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动态模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血液循环的动态模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血液循环的动态模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血液循环的动态模型》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自制血液循环模型版、抽水泵、矿泉水瓶、橡皮管、瓣膜式单向阀、新鲜鸭血、抗凝剂、0.75%生理盐水、红墨水、蓝墨水。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本节课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为主线,设计相关系列实验,有以下几点改进要点:

1、单一实验到多重系列实验的转变;

2、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转变;

3、静态表征到动态表征的转变;

4、突出steam理念,提升核心素养;

5、取材方便,适合学生课外拓展。

最后将知识从课内应用到课外,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并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利用常见的材料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并整合相关系列实验,拓展应用到整个血液循环的体系,从静态到动态表征的转变,真正让血液流动起来,避免死记硬背的低阶思维。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将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3、药物流过心脏的次数

4、判断止血点

2

2

5、动脉硬化的结果

七、

实验教学过程

1. 教材引入:演示教材实验(图1)教材中的血液循环模型图有非常多的文字,和

非常多的箭头来表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

只能死记硬背。图2中的实验室亮灯模型,亮红灯为动脉血,亮蓝灯为静脉血,

血液同样没有真正流动起来。基于以上缺点,要设计真正流动的血液才能化抽象

为形象,化低阶为高阶。

2. 细化拓展:

2.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将两个抽水泵分别放置在左心室和右心室中、模

拟心脏的挤压。瓣膜式单向阀模拟房室瓣,只允

许血液单向流动,反之则不能流动。橡皮管模拟血

管,可以让血液在里面流动。矿泉水瓶分别模拟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成品结果

如图3所示。

图1 教材血液循环模型图

图2 实验室亮灯模型 图 3 血液循环动态模型

将新鲜鸭血加上抗凝剂,再用0.75%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分别灌入相应的位置。打开抽水泵,左心室的血液开始流出,进行体循环,经过全身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会消耗O2,而CO2的浓度会升高,因此在后方放置CO2发生装置。鲜红色的动脉血由于通入大量CO2,将会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最后流到右心房。然后右心室的静脉血被压出,开始肺循环,到达肺部毛细血管,通入大量的O2,此时暗红色的静脉血又会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左右两侧血液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由于血液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因素,学生的模拟实验改用红墨水和蓝墨水,同样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图 4 药物流过心脏的次数

2.2 药物流过心脏的次数

根据手机慢动作拍摄的慢镜头,用白色泡沫小球指示路径。一般静脉注射位置在上腔静脉,所以先流入右心房,从而进入右心室中。当一个人的肺部出现病变时,比如这次的新官肺炎。那么白色泡沫小球经过一次心脏就可以到达治疗点。如果是需要大腿受伤的治疗,需要经过肺循环后,流入左心房,进而到左心室中,继续开始体循环,才能到达治疗点,所以药物经过心脏的次数就是两次。如图4所示。

2.3 判断止血点

用两个输液控制器分别模拟止血点1和止血点2,

止血点1模拟近心端,止血点2模拟远心端,点滴管

模拟出血点。如图5所示,打开出血点橡皮膜,血液

2

图5 模拟止血点

开始流出,此时打开止血点1,关闭止血点2,血液

会继续流出,关闭止血点1,打开止血点2,出血点不再出血。静脉出血同样可以模拟。2.4 模拟动脉硬化

在橡皮管中塞入一团棉花,如图6所示。血液的流速和流量都受到

了影响,说明血管发生堵塞时,血压会发生变化,堵塞处的血压会急剧

升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者血流量不足,引起各组织缺氧。

图6 模拟动脉硬化

八、实验效果评价

1.观察能力的提升: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迅速而锐利地捕捉事物的各种特征

和细节,并有认识和掌握各种新鲜事物的永恒热情。

2.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对信息进行

分析、整合信息的能,提高探究的效率。

3.操作能力的提升:学习了教材知识,将知识应用到课外,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简易血

液循环模型。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