘤的症状尽早的治疗。

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又称获得性丛状血管瘤(acquired tufted angioma),常被错误地与婴儿血管瘤混为一谈,称为“毛细血管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 在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人,此病在临床上与Kaposi肉瘤相似。目前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病情较轻的浅表型Kaposi样血管内皮瘤。1989年由Wilson-Jones和Orkin首次描述。 多数病例为散发性,家族中多个成员患丛状血管瘤的情况也有报道。这种家族中传递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少年或青年人,甚至在出生时即有,或晚年发病,无性别差异。丛状血管瘤发生的粉红色斑块是一种潜在的血管畸形。以缓慢的惰性生长为特征。 颈、上胸和肩部为最常见的部位(图23-32);损害表现不一,常为边界不清的多发性粉红色至深红色斑疹和斑片或斑块,表面呈花斑状,偶尔呈线状排列。某些病例表现为硬化斑。缓慢增大,时间长达5个月到10年;部分损害含有外生性丘疹或结节,类似于典型的化脓性肉芽肿。皮损最终稳定在一定大小,然后可能会收缩并遗留纤维性残余,也可持续不变。罕有完全自行消退的报道。 一种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先天性病例中。 丛状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有关,包括焰色痣、妊娠、腹部离心性非退化性脂肪营养不良和肝移植。某些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者具有丛状血管瘤。 组织病理示真皮各层内小静脉排列为分散的丛状,而内皮细胞小叶似沿原来的血管丛排 列,使损害呈线状外观;血管聚积在真皮中下部较为明显。超微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表明丛状血管瘤主要由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充血的毛细管组成。 治疗小损害可手术切除,脉冲染料激光、软X线和电干燥法已用于部分病例。有报告脉冲 染料激光被证明无效。系统性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α-干扰素可使部分皮损消退。阿司匹林有助于控制与Kasabach-Merritt现象相关的血小板相互作用、疼痛及血管瘤的生长。 靴钉样血管瘤 靴钉样血管瘤(hobnail haemangioma)是一种良性血管增生,特征为真皮血管腔不规则的血管呈楔形增生,表浅部分的内皮细胞具有靴钉样形态。创伤对于这些病变的形成起作用。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中青年,男性为主。一些病变显示特征性的靶状大体形态,表现为红蓝色或棕色的丘疹,伴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色素性淤斑晕或白色晕。靴钉样血管瘤无症状,直径通常<2cm,大小的增加非常缓慢。 组织病理学 最显著的低倍镜特征是出现楔形的血管增生,由衬覆扁平或靴钉样良性内皮细胞的表不知、扩张、薄壁血管组成。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很明显,Perls染色可衬托出含铁血黄素。免疫标记示血管内生长受体-3(VEGFR-3)阳性,提示本病来源于淋巴管。 鉴别诊断 Kaposi肉瘤缺少衬覆靴钉样细胞的扩张血管。 治疗 手术切除,没有局部复发的报告。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其症状表现为: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血管瘤在婴儿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草莓状血管瘤。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 对于草莓状血管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核素治疗的原理是:核素90锶源能释放出0.53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1-4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90锶β光照射至皮下的有效深度仅3-4毫米,对瘤体有恰到好处的治疗作用,因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β光线有聚集作用,并充分吸收,所以对深部正常组织无任何损害,经数万例患儿临床实践证明,98.5%以上的草莓状血管瘤都能达到治疗无痛、无创伤、不吃药、不打针、愈后不复发,无疤痕,对小儿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所以90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皮肤血管瘤的克星!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大家都知道吗?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 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大家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大家现在对蔓状血管瘤症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效的早期的预防血管瘤。如果您身边的朋友不幸得了血管瘤疾病,请及时有效的就医,这样才能够彻底的治疗。婴儿草莓状血管瘤该如何治疗? 杨教授特别指出,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儿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等异常颜色的增生状突起物,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美观的影响,另外草莓状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从而造成感染等并发症,给家长和患儿本身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家长朋友们一旦发现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早诊断、早治疗。部分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伴发,有的是先表现出来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不久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而有的先表现出来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慢慢的再发现草莓状血管瘤

不典型性血管瘤

(一)不典型血管瘤及其伴随病变 1,不典型血管瘤:大的、不均质血管瘤;对比剂快速充填的血管瘤;钙化血管瘤; 玻璃样变血管瘤;血管瘤伴随液液平面;外生性的血管瘤。 2,伴随异常:动静脉瘘;包膜缩进;血管瘤也可以发生于局部脂肪肝浸润。 3,伴随病变:多发血管瘤;肝腺瘤病;FNH; 不典型血管瘤还包括血管瘤进行性的增大及妊娠期间出现血管瘤。 (二)不典型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1,大的,不均质的血管瘤-巨大血管瘤,一般直径大于4cm。但也有作者以大于6cm或者大于12cm作为标准。CT平扫为低密度,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动脉期(HAP)则可见到边缘的早期、结节状、粗斑点状的典型强化表现。在门静脉期(PVP)及延迟期则向心性充填,但不会完全充填。 2,对比剂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对比剂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并不常见,大约占所有血管瘤的16%。最常见于小的血管瘤,特别是直径小于1cm的血管瘤。CT、MR表现就是立即均匀的强化。与其他富血供的肿瘤鉴别较困难,T2WI对鉴别诊断有所帮助,但富血供的胰岛细胞瘤肝转移也可以有类似的表现。准确的诊断依赖于延迟期扫描,因为延迟扫描血管瘤持续强化,而富血供的转移瘤没有这样的表现。另外一个征象是血管瘤在所有的增强期都和主动脉密度相一致。 3,钙化的血管瘤体内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如软组织、胃肠道、腹膜后腔,以及纵隔也会出现钙化(静脉石-诊断血管瘤的特异征象)。肝血管瘤较少出现钙化,但在临床上也会发现。肝血管瘤的钙化发生于病变的边缘或者中心,可以是多发点状的钙化--静脉石,也可以大的钙化灶。一些钙化血管瘤也许强化较轻,特别在CT上。肝内发现非强化的钙化的病变,并不能排除血管瘤可能。在T2WI上非钙化区域的高信号提示血管瘤的诊断。 4,玻璃样变的血管瘤有作者认为玻璃样变代表血管瘤退化的末期阶段。玻璃样变的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典型血管瘤完全不一样。典型血管瘤T2WI明显高信号,而此种血管瘤在T2WI 仅为轻微高信号。另外,缺乏早期强化的表现。在晚期才会出现外围的轻度强化。MR不能区分此类血管瘤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病理显示病变的弥漫性纤维组织形成及血管腔的闭塞。5,瘤内有液-液平面的血管瘤超声常不能发现液-液平面。上层液性成分为非凝固状态的血清--CT上低密度,T1WI与肌肉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下层为红细胞--CT 上为高密度,T1WI高于肌肉信号,T2WI上轻度的高信号。液-液平面并不是血管瘤的特异性的诊断。有些作者认为如果CTMR能够发现液-液平面,而超声不能发现的话,那么可以提示血管瘤的诊断。 6,外生性的血管瘤外生性的血管瘤确实较少见。可以是无症状的,但可以由于扭转或者梗塞引起症状。多平面重建可以帮助诊断。强化方式同典型血管瘤。 7,有动静脉瘘的血管瘤动静脉瘘通常伴随恶性肿瘤,但是在良性肿瘤也可见到。表现就是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随着门静脉早显。 8,伴有包膜皱缩的血管瘤包膜皱缩通常见于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瘤、血管内皮瘤和转移瘤。血管瘤伴随包膜皱缩仅见一例。 9,发生于脂肪肝背景的血管瘤平扫CT,病变可以高于邻近肝脏的密度,或者见不到明确的病变。对比增强则可见血管瘤的典型强化表现。要注意,在动脉期,血管瘤可以表现为等密度。在这种情况下,MR更有帮助。 10,多发的血管瘤10%的血管瘤多发。肝内散在分布的多发血管瘤有典型表现。T2WI显示肝内多发高信号病变。 11,血管瘤病血管瘤,即使巨大的血管瘤,边界也是清楚的。但是,有很少的病例,病变较大且边界不清,代替大部分肝脏实质。幼儿常见,伴随心力衰竭,有高的死亡率。成年人

治疗血管瘤的偏方有哪些

治疗血管瘤的偏方有哪些 血管瘤一种人体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情况之下是不会发生恶化的,而且患有血管瘤的人,一般也不会有任何的不良的反应。但是在很多时候,血管瘤患者的正常生活还是会异于常人的,而目前的医学之上对于血管瘤的治疗并没有太大的效果的,所以很多患者往往也会寻求治疗血管瘤的偏方。 治疗血管瘤的偏方一: 成分:黄芪、土茯苓各30g,党参、蜀羊泉各20g,生地黄、何首乌、紫草、丹皮、赤芍、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仙灵脾、黄柏、知母各12g,刘寄奴、田基黄、平地木、荷包草各15g。 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二到三次内服,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 效果:用上药治疗肝脏血管瘤三十四例,经治一疗程后,治愈(临床症状及b超复查瘤体均消失)两例,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百分之七十以上,瘤体缩小)十四例,好转(体力恢复,肝区胀痛减轻百分之七十以下,瘤体缩小)十七例,无效一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七。 治疗血管瘤的偏方二: 成分:紫丹参、生牡蛎(先煎)、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各30g,三棱、莪术、炮穿山甲、夏枯草、山慈菇各12g,当归尾、藏红花、制香附、乳香、没药、淡子芩各log。 服用:本方亦可随症加减。一天一剂,水煎服。并服水蛭胶囊2粒(每粒含水蛭干粉0.5g)/次,一天两次。 效果:用上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十七例,治愈三例,显效六例,有效五例,没有效三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八十二。治疗时间为七周到三个月。 治疗血管瘤的偏方三: 成分: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