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分分钟看懂皮肤转移癌

教你分分钟看懂皮肤转移癌
教你分分钟看懂皮肤转移癌

教你分分钟看懂皮肤转移癌

来源:丁香园作者:tjiaoq

某些癌症有皮肤转移倾向,特别是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口腔癌和结直肠癌。然而皮肤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为囊肿或良性肿瘤。近期Kalb 教授在Medscape 发表相关文章为大家介绍了诊断转移癌的皮肤线索,主要展示了最常见的一些皮肤转移癌的病变表现。

图1. 显示一例原发部位未知的腺癌转移到皮肤的表现。

图2. 此患者为转移性乳腺癌所致肿瘤性脱发。不同原发癌症类型可致皮肤转移癌发生率有显著性别差异。临床若怀疑皮肤病变为初发或复发的癌症将有助于鉴别诊断。评估一个可疑的皮肤病变,首先是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行手术切除(或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现在来看看你是否能准确诊断以下患者。

病例一

图3. 这是一位52 岁女性,左前胸壁见蕈状肿块(上图)。肿块1 年余,逐渐增大。专科检查:初诊质硬,有恶臭,腋窝淋巴结约5 cm 大小。

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图4. 胸部病变表现:「铠甲胸」

答案:转移性乳腺癌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局部复发的硬性丘疹、蕈样肿物、丹毒样癌(炎性转移癌);或为铠甲型(上图示「铠甲胸」)。乳腺癌皮肤转移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皮肤转移癌。这样的转移性病变需要组织活检以及外科医师和肿瘤学家配合以确定IV 期肿瘤的治疗。一般来说,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辅助治疗有内分泌治疗、化疗或曲妥珠单抗治疗。

图5. 转移性乳腺癌组织的HE 染色(100x)。转移性乳腺癌典型表现为不规则导管和胶原束间肿瘤上皮细胞的延伸。

病例二

图6. 一位67 岁男性,表现为无痛性丹毒样癌,类似于铠甲状癌。患者有BRCA2(乳腺癌易感蛋白2 型)阳性家族史。乳腺癌可发生于无家族史的个体(平均发病年龄为60 岁),也可发生于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的个体(乳腺癌发生年龄小于50 岁),也可发生于BRCA1 或BRCA2 基因突变群体。其中,BRCA2 基因突变在男性乳腺癌中更常见。

病例三

图7. 61 岁男性,表现为下颏无痛性硬结(上图)。患者诉持续性干咳数周,并有呼吸加快,偶尔出现呼吸时疼痛,近期痰中带血。患者有吸烟史30 年。胸部X 线见可疑孤立性肺结节。

下颏结节活检最可能是什么?

图8. 高倍显微图像示原发性肺腺癌,TTF-1 核染色阳性。IV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通常是从肺和邻近淋巴结进行肿瘤切除;对远处转移病例加用辅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全身性治疗通常不仅能减少皮肤病变,而且还使除肺腺癌外的其他肿瘤变小。这就是所谓的肿瘤治疗中的异位效应。

答案:肺腺癌

病例四

图9. 患者42 年男性,有10 年IIIA 期黑色素瘤(右前臂)病史。患者表现为头皮红色质硬结节(上图)。患者最初接受过局部广泛切除加右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在治疗后选择不进行任何后续的干扰素α-2b 治疗或其他临床试验。

现在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图10. 黑色素瘤

答案: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导致的皮肤癌症相关死亡人数最多,并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黑色素瘤可转移到不同部位,包括眼睛、皮肤、胃肠道、口腔和生殖器黏膜。当有黑色素瘤病史的患者中发现任何新的皮肤损害,或发生于黑色素瘤初始治疗后的皮肤损害,临床上均应高度怀疑远处转移的可能。

病例五

图11. 63 岁男性,背部多发结节。患者发烧3 天,体温达38℃,1 月内体重下降15 英镑。体格检查见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明显肿大。

病变活检可能是什么?

图12. HE 染色:真皮内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30,200x),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CD30 均阳性。ALK-1 融合蛋白染色阳性支持内部疾病皮肤转移的诊断。

答案: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病例六

图13. 患者为53 岁的亚裔男性,为局部进展的口腔鳞状细胞癌,上图见腹部红斑性结节。病变在数周内即生长为直径5 cm 肉质结节。

活检可能会看到什么?

图14. 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HE 染色显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高达10% 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可发生皮肤转移癌。免疫组化染色通常显示CK5/6 和CK17 阳性。

答案: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的鳞状细胞癌

病例七

图15. 69 岁男性,发现下颏白色小结节3 个月,无咀嚼或吞咽不适。体格检查:颈部运动自如,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值得注意的是,患者2 年前出现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及直肠肿瘤。

从上图皮肤标本的组织学切片(HE,200×)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图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最可能表现:CK20 +、CAM5.2+、CK19+、CEA+、Cdx2+ 及Ber-EP4 +。

答案:结肠转移性腺癌

病例八

图17. 患者女,54 岁,诉面部红斑,长期疲劳感,爬楼梯困难并加重。体检发现上下眼睑浅紫红色斑片,指间关节和掌指骨关节背侧紫红色丘疹。

这种情况下是什么样的皮肤表现?它可能预示着什么?

图18. 患者手部皮肤、指间关节病变表现。

答案: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肤表现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它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最常影响皮肤和肌肉,但也可能会影响关节、食管、肺和心脏。皮肌炎偶尔是癌症的标志,但未必是转移癌。皮肌炎的典型表现为面部红斑,以眼睑淡紫色皮疹为显著特征,以及在指背伸肌表面红色至紫红色扁平丘疹,通常有指间关节受累(上图:Gottron 丘疹)。

图19. 针对153 例皮肌炎患者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比例为8.5%。恶性肿瘤发生风险随皮肌炎患者年龄增大而增加。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卵巢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癌、鼻咽癌、胰腺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手背显示沿光照部位分布的皮肌炎皮疹(上图)。

病例九

图20. 脐部肿块可能是潜在癌症或癌症复发的首发迹象。脐部转移癌被称为Sister Mary Joseph 结节(上图),发生于约1%-3% 的腹腔或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男性最常见是胃癌,女性最常见是卵巢癌。

大约0.7%-9.0% 的癌症可出现皮肤转移癌,它通常在原发癌症诊断时或诊断后几年后出现。医生有意识去处理有肿瘤病史患者的可疑皮损是很关键的,因为皮肤转移癌可能会表现为良性外观。

皮肤癌的症状

皮肤癌的症状 皮肤癌的症状有哪些?说起皮肤癌,大家都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给人类身体上带来的摧残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及早发现皮肤癌有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皮肤癌症状又有哪些呢? 《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早在2000多仨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已明确指出了“不治已冶末病”的科学观念。预防的观念,同样适用于癌症。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抗癌联盟共同发起的世界癌症日。近几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都与预防紧密相关,2011年世界癌症日更是将主题定为: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因此只有知道了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我们才能很好预防皮肤癌的发生,往往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我们并不是很熟悉。导致我们被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皮肤癌的早期症状,要在早期知道其并发症有哪些,所有皮肤癌共有的症状就是变化,这是每个人必须注意的。那么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皮肤癌的症状如下: 一、早期溃疡 由于鳞状细胞癌由角化病、黏膜白斑或其它疾病转化而成。皮肤癌的生长较快,早期可形成溃疡。有的皮肤癌症状早期可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皮肤癌为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极大,所以这是早期皮肤癌的症状之一。 二、红硬、呈环状、菜花状 皮肤癌常在短期内快速生长,一般是好发于下唇、舌、鼻、外阴、多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溃疡边缘高起、红硬、呈环状、菜花状,周边炎性反应显着,皮肤癌的症状多有区域淋巴腺肿大。皮肤癌患者的溃疡边缘呈蜡状、结节形、卷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应轻微或无,转移极少,主要向深部组织浸润。 三、基底细胞癌 皮肤癌的基底细胞癌通常无症状,初期的皮肤癌的症状多为基底较硬斑块状丘疹,有的皮肤癌的症状可呈疣状隆起,而后破溃为溃疡灶改变,不规则,边缘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长缓慢。先发生边缘半透明结节隆起浅在溃疡,逐渐扩大侵蚀周边组织及器官,成为侵蚀性溃疡。皮肤癌一般出现在皮肤暴露部位。就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来说,绝大部分长在暴露部位,如头皮、面部、手背上。皮肤癌一般不疼不痒,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是皮肤癌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容易出血,假如你洗脸时一碰就出血,这就要引起注意了。 手背上。皮肤癌一般不疼不痒,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是皮肤癌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容易出血,假如你洗脸时一碰就出血,这就要引起注意了。 皮肤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常会俾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病症,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目前诊断依赖活检,但要求诊断者具备足够的经验以识别有恶性嫌疑的

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目的:探究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6 例乳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前瞻性对患者原发病灶及有转移可能的淋巴结进行彩超检查,以术中组织病理活检为对照,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彩超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彩超检查下各项指标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实体瘤及淋巴结彩超与术中病理活检结果对照,检出的敏感性87.18%,特异性98.88%;本研究中彩超检查各项因素与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均有相关(P<0.05)。结论:术前彩超能够明显显示患者病发部位,有效诊断出癌症的发展状态,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有较好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癌;淋巴转移 针对乳腺癌的诊断,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术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此方法能够提早发现乳腺癌、乳腺包块及癌细胞向淋巴道转移,对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极为重要;而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中,腋窝淋巴结作为第1站淋巴结,其转移几率最高,其次是第2站的锁骨上淋巴结[1]。为明确术前彩超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运用彩超于术前一周前瞻性地对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可疑淋巴结进行检查,与术中组织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彩超检查中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做出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以乳腺癌收治入院患者206例,按术后淋巴结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每组103例。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45.5±10.8)岁,平均病程(8.7±2.0)个月;无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46.2±11.3)岁,平均病程(8.9±1.8)个月;两组均为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术前1周前瞻性使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预设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乳腺检查参数,二维超声频率为7.5 MHz,根据患者及病灶具体情况调整深度、增益、聚焦部位、声束。患者取仰卧位及左右侧卧位,两臂自然上抬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人为地通过乳头做垂直线、水平线,并围绕乳晕外做环形线,将乳房分为5个区,即内、外,上、下象限区和乳晕区,按顺序做双侧乳腺不同水平的横切面和多个纵切面,观察乳腺的超声图像,必要时还可以做冠状切面。并探查腋窝区及锁骨区淋巴结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中取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做病理活检已明确诊断。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

模块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十一乳腺癌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急性乳腺炎的常见病因? 答:乳汁淤积 2.急性乳腺炎的常见致病菌? 答:金葡菌 【新课导入】 【案例】 李女士,48岁,未婚。左侧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直径为4cm,同侧腋窝2个淋巴结肿大,无粘连。诊断为乳房癌,需手术治疗。 思考: 1.乳房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什么? 2.该患者确诊为乳房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指导女性术后正确进行功能锻炼,维持术后患肢最大活动范围。 2.专业理论知识:乳房癌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术后护理。 3.职业核心能力:指导女性进行自我乳房检查的方法,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定义 乳乳腺癌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乳房疾病。是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男性乳房癌的患病比例仅在1%以下。 二、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 2.早期浸润性癌 3.浸润性特殊癌 4.浸润性非特殊癌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可直接侵及皮肤、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严重时使癌块固定于胸壁。 2.淋巴转移:可循乳房淋巴液的四个输出途径扩散。 ①同侧腋窝淋巴结(多见)②然后侵入锁骨下淋巴结 ③锁骨上淋巴结④癌灶位于内侧向胸骨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乳癌经血运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 三、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病人多在无意中发现而就医。常发生在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在乳晕区和内上象限。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整齐,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早期尚可被推动,乳癌晚期可侵犯胸肌和胸壁,使肿块固定不易推动。 随着肿块体积增大,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改变。若癌块侵犯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韧带,使之收缩,导致皮肤表面凹陷,称为“酒窝征”;如癌肿侵犯近乳头的大乳管,则可使乳头偏移、抬高或内陷,造成两侧乳头位置不对称;癌肿继续增大,与皮肤广泛粘连,当皮内或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时,可出现皮肤淋巴水肿,在毛囊处形成许多点状凹陷,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若乳房较小,而肿块较大时,乳房局部隆起。乳腺癌晚期皮肤破溃形成菜花样溃疡,其表面易出血,且有恶臭的分泌物。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同侧腋窝,开始为少数散在的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尚可推动。随后肿大的淋巴结增多,并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和深部组织粘连,不易推动。如果堵塞腋窝主淋巴管时,则发生上肢淋巴水肿。晚期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及肺、肝、骨等远处转移症状。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X线钼靶摄片和干板照相检查,对区别乳房肿块性质有一定的价值,可用于乳癌的普查;超声显像能发现直径在1cm以上的肿瘤,属无损伤性检查,主要用于鉴别囊性肿块与实质性肿块。(视频) 2.病理学检查可用细针穿刺肿块吸取组织细胞做细胞学检查。对疑为乳癌者,最好是做好乳腺癌根治术的准备,将肿块连同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完整切除,术中作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如确诊为乳腺癌,根据切缘有无癌残留等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五、治疗原则 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学药物、内分泌、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有乳腺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术和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辅助治疗的条件而定。

如何鉴别癌前期皮肤病与皮肤癌

如何鉴别癌前期皮肤病与皮肤癌 早期皮肤癌多表现为红斑状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样皮损,表面常伴有鳞形脱屑或痂皮形成,症状与牛皮癣、湿疹、炎症等良性皮肤病相近。病灶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某些具有特征性的征象,如一个发亮的、半透明的丘疹样小结节,表面有渗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是疤痕样表面光滑的纤维样斑,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及隆起。或是病灶内有黑色、彼此融合的小点。 皮肤癌的上述特征与某些癌前期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的症状十分相似,很难鉴别。日光性角化病有粗糙的高出皮面的红斑,表面覆有鳞屑,除去鳞屑后,红斑常无明显隆起。这与原位鳞形细胞癌的呈边界清楚的、略高出皮面的红斑样丘疹极相近,唯后者的鳞屑及痂皮更明显,病变更具实质性。角化棘皮瘤常发生于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2~3周内迅速出现光滑的红色结节,其中央有角质栓子,结节边缘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与其相鉴别的鳞形细胞癌的结节是不光滑的,且结节边缘呈半透明状。 因为癌前期病变与皮肤癌极难鉴别,所以当你怀疑某病是皮肤癌时,最好是做个病理活检,以证实你的判断。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disease):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813712154.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帕哲氏病(Paget’sdisease):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

乳腺癌的护理常规

乳腺癌的相关知识和护理 乳腺癌时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房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乳房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诱发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母亲和姐妹),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症状 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乳房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少数为针刺样痛,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晚期癌肿侵犯神经时则疼痛较剧烈,可放射到同侧肩、臂部。 (二)体征 1、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80%以上为患者自己偶然发现,只有一小部分是查体时被医生发现。 (1)部位肿块绝大多数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内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区,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在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淋巴结较为罕见,1981年~1996年间,我们收治7例,占同期住院乳腺癌病人总数的0.23%,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于一侧乳腺癌手术后6个月~9年间发现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入院后经全身体检、胸片、腹部B超、乳腺钼靶X光片、红外线扫描等检查,除发现第7例患者右第4肋间转移外,余均未见肿瘤复发和其它远处转移。对侧乳腺未见异常,亦未发现其它器官新的原发灶。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转移数目3~14个不等,同时,均对对侧乳腺进行了多部位的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恶性成分。详情见下表。 复习并对照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切片,发现它们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 2 讨论 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较为罕见,文献偶见报道。其转移途径目前尚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当癌瘤广泛浸润乳腺组织,阻塞了皮肤淋巴管与乳腺内淋巴管间的通路时,从乳房皮肤引来的淋巴液可逆流,癌栓偶可随逆流的淋巴液经真皮淋巴管转移至对侧腋淋巴结或对侧乳房[1]。也有人认为,癌细胞逆流播散时,少数病例尚可经胸壁深筋膜播散至对侧腋下淋巴结[2]。还有人认为,内乳淋巴管在第一肋间平面与对侧有吻合交通,癌细胞可由此途径转移到对侧乳房或腋窝淋巴结[3] 。另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血行远处转移的一部分[3]。 分析本组资料可发现如下特点,①年龄38岁~50岁,平均43岁,处于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区。②病期偏晚,均为T2N2MO或T3N2M0,Ⅲ期。③原发侧均有融合状腋淋巴结转移,且转移数目较多。④病理类型均为恶性程度较高的非特殊浸润型癌[4] ,其中多为导管浸润癌(5例)。⑤原发肿瘤多位于乳腺内侧象限。⑥多因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就诊,而术后病理都证实为多个淋巴结受累。 在诊断上,应当注意与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相鉴别。其鉴别方法可参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我们认为,在经全身各项检查,包括对侧乳腺的多部位连续病理切片,均不能找到第二原发癌证据的前提下,如发现如下临床特征之一,应考虑为乳腺癌向对侧腋淋巴结转移。①两侧转移淋巴结病理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②出现同侧肿瘤复发或其它远处转移;③原发肿瘤病期偏晚,同侧腋淋巴结有多枚转移,术后发现对侧腋窝肿块的时间间隔在2年之内。以上7例均符合上述特征。 对于乳腺癌术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的处理,我们认为不应不加分别地都按一般转移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如果合并有其它远处转移,可行姑息性手术切除。以术后放、化疗为主。如未发现其它处转移,可行对侧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尽早补充放、化疗,而不应轻易放弃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这一点对于临床上不能排除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的患者尤为必要。以上除第7例因合并有肋间转

癌症发病机理新说

癌症发病机理新说 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的罪魁祸首。目前我国癌症患者已超过750万,每年约有130多万人死于癌症,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递增。 科学家们在癌症发生的机理上提出了4种假说:即基因突变说、免疫监视说、细胞反分化说及根据α·β态理论的幼稚细胞分化受阻说。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反分化说,取得重大进展的便是癌基因的发现。 癌基因首先发现于致癌逆转录病毒,因此又将病毒中的癌基因叫作病毒癌基因,将存在于人及生物正常细胞中的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近年来不断有新癌基因发现。据报道,目前发现的人癌基因已达百余个。在正常情况下,虽然每个人体内都含有癌基因,但处于静止或低表达状态,不仅对细胞无害,而且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不会使人患癌症。如果外来因素,诸如环境因素(膳食和营养因素、化学致癌物质)、某些病毒、放射线等致癌因素侵入人体,就会激活细胞中的癌基因,致使正常细胞恶化变咸癌细胞。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癌基因的特点可概括如下:(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从酵母到人的细胞中普遍存在。(2)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呈高度保守性。(3)它的作用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体现的;它们存在于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对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所必需。(4)在某些因素(如放射线、某些化学物质等)作用下,一旦被激活,发生数量上或结构上的变化时,就会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而致癌。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某些癌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未必都有转化活性,因此不能认为所有的癌基因都具有致癌活性。目前认为,凡能编码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乳腺癌护理常规

乳腺癌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观察患侧肢体是否水肿、腋窝淋巴肿大、溃烂及功能障碍情况。 2.观察放疗区皮肤破损情况及化疗反应。 3.观察患侧胸壁及健侧乳房是否触及肿块,肿块有无破损,若出现破溃需换药。 二、护理措施 1.做好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了解具体治疗计划,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自我护理,减少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减轻焦虑恐惧心理。 2.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鱼、瘦肉、蛋、奶类,少量多餐。 3.观察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性膀胱炎、心脏毒性、过敏反应等。 4.术后皮肤愈合不好积极进行相应治疗,放射野勿用肥皂擦洗,勿自行涂药及搔抓、摩擦刺激,穿棉质内衣,保持局部干燥。 5.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取重物,坚持患肢功能锻炼。 6.预防患侧上肢肿胀的护理: (1)勿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做静脉或皮下注射等。 (2)指导患者保护患侧上肢:平卧时患肢下方垫枕抬高10°~15°,肘关节轻度屈曲,半卧位时屈肘90°放于胸腹部,下床活动

时用吊带托扶。 (3)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以促进淋巴回流。 7.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放、化疗期间如白细胞<0.5×10/L,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予升白细胞治疗,预防感染。 (2)放疗者局部皮肤如出现瘙痒、干燥、色素沉着等,注意保护局部皮肤完整,以防抓破,每周修剪指甲,皮肤出现脱皮请示医生是否暂停放疗,预防感染。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锻炼术侧上肢,如做康复操、肩关节旋转、梳头、手指爬墙等运动,循序渐进,避免劳累。 2.做好皮肤护理,特别是患侧腋窝处的皮肤。 3.避免患侧肢体提重物。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四、出院回访 1.患侧功能锻炼,是否达到完全恢复的状态。 2.患侧肢体是否有水肿的情况。 3.放射野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感染。 4.予饮食指导,服药指导,交代定期复查,进行自我乳房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5.术后5年内避免妊娠。

白血病十大症状

白血病十大症状 ●起病突然白血病起病多急骤,病程短暂,尤以儿童和青年为多。 ●发热急性白血病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可表现为弛张热、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体温在37.5~40℃或更高。时有冷感,但不寒战。 ●出血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龈、皮下、眼底常见,也可有颅内、内耳及内脏出血。 ●贫血早期即可发生贫血,表现为面色白、头晕、心悸等。 ●肝脾肿大有50%的白血病病人会出现肝脾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肿大最为显著。 ●淋巴结全身广泛的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但急淋不如慢淋显著。浅表淋巴结在颈、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深部淋巴结在纵隔及内脏附近。肿大的淋巴结一般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无粘连。 ●皮肤及黏膜病变伴随白血病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结节、肿块、斑丘疹等。黏膜损伤表现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处发生肿胀和溃疡等。 ●神经系统炎症蛛网膜、脑膜等处可以发生白细胞浸润,表现颇似脑瘤、脑膜炎等,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肢体瘫痪等症状。 ●骨骼及关节病变病变浸润骨骼及关节后,常发生骨骼及关节疼痛,表现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髋、膝关节等处出现隐痛、酸痛,偶有剧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出现骨及关节压痛。 ●其他白血病细胞可浸润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眼眶、泪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现肺部弥散性或结节性改变,同时伴有胸腔积液、消化功能紊乱、蛋白尿、血尿、闭经或月经量过多、眼球突出、视力减轻。 儿童怎样预防白血病的发生 儿童是白血病的高发人群,究其原因,除了儿童的免疫功能比较弱外,室内装饰材料散发的有害气体、用药不当、食物中防腐剂超标、蔬菜上残存的大量农药、鱼禽肉蛋中的药物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如何预防儿童白血病,专家向家长们提出如下忠告:让儿童在空气清新时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强免疫能力;平时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搭配合理,防止酸性体质的出现危害儿童的健康,饮食保证再餐桌上要“二酸八碱”;减少儿童在污染环境里的活动时间;儿童生病时用药应注意安全,不应擅自滥用药,儿童少吃加工小食品,蔬菜瓜果要清洗干净后再食用,能去皮的尽量去皮后食用。家长如发现孩子有贫血、浑身无力、脸煞白、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等症状,要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的血液专科进行检查。

教你分分钟看懂皮肤转移癌

教你分分钟看懂皮肤转移癌 来源:丁香园作者:tjiaoq 某些癌症有皮肤转移倾向,特别是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口腔癌和结直肠癌。然而皮肤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为囊肿或良性肿瘤。近期Kalb 教授在Medscape 发表相关文章为大家介绍了诊断转移癌的皮肤线索,主要展示了最常见的一些皮肤转移癌的病变表现。 图1. 显示一例原发部位未知的腺癌转移到皮肤的表现。

图2. 此患者为转移性乳腺癌所致肿瘤性脱发。不同原发癌症类型可致皮肤转移癌发生率有显著性别差异。临床若怀疑皮肤病变为初发或复发的癌症将有助于鉴别诊断。评估一个可疑的皮肤病变,首先是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行手术切除(或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现在来看看你是否能准确诊断以下患者。 病例一

图3. 这是一位52 岁女性,左前胸壁见蕈状肿块(上图)。肿块1 年余,逐渐增大。专科检查:初诊质硬,有恶臭,腋窝淋巴结约5 cm 大小。 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图4. 胸部病变表现:「铠甲胸」 答案:转移性乳腺癌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局部复发的硬性丘疹、蕈样肿物、丹毒样癌(炎性转移癌);或为铠甲型(上图示「铠甲胸」)。乳腺癌皮肤转移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皮肤转移癌。这样的转移性病变需要组织活检以及外科医师和肿瘤学家配合以确定IV 期肿瘤的治疗。一般来说,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辅助治疗有内分泌治疗、化疗或曲妥珠单抗治疗。

图5. 转移性乳腺癌组织的HE 染色(100x)。转移性乳腺癌典型表现为不规则导管和胶原束间肿瘤上皮细胞的延伸。 病例二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1例 背景知识 【定义】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常与遗传有关。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经过综合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7%,但是有超过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晚期,它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流行病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致病因素】 乳腺癌发病是遗传与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如果患者的一级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那他的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3倍。P53,BRCA 1-2基因突变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二)内分泌因素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13岁/>17岁:2.2倍,绝经年龄>55岁/<45 :2倍);哺乳情况、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20岁/>30岁:1/3)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三)饮食因素:

大量长期酒精及脂肪的摄入,因为这可以使脂肪组织中的雌激素增加 (四)物理因素:电离辐射 【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及乳头湿疹样癌,属早期,预后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属早期,预后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单纯癌等,预后较差。 5.其他罕见癌。 【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乳腺癌进行了TNM(T umor, Lymph N odes, and M etastasis.)分期

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

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 发表时间:2019-10-29T12:22:23.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张鑫 [导读]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人民医院 636600 乳腺癌是乳腺疾病的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诱发乳腺癌的因素有很多,如不良饮食习惯、卫生意识差等,一旦患上乳腺癌,建议尽早手术,防止病情加重。经过手术并不代表乳腺癌已经根治,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化疗,才能彻底杀死癌细胞。放疗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患者会出现掉发、皮肤变黑等情况,有的人会出现皮肤感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放疗期间必须做好皮肤护理。 1.放疗有哪些副作用? 1.1全身反应 放疗需用相应仪器对患处进行照射,有的人耐受性较差,经过2天左右照射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常见反应包括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厌食现象,放疗一段时间后,患者体重迅速下降。 1.2急性放射性皮炎 皮肤长期被仪器照射,可能出现瘙痒症状,有的人忍不住会用手搔抓皮肤,导致局部皮肤脱落,甚至出现红肿、溃烂现象。这些现象在放疗期间都是正常的,停止放疗后只要护理得当,皮肤还会恢复到原有状态。 1.3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变 这种情况的患者开始可能没有过多感觉,症状潜伏期较长,患者起初只是轻微咳嗽,没有经验的医生会忽略患者的这一变化,最终导致肺部发炎、组织病变。 1.4远期并发症 部分患者的照射野皮肤并未出现异常,但患者身体其它部位有不良反应,有的人上肢水肿,有的人局部皮肤硬化,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为避免此问题,放疗期间患者要多活动胳膊和大腿,保证自己的身体灵活,加快身体内部循环,降低水肿发生几率。 2.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的皮肤护理 2.1早期护理 早期指的是患者接受放疗的前两周,照射和用药剂量都比较少,此时患者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提升,容易出现血浆外渗现象,该阶段患者有高烧现象,局部皮肤潮红。患者发现自身变化,可能会出现慌乱情绪,此时医生要及时安抚患者,向其讲解这些都是放疗的正常现象,病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保证良好情绪即可,不用管身体上的一些变化。放疗处皮肤必须时刻保持清洁,尽量穿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不要让太烫的东西接触患处,若觉得自己太热,可以少穿点衣服,或者调低空调温度,保证自身舒适。 2.2中期护理 当放疗到半个月,进入中期护理阶段,此时照射剂量不断增加,局部皮肤脱落,但是新皮肤长出来需要时间,在放射治疗中期,皮肤脱落加快,不注意护理容易出现皮肤炎症。若患者出现的干性皮炎,可涂抹乙醇、滑石粉等物质,涂抹后轻拍皮肤,帮助皮肤快速吸收药物,抑制皮肤损伤,治疗期间尽量克制自己,不要用手挠抓皮肤。 若患者出现的湿性皮炎,外涂使用纳米凝胶,按时涂抹,若局部皮肤有较小水疱会自然消退,注意不能将水疱戳破,否则后期治愈后会留疤。若局部位置的水疱比较大,可用针管抽吸其中的液体,让水疱干瘪进而自然脱落。结痂时一定不能用手剥落痂皮,否则会延长皮肤愈合时间。 2.3后期护理 放疗的最后两周即后期护理阶段,放射剂量持续增加,多数人皮肤都会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较轻的皮肤红肿,症状较重的皮肤有溃烂趋势。针对此情况,首先要清理掉皮肤上的腐肉,然后将贝复剂喷涂于皮肤上,加快皮肤愈合。护理时间根据患者皮肤情况而定,只要出现溃疡、组织坏死等情况,剔除坏死组织并消毒。 2.4出院指导 放疗会增加人体的黑色素沉淀,患者出院后经过长时间调养,能逐渐恢复本来肤色。患者要注意的是,不要经常洗澡,这会导致部分老皮被搓掉,对照射野皮肤造成损伤,不利于患者恢复。患者时刻注意自身状况,有异常感觉时及时到医院复查。 3.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皮肤护理的注意事项 3.1做好清洁工作 腋下、胸两侧褶皱处必须每天清洗,用手搭上香皂轻轻洗一下就可以,建议患者淋浴,保持水温适中,清洗不能过于频繁,只要保证放射位置清洁干燥即可。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推荐盆浴清洗方式。 3.2合适的衣物穿着 禁止患者治疗期间穿紧身衣,建议患者穿带扣子的开衫,这样便于治疗。内衣尽量不要穿,觉得别扭的患者,可选择贴身、柔软的吊带穿,内衣会压迫胸部,有时会将照射野皮肤蹭破,阻碍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3.3避免刺激 放射野皮肤敏感度较高,若受到强光刺激,皮肤会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不要将风扇档位调的过高,平时还要避免针、刷子等物品刺激皮肤,也不要在皮肤上随意涂抹药物,尤其是带化学成分的化妆品。照射野皮肤受到破坏,要处理好皮肤后才能继续治疗,这会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 3.4放疗摆位注意事项 照射视野中不能有其它东西出现,如衣服、金属制品等,放疗前患者必须将胸前衣服除净,这样能保证照射效果,若有其它东西阻

科学家列出人体最痛苦时刻前30排名

Top30:大腿内部被密度极大物质撞到!相信大家大腿都被撞过!那滋味真不爽但大腿内部被撞将会是腿其他部位疼痛的好几倍!(试试就知) Top29: 被针扎至5mm以后,然后伤口被极大刺激液体进入,如醋、肥皂水等(这个真心不敢试!) Top28:脚趾甲分离后,揭掉后半部分时!有时不小心撞过脚趾会把脚指甲撞掉一半然后穿袜子时,会不时碰到脚趾甲。灰常难受,那只好揭掉了!可那滋味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Top27:手指甲分离!因为手指甲内的肉质受刺激会比脚趾肉质跟敏感!所以会更难受!排进27名!(手指甲没掉过) Top26:手腕处上部肌肉抽筋!较为严重时一碰就痛的要死,一般人没有出现过钢琴家会有深刻的体会 Top25:落枕时!有时很晚回来时很累!躺在床上一下就睡着了!当时很爽!起来后就傻比了…脖子一侧一转就痛 Top24:一撮头发一起拔!这是真的很痛的,一根拔了就很痛了,何况一撮…… 因为头皮的神经和毛孔较多,拔掉会引起大量表皮细胞死亡! Top23:拔牙时一瞬间的痛!腊种敢脚,相信很多同鞋都拔过牙!本身就对拔牙有九分畏惧在加上白大褂,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Top22:手被刚过沸点的滚水烫过三秒以后拔出来,再过1秒那的一瞬间 Top21:被拉链或其他东西夹住肉!冬天经常会被夹,是非常痛得,被夹过的同学都知道 Top20:偏头痛达到极致时!那种疼痛是无法忍受的,普通人往往会因太过疼痛而晕倒被送进医院 Top19:鼻子被打歪时!鼻梁被打歪等于鼻梁软骨被打断软骨被打断相当于骨折,软骨会分泌粘液,打断会很不舒服,特别是鼻梁歪时感冒,鼻涕流进伤口那种滋味你试过么经常打架的人都知道那种痛苦 Top18:第一次吸毒时!一般没吸过毒的人都说吸毒很爽,但根本不知道第一次吸毒时的难受第一次吸毒往往会眼部充血,喉咙肿胀,有些人甚至发生痉挛死亡(过敏时)第一次吸毒往往会像喝酒太多晕倒一样,但神智清醒,且控制不住(建议广大人民不要尝试) Top17:狂犬病潜伏期后第一天!你可以想想,在你上课时,突然发病,口吐口水,全身发热,会不由自主想要跑步(有些人在野外探险是跑步过累而死,还有些人是神志不清是跳入悬崖)在你被医生打完昏迷针后,躺在医院时,你会被全身绑住,想跑步又跑不了,那种感觉是非常难受的!还有病痛的折磨都让你想要死!

乳腺癌放疗期间皮肤反应护理

乳腺癌放疗期间皮肤反应怎么护理 放疗皮肤反应通常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干性皮肤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色素沉着、及脱屑,无渗出物,一般不会感染。湿性皮肤反应表现为照射区皮肤有湿疹、水泡、严重时可造成糜烂、破溃,多发生在腋下、腹股沟、腋窝及会阴部,容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不但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可能延误治疗。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爱人的情况反应是比较严重额了。在这段期间要做好皮肤护理。 建议一: 1)穿纯棉、柔软、宽松的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2)外出时尽量避免太阳直射放射区皮肤,如果是头颈部,可以戴帽子和围巾。 3)洗澡时不要用力搓皮肤,不要用肥皂、酒精等刺激性液体,可用软毛巾轻轻沾洗。 4)放射区皮肤不可以贴胶布,不可用热水袋。 5)干性皮肤反应可用无刺激性的维生素A、维生素D软膏或羊毛脂涂擦,或涂1%氢化可的松霜剂保护皮肤及止痒。干性脱皮不要用力撕脱。 6)湿性皮肤反应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有水泡时应涂硼酸软膏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待渗液吸收后再暴露。

7)如局部发生感染,应停止放疗,抗感染治疗。 其实,皮肤出现反应是放疗副作用的一个表现,人参皂苷Rh2配何放疗服用可以增效减毒,提高自身免疫力,几个疗程下来皮肤反应的情况即会改善的,更重要的是,还能控制癌细胞额进一步转移,全面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建议二: 放疗会降低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使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淋巴水肿、睡眠差、脱发等现象。其他放疗的副作用还有气急、胸闷、咳嗽等。放疗后的饮食应多服用滋阴生津、清热降火的食品,如苦瓜、胡萝卜、番茄、莲藕、海蜇、白菜,主食以半流质或烂软食物为好。在放疗期间也不宜吃或少吃烟熏、炸、烤食物,少吃腌渍食品,不吸烟、不饮酒,酒精能使许多致癌物活化,使免疫功能降低。 在化疗期间配合服用硒维康口嚼片,对白细胞减少有防护和治疗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可有效防止白细胞和红细胞下降,增强食欲,防止呕吐腹泻和浮肿等现象,减少脱发,明显减轻病人放化疗期间的痛苦。 建议三: 1)穿纯棉、柔软、宽松的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2)外出时尽量避免太阳直射放射区皮肤,如果是头颈部,可以戴帽

乳腺癌转移的症状有哪些

哈医大四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官网发布 乳腺癌转移的症状有哪些 (1)局部浸润:乳腺癌细胞大部分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癌细胞早期沿腺导管蔓延生长。癌灶进一步发展则突破腺上皮的基底膜,沿筋膜间隙浸润扩展,侵犯皮肤、淋巴管和胸廓深部肌肉组织。癌肿侵犯韧带,可使乳房悬韧带缩短而出现“酒窝样”皮肤凹陷;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并形成癌栓,可阻塞淋巴回流引起皮肤水肿,出现典型的“橘皮样”皮肤改变;淋巴管内癌细胞继续发展,可成为皮肤“卫星结节”;癌细胞侵犯深部小血管,使局部血流受阻,可形成“炎性癌”、“毛细血管扩张样癌”、“丹毒样癌”。癌肿块增大后局部供血不足,肿瘤中心处发生坏死,可形成癌性溃疡。 (2)血行转移:血行转移主要引起远处组织和器官的转移癌,可出现相应脏器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肺转移可出现X线胸部平片的多发性结节阴影;骨转移可在骨放射线核素扫描中发现有多发的放射性聚积影;脑转移可出现精神和体征等方面的病变。 (3)淋巴转移: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几率很高,最多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淋巴结,其次是同侧内乳区淋巴结,晚期可累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癌淋巴转移的主要表现为在转移途中所经过的淋巴结肿大变硬,甚至融合成团、固定。晚期可出现肿大淋巴结压迫血管和神经的表现。由于淋巴道最终都将经过胸导管注入腔静脉,因此淋巴道转移还可与血行转移一并构成乳腺癌的远处脏器( 肺、肝、脑等)转移。更多信息来自微信号码hydsy120; 【五种细胞免疫治疗乳腺癌转移效果显著】 临床上使用的五种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包括DC、CIK、NK、CD3AK、γδT五种免疫细胞,多种免疫细胞互相作用,识别、杀死肿瘤细胞,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尽可能减少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通过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性强化,在杀灭癌细胞以外,还能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肿瘤的抑制和治疗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

乳腺癌的护理措施

乳腺癌的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1)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 (2)介绍乳腺癌疾病术后较好的预后,增加患者的信心。 (3)介绍术后形体改变的弥补知识。 (4)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 (5)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 (6)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7)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术前常规准备 (1)术前行抗生素皮试,遵医嘱带入术中使用。 (2)协助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心电图、超声、凝血常规等。 (3)术晨更换清洁病员服。 (4)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5)入手术室时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无误后,送入手术室。 术后护理措施 1.全麻术后护理常规: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床档保护防坠床,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2.伤口观察及护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有,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更换敷料。

3.各管道观察及护理: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尿管妥善固定,防止折叠受压;血浆引流管注意妥善固定,保持有效负压吸引,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4.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有镇痛泵的患者,注意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评价镇痛效果是否满意。 5.基础护理:做好患者生活护理。 6.饮食护理:全麻清醒后6小时进普食。 7.体位与活动: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全麻清醒后手术当日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术后第1日起,可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血浆引流管的护理 1.固定:告知患者血浆管的重要性,切勿自行拔出和牵拉;若血浆管不慎脱出, 应立即通知医生,由医生重新安置。 2.通畅:保持持续有效的负压吸引;勿折叠、扭曲、压迫管道;每日及时倾倒 引流液。 3.观察并记录:观察引流液量、颜色及性状,正常情况下手术当天引流液为血 性液体,24小时量在50—200ml,以后颜色及量逐渐变淡、减少;若单位时间内有较多新鲜血液流出,应通知医生,给予止血、加压包扎等;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及有无皮下积血、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 4.拔管:每日引流液转为淡黄色,量少于10—15ml(连续3日)且创面与皮 肤紧贴,即可考虑拔管,若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可在严格消毒后给予抽出并局部加压包扎。

常见癌症前期的症状

1常见癌症前期的症状 一、脑癌 1、长期头痛,视力减退。 2、多次反复呕吐,急速消瘦。 3、立时头痛减轻,睡下时头痛加重。或早晨起床时及夜间头痛加重。或大便用力时头痛加重。 4、眼后部有跳痛,手指压迫眼球时头痛有加重感。 5、眉毛过于稀少,提示脑垂体前叶坏死,脑瘤。 6、单侧手足有麻痹或抽筋感。 7、耳鸣加重,突然口语不清。 二、血癌 1、早期常常牙痛。 2、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口痰带血。 3、颜面有蚁行感觉。 4、一侧头痛耳鸣。 5、脖子有肿块出现。 三、舌癌 1、舌面溃疡长年用药不愈,溃疡面逐渐扩大。 2、舌面溃疡面常常发硬。 四、喉癌 1、长时间声音嘶哑失语,咽下因难,喉部有哽滞感。 2、颈部出现肿块。

五、食道癌 1、食酒、醋时咽部有干燥和紧缩刺激感。 2、咽食物时有哽噎感,胸隐痛。 3、食道管内常有异物感。 4、胸骨后有闷胀感。 六、甲状腺癌 1、吞咽困难,有气弊感。 2、声音嘶哑。 3、甲状腺部位有不规则硬块。 4、淋巴结转移肿大。 七、淋巴癌 1、淋巴明显增大。 2、无炎症表现,鼓大的淋巴不红肿。 八、肺癌 1、久咳不止,呛水样咳嗽,兼胸闷痛。 2、发低烧,声音嘶哑,气弊喘,平躺下时气短。 3、突然食欲减退,痢疾样腹泻。 4、痰中带血,笑时伴随诱发一阵咳嗽。 5、四肢有疼痛感。手掌纹发黑色。 6、全身皮肤出现有较大紫色斑块。女性易见。 7、男性乳房增大,胳膊与胸连接处的“中府”穴有压痛。多为支气管癌。女性肺癌多发于右侧肺。 九、胰腺癌

1、食欲减退,乏力,进行性消瘦。 2、右上腹扪及肿块。因梗阻性黄疸至使胆囊肿大。 十、牙癌 1、牙齿疼痛剧烈。 2、牙齿变大有增生,牙龈溃烂,服药不效。 十一、乳腺癌 1、多见于40~50岁的女性,乳头常溢带血性乳汁水浆。 2、液窝淋巴结肿大。 3、手摸乳房内肿块不活动,质地坚硬。 4、乳房皮肤有凹陷或有橘皮样改变。 5、乳房皮肤发肿,溃疡难愈。 十二、胃癌 1、口臭加重,如鸡蛋变臭样明显。 2、胃口改变大,尤其厌食肉类食物。 3、原有萎缩性胃炎史。 4、饭后胃隐腹痛加重,突然消瘦。 十三、肝癌 1、有肝病史。指甲甲面中央处有乌云状斑。 2、肝区有隐痛,刺痛感,右上腹可摸及硬肿块。 3、各关节有酸痛感,以腰背部最为明显,按风湿病治疗用药效果不理想。 4、厌食,烦燥,口干,失眠,牙床及鼻出血伴有腹部胀满不适。 5、发烧,乏力,体重急速下降。 十四、皮肤癌

乳腺癌案例分析

乳腺癌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49岁,农民;因右侧乳房发现一肿块2个月而就诊。自述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肿块,无疼痛,故没有在意。近来发现肿块不断增大,乳房皮肤肿胀,急来就诊。 检查见患者为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好,体温 36.5°c,脉搏70次/min。右侧乳房肿胀,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触诊可触到一3cm×5cm大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性差,无压痛。右腋窝可触诊到1~2个较硬的淋巴结,无触痛。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癌。 知识点回顾: 乳房位置:成年女性的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胸大肌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形态结构:青春期未哺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等构成。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被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性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发出许多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称乳房悬韧带或 Cooper韧带。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淋巴引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深、浅两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淋巴引流: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下部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治疗手段 1.手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