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文亮

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这一界定较为经典。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

(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

德,2002)。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

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展阶段,即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

( Cole&Cole , 1996 ; Santrock , 2001 ; Steinberg ,1999)。因此,将青少年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阶段(Steinberg ,1999) : (1)青少年早期(11岁~14岁) ,相对于初中教育; (2)青少年中期(15岁~18岁) ,相对于高中教育; (3)青少年晚期(18岁~21岁) ,相对于大学教育。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状况对青少年的划分虽然方便研究,但是对于学术交流和理论建构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便。不过,上面提到的划分阶段是值得参考的。

(二)研究内容

价值观本身比较抽象,包含的内容复杂丰富,所以,在我国心理学中采用对价值观内容分类的方法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分类一般采取两条途径:一是按类型分为经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方法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恋爱价值观等。有些研究把这些类型再细分,如把政治价值观分为平等观、民主观、法制观、权力观,把经济价值观分为金钱观和分配观等。这种把价值观细分的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4年CNKI收录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文章,仅涉及分类的4个方面,2004年和2005年的研究则分别涉及十一二个方面[1 ]。二是按维度分,有把价值观分为2个维度的: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有分成3个维度的:个人目标、社会目标、个人和社会所偏好的行为方式;杨国枢将其分为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杨中芳将价值观分为世界观、社会观、个人观。每个维度又分成很多具体的内容,如社会取向又具体划分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4个次级取向。在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中,按类型分类的方法被大量采用,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和创新。

从价值观划分类型的研究来看,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是面面俱到、研究所有的类型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一项研究不可能容纳所有的内容,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完成学业”、准备“成家”和“立业”的阶段,因此,围绕职业和婚恋这两个主题展开的价值观应该占主导地位,但研究也需要建立整体的青少年价值体系,为此,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价值内容进行研究。这就导致了在青少年价值观内容上综合价值观的研究多于单一价值观的研究。

从Rokeach量表的纬度来看,内容涉及两个纬度,每个纬度18个选择。所以,研究的内容是两个纬度的内容,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包括:舒适的生活、兴奋的生活、有所作为、世界和平、美的世界、平等、合家安宁、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拯救灵魂、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真知灼见;工具性价值观则包括:有抱负、胸怀宽广、有能力、令人愉快、整洁、勇敢、宽恕、助人、诚实、富于想象、独立、聪明、逻辑性、爱的感情、服从、有礼貌、负责任、自我控制。另外,如杨国枢划分的社会取向纬度,如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家族荣誉、关系的角色化、权威崇拜、权威依赖、顺从他人、重视名声等,都成了研究内容。

除上述研究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内容还涉及一些价值观教育以及价值观的文化层面(文化积淀)、社会层面(社会的变迁、制度、政策等)、个体层面(年龄、需要、动机、兴趣、情绪、自我概念等)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法在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实证研究中使用普遍,可以分为4个纬度。一是中外比较研究。如中日、中俄、中法等国家间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青少年

价值观的差异,积极反思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二是国内地区间比较研究,其中包括中西部比较、大城市与乡村比较、大城市间比较、港台大陆间比较,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三是国内不同民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比较,也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比较;有两个民族的比较,也有多个民族的比较。四是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文章比较了改革开放后20年间不同阶段青少年价值观的异同。还有文章用“Rokeach”量表的研究结果,进行了1987年~2004年间的比较研究(文萍

等,2005)。另外还有其他类型比较研究,如大学生价值观比较、不同性别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等。

2.理论研究

青少年价值观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将已有结果提炼为系统的、理论的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理论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东西方价值观理论的提炼,即探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价值,或从西方文化和思想中寻求有益价值观理论的内容,并反思价值观教育问题;二是思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一些概念、结构、特征、教育规律等进行探索、论证。三是理论经验总结。这类文献比较多,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内容,包括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思考类的文献,进一步将这些知识提升为价值观理论。

3.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归纳出青少年价值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实证研究使青少年价值观研究更精细化、科学化。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可以看出,1998年以后,实D _鬌证研究就开始呈上升趋势。青少年价值观实证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从收集的文献来看,大部分文献使用量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而很少有文献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在问卷调查研究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背景的论文,研究方法、问卷设计、数理统计、信度测试等方面较规范,心理学的文章一般都遵循了问卷的标准化,其他学科的问卷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已有的少量质性研究一般采用访谈方法。

(四)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

1.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工具使用上,采用了两种途径:一是引用或修改国外的调查问卷,二是自己编制问卷。在国外调查问卷中使用最多的是黄希庭修订的Rokeach价值调查表,其次是以奥尔波特价值观量表为基础修订而成的价值观类型量表,高本秀明·加藤隆胜价值观测试量表,莫里斯(Morris)的价值观量表和Braithwaite&Law的目标和方式价值观调查量表。

国内自编问卷主要有“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照台湾学者黄俊杰、吴素倩“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编制而成的价值观问卷,金盛华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孟庆茂教授编制的价值观问卷等。另外,很多研究者根据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和不同的研究需要,自己编制了调查问卷。

2.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对象包括学生、农民、军人、教师和知识分子、工人、干部,按照研究论文的百分比来算,依次为7118 %、017 %、014 %、212 %、012 %、012 %(石勇,2007)。在学生中又主要以大学生的研究为主,对中学的研究比较少,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研究现有论文859篇,中学生研究的则只有48篇,其中初中生的只有1篇。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对象的研究是不平衡的,所以“在一些研究中常常把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随便外推及所有的青年,显然是不科

学的”[2 ]。

(五)研究结果

1.中外以及国内地区间、民族间的比较研究结果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青年和国外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如对中国和巴西男大学生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男大学生在拥护价值和认可价值上持有比巴西男大学生更高的价值观,中国男大学生在遵奉价值和仁慈价值上持有比巴西男大学生更低的价值观(吴荣先,2005)。对北京和港台大学生比较研究,发现两地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排序、主导价值观不同(袁虹,2002)。

对国内的乡镇、农村以及我国东西部青少年价值观比较研究,发现乡镇、农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冒险、创新精神都有差异(许加明,2006)。对东西部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比较分析,发现在一些价值观上东西部青少年存在差异(张生勇,2006)。

对北京高校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比较研究,发现其在价值排序上不同,在政治、实用、信仰三种价值观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买合甫来提·坎

吉,1999)。对彝族和藏族大学生比较研究,发现价值观排位有差异,在“现实社会志向型”和“灵活多样型”上呈现显著差异(陈国典,2005)。个案研究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现不同民族青少年在金钱权利、从众认同、公众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李玲等,2007)。

这些研究采用了不同的价值观量表,给比较带来了不便,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外、国内不同地区间、不同民族间的青少年在价值观排序上存在差异,在有些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2. Rokeach“价值调查表”的研究结果

黄希庭等(1989)采用修订后的Rokeach“价值调查表”调查表明:青少年在终极性价值观中,“有所作为”、“真正的友谊”、“自尊”、“国家安全”列在前4位,对工具性价值观的“有抱负”,“有能力”、“胸怀宽广”评价最高。1998年黄曼娜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把终极性价值观的“合家安宁”、“自由”、“自尊”、“国家安全”列在前4位,工具性价值观的“有抱负”、“胸怀宽广”、“有能力”、“诚实”列在前4位。文萍等(2005)把自己的调查和黄希庭、黄曼娜的研究进行了纵深比较,结果显示,在终极性价值观中,青少年学生对“合家安宁”、“自由”、“幸福”和“快乐”的评价最高,在工具性价值观中,青少年学生对“诚实的”、“胸怀宽广的”、“有能力的”和“雄心壮志的”评价最高。结论认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明显具有个人中心的终极取向,更强调道德价值手段取向。

总体上看,青少年主导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乐观的。青少年非常重视自我感受、判断和体验,从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慢慢放弃集体主义价值观,更倾向于个人利益,比如个人幸福、自由、快乐。

3.理论研究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基于价值观“社会文化依存性”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方面的价值观研究。有研究从批判地接受儒家文化来思考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李有成,1999)。思辨研究逐渐认为价值观是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标准。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价值体系,从而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

大部分研究认为价值观的内容是复杂的丰富的,可以依据不同类型作更细的划分,当然,也有学者对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兰刚,1996)。

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特点

(一)方法单一和对象狭窄

迈克·邦德在其《中国人的价值观》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的价值观研究中已有多种方法被采用,比如故事内容分析法、学校公用课本分析法、主题统觉测验、自陈问卷等[3 ]。但就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问卷法,另外还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对象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据石勇的统计,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占到7118 % ,而如农民青少年、打工青少年等非学生群体的青少年研究很少。

(二)整体内容和单一内容并存

在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内容方面,发现绝大多数研究是一种综合式的研究,即研究内容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观的所有方面。当然,也有一部分单一价值观维度的研究,这方面研究包括职业价值观、婚姻价值观、自我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等。

(三)地域和学科分布不均衡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地域特点,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研究者的地域特点,二是研究对象的地域特点。就前者来看,主要是围绕大学或研究中心展开,汉区的研究者多研究汉族青少年价值观,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者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前期研究者对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理论探讨、经验总结较多,后来的实证研究要多点。就研究对象的地域特点来看,除没有明确地域特征的文献外,关于大城市的价值观研究较多,尤其是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浙江等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地区的价值观研究较少。

在学科方面,因为青少年价值观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各人文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比较而言,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文献较多,然后是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法律等角度。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领域对价值观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多,但研究取向主要是经验层面的探讨,涉及面较广的是对大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工作体会、经验层面进行描述,水平较高的是一些调查研究。

在性别方面,还没有看到专门研究女性或男性青少年价值观的文献。

三、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展望

(一)建构概念的共识

我国学者在青少年价值观概念的界定上尚没有形成共识,往往是各取所需,这虽然对价值观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却不利于知识的整合和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术间的交流和理论建构。以后的研究不仅要在价值观概念上达成共识,而且要在青少年的年龄划分上达成一致,这是对以后研究的期待。

(二)注意方法的多元

不能仅以调查问卷为主,还应重视质性研究方法在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上文所述,除了问卷,还可采用故事内容分析法、学校公用课本分析法、

主题统觉测验等方法。我国的青少年价值观研究长期以来都过度依赖问卷法,尤其依赖国外的价值观问卷。以后的研究,不能只是采用简单修订后的问卷来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编制适合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量表来进行研究。

(三)注重深入的历时性研究

在我国的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中,一些研究工作往往流于表面,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深入探讨,历时性研究很少,大多数研究都是共时性研究。更有一些研究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研究与研究之间在被试选择、方法采用甚至是所获得的结论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和进步。以后的研究,被试选择范围应扩大,方法应创新,急需一些历时性的深入研究。

(四)进行全面的研究

这里主要强调研究取样的代表性问题。迈克·邦德和施瓦茨(1994)都十分重视样本代表性在解释价值观研究结果中的重要意义[4 ]。但事实上,在我国的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中,被试主要是来源于大城市的城市汉族学生,并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所以,进行一项考虑到各方面内容、各种职业、各个地区等多方面维度的价值观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重视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以往的研究依赖问卷调查、经验概括、理论思辨来了解青少年的价值观现状,这就使研究者很难提出科学的、有效的、针对性强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手段。而西方的价值观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形成了多种教育理论,如人格品质教育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怀主义理论、综合教育理论等,而且已经发展出了很多具体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技术,如价值观澄清(values clarif

ication )、价值观辨析(values analysis)、圆桌时间(circletime)、公正团体( just community)等等。这些对我们的研究发展都具有启发意义。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者应该为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勇,刘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统计与分析[J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 (3) :24 - 27.

[2 ]夏凌翔.我国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研究述评及构想[J ] .青年探索,2002 ,

(2) :29 - 31.

[3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3) : 56 - 63.

[4 ] M. H. Bond ,‘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 : A cultural - level examination’P sychology - and - Health. 1991Feb , Vo l . 5 (2) : 137 - 152.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Teenagers’Values

LIU Wen - liang

(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 Chengdu ,610068 ,

China)

Abstract :Teenagers’values are the standard and criteria by which they can distinguish the right from the wrong , glory from shame , the good from the bad ; also

which can guide their behaviors. Through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n such fields as the definition , the content , the methods and the studying tools for study , the objects and results of the researches on teenagers value , we have found out that scholars had made rich achievements. Meanwhile we should notice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2advantages in the research. For example , narrow range of the objects , singularity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 we should focus on such items as common comprehension of the conception , multiplication of methods ,comprehensive objects and the education of value as well .

Key words:teenagers ; value ; review

文献综述范文-仅供参考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如今的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在现代市场的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的价值更高。本文对品牌、品牌战略的定义分类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 一、引言 1、品牌的起源、定义 品牌(BRAND),来源于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经济时代放牧主给自己的牲口打上的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人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贸易的增长,需要一种能普遍用来辨认商品的标记,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现代品牌与早期品牌标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己不是一种单纯的品牌标记,而成为一种可以转让买卖的工业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财产一样受法律保护。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兹在其《唐舒尔兹论品牌》一书中表述道“品牌是为买卖双方所识别并能够为双方带来价值的东西。”在唐舒尔兹的营销世界里“品牌”不过是所有者赖以赚钱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一种产品、一种服务、一件东西、一个观念、一个过程、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者几乎任何东西。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大卫阿诺德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成果, 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一旦成为成功的品牌, 市场领导地位及高利润自然就会随之而来。”吉尼斯

公司前董事长安东尼特纳法认为:“从本质上讲,品牌是识别标志, 是区分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产品的标牌。品牌也是一种简约的标识、用容易识别和记忆的方式描述产品的重要特征,如形象、用途和价格。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2、品牌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看,品牌是一种资本。它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界定,即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流动性和赢利性等特征。同时,品牌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有着与其他类型的资本相区别的独特性: (1)非实物性。品牌不具有独立实体,只是表示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和获取超额利润的非实体资本。 (2)高价值性。品牌凝结了大量的劳动,具有很强的收益效用,因而价值都比较高。 (3)增值性。品牌产品由于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垄断性,所以可以使自己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4)重复使用性。品牌作为一种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本身不会发生有形磨损,相反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也越大。基于品牌的上述本质和特征,可以从资本的角度将品牌定义为“企业使用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能为其产权所有者或合法使用者提供权益或优势,并能带来经营收益的非货币性资产,其价值是依据已经耗费的资金和未来创造的收益估算的”。 二、国内外品牌战略学派理论 (一)品牌整合战略学派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文亮 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这一界定较为经典。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 (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 德,2002)。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

关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的调研报告(整理)

关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 1. 国家民族认同感强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效显著。 2. 人生信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 社会参与意识强烈。 4. 崇尚快节奏的体验方式,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5. 现实交友为主,网络交友日渐凸显。 6. 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功利化。 7. 消费娱乐标签化,引领消费时尚。 二、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 两极化的价值取向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主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他们对自身的道德评价反映出问题的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在滑坡。渴望开公司、赚大钱、成明星,反映了他们如成人般现实,趋于功利化;其追求个性张扬的想法,也反映出这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是,这种思想一旦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大行其道,从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

2. 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失调 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成人和同伴群体中的不良习惯极力抨击,但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青少年在群体社会化阶段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其自我控制力比较差,个人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和同伴群体的影响,难以拒绝不良诱惑。网络信息更加大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其“本我”的监管难度。 3.网络的精神依赖与日俱增 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更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于是沉迷网络游戏(或聊天)往往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精力分散,性格孤僻,背离社会行为准则,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 4. 信仰危机凸显 很多人把经济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质就是导致人们的信仰缺失、心灵空虚及情感荒漠;另一方面,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形成人生信仰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对一些事物的价值判断还停留在肤浅阶段,对人生意义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如认为幸福就是有钱、快乐、自己过得舒服),这无疑向我们发出了一些警示信号,他们人生信仰的塑造和引导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问题归因:

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天艳 作者单位:云南大理学院护理学院,671000 刊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7,28(17)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30条) 1.王美荣;庄玉芝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工企医刊 2004(05) 2.Raths L;Harmin M;Merrill;Simon S Values and teaching 1966 3.Krathwohl D;Bloom B;Masia B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II,affective domain 4.Kurtz R;Warry J Caring ethic:More human kindness,the care of nursing science[外文期刊] 1964(01) 5.Peters T;Waterman R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2 6.Kluckhohn C 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1951 7.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8.Schank MJ;Weis D Study of value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graduate nurses from a secular and a nonsecular program[外文期刊] 1989(01) 9.Schwartz S H;Bilsky W 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外文期刊] 1987 10.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olleges of Nursing 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1998 11.Schank MJ;Weis D Exploring commonality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mong nurse educators in the U.S.and England 2000(01) 12.Mary Jane Shank;Darlene Weis Service and education share responsibility for nurse's value development 2001(05) 13.Elfrink V;Lutz 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essential values:National study of faculty perceptions,practices,and plans[外文期刊] 1991 14.梁玉慧提高招聘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做法[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 2003(09) 15.王美荣;庄玉芝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工企医刊 2004(05) 16.高玉芳护理理念的制定[期刊论文]-现代护理 2002(10) 17.杨支兰;李秋萍护理专业价值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6(03) 18.Weis D;Schank MJ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professional nursingvalues[外文期刊] 2000(02) 19.Schank MJ;Weis D A study of value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and graduate nurses from a secular and a nonsecular program[外文期刊] 1989(01) 20.Kelly B The professional values of English nursing undergraduates[外文期刊] 1991(07) 21.Martin P;Yarbrough S;Alfred D Professional values held by baccalaureate and associate degree nursing students[外文期刊] 2003(03) 22.关其英护理人员心身衰竭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护理 2004(12) 23.赵曙光;李晓予用理念指导护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护理理念[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06) 24.张利霞护理管理者领导行为和方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期刊论文]-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04)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 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 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 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1、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明确我们研究工作的意义 2、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 3、熟悉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1、几种主要的文献媒介:报纸:报纸的类别;报纸的特点;书籍:书籍的类别;书籍的特点;杂志:杂志的类别;杂志的特点;网络:网络的类别;网络的特点; 2、选择媒体的原则: *科学性、真实性 *学术性、前沿性 (三)文献综述的意义及写作 1、文献综述的意义 *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生长点 *区别本研究与别人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体有利于他人的研究 2、文献综述的要求 *参考的文献在15篇以上 *要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 1*文献综述要有层次和比较全面

*注好出处 3、文献综述的样式 见附件 4、文献综述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 常见问题: (1)综述的内容和所要研究的内容相脱节,为综述而综述。 (2)综述的文献水平低,不全面,使研究的基础不牢固。 (3)综述中只有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取舍和评价,综述者的研究角度和立场不鲜明。 (4)综述中的层次不清晰,内容不全面,使我们的研究基础有漏洞。 克服的方法: (1)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和关键词确定要综述的范围 (2)选择学术性强的媒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从人的角度了解本研究 的前沿人物,从他们入手综述研究文献 (3)明确综述的目的,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概念和研究体例。 (4)综述的框架要覆盖主要研究内容,表述体现逻辑性。 2二、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研究的意义 1、概念是理论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单位,所以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陈坚连榕 2012-8-14 14:56:54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内容提要】代际工作价值观的发展归结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契合了当前工作场所员工代际差异和冲突的研究趋势,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把握特定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这类研究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代”的主要标准,以社会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目前,多数西方的代际工作价值观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员工在工作中心化、利他观、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而我国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其发展趋势必然呈现不一样的特点。为此,下一步的研究应在严格区别社会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代”的划分标准,重点研究工作价值观的“代单位”发展规律,并拓展研究内容深度,特别是加强中国本土化研究力度,这对于中国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代代际工作价值观横断面研究设计时滞研究设计本土化 1引言 国外学者关于代际问题的研究兴趣,出现于上世纪中期,涉及的领域包括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等。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X一代”进入社会后,关于员工代际差异、冲突与管理的话题就成为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心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不过十多年时间,仍有很多尚待澄清和继续探讨的问题。在我国,伴随着“80”后一代进入工作场所,作为新生代的他们与其他世代员工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呈现,给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看待和管理这一代人,成为了中国管理层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相较国外对于工作场代际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代际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价值观又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因素,因此与工作有关的代际工作价值观问题便成为国外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首选领域。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最早是由Super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表达,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与属性。由于它影响着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工作群体和组织的行为(霍娜,李超平,2009),因此是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变量。目前西方国家有关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在数量与成果上都较为丰富。鉴于国内尚无相关的研究综述,本文将重点对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2代的定义与特征 西方代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代理论是形成于20世纪。不论最初确立,还是进一步发展,代理论得益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促进与推动(沈杰,2010)。20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2000)发表的“代问题”一文,至今仍被视为是关于代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曼海姆认为,“代”具有生物与社会文化这两重属性。首先,“代”是基于生死的生理节奏。其次,“代”现象有社会文化特征,即因为面临着基本相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与环境,处于同一年龄层的人才会有基本相同的需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概述

任正非: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录音稿) -------------------------------------------------------------------------------------------------------- 编者按:2005年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中心组进行“广东学习论坛”第十六期报告会,邀请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作了“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报告。广东省委中心组现将报告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在南方网理论频道中心组学习板块 公布,供学习参考。 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 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蕴涵着华为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华为公司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制造最大价值。战略是四个方面:1、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进展的原动力。2、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底,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

利能力。3、持续治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4、与友商共同进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制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下面我围绕华为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战略,讲讲我们公司是如何样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以及我们是如何围绕愿景、使命和战略对内对外进行治理和服务的。 一、华为公司的愿景 在车轮发明前,人们要紧靠步行进行交流,靠声音进行转播,那时候谈不上什么经济。在车轮发明后,人们学会利用车和马进行交流,诞生了方圆五、六十公里的小区域经济,产生了小农经济的集市贸易,使封建成为可能。在火车、轮船发明后,产生了工业经济,由于金融的载体作用以及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使资本主义成为可能。在航空器发明后,工业经济加速进展,到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高峰。那时的经济是以核心制造为中心的工业经济,经济的附加值要紧在产品的制造上,由于那时是供不应求的经济,谁能生产出来谁就能够卖出去。那时,日本、德国的经

文献综述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 【摘要】药剂学的研究速度正在飞一般地进行着,新技术、新剂型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从药剂学的诞生发展到今天,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药物剂型有数十余种之多,现在习惯称为“传统剂型”。传统剂型所面对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往往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量的药物都不溶于水或水溶性很低,有研究表明,固体药物的溶解度如果低于1mg/mL就会存在药物难吸收的问题。自乳化系统指的是在无水的情况下,难溶性药物与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混合的体系,在遇水之后可以自发乳化。难溶性药物溶解在油相或乳化剂与助乳化剂中形成微乳,这就解决了水不溶性药物难吸收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对自乳化传递系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作简要综述。【关键词】新剂型;生物利用度;微乳;油相;乳化剂;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EDDS)是指在没有水存在的情况下,难溶性的固体或液体药物与油相、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助表面活性剂(助乳化剂)混合而成的稳定体系。这样的体系

在遇水的情况下能够自发地乳化成为微乳,解决了难溶性药物的难溶问题,利于药物的吸收,增大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传统剂型相比,可以服用更少的药物就产生相等或更高的治疗力度。SEDDS制成的药物主要共口服,药物在胃液及肠液中随着胃肠道的蠕动而自发乳化。 药物自乳化传递系统来源于乳剂的研究,与传统的乳剂相比,药物自乳化传递系统服用更加方便,体积更小,稳定性更高! 一.药物自乳化传递系统的组成 药物自乳化传递系统(SEDDS)是一种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而被创造的新剂型[1]。他的组成是由固体或液体的难溶性主药与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混合而成。 (1)油相 油相是药物的载体,是SEDDS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药物的载体,优秀的油相必须对药物的溶解度大,力求少量的油相就可以溶解较多的药物,这称为油相的“载药量”。溶解在油相中的药物应该稳定地处于溶解状态,即便是在低温的条件下也不能有固体药物的析出。油相不能影响到药物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药物的药理活性。[2] 能够运用于SEDDS系统的油相种类繁多,根据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油相,一些性能优秀的常用油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人口学特征的问卷调查现实:员工工作价值观与性别、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员工工作价值观水平随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一结论表明:企业应根据员工新时期工作价值观极其个体差异调整以往管理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个体差异、因素分析、企业管理 一、工作价值观的基本论述 工作价值观是西方国家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有很深的渊源。自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930)和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 ,1926)的著作发表以来,工作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Weber曾在其组织理论中提出,人的信仰、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等思想因素也是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内在驱力,并冠以“传统的权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手段。我国传统哲学也主张从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管理,例如儒家思想极力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崇尚绝对忠诚与服从的品德,提倡克己敬业等,可以视为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工作价值观。现代西方工作价值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分支:结构研究、相关研究和文化差异。 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内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属性,可以代表一个人想从工作中获得其渴望的东西。因此工作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一般工作的态度,而非对某一特定工作的态度,且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积累而成的(Wollack,1971)。另外国内学者吴聪贤(1983)将工作价值观定义为“员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所反映的价值倾向、工作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工作中所关系的规范、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由此可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仍难以界定。 工作价值观,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去引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改善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认的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核心工作价值观、辅助核心工作价值观、全面(且不断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具体又指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准和不好的表现、对错误的处理原则。 二、影响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因素很多,像员工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等。另一方面,工作本身的性质、年薪等,也会对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学者Jan 与Romie(2004)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也会受到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员工对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低需求会提升,但较高需求反而会下降。 以性别来说,性别与工作价值观呈显著相关关系,女性较男性的工作投入为低。性别是工作价值观的区分变量。男性较女性偏重于外在价值,重视名利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女性职工偏重于内在价值,较重视人际互动,安全感和工作条件。因为男女两性在传统文化上有不同的认同,通常女性性别社会化角色造成工作投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双重角色的负荷也造成较低的工作投入。研究发现女性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是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齐美儿:坚信 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 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Shaun Bowler和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Park H 和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更多的学者通过地区性的腐败现象说明腐败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Juha Tapio K??ri?inen在16个欧洲国家中进行了经验观察,旨在找到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产生差异的背后的原因,认为社会资源投入公共秩序和安全领域的程度的提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对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从理论、结构、研究工具、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工作价值观进行综合的评价,并针对这些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职业跨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员工多元化问题渐渐凸现,学者们开始关注价值观对工作行为的影响,工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理论 针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国外的研究,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对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应用,多是根据国外理论进行探讨,或者在国外研究者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国外的理论研究也多是贯穿于人的职业之中,作为影响个体职业的一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或者是把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没有单独的理论体系。 (1)金兹伯格的理论将职业分为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年龄,在每个年龄段根据其价值观和对职业的需要进行划分。在他的理论中,将工作价值观按阶段划分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界限分明,容易理解。而且他系统的概括了各个年龄段对工作的理解,将其贯穿到童年时代,与人生的阶段相联系。但同时其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1)忽视了工作价值观的连续性,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价值观对后一阶段的影响。2)忽视了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前期积累的基础。3)他的工作价值观的阶段理论仅仅将工作价值观延伸到青年期,并没有对其后的人生阶段进行论述,工作应该是贯穿于人得一生的,即使在老年期,工作也会影响其生活,并且老年期对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并且进一步的去影响其下一代的工作与生活。因此,毕生发展的工作价值观理论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2)Hoppock的职业选择理论指出职业选择与需要紧密相关。他的理论过于简单,而且其理论仅仅适用于职业的选择,并没有将其贯穿到工作之中。工作价值观不仅影响其职业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 的社会学分析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suicide phenomenon XXXXXXXXXXXXXXX 【摘要】自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出现的问题。WHO的统计结果表明,自杀死亡高居人类意外死亡的榜首,每年世界上有逾百万的人自杀身亡,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而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每年约有25至30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位居青少年的死因首位。国内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1/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9%的承认确实尝试过自杀。很大程度上,自杀并不仅是单纯的个体行为。将自杀现象放到社会学的背景中,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成为一个公共议题。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社会学 一、引言 近年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因思维方式、情感模式、价值观念、社会压力的加大,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其中影响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行动的影响因素多与青少年的自身心理因素有关,但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社会学原因。在青少年自杀队伍中,每增加一人,就不止一人在遭受生死离别的折磨。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对于一个家庭相当于一次毁灭,其灾难性影响是巨大的。 二、研究现状 自杀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硬的一种手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现象,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发生自杀现象。自杀反映个人

核心力量文献综述

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韩诗琪 2013211473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教131班 摘要: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主要由核心稳定性训练、关节养护性训练及核心专门性训练组成,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肌群在神经肌肉系统、骨骼韧带系统以及呼吸调节系统的协同作用下,稳定身体姿势和重心、产生和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关节养护性训练是指针对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所进行以伤病防护为主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核心稳定性与关节养护性训练是进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和关键,是指根据专项动作模式的特殊需求以及运动员体能特点来进行的具有专项针对性核心力量训练,也即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和强大的腰髋收缩力量。 关键词:运动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 目前在体能训练中,随着对人体自身认知的逐步深化以及训练理念由以发展力量为主,到向如何使用力量为主的转变,使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功效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越来越重视。我们在秉承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体能训练的先进思想,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与方法在备战2008 年和2012 年周期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的竞走、皮划艇、跳水、短道速滑、跆拳道、击剑、摔跤、网球等20 多个项目上进行了多年持续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当前体能训练理论界及训练一线的工作者,仍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与重点存在诸多误解与分歧,对训练本质理解的不准确,则必然导致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并使其最终成为制约体能水平与竞技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此,本研究通过厘清其概念、探究其本质、梳理其脉络、阐明其要义、归纳其思路、总结其方法,为当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人体核心区的研究 关于核心区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其观点基本相似。国外学者们大都把“核心”定位于“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1];国内学者大都认为“核心”存在于人体的重心的周围,如我国传统武术中所谓的“丹田”,也有学者认为“核心”是指膈肌以下和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研究认为,核心是指由“腰椎、骨盆、髋关节”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具体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及骨骼和呼吸系统,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2],底部是盆底肌群作为“缸底”,顶部是横膈肌作为盖板,前后部分别由腹部、背部及臀髋部肌群围成“缸”壁,如此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封闭的“汽缸”,当躯体发力瞬间,核心肌群同时收缩,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稳固的“缸体”,为肢体的发力提供稳固的支撑,并使核心肌群的能量顺畅地从核心向四周辐射。由此,核心区成了上下肢连接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肢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它的稳固支撑与力的始动直接影响到身体运动 的效率及整体性。随着多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核心区的概念随之也被扩大至整个躯干部位,于是“核心柱”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泛指整个躯干部位,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胸廓、骨盆、髋关节及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3]。从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把肌肉的起点、止点或起止点位于核心区域内的肌肉群统称为核心肌群,包括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两类[4]。局部稳定肌主要以深层稳定性小肌群为主,如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和骶棘肌等;而整体原动肌则主要以浅层运动性大肌群为主,如竖脊肌、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里面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形成,指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价值评判和追逐取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一、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主观方面: 个人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较浅。成长期的青少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缺乏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意的深入了解和亲身感受,缺乏真实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人与人不同的价值观,显得有些迷茫甚至手足无措。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导致价值观不稳定,可塑性较强。青少年阶段大多数为在校学生,这是一批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情感变化较大的人群,因此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和波动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青少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也越来越大。对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吸收快,效应强,可塑性较高。这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提出的“一打婴儿”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充分说明了可塑性对于一个人的重大影响。 客观方面: 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价值形成;而学校是他们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场地,师资力量、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等都直接关系着他们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塑造,以及观念的形成。这里我想重点说的是社会,尤其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影响着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网络信息膨胀,势必会有些许封建迷信的歪理邪说、对党不满、崇尚西方的不良信息充斥在青少年眼前,这势必会淡化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倾斜,从而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困惑甚至异化。 二、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成长期的迷茫性。成长都是伴随着阵痛——有多少突破和进步,就有多少汗水和艰辛。破茧成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报告(最终)

前言 职业,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从“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到“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古往今来,人间处处皆留下了对敬业乐群的吟咏和感叹。而当今大学生正面临着就业的思考,对未来的职业总是充满了憧憬和担忧。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就业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职业价值观不一样。职业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的观念。在当今的高校职业价值思考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职业观也给予很多关注,这就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思考更加“迫切”。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念,理性就业。 本次调查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在排版上,问卷力求做到简洁、美观、适宜阅读,此外问卷采用A4纸打印,要求被试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填写。问卷内容整合自网络,小组成员先后进行了三次讨论、校对,问卷设计比较科学。因此,我们避免了因问卷出现问题而影响调查结果;好的样本是调查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样本选取上,我们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抽样方案(详见附件),确保我们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第二,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本次调查数据处理运用的是SPSS19.0统计软件包,在数据录入之前我们对不合格问卷进行了剔除,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在数据录入前对录入员进行了培训。数据录入采取全体集中、分工参与的形式,不仅确保了数据录入工作的及时完成,而且对数据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数据合并后,我们对数据库进行了检查,确保了数据库数据准确无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为数据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学习钻研了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阅读了相关书籍。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可靠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我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不懂之处及时请教学长学姐,这样不仅避免了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也确保了数据分析的正确性,进而确保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本调查报告分为报告主体和附件两大部分,其中报告主体又分为导言、研究综述、研究设计、调查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等部分;附录部分包括问卷、抽样设计等。具体分工情况:导言(刘英)、研究综述(任艳敏、肖伊)、研究设计(李丽萍、罗梅菊)、调查结果与分析(高蓉、刘莎、黄瑶、陈利娇等全体同学)、结果及讨论(艾博文、许璐、宋佩)、建议(刘烁),问卷整合(全体组员)。此外,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了问卷修改、问卷发放与回收、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工作。 本次调查从4月5日正式开始,4月28日正式结束,历时近一个月。由于调查时间仓促,我们在理论知识和技术层面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刘烁 2014年4月28日

青年价值观原因分析

二、青年价值观问题原因分析 经过上文对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和网络时代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以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特点以及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市场经济自主性鼓励了自主意识的发展,青年更加追求自由以及自我的价值选择,也使得当代青年价值选择更为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但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仍然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因而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观的冲突与价值失范问题。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驱动复杂化、价值观念现代化等特征。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其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既重视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惠,淡化空头政治,厌恶形式主义;既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又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既重视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的君子行为。总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到了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与冲突中发展前进。市场经济越繁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市场经济给青年带来无限上升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利益至上价值观熏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无形中加大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由此看,市场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弊端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开创性的。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快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对当代青年造成巨大影响。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等思潮使得当代青年逐步抛弃集体本位的思想,而选择个人本位。 1自由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