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课件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

生命进程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二、发展的任务和发展阶段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development task)。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三、人的发展时间表

生命的时期大致年龄范围

1.产前期胎儿期

2.婴儿期生命的头三年

3.幼儿期(包括学前期)3~6岁

4.童年期6~12岁左右(直到青春期

开始)

5.青春期12岁左右~20岁

(不少发展学家把开始工作和相对独立、

不受父母约束这个间点定义为青

春期的结

束)

6.青年期20~40岁

7.中年期40~60岁

8.老年期60岁以后

四、对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阶段的工作

1.酝酿期:以中国人作为对象,重新验证外国心理学研究结果

2.孕育期:主要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有和重要下现象,也就是揭示在

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理发展的特点。

3.整合期:修改心理学的就概念与旧理论,创立心理学的新概念与新理论,

以适用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4.创新期: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

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各大流派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斯金纳(B.F.Skinner)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J.Piaget)的心理发展观

二、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①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

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

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

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

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②心理发展阶段说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俄底普斯情结

4、潜伏期(6-11岁)

5、青春期(11岁-)

③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

1.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

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

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

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

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良好的

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①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

(1)低级心理机能: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记忆、形象思

维、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诸如思维、有意

注意、逻辑记忆和高级情感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3)低级心理机能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的心理较之动物心理,其差异就不仅反映在数量方面,更

重要的是本质的不同。

②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主动的、有意的,是由主体依据预定的目的自觉引发的。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由于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趋向高级化。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向另一年龄过渡时的增长,而主要是其个性的增长和发展。个性形成是

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①前三个因素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三者必须加以协调,即平衡。

②平衡既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又是影响该发展的决定因素。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A、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B、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

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C、顺应: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同同化外界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

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

的需要。

D、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E、组织:将已有图式整合成相关系统或知识体系的先天倾向。

3、心理发展结构的特性:

A、整体性:结构内部的各成分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各因素的硬性相

加或混合;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

一定的融贯性;

B、转换性: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

运动和发展。

C、自我调节性:结构由于本身的规律自行调节,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

素,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

4、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

“屏幕效应”、“隧道效应”: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产生:≈1岁

A、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

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

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B、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

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C、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

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

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

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

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

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

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E、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

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F、第六分阶段(1.5~2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A、泛灵论: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B、自我中心: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

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

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C、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只知a>b,不知道b

D、未掌握守恒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

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

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主要特征: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

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5、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①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②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③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6、简评

①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

②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③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④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

⑤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程序

(一)研究课题的确立

(二)选择研究类型

(三)选择搜集资料的方法

(四)确定研究变量

自变量:被实验者控制变化的条件通常称为自变量,如外在刺

激、环境、被试年龄、性别、文化、智力、性格等。

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

干扰变量: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但与我们的研究无关的变量。

(五)选取研究被试

1、代表性

(1)明确抽样总体(2)保证样本中各类成员的比例(3)样本大小

2、随机性

(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

(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

(六)制定研究程序,控制各种变量

1、操纵自变量

2、控制因变量的变化

3、控制无关变量

(七)选取统计方法

(八)确定研究人员和工作日程,撰写研究报告

二、专门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

①概念: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

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②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

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

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③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

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

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时代效应”(也称群体效

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

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二)纵向研究

①概念: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

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②特点: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

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③马格纳森认为,只有纵向研究才能理解个体发展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程序优点缺点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点上

观察不同年龄的

人(或群体)

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

本;

2.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

得大量资料;

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

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

连续变化过程;

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

中各事件的因果关

系;

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

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

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隔一段时间,对

被试个体或同一

被试组群再次进

行观察

1.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

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2.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

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

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

的变化时期;

3.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

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1.样本少而且在追踪

过程中容易流失样

本;

2.由于时间较长,会因

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

新的变量;

3.同一测量方法反复

应用会导致重复效

应;

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

和时间

交叉设计隔一段时间,对

不同年龄段(不

同群体)的人进

行重复测量,从

而把横断研究和

纵向研究结合了

起来

从同辈效应中区分出真

正的发展趋势,可揭示

出一个群体经历的发展

变化是否与另一个群体

相似,比纵向研究的花

费要小耗时要短。

比横断研究花费多、

耗时长,尽管是最佳

设计,在把所得发展

变化推广到别的群体

中去时仍然有一定的

问题。

(四)观察法

①概念: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

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

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察法

②分类

自然观察法:观察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作直

接的观察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观察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

③注意事项

1、在“单盲”情况下,观察的效果才较为客观可靠。

2、避免观察者的偏见,即观察要客观、真实,观察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征的影响。

3、准备观察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④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⑤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

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同

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控制

其发生。

(五)调查法

①分类

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问卷,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

访谈调查,由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②优点: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③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为了进行科学的调

查,得出恰当的解释,必须有经过预先检验过的问卷、有受过培

训的调查者,有能够反映总体的样本,还要采用正确的资料分析

方法。

(六)临床法

①概念: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临床法

实际上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

运用,包括儿童的实物操作、谈话与对儿童的观察三个部分。通

过对这三方面材料的分析、综合,可以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②操作难点:强调研究者本身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在向儿童提问或布置情景时

的主动性。

(七)跨文化研究

①概念: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被

试进行研究,以探讨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

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②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将社会文化视为恒常条件,研究其中个人或群体行

为的差异;而跨文化研究则将同一文化背景中个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当

作恒常,将文化模式当作变因,以研究不同文化中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差

异,考察文化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明确人类心理与

行为发展变化的文化普适性和差异性。

③马尔帕斯等曾区分出三种文化等值性:

一是机能等值,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同一问题作出反应时产生的行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心理机能;

二是概念等值,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特定刺激物的意义有共同的理解;

三是测量等值,即从不同的文化中收集数据资料的心理测量方式具有可比较性。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3、狭义理解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4、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5、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不属于心理发展规律性。 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7、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8、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期。 9、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叫横向研究。 10、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角纵向研究。 11、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12、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3、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是1882年。 14、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15、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里学”作为文章的名称。 1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1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8、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9、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20、“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1、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22、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形成又尚未发展成熟之时。 2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24、认知结构或心理组织叫图式。 25、主体将环境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同化。 26、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心理咨询师考试习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习题 · 第三章 · 发展心理学 温馨提示: 请点击上方导航栏连接, 进入相关页面。 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 )个体 心 理经常出现波动 (B ) 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随年龄匀速发 展 (C )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阴阳失调 (D )心理发展和行 为发展不协调【答案】 B 【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有发 展的加速期,也有停滞期。 【知识点扩散】本题不常考,相 对简单,容易理解。2、个体心理发展的首个加速期是 ( A 【解析】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有发展的快 速期和非快速期。其中发展的加速期有两个,一是婴幼儿时 期、二是少年期。 【知识点扩散】本题相对简单,这个加速 期主要是指生理发展的加速期,这样结合我们的日常实际, 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 源于( )。(A )先天的成熟(B )动作(C )后天的经验(D )吸吮 答案】 B 【解析】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而后是随之发展起来 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 【知识点扩散】 在发展心理学中, )。 (A )婴幼儿期 (B )童年期(C )少年期 (D )青年期【答案】 皮亚杰的观点很重要, 注意结合题目理解并记忆。 ★ 4、根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最有利的是 与()交往。 (A )能力比自己差的同伴(B )能力差不 多的同伴(C )能力比自己强的同伴 (D )能力比自己强的大 人【答案】C 【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知识点扩散】维果斯基提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 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 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 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 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5、 (B)2 ?6、7 岁(C)6、7 岁?11,12 岁 (D )11,12 岁及其以后【答案】 B 【解析】皮亚杰以认 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其中前运算 阶段指的是 2-6、 7岁,也就是幼儿时期。 【知识点扩散】皮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6、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 (A )弗洛伊德 (B )皮亚杰(C )艾里克森 (D )罗杰斯【答 案】 C 【解析】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学说,他既承认性本能和 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并用此来划分人格的 发展阶段。【知识点扩散】 本题考点较细, 有一定难度。 ★7、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一般在 ( )。 (A)0?2岁 阶段的学者是 ( )。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统考2007研] 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 【答案】B 【解析】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A项,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C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D项,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在同一时间内观察不同年龄组的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是()。[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比较研究B.追踪研究C.横断研究D.组群研究 【答案】C 【解析】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A项,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的方法;B项,追踪研究也称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反复观测的方法;D项,组群研究是针对个案研究而言的。 3.下列哪一项不是问卷法的优点?() A.标准化程度较高B.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C.能得到最客观的资料D.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答案】C 【解析】问卷法的缺点之一是被试的回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4.在一项经典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选定出生后2个月、5个月和8个月三个年龄段的儿童,把毛巾(刺激变量)分别放在他们的脸上,以考察不同年龄儿童的反应。这种研究方式属于()。 A.整体研究B.横断研究C.纵向研究D.个案研究 【答案】B 5.某中学教师从初一到初三对几位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变化一直进行追踪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 A.横断研究法B.纵向研究法C.群体序列研究D.调查研究法 【答案】B 【解析】纵向研究也称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的方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6.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称为()。 A.聚合交叉设计B.单因素实验设计C.多因素实验设计D.跨文化研究设计 【答案】A 【解析】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所构成的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是指研究的自变量只有一个的实验方法。多因素实验是指研究的自变量多于或等于两个的实验方法。

第3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讲课教案

第3章发展心理学 知识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 3.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 7.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8.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标志是(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 9.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1882)年。 1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 13.在短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横断研究 )。 14.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是(横断研究)。 15.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纵向研究)。 16.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1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19.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20.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21.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 22.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顺应)。 23.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顺应)。 24.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25.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 26.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7.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8.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9.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31?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3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33?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 34?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35.艾里克森婴儿前期(0岁~2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37.艾里克森婴儿后期(2岁一4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9.艾里克森幼儿期(4岁~7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1.艾里克森童年期(7岁~l2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43.艾里克森青少年期(12岁~l8岁)主要发展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45.艾里克森成年早期(18岁~25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47.艾里克森成年中期(25岁一50岁)主要发展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单项训练之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班次:学号:姓名:成绩:……………………………………………………………精品资料推荐………………………………………………… 单项训练之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部分 一、单选题 1、最先卓有成效地运用临床法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霍尔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普莱尔 2、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研究叫做( )。 (A)纵向研究 (B)横断研究 (C)个案研究 (D)追踪研究 3、如果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归纳来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儿童的 认知就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认为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 )性。 (A)直观行动性 (B)具体形象性 (C)抽象概括性 (D)都有 5、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 )。 (A)环境 (B)遗传 (C)性本能 (D)超我 6、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相冲突的时期是( )。 (A)儿童早期 (B)学前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7、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区别在于( )。 (A)他承认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 (B)是否承认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C)是否属于环境决定论 (D)没有区别 8、下列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观点有( )。 (A)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 (B)心理发展是平衡的,不间断的 (C)心理发展是匀速的 (D)心理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10、最近发展区是指( )。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 (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D)在指导下解决问题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13、整体而言,儿童身体发展具有( )。 (A)匀速性 (B)非匀速性 (C)突变性 (D)平缓性 15、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中心外周指向"是指( )。 (A)大小原则 (B)上下原则 (C)远近原则 (D)里外原则 16、(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A)习惯化范式和手眼协调范式 (B)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C)手眼协调范式和优先位移范式 (D)手眼协调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17、( )使用视崖装置实验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A)吉布森 (B)范兹 (C)洛克 (D)詹姆斯 18、美国人工“野孩”的个案研究公布以后,对( )理论的冲击最大。 (A)班杜拉的模仿理论 (B)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 (C)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D)斯金纳的强化说 19、儿童身体发展遵循“近远原则”的含义是( )。 (A)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B)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向四肢 (C)先发展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D)通过不同范围的活动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20、根据托马斯-切斯关于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 )的儿童行为反应积极,所以更容易得到成人的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A)容易型 (B)困难型 (C)迟缓型 (D)混合型 21、( )的形成是人最初的社会稳定交往的开始。 (A)气质 (B)依恋 (C)思维 (D)情感 22、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 )。 (A)婴儿的体型 (B)婴儿的气质 (C)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D)与其他家庭成员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23、皮亚杰的单的判断的三个阶段中( )又叫做道德相对主义。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D)完全道德判断阶段 24、( )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A)理解记忆 (B)意义记忆 (C)抽象记忆 (D)有意记忆 26、( )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A)情绪特点 (B)自我意识 (C)日常心态 (D)社会关系 27、( )是自我意识、心理自我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A)青春期到青年后期(B)少年期到青年后期(C)青年期到成年早期 (D)少年期到成年早期 28、人的“第二个青春期”是指( )。 (A)青少年时期 (B)更年期 (C)成年中期 (D)成年晚期 29、( )流体智力发展达到最高峰。 (A)青少年期 (B)中年早期 (C)中年晚期 (D)老年期 30、( )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二次习惯化 (D)习惯化范式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心理发展包括: ①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②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③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狭义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①整体性、 ②社会性、 ③活动性 ▲皮亚杰(认识心理学)个性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活动(桥梁或中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④规律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第一加速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加速期少年期(青春期)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过程(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关系(第五单元) ▲关键期(第六单元)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①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②发展心理学的特殊性 发展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①横断研究 ▲定义: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用不同年龄组的测试者来代表同一批个体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 组群效应(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差异易被当做随年龄增长而引发的发展变化) ②纵向研究 ▲定义: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的范畴 (一)广义的发展心理 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 (1)研究对象: A、动物种系的心理的发展,由简单的反射活动到真正心理现象的出现 B、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的出现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3)研究目的:以构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2、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1)研究对象: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3)研究目的: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 (二)狭义的发展心理—心理的个体发展 1、研究对象 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2、研究目的 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3、本学科的性质 发展心理学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指向一定的方向 从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 2、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排定了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 动作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先会画圆,后会画方; 言语发展遵循先说“不”,后说“是”;先说“宝宝”,后说“我”; 道德的发展遵循先“利己”,后利人”; 方位知觉的发展遵循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 表明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1、含义 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2、规律 (1)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 (2)平稳发展期:童年期 (3)第二个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4)缓慢发展变化期:成人期 (5)缓慢下降期:老年期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1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2、心理发展包含如下方面的内容: ★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扁.一般认为,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叫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3、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 4、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 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 / 23

6、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第三,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第四,关键期问题。 7、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发展心理研究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1.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适用性和时效性。 2.横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1.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2.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纵横交叉研究设计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试者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8、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习题

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 3.观察法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只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印度狼孩的例子充分说明社会生活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研究时,一般只采取一种方法。 4.客观性原则是研究儿童心理最重要的原则。 5.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儿童期是指0—15岁。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7、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只要有了正常的人脑和客观现实,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 8、人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说明人 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9.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三、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是从()开始的。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后半期 C.19世纪前半期 D.19世纪后半期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4、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观察记录只需记录行为本身 B.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可以采用简略的、成人化的语言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