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与心理学

儿童游戏与心理学
儿童游戏与心理学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欢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的研究。

一、游戏的理论

(一)早起的游戏理论

19世纪和20世纪初较有影响的游戏理论主要有一下集中。霍尔德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为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三种欲望是: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由于有童年,才会有游戏。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显示的强制

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里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埃里克森则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神经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治疗。

2.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语词和表象),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象为存在的。以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

3.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有收到

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组儿童拜托自我中心倾向,学会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象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磅礴,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趁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重要作用。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一)创造性游戏

它是由儿童独立自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模仿和想象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建筑性游戏是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造各种建筑物,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技巧;表演游戏则让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创造性游戏通过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二)教学游戏

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涨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从长远来看,教学游戏是儿童对于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和适应现实的一种手段。

(三)活动性游戏

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投掷等。它还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识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游戏中出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游戏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是7-I 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

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两人以上。

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无所事事行为儿童不是在玩.而是注视着身边突然发生的使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自己摆弄自己的身体。在椅子爬上爬下,站在老师周围或跟随老师,或坐在一个地方凝视四周。

旁观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他时常与被观察的儿童谈话。提出问题或建议,但不全然进入游戏。只是旁观是观察特定的一群儿童.而不是等待任何引起他兴趣的事发生。

单独游戏儿童单独游戏或在与其他儿童在说话的距离内独自玩或玩与其他儿童不同的玩具,不想靠近其他的儿童,他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并不在乎其他人所做的事。

平行游戏儿童独自游戏,但他所玩的玩具和周围的孩子类似。他在其他儿童的旁边玩.但不是和他们一起玩。

联合游戏儿童和其他儿童一起玩。沟通内容与共同活动有关;有游戏树‘料的借入与借出。所有的成员从事类似的活动。没有分工,活动中的材料、目标和作品缺乏组织性:儿童个人的兴趣不隶属于团体的兴趣。

合作游戏儿童在一个团体中游戏.组织目的是为了制作一些材料成品。努力达到一些竞争目标、成人及团体生活的戏剧化情景。

儿童心理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儿童心理学》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儿童发展心理学 2、遗传决定论 3、跨文化研究 4、幼儿期 5、关键年龄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 1、发展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卢梭。() 3、陈鹤琴采用测验法研究儿童心理。() 4、1岁左右儿童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自如。() 5、华生主要研究儿童的情绪。() 6、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向前推进的。()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指出生至青少年初期的人。() 9、0-1岁是乳儿期。() 1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1、对儿童的动作训练越早越好。() 12、格塞尔设计了双生子爬梯实验。() 13、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个性。() 14、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等特点。() 15、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称

横向研究。()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2、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何谓关键期?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启发?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计28分) 1、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2、试述儿童手、行走动作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认为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指3-6、7岁。 5、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判对1分,改对1分) 1、×,发展与儿童对调 2、×,卢梭改成普莱尔 3、×,测验法改成日记法 4、×,1岁改成1.5岁 5、×,情绪改成行为 6、√ 7、√ 8、√ 9、×,乳儿改成新生儿 10、√

儿童心理评估量表

瑞文测验、儿童孤独症量表、多动症量表、儿童气质量表、儿童行为量表、 DDST或 DST智力筛查量表: (1)测验目的旨在进行智力筛选,以便对可疑者作进一步诊断性的检查。 (2)编制者 William K.Frankerburg等,1967年公开发表。 (3)适用范围 0~6岁婴幼儿。 (4)测验时间 15分钟左右。 (5)量表构成量表有105个要求或项目,根据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次序先后不同,各项目与0~6岁的某个年龄段相对应。这些项目在测验表分别安排于4个能区,包括: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身边处理及社会适应能力4大项。(6)测验结果分为正常、可疑、异常及无法解释4种。(7)评价操作简便,花费时间少,工具简单。能从多个维度(能区)评价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发育的程序性和时间性;同时,其检查、评价方法也是我们了解其他的儿童发育评价方法的基础。但实际应用中,4岁以上项目明显不足。 GESELL智力诊断量表: (1)测验目的用于测量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育程度,诊断可能有发展迟缓的儿童。 (2)编制者由美国心理学家A.格塞尔制定的婴幼儿发展测量工具。最初发表于1925年,后对它做了几次修订,先后发表于1937、1940、1947和1974年。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在临床上试用格塞尔量表。 (3)适用范围0~5岁婴幼儿。 (4)测验时间约30分钟。 (5)量表构成量表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①应人能:测试幼儿对周围人的应答能力。②应物能:测试幼儿看物、摘物和绘画等能力。③言

语能:测试幼儿听、理解和言语能力。④动作能:测试幼儿坐、步行和跳跃的能力。结果以发展商数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6)评价格塞尔量表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它不仅适用于测量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比其他量表更适用于伤残儿,被认为是婴幼儿智能测试的经典方法。贝利测试量表:(1)测验目的旨在测量儿童当时的心理发展状况(2)编制者贝利(N. Bayley)等1933年发表该量表,1969年出版修订本(3)适用范围2-30个月的婴儿(4)测验时间约45分钟(5)量表构成本量表有三个分量表:①智能量表,包括感知一运动项目,如辨别形状、搭积木、放置形状板等共163个项目。②运动量表,主要属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项目,如俯卧抬头、坐、站、走、翻身、跑等共81项。③社会行为,主要记录每个月龄儿童的个性特征,如做测验时的情绪反应和合作行为。(6)评价从测验编制技术的角度看,贝利量表是被公认为最好的婴儿测验,它具有科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心理学实验上,常用它作智力前后变化的对比。然而,该量表应该主要用来测量当时的发展状况,而不是预测将来的能力水平,或者说用婴儿的测验分数作出长远的预测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0-6岁儿童神经心理测验:(1)测验目的旨在测量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发育程度,可以筛选出可能有发展迟缓的儿童,为其进一步鉴定和早期干预提供帮助。 (2)编制者黄惠玲,2000年。(3)适用范围0~6岁幼儿。(4)测验方式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儿童心理学33个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一(100分) 请应用第1~2章所学内容针对以下任一问题发表看法: 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看法。 答: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看法。 2.一位幼儿园教师建议父母:不要太担心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冲突只表示他们遇到了问题并开始尝试处理问题,孩子们可能会有建设性地解决他们的冲突并从中获得成长。请问这位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谈谈你的观点。 答;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答案一: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答案二;:(1)观察法、临床法和个案研究法较为适用。 (2)因为观察法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仪器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临床法与访谈法相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并用;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此外,其他方法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心理物理法等。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趣味心理学实验 1、从众实验 (2) 2、服从实验 (3) 3、竞争实验 (5) 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6) 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 (7) 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 (8) 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9) 8、“迟延满足”实验 (10) 9、“感觉剥夺”实验 (11) 10、情绪实验 (12) 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13) 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 (15) 13、印刻实验 (16) 14、视崖实验 (17) 15、霍桑实验 (18) 16、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20) 17、蔡格尼克效应 (22) 18、责任分散效应 (23) 19、习得性无助实验 (24) 20、证人的记忆 (25) 21、如何表扬孩子? (26) 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 (27) 23、用绿墨水写红字 (28) 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9) 25、“见钱眼开” (30) 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 (31) 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 (32) 28、第一印象重要还是第二印象重要? (33) 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34) 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 (35)

1、从众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 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8个心理著名效应

1.霍桑效应 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有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通过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却无处发泄,而谈话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2.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3.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4.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光环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名人效应”。例如: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5.马太效应 它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

学前儿童发展计划心理学检验测试题

.\ 第一阶段测试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章至第5章(总分100分)考试科目: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关键期 2、遗传决定论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4、幼儿 5、年龄特征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 3、乳儿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4、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 5、华生主要研究儿童的情绪。() 6、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向前推进的。() 8、观察目的性差是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之一。() 9、0-1个月是乳儿期。() 1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1、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吵,常常是因争夺玩具而产生的。() 12、学前儿童的劳动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13、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个性。() 1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15、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称横向研究。() .\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陈鹤琴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儿童的心理()。 A日记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2、谁设计了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成熟对发展的影响比学习更重要()。 A格塞尔 B华生 C霍尔 D皮亚杰 3、1-3岁属于哪个年龄阶段()。 A新生儿 B乳儿 C婴儿 D幼儿 4、认为儿童的游戏复演了从原生动物到人的越来越复杂的各个阶段,这是哪种游戏理论的观点()。 A剩余能量理论 B放松理论 C训练或前练习理论 D复演理论 5、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高尔顿 C皮亚杰 D格塞尔 6、吉布森等人设计的视觉悬崖实验是用来测儿童的()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7、3岁幼儿能分辨的方位是() 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以上都行 8、观察力初步形成于() A婴儿 B幼儿 C乳儿 D新生儿 9、儿童行走动作形成的关键年龄是() A 1岁 B 2岁 C 3岁 D 4岁 1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A从抽象到具体 B从主动到被动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成体系到零乱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5、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20分) 1、试述学前儿童手、行走动作的发展。 .\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该时期就称关键期。 2、认为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6、7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4、指3-6、7岁的儿童。 5、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8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中的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幼儿心理学考试试题

1..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使什么?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3)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4)幼儿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感知觉的影响。 3.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吼道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4..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5)较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6.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7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8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社会化一般的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9.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10.简述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表现? ①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1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有哪些基本特点? (1)发展的高速度 (2)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2.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在游戏中幼儿更好维持有意注意 1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儿童心理学知识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分歧 一、儿童言语的发展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活动,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游戏或探索周围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大声地自言自语。如: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孩在玩拼图,他说:”那红色的块呢?我需要一块红的,现在我有一块蓝的,不,它不合适,让它在这里试试。” 皮亚杰称这种言语为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sm speech),它反映了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想象到别人的观点。所以,皮亚杰说:儿童经常自言自语,不介意别人是否理解。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的思维。 他认为认知成熟和某种社会经验最终会导致自我中心言语的消失。 维果茨基强烈反对皮亚杰“儿童言语是自我中心的、非社会的”论断。他认为儿童自言自语是为了自我指导和自我指向,因为语言帮助儿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行动过程,他认为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包括持久注意,长时记忆,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和自我思考)的基础。 随着儿童的成长,活动任务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的自我指向语言逐渐消失,而内化成一种内部言语,也就是我们每天在思考和行动时使用的一种和自己的对话。 在过去20年中,人们做了大量研究,试图从两大理论中决定取舍。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支持维果茨基。 现在人们一致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个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言语。研究发现,当面临困难任务,在出了错或不知怎样继续做时,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自言自语。维果茨基预测:随着年龄的变化,自言自语会逐渐消失,出声的言语转化为一种无声言语或轻微的嘴唇运动。在困难任务下运用自言自语较多的儿童,比沉默寡言的儿童注意力更集中,更投入,成绩进步更快。 二、认知的起源 如果说自言自语是认知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它是从哪来的呢?维果茨基认为,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起源于社会相互作用。维果茨基强调认知的社会起源,这是他和皮亚杰最主要的意见分歧。 通过和社会中更加成熟的人一起活动,儿童开始支配自己的行为,开始运用一种在本民族文化中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思考。当儿童和成熟的搭档交谈时,他们会把这些对话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个人言语的一部分,并用类似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语言。 三、知识的建构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最重要源泉是儿童本身,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是自发的探索者,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加以检验。但是,皮亚杰强调知识的个体建构,知识是个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环境的探索建构起来的。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是积极的求知者,但他不把儿童看成单一的自然人,他认为儿童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了认知发展。他认为,一旦婴儿学会了感情表达,特别是能借助言语进行表达之后,他们参与社会交流的能力就得到迅速发展。其基本的感情能力就会转化成一种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过程。所以,维果茨基是社会建构论者,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 四、教学与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与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因而,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主张为受教育者提供机会,都承认个体差异。但是,维果茨基式的教学不强调自我启蒙发现,而重视合作。同伴的合作也可以促进协同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题 虽然埃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 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氏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成功解决冲突,就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有些心理游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 知的。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 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 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 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 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 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 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 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 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 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 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 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 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受害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 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幼儿心理学考试试题

1..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使什么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3)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4)幼儿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感知觉的影响。 3.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吼道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4..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5)较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6.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7 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8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社会化一般的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9.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10.简述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表现 ①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1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有哪些基本特点 (1)发展的高速度 (2)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2.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在游戏中幼儿更好维持有意注意 1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

儿童心理学个话题讨论

儿童心理学33个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一(100分) 请应用第1~2章所学内容针对以下任一问题发表看法: 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 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答: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2.一位幼儿园教师建议父母:不要太担心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冲突只表示 他们遇到了问题并开始尝试处理问题,孩子们可能会有建设性地解决他们的冲突并从中获得成长。请问这位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谈谈你的观点。 答;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 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答案一: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答案二;:(1)观察法、临床法和个案研究法较为适用。 (2)因为观察法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分析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

儿童心理学三个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跨文化研究: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幼儿期:指3-6/7岁 5、关键年龄: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 1、发展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发展与儿童对调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卢梭。(×)卢梭改成普莱尔 3、陈鹤琴采用测验法研究儿童心理。(×)测验法改成日记法 4、1岁左右儿童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自如。(×) 1岁改成1.5岁 5、华生主要研究儿童的情绪。(×)情绪改为行为 6、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向前推进的。(√)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指出生至青少年初期的人。(√) 9、0-1岁是乳儿期。(×)乳儿改成新生儿 1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1、对儿童的动作训练越早越好。(×)越前加并非 12、格塞尔设计了双生子爬梯实验。(√) 13、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个性。(×)个性改成认知 14、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等特点。(√) 15、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称横向研究。(×)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 从上到下 2. 由近及远 3. 由粗到细(略阐述一下) 2、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物质基础。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0-1岁),乳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学龄初期(6-11/12岁),少年期(12/12-14/15岁),青年早期(14/15-17/18岁)

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八种著名地心理游戏(参见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地互动,也是身为大人地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地,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地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地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地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地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地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地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地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地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地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地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地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地,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地爱我.”小时候对自己地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地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地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地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地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地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地《自我对话地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地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地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地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地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地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地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地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地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地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地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地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地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地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地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地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地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地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地角色在迫害你身边地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地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地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地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地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地剧码. 是地……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地心理游戏是:“”,就是“是地……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