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应用

实验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应用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2.了解关于物质的吸收光谱的基本定律。

3.初步学会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各种透明晶体和溶液)的吸收光谱或透过谱(如光子晶体的透过谱)。

4.了解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浓度的方法。

二、光的吸收定律与物质的光谱

紫外光是波长范围在200一400nrn的电磁波,可见光是波长在400一750nrn范围电磁波。当光穿过媒介传播时,媒介中的物质分子和原子就会与光波产生相互作用,使光的能量发生损耗,这就是所谓的光的吸收现象。不同的物质可能与不同波长的光波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这就出现所谓的选择性吸收现象。例如,红色玻璃对红光的吸收比较小,而对其它波长的光波的吸收较强,从而使得该玻璃看起来是红色的。

如果固定输入光的强度,从200nrn到750nrn连续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将每个波长的光穿过某一物质后的输出光强记录下来,则以入射光频率为横坐标、以出射光强度

为纵坐标而画出的曲线称为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朗伯(Lambert)发现,光在媒质中的光强随其在媒质中的传播距离而发生指数衰减:即

I=I0 exp(-kx)(1)

其中I0为入射处的光强,I为出射处的光强,X为光在媒质中的传播距离,k为衰减系数。这就是媒质中的光的吸收的基本定律,通常称这个规律为朗伯定律。

当吸收物质为某种物质的溶液时,设溶剂是不吸收光的,则该溶液对光的吸收率应与光波通过的路程上单位长度内吸收光的分子数,也就是与浓度C成正比,即k=α'C (2)

引入透过率T= I/ I0,吸光度A= —log T ,令α=α'/2.303,则由式(1)有:

A= α C x (3)通常称公式(3)叫比尔定律。由此可知,先配出标准浓度(C。)的所研究物质的溶液,测出其吸光度(A。),则任意浓度的所研究物质的溶液的浓度值可以通过测量其吸光度而求出。由式(3)有:A。=αC。x;A= αC x;从而有A。/A=C。/C,即有

C = C 。A/A。(4)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ll00简介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物质的吸收光谱测量的必备仪器。它的种类繁多,有多通道和单通道、手动和自动等多种形式。但任何一种分光光度计均包含有光源、色散系统、吸收池和光电检测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UV-1100等较先进的系统还配有数据记录、处理和显示部件。

UV-1100所采用的光源由钨丝灯和氘灯构成。钨丝灯用于提供可见光,氘灯用于提供紫外光。UV-1100采用光栅来实现分色作用。UV-1100的光电检测系统由光电倍增管、信号电压放大器和计算机构成。计算机同时担任数据处理和显示的功能。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UV-1100整个系统的组成框图和光路图。

UV-1100的工作波长范围为200nrn-800 nrn .系统具有自检功能,可以按波长扫描方式、定波长方式、动力学实时取样方式进行测量,具有定量分析测量功能和谱图处理功能。

四、实验内容

1.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

开机操作步骤:(1)打开分光光度计电源,钨丝灯亮;(2)打开氘灯电源,约6秒后,氘灯亮;(3)打开打印机电源;(4)打开显示器电源;(5)打开计算机系统电源。进人测量控制系统软件:在WINDOWS桌面上双击“UV ll00”图标,系统进人仪器自检。然后可选取适当的测量方式进行测量。

2.用波长扫描方式测量物质(本实验中为一有色物质)的吸收光谱

先选择测量方式为波长扫描测量方式,在计算机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有关参数。然后将参比样品(空气)及被测样品(有色样品)放到样品池的样品架上,盖好样品室的盖了。单击“测量运行”菜单项,选“波长扫描一测量运行”画面,然后单击“开始”,按屏幕上的操作提示,拉动样品池进行测量。

3.用定波长方式测量溶液的浓度

先配出标准浓度(C。)的所研究物质的溶液,测出其吸光度(ABS)(设其测量值为A。),再测出所研究物质的未知浓度的溶液的吸光度A,即可由式(4)求出待测溶液的浓度值。具体步骤是:

(1)将参比样品(纯水)、浓度值己知的溶液(C。,可设它C。

=l)和浓度值未知的溶液分别放入样品池中。

(2)从主菜单下的“测量功能”菜单激活(单击)“定波长测量”菜单项,根据屏幕弹出的对话框输入参数。

(3)将参比和样品(一个浓度已知,三个浓度不同的同种溶液)

放入样品室。

(4)激活“测量运行”菜单,单击“开始”命令,按屏幕提示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重复进行5次测量。计算待测

样品的浓度值。注意:当取C。=1时,测得的值为相对浓

度。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样品的吸收光谱的特点,比较光子晶体的透过谱与其它透明体的吸收光谱的不同之处。

2.由朗伯定律分析光束在均匀介质中传播dx距离时的光强的损耗量,由所求得的结果指出其物理含义。

3.设参比样品的浓度为C。,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待测样品的浓度。

4.进行浓度测量值的误差分析。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指导书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指导书 1概况 仪器概况: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是由日本岛津(Shimadzu)生产制造,与功能强大的操作软件UVProbe结合,操作简单方便,且符合SH/T0181方法的测量精度要求。 主要技术参数 波长范围185nm~900nm (使用积分球附件ISR- 2600Plus时220nm~1400nm) 分辨率 波长准确性± 谱带范围、、、1、2、5nm测光方式双光束方式 杂散光%以下检测器光电倍增管R-928 测光范围-5~5Abs比色池1cm 光源50W卤素灯、氘灯单色器切尼尔-特纳单色器 主电压AC100V~240V主频率50/60Hz 使用条件 操作温度:15~35℃ 操作湿度:30%~805% 2仪器结构 仪器由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计算机组成。 3操作步骤 开机 在使用前先确认仪器和计算机的工作电源,检查仪器样品室应无遮挡光路的物品。确认后先开启计算机,然后开启仪器电源。待分光光度计外侧的指示灯显示绿色时,启动电脑桌面上的UVPROBE程序。 首先从下拉式菜单的仪器项上追加需要的仪器,操作完毕如下图①所示,然后点击上图

的连接键②,这样仪器与计算机连接(当然,中间的通讯电缆的连接、通讯口的指定等都是必须的,此处不再赘述)并开始下示的初始化面。 初始化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初置,如一切顺利通过就可以开始测定。 测定 首先选择测定的方式,在主菜单上能发现右图所示的各键,自左至右 分别为: ①报告生成器:用于制作各种格式的报告。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于分析人员来说是最有用的分析工具之一,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下面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结构及其特点,并介绍了它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及其他方面的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类很重要的分析仪器,无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化工、医药、环境检测、冶金等现代生产与管理行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2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人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2.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4],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跃迁类型有:σ→σ*、n→σ*,π→π*、n→π四种。 饱合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σ→σ*,n→σ*跃迁,吸收峰一般出现在真空紫外区,吸收峰低于200nm,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不饱合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n→π*,π→π*跃迁,吸收峰一般大于200nm. 2.2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 吸收带(absorption band):在紫外光谱中,吸收峰在光谱中的波带位置。根据电子及分子轨道的种类,可将吸收带分为四种类型。 (1)R吸收带 (2)K吸收带 (3)B吸收带 (4)E吸收带 2.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UV-Vis光谱吸收光谱主要有:电荷 迁移跃迁及配位场跃迁。 (1)电荷迁移光谱 某些分子既是电子给体,又是电子受体,当电子受辐射能激发从给体外层轨道向受体跃迁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吸收,这种光谱称为电荷迁移光谱。如苯酚基取代物在光作用下的异构反应。 (2)配位跃迁光谱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元素5个能量相等的d轨道和斓系、婀系7个能量相等的f 轨道裂分,吸收辐射后,低能态的d电子或f电子可以跃迁到高能态的d或f轨道上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见故障的排除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见故障的排除 光源部分: (1)故障:钨灯不亮; 原因:钨灯灯丝烧断(此种原因几率最高); 检查:钨灯两端有工作电压,但灯不亮;取下钨灯用万用表电阻档检测。 处置:更换新钨灯; (2)故障:钨灯不亮; 原因:没有点灯电压; 检查:保险丝被熔断; 处置:更换保险丝,(如更换后再次烧断则要检查供电电路); (3)故障:氘灯不亮; 原因:氘灯寿命到期(此种原因几率最高); 检查:灯丝电压、阳极电压均有,灯丝也可能未断(可看到灯丝发红); 处置:更换氘灯; (4)故障:氘灯不亮; 原因:氘灯起辉电路故障; 检查:氘灯在起辉的过程中,一般是灯丝先要预热数秒钟,然后灯的阳极与阴极间才可起辉放电,如果灯在起辉的开始瞬间灯内闪动一下或连续闪动,并且更换新的氘灯后依然如此,有可能是起辉电路有故障,灯电流调整用的大功率晶体管损坏的几率最大。 处置:需要专业人士修理; 二.信号部分: (1)故障:没有任何检测信号输出; 原因:没有任何光束照射到样品室内;

检查:将波长设定为530nm,狭缝尽量开到最宽档位,在黑暗的环境下用一张白纸放在样品室光窗出口处,观察白纸上有无绿光斑影像; 处置:检查光源镜是否转到位?双光束仪器的切光电机是否转动了(耳朵可以听见电机转动的声音)? (2)故障:样品室内无任何物品的情况下,全波长范围内基线噪声大; 原因:光源镜位置不正确、石英窗表面被溅射上样品; 检查:观察光源是否照射到入射狭缝的中央?石英窗上有无污染物? 处置:重新调整光源镜的位置,用乙醇清洗石英窗; (3)故障:样品室内无任何物品的情况下,仅仅是紫外区的基线噪声大; 原因:氘灯老化、光学系统的反光镜表面劣化、滤光片出现结晶物; 检查:可见区的基线较为平坦,断电后打开仪器的单色器及上盖,肉眼可以观察到光栅、反光镜表面有一层白色雾状物覆盖在上面;如果光学系统正常,最大的可能是氘灯老化,可以通过能量检查或更换新灯方法加以判断; 处置:更换氘灯、用火棉胶粘取镜面上的污物或用研磨膏研磨滤光片(注意:此种技巧需要有一定维修经验者来实施); (4)故障:样品室放入空白后做基线记忆,噪声较大,紫外区尤甚; 原因:比色皿表面或内壁被污染、使用了玻璃比色皿或空白样品对紫外光谱的吸收太强烈,使放大器超出了校正范围; 检查:将波长设定为250nm,先在不放任何物品的状态下调零,然后将空比色皿插入样品道一侧,此时吸光值应小于0.07Abs;如果大于此值,有可能是比色皿不干净或使用了玻璃比色皿;同样方法也可判断空白溶液的吸光值大小; 处置:清洗比色皿,更换空白溶液; (5)故障:吸光值结果出现负值(最常见); 原因:没做空白记忆、样品的吸光值小于空白参比液; 检查:将参比液与样品液调换位置便知; 处置:做空白记忆、调换参比液或用参比液配置样品溶液; (6)故障:样品信号重现性不良;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解析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仪器的工作原理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了对光的吸收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即符合于比色原理—一比耳定律。 τ=I/Io log I/Io=KCL A= KCL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当入射光、吸收系数和溶液的光径长度不变时.透过的光是根据溶液的浓度而变化的,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上述物理光学现象而设计的。 二、仪器的安装、使用、安装 1 仪器在安装使用前应对仪器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接地线是否牢固可靠,在得到确认后方和接通电源使用。 2 仪器经过运输和搬运等原因,会影响波长准确度,应进行仪器调校后使用。 使用:仪器使用前需开机预热30min。 本仪器键盘共有4个键,分别为; 1 A /τ/C/F 1SD 2 ▽/0% 3?/100% 4 A /τ/C/F键:每按此键来切换A、τ 、C、F之间的值。 A——吸光度(Absorbance) T——透射比(Trans) C——浓度(conc) F——斜率(Factor) (2)F值通过按键输入(后面介绍如何设置) 5SD键:该键具有2个功能 a)用于RS232串行口和计算机传输数据(单向传输数据,仪器发向计算机)。 b)当处于F状态时,具有确认的功能,即确认当前的F值,并自动转到C,计算当前的C 值(C=F*A)。 6 ▽/0%键:该键具有2个功能 a)调零;只有在τ状态时有效,打开样品室盖,按键后应显示0.000。 b)下降键:只有在F状态时有效,按本键F值会自动减1,如果按住本键不放,目动减1会加快速度;如果F值为0后,再按键它会自动变为1999。而按键开始自动减1。 7 ?/100%键;该键具有2个功能 a)只有在A、τ状态时有效,关闭样品室盖,按键后应显示0.000、100.0。 b)上升键:只有在F状态时有效,按本键F值会自动加1,如果按住本键不放,自动加1会加快速度,如果F值为1999后,再按键它会自动变为0,再往键开始自动加l。 例如:设置斜率为1500。 方法一 T)按A/τ/C/F键切换到F状态。 b)如果当前F值为1000,则按?/100%键,直到F值为1500。 C)再按SD键,表示当前的F值为1500,然后自动回到C状态,假如所测的A值为0.234,则此时显示C值为03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实训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一、实训目的 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的基本构造。 2、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 3、熟悉校正波长和测量吸收值精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英吸收池(1cm),容量瓶(1000m1),烧杯。 2、试剂:0.0600g→1000ml的K2Cr2O7的硫酸标准溶液(0.005mol/L),NaI溶液(10g/L),NaNO2溶液(50g/L)。 三、实训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单光束手工操作仪器,备有钨灯及氢灯两种光源,可用于可见及紫外光区。它是具有色散能力较高的单色器,狭缝可调,可得到较纯的单色光,适用于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 新仪器启用前或仪器修理后或长期使用后均需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定。仪器的性能主要是波长准确度与重现性、单色器的分辨能力、吸光度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及杂散光等。 四、实训操作 1、吸收池配对性试验 每次测定前,应先用蒸馏水做吸收池配对性试验。两个吸收池透光率T相差应<0.5%。 2、波长准确性与重现性 校验波长是否准确,可用谱线校正法。在吸收池中置一白纸挡住光路,转动波长至486nm附近,遮光观察白纸上蓝色斑。轻微移动波长,至使此蓝色光斑最亮时止。根据调整的波长范围观察所得到的相应颜色,并进行对比核对,判断波长的准确性。 3、吸收度的准确性与透光率重现性 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中用作读取透光率的电位器的精度可达到0.2%,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电压变化等,实际测得的透光率误差大于0.2%。一般要求透光率的精度、稳定性和重现性不超过0.5%。透光率的准确性可用已知吸光系数的物质核对,常用的是重铬酸钾。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K2Cr2O7约60mg,精密称定,用H2S04溶液(0.005mol/L)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摇匀。按下表规定的吸收峰与谷波长处测定。 将测得的吸光度,计算出其吸光系数,取平均值与表中规定值核对,如相对偏差在土1%以内,则透光率准确性好。K Cr O的H S0溶液(0.005mol/L)的E cm1% 透光率重现性可结合透光率准确性实验同时进行,即在固定波长、溶液浓度以及狭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应用 科技论文写作期末作业 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11级生物技术(1)班 符朝方 学号:P1121148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其应用 李诗哲 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 730100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于分析人员来说是最有用的分析工具之一,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下面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结构及其特点,并介绍了它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类很重要的分析仪器,无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化工、医药、环境检测、冶金等现代生产与管理行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2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人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

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 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2】2.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4],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跃迁类型有:σ?σ*、n?σ*,π?π*、n?π四种。 饱合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σ?σ*,n?σ*跃迁,吸收峰一般出现在真空紫外区,吸收峰低于200nm,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不饱合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为n?π*,π?π*跃迁,吸收峰一般大于200nm. 2.2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 吸收带(absorption band):在紫外光谱中,吸收峰在光谱中的波带位置。根据电子及分子轨道的种类,可将吸收带分为四种类型。 (1)R吸收带 (2)K吸收带 (3)B吸收带 (4)E吸收带 2.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UV-Vis光谱吸收光谱主要有:电荷 迁移跃迁及配位场跃迁。 (1)电荷迁移光谱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程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程序 1 简述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的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光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检查。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通常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 190-900nm,因此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A=log1/T=ECL 式中A为吸光度; T为透光率; E为吸收系数; C溶液浓度; L为光路长度。 如溶液的浓度(C)为1%(g/ml),光路长度(L)为1cm,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吸收系数,以E表示。如溶液的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液 层厚度为1cm时,则相应有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表示。 2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可见光区全波长范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二种光源,即氘灯-为了满足紫外 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 单色器通常由进光狭缝、出光狭缝、平行光装置、色散元件、聚焦透镜或反射镜等组成。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二种,棱镜多用天然石英或熔融硅石制成,对200~400nm波长光的色散能力很强,对600nm以上波长的光色散能力较差,棱镜色散所得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光栅系将反射或透光经衍射而达到色散作用,故常称为衍射光栅,光栅光谱是按波长作线性排列,故为匀排光谱,双光束仪器多用光栅为色散元件。 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二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依据其结构和测量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光束和双光束 分光光度计二类。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有些仍为手工操作,即固定在某一波长,分别测量比较空白、样品或参比的透光率或吸收度,操作比较费时,用于绘制吸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文档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基本简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简介1852年,比尔(Beer)参考了布给尔(Bouguer)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层厚度相等时,颜色的强度与呈色溶液的浓度成比例,从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著名的比尔朗伯定律。1854年,杜包斯克(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将此理论应用于定量分析化学领域,并且设计了第一台比色计。到191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制成了第一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不断改进,又出现自动记录、自动打印、数字显示、微机控制等各种类型的仪器,使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1]从仪器理论上讲,各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是根据比耳定律设计的;而比耳定律研究的是在平行光、单色光的条件下,物质对光的吸收。但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单色光。并且,单色器系统不同,它产生的单色光的纯度(光谱带宽)也不同,并且光通过物质时,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平行光。因此,严格地说,实际工作中,任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不可能真正满足比耳定律。所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都是针对近似平行光、近似单色光的条件设计的。所以,就看谁设计、制造仪器最能满足或接近比耳定律(或产生的比耳定律的偏离最小),谁的仪器到了使用者手里,由于非平行光或非单色光产生的分析误差最小,谁的仪器就最好(当然还有杂散光、噪声、稳定性等要求)。这就是从仪器学理论,去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制造误差的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也是使用者从仪器学理论去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分析误差的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 二.工作原理 吸收光谱 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完整版)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UV26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一、开机 1.打开仪器电源。 2.打开电脑,点击UV Analyst 进入光谱分析软件。 3.软件将自动搜索仪器端口,点击“联机”,软件与仪器联机成功。 二、选择测试模式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测试模式。仪器提供的测试模式有“波长扫描”“时间扫描”“定点测量”“定量测量”“核酸测量”和“蛋白质测量” 【波长扫描】主要用以检测样品对一定范围波长光的吸收情况,以便对样品进行定性测量。 1.点击左侧主功能栏中的“波长扫描”即可进入波长扫描界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设置”设定检测参数。 3. 在样品室内参比及检测光路同时放入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 4. 点击“基线测量”以扣除空白的背景吸收。 5. 将检测光路中的空白溶液换成待测样品。 6. 点击“扫描”。以完成样品波长扫描检测。 7. 点击“保存”并选择保存路径即可保存谱图。 注意:在“基线测量”中所选择的基线必须与参数设置中基线一致! 【时间扫描】是检测样品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光度(或透过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情况。主要用以检测样品的稳定性或进行化学动力学研究。 1. 点击左侧主功能栏中的“定量测量”即可进入定量测量界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设置”设定检测参数。 3 在样品室内参比及检测光路同时放入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 4. 点击“基线测量”以后扣除样品空白的背景吸收。 5. 将检测光路中的空白溶液换成待测样品。 6. 点击“扫描”。以完成样品波长扫描检测。 7. 点击“保存”并选择保存路径即可保存谱图。 【定点测量】是检测样品在特定波长中的吸光度(或透过率)。 1. 点击左侧主功能栏中的“定量测量”即可进入定量测量界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设置”设定检测参数。 3. 在样品室内参比及检测光路同时放入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 4. 点击“自动校零”,以扣除该波长中空白溶液的背景吸收。 5. 将检测光路中的空白溶液换成待测样品。 6. 点击“测量”,以完成样品的吸光度(或透过率)的测量。 7. 点击“保存”并选择保存路径即可保存测量结果。 【定量测量】可通过检测标准样品或输入特定的系数建立标准曲线后测量样品的浓度值。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一、技术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mn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当光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变化。因此,通过测定物质在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并绘制其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图即得被测物质的吸收光谱。从吸收光谱中,可以确定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最小吸收波长λmix。物质的吸收光谱具有与其结构相关的特征性。因此,可以通过特定波长范围内样品的光谱与对照光谱或对照品光谱的比较,或通过确定最大吸收波长,或通过测量两个特定波长处的吸收比值而鉴别物质。用于定量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量一定浓度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并与一定浓度的对照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或采用吸收系数法求算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二、浓度测定基本原理 朗伯一比尔(Lambert - Beer)定律是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当一束单色光通过一均匀的溶液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设入射光的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则I/I0为透光度,用T表示。 当溶液的液层厚度不变时,溶液的浓度越大,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则透光度越小。 即:-lgT=a1*c(式中a1为常数,c为浓度) 当溶液浓度不变时,溶液的液层厚度越大,对光的吸收程度越大,则透光度越小。

即:- lgT=a2*b(b为液层厚度) 将以上两式合并可用下式表示:lgT=a*b*c 研究表明: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又称消光度(E)或光密度(OD)与透光度(T)呈负对数关系,即:A=-lgT 故A=a3*b*c(a3为吸光系数)。 上式为朗伯比尔定律,其意义为:当一束单色光通过一均匀溶液时,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三、仪器的矫正和检定 1.波长矫正 常使用高氣酸钦溶液校正双光束仪器,以10%高氯酸溶液为溶剂,配制含氧化钬(Ho2O3 ) 4 % 的溶液,该溶液的吸收峰波长为241. 13nm,278. 10nm,287. 18nm,333. 44nm,345. 47nm,361. 31nm,416. 28nm,451. 30nm,485. 29nm,536. 64nm和640. 52nm。仪器波长的允许误差为:紫外光区±1nm,500nm附近±2nm。 2.吸光度的准确度 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用0.005mol/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应用

实验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应用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2.了解关于物质的吸收光谱的基本定律。 3.初步学会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各种透明晶体和溶液)的吸收光谱或透过谱(如光子晶体的透过谱)。 4.了解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浓度的方法。 二、光的吸收定律与物质的光谱 紫外光是波长范围在200一400nrn的电磁波,可见光是波长在400一750nrn范围电磁波。当光穿过媒介传播时,媒介中的物质分子和原子就会与光波产生相互作用,使光的能量发生损耗,这就是所谓的光的吸收现象。不同的物质可能与不同波长的光波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这就出现所谓的选择性吸收现象。例如,红色玻璃对红光的吸收比较小,而对其它波长的光波的吸收较强,从而使得该玻璃看起来是红色的。 如果固定输入光的强度,从200nrn到750nrn连续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将每个波长的光穿过某一物质后的输出光强记录下来,则以入射光频率为横坐标、以出射光强度

为纵坐标而画出的曲线称为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朗伯(Lambert)发现,光在媒质中的光强随其在媒质中的传播距离而发生指数衰减:即 I=I0 exp(-kx)(1) 其中I0为入射处的光强,I为出射处的光强,X为光在媒质中的传播距离,k为衰减系数。这就是媒质中的光的吸收的基本定律,通常称这个规律为朗伯定律。 当吸收物质为某种物质的溶液时,设溶剂是不吸收光的,则该溶液对光的吸收率应与光波通过的路程上单位长度内吸收光的分子数,也就是与浓度C成正比,即k=α'C (2) 引入透过率T= I/ I0,吸光度A= —log T ,令α=α'/2.303,则由式(1)有: A= α C x (3)通常称公式(3)叫比尔定律。由此可知,先配出标准浓度(C。)的所研究物质的溶液,测出其吸光度(A。),则任意浓度的所研究物质的溶液的浓度值可以通过测量其吸光度而求出。由式(3)有:A。=αC。x;A= αC x;从而有A。/A=C。/C,即有 C = C 。A/A。(4)

722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722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环境要求 1、仪器应安装在无震动,无强烈电磁场干扰、无强光照射的室内工作台上,避免灰尘及腐蚀性气体。 2、室内环境温度为5-35℃,相对湿度小于85%。 3、电源电压220V±22V,频率50HZ±1HZ。 操作要点: 1、插上电源,打开开关,打开试样室盖,按“A/T/C/F”键,选择“T%”状态,选择测量所需波长,预热20分钟。 2、调节波长旋钮至测定波长,并稍等几分钟。 3、开始测量前要先调节仪器的零点,方法为: 保持在“T%”状态,使光路通畅,当关上试样室盖时,屏幕应显示“100.0”,如否,按“T100%”键;打开试样室盖,屏幕应显示“000.0”,如否,按“0%”键,重复2-3次,仪器本身的零点即可调好,可以开始测量。 以标准对比法为例: 3、用空白溶液润洗一个比色皿,装样到比色皿的3/4处(必须确保光路通过空 白溶液中心),用吸水纸吸干比色皿外部所沾的液体,将比色皿的光面对准光路 放入比色皿架,用同样的方法将所测样品装到其余的比色皿中并放入比色皿架中。4、将装有待测溶液的比色皿拉入光路,关上试样室盖,按“A/T/C/F”键,调 到“Abs”,按“Abs0”键,屏幕显示“0.000”,将其余测试样品一一拉入光路,记下测量数值即可(不可用力拉动拉杆)。 5、测量完毕后,将比色皿清洗干净(最好用乙醇清洗),擦干,放回盒子,关 上开关,拔下电源,罩上仪器罩,并打扫卫生,才可离开。 6、本操作要点只针对测量吸光度而言。 注意事项: 1、仪器使用前需开机预热20分钟。 2、开关试样室盖时动作要轻缓。 3、不要在仪器上方倾倒测试样品,以免样品污染仪器表面,损坏仪器,一定 要将比色皿外部所沾样品擦干净,才能放进比色皿架进行测定。 4、每套仪器所配套的变色皿,不能与其它仪器上的比色皿单个调换。 5、如大幅度改变测试波长,在调整“0”和“100%”后稍等片刻,稳定后重新调整即可工作。 6、仪器表面宜用温水擦拭,请勿使用酒精、丙酮等溶剂清洁,不使用时请加防尘罩。比色皿每次使用后应清洗干净,并用镜头纸轻拭干净,存于比色皿盒中备用。 7、有任何疑问请报告指导老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设备管理,正确使用、维护设备,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确保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TU-181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3、基本要求 3.1准备工作 3.1.1确认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是否满足要求(要求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0%); 3.1.2开机前打开仪器样品室盖,观察确认样品室无挡光物后再打开电源。 3.2启动 3.2.1打开电源,仪器显示初始化工作界面,仪器将进行自检并初始化,若初始化正常结束,系统将进入仪器操作主界面; 3.2.2仪器需进行预热使光源达到稳定后开始测量,预热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3.3运行 3.3.1选择数字键“3”→按“F1”→按“1”键选择工作模式为“标样法”→按“2”键用数字键将波长值输入,输入完成按“ENTER”键→按“3”键选择需要的浓度单位。 3.3.2继续按“F1”键进入标样法工作曲线参数设置界面→按“1”键输入标样数,输入完成按“ENTER”键→按“2”键,按照系统提示用数字键输入标样浓度,输入完成按“ENTER”键→再按“2”键,在一号池位置放置空白溶液,按“A/Z”键进行自动校零,校零结束将要测量的标样放入对应的比色池位置,按“START/STOP”键对当前测试的标样进行测量→测量结束系统提示输入下一号标样的浓度值,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标准曲线测试完成。

3.3.3按“3”键可看到标准曲线、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将线性方程及相关系数记录在原始记录本上,按“RETURN”键返回定量测量参数设置界面。 3.3.4按“F3”键进入试样池设置→再按“1”键选择试样池为5联池→按“2”键可利用数字键对样品池数进行设置,输入完成后按“ENTER”键→继续按“3”键选择一号池空白校正为“否”→按“4”键对移动试样池数进行设置,按“RETURN”键返回到定量测量画面→在一号池位置放入空白溶液,按“A/Z”键对当前工作波长进行零吸光度校正,将测量的样品依次放入设定的使用样品池中,按“START/STOP”键测量样品的浓度值。 3.4结束 测量结束将比色皿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倒置晾干,清理台面,关闭电源开关,并及时填写相关记录。 4、维护方法 4.1每次使用后应检查样品室是否积存有溢出溶液,经常擦拭样品室,以防废液对部件或光路系统腐蚀。 4.2仪器使用完毕应盖好防尘罩,可在样品室及光源室内放置硅胶袋防潮,但开机时必须取出。 4.3仪器液晶显示器及键盘日常使用时应注意防止划伤,并注意防水、防尘、防腐蚀等。 4.4定期进行性能指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5长期不使用仪器时,应定期更换硅胶,每隔两星期开机运行一小时,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 5、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5.1操作设备时应确保环境的温度及相对湿度满足要求(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0%)。 5.2操作时不允许碰伤光学镜面,且不可以擦拭其镜面。 5.3仪器周围无有害气体及强腐蚀性气体,且不应该有强震动源。 5.4设备使用电源为220±10%,开机前应确认电源是否符合设备要求。 6、紧急应对措施

72型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72型分光光度计是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为420nm~700nm,它由三大部分组成:磁饱和稳压器、光源、单色光器和测光机构、微电计。 72型分光光度计的基本依据是朗伯—比耳定律,它是根据相对测量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作为标准溶液,设定其透光率为100%,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的,即让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二者能量的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如图所示,白色光源经入射狭缝、反射镜和透光镜后,变成平行光进入棱镜,色散后的单色光经镀铝的反射镜反射后,再经过透镜并聚光于出射狭缝上,狭缝宽度为0.32nm。反射镜和棱镜组装在一可旋转的转盘上并由波长调节器的凸轮所带动,转动波长调节器便可以在出光狭缝后面选择到任一波长的单色光。单色光透过样品吸收池后由一光量调节器调节为适度的光通量,最后被光电电池吸收,转换成电流后由微电计指示,从刻度标尺上直接读出透光率的值。 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 分光光度计的简单原理 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源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源被

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核酸的定量 核酸的定量是分光光度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可以定量溶于缓冲液的寡核苷酸,单链、双链DNA,以及RNA。核酸的最高吸收峰的吸收波长260 nm。每种核酸的分子构成不一,因此其换算系数不同。定量不同类型的核酸,事先要选择对应的系数。如:1OD的吸光值分别相当于50μg/ml的dsDNA,37μg/ml的ssDNA,40μg/ml的RNA,30μg/ml的Olig。测试后的吸光值经过上述系数的换算,从而得出相应的样品浓度。测试前,选择正确的程序,输入原液和稀释液的体积,尔后测试空白液和样品液。然而,实验并非一帆风顺。读数不稳定可能是实验者最头痛的问题。灵敏度越高的仪器,表现出的吸光值漂移越大。 事实上,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允许吸光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仪器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如EppendorfBiophotometer的准确度≤1.0%(1A)。这样多次测试的结果在均值 1.0%左右之间变动,都是正常的。另外,还需考虑核酸本身物化性质和溶解核酸的缓冲液的pH值,离子浓度等:在测试时,离子浓度太高,也会导致读数漂移,因此建议使用pH值一定、离子浓度较低的缓冲液,如TE,可大大稳定读数。样品的稀释浓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样品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细小的颗粒,尤其是核酸样品。这些小颗粒的存在干扰测试效果。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颗

(完整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及使用

应用 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我们实验室主要是用来测物质的光度以求得物质的浓度或者酶活。 基本原理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吸收了紫外可见辐射光后,发生了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它是带状光谱,反映了分子中某些基团的信息,可以用标准光谱图再结合其它手段进行定性分析。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含有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即 A= kcl 式中比例常数k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c为吸光物质浓度,l为透光液层厚度。 组成 各种型号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就其基本结构来说,都是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及信号指示系统。 1.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 2.单色器 单色器的主要组成:入射狭缝、出射狭缝、色散元件和准直镜等部分。 单色器质量的优劣,主要决定于色散元件的质量。色散元件常用棱镜和光栅。 3.吸收池 吸收池又称比色皿或比色杯,按材料可分为玻璃吸收池和石英吸收池,前者不能用于紫外区。吸收池的种类很多,其光径可在0.1~10cm之间,其中以1cm光径吸收池最为常用。 4、检测器 检测器的作用是检测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现今使用的分光光度计大多采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器。 5、信号显示系统 常用的信号显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自动记录和数字显示装置等。

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报告

UV-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对苯二酚姓名:XXX 专业:有机化学学号:312070303004 时间:2012.10.21 1.目的 (1)了解UV-2550紫外光谱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2)了解测定对苯二酚的紫外光谱实验方法。 2. 试剂和仪器 2.1试剂: 标准溶液0.10m g/mL,准确称取0.25g对苯二酚溶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从中取出1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pH=4.1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 2.2 仪器: UV-2550型分光光度计。 3. 实验步骤 3.1 测量波长的选择 用吸量管吸取5.0ml对苯二酚标准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0.5ml pH=4.1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振荡混匀。15分钟后用1cm比色皿,275-330nm波长范围, 进行扫描。从吸收曲线上读出对苯二酚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3.2 对苯二酚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作 在6个25ml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1.0, 2.0, 3.0,4.0,5.0ml 对苯二酚标准溶液,加入0.5ml pH=4.1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用二次蒸馏水定容,振荡混匀。用1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用光度模块作标准曲线。 (2)试样中对苯二酚含量的测定 准确吸取一定体积的样品于40ml容量瓶中,加入0.5ml pH=4.1乙酸-乙酸钠,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光度模块中直接读出试样中对苯二酚含量。 4. 实验结果 4.1 测量波长的选择 从吸收曲线上读出对苯二酚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288.80。 见图1 吸收曲线 4.2 对苯二酚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作 见图2 标准曲线 (2)试样中对苯二酚含量的测定 对苯二酚含量0.354 相对误差为11.5%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分类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分类 一.分光光度计的一般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计是利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不同种类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相似,都是利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源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源被吸收,通过测量样品的吸光值,经过计算可以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二.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不同种类的应用领域有什么区别? 分光光度计有哪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1.分光光度计按照波长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1)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范围为400~760 nm的可见光区;(2)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3)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范围为大于760nm的红外光区;(4)荧光分光光度计:用于扫描液相荧光标记物所发出的荧光光谱;(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发出被测的特征光谱辐射,被经过原子化器后的样品蒸气中的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特征辐射被吸收的大小,来求出被测元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计按自动化程度分类:可分为手动、半自动、自动分光光度计。 3.分光光度计按软件可分为:带扫描、不带扫描。 三.分光光度计最常见的用途和常用波长有哪些? 1.核酸的定量 核酸的最高吸收峰的吸收波长260 nm。利用260nm的波长可以定量测量溶于缓冲液的寡核苷酸,单链、双链DNA,以及RNA的浓度。 除了核酸浓度,分光光度计同时显示几个非常重要的比值表示样品的纯度。如A260/A280的比值,用于评估样品的纯度,因为蛋白的吸收峰是280nm。纯净的样品,比值大于1.8(DNA)或者2.0(RNA)。如果比值低于1.8 或者2.0,表示存在蛋白质或者酚类物质的影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1、电源开关,使仪器预热20分钟; ?仪器接通电源后,仪器即进入自检状态,自检结束后波长自动停在546nm处,测量的方 式自动设定在透射比方式(%T),并自动调100%与0%T。 注意:①开机前,先确认仪器样品室内就是否有东西挡在光路上。光路上有东西将影响仪器自检甚至造成仪器故障。 ②检查透过率模式下,挡光位置,透过率就是否显示00、0%T。否则要调整暗电流,按“0%T”键,使透过率显示为00、0%T。返回对光位置时仍能显示100、0%T,否则重新调100%T。通过“▲”与“▼”键,设定测试波长;按“100%T”键,使透过率显示为100、0%。 如果您要获得被测样品的透射比参数时(透射比方式):T 2、按方式键“MODE”将测试方式设置为透射比方式: ?显示器显示“ 3、按波长设置键“▲”或“▼”设置您想要的分析波长,如340nm; ?按波长设置键“▲”或“▼”直到显示器显示“340nm xxx x%T” ?每当波长被重新设置后,请不要忘记调整“100、0%T”。 4、将您的参比溶液与被测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 ?比色皿内的溶液面高度不应低于25毫米,大约25毫升。否则,会影响测试参数的精确度。 ?被测试的样品中不能有气泡与漂浮物,否则,会影响测试参数的精确度。 5、打开样品室盖,将盛有溶液的比色皿分别插入比色皿槽中,盖上样品室盖。 ?一般情况下,参比样品放在样品架的第一个槽位中。 ?被测样品的测试波长在340nm—1000nm范围内时,建议使用玻璃比色皿,被测样品在190nm—340nm范围内时,建议适用石英比色皿。 ?仪器所附的比色皿,其透射率就是经过测试与匹配的,未经匹配处理的,比色皿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确度。 ?比色皿的透光部分表面不能有指印、溶液痕迹。否则,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确度。 6、将参比溶液推入光路中,按“100%T”键调整零ABS。 ?仪器在自动调整100%T的过程中,显示器显示“ 340nm Blank 、、、”当100、0%T调整完成后,显示器显示“340nm 100、0%T”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4.2测试准备 4.2.1打开电源开关前,检查一下样品室内除比色皿架外,不应有其它东西遗留。 4.2.2打开电源开关,预热十五分钟左右。 4.2.3仪器自动进入初始化,约等待10分钟。初始化后,显示器指示220nm,绘图仪打印出“UV-VIS SPECTROPHOTOMETER MODEL 756MC”。 4.3测试过程 4.3.1先按“GoToλ”键,再输入相应波长,按“ENTER”键,波长设置完毕,此时显示器指示所输入波长数。 4.3.2先把各被测试样依次倒入比色皿中,其中一只存放参比试样。试样高度一般为比色皿高度的2/3-3/4,然后依次(一般参比放在靠身第一只)平稳的放入样品室内的比色架中,并随手将样品室盖上。 4.3.3按“ABSO/100T%”键,吸光度调零。 4.3.4拉动试样选择杆,依次测定各个试样,并按“START/STOP”键打印出结果。 4.4测试结束 4.4.1取出比色皿,擦净样品室,放入干燥剂,并关闭样品室盖。 4.4.2关闭仪器电源,盖上仪器防尘罩。 4.5附注 4.5.1比色皿使用完毕,请立即用蒸馏水或有机溶液冲洗干净,并用柔软清洁的纱布将水渍擦 1、使用范围 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朗伯-比耳定律 A =ECL 2、注意事项 ①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澄清,不得有浑浊。如有浑浊,应预先过滤,并弃去初滤液。 ②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瓶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 ③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