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最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最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最新)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 狐狸丁零继续抬起

2.壮丽形状克服兄弟肠子场子秘密蜜蜂

第二课时

1.(1)扑通-扑通扑通呼噜-呼噜呼噜哗啦-哗啦哗啦咕咚-咕咚咕咚

叮当-叮当叮当轰隆-轰隆轰隆

(2)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笑嘻嘻、乱哄哄、轻飘飘、红彤彤、雾朦朦、喜盈盈、亮晶晶、黄灿灿、孤零零

2.钓鱼、套牛、当被子、晾衣服当滑梯、栓小偷、当锚、当秋千

3.(1)要是把长辫子拴在狗狗的脖子上,就可以遛狗了。这样我就不用花钱去买狗链子了。

(2)要是把长辫子拴在门前的大树上,就可以荡秋千了。我就不用天天去公园了。

4.(1)假如我会变,我要变一条条河流,流向沙漠,流向田野、流向水库,流向大海,真正为人类解决水的问题,让沙漠成为绿洲。

(2)假如我会变,我要变一座漂亮的教学楼,给山里没有教室上课的孩子,让他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本领。

(3)假如我会变,我要变成一位能医治百病的医生,给那些缺医少药的人,那些看不起病的人,送医送药送健康。

(4)假如我会变,我会变成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要用手术刀从死亡线上挽回一个又一个生命;我要用双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特效药;我要用仪器为每一个患者检查出病因,让他们不再受煎熬;我要攻克一个又一个不治之症;我要解救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我要尽到一个白衣天使的义务!

(5)假如我会变,我将变成一台清除垃圾的机器人,为地球环保服务!只要它是垃圾,我都会把它吃进肚子里。他们要经过特殊的处理,然后排放出新鲜的空气。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师画简笔画,高高 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 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 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 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 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 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 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 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 里? 1.学生自主学习,并 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 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 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 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 考: (1)这句写了什么 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 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 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 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 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 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 么?通过“回”字你仿佛 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 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1.学生读诗句,结合 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 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 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 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7课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读通读准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词,学习理解“钓鱼”部分内容,练习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这个课题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学生质疑: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下面我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二、预习展评 1.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生自学课文) 出示生字新词,指导读正确。 (1)正音:“垂、斩”为翘舌音;“遵”为平舌音;“铭、汤”为后鼻音。“竿”读第一声。 (2)认读生字“汤、钓、钩、拖、规、竿、毫”。 说说记忆方法。 ①以旧代新法:如“豪”代“毫”。 ②部件1﹢1法:如左边是“夫”右边是“见”合起来就是“规”。 ③儿歌会意法:如区别“钓”和“钩”:一点鱼饵钓钓钓,带上弯钩钩钩钩。 记忆“竿、拖、汤、规”:长竹用来当鱼竿,手儿拖起大鲈鱼,汤儿莫忘三点水,规定未见也执行。 2.出示生字词:必须汤姆铭刻允许从未见过钓鱼鱼钩鱼竿泛起涟漪遵守规定夜幕初垂小心翼翼斩钉截铁 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比较:“钓”和“钩”“未”和“末”“允”和“充”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涟漪铭刻小心翼翼斩钉截铁允许必须 听老师范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三、整体感知 1.谁能在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意味深 长坚持自己的意见 2.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 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最新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 教案 【导语】《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而死去。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小姑娘抱着木水罐往家走。她看见一只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捧到小狗嘴边。小狗舔干了水,朝着小姑娘欢快地摇起了尾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进而的水还是满满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银水罐捧到母亲嘴边。就在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母亲喝了水,感到精神好多了。 金水罐里还剩下一些水,多么清凉新鲜的水呀!小姑娘刚想喝一

口,看见一位过路人站在门外。他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水喝吗?”“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过路人接过金水罐。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教案】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进行一个心理小测试。 2、由此,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在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人,并且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它比钻石还要珍贵、还要闪亮! 3、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的?(困境中) 师述:其实,那时何止小姑娘一人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这个困境是指——(缺水)

Removed_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巴邱小学 陈小红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心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播放《生日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听到这熟悉的生日歌,你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看,谈到生日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可 是有一位老师却在课堂上谈论生日时,遇到了沉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7课《可贵的沉默》。板书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二、观察插图,指导说话,学习与图相关的内容。 刚才大家都说的真好,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会学习的孩子。老师请大家来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出示图一) 1、仔细观察,说说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下面先请看第一幅图(出示图一)说一说,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情景? 3、同学们打开书本第72页,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内容,大声读一读。谁 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1、生读,师相机出示幻灯片,指导朗读。“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2、是啊,爸爸妈妈都十分重视我们的生日,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我们多么幸福啊!这时候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感受爱 3、请同学们把这部分内容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4、那我们呢?平常生活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二)、 1、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可真多啊!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的请站起来! 2、你们真是懂事、孝顺而又有爱心的孩子,老师真替你们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3、老师发现,坐着的同学都沉默了.老师也想来采访这些沉默的同学,你们刚才在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为什么老师说他们犯了错还可爱? 是啊,知错能改的孩子就是可爱的。你们也是可爱的。 (三)孩子们懂事了,他们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1、孩子们的礼物是稚拙的,但父母却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礼物,而是孩子们的心意! 2、讲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懂得爱,回报爱是一个人的美德!”愿同学们都能做个这样的孩子。 3、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呢? 四、欣赏诗乐朗诵,升华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回报。 1、配乐诗朗诵!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爸爸妈妈啊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3、汇报交流。 4、小结:是啊,爸爸妈妈这种无私的深情的爱,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动,老师还想告诉大家,不仅有父母,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在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都应该懂得回报。课后,老师讲送给每位同学一张这样的爱心卡,爱的方式有很多,这些只是老师的建议,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可贵的沉默》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十七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温暖》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温暖》原文及教 案 【原文】 小韩是雷锋班的战士。一天,他的棉裤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好几个小洞。小韩出车回来得很晚,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 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当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时,心想,天气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出操、出车,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的身上。 第二天出完操回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自己的棉裤已经补好了,他惊奇地叫起来:“哎,奇怪呀!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摇头说不知道。雷锋在一旁也不吭声,不住地用火钩捅炉子,把炉火捅得旺旺的。 过了一会儿,班里的一个战士终于告诉了小韩:“班长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睡呢!” “又是班长!”小韩感动得一下抓住雷锋的手…… “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边说边放下小韩的手,又拿起煤块往炉子里添。 炉火烧得更旺了,小韩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写本课10个生字,做到知音、知形、知义,能用硬笔规范地书写。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暖烘烘”等词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初步培养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鼓励用硬笔书写。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 3、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人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雷锋的画像(挂图或影像资料)。 生:课前搜集雷锋的资料,如故事、日记、歌曲。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浅谈人物,激趣导入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三年级语文第17 课 姓名班别成绩 一、我会拼。 yuǎn jìn wén míng fēng chén púpúnàmèn kǒng qiūyíng hòu ()()()()() děng hòu zhǐjìng chuán shòu pǐn xíng ()()()() 二、多音字组词。 l u( ) chuán( ) chóng( ) lùn( )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露传重论 lù( ) zhuàn( ) zhòng( ) lún( ) 三、组词。 闻()尘()仆()纳()闷()品()问()尖()扑()内()闻()晶()丘()迎()等()止()境()授()兵()近()寺()上()镜()受()四、阅读文段,回答。

曲阜和洛阳相(xiāng xiàng)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lòu lù)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kān kàn)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cháng zhǎng)袍,头发(fāfà)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mēn mèn)。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在文中找近义词。 大约()拜访()等候()急忙()2、在文中找反义词。 贫乏()坐()好()默默无闻()3、在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用“”画出体现孔子旅途之苦的句子,并回答表示路途之遥远的词是表示途中生活艰苦的词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是。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