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蝶恋花的诗句

描写蝶恋花的诗句
描写蝶恋花的诗句

描写蝶恋花的诗句

1、重到旧时明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2、传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

3、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4、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难相应。

5、淡红褪白胭脂涴。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6、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7、未必情深终眷侣。沈院别初,婉若薄情句。流水落花春也去,无人再唱清明雨。

8、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9、千遍相思才夜半。又听楼前,叫过伤心雁。

10、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11、隐约绿纱窗未亮,似有魂来,小揭冰绡帐。报道感君怜一晌,明朝扫我孤山葬。

12、无那缘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4、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1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6、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17、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18、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19、最是西风吹不断,心头往事歌中怨。

20、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21、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22、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

23、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

24、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25、独上高楼云渺渺,天涯一点青山小。

26、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27、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摺,红闺此夜团圞月。

28、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

29、花儿花儿为谁开,一年春去春又来,花儿说她为一个人等待。

30、欲尽衷情书尺素,素把人误,误被红绳缚。如今道尽衷肠苦,

执手相顾天涯路。

31、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32、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33、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34、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真珠颗。今日重来花下坐。乱铺宫锦春无那。

35、且遣清风将苦累,和酒消磨,以醉偿无慰。

36、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37、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断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38、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39、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4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1、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成玦!

42、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43、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4、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45、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46、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47、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忧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穷梳拥青螺髻。

48、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49、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50、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5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2、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53、可怜无限相思苦,今宵已做他人妇。

54、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55、何以飘零何以去,风起仓皇,风止无涯旅。总向西风频借宿,从来没个长安处。

56、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58、桃叶不言人不语,眉尖一点君知否。

59、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60、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61、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62、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

一川烟草平如剪。

63、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64、泪花落枕红棉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65、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6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7、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68、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69、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70、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71、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72、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73、潭冷江清人未寐,幽光白照晶莹泪。

74、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

75、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76、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77、彼岸花开开彼岸,独泣幽冥,花艳人不还。

78、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9、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8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81、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鉴赏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鉴赏及训练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1、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2、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3、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 4、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5、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6、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 7、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8、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创作背景】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13] 【作品鉴赏】 《蝶恋花·出塞》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首小令,是侍从康熙帝出塞之作。表面是吊古,但有伤今之意,刚健中含婀娜。说从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从前,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虽仕于清廷,怕还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今古河山无定据,首句以议论开篇,简朴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而且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来。面对大好河山,多少风云人物,你争我夺,或长期或短暂地占据它,但谁也没有永久地据有这些地方。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二句白描,描绘出一幅塞外和平图景,画角声声,矫健的牧马频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从前幽怨应无数。首句议论,直接承上阕对古战场

描写油菜花的优美句子

三月里,正是油菜花烂漫的黄金季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香四溢,整个村落里,沉淀在一份淡淡的香气中。 它们只是自始至终的黄色,那样充满朝气的黄色,仿佛那阳光沉淀下来了,沉淀在薄薄的花瓣尖上。 田埂上的杂草刚刚冒尖,似乎在探寻中春天的气息,而一旁的油菜花则开的正艳。一缕柔柔的春风拂面而来,嗅去,空气中夹杂着那淡淡的花香,沁入心扉。 每到春天,田野里、小路边,山坡上,到处都是油菜花,真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油菜花的茎嫩嫩的,轻轻一折就断了,你要是用指甲在它的茎上划一下,就会留下一道痕。 油菜花的叶子是长圆形的,浓绿浓绿的。油菜花是开在茎的顶端上的,一株能开好多的小花,一朵紧挨着一朵。 花冠四瓣,呈十字形,花蕊也黄色的。微风吹来,油菜花就向我徐徐点头。你把鼻子凑近闻,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菜花味,十分怡人。 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便展现到我们眼前,从远处看,成片的油菜花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宝石镶嵌在绿色的原野上,黄绿相间,色彩斑斓,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矮。大小不一、各不相同。 大自然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用巧手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油画。几只花蝴蝶在油菜花地里穿梭,翩翩起舞,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几只燕子时不时地从空中冲下来,好像也在欣赏着这番美丽的景色。 春姑娘用手把那金黄色的海洋掀起一阵阵波浪,油菜花此起彼伏,游人好像花仙子似的在地里飞来飞去。 在这世间万物复苏的时候,百花争艳,伸出几片绿油油的叶子,顶端绽开几个金色的花团,组成花团的每一朵小花上,在纤细的花蕾周围整齐地排列着四片小花瓣,显现着一种天然自得的美。不论谁拿在手里,都会忍不住闻一闻它的香味。 大片大片涌动的金黄,像质朴的爱情陈述,铿锵感人的乐章。在一阵一阵南风的吹拂里,油菜花欲罢不能。 花瓣中间的花蕾似那舞动的精灵般,在风中翩翩起舞,散发出那醉人的香气。 记得上次离开老家田里才几点黄色油菜花,开得不多,像是用笔蘸了黄颜料后挥洒出的墨点;而这个礼拜回来一看,却是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刺得眼睛都有些痛了,好象谁不小心把颜料桶弄翻了似的。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日

柳永诗词鉴赏《蝶恋花》

柳永诗词鉴赏《蝶恋花》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成为经久不衰的绝唱。 蝶恋花原文 作者:柳永朝代:北宋体裁:词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有憔悴。 【注释】 ①伫倚:长时间地倚栏站立。 ②拟把:打算。 ③疏狂:狂放不,不受约束。 ④强(qiǎng)乐:勉强寻欢作乐。 ⑤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译文】 春风轻轻地吹,那样温柔。含着愁意,我向远望,空旷的原野无边际。油然而生春怨千丝万缕,夕阳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胧胧,那景致更是伤感迷离。我久久地无言站立,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本打算狂饮大醉一场,消我心中愁闷。可是对着美酒歌舞,虽然强装寻欢求乐,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相思,可我为了你,我宁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赏】 此首词牌一作《凤栖梧》,内容写怀人春愁。上片写伫倚危楼,凭阑无语,无人会得凭阑意,特别是这九个字:“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形象生动、真切。换头写借酒浇愁,强乐无味。上文一开一合:“拟把”是开,“无味”仍合到春愁上。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突然一转,使感情像冲块堤防的洪水一样,猛烈倾泻出来,惊心动魂,感人至深。他对爱情的态度这样执着,满怀激情,在北宋的封建社会里,是很大胆的。结尾两句称赞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形象的括性。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传诵千古句句。“衣带渐宽”,形容消瘦,即使“憔悴”委顿,瘦损而死,亦甘心不悔!这是明知无奈而甘愿无奈的爱之誓言,其热烈、执着,在唐宋作家中亦罕见,表现出柳永疏狂流通子对待爱侣的志诚须眉品格。“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春愁难道,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王国维借用这句词来比喻成大事者或成大学问者所必历之三境界中的第二境,使之流传更广,使其思想意义也得到很大深华。

描写油菜花的句子

描写油菜花的句子 1、把思绪拉近,让近的、远的、特写、全部进入到我的视线镜头拍了个遍,忙的不亦乐乎,还不停地招呼她们留影,和油菜花一起留下那美丽的瞬间,我也占了不少光,花粉满身泛着金黄。 2、油菜花是我家乡春天里最平常,最普通的花啦,一株、两株不起眼,要是连成片,汇成海,那是何等壮观啊!立刻就能震撼你的灵魂。请闭上眼,想象一下,湛蓝湛蓝的天,洁白纯净的几片云,清幽挺拔的几座山下,是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田,一眼望不到边,黄了原野,黄了小河。 3、翠绿的枝茎,淡淡的花蕾,幽幽的清香,油菜花开鼎盛时,整个小村庄都沐浴在这醇正花香里,老老少少都像喝了蜜酒,脸上写满幸福,写满了欢笑。连颤微微的老奶奶,都走出家门,去找回昨日的青春光陰;更不用说顽皮的孩子啦,漫山遍野的疯跑,消耗着永不枯竭的精力,戏耍在这金黄的世界! 4、走近细看,油菜花的长得细细长长的,叶子是青绿色的,排的整整齐齐,有的油菜花全开了,油菜花有四片薄薄的黄澄澄的花瓣十分的精致,细细的纹路就像是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有的花瓣整整齐齐地围绕着花蕊,一根根弯着腰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有的油菜花刚开了一半,躲藏在绿叶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油菜花还没有开,最外一层还是青色的,挂在油菜杆上,似乎在向人们招手。

5、俯瞰大地那盛开的油菜花像黄色的海洋,在白的云、蓝的天,还有镶嵌期间时隐时现的绿色麦浪及青山绿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奏响了一曲“海”的交响乐。春风里,花浪摇曳,轻歌曼妙,述说着春的无限美好。 6、在油菜花盛开的美好日子里,当我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里,一种长久萦绕回荡心灵中对油菜花的浓浓眷念之情,不知不觉地让我这炎热的夏季里涌出一行行滚烫的泪水。远望一片片金黄流香的油菜花,当自己置身于油菜花地里,默默感受着油菜花的金郁浓香的氛围,静静地吮吸油菜花的馨香,在灵魂和心灵深处感到阵阵的沁人心脾,怡然自得。 7、下了高速行进在乡村的水泥路上,两边是高耸入云的水沙树,山根下是满山遍野的油菜花,成梯田状,错落有致。花在风中摇曳,涌起层层波澜,整个乡村都包裹在油菜花中。高兴的是我随身带着相机,车停在路边,那一簇簇、一片片的遍地黄花金灿灿,在夕陽西映衬下,更是让人“意乱情迷”。 8、记得儿时,每逢春季,田野里都会被一簇一簇的油菜花装扮的金黄,大片的平原披着一层金装,偶尔一阵清风,大地上便掀起了片片的涟漪,烈陽下金光灿灿,甚是好看! 9、在暖暖的陽光下,油菜花的黄是那么亮,那么晃,透过肌肤晃入你的心里。置身这油菜花田,尽情享受着金色的花海,纯纯的花香,升腾着自己的灵魂! 10、慢慢睁开闭着的双眼,感受着骄陽的温暖,抚摸着小草的芬芳,

苏轼诗词与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描写一片油菜花的句子

描写一片油菜花的句子 油菜花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是一种十字花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 我国集中在江西婺源篁(huáng)岭和江岭万亩梯田、云南罗平平原、青海门源高原等,下面是描写一片油菜花的句子,请参考! 描写油菜花的句子1 1、金色的油菜花,你是快乐的,因为你创造出希望;你也是幸福的,因为你用一生的努力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我真羡慕你,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朵小小的 金色的油菜花,开在路边,开在山腰,开在山谷。同伙伴们一起在暖暖的春风 中开放摇曳、诉说衷肠。我们要开得灿烂,我们要开得耀眼,我们要开得奔放,如海洋一般,卷过高山,卷过平原,卷过江河,金色的浪涛席卷华夏大地,将 快乐和希望送到每一个角落,将幸福的种子撒进每一寸土地! 2、老家屋子的西边,也是大片的油菜花地,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金黄灿灿、随风翻涌的海洋,又如一块黄绿相间、层次分明的地毯。走近看,一朵朵油菜 花在碧绿的油菜叶子的映衬下,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无 数可爱的小蜜蜂,从这个花朵飞到那一个花朵,嗡嗡地忙碌着。 3、秋天到,油菜花慢慢的谢,但是它仍然保存着它的美,你瞧,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地浩似金海,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具魅力。每当夕阳西下,彩霞 映照着油菜地,一片彤红,美丽极!当你走进一看,啊!菜杆上挂满沉甸甸的 菜子角,有的一个个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才结角,颜色绿油油的;有 的花还没有谢落,枝杆还是那么柔软。这每一个菜杆上都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 收获。 4、初次见到油菜花时,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目不暇接的烂漫黄色海洋竟然能壮美瑰丽。我想像着,假如把飞奔的列车窗口做画框,列车瞬间而过,一个个绝妙的油画就定格在窗口中,多么美的天然油画啊。 5、太阳出来时,油菜花显得更加耀眼,于是,我带着好奇心步入金色的海洋中,一阵阵微风吹来,海上泛起波纹,一股股迷人的芳香从我的鼻子中步入 全身,我大声呼喊:“真香啊!”它像无边无际的海洋,让我在上面畅游;它 像金色的地毯,让我踩得舒适,睡得安心;它像苗条身姿的少女,躲躲藏藏, 在和我们玩捉迷藏。 6、江南的油菜花,开遍漫山遍野,开遍沟沟坎坎,微风一经吹过,浪涛滚滚,又似道道黄色的闪电滑过,使这花海有灵性,也有俏丽的动感。时见其他 颜色的花杂于期间,这花海更有生气,也更加妩媚。 7、穿梭在花海中,迎面吹来的清风让人感到十分凉爽。那风仿佛把花吹得更香。浓郁的花香,一直牵引着我往前走。这油菜花田似乎没有尽头,怎么走 也走不完。我每一次都想,再走一步,也许就能看到边际,但每一次都没有如 我所愿,依然还是有一大片油菜花田在前方迎着我。

苏轼诗歌赏析

苏轼诗歌赏析 1春宵 苏轼朝代:体裁:七绝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出处春夜。唐白居易 《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元 柯九思 《退直赠月》诗:“绣枕魂清踈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示例共度春宵 古代诗歌 原诗 春宵(七言绝句)【宋代】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1)花有清香月有阴。(2)歌管楼台声细细,(3)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1)春宵:春夜。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2)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3)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全集》传世。 2、花影

历年高考诗歌客观选择.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 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 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

赞美油菜花的诗句(汇总)

赞美油菜花的诗句(汇总) 油菜花赞 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柔风渡绿开花雨,瘦叶花扬到夏天。独有清香何自赏,群山尽染友皆酣。同遭雨打摇日落,墨籽成花待柳还。纷也扬扬斟满爱,花粉早已恋风帆。莫嫌山寨漂泊雾,草堂烟云雨水繁。《菜花》 ——清·乾隆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宿沣曲僧舍》 ——唐·温庭筠 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苹。 《题梁贤巽公房》 ——唐·齐己 吴王庙侧有高房,帘影南轩日正长。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悬灯向后惟冥默,凭案前头即渺茫。知有虎溪归梦切,寺门松折社僧亡。《安宁道中即事》 ——清·王文治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乌夜啼》 ——宋·郑熏初 春江一望微茫。辨桅樯。无限青青麦里、菜花黄。今古恨,登临泪,几斜阳。不是寄奴住处、也凄凉。 《满江》 ——元·陆文圭 试检春光,都不在、槿篱茅屋。荒城外、牯眠衰草,鸦啼枯木。黄染菜花无意绪,青描柳叶浑粗俗。忆繁华、不似少年游,伤心目。棠坞锦,梨园玉。燕衣舞,莺簧曲。艳阳天、输与午桥金谷。行处绮罗香不断,归时弦管声相逐。怕夕阳、影散近黄昏,烧银烛。 《鹦鹉曲·园父》 ——元·冯子振 紫门鸡犬山前住。笑语听伛背园父。辘轳边抱瓮浇畦,点点阳春膏雨。菜花间蝶也飞来,又趁暖风双去。杏梢红韭嫩泉香,是老瓦盆边饮处。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寒山一带伤心碧”一句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 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 C.“暝色”句为远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上人物的特写镜头, 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D.“宿鸟归飞急”这一句写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既反衬出 人的落拓无依也使抒情主人公的心骚动更加剧烈。 E. 全词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而从整体上来说, 情与景又融成一片。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阙题 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孤雁儿①

描写油菜花的句子

描写油菜花的句子 描写油菜花的句子 1、走到近处,我闻到了油菜花浓郁的花香,阵阵花香沁入了我的心脾,我沉醉在花香中。几只蜜蜂飞来飞去,辛勤地采着花蜜,它们在酿造甜蜜的生活;一群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好象在金色的屏幕上演绎童话。 2、油菜花的花期大多都是半个月左右,每朵花凋谢后都结成了许多小籽粒,那就是油菜籽,可以用来榨清油。油菜花的气味很特殊,你只有随着微风细细的闻才能闻出它那单纯的香味,让人陶醉。 3、这么多的油菜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片油菜花看做一大幅美丽的图画,我就是这片油菜花中的一朵,我也要把自己的芬芳散发出来。 4、整个油菜花的经典部分,不用说,当然是花球了。花球在茎的顶部,是金色的,上面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远看是一朵花的它,近看就会发现这个花球是由好几十朵细小的花朵汇集而成的。每一朵小花都有四个花瓣,花瓣十分小。虽然一片花瓣很小,但这么多花瓣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大花团,我用力闻了闻,只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这些花儿都抬着头,仿佛都在争先恐后地吸收着春雨的滋润,但却悄无声息,正应了那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我特别喜欢家乡油菜花开的景色。从每年春天开始,农民们就忙着翻耕土地,准备化肥、菜种,开始了一年的春种。一场细雨落下,趁着墒情,菜种播在黑呼呼的土里。待半月过后,绿油油的油菜就密密匝匝的探出头来,整个土地一片葱绿。 6、远远望去,油菜花已经开得很茂盛了,到处是一片金黄,就像在地上铺了一层黄灿灿的金色地毯。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片油菜花,心理特别高兴和激动;我和弟弟抢先钻入油菜地里,原来油菜地里有很多有游客,有很多小朋友在父母带同下观赏,拍照,笑声阵阵。 7、一下车,就被淡淡的清香包围。举头望去,金黄一片,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向远处延伸,一直伸向天边,菜天相连,真是美丽极了。 8、油菜花是一种普通的花,我喜欢它的朴素、自然、纯洁与高尚。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应该发扬油菜花的精神,默默地成长,默默地奉献。 9、仔细看,油菜花形态各异,有的刚刚开放,金黄的花瓣闪闪发亮;有的早已开放,花瓣落了,花蕊有点青青;还有的含苞待放,鼓鼓的花苞仿佛要破裂似的。 10、油菜花朵朵嫩黄,吸引了无数蜂蝶来采蜜,仔细听,总会有嗡嗡的声音。花儿多得不可计数,一朵挨着一朵,一朵挤着一朵。我也被这花吸引了,它带着我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黎烈南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 铛:音chēng,铁锅。罨:音yǎn,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

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 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