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 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 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 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 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 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此诗为 《竹枝词九首》 中的第一首。 一 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 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 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 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 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

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 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 其二在一景两 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 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 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 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 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 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竹枝词(其二)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情。 作品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 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 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 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 因而托物起兴: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 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 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 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 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 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 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 水一样,无尽无休。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 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 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竹枝词(其三)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作品赏析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 在人的 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把桥上的行人用 “人来人去” 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 “唱歌声” 三字,歌声与往来 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 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 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竹枝词(其四)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品赏析 1 、这首诗写蜀客的薄情。 2 、 " 日出三竿 " ,太阳升起很高,表明时间很晏了。 3 、 " 蜀国 " ,西蜀成都的商客。 " 兰桡 " ,木兰做的船,泛指很讲究的船。 4 、 " 凭寄 " 两句: " 狂夫 " , 狂放而没有操守的人。 " 万里桥 " , 桥名, 在成都。 这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分明是不可靠的,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竹枝词(其五)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作品赏析 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 这两句大意是: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 觞,民情欢愉。 此诗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春 意,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其六)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作品赏析 “懊恼人心不如石”就是直接用比,作者把“人心”和 “水”、“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 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 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在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 直观表 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 抒发上。 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水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 关系,但在 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 悟融进这两个比 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竹枝词(其七)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峡中尤多礁石险滩, 峡口有“滟滪堆”, 就是一巨大石滩。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 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 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 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 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 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 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 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 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 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词(其八)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篇二: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摘要】刘禹锡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

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竹枝词》。其 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婉转、朴素优 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民歌 可以这样说,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中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名家 辈出: 韩愈、 孟郊一派通过奇思幻想, 用僻字造奇韵, 打造出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 而白居易、 元稹诗派却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诗风迎得世人的交口称赞;李贺独辟蹊径,新颖诡异、 精辟含蓄是他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印象。面对上述三大诗派,刘禹锡没有盲目趋同,他从不为世 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 间杀出一条血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最终成为与韩孟派、元白派、李贺派相抗衡 的一支异军。 如果说夔州三年是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收获期的话,那么朗州、连州的岁月则是他重 要的奠基期。朗州位于沅湘之滨,民歌相当盛行,历经千年未见衰弱,虽然当地竹枝“词语尘 下,音韵鄙俚”,但其内容清新,格调激扬,旋律轻快,这一切吸引了正处于探求中诗人的目 光。在博采众收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民歌体乐府诗的创作。写于这时期的《采菱行》初步显 示了作者学习民歌的成效,他 篇三: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 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 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 785~805 年)间擢进士第,登博 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 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 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 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 )州任 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 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 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词句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 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 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白话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 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 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 杨柳, 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 “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 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 “有晴”、 “无晴”是“有情”、 “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 表面是“有晴”、 “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 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 “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 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 “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 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 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 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 《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 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 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 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 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 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 之一。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 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 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 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 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 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 与并称“”。 词句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2][3]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文学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 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 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 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 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 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 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 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 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 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 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 《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 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 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 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 桥。 汉代 《古诗十九首》 中的“迢迢牵牛星”, 就是写他们的故事。 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

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 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 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 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 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 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 “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 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 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 年)。全诗四句,前 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 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 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 1400 多首,有《杜 工部集》。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 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 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 “皇帝临轩,奏太和; 王公出入, 奏舒和; 皇太子轩悬出入, 奏承和; ……”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 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词句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 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 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2][3] 白话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 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整体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 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 妙手法。 字面上看, 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 即成都; 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 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 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 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 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 “行云 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 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 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 “天上”和“人间”两词 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 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 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 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 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 处。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前言】《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言绝句,可以看成是一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作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作。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注释】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

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 品竹 竹枝词九首。《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作品名称, 竹枝词九首。作品别名, 竹枝词九首并引。竹枝词九首并序。创作年代, 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作者, 刘禹锡。 岁正月⑴。余来建平⑵。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⑶。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⑷。虽伧儜不可分⑸。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⑹。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⑺。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⑻。白盐山下蜀江清⑼。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⑽。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穀文生(11)。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12)。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13)。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圍。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15)。 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16)。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17)。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18)。由来不是此声悲。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19)。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20)。

注释译文。⑴岁正月: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今属重庆市。此当指夔州。⑶睢:仰视。⑷激讦:激越清脆。吴声:吴地的乐歌。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⑹淇。濮:周代卫国的两条水名。《诗经》多处咏及。《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歈即民歌。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⑻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⑼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⑽山桃:野桃。上头:山头。山顶上。(11)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穀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12)兰桡:兰木桨兰指木兰树。又名杜兰。林兰。但古诗。文中常说兰舟。兰桨。兰桡等。只是一种美称。不一定都是兰木所作。如屈原《九歌?湘君》: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二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解答: 竹枝词的特色 【诗文欣赏】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i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一 /、k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诗境浅说续编》: 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 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 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 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 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 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 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此诗为 《竹枝词九首》 中的第一首。 一 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 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 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 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 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诗词鉴赏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背景】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赏析】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竹枝词九首(其九)

竹枝词九首(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唐诗鉴赏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其中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注释,译文及赏 析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注释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鉴赏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

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东边日出西边雨全诗唐代刘禹锡的诗全集刘禹锡游玄都观的历史典故刘禹锡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二)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阅读试题 答案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竹枝词九首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①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 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②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 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 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 水一样无尽无休。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 复杂的心理。 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

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 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 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 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 恋水依的图画。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 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 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 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花 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 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 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 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 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鉴赏试题及答案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鉴赏试题及答案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4分) (3)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大意对即可,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大意对即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3)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1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

竹枝词 刘禹锡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创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词句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白话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原文】竹枝词二首其一(经选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 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巴山:①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泛指巴蜀一带。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⑷巴人:①古巴州人。②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 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

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白话译文】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作品介绍】《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

刘禹锡的诗词名句

刘禹锡的诗词名句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1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13.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1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15.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二首》17.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18.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20.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21.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2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23.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24.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25.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

刘禹锡《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翻译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翻译赏 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翻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鉴赏】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

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中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尽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如果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谏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竹枝词刘禹锡阅读答案

竹枝词刘禹锡阅读答案 《竹枝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是他仿效民间歌谣的作品。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竹枝词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阅读答案: 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妙的手法是什么?为什么? 答:最妙的是双关的手法。“西边雨”自然是“无晴”,这个“晴”字与“情”谐音,“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着重点在有晴(情)上,听到郎的歌声,感受到其中的情,表现极为委婉巧妙。 翻译:无 竹枝词字词解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竹枝词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刘禹锡描写爱情的诗词《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

刘禹锡描写爱情的诗词《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竹枝词九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 你对我的心意就像这转瞬即逝的桃花一样,很快就消灭了;而我的忧愁就如这滔滔持续的江水,没有穷尽时。 【赏析】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借景抒情,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爱情失意的无限痛楚之情。桃花纵然是漂亮的,可是却容易枯萎,像极了君的情意——甜蜜一时,转瞬即逝。水流滔滔不绝,像自己心中流淌着的愁苦。这两句比喻贴切,花开有限与水流永恒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女子遇人不淑的悲哀一生,使人为之动容,为之涕零。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亦是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大概正是受了“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的启发。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

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 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 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因为有了含蓄 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 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 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 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 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 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 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 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 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 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访问作为江南禅僧兼诗僧的 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 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 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 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与竹枝词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与竹枝词 刘禹锡与竹枝词 一、竹枝词 *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据《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在今重庆市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歈即民歌。这种流传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部落里。 巴人善歌舞,巴人民间的竹枝词,都是能唱能跳的,类似于今于的灯歌。每逢佳节喜庆,巴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鼓踏歌,联唱竹枝。今天,我们已无从目睹远古的竹枝歌舞,但从宋朝孙光宪所作的竹枝词中,还可依稀看到远古竹枝词的原貌。其中一首是: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从这首涛中可以看到,竹枝词的原型在每句第四个字后衬以“竹枝”,每句句末衬以“女儿”。至于这两个衬词的确切意义,运用现在的汉语词义已无法解释。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群相随和之声,其汉字记音已经遗失,但估计与唱竹枝时使用的道具和动作有关。竹枝词的得名,就缘于第一个衬词。 竹枝词一直在巴人民间流传,但到了唐代,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将竹枝词从巴人民间引入

文学殿堂并发扬光大的,当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可以说,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的发掘、加工和创新,才得以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的。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进士。刘 禹锡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永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遭贬。公元822年,即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刘禹锡来到三峡,这期间,刘禹锡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刘禹锡的这十一首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至此,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 :,北宋诗人黄庭坚评价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刘禹锡在竹枝词的序言中,曾说他的这些诗歌,是受了屈原《九歌》的启迪而作。“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竹枝词序》)然而,可能连诗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三峡竹枝词在他的倡导下,会在文学史上光芒大白,后世传唱不衰。 二、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竹枝词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集曲、乐、歌、舞于一体,唐宋时期,在三峡一带相当普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曾在三峡为官的陆游,其诗中就有“通衢舞竹枝”的记载。从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中可以看到歌舞竹枝的大致情形。“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