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地理下知识梳理(背诵)

八年级中国地理下知识梳理(背诵)
八年级中国地理下知识梳理(背诵)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1、我国自然地理差异显著:

(1)自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逐渐下降,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来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我国的人文差异也很显著:(1)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

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

区D西北地区。

4、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

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接近,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界线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6、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是地势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的东端)。此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7、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北方地区位于A.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B.秦岭—C.淮河以北,东临①渤海和②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广阔的

D.东北平原和

E.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

F.黄土高原。

3、河流:③黑龙江④黄河⑤京杭运河

4、气候:北方地区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部分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

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把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称为“黄土地”。

6、农业条件: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

地,气候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7、北方地区的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8、自然灾害: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降水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

重。措施:目前为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

调水措施。从长远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9、读淄博(华北地区)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说明下面问题。

(1)淄博春季气温和降水特点:气温回升快,3-5月降水少。

(2)春季淄博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春旱。

(3)写出三条以上淄博农民应对该季节自然灾害(春旱)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②跨流域调水,③修建水库,④防治污染,⑤发展节水农

业(种耐旱作物,培育抗旱新品种),⑥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蒸发。

第六章第二节东北三省

1、位置和范围:

东北三省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重要港口:大连)南临C.渤海和D.黄海。

2、地形和河流: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③长白山,

山地的东南方有④图们江和⑤鸭绿江,这两条河是中国和B 朝鲜的界河。

北部为②小兴安岭,西倚①大兴安岭。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⑥黑龙江,

这是中国和A俄罗斯的界河。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

(该平原又包括了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甲:三江平原)因此人们常用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形容东北的山河大势。

3、气候: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高,紧临冬季风源地,东北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4、农业:(不利或有利条件)

(1)不利条件: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一年一熟;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

低温冻害。

(2)有利条件: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东北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基地。

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自然条件: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②地形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③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生长。

人文条件:④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⑤机械化水平高。⑥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4)东北平原的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如今已变成“北大仓”。

5、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①存在问题:经过多年的开荒,东北的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②解决措施:为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沼泽湿地。

6、工业:(1)特点:东北三省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经济滞后,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资源:右图可知,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3)工业部门: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东北形成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工业布局特点(资源、交通):

工业布局靠近资源产地,集中分布在京哈---哈大等铁路沿线地带。

(4)图中的工业城市和铁路线:

城市:A大连、 B 沈阳、 C 长春、 D 哈尔滨

铁路线:①京哈线、②哈大线、

(5)东北工业发展的条件:①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②有京哈、哈大、等铁路;

③便捷的高速公路,大连等优良港口,海陆交通便利。

(6)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①资源枯竭; ②设备老化;③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经济发展滞后。

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发展第三产业。

7、东北雪期变化图:(课本p16活动)

(1)从漠河、齐齐哈尔和沈阳,三地的雪期由北向南的变化规律:由北到南雪期始期越来越晚,终期越来越早,雪期越来越短。

(2)延吉和长春积雪厚度差异:延吉雪较厚,原因:距海近,位于长白山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气温较低。

(3)漠河与长春积雪厚度差异:长春雪较厚,原因:纬度高,气温低,雪期长。

(4)东北传统民居的特点:冬季气候泠湿,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房顶坡度大,利于排除冬季房顶积雪;墙体厚、窗户小,利于冬季防寒保温。

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1、风成说:“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干旱的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由风吹来堆积而成的。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过垦过牧,导致生态恶化;

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

①带走地表肥沃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

②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③河流含沙量剧增,堵塞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困难。

4、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缓坡建梯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坡脚建挡土坝;禁止过度放牧。

5、窑洞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易开挖,当地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窑洞特点冬暖夏凉。

6、陕北民歌信天游歌腔高亢,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受黄土

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征影响,与黄土高原的地形塬、梁、

峁有关。

7、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东起B太行山,西至D乌鞘岭,北连

内蒙古高原,南抵C秦岭。

8、范围:主要跨①山西、④陕西、⑤甘肃、⑥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

9、地貌特征:

(1)②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

(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致位于40°N、116°E。北京城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东南面向渤海。

2、右图中的地理事物。

临省、市:A天津;B河北。运河:①京杭运河

铁路:②京哈线,③京沪线,④京九线,⑤京广线。

3、北京的气候:

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北京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特点:

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

判别的依据: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5、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战略位置等方面评价北京的地理优势。

(1)纬度:地处暖温带,位于半湿润地区,适宜城市发展。

(2)海陆:虽处内陆,距海较近,海陆交通便利。

(3)区位:东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西北出居庸关进入内蒙古高原;向南进入华北平原。

物资供给充足。

6、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国务院所在地等)、文化中心(高校集中、体育场馆、博物馆、国家级文艺团体、文化古迹等)和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国际会议的召开等)。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7、北京有无数名胜古迹,长城、颐和园、天坛、故宫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北京下在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9、北京现代化大都市发展:

(1)城市规模扩大,在城市中心外围形成了一批卫星城;(2)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路网;(3)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4、植被:水热充足,植被常绿,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5、土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

6、农业发展条件: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水田连片;山区水田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农业发展条件:

①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②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良好。

7、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棉花、

油菜等。南方地区盛产茶、竹、甘蔗、橡胶,

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8、南方图中的地理名称:

A .秦岭(山脉)B.淮河(河流)C.珠江(河流)

D.鄱阳湖

E.洞庭湖(湖泊)

F.东海

G. 南海(海域)

地形区:①长江中下游平原②云贵高原

③四川盆地④东南丘陵

9、列举南方3-4种主要食材,并解释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的原因。

食材(分布):莲藕(长江中下游)、椰子(海南岛)、竹笋(东南丘陵)

原因: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形多样,水域广阔,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

10、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请分析原因。

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寒潮和冬季风,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无高大山脉,冬季风寒潮能长驱直下。

11、西双版纳地区不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受寒潮影响,为什么?

西双版纳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寒潮(冬季风),广州北面山地海拔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大。

E ② ③ ① ④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2、位置及其优越性:①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

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②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联系内陆, ③是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通过远洋航线到世界主要港口。

3、地形: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4、气候: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5、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列举至少两条)

为长江三角洲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为长江三角洲提供便利水路交通,利于对外联系。

6、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①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③河湖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和淡水鱼产区; 7、地位及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是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它对长江三角洲及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8、文化及旅游:(1)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和杭州西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风貌别具特色,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因为保存着传统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成为著名 的旅游用地。长江三角洲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

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的条件:

①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传统的水乡风光);

②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

③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服务设施。

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为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8、读图,长江三角洲主要地理名称。

城市:A 上海 B 苏州 C 南京 D 杭州 E 扬州 铁路线:①京沪线 ②沪杭线 河流、海洋:③长江 ④东海

第七章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1、地理位置: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

2、范围: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面积1104平方千米,人口710万。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陆地面积约为29.7平方千米,人口55万。

3、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建设用地分布在沿海平原。香港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是:“上天”—建高层建筑(节约用地),“下海”—填海造地(扩大建设用地)。

5、香港土地资源稀缺,但仍留有大片的绿地,说说你的看法。

说明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做到高密度人口、发达的经济与高质量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6、香港和澳门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两地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经济持续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7、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8、一直以来,港澳所需的淡水、食品、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依靠祖国稳定的供应。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优越互补,互惠互利。

9、香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合作模式

初期:前店后厂。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扮演厂的角色。

目前:粤港合作模式(香港服务业+广东制造业)

10、内地与港澳各自优势:

内地的优势:众多的劳动力资源,日常生活消费品丰富,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

香港的优势:丰富的资金,先进技术、信息,先进的管理经验,众多的海外定单。

10、珠江三角洲图中掌握地理名称。

A香港(自南向北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

B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

水域:①珠江,②南海,城市:③广州,④深圳,⑤珠海,

铁路:⑥京九线,⑦京广线。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读台湾图,熟悉台湾的自然环境。

(1)范围: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①钓鱼岛、③澎湖列岛、等许多小岛。②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位置:台湾北临A 东海,东临B 太平洋,南临C 南海,

西隔D 台湾海峡与E 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3)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多分部在西部地区。

图中②为台湾山脉,台湾山脉最高峰H 玉山。

(4)气候:台湾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5)河流:台湾岛上河流短急, 水能丰富。

(6)工业城市:④台北,⑤基隆,⑥高雄。

2、人口分布特点:西部人口稠密,东部人口稀疏。人口分布的原因:西部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东部是山地。

3、资源:(1)为什么被称为美丽富饶的宝岛:①台湾岛因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森林、矿产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②台湾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如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

(2)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 ①台湾地处低纬度,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②东部台湾山脉海拔较高,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变化,使台湾森林树种非常丰富。

(3)台湾的美称:海上米仓,东方甜岛,兰花之乡,水果之乡,植物王国

4、农业:台湾农业分布在西部平原,(分布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充足)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亚热带水果。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森林,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分布原因:东部是广阔的山地,水热充足)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著名树种:樟树,特有树种:红桧 。

5、工业:(1)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为主。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9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一直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目前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祖国大陆。

(2)台湾出口导向开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 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国资本,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3)台湾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

A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F昆仑山

H阿尔金山、G祁连山以北,深居

内陆,距海较远。与⑦蒙古

⑧俄罗斯⑨哈萨克等国相邻。

2、地形: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

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

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③内蒙古高原,

西部以高山和盆地为主。图中的山脉和地形区名称:①阿尔泰山脉,C天山山脉,②准噶尔盆地,D塔里木盆地,F昆仑山,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东部的山脉⑤贺兰山,⑥阴山山脉。

3、气候:(1)西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少。(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一半以上的地区降水量不200毫米。原因:西北深居内陆,距海遥远,被山岭重重阻挡,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4、河流:西北地区的河流数量少,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图中河流E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外流河较少,B为黄河,④为额尔齐斯河。

5、植被:西北地区荒漠和草原广布。自东向西的植被的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植被变化的原因: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6、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分布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较少,但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

7、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形成灌溉农业区。

8、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9、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夏季昼夜温差大,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积累。

10、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原因:夏季高温,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11、蒙古包是牧区传统的民居,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蒙古包便于拆卸、搬迁和安装,牧民根据草场和季节变化随时转移.

12、图中牧区①为内蒙古牧区,

主要的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

②为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有新疆细毛羊。

13、图中C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人们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成为粮棉瓜果之乡。

14、图中D宁夏平原、E河套平原,人们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被誉为塞外江南。

15、坎儿井是新疆古老的引水工程,工程修暗渠的原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利用坎儿井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蒸发。

第二节塔里木盆地

1、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3、植被景观:塔里木盆地戈壁、沙漠广布,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4、绿洲、人口、城镇的分布: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原因: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丰富。

5、资源:(1)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

总储量的1/4左右。

(2)随着西部大开发,塔克拉玛干两条沙漠公路的建成,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6、西气东输:(1)西气东输工程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我国东部地区。

(2)西气东输工程分两条线路,一线(图中的①)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气田,东至上海;二线(图中的②)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

(3)西气东输对西部的意义:增加西部的财政收入,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并加大了西部地区治理环境的投入(环境效益)。

(4)西气东输对东部的意义: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短缺,改善东部环境质量。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E 横断山脉以西,①昆仑山脉—C 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与A 印度、B 巴基斯坦、D 尼泊尔、G 不丹、H 缅甸等国相邻。

2、地形:(1)青藏地区地势高耸,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

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图中的地形名称:F 青藏高原,②喜马拉雅山脉。

(2)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3、青藏地区是⑧长江、⑨澜沧江、

⑩黄河、⑥ 雅鲁藏布江等众多河流

发源地。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①由于海拔高,雪山,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成为江河

的最初水源;②湖泊和沼泽成为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4、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拉萨成为“日光城”的原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5、④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咸水湖。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

6、从北京乘火车到拉萨旅游,在青藏高原上需沿⑦青藏铁路,途经③柴达木盆地。沿途可能见到的景观有:青海湖、错那湖等高原湖泊;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动物;雪域牧场;雪山风光等。旅途中必须的日用品有防晒用品、棉衣、氧气袋等,原因是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7、牧业: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广布,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8、河谷农业:(1)在青藏高原上一些海拔较低的地区,如南部的⑥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⑤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2)河谷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海拔较低,气温较高;②靠近河流,水源充足;③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④河谷地带,地形平坦。

9、文化:(1)服饰:藏袍是藏族传统的服饰。

(2)饮食文化: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牛羊肉,爱喝青稞酒和酥油茶。

(3)民居:牧民居住在用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平顶的碉房。

10、河谷地区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青稞、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光合作用;气温低,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11、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B 长江源区、A 黄河源区、C 澜沧江源区的总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2、图中铁路E 青藏铁路,铁路两端的城市①西宁,②拉萨。D 为雅鲁藏布江。

3、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

4、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1)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影响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5、三江源保护: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采取了退耕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6、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可能会出现干旱灾害。

7、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生态环境退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黄河断流时间会增长。

E ②

西北与青藏地区比较

第十章 可爱的家乡——山东

1、地理位置: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黄河的下游,省会城市A 济南。东部的G 山东半岛,位于B 渤海和C 黄海之间,与E 韩国、D 朝鲜、F 日本等国隔海相望。

2、地形:山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北

部平原(鲁西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中

部为山地丘陵,东部半岛多是起伏和缓的丘陵。

(即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

3、气候:山东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

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4、河流:山东省水系发达,重要的河流有黄河、京杭运河、徒骇河、小清河、沂河等。

C B A F

E D G

5、自然灾害:春旱是山东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于每年的3-5月,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

6、自然资源:(1)特点: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山东省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属于严重缺水省份。

(3)山东省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但全省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仅是全国人仅值的65%,属于人均占有矿产资源较少的省份。

(4)海洋资源:沿岸海域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海洋矿产资源丰富。胶东半岛海岸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

7、人口:(1)2010年山东人口总数为9588万,居全国第二位,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人口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控制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

(2)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我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8、交通:山东省地处我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交通发达,开成了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9、经济发展:(1)有利条件:山省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国家的开发政策等,经济发展迅速。

(2)2011年山东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位,是我国的经济大省。

(3)山东省农业比较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2011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水果、畜牧、渔业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4)山东省工业基础好,重化工业发达,工业部门以能源、化学、纺织、建材、食品为主。(5)1984年,烟台、威海、青岛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自此外向型经济逐步壮大。2011年山东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六位。

10、蓝黄战略: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山东的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维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2个沿海县)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维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11、山东省地图。

读图一:(1)图中的河流:①黄河,②京杭运河。

(2)山东周围的临省:③河北,E河南,④安徽,F江苏。

读图二:(3)铁路线:⑤京沪线,⑥京九线。⑦胶济线,济南至青岛。

图一图二

七年级下册地理

(背诵材料)

姓名:班级: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19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绝对好)

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日、菲、文、马、印尼)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疆)二宁青陕甘, 江西、江苏、黑龙江、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 重蒙台海福吉安 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云贵西四北上天 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澳门喜回归, 祖国一片好河山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0.“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 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1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 Ⅰ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降水 Ⅱ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地势或地形 Ⅲ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气温、降水(或气候) ⑴1 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

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最完整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 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6)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7)北方与南方、水田与旱地 (8)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3.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4.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和南 方地区:气候(气温、降水)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5.年降水量:400-800 毫米。 东北地区为主)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华北地区为主)两年三熟或6.作物熟制:长城以北( 一年两熟。 7.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8.耕地类型:旱地。 9.矿产资源:山西大同全国煤炭最多 10.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被称为旅游天堂。 3.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4.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5.年降水量:800 毫米以上。 6.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7.耕地类型:水田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 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四大地理区域面积最大。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环境特征:干旱降水东向西减少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8.河流特点:河流稀少,且大多数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9.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为绿洲农业。 五.青藏地区 1.位置与范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海拔高) 5.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6.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7.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8.农业类型: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 9.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10.民族和宗教: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 11.宗教建筑: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塔尔寺。 第六章东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 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 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为主)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 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

最新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5.5 1、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本章重点图幅:图6.3、图6.6、图6.11、图6.13、图6.19、图6.20、图6.24、图6.25、图6.28、图6.29、图6.30、图6.32、图6.42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华北平原由海河平原、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组成,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形成的。 4、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a.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b.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条件: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3)自然灾害: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海陆位 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 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个。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 (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 (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 特别行政区。 (3)34 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为简称) 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 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2010 年,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二胎政策:2016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1、我国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 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多。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某地区人口数(人)/ 该地区面积(平方千 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大致以黑河- 腾冲为界,东南多,西北少。东部地区面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分布的特点) 3、造成我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 地形;东部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海拔较高,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西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 交通:东部交通运输网稠密,交通便利;西部交通运输网稀疏,交通不便。经济: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开发历史:东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西部地区开发相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地势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第一级阶梯雄踞西南,主要是青藏高原。 2.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 4.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盆地、平原顺序为从大到小)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5.山脉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多,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大别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小兴安岭(以上为主要的) 7.要想充分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禁止乱开矿,滥采矿,以及过量捕杀野生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 8.受纬度位置 ....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7月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其他地方普遍高温,均在20摄氏度以上。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秦岭——淮河 9.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10.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五个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青藏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 ...... .....,是高原山地气候 11.受海陆位置 ....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mm以上,而西北内陆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 1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13.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400mm<降水量 <800mm)、半干旱地区(200mm<降水量<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200mm),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在西北地区。 14.受纬度位置 ....共同影响,我国形成了显着的季风气候 ....和海陆位置 15.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下册知识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 Ⅰ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降水 Ⅱ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地势或地形 Ⅲ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气温、降水(或气候)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七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 章 我们生活的大 洲—亚洲 我们邻近的国 家和地区 节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日本 东南亚 印度 俄罗斯 中东 东半球其他的 国家和地区 欧洲西部 人口、民族、经济 位置、火山地震、经济、文化 位置、气候、河流和城市分布 位置、地形、气候、粮食生产、城市 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交通、城市 位置、石油、水、文化宗教 地位、位置、地形、工业、畜牧业、气候、旅游 资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位置、气候、地形、经济、人口、粮食和环境 澳大利亚 西半球的国家 极地地区 美国 巴西 南极和北极 位置、农牧业、矿业、城市 位置、地形、人口、工农业 位置、地形、人口、工农业、城市 位置、特征和资源的比较 主要内容 地位、位置、地形、河流、亚洲之最、气候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 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43 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 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 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 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 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 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 6.9 6.10 p7 气候类 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 8 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 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 11 个(20XX 年),亚洲有 6 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日本和印度尼西亚。 人口最多的是亚洲, 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 (除南极洲外) ;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 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 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 1000 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 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 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 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 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 6.17 p13,活动 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 如日本。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 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 美洲相望。(图 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图 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 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 4400 万平方千 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 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 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 5 页的活动题)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 5.5 1、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2、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自然差异 一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盆地、高原交错分布 河流冬季结冰 有 无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汛期 短 长 人文差异 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方式 以陆路运输为主 常用水运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较小,墙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总结 导致秦岭——淮河一线南北自然、人文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 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名称: D 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A 青藏地区 。 界线①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季风区非季风 区界线接近,主导因素是夏季风或降水。 界线②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即第 一、二级阶梯界线),主导因素是地形或地势。 界线③ 秦岭---淮河 一线。大致与我国一月0o C 等温线和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八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本章重点图幅:图1.3、图1.7、图1.13 第一节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读中国疆域图,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表示的我国邻国、岛屿、濒临海洋的名称。 临海:①渤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海峡:⑤台湾海峡,⑥琼州海峡;岛屿:⑦台湾岛,⑧海南岛;陆上邻国:A朝鲜,B俄罗斯,C蒙古,D哈萨克斯坦,E印度,F缅甸,G老挝,H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a韩国,b日本,c 菲律宾,d印度尼西亚,e马来西亚。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7、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8、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编号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编号行政单位简称行政中心 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 2 山东省鲁济南17 青海省青西宁 3 安徽省皖合肥18 云南省云或滇昆明 4 陕西省陕或秦西安19 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5 江苏省苏南京20 湖北省鄂武汉 6 山西省晋太原21 江西省赣南昌 7 浙江省浙杭州22 贵州省贵或黔贵阳 8 甘肃省甘或陇兰州23 福建省闽福州 9 河北省冀石家庄2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 10 湖南省湘长沙25 台湾省台台北 11 黑龙江省黑哈尔滨26 重庆市渝重庆 12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27 吉林省吉长春 13 河南省豫郑州28 海南省琼海口 14 广东省粤广州29 辽宁省辽沈阳 15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10、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龙江省;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省; 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省;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海南省。 最早见到日出的省:黑龙江省;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海南省;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邻省最多的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辽宁、山东。 11、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桂、粤、台)。 12、黄河、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四川。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第五、六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①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②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③ 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④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水田和旱地的界线⑥南方和北方的界线 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 ⑧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界线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及划分依据 (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其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界,其主导因素是季风因素。 (3)青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其主导因素是地势。 (注意:青藏地区而不是青藏高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在西北地区,而黄土高原在北方地区) 3.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2)主要种植业区:引黄河水灌溉,如“塞上江南”(灌溉农业)。 引高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如河西走廊(绿洲农业)。 (3)植被:(西北地区从东向西植被出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及原因:降水) 4.青藏地区: (1)以牦牛等高寒畜牧业为主,属高寒牧场。 (2)主要种植业:少数地方可发展青稞等高寒农业及林业,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河谷农业)。

主要河流和湖泊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 塔里木河等,河流我为内流河 河源头 农业特色河谷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棉花、小麦、甜菜等 牧场特色高寒牧场山地牧场和温带草原牧场 优良畜种牦牛、藏绵羊等三河马、三河牛、细毛羊、滩羊等少数民族藏族为主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其他方面交通不便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煤、稀土矿、矿等)【重难点突破】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面积、人口、民族 新疆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2.自然地理特征 (1)“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从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 (2)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新疆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温暖湿润空气不易达到,所以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3.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1)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盆地边缘有绿洲,水源丰富 不利条件: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 (2)绿洲特色产品 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由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稀少而有稳定的灌溉水源,使新疆成为我国最大的长绒棉 生产基地。 (3)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疆人民为了有 效地利用绿洲丰富的水资源,修建了适合当地环境的 坎儿井等水利工程。 坎儿井是在当地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古老 的引水工程,大体上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人们巧妙地利用山的坡度,使水在自流过程中避免大量蒸发,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体现了新疆人民的聪明才智,符合人地协调发展的方向。 (4)绿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疆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的盐碱化。 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兴修引水渠、灌渠、坎儿井等水利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天然气、新能源等作为农村生活能源 4.新疆油气资源分布(西气东输) 新疆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结果表明,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资料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5、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西:帕米尔高原73°E;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2、陆地面积:960 万平方千米。居第3 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

长1.8万千米。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 海里。再图上找出钓鱼岛、黄岩岛和三沙市。 三、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1)简称的由来。(2)简称和行政中心:P8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10年达1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2、省区分布:最多:广东省;最少:澳门。 3、我国人口突出特点: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 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 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5.5 1、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名称: D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A青藏地区。 界线①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季风区非季风 区界线接近,主导因素是夏季风或降水。 界线②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即第 一、二级阶梯界线),主导因素是地形或地势。 界线③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一月0o C 等温线和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五章北方地区 本章重点图幅:图6.3、图6.6、图6.11、图6.13、图6.19、图6.20、图6.24、图6.25、图6.28、图6.29、图6.30、图6.32、图6.42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华北平原由海河平原、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组成,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形成的。 4、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黑土地黄土地 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温度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暖温带和中温带 干湿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