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许多方面还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比如阿胶,其补血的作用已经得到多种中医著作的论证,为国内人士承认,但是国外医药界希望能指出阿胶中哪些成分帮助提高钙吸收,哪些成分帮助补血。对于这种要求,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机构能够确认。而恰恰是这种问题,挡住了中药及民族药在国外申请药准字的道路,于是人参、银杏、黄芪这些非常有名的中药制成品在外国得不到认同,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也不认同其为药品,销售只能在食品柜台上,而进不了药店。这就好比中国人烧菜,放调料时一般就是凭感觉,大厨师也是这样,但烧出来的口味就是好。西方人学烧中国菜,一定要问放多少克盐?多少克糖?即使这样,烧出来的口味未必好。通过我们在西藏的考察调研,藏医药的发展和走出国门,同样面临这一重大的基础性的问题。

而当我国的很多复方药因为一时“说不清楚”而在国际市场门外徘徊时,日本等国的“洋中药”却大行其道。日本等国所生产的中药以单方为主,比较能说清楚每种药物的作用。被日本称为汉方制剂的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现代高新技术,从品质到外观均优于我国。据了解,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的日本,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

的《伤寒论》等,原料的75%又由我国输入,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已达到80%左右。泰国在2000年加入到承认中医、中药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后,也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市场。我国国内是国产中药的最主要市场,一直占我国中药市场销售额的90%以上,但近年来,“洋中药”已经开始返销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一些相当于藿香正气丸之类的药品,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进口日本、韩国生产的中药超过1亿美元,远远大于我国中药同期出口到两国的金额。如今,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经超过6亿美元,2001年,我国原药材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中药材净顺差达到2.38亿美元,但是中成药逆差达到了3.9亿美元,两者相抵,相差1.52亿美元。

中药大国没能成为中药强国,固然与国际上的不认可有关,与“洋中药”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关,同样也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我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中药产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中药产业的发展效率不高。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产权的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的脱节,创新机制的缺乏和风险的不合理分担,也使得中药产业前

进的动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的中药生产工艺虽有一定的进步,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尚未根本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标准不规范、不严格,使得我国在中药上的传统至尊地位,已经受到强有力挑战。

二、我区中药(苗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为加快我区中药(苗药)现代化建设,我区建设了忠庄药业园区,规划用地2000亩总投资规模6.5亿元,现已投入2.8亿元。目前,入驻园区的药业企业有百花、万胜、裕仁、廖元和堂、颐和、华卫、万才、苗王、天龙等9家,均取得了国家GMP认证,拥有国药准字62个,形成了以中成药研究、生产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园区还外有康义药械和康盛药业两家企业,生产贴膏药和药酒。

园区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显著成绩。如:2007年园区医药企业完成产值8.41亿元,工业增加值1.32亿元,销售

收入7.14亿元,上缴税收2982万元。在金鼎、深溪、巷口三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15000余亩,其中杜仲8000亩,鱼腥草6300亩,黄柏300亩,天麻30亩,黄姜300亩,青蒿500亩。

2007年,园区药业企业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都在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调整经营管理模式,力争在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在企业自身努力寻找突破点的同时,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对园区药业企业的发展投入极大关注,努力为企业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扶持和引导工作:

1、继续加强对园区医药龙头企业百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扶持,促进该集团公司发挥医药龙头企业的整合、带动作用。

2007年,我区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遵义市红花岗区鱼腥草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立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