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东施效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美、追求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情操、美的心灵,同时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二、介绍小资料: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挈亦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挈:领亦:也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为什么村里人看见东施的样子都远远的避开或不出门了呢?

2.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而是写东施仿效西施后引起人们的反映呢?

3.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

4.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到什么?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点明寓意)

十、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十一、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自然流露

东施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教后记:

《楚王好细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情节的合理和巧妙。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寓言大多篇幅简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楚王好细腰。

二、介绍小资料: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好胁期年黎黑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好:喜欢昔者:从前皆:都胁息:屏住呼吸期年:第二年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大臣们纷纷减肥的原因是什么?

2.此次减肥的效果如何?

3.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示?(理解寓意)

十、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楚王好细腰

《墨子》

好士细腰——以一饭为节——朝有黎黑之色

(起因)(过程)(效果)

教后记: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

《郑人买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讲寓言故事。 4、动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1、课前两分钟: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2、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自己买过鞋?能说一说你如何买的吗?(先挑选,再选号码,接着试穿,最后付钱。) 这么看来买鞋子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也很简单,但在古代却有一个大人却不如我们聪明,因为买鞋闹了一个大笑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3、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写“履”字。) 合作交流: 一、理解课文,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何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教师提示指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出现了两个通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坐”同“座”;“反”同“返回”。)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全文; 2、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时其他同学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5、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谁能说说文中那个买鞋者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告诫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懂得灵活运用和变通,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2019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运用想象、换词、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焦急、巴望”等词语。 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猜谜导入: 1.出示画面,根据画面猜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盲人摸象) 2.这些成语中,不仅包含短小而生动的故事,并且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寓言】“寓”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宝盖头。 3.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就给我们讲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叫它——【出示:寓言两则】。 4.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谁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出示:焦急】 (1)指导书写“焦”字。 ①【出示:焦】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 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设想: “亲近文学”,不仅是现代的,更要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寓言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另外,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鹬蚌相争》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鹬蚌相争》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0分) 1. (4分)读课文《鹬蚌相争》,把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①________多好的一顿美餐哪________ ③这时候走来的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________ 2. (1分)读课文《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忍让;古往今来,忍让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有许多的名言警句也告诫我们要学会忍让,如:________。 3. (4分)在课文《鹬蚌相争》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 (3分)读句子,给划线的词换一个新词,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①鹬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吃。 ________ ②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合上,紧紧地夹注河蚌的嘴巴。 ________ ④忽然,鹬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________ 5. (4分)我会填 ①“蚌”字共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②“肉”字共_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_。

6. (2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空,并找出一个可以替换的词语。 这是走来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 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可替换的词:________ 7. (5分)《鹬蚌相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 (6分)填上合适的量词(不要写相同的)。 一________河蚌一________美餐一________打鱼人一________珍珠一________彩虹一________红霞 9. (2分)写笔顺。 ①鹬:________ ②餐:________ 10. (6分)比一比,写一写。 蚌________ 相________ 鹬________ 样________ 泪________ 橘________ 11. (5分)我会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鹬蚌相争》一文中渔夫是个怎么样的人? 12. (5分)《鹬蚌相争》是个成语故事,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还有什么 13. (2分)选词填空。 晒洒 ①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________晒太阳呢。 ②洒水车正在________水。 14. (11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写完整。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

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suì 遂nìng 宁度:duó量长短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可修改.doc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南窒螅?沂玖艘恍┥羁痰牡览怼9糯?⒀远?虻慕贪敢?趺茨獠藕媚兀恳韵率切”辔?蠹艺?硗萍龉赜诠糯?⒀远?蚪贪敢约霸?模?M?源蠹矣兴?镏??/p>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重点 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 1.资料助读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自度duó涉江shè 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 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 三、合作探究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公开课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建议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亡”“牢”等10个生字,会写“钻”“劝”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组句子的不同。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 年月日 教学课题 12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学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第周星期用 教学目课(章节) 教学 目标 1. 会认“焦、筋”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 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准备与手段课件 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时间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一)识字写字 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有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等词语。 第 1 页共8 页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开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揠苗助长)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 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 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 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 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 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卡片:筋疲力尽) 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 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词语卡片:揠苗助长。“揠苗助 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 几个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1)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 读?(出示词语卡片: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 谁能当小老师领读?(出示词语卡片:喘气、一大截。) 初读课 文,理解“揠 苗助长”的 意思 “揠苗 助长”是什 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 课本,认真 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 把字音读 准,把课文 读通;读完 后想一想 “揠苗助 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 读课文) 默读课 第 2 页共8 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18分) 1. (8分)请为下面的字加上偏旁,成为另外一个字,并给它组词。 寸________ ________ 令________ ________ 巴________ ________ 吴________ ________ 2. (6分)一字组两词。 劝:________、________ 丢:________、________ 告:________、________ 3. (3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一天,两天,三天,禾苗________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________地转来转去。 ②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我想对这个人说:你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但禾苗却全都枯死了。因为你做事太________了,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 4. (8分)形近字组词. 寓________ 遇________ 闷________ 闹________ 疲________ 披________ 则________侧 ________ 5. (3分)写出反义词 怀疑—________ 明白— ________ 筋疲力尽— ________

6. (8分)我会填。 ________ ________待兔 ________ ________补牢 揠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求剑 7. (3分)我能写出划线字的近义词。 ①他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________ ②他巴望着田里的禾苗快长高________ ③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________ 8. (8分)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_扇子一________大门 一________颜料一________秋雨 一________钥匙一________歌曲 一________叶子一________杨树 9. (6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yù yán chuǎn qìbái fèi yì jiéyà miáo zhù zhǎng jīn pí lì jì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0分)同音字组词 pí________劳________肤 wáng死________ ________国 láo ________房________动 jīn皮________ ________色________天________两 11. (5分)理解课文内容后填空。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古诗教学设计的

古诗教学设计的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的范文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

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提示学生重要词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 ..其舟不亦惑.乎 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3.提问导学案实词的理解,教师提示重点实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入水求.之 舟止.求剑若.此求剑若.此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语句停顿;③注意感情变化。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找生朗读,并评价纠正; 三、疏通文意: 1.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

2.三读课文: ①理解课文大意; ②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3.学生整体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四、互动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一层: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2.深入研读课文。 ①.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认真的态度。“求”: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②.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③.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1)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 (2)在水中竖一竹竿,等船靠岸,找一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 (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④总结。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人。 五、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六、布置作业: 1、完善导学案,补充课堂记录; 2、完成同步练习5-13题; 3、背诵这两则寓言。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 “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 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

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 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 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 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 法帮它们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