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

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亿元。

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1.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证候要素结合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辨识新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医证候与某些疾病核心病机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明确证候临床演变规律;初步明确证候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进入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2.1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理论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大品种(《中国药典》收载),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整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和优化技术研究,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突破中药复杂体系解析关键技术,形成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技术规范,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初步阐明其效应网络。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筛选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

阐释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和科学内涵。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

1.4.1中医传承平台构建与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的需求,研究建立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结局评估与随访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等模块,形成智能化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立以中医知识库、名老中医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辨证论治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多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为提升基层青年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所构建的中医传承平台经一定数量的临床传承研究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5~8个软件,建成基于互联网、方便实用的具有辅助传承、辅助诊疗、辅助研究、辅助学习等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

平台和相应APP,经500位以上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社会开放服务验证,形成软件著作权5~8项;形成《名老中医临床数据与经验知识采集规范》以及《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应用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

2.1.1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血管疾病及肺系、胃肠系恶性肿瘤等的中医防治,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选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临床证据的诊疗方案,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

对照临床研究,每个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00例;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和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或1类疾病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三甲医院,曾牵头组织过并圆满完成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3. 中药资源保障

3.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3.1.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充分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基于中药材的精细农业耕作、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菌根栽培、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构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并推广应用。构建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50项中药材土壤改良、仿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5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模式;形成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含推广单位)。

3.1.2中药材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和植物生长激素滥用等问题,开展农残、重金属等外源有害物质及植物生长素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真

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质数据库;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中药材有害外源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结合国际上规定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和中药服用剂量及模式,提出适合于中药的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形成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阐明8~10种植物生长激素等外源有害物质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建立10种中药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数据信息不少于300种农药残留、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0种真菌毒素;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申报3~5项中药材有害物质安全限量国际标准;形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3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以定点扶贫地区为重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带动不少于50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1项,每个项目不超过3种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

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

3.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2.1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潜在药效成分发现、药效活性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是药材生产过程下脚料的循环利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功效定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5项,形成3~5种不同类型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明确10种大宗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药效成分、药效活性及质量评价,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开发

10个以上药用、兽用、饲用等新原料资源。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常用中药材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3.3.1“有毒”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毒性成分、安全用药剂量尚未明确等问题,选择《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代表性“有毒”中药材,系统开展药效物质、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建立毒—效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技术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阐明25~30种“有毒”中药材的毒—效特征、量—时—毒—效关系,明确其毒效关联,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规范;建立“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修订和提升“有毒”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针对“有毒”中药材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 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

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农户增收(户均增收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每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组织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鼓励

围绕大品种从种植、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2 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以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中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

考核指标:形成3~5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1~2套符合

中药特点的绿色制造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3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国际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2.2减少抗生素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理中医药抗生素类作用古今文献,以中医药治疗呼吸、泌尿、妇科等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毒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

考核指标:评价3~4种抗生素敏感菌感染性疾病、1~2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

案;初步阐明中药缓解抗生素耐药及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进行4~8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和中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舌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舌诊等的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舌诊等

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舌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或舌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形成脉诊、舌诊等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分别选择脉诊仪、舌诊仪申报。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 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煎煮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符合中药特色、基于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节能、便捷中药煎煮设备;研发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衔接的中药饮片智能自动化调剂设备,中药饮片全自动调剂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1~2项中药饮片煎煮设备,研发或升级改造1~2项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完成相应设备的操作规范;相关设备应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批准和注册。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与项目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则上由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结合,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7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4.7.1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根据中医药大数据发展的需求,统一标准规范,突破中医药异构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医药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利用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中医药

大数据中心与中医药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技术体系,研制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医疗质量评估的病案首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为中医医疗与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起可以满足中医药大数据管理利用的数据中心(硬件、机房设施、软件系统),与中医健康智慧云平台以及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形成中医药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的规范40项,相关信息标准30项,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完成50家中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电子病例数据集成与分析挖掘平台建立;完成500家医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汇聚与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为30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提供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以及远程医疗咨询的服务,形成数据汇聚、数据展示、医疗质量评估以及数据管理利用的技术平台;为中医药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数据汇总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有相当硬件、软件以及研究基础的单位承担。鼓励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 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5.1.1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制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与方法,建立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等针灸临床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专业化团队,负责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以及第三方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的任务;利用国际针灸临床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组织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效果比较、优势分析以及相关效应机制的研究,为

全文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全文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徐佳虞莉青夏延明赵影张馥晴 指导老师:陆雄 (上海中医药大学03针英七,上海202003) [摘要]目的:研究染发剂对幼年小白鼠肾功能的阻碍。方法:用市售染发剂给20只昆明种幼年小白鼠染毛(即实验组,雄鼠M1组n=10,雌鼠M2组n=10),另20只小鼠做空白对比(即正常组,雄鼠N1组n=10,雌鼠N2组n=10)。染毛第18天经摘眼球取血,测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并取肾组织作肾脏病理切片观看。结果:外观上来看,M1组的脱毛现象较明显;数据显示,实验组的血肌酐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M2组的血清尿素氮明显高于N2(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M1组与N1组的血清尿素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形状学观看结果没有发觉病理形状学改变。结论:目前市售常用染发剂短期内能够导致雄性小鼠脱发觉象,但对雄性小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状没有明显的损害;对雌性小鼠,能够导致血清尿素氮的升高,但不阻碍血肌酐以及肾组织病理形状。提示短期染发毒性较轻微,其造成的毒性可能有性别差异。 [关键词]染发剂,幼年小白鼠,血肌酐,血清尿素氮,病理形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进展,色彩丰富的染发剂已不再单用于遮盖白发,它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象征,同时这一现象正更加趋向于年轻化。然而染发剂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我们忽视。染发剂要紧是由对苯二胺构成,据CCTV每周质量报告指出,这些有毒的化学品要紧通过皮肤毛囊进入血液到达骨髓对染发者造成肝、肾的损害,从而诱发各种癌症。目前可查研究差不多上局限于血液骨髓的破坏及部分癌症的研究,肾毒性的确切性研究尚无。因此,本实验旨在确定短期内染发剂对肾脏是否造成毒性反应。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昆明刚断奶小白鼠共40只,平均体重为9.8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染发剂组(即实验组,M1组雄鼠10只,M2组雌鼠10只),以及正常对比组(N1组雄鼠10只,N2组雌鼠10只)。实验动物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批号SCXK(沪)2003-0003 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 1.1.2染发剂:市售常用氧化型染发剂二种颜色(随机选为:红色和黑色),染发剂均购自超市。(批号768128-D,上海章华保健化妆品,卫妆特字(2003)第0728号) 1.1.3 实验器材:刷子、弯镊、剪刀、镊子、微量吸管 TGL-16G台式高速离心机(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 TP1020自动脱水机(德国Leica公司)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精)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治国研究员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宝藏,中医学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保健作出贡献。自1995年起我国已启动了中药现化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中药现化代引发了中医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中药;中医;现代化; [Abstract]TCM is a great store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CM must modernize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more healthy.Our country have start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since 1995.We have gain great success,but face some difficulties als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requi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The modernization of herb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re relating and accelerating one another. [KEY WORDS] chinese herb,TCM, modernization 一、中医药的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传统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人类的医疗模式也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32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建议支持经费总计5.3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

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评价方法,建立传承机制与管理平台;以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为载体,在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相关的收集、评估、筛选、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种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可以有效运行的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病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以异病同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审证求因、审证求机、—2—

何立群教授情况简介 - 上海中医药大学

合作导师何立群 一、简介 何立群男 1959年8月生浙江 宁波人,医学博士。 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2005 年在上海中医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5、2006年先后二次赴日本富山医科 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和美国Baylor 医药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市中医 药研究院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 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肾内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FDA药品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学科组中医一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医刊》、《临床肾脏病杂志》、《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报》等八家国内核心杂志的常务编委和编委。曾先后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和上海市领军人才。 主要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血尿、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研制出治疗肾病综合症蛋白尿的经验方“四蚕汤”和治疗慢性肾衰的中成药制剂抗纤灵冲剂在治疗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及肾纤维化方面已取得明显的临床及实验疗效,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上海市及上海市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共9项,近5年来在《JASN》、《Phytotherapy Research》等英、美、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医为什么要现代化、中医为什么能现代化?中医学目前的当务之急并非大跃进式的科学化,而是继承与发扬。在中医现代化这个问题上,有一点一定要明确,现代化的前提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必须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进行。如果先哲们留下来的经典理论仍能够指导现在的临床实践,如果中医的理论尚未真正落后,我们为什么非要不惜破坏其精髓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而不去继承呢?!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问题;对策 1 中医现代化的含义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循人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自然)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融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于一体的医疗体系[1]。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和技术为工具,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张伯礼院士的定义,中医现代化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2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2.1 认识方面模糊不清 有人把中医看成是一个古老封闭的体系,不敢变革创新,认为创新就要走样,走样就不是中医。思想僵化,以偏概全,讲特色必言辨证论治,而忽略疾病的特异,讲处方必言君臣佐使,而忽略病有专治,其思维定式和理论框架使新的研究成果难以吸纳。研究思路不清,对如何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提高,如何处理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保持中医特色的关系等缺乏清晰的研究思路。 2.2 缺少对中医基础理论内在固有规律的深入探索 缺少哲学层次的理性提炼,理论内涵出现萎缩,诸如病机学只剩几条筋,病因学不外七情与六淫,有些丰满的论述,未能系统准确而被割裂肢解,或压缩异变。 2.3 缺乏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统一规划

201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611中药综合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611中药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只含考点) 回忆版版本(一) 中药部分 一、A型题 1.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当归增强活血能力:酒制 3.气味辛温的药物组是:木香,红花 4.十八反(具体忘了,十八反、十九畏很重要!!!!) 5.云南的道地药材:茯苓 6.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 7.清透肺胃气分实热的要药 8.大黄的炮制方法(具体忘了) 9.海金沙药用部位:成熟孢子 10.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肉桂 11.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香附 12.治疗下部出血的是 13.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 14.乌贼骨别名:海螵蛸

15.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药组 16.竹沥、天竺黄均有的功效 17.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健忘的要药18.清肺胃之热的药物组 19.开窍药中入汤剂的是:石菖蒲 20.用于肺肾阴虚的药组 21.专治各种头痛,头痛要药:川芎 二、B型题: 1.炮制方法考的比较多:先煎、后下、另煎2.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 3.吐泻转经,脚气肿痛的是:木瓜 4.治疗脾虚胎动的是:白术 三、X型题: 1.焦三仙 2.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组 3.既平肝息风又清肝明目的是 中药药剂学一、A型题

1.一级制剂规范是 2.F0值的意义 3.防腐剂的使用 4.粉碎机的使用 5.CRH值的考察 6.需要湿法粉碎的是 7.等量递增法与倍散 8.于远红外干燥机干燥的是9.浸提方法的考察 10.关于流浸膏说法正确的是11.糖浆剂的含水量12.HLB值的计算 13.热原的活性基团 14.栓剂的润滑剂 15.软膏剂的油脂性基质16.蜜丸的制备注意的问题17.软胶囊填充 18.气雾剂吸收的相关问题19.复凝聚法制微囊 20.经典恒温法预测药物稳定性21.半衰期的计算 22.是主动化学靶向制剂的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3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 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1.1 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与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项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中医药大学排名

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卫生部直属) 2.北京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3.复旦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4.上海交通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5.中山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6.华中科技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7.四川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8.中南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9.首都医科大学 10.中国医科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11.哈尔滨医科大学7个博士后,36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 12.浙江大学3个博士后,35个博士点,54个硕士点。(原卫生部直属) 13.南方医科大学概况3个博士后,36个博士点,50个硕士点(原第一军医大) 14. 中国药科大学14个博士后.23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 15.吉林大学医学院4个博士后,11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原卫生部直属) 16.天津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26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17.重庆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2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18.山东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后,18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 19.南京医科大学个3个博士后,20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 20.河北医科大学4个博士后,16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 21.上海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5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 22.苏州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后,12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 23.北京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5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 24.沈阳药科大学1个博士后,1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 24.新疆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3个博士点,35个硕士点。 25.暨南大学医学院1个博士后,3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 26.西安交通大学18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 27.南京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6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 2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2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 28.天津中医学院1个博士后,18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 29.福建医科大学1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30.南昌大学医学院9个博士点,41个硕士点 31.武汉大学医学院7个博士点,37个硕士点。 32.郑州大学医学院7个博士点,30个硕士点。 33.安徽医科大学4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 34.广州中医药大学15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 35.山西医科大学3个博士点,43个硕士点。 36.山东中医药大学2个博士后,9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 37.大连医科大学4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 38.兰州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 39.东南大学医学院3博士点,26个硕士点。 40.青岛大学医学院3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 41.南京大学医学院3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 41.广西医科大学2个博士点,28个硕士点。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中医内科学中内一期末考试范围

中医内科学中内一期末考试范围: (一)眩晕:頭暈、眼花為主的一類病證 1、名词解释: (1)眴仆:眴仆指因眩晕而仆倒的症状 2、简答题: (1)“无痰不作眩”如何指导临床加以应用? "无痰不作眩"是朱丹溪所提出的头眩病因,既要知道痰是引起头眩的一个重要原因,又不能把这句话理解为痰是引起眩晕的惟一原因,要知道除痰之外,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也都是眩晕的重要病因,临床上还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有痰阻之象者,自当以祛痰为要,对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眩晕,临床见证无痰征者,不可教条地运用"无痰不作眩"之语而滥用祛痰之品。 (2)试述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治法,主方和偏肝肾阴虚型的证治。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疼增剧,烦躁易怒,面红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偏肝肾阴虚型:可兼见腰酸膝软,颧红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治法:补肝肾。主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 3、类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涡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涡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严重者虽也可突然昏仆,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涡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涡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气血不足之厥证昏仆前往往有头晕眼花的表现,与眩晕相似,眩晕重者虽可以突然昏仆,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3)眩晕与痫证:癎证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癎病发作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的表现。其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但眩晕之昏仆无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表现。 (二)痫证 1、名词解释 (1)巅疾:是癎证的别名,首见于《内经》。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脑系疾病,临床表现以突然神志异常为特征表现,可表现为运动障碍,四肢抽搐,二目上视,口作六畜之声。 2、类证鉴别 (1)痫证与中风、厥证:癎证重证与中风、厥证均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表现,但中风常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而无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但须注意中风继发本病者。厥证常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2019年已围绕上述6大任务发布了三批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结合专项整体实施部署情况,2020年拟在任务“中药资源保障”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方向部署项目,实施周期2020年—2021年。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 —1—

拟支持经费约0.5亿元。 中药资源保障 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1.1基于土壤特征的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及产地溯源研究 研究内容:以10种代表性常用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围绕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独特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道地产区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及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结合多谱学技术获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集成建立多元标准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及产区土壤特征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分析提取变量特征并建模,结合全局优化的方法构建土壤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的关系图谱,揭示基于土壤特征的中药道地性形成科学内涵。同时,基于同位素分馏原理、土壤特征—药材品质转化规律和地球大数据系统等信息关联分析,建设现代技术的道地药材溯源检测技术集成,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挖掘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特征,建立多维标准化的土壤特征可实际应用的大数据平台1个;构建示范性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形成的关系图谱不少于10套;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指纹土壤特征与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道地药材产地溯源数据集不少于10种;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1个,实际判别、验证准确率不低于80%。 支持年限:2020年—2021年 —2—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2) Ⅰ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45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30题 针灸学20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1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0分 B型题60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X型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Ⅳ考查内容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附件10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 —1—

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组织和实施—2—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完整版)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转发评论 2010-01-09 21:54 中药现代化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历代中医药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数百种野生药材被培养成家种品种。在经济全球化、回归自然的热潮涌动的今天,中医药更以独特的方式,以效果确切、毒副作用小、治疗疑难杂症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又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工、保健、美容等领域。众多事实表明,以现代化和高技术为特色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传统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炮制方法以及经营模式,必然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种种变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内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不多,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专家认为中药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药现代化既包括行为、过程,也包括结果。 二、中药现代化的目的和意义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改造和重组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建立国际认可和广泛接受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能够极大提高我国中药产品的现代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性产业方向发展。 在化学药品研究与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和完善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一系

药学专业-上海中医药大学

药学专业 中外合作四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前言 为适应中医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满足我国医药事业对具有双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中医药人 才的需求,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国际化竞争的药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而设立,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双语能力和掌握相关药学知识及技能,适合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领域从事药物鉴 定、药物设计、药品质量控制、药效评价、药物制备、药物销售及临床合理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 专业技术人才。 [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以本科学历教育为起点,课程设置涵盖中英两国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科目。 程教学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部分主要课程由伦敦城市大学教师全英语授课任教。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并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 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并具备在药学专业领域中独 立工作和继承创新的能力。 [ 具体培养要求] 1、素质方面:强化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生理和心理素 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体魄的专业人才。 2、知识方面:打好坚实的外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基础,掌握传统和现代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和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传统中医药知识。 3、能力方面: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组 织协调能力,以及在国内外药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潜力。 三、指导性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为4 年(允许延长至6 年)。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 主干学科] 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英语

现代科技与中医现代化之路

现代科技与中医现代化之路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伟大历史洪流席卷全世界。现代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相互交织,形成了以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为中心,以基本粒子物理、DNA理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以核能技术、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为标志,以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为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知识大爆炸、技术大革命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对科学技术本身带来重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着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具有5000年璀璨历史的中医药学只有主动迎战、积极出击、尽快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与世界紧密接轨,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否则,将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形势急迫,时不我待。 中医学是建立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的传统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包含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需要。所以,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力求使中医朝着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成功接轨。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先进方法来完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学理论需要汲取现代科学的营养来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中医药学理论具有海纳百川的理论品格,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学理论是可能的。尽管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但她总是与中国古代文化同步发展,不断汲取同时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实完善自身,促成自身的理论内核条理化,并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实行自主发展。可以说,中医药学理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现代科技,不是西医的专利。如同市场经济没有姓“资”姓“社”一样,现代科技没有姓“中”姓“西”之别。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汲取现代科学的营养,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中西医工作者,在系统整理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研究阴阳、经络、脏腑的生理和病理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要用高新科技发展的要求,中医理论发展是缓慢的,是不够科学化、规范化的。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排除一切障碍,笔者认为,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所以停滞不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