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性别刻板印象现象的研究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如今在世界上,关于性别的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并被各大领域内的职业聘用列为参考条件。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成为一大讨论热点,并延伸到各个层面和年龄段。学前阶段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在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这一时期,各类生活技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的探索都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应做好在这一时期的引导和启蒙工作,因此要对幼儿的身心各方面投以关注。
幼儿园的游戏是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幼儿对于社会认知的初步发展基础,也是幼儿对社会探索的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带给幼儿必要的生活认知能力,以及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以游戏为生命,以游戏为生活。”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会生活,在游戏中得到生活经验和常识,发展个体素养,增进知识,培养与社会的联系。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是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关键途径,对促进幼儿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活动中经常进行的主要游戏之一。幼儿的年龄较小,通常采用的游戏形式需要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角色游戏的活动性大,可塑性高,游戏性强,深受各年龄段幼儿的喜爱。幼儿能在角色游戏中能获得个体价值认同,更贴近社会角色,清晰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由于是基于幼儿的社会经验的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更能激发幼儿兴趣,从中提升学习技能。当幼儿融入各种情境时,大班幼儿能够独立规定游戏规则,从而能够有更强烈的体验和感悟,与自身联系,也能培养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知和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且这种看法在大众中有普遍广泛的统一性。性别刻板印象存在在社会大众群体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男女,“理应”具有对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观念。从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以及职业等各方面用偏向性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性别的特征。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自幼儿出生时就容易受多方环境影响,包括受到父母、家庭的教育影响;接触社区内公众言论的影响;以及进入幼儿园,扩大交际圈后听到更多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主的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从职业角度举例,由于幼儿园内教师以及保育员大多为女性,而保安大多为男性,幼儿容易形成一类刻板印象:老师和保育员阿姨都是女性,保安都是男性。当这类刻板印象更深

刻牢固时,便会发展成:只有女性才可以做老师和保育员,男性不可以做老师和保育员;只有男性才可以做保安,女性不可以当保安。此类是最普遍和获得高度认同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其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中也处处存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幼儿的早期对社会性别认知的发展,以及在幼儿园内角色游戏中逐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情况。身为一名女性,并且身处性别比例有极端偏向性的职业领域,我深知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之严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角色游戏是最贴近生活化,与幼儿个人生活经验关联最大的游戏,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幼儿受到的社会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此幼儿容易在游戏中反映出他们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知。研究者希望在本研究中获得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现状,以得出结论加以引导。若能在早期教育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整个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情况都能够有所改善。作此研究,希望能从现象中获得反思,以加强对幼儿的性别教育以及进行适当的社会认知能力教育。
1.2 名词解释
1.2.1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也称为象征性游戏、模仿性游戏、装扮性游戏、社会性游戏。
幼儿园内的角色游戏,指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充当成年人的角色(职能),在专门设置的游戏条件下概括地再现成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各种游戏用品来代替成年人活动的真实物品。
在我国幼儿园的幼儿角色游戏,是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其特点是有独立自主性、社会性以及象征性。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可以从角色游戏中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体验生活情景。在不同的情境中让幼儿更好地进行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提高社会认知水平。
1.2.2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叫类属性思维,指的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积极表现是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有利于人们应对复杂情况。消极表现是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对他人做出的正确评价。
1.2.3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忍耐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是广大群众普遍产生的文化期望。这些性别角色和期望之所以得以保持,部分原因是人们需要归属感。

一些文化限制了性别刻板印象,而另外一些文化则变得更加宽容,能够接受性别角色的偏离。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共通之处是角色游戏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直接建立在幼儿社会经验上的游戏。在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反映在幼儿身上,并通过幼儿的行为举止以及对角色游戏的规则理解表现出来。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研究,以提供恰当的教育与正确的引导,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角色定位的理解。
2 文献综述
2.1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定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年龄段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之一。幼儿角色游戏按照不同的特点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1)主题性游戏。这类游戏有限地控制了幼儿游戏的主题,例如看医生、理发店、宴请宾客等主题,让幼儿围绕着主题开展社会性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和交往模式,让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游戏。幼儿需要合作来完成任务,在游戏过程中建立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互相帮助的能力。3)增强生活学习能力。为幼儿设置几个特定的场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角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提供了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以游戏作为表象,实则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以更好地提升学习技能。
在幼儿园内提供角色游戏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对重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兴趣引导,达到娱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幼儿兴趣,设定游戏场景以及合理分配游戏角色。角色游戏,尤其是在大班,教师的教学安排应合理依照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幼儿游玩所处的场景应是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幼儿能被调动主观能动性来参与到游戏之中。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分配也应合理按照幼儿的兴趣进行取舍,能够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提升幼儿角色游戏开设的有效性。
2.2 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因素
2.2.1 幼儿个人因素
性别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人们可以用多元化和补充性的视角看待性别发展。在孩子们能够认同自己是男生或女生之后,他们就有了对性别类型的游戏活动和材料的偏好。这表明了游戏和性别身份形成之间的联系。维果茨基曾说,模仿和指导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通过角色塑造行为,协助幼儿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将文化意义传递给对象和事件来促进这种学习,所有这些都是性别发展的组成部分。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这种早期学习的过程解释了许多观察到的成人行为中的性别差

异。科尔伯格是最早将性别作为一个有学问的认知概念来研究的理论家之一。他的思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Piaget(1961)把孩子描绘成活跃的学习者,他们利用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11]。科尔伯格认为儿童对性别的认知理解影响他们的行为。这些早期的观点得到了研究的支持。
幼儿的个人因素由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自我观察,并将个人生活经历转化为自我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自我内部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是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的。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的分类能力也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分类能力指的是一个个体根据某种特性或特质将人或者物进行分类。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能够基于社会规则对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进行分类。他们能够很明确地意识到男性角色在社会中应当做什么,女性角色应该做什么。
美国的一些文献研究表明,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女孩在18到20个月的时间里可以开始选择不同性别类型的玩具。到幼儿2-3岁时,他们已经开始形成关于性别的相关活动和未来角色的定型观念。他们也获得了性别认同,能够准确地看着男孩和女孩的照片说出他们的性别。到3岁左右时,她们就表现出对玩具和性别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Bern(1981)发现,在4-5岁的时候,孩子们更喜欢与同性的朋友交往,也喜欢符合自己性别的活动[13]。性别角色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孩子们认为玩具适合异性,他们就会避开他们喜欢的玩具。在早期低年龄段,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幼儿都会以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对环境做出反应。
2.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幼儿认知能力和社会观念形成的重要地点,是幼儿获取关于生活的知识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不会可以去进行性别教育。家长们对于性别的概念往往基于自己本身的观念,传输给孩子的也都是他们个人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教育。这样的性别教育往往带有片面性,没有经过科学的教育指导,家长们的偏见、个人喜好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和观念的确立。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会决定幼儿对于性别观念的形成。如何给幼儿提供玩具、衣服饰品、房间装饰、游戏内容等容易带有性别色彩的生活体验,成了家庭性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国外的研究现状里,家庭中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一个因素是幼儿会被贴上“性别标签”,在他们的婴儿时期,甚至是母亲妊娠期,幼儿就会被基于他们的不同性别寄予不同的性别期望。性别标签可能有助于按照性别来组织社会信息,但是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对性别刻板

印象的知识不是适合性别的游戏的必要先决条件。研究已经开始采用多维方法。其中一些研究调查了家庭特征与幼儿性别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Fagot和Leinbach(1989)发现,早期学会使用性别标签的儿童在4岁时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在他们自己的偏好上与其他儿童没有不同[16]。类似地,Weisner和Wilson-Mitchell(1990)发现,尽管来自“非传统”家庭的6岁儿童在职业和对象的知识方面性别类型较少,但他们在偏好方面与更传统的家庭的儿童没有区别[9]。对父母行为的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不同对待,被贴上性别标签,会产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刻板印象可以被定义为关于在外表、态度、兴趣、心理特征、社会关系和职业方面成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界定”。
2.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一个能提供系统及科学的教育方式的场所,幼儿能够在其中获得较为正确的社会理念和对社会的认识。相较于家庭,学校的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进行引导和教育,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性别的差异。但其中依旧带有强烈的主观的不确定条件的是教师的性别理念。教师的观念和意识会决定了他们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指导。由于幼儿园的教师大部分都为女性,很容易让幼儿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别角色产生不恰当的认同感,认为男性是不可以当教师的。尤其是小班幼儿,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基于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可能会做出有偏向的选择,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美国的学前教室,孩子们通常有机会参与各种面向学术的活动,这些活动涉及诸如积木、娃娃、书籍、自行车等材料。这些活动可以按照男孩和女孩通常显示的喜好分类:学龄前男孩经常玩与男性活动有关的材料(如木块和带轮子的玩具);女孩玩与女性活动有关的材料(如洋娃娃和布料)。教师通过模仿活动、逻辑思维和语言来解释、评论儿童的行为,通过这些策略,以及通过询问与活动有关的问题来促进儿童参与活动。据目前所知,没有研究调查过学前教师如何促进儿童参与性别对立或性别中立的活动。
2.2.4 社会因素
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初期形成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舆论导向及固有价值观的存在对幼儿的社会意识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既包括对外形的印象,也有内在的社会刻板印象。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2-5岁幼儿,往往更容易产生外形刻板印象,而5-6岁幼儿往往有偏向性地产生内在社会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与性别意识几乎同步发展

。幼儿的认知能力已经能够对复杂的客观事实进行归纳统一,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程度,难免会产生过度类化现象,形成刻板印象。在幼儿时期,性别刻板印象一般已经形成,对今后成人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消极影响更大。随着如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对幼儿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张宇(2010)提出了性别公平教育[3],在幼儿的故事绘本中找出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由于国内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不多,所采取资料有限,几乎没有纯粹的在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但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会中存在广泛,其消极影响更加突出,对幼儿的性别意识和自我认知发展会产生导向型的作用。性别刻板印象会强化性别不平等、限制幼儿的行为和能力发展。使幼儿对男、女的社会地位和责任的认识出现偏差,并会有“性别化”行为的产生。比格勒的“性别教室”实验更加说明幼儿对两性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分界以及刻板印象,如女孩只能玩女孩的玩具,温柔、害羞等情绪只能属于女孩。不过性别刻板印象也存在正面影响。其帮助幼儿进行性别认知,为幼儿树立性别榜样。如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具有特征的表象来判断人物性别,并对幼儿的自我人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
根据美国迪士尼动画(2007)的发展[19]来看,迪士尼动画里公主的人物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地进行变化。从早期的“灰姑娘”,塑造了一个女性无所依靠,只有等待命运的眷顾,依靠男性的成就来达到理想生活状态的一个形象,将女性的地位树立在男性的社会地位之下,给幼儿传输了“男强女弱”的思想[18]。到“白雪公主”出现后,女性开始得以反抗,尽管最后结果是失败的。这个人物同样树立了一个女性孱弱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形象。容易上当吃下毒苹果、独自逃离只有死亡的下场、要想自由还得需要男性的拯救,等等一系列的表象。到了21世纪,女性的形象开始变得自由独立起来,从长发公主的顽强反抗到冰雪公主艾莉莎的独立自强,反映出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升高。迪士尼动画作为一个流传范围极广、影响力超群的传媒途径,尤其是其受众也包括3-6岁的幼儿,其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的变化会影响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意识。
2.3 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形式
高迎浩、程永佳(2012)所做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普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从3-8岁幼儿各年龄段表现出的不同比例的性别刻板印象显示,4岁幼儿存在最为明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