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年03月02日冷暖人生老山女兵的墓地悲歌

009年03月02日冷暖人生老山女兵的墓地悲歌
009年03月02日冷暖人生老山女兵的墓地悲歌

2009年03月02日冷暖人生老山女兵的墓地悲歌

烈士不应寂寞老山女兵的墓地悲歌

核心提示:让老山女兵耿耿于怀的是一桩旧事:一个即将上前线的战士想买一个收音机,找她借15元钱,女兵兜里揣着15元钱,但只给了他10元钱。谁知小战士一上前线再

也没有回来,待老山女兵再见到他时,已是一具浑身冒血的尸体。生者与死者的分别在于:躺着的已经流尽了热血,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而对于活着的,是对死去战友无

尽的思念。

主持人:陈晓楠

嘉宾:谢楠

解说:2004年的一天,谢楠再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她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了。这一次,谢楠为战友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谢楠:买了957朵玫瑰,一个给他们插了一朵。

陈晓楠:真的啊?

谢楠:那是我的稿费,那几年的稿费,我就用一个牛皮袋,一首诗20块我就装进去,一篇文章30我也装进去,就这样攒了几千块钱,这个钱它不是工资,它也不是生意的利润什么的,我是写一首诗,也是怀念我战友的诗,所以这个钱真的非常纯净。我就想了,那么纯净的钱,我一定要做我非常想做的,非常有意义的事。那我就觉得我买花送给我战友嘛,他们有的说要买应该买菊花,我说不,我要拿一种美,红玫瑰那种美,我要献给他们一种美。

共和国不会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老山烈士,雨中,墓地在低泣,唯有烈士坟头的红玫瑰在微笑。

烈士赵占英的母亲第一次来到儿子的墓地,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妈妈如此伤心?

陈晓楠:他们好多人都是死在青春的时刻。

谢楠:对。

陈晓楠:她们是在最需要浪漫的时刻。

谢楠:对,在插这个花的时候,我就找一个地方轻轻地插在上面,轻轻地插,一个一个的,当时就想一个也不能漏掉。

陈晓楠:就觉得她们还有生命。

谢楠:而且那种记忆永远是那种青春年少,永远是那么帅,那么小,十七、八岁。

解说:几个小时后,九百五十七朵玫瑰,插满了九百五十七座烈士的墓碑。

谢楠:一看957朵玫瑰那么插着,然后我们从下往上那么一看,在那个雨里面,957朵玫瑰真的很美。在他们墓碑,所有人都是在左手这边,我能感觉他们都在给我这样敬礼。

陈晓楠:2004年清明节的时候,有几位老兵和烈士亲属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而当他们冒雨走进陵园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一幅景象,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陵园山坡上有九百五七座墓碑,此时,每一座墓碑上都插着一朵鲜红的玫瑰。九百五十七朵玫瑰,在雨中显得格外的鲜艳夺目,而那点点带着温暖的红,让本来是萧瑟清冷的烈士陵园,竟显出了某种很生动的气息,让所有来这儿的人,都心头为之一震。送花的这个人叫谢楠,她是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此地的,不仅如此,在2003年的时候,在北京中关村打拼的有18年,做生意办公司一直顺风顺水的她,还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亲朋好友都特别吃惊的举动,这一年,她放弃了在北京所有的事业,举家迁到了昆明。其实,云南并不是她的故乡,而实际上在人生当中,她曾经在这里只停留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她,曾在中越边境的老山前线战斗过四个月,不过谢楠说,她好像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在十几年之后,才突然一下子顿悟,原来这四个月,足以改变她的一生。

迷迷胡胡看到一个脑袋上很多血的人影

解说:2003年年初,在北京中关村打拼了多年整日忙碌的谢楠,晚上总会做一个相同的梦。这个梦,让她再也无法平静。

谢楠:就老做梦,就梦见赵勇,知道是他,看见一个人影,迷迷胡胡的就看到一个人影,身上湿的,脑袋上很多血,头很模糊的看不清。然后他还上来拍我一下,然后他就说,他们都叫我楠姐,说楠姐我太饿了,我太冷了,我一下惊醒了,一看,第一眼看见没人,但是我觉得就是很清楚的这样,而且这个梦是反复很多次,当时我就觉得特难受,我说那样多年了。

陈晓楠:十几年有了。

谢楠:十九年,我说他在那边怎么样。

解说:梦境中一次又一次出现的赵勇,把谢楠一次次从喧嚣的都市,带回到曾经的那一场战争,仿佛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唤。2003年1月24日,谢楠登上了南飞的班机。十九年后,再一次走向了那青春的战场。

解说:谢楠出生在贵州六盘水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从战争岁月走过来的老兵,很小的时候,成为一名军人,就是她心中的一个梦。高中毕业,谢楠没有和同学一起走进高考考场,而是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卫生员。1984年,部队接到赴南疆作战的战斗命令,十八岁的谢楠主动申请参战,出发前,她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谢楠:写了封信,大概意思说,我去参加省军区的一种训练,就说以后很难给他们写信,收不到我的信不要着急。结果我可能也是太小,做这些事实际我父亲是军人,你这样一做你不写这个信还好,写了以后那就很快他就知道女儿要上前线。

解说:得知女儿即将走向战场,父母连夜从贵州老家赶到了谢楠所在部队的驻地。

谢楠:我父亲那会,我妈妈是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后来我是看我父亲的日记,哎呀,我父亲真的,我的父亲是我一生的挚爱……实际他当时已经他有心肌梗塞,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他就去送我,我非常吃惊,然后我真的有点心里面特别埋怨。我第一个反应是不是我的爸爸妈妈来阻止我上前线,我的第一感觉我说你们来干嘛,就是那种真的是对他们的那种……

陈晓楠:责怪他们。

谢楠:责怪,我非常责怪,我就觉得其他父母都不来,然后我的父母来了,那对我来说,就觉得好像显得真的很娇气,他说,我怕爸爸等不到你回来……

解说:在不到一天的短暂相聚后,两位老人和女儿一起,登上了军车向南开拔,他们执意要送这些即将远征的年轻将士最后一程。

谢楠:最后跟爸爸妈妈告别是在云南一个叫楚雄的地方,我当时就哭了,整个车上的人都哭了,然后我妈妈也哭,我战友也在哭,结果我爸爸就没有掉一滴眼泪,他把我推开,然后就呵斥,大声呵斥那种,不要哭了,说你是我女儿,你就笑着给我上战场。就说因为他懂得,可能眼泪在当时对我们上前线的军人来说,军心是会有动摇的。

陈晓楠:必须得忍着,对他来讲。

谢楠:忍着,他必须忍着,他必须把那种坚强,或者是给我一种暗示,让我很没有负担的去,所以我父亲真的,我后来才知道他怎么忍的,对他来说很难的。他实际他是在给我树立一个榜样,也给我战友树立了一个榜样,然后他给我们战友说,孩子们,你们就走吧,我就代表你的父母来送你们,就等着你们凯旋。

谢楠:走了几天,边走边战地动员,然后一到汶山出去然后打炮了。

解说:1984年4月28日凌晨,老山总攻开始。

谢楠:第一次就去抱一个腿,截肢的,然后肉啊,骨头啊,就是那种血淋淋的,然后我在抬着,医生在那儿,实际上在后方的时候也在医院,也经历过一些,但是遇到那么多那么多人的血淋淋,还是有一种恐惧,我就记得我抬着那个腿,我就这样抖。

我在他坟头烧了一个五块钱

解说:谢楠顺利完成了任务,安全返回。而那些叫她护士姐姐的战友,有的再也没有活着走下阵地。

解说:阵地巡诊后不久,谢楠遇到了同乡战友赵勇,她根本没有想到,这次相遇会在她心中,刻下一道永远也无法愈合的伤口。

谢楠:赵勇前线的时候,他是军工,他就经常往前送弹药,往后送伤员,来过我们医院。当时他就想买一个录音机吧,十五块钱,他就问我想跟我借钱,当时前线大家都没钱,我有十五块,当时我就留了五块钱,我自己也要用,给了他十块。

解说:因为五块钱,赵勇没有买成期盼了很久的收音机,就再次前往前线,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谢楠:就在那个途中被炮击,当时也牺牲了很多人,就刚好碰上越军的炮群,他有一个同学,也在前线跟我讲了一个情景,他就是不闭眼睛,就是眼睛老那么瞪着,然后他们就跟他说,你那个老乡老不闭眼睛,最后他就给他说,以后我们会去经常看你爸爸妈妈,你放心了,然后再往下一摸,把眼睛闭上了。

解说:赵勇牺牲后,谢楠看到五块钱就会有一种痛,五块钱和一个牺牲的战友,永远的联系在了一起。

谢楠:我看了五块钱我会难受。

陈晓楠:真的啊?

谢楠:我会难受。

陈晓楠:这个时间不会把它消掉?

谢楠:不会,不会,我就一直在责怪自己,我当时我留那五块钱干嘛,到最后我再去看他的时候,我是在他坟头烧了一个五块钱。

解说:战争,并没有给谢楠带来光荣,她以一种不曾想到的方式,告别了战场。参战四个月后,一天,在得知另一个战友牺牲的消息后,谢楠赶到了烈士陵园,想送战友最后一程。

谢楠:当时那个陵园,不像现在修建的非常好,就是一个个的小山坡,一个一个墓牌一个名字,部队编号就是那样的,很简单的,去的时候还有人在挖坑,一个牌子,我就想到这就是我的战友,结果我所有的地方找了都没找着,当时带的是那种冲锋枪,那个枪就举着了。

解说:谢楠开枪为战友送行,因为战地擅自鸣枪严重违反军纪,谢楠被取消了已经上报的战功和火线入党的资格,提前复原离开了部队。

谢楠:麻栗坡离开以后,我就想了,麻栗坡,我再也不会来这儿,我的那些战友啊,都倒在这儿,我不愿意来这个地方,不愿意来面对你,我就想我不会再来了。

解说:1998年的一天,一个中国商务考察团由云南河口口岸进入越南,北京某公司商务考察代表——32岁的谢楠也是其中成员之一,她没有想到一踏上越南的土地,就邂逅了一个曾经的“敌人”。

谢楠:我们那个翻译,他在说起战争,他说他打过仗,人家问他打什么仗,他就说他是打美国,我一看他那个年纪,那肯定是打美国的时候,他肯定才七八岁,不可能,没有人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你是不是打老山?他愣了一下没说话,我说我也在老山打仗,他马上我们两个距离就很那个了。

陈晓楠:那就意味着你们是敌我双方。

谢楠:对,而且当年打仗,他是一个翻译,我是一个卫生员,战地卫生员,他在山那边,我在山这边。

陈晓楠:那时候你什么感觉啊?内心里。

谢楠:实际我是带着一种敌意去越南的,但真正走近他们的时候,老百姓渴望一种,包括老兵,他是渴望一种和平的。

所有的陵园里面很难有一具全尸的

解说:几天的越南之行,曾经一山之隔的“敌人”,变成了朋友。

谢楠:后来他叫我战友,很有意思,我们两个一块儿唱了一首歌,叫《越南中国》,就是同饮一江水,同听公鸡叫,一首很美好的歌叫《越南中国》。

陈晓楠:这是越南歌吗?

谢楠:越南歌,歌颂那种中越关系的,后来他是从河内把我送到老街,600多公里,送到河口那个大桥的时候,一直挥着手,后来我写了篇文章叫《与敌人握手》。

陈晓楠:谢楠复员回到家乡之后,重新拿起了书本。198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到了中关村的一家公司工作,而后结婚生子。当硝烟远去,一切都演变成回忆的时候,那一段岁月在谢楠心里,好像也只是幻化成了影视剧和小说当中才会提到的一段历史。但是十九年之后,当谢楠再次踏上麻栗坡这片土地,她却非常惊讶的发现,原本以为只是为了了却一个心愿,让自己不再恶梦重现的这趟旅程,却让她感受到了太多的东西,那片土地原来一直在她心里,而且她觉得好像越逼近这片地方,她也就越逼近了自己内心最本质的一些东西,原来这里不只留下她的噩梦,还留下了那么多她所珍重的生生死死,留下了她的姐妹,她的兄弟,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其实在那一座座墓碑的背后,那段历史仍然活着,有关老兵,有关亲属的那些故事还在继续,这一趟旅程也就此改变了谢楠的人生。

解说: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2003年1月26日,谢楠到达麻栗坡,十九年后,她再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

谢楠:麻栗坡是伸手不见五指了,特别是一月份,我就用那个打火机,一个一个去找。

陈晓楠:就你一个人?

谢楠:就我一个人,麻栗坡是957个烈士啊,而且这些烈士,所有的陵园里面,他很难有一具全尸的,我在那种环境里面,我是一个非常胆子小的,我连我自己的父亲,我都会害怕,爸爸在那屋我都怕,就那么胆小的一个人,我面对957个烈士,我好像真的不怕,我不知道为什么。

陈晓楠:觉得他们是亲人。

谢楠:亲人,真的是亲人。

谢楠:找到赵勇以后,我送了一个很小的花圈,然后倒了一瓶茅台,就给他浇,浇了以后,给旁边的几个也浇,我就跟他们说,我说赵勇很小,他是新兵,就是说平时不要欺负他,就说你们要团结他就这样,结果我就转过背的时候,我就看那个烟,非常有节奏的那种,灭一下熄一下,灭一下熄一下……

解说:谢楠本打算祭奠完赵勇和战友后就走,但最终却留了下来,一夜未眠。第二天,她一个人又来到了烈士陵园。

谢楠:当时陵园那个管理员告诉我,957个烈士,大概有300家从来没有来过。那我就问,为什么没来?他说有很多是他不愿意来面对,有的是因为没看到儿子的坟,然后还有个想头,就也许他哪天还回来,会有这种想法,他说实际很多是没有钱,我就觉得怎么会这样。

解说:第二年,谢楠再次来到麻栗坡,无意中看到了当地一个小私人照相馆的老板朱孝敏在烈士陵园抓拍到的几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烈士的母亲,在儿子墓碑前哭泣,朱孝敏告诉谢楠,老人是烈士赵占英的母亲,因为没有钱,二十年后才第一次到墓地,来看望自己的儿子。

谢楠:当时我看了那张相片,我两天睡不着觉,我当时就想,什么叫烈士啊,就是为国捐躯的忠烈之士,他们的妈妈,他们的爸爸,确实是我当时我实际到陵园,我突然间我没掉泪,但是我听到那个故事,知道那些烈士,那种父母那样的情况,我确实忍不住了。

解说:朱孝敏并不知道老人更多的情况,根据赵占英烈士墓碑上的文字,谢楠几经辗转查到老人的地址后,就立刻动身去看望老人。

陈晓楠:你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像必须得去看看她?

谢楠:必须看她,完全是使命感,我不看她,我就觉得我会有罪。

谢楠:老人住的那个房子没有窗户,黑乎乎的,那个整个墙壁是土,用那个塑料纸那样蒙着,那个床上是那种板子,被子湿的,还是以前她儿子的军用被子,我就想到那种没有枕头,这就是烈士的家庭,我再去看她吃什么,她就很不好意思,不让我看,我说老妈妈我要看,结果就是那种卤腐,云南嘛。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解说:回到北京,谢楠把赵妈妈在儿子墓前的照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发到了网上,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久,一首不知道作者的“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的长诗,出现在网络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妈妈,那一定是你,我听到了,那手工的绣花布鞋踏在地上的声音,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妈妈,你的哭声是那样的辛酸,我明白,你嫌自己来得太晚……太晚……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一声烈士已经足够,我只求下个清明,我的妈妈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因为我的妈妈没有剩下多少二十年……

解说:2009年春节期间,我们和谢楠一起来到了昆明嵩明县看望赵妈妈。

记者:第几次来赵妈妈家了?

谢楠:来了三十来次,三十多次了。

解说:赵妈妈的故事被广泛关注后,老人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元汇款,其中包括一些下岗工人,甚至小孩的捐款,还不断有人到家里来看望。在谢楠的帮助下,赵妈妈新修了房屋,目前老人每月有三百元抚恤金,有关部门每两年还组织她和当地的烈士家属到烈士陵园祭奠亲人。对现在的生活,赵妈妈很满足。

记者:赵妈妈是一个人住这边?

赵妈妈:一个人住。

记者:这是你儿子的照片吗?

赵妈妈:是,就他的照片。

记者:这些是给他都供着?

赵妈妈:是。

解说:老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对儿子永久的的思念。

赵妈妈:就经常在自己心头,经常就想着他儿子的模样,我拿来照片给你们瞧瞧。

记者:这张照片他是几岁拍的?

赵妈妈:这个照片可能是牺牲那年拍的

记者:其它的照片还有吗?

赵妈妈:没有,这是唯一的一张。

解说:2003年,在北京打拼了18年的谢楠,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朋友甚至亲属都难以理解的举动。这一年,她从中关村某大公司辞职,举家迁到了昆明。十九年后,一次次的麻栗坡之行,与烈士的亲人相见,一次次重复的伤痛,让她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的生活。

陈晓楠:这个事情有的人可能就感怀一下,然后继续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当中,像你这样等于是这个事情的冲击,足以大到改变你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生选择啊。

谢楠:我不知道,我自己有时候,有时候自己都找不到源头。有的人还是很不理解的,他其实怎么会这样,就觉得好象是不是有点毛病,甚至会有这种,但是我觉得是一种情结,

这种情结我觉得,它不是别人说什么你能改变的,就说我非要这样去做,我心中就是,我就想这样做。

陈晓楠:为了自己。

谢楠:对,我要这样做了,我心里面才舒服了,所以我就要做。

陈晓楠:好像某种召唤似的。

谢楠:那种召唤,应该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真是,就是这样的。

陈晓楠:谢楠如今在昆明开办了一家叫“老兵之家”的茶社,很多来到昆明的老兵,都会到茶社坐一坐,聊一聊,其实原本大家是素不相识的,可是一见面还是觉得特别亲,情同兄弟。老兵们每次来,一般都要到麻栗坡去看一看他们牺牲的战友,而每一次,谢楠都会陪着他们一起去,所以她现在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是多少次回到麻栗坡了。她说其实每次都挺矛盾的,即想去又怕去,而没办法,自己这一辈子可能都会沉浸在这样的情绪当中了,因为那一片土地,会是她一生的惦记。

谢楠:忘不了,对我们这部分兵来说没法忘,有的月亮出来的时候,他们在那个操场里面,就开始走正步,还有的匍匐前进,还有侦察兵为他们讲笑话,一个侦察兵的妻子讲了一个笑话,说他爱人睡觉从来不闭眼睛。

解说:2008年,谢楠陪着方坚等老兵,再次来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方坚在战争中失去了双眼,这是他受伤后第一次重返昔日战场,方坚说二十四年里,来这里看看是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

侵略中国的日本女兵下场惊人 死后竟被群众扒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侵略中国的日本女兵下场惊人死后竟被群众扒衣 导语:9月25日,乔沟伏击战,陷入八路军伏击圈的千余名日军全部被歼。战斗结束后,一一五师随营学校在上千名群众的帮助下,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 9月25日,乔沟伏击战,陷入八路军伏击圈的千余名日军全部被歼。战斗结束后,一一五师随营学校在上千名群众的帮助下,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清理各种战利品,连续搬运了两天。战后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冉庄、上寨、下关一带进行休整。十余里长的乔沟公路上,塞满了被击毙的日军尸体、被烧毁的汽车、马车和被打死的骡马,还有不少散落的食品等零星杂物。附近村一些胆大的群众进入乔沟开始“捡洋落”。他们各取所需,有的捡从未见过的日本饼干、罐头吃,有的捡起日军钢盔拿回家当尿壶,有的拆卸汽车门回去捣水桶,还有雨衣、斗篷等,凡是能吃能用的东西都尽量往回拿。在小寨村西公路上几个人发现了一些梳子、镜子等物件,都是女人用的东西,他们还笑骂日本兵“臭美”,“大男人用这些干什么?”还有一些圆形的小瓶子,拧开瓶盖闻到刺鼻的香味,他们不知道这是女人们用的香水。 怎么日本男兵用女人的东西?这一疑问在继续进行的“捡洋落”过程中找到了答案。据当年12岁的灵丘县老干部李首铭回忆,当年他也跟着小寨村的大人们进乔沟“捡洋落”。零星东西捡完后,看见横躺竖卧的日军尸体穿着崭新黄军装、白衬衣和皮鞋、高筒黑皮靴,人们感到这么好的东西埋掉了实在“可惜”,于是有人就往下扒日军的衣服。其中一个细嫩肉的年轻士兵的外衣、衬衣被扒掉后,发现她的胸部用一尺宽的白布一圈一圈地紧紧缠着,解开白布后才知道这是个女兵。小寨村百姓在乔沟里先后发现女兵有十余人。繁峙县政协在1985年搞抗战史料调查时,据晋绥军防守的战场上,平型关、西跑池、鹞子涧等村的 生活常识分享

描写中国女兵的段落_优美段落

描写中国女兵的段落 中国女兵 伴随着那气势磅礴的音乐,一名名昂首挺胸的女兵迎面走来。听!那如雷声般响亮的,是她们铿锵有力的口号声;那如鼓声般沉稳的,是他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看!那如松柏般挺拔的,是她们矫健的身姿;那如国旗般庄严的,是她们骄傲的神情。在这神圣的天安门广场上,一次令人振奋的阅兵式正在进行!在这里,使人想起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使人想起文武双全的穆桂英;更使人想起那波澜壮阔的大海;使人想起了那伟大的强军梦,不得不说,中国强起来了! ——魏于馨 伴随着雄伟的音乐,她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走来,从天安门前走过,表情严肃,抬脚、落脚,这简单的踏步动作被她们做出来就好像一件艺术品。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一条直线,她们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仿佛要将天撕裂一个口子,她们每一个动作都好像是复制出来的。响亮的,是她们的口号;整齐的,是她们的步伐;坚定的,是她们的信念。她们,就是中国女兵,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国女兵,巾帼不让须眉。 ——周玉婷 看!—— 一走起来就精神了,抖擞了,昂扬了!千百个军装整齐的女兵,如千百只被光照的锃亮的宝剑,展现雄威在世界的面前。 鼓点一样,是铿锵的脚步;流苏一样,是闪亮的勋章;斗虎一样,

是整齐的军装;腾龙一样,是飒爽的风姿;和剑一样,是坚定的信念。天安门前,十里长街,形成了多么壮观、多么宏伟的景观哇! ——女兵受阅 这气场,使冷清的世界火热了,使颓废的精神振奋了,使周围的辉煌建筑,有生机了。 使人想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使人想起: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玄惊。 使人想起:庄重的敬礼,铿锵的步伐,而后展现的玉树临风与飒爽英姿。 ——张北疆 那是一对又一对整齐的方阵,踏着坚定而铿锵的步伐,那沉闷而又异常整齐的“嗒嗒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庄严的音乐,庄严的人,方阵如同一面坚不可摧的坚固城墙,排山倒海般向前方推进。每一个兵是每一块坚实的砖,无懈可击,紧密排列,让人激动的难以言表;一致的步伐看得让人心慌,难以想象还有这般整齐而统一的队列。利剑是她们坚定的眼神,嫩花是她们自信的面容,火光是她们庄严的服饰,心跳是她们沉稳的步伐。每个人都是其中的齿轮,没有一个怠慢,没有一个停歇,有条不紊地行进在宽阔的路上。这便是军人,这便是军队,永不倒下的钢铁长城! ——徐光旭 乍然一惊,是高昂的奏乐音表,其中也夹杂着不容忽视的鼓点样的节拍——靴底踏地的齐声!她们迈开了腿,融入一片制服中寻不见

【素材】《垓下悲歌》欣赏(北师大)

《垓下悲歌》欣赏 司马迁的《垓下悲歌》中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

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

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中越战争是指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一次战争,也是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越战争是发生在近代的一场战争,它发生在1979年,持续的时间很短。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最古怪的战争之一,它的起因不明,胜负成谜。中越战争对许多参战的中国军人影响很大,战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哭笑不得,让人无法理解,让人心生畏惧。 从发生的中越战争故事中可以看出越南军队的劣根性和恐怖之处。中越战争发生之后,中国军队屡屡得胜,一次,一个跟随军队的中国女卫生兵在战场救了一个越南女兵,这个越南女兵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谢中国的女卫生兵,而且狠狠的掐死了女卫生兵。虽然那个越南女兵活了,但是她能活得安心吗?她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中国军队俘虏了不少越南军人,在被俘的众多越南军人中不乏女兵,而中国军队一般都是男兵,因此看管越南女兵的任务落在中国男兵身上了。有一次,女俘虏集合,有一个越南女兵为了羞辱中国军人,赤身裸体的就跑出营地集合了,让她穿衣她却执意不穿,让当时许多中国军人感觉非常尴尬。虽然这些故事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但也不至于是空穴来风。 从上述两则中越战争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越南军人的残暴,他

们似乎没有做人的基本良心和羞耻感,他们可以亲手杀害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们可以一丝不挂的走来走去,所有的种种让人们怎么也不能将其和崇高的军人联系在一起。 中越战争的起因中越战争,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得知,中越战争其实就是中国和越南的战争。中越战争正式发生的时间大约是1979年,结束的时间也在1979年。这场战争非常的短暂,在那年的二月开始,在三月就结束了。那么中越战争是为了什么而开始的呢?中越战争起因是什么呢? 关于中越战争起因这个问题,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中越战争的起因是当时越南国内进行的“排华”事件。在1979年前后,越南发生了“排斥华人”的一系列事件。当时在越南发生的这些事件使得许多华人在越南遇难,据说当时在“排华”事件中死去的华侨大约有60万,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越南是中国的邻国之一,与中国接壤,因此有许多的华人居住在那里。当时掌管越南局势的越南共产党实行的“排华”政策使得许多华侨在越南丧命。中国对当时越南的残忍行径无法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出兵越南。当时的越南妄想建立像中国一样的大国家,因此仗着自身的力量想争夺中国的领土。1979年的二月,中国主动出兵越南,一方面是为了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越南的华侨,另一方面是想在越南树立国家威望。 综上所述,中越战争的起因是越南共产党突然实行了“排华”政策。不管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越南都难辞其咎。如果越南国内没

1979年越战后 中国归国战俘的生活实录

1979年越战后中国归国战俘的生活实录 文章提交者:qclhj加贴在历史风云之中国史铁血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2817422424.html, 一直以来有关中国如何对待被俘归国人员的猜测满天飞,不外乎是以朝鲜战争后中国残酷迫害被俘归国人员为例,再加上种种猜想,认为1979年之后中国也大规模迫害这些被俘归国人员!好吧,我就把我能找到的真实的有关这些在中越边境战争中被俘的我军官兵生活境况介绍一下,当然不能说的太多,只举几个例子。 我的父亲当年是广西军区独立师三团的一名副连长,参加了79年2月27日至3月9日攻打越南棱模地区的战斗,前面两个例子由他提供,后面的则是从一本名叫《中越战俘生活实录》的书中选摘,这本书的作者叫史文银,该书于1991年3月出版,大约出了一万册,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在肯定是找不到了。 我之所以先啰啰嗦嗦的说这些例子的出处是因为我可以对我提供的资料负责,我也想请别的兄弟把这些东东转贴到其它论坛,省的总是有国人在那里妖魔化自已的国家。 中越战俘交换从1979年5月21日至6月22日为止,共进行了五次,中方交还越方1636名被俘越南武装人员,越方向中方交还238名被俘武装人员。 小资料:越南分别在柑塘,高平,谅山设立了A号,B号,C号共三个看守所。 交换仪式很简单,双方红十字会代表按预定程序来到相应地点,在联合国代表多米尼克.保梅尔的监督下,交换“花名册”,并逐人清点,直到“帐”“人”相符各自收工回家。 在这238名中国军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7名女兵,她们是114师(又有一个说法是124师)的一个战地救护所里的女兵,1979年2月19日凌晨,该救护所被越军特工队偷袭,一名越南特工伪装成我军伤员,混入救护所,里应外合,当场打死了所有男性军人,将七名女兵掳走,另一名女兵中弹后昏死过去,幸运的逃过一劫(有意思的是这名女兵竟然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当然这是后话了)。这七名女兵被俘后马上被送到河内单独关押,至于这七名女兵在战俘营中的遭遇没人知道,也不会有人问,但是我的父亲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是:她们是好样的,没给中国军人丢脸,没给中国妇女抹黑!她们是在1979年5月28日第二次交换时回国的。尽管部队对她们的回来非赏常冷淡,但还是对她们作了以下安排,其中有五人被安排去了别的地方,毕竟她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生活圈子,另二名则上了一所不出名的军医学校,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接收单位还是她们要去的地方,她们的这段经历都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我不可能提供她们的姓名(其实也无法提供),那怕你们说我在撒谎! 胡红兵(音),广东汕头人,他是我父亲所在的广西军区独立师唯一一名被俘人员,当时他和部队在夜间开进途中,失足滚下一个山谷,脑袋撞上了谷底的一块石头整个人当时就昏了过去,部队找了一会,只找到他的军帽和一只鞋子,以为他牺牲了。后来他醒了过来,在追赶部队的途中,让越南人的民兵给俘虏了。刚开始越南人没有把他送到战俘营,只是将他关在一个小兵营内。这个战士不愧是潮州人,谁的帐都不买,让越南兵打个半死,扔进一

越战老兵回忆:中国军队打法之狠令人敬畏

越战老兵回忆:中国军队打法之狠令人敬畏 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我军的战斗力可谓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不禁让现在一些越战老兵谈论起这场中越战争,都对中国军队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79战我军对越北重镇谅山市的攻占,打法可说是大胆、简练,没什么顾忌。主攻谅山的某部,叁月初,集中七个炮兵群(师属以上炮兵),几天工夫向谅山市区放射炮弹数万发,叁月一日头叁十分钟炮击,即摧毁谅山市内敌军营、火车站、配电站、邮电大楼等目标,谅山市内供电系统完全毁坏,至河内通讯完全中断。 我军占领谅山北市区后,叁月四日,又集中部分坦克、152加、85加、37高沿奇穷河北岸部署,向谅山南区坚固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152加榴炮直射是什么威力,大家可想想看。关于战争中伤及平民的事。作为军队执行作战任务,说实在的,我个人感到确实难免,只能尽量减少。如2月17日清早,谅山市向东开往某县的一辆早班公共汽车,在某处公路上下坡处,与我军某部2月17日零时为达成战术效果而秘密进入越境穿插的分队突然遭遇,相距很近。估计当时越车上的人还不知战争已打响或不知我军会进入这么深。 当时越车上有人首先向我开枪射击(事后查明车上仅有叁名越军),我军当时来不及多想,也立即回击,结果把此车彻底击毁,车上的人都……后来,这辆公共汽车还被拉回我广西境内一个叫做"寨安"的村镇放置着。象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情况,我在今天看电视看到我们有些评论员解说伊战时,总联想到79年那会儿,总感到无论将来、现在或未来,以此观念太求全我军作战行动似不大合适,战争能确保不死人么?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作为悲剧看待了。

另外,当时我军某团七连攻打同登法国炮台也遇到一些情况。该炮台长70米,宽40米,钢筋混凝土构筑厚两米,四周还修有碉堡和四十多个射孔,地下还有坑道相连。2月17日开打,我军将同登敌守军3师12团围歼后,由于俘、毙敌数与该团兵员数还有差距,经审俘和侦察,判定该团余敌和地方杂敌逃入该堡内。 下午2时七连只占领该堡表面阵地,未贸然进入。18日,广西某市电厂的一位60年代参加过改、扩建这一防空工程的老同志到达现场,我军按设计图纸封住大部口、孔,想尽办法从顶部开了"天窗",共倒进七大桶汽油烧,装上十叁吨炸药炸。后从极个别由留住的洞口逃出的敌兵说,里边有一千多军、民,全部熏死。当然,这一消息只是俘虏单方之词,关于这一情况有很多说法,但我军并未在战果统计或其他文、电中予以证实。为安全起见,至撤军回国,我军也一直未进入该堡。但如果有,又怎么看? 关于穿插作战也并不象我们有些没打过仗的人说的那么容易或应该容易。客观的说,美军这次向巴格达穿插应当说是比较顺利和损失不大。79战我军广西龙州方向的某军,集中主力两个师及大量坦克沿布局--东溪--高平穿插。布局到高平67公里,原以为能于2月17日傍晚抵达高平外围,可付出较大代价和牺牲后,18日8时才抵弄梅,19时才抵博山,21日才全部扫清高平外围,24日方进入高平。 该军主力夺取高平后,又由南向北向茶灵发展进攻。为了加强道路安全和后勤保障,在步局--高平--茶灵一百公里左右的道路上,又动用5个步兵团分段护路、清剿,11个工程兵连队负责修路、架桥。 举例:工兵某团一连,是毛主席1930年在江西安源以148名矿工为基础创建的我军第一个工兵连,

2.垓下悲歌

《垓下悲歌》导学案 第一课时 制作人:张慧娟审核人:李春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项羽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学习难点】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二、关于《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就。 三、关于《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一)生字词 垓.()下马骑.()麾.()下田父.()骑能属.()者刈.()旗绐.()十余创.()(二)重点词语 1、力拔.山兮气盖.世() 2、项王泣.数行下() 3、期.山东为三处() 4、辟易 ..数里()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教学目标: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 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 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进程: 一、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及文章背景 司马迁(前145,一说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史官世家出身。其父司马谈精通天文、历史和诸子之学,尤好黄老,著有《论六家要旨》,武帝初为太史令。他的学识和道家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司马迁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左右诵读古文。约十七岁时,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二十多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过梁、楚以归。三十岁左右为郎中。三十五岁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过川、云、贵的一些地方。36岁又曾侍从武帝泰山封禅。这些经历,使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为他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司马谈有志于“史记”,未就而卒。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遍览皇家所藏史料、图籍和档案。42岁时,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司马迁称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诬上”下狱。家贫无以自赎,交游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他被迫接受腐刑。这使他对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上层社会的冷酷等,有了深切体会,生死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他发愤写作《史记》增加了动力。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续撰《史记》。大约征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与世长辞。 司马迁的思想比较复杂,既受到传统史家“实录”精神、历史循环、先秦儒家明君贤臣及“德政”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此外,其思想亦有新的进步内容。如他以人事为依据,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天道观表示怀疑。在对历史具体考察过程中,能“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注意到事物自身的因果联系。再如他有一个进步的社会理想,即君明臣贤、公正合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富裕。为此,他惩恶扬善,与广大百姓的爱憎情感比较接近。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及《素王妙论》佚文。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

高中语文垓下悲歌知识点

高中语文垓下悲歌知识点 原文欣赏《垓下悲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

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唿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⑧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翻译:

纳兰词评(380种历代词话诗话辑录)

纳兰词集评 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三) ○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六) 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婉之意。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六) ○论容若词(词学集成[清]江顺诒辑,宗山参订·卷五) 顾梁汾云:“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陈其年云:“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词学集成[清]江顺诒辑,宗山参订·卷五)吴县曹稼山[ 育]玉壶买春词序,颇得词之三昧,文亦峭洁,因截录之。“呜呼,天下伤心之致多矣,于时为秋,在月为夜,为月榭之笛,为严城之鼓,为空庭之脱叶,为断垣之寒蛩。睇邈空以神蕊,触古怨以泪滋,哽咽喉衤金,难摅简素。故欲曲折达意,庶几倚声能之。侧帽、长芦二集,咸极其忄旨。后之君子,引商刻羽,度合寸刂分,非不秩然,以严矩 。然而真灵不与,哀乐不存,徒累<壹 >费之词,未极远姚之韵。读买春而快然矣,旁糅群雅,不因一家。海以大之有苏,渊以沈之有张,涛以雄之有稼轩,平以远之有竹屋,氵 纹蜃气以绮之有梦窗,缠绵菀结以赴之有石帚。冷汰众制,煦以鲜华,芬芳百家,自成馨逸。迫焉无漠,浑而不流,如彼秦尊是生澹,如彼豳 是生希,如彼空梁曲径是生幽,如彼铣溪琼岳是生涩。故言其连忭,则杂组之成锦,逋峭则寒镜之瘦夜,委婉则细石之凌乱,隽蓄则哀泉之鸣湍,神韵则美人之迟来,慨吊则良朋之孤往。牢骚离别之际,徘徊生死之间,直举胸臆,非有依傍,纳兰、秀水以来,斯为造极矣。”(词学集成[清]江顺诒辑,宗山参订·卷七) ○性容若填词诗(词征[清]张德瀛撰·卷六) 性容若填词诗云:“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 。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芒鞋心事杜陵知, 今惟赏杜陵诗。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愚案:容若词与顾梁汾唱和最多,“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两语,则容若自道甘苦之言。然容若词幽怨凄黯,其年词高阔雄健“犹之晋侯不能乘郑马,赵将不能用楚兵,两家诣力,固判然各别也。(词征[清]张德瀛撰·卷六)○容若与竹 词(词征[清]张德瀛撰·卷六) 容若太常引词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竹 沁园春词云:“沉吟久,怕重来不见,见又魂消。”二词缠绵往复,郭子玄何必减庾子嵩。(词征[清]张德瀛撰·卷六)汪蛟门谓宋词有三派,欧、晏正其始,秦、黄、周、柳、姜、史之徒极其盛,东坡、稼轩放乎其言之矣。愚谓本朝词有三变,国初朱、陈角立,有曹实庵、成容若、顾梁汾、梁棠村、李秋锦诸人以羽翼之,尽祛有明积弊,此一变也。樊榭崛起,约情敛体,世称大宗,此二变也。茗柯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又得恽子居、李申耆诸人以衍其绪,此三变也。(词征[清]张德瀛撰·卷六) 穉圭妇沈氏卒后,穉圭悼之甚,有怀梦词一卷,皆悲香哀粉之作也。其调青山湿遍云:“瑶簪坠也,谁知此恨,只在今生。怕说心香易折,又争堪烬落残灯。忆兼旬病枕惯瞢腾。看宵来,一样恹恹睡,尚猜他、梦去还醒。泪急翻嫌错,莫销魂,直恐分明。回首并禽栖

《垓下悲歌》教学设计

《垓下悲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学习重点 1、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那么上联说的是谁的事情呢?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时,鸿门宴之后政治军事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 1、人物简介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作品简介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3、时代背景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三、疏通文本(自主预习内容) 1、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大意。 2、标出重要的文言词汇,结合注释理解意义。 3、同桌互相交流合作,解决疑难。 4、文言知识整理。 四、自主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阳夏(jiǎ)深堑(qiàn) 垓下(gāi)睢阳(suī)縠城(gǔ)乌骓(zhuī)虞(yú)姬数阕(què)麾下(huī)绐(dāi)曰刈(yì)旗自度(duó) 披靡(mǐ) 瞋(chēn)目辟易(bì)舣(yǐ)船十余创(chuāng)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3、语言积累 (1)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 辟易数里通“避”退避

水龙吟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体裁: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②遥岑:远山。③玉簪:碧玉簪。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⑦流年:流逝的时光。⑧倩:请托。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⑩揾:擦拭。【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已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本词写尽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动人心魄。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②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过程中,渗透诵读、想象、移情的鉴赏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形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历 史人物的良好思维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多角度理解项羽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的能力。 难点: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评论: 1. 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2. 读懂文本,整体感知。 3. 学习微课,归纳方法。 学时重点: 1. 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2. 读懂文本,整体感知。 学时难点: 学习微课,归纳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2、小组探讨课后研讨题。 3、学生课后学习微课《从矛盾切入解读项羽形象》,思考归纳解读项羽形象的方法。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②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过程中,渗透诵读、想象、移情的鉴赏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形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历 史人物的良好思维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时重点: 多角度理解项羽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时难点: 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解说,导入课文。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概括场景 1、思考文章刻画了几个场景?快速地以“地点+事件”的四字短语来概括。 2、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谁? 活动3【活动】研读文本,品味形象 (一)鉴赏“垓下悲歌”:“你用刻骨柔情,换我豪情天纵”——再现项王悲情形象 情景再现:再现末路时的项王,探究人物形象。(学生表演,学生点评,教师解读点拨)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3.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难点: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项羽本纪》中“少怀壮志、叱咤风云”两节,并疏通了“垓下悲歌”第1自然段的文意。上节课结束时,我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完成后几段的翻译,并找出你认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特殊语法现象。现在我找同学来说说你圈画的重点。(指定1—2个学生回答) (二)新课学习 1.概括情节 现在,我们整体看“垓下悲歌”这一节,我找一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指定1个学生回答) 2.合作分析 从刚才***的概括中,我们抽取“悲歌别姬、东城之战、乌江自刎”三个小情节。(板书)给3分钟的时间,4人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个情节,分析该情节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情感,凸现了他怎样的形象(性格),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引导:“悲歌别姬”中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凸现他怎样的形象? 重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性格: ①重要细节(词语)体会:惊、夜起、饮帐中(满心忧虑,他会想些什么?)、泣数行下(百感交集的热泪喷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面对一向刚猛矜持的英雄落泪,受到感染,跟着落泪,不敢看,也不忍看,既敬畏项羽,又害怕伤及项羽自尊)

②《垓下歌》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陷入困境的愁闷无奈别离爱姬的痛苦 昔荣今枯的悔恨英雄末路的悲叹 引导:你如何评价“东城之战”中项羽“为公取彼一将”等行为? ①显示项羽勇猛无比的神威、凸现项羽叱咤风云的形象。项羽的崇高也体现在他虽至末路仍显英雄之本色的崇高。 ②逞一时之勇,不顾大局(此时的根本任务是突出重围) ③个人英雄主义他这样做仅仅就是为了证明“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④刚愎自用,不知悔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不承认自己的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某些)行为错误(如屠城坑卒) 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自恃勇武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还是千枪万箭追杀的败军之将!反映出他迷信武力,冥顽不灵,至死不悟的性格特征。(个人英雄主义) 引导: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所以“项王笑曰”的笑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英雄骨气、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他的荣誉、尊严、人格、血性、骨气,他的知耻…… 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你如何评价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 ①纯粹的个人主义,自以为是,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这是他致命的弱点。战争的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他却忽视了这三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人和”。废除义帝、杀害韩王、屠城坑卒、听信项伯、疏远贤将,最终落得众叛亲

《垓下悲歌》同步测试(培优练习)【语文北师大必修5】

《垓下悲歌》培优练习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