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

说课提纲

系别:酒店管理系

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1、基础性

《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6、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酒店、导游等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发展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3、具有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4、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旅游学科的结构体系;

2、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3、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了解旅游市场概况,掌握旅游市场细分及旅游市场营销的策略与手段。

5、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对旅游活动及旅游产业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按照高职教育改革要求,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一些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如:旅游业组织管理、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这些章节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同时对课本知识重新进行整合,从职业活动的要求出发,增加实践内容,如:设计旅游线路、旅游资源调查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力争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发展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按照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理念,设计了四个模块:旅游基础知识模块、旅游需求模块、旅游供给模块、旅游相关问题研究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项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市场调查等教学方法,运用

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是大一新生,刚刚迈进大学校门,没有任何专业理论基础,

甚至对自己的专业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旅游学概论》是学生在第一学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正式进入课堂教学,摸到书本,接触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认识才逐渐具体、清晰起来。可以说第一堂课是进行专业教育的绝佳时机,通过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专业学习感受,分享旅游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增进师生感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美好向往。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善于思考和发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旅游学概论》在本学期设计的总课时为30课时,授课15周。我把教材内容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了6个项目任务、15个学习单元,具体内容如下: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模式: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 + 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未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达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2、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在旅游供给与旅游相关问题研究模块中,通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任务: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更主动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如在“旅游资源概述”单元中,在讲概念之前,我先列举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它们是否属于旅游资源并说明理由,以后的教学内容均围绕这个任务展开。

②自主学习、交流:

学生带着任务思考,教师给以相关提示,有些学生会打开书本查找相关知识。所以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③评价总结: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表现指出优点,提出不足,并总结归纳相关知识。在这个任务中学生的看法五花八门,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在感到意外之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知识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案例,内容贴近旅游活动的实际,突出专业特点。如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单元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例,通过分析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

(3)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主要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给出评价,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优点,指出不足,最后给出成绩。如让学生讨论现在该不该打开秦始皇陵墓,风景区修建索道是否合理等话题,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很多观点新颖深刻,也开阔了教师的思路。

(4)情境教学法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在“旅游者的形成条件”这一单元,我假设了若干情境,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境掌握要想成为旅游者应具备的条件。

(5)调查研究法

教师布置课后调查内容,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到景区景点或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调查情况作出调查报告。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单元中,我给学生布置任务是分组调查承德八县三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简单作出评价,将调查评价结果做成课件,由每组选出发言人在课堂上讲解。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对承德的旅游资源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6)讲授法

讲授法和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一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理论内容变得直观、生动。课件形式上要图文并茂,辅以动画、专题短片,做到有声有色,动感强。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3、考核方式

按照目前学校的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

(2)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某些市场调查过程中的团队意识、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调查结果的完成情况。这部分占总成绩的15%;

(3)出勤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

六、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

1、师资条件

2、教学环境与设施

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外调查主要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相关旅游行业和旅游景区景点等进行调查。

3、教材与教参

教材:《旅游学概论》,刘启亮、芬杏娟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教参:《旅游学概论》,苏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旅游体验研究》,谢彦君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旅游文化概论》,王玉成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网络资源:中国旅游网,中国旅游报,其他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网站等。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和网上的资源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

教学单元设计

课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一、介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旅游资源

开发的原则和内容。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中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实现方式和手段

1、【任务一】:结合以下案例,分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导入案例】

案例一: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由于大气中严重的煤尘和降雨中的酸性物质过多,每一尊佛像的表面都披上了一层黑纱,许多佛像风化严重,面目全非。

案例二:一些广场为了吸引游客,放养了鸽子,但这些鸽子排出的粪便遍布景区,很难清洗,而且这些粪便对旅游资源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也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缓慢破坏。

案例三:“水洗三孔”事件

2001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了全面卫生大扫除,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它工具直接擦拭,致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糊不清。孔府内部分字画也有起皮脱落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一: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破坏

1、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2、自然风化日照、大气、水及微生物作用等。

3、大气污染煤尘,酸雨等。

4、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冰雹、洪涝、海啸、沙尘暴等。

5、生物危害如鸟粪和白蚁等。

(二)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2、经济与城市建设性破坏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4、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

5、游客本身的破坏

2、【导入案例】庞贝古城角斗士训练营坍塌意总统称是意的耻辱

【任务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庞贝古城坍塌的原因,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这类“悲剧”不再重演?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二: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一)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二)杜绝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三)已破坏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3、【导入案例】经济学家张五常: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

【任务三】分组讨论:你认为现在是打开秦始皇陵的时候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知识点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1.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2.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

3、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与管理

4、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知识点四: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独特性原则

2、市场导向原则

3、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4、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5、综合开发原则

4、【知识转化】:

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分组搜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案例,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制作成课件,由每组选出发言人在下次课堂上展示讲解。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 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1. 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2. 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 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4. 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5. 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6. (美) 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7. (加) 罗伯特·C. 刘易斯, 理查德·E. 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8. (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9. 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0. 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1. (美) 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2. 肖江南. 旅游信息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3. 陈志辉,陈小春. 旅游信息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 贾鸿雁. 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5. 黄娟琴. "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国土资源遥感,2004,(3) 26. 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旅游学刊,1995,4. 27. 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8. 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9. 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0.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1. 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2. 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3. 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4.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5. A.J. 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⑴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极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转移到工业城市。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归自然地追求。 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⑴公众性: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在一起,活动结束后便四散而去,彼此不再有任何的联系。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

⑵规模大: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众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⑶全程陪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一点是现代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的最早体现。 7、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⑴世界人口的增加 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是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⑸城市化进程加快 意义: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 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意义:对促成二战后旅游需求的增长也有积极影响。 ⑺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的支持与鼓励。 ⑻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观光”一词最早来自中国古代名着_______上的“观国之光”。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这标志着_______及_______的开端。 3.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_______. 4.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_______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和游船旅游等多种类型。 5.在旅游统计中,某一旅游景区的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被称为“_______”。 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二大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 7.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8.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期、_______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宿、游、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要素。 10.旅游_______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11.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要从其“硬件”和“软件”、_______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同时评定。 12.旅游服务产品的外部质量是指能够符合并满足_______. 13.从50年代至今,______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14.企业将目标市场重点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更有效地开展_______. 15.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和_______等方面的影响。 16.旅游业属于第_______产业。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_______,对于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年4月15日,中国_______旅行社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3.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4.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不对外招徕,只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被称为() A.一类旅行社 B.二类旅行社 C.三类旅行社 D.四类旅行社 5.独立饭店与连锁饭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B.饭店的规模不同 C.饭店的等级不同 D.旅游者逗留期的长短不同 6.我国的旅游出口市场中,旅游者的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流动是()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9、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10、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1.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2.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各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1、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12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24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24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2、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10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24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3、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康体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软探险)、社交(人际)、地位和声望、购物(商务、会议、修学旅游)。几种旅游动机:观察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新鲜事物、体验某种浪漫生活、参加冒险、有益健康、访问自己的出生地、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版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 版李天元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活动主要是贸易经商 2.据研究,“观光”一词来源于古文“观国之光”,最早出自《易经》 3.中国封建时代的水路交通有大运河,陆路交通,秦朝有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以及传递官方文书的馆舍机构驿站。 古罗马帝国也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由于交通便利,夏季不少当权者或富有者都会外出旅行,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前往沿海地区避暑和游览。 4.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旅行活动有:文史考察旅行(如:司马迁)公务旅行(如:张骞通西域)、士人漫游(如李白杜甫)、宗教旅行(如鉴真、法显、玄奘)、航海旅行(郑和下西洋)和科学考察旅行(李时珍、徐霞客)。欧洲封建时期典型而明显的旅行活动,是朝觐旅行或宗教旅行。 5.封建时代中外旅行活动,消遣性质或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一般为统治阶级 6.蒸汽动力用于交通工具,铁路运输的出现,对旅游活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乘坐火车旅行有明显的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大 7.托马斯·库克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活动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多达570人的游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因此,他本人也就成为旅行社代理业务的创始人。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车组织的团体旅游,它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库克放弃了木工的工作,开始尝试从事具有商业性的旅游组团业务代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同年夏,首次出于商业赢利目的,他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旅游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经过若干地点停留访问,最终目的地是英格兰西部的海港城市利物浦。并编发了导游手册—《利物浦之行手册》分发给旅游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这次旅游的组织方式更具现代包价旅游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 1846年,托马斯·库克亲自带领一个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为每个成员发了一份活动日程表,还为旅行团配置了向导。同年,并编写了《苏格兰之行手册》此后,他每年都要组织大约5000多人在英伦三岛之间旅行。每次他本人都亲自陪同,编印旅游指南。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旅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1851年5月,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在伦敦建造了“伦敦水晶宫”举办一次大展览,此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托马斯·库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扩大旅行业务。在展览开幕前,他遍访英格兰中部和北部主要城市,组织各地旅客赴伦敦参观展览。为此,他还创办名为《观光者》的月刊杂志,专门介绍各地风光和旅游者的见闻。这一年,他组织了165000多人到伦敦参观展览。此后,他又成功地组织了旅客参观1853年的都柏林展览和1857年的曼彻斯特展览。 1855年,库克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法国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其中包括在巴黎的住宿和往返旅费,总计36先令。当时(1855年8月6日)的《曼彻斯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旅游学概论》读后感 其实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说起来大概新生都不能确定地理解它的概念,只是泛泛地把自己对旅游出游的理解加诸其身。而《旅游学概论》则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旅游”的概念(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和其多学科体系的特点,让我们知道,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以旅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多学科共同研究为支撑的旅游活动整体知识体系,能在各级公司旅游相关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了解旅游业的需求,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旅游本体论(概念体系)和旅游发展部门(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对旅游学科、旅游活动、

访客与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而简洁的阐述,为读者介绍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部分则详细介绍旅游管理各领域的宏观结构,涉及吸引物与目的地、节事与会展、移动性与旅游交通、旅游中介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旅游支持行业、旅游公共管理等主要部门。 本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每一章结束后,都会给我们一些阅读材料,使我们扩大了关于旅游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对旅游学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第一章,旅游学科案例从各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教材发展、国际旅游研究组织、国际旅游研究期刊的视觉去给我们引发思考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其旅游教育的起步都是早于中国的,尤其是中国与美国的起步距离更是相差56年。西方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旅游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关于旅游学科的严肃话题,特别是从旅游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角度的理解,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与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主要建立在工商管理学科基础之上的现状明显不同。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古代酷爱登山且登山常穿木制钉鞋,人称“谢公屐”的著名诗人是() A.谢灵运B.谢眺C李白D.徐霞客 2、1923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为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A.陈光甫B.黄炎培C.柳亚子D.章土钊 3、世界旅游组织宣布每年的旅游日是() A.5月19日B.7月15日C.9月27日D.11月5日 4、我国把《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记的日期定为中国旅游日,这一日是() A.5月19日B.9月27日C.8月22日D.10月1日 5、世界旅游组织的简称是( ) A、UFTAA B、WTO C、IHA D、ICAO 6、、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于1949年11月19日在()成立的华侨服务社。 A 北京 B 厦门 C 武汉 D 上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1、古代中国的旅游形式多种多样,如、、、、、等。 2、1954年4月旅行社成立。 3、在西方古代旅游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其中有阿拉伯帝国的旅家、,意大利旅行家,葡萄牙航海家和。 4、20世纪初,享誉世界的三大旅行代理公司是指、、。 5、经营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是、、。 6、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和旅游业务的具体情况分析,旅游业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这三大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7、旅游客流简称为。测定旅游客流的主要指标是旅游客流的和。 8、通常使用的市场营销策略有、、、。 9、国际旅游的发展模式一般有四种,分别是、、、和。 10、中国旅游发展是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进行的,所谓“五个一起上”是指、、、、一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帝王巡游 2、士人漫游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第一讲(1学时) 第一节关于《旅游学概论》 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 (一)什么是旅游学? 1、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研究历史短、队伍年轻、学科构成不完善,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因此与国外的旅游研究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国外旅游学研究 (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这是旅游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演化特征。 (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3)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 国内旅游学研究 (1)中国的旅游研究主流仍是“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它表明了旅游学术队伍的不成熟。 (2)与国外的旅游学术研究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3)国外研究已深入到旅游现象的细部,而我国还停留在做大文章,框架宏大,内容平常,缺乏科学实证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上。 2、研究对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它包括: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经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旅游作为一种地理现象;旅游作为一种财源;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旅游作为一种行业六个基本方面。(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但是,目前的旅游学还不成熟,用衡量是否构成一个学科的标准去考察,它还有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它虽然有专业的组织和大量的人员从事有关的研究工作,但还没有形成独特的语言系统(独有的概念),缺乏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因此在研究过程上也还没有公认的规则。现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旅游学研究都有理论和概念上的贡献,但把旅游学归属到其中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有勉强之处。(谢彦君《基础旅游学》) 跨学科:一词是从英文inter-disciplinarity翻译过来的。最初这个词只是在一般的字面意义上使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它才开始逐渐具有较稳定的为大家所接受的科学意义。 近义词辨析:“多学科”(multi-diciplinarity) 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尽管三者之间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还是坚持认为,多学科是低层次、利用多门学科进行的相对独立的研究;跨学科是中等层次的、多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超学科强调学科间的协作,强调在解决问题时各学科的相互补充作用。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服务经营活动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的科学。 4、研究方法 ◎有三种哲学意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指导旅游学的研究: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来自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以及一些带头学科的渗透,来自一些平行学科的移植,也来自跨学科研究本身的融合过程。 旅游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田野工作(field-work)与社区研究、模式分析、科学实验和统计分析等。(谢彦君《基础旅游学》) 5、旅游学的任务 ◎阐明旅游活动的本质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旅游活动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研究发展旅游业的各种条件、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基本影响 ◎分析世界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什么是《旅游学概论》? 1、课程性质 《旅游学概论》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以及名称解释(李天元版)

绪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 (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旅游学概论答案(全)

旅游学概论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学--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 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 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 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 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未能有效 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 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 (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 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 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 分工。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贸易经商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 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其消遣性的旅行活动不具备普遍意义。 4、试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1)早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品交换现象便已萌芽。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交换并不普及,到了第二次分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产品交换数量和范围扩大。 (2)到了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便出现了专 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此时的旅游活动都是出于经商,扩大对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 崩溃!没找到全部答案!!将就着用吧….

旅游学概论 李天元第六版 考试重点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旅游管理1101 王诗达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 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旅行社--是指营利目的,从事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 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企业。 3、旅游景点生命周期--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旅游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游客量都会 经历一个由少到多,此后又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这一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又逐渐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发展或演进过程。 4、世界旅游组织(WTO)--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全球性政府间机构。 它的前身最早是1925年成立的官方旅游宣传组织国际联盟,当时总部设在荷兰的海牙。 1947年,该组织在巴黎召开全体大会,更名为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1975年1月2日,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其总部迁往马德里。设有全体大会,是最高权利机构。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下设6个地区性委员会。它的成员有三种类型。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正式成员。 5、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ATA)--成立于1951年,原名为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1986年 该用此名。是一地区性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它的宗旨是: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地区的游客前来太平洋地区各国旅游以及本地区各国居民在本地区内开展国际旅游。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有4个常务委员会,全协会性的大型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协会年会; 二是商业性较浓的太平洋旅游博览会。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协会。 6、旅游("艾斯特"定义)--于1942年由瑞士学者汗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的定义,旅 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到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 7、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为了实现旅游活动,借助某种交通工具,实现从一个地 点到另一个地点之间的空间转移过程。它既包括旅游者的常住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过程,也包括旅游目的地之间、同一旅游目的地内各旅游景点之间的移动过程。 一般认为,旅游交通应理解为旅游者在暂时逗留地和游览地之间的往返运输。 8、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1841年,托马斯库克的禁酒活动是近代旅游业开端的 标志;托马斯库克在世界旅游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旅游业的先驱;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团去法国巴黎是世界上首例包价出国游;托马斯库克推出的这一代金券便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简答题 1、目前我国饭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快、入住率低、分布集中不合理、淡旺季明显、安全(突发紧急情况)、隐私、服务满意度、硬件设施、饭店标准考核、价格收费、卫生状况、人才(管理层面素质低、人力资源投资)、内部管理(员工服务意识、业绩考核制度、员工素质)、销售渠道(网销,直销)未完全畅通、促销策略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 此页为-1-(共六页)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1、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一样,它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从整理和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并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其活动规律。 2、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影响的科学。 3、学术研究的方法:所谓学术的研究方法,指一门学科的技术步骤。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操作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形式,过程。步骤,内在之间存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联系。 4、现代旅游:指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文化旅游活动。 5、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 6、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缴纳的所得税之后剩余的部分。 7、可随意支配收入:亦称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但它只是经济条件方面的影响因素,而非个人旅游需求的唯一决定因素。 8、余暇时间: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其他必须时间外,可用的自由分配从事消遣或自己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9、大众旅游:所谓大众旅游通常有其双重含义。它首先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其次则是指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模式。 10、奖励旅游:指某些公司为表彰工作成绩突出的销售人员而组织他们携带配偶外出的旅游形式。 11、国际旅游: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其中一种情况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我国旅游,称之为入境旅游;另一种情况是我国的居民离开我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之为出境旅游。也就是说,国际旅游既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也包括本国居民的出国旅游。 12、国内旅游: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地旅游活动。 13、旅游收入: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4、旅游支出: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计算),一个国家的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境外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开支。 15、人均停留天数:这一标准通常指来访旅游者在某一旅游目的地访问期间的平均停留天数。 16、旅游人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给定时期内所接待的来访旅游人数,并且人们通常是以人次为单位来统计来访旅游者数量,也就是说,所谓来访旅游人数实为来访旅游人次。 17.旅游动机: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里动因。 18、罗马会议定义(关于旅游者):游客指除为了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之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另一类是“短程游览者”(或一日游游客),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过程中的到访者)。 19、WTO(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解释:国内旅游者就是任何因消遣、度假、体育、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目的而在其居住国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的旅游的人。 20、海外游客(我国关于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交流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同时规定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离开其长住国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21、国内旅游者(我国的定义):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就医疗养、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地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22、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3、现实旅游资源:指那些不仅其本身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已经具备必要的条件,并且正式在接待大批量游客前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一)课程总体情况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旅游学的入门学科。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1.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6)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酒店、导游等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发展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旅游学概论

题型: 选择题:15%(15) 是非题:15%(10) 名词解释:20%(5) 简答题:20%(4) 论述题:20%(2) 案例分析题:10% 名词解释: 旅游活动: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不超过1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某一国家的居民跨越本国边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一个国家的居民在本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 入境旅游: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某国开展的旅游活动。 可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随意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余下的收入部分。亦称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的内在原因。具体的说,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可进入性:

旅行社:旅行社是指“从事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等活动,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旅游服务,开展国内旅游业务、入境旅游业务或者出境旅游业务的企业法人。” 包价旅游:指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旅游活动项目,向旅游大众推出的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 旅游产品:整体旅游产品:从需求角度看,总体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离家外出开始直至完成全程旅游活动并返回家中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旅游经历的总和。包括两大部分:①往返于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行经历;②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的活动经历。 从供给角度看,总体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来访旅游者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旅游活动接待条件和相关服务的总和。 单项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单项旅游产品是指单个旅游企业面向旅游市场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如饭店提供的住宿接待服务、航空公司提供的交通客运服务、旅行社提供的导游服务等。 单项旅游产品不能单独构成旅游者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而只是构成完整经历的总体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 旅游业:以旅游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经济产业。 国家旅游组织:为了便于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管理和引导,有效地组织国家旅游政策的实施,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旅游行政管理组织,这样的组织统称为国家旅游组织。 旅游市场:狭义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产品的交换场所;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外旅行 3.()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是一种外交活动; B.宗教朝圣 C.经商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5.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B.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C.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6.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B.吃、穿、住、用、行、游 C.住、穿、用、行、游、购 D.吃、住、行、游、购、娱 7.下列对旅游资源表述正确的是()。 A.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B.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D.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8.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2025年 B.2020年 C.2018年 D.2022年 9.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年 B.2015年 C. 2020年 D.2025年 10.按()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A.旅游目的地 B.游览地域 C.组织形式 D.旅游活动的内容 11.现代旅游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自19世纪40年代首先在()出现。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2.旅游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通过各种类型旅游者的日常旅游活动,了解他们的动机、需求和爱好,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市场变化的规律性是()法。 A.个案法 B.社会统计法 C.比较法 D.观察法 13.古代旅行活动主要活跃在()等古文明的发源地。 A.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 B.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 C.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中国; D.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古中国; 14.古希腊的众多的旅游者中,最著名是()他曾遍访埃及、两亚、希腊本土,里海沿岸及意大利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