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一)

桃花源记(一)
桃花源记(一)

八年级语文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识记字词读音。

2、通读课文,掌握、积累重点字词释义。

3、正确解读、翻译课文,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后世对其的称谓)靖节先生,又名潜。东晋末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是田园诗派的鼻祖,田园生活是其诗的主要题材,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约作于永初二年(421),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课文,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限时25—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3、扎实掌握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并积累在学案上。

4、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用标识符号批注在课本上或学案上。

【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把握字音、节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

..然()()阡陌

..交通()()垂髫.()

便要.还家()诣.太守()缤.纷()()怡.然自乐()人语.云()2、划分并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请几位学生示范读,其他学生点评。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文言知识归类

【通假字】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1、复.前行()不复.出焉()

2、便舍.船()屋舍.俨然()

3、寻.向所志()寻.病终()

4、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一义多词】

1、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2、缘.溪行——便扶.向路()

3、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4、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文言虚词】

1、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2、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3、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具答之.()处处志之.()【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今义:)

2、屋舍俨然

..(古义:今义:)

3、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

4、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6、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今义:)

7、无论

..魏晋(古义:今义:)

8、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9、说如此

..(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

1、省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印象】

桃花胜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三个词语概括。

【拓展延伸】

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跟踪检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2、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2)才.通人_______(3)寻向.所志________ (4)欣然规.往

__________(5)桑竹之属._________(6)遂.迷___________(7)无问津

..者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6、填空。(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

(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用原文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桃花源人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8、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