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之寿山石的真真假假

古玩鉴定之寿山石的真真假假

对于寿山石的喜爱,可以说从古到今,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但是,随着寿山石市场近年来的火爆,一些假寿山石也随之出现。而且,随着科技发达,寿山石造假越来越“先进”,打假也就越来越难。

那么,寿山石雕要怎么来进行鉴别?艺粹网表示,要从材质、造型、风格、刀法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

首先艺粹网给大家讲解寿山石的由来:寿山石是一种以产地命名的珍稀矿石,它专指在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以及周边一些地区开采挖掘,可供于艺术品雕刻的石头。

从历史上看,寿山石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宋朝时,寿山石进入皇宫,被宋高宗指定制为礼器祭天。明朝时,出现了皇帝御用的寿山石印玺。清朝的嘉庆印玺和乾隆三联章,都是有名的寿山石作品。

对于这么名贵的石雕,那么,寿山石雕要怎么来进行鉴别呢?艺粹网表示,要从材质、造型、风格、刀法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

有名的寿山石品种都有一个开采段。比如,芙蓉石在宋朝就没有出现,其开采的最早年代是明朝后期,不过几百年。如果有人拿了一块芙蓉石雕,却称是宋朝作品,明白人都不会相信。所以,艺粹网提醒大家鉴定时如果先把品种辨别出来,则很多假货自然原形毕露。

但是艺粹网还提醒大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古石新雕”,即有些石头年代久远,但当时却没有雕成作品,而是留到现在才进行雕刻;

二是将旧雕刻进行修改。比如,将古代一个残缺的石刻作品进行完善及处理。

要辨别古旧寿山石雕,可从历史痕迹来判断,如包浆等。寿山石质地较软,容易磕碰破损,因为接触到手油,也比较容易变旧,所以包浆明显。

此外,不同时代的雕刻也具有不同特征。以观音像为例,从清代到现在一直是寿山石雕的题材之一。但是,不同年代的造型均有不同。

从工具上也可以判断一件寿山石雕的年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石雕艺人只有简单的刀具,加上折断的缝衣针做钻。随着科技发展,工具增多,从八十年代开始,电动钻头开始应用在石雕中。但这种电钻钻出来的圆孔和手工用缝衣针钻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一样。只要从这些细节上分辨,就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古旧寿山石雕和书画还有一个明显不同之处:款识。名家书画一般都有款识,但寿山石作品则未必。

据艺粹网介绍,明朝寿山石作品几乎找不到作者,因为雕刻寿山石“在当时是一种雕虫小技,是一种地位很低的手工艺”。现在人们能够发现的最早的著名寿山石雕作者,要从清初开始。清初的寿山石雕具有明显的宫廷特征,也影响着地方寿山石雕艺术。

寿山石雕流行印字题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时候,玩家开始把寿山石雕当成一种艺术品来收藏,雕刻艺人的地位提高,也就出现了名家名款。

对于已故作者,有三种造假情况。第一种是伪作伪款,雕刻本身和款识都是假的。第二种是旧刻新款。以前不重视款识的时候,购买了作品,现在应藏家要求,又找到原作者补款上去。第三种,也是最冤枉的一种情形,即真品假款。雕刻品本身是名家真迹,但是想让名家再补款识上去的时候,该名家已经不在世。这时,有人就找到篆刻师,摹仿名家手迹补一个款识上去。结果,“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品也变假了。

接下来艺粹网再跟大家讲寿山石鉴藏要具备的三识:

寿山石鉴藏是一门很专门的学问,这里面有很多必须具备的条件,即“三识”:学识、见识、辨识。

首先,劝大家多看书。一块石头为什么突然变得比黄金还要贵?它的历史渊源在哪里?对这些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其次,多看真品。单单是福州,就有七八个寿山石大市场,在北京也有很多市场和地摊卖寿山石。除了市场,还可以去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就收藏着很多寿山石雕精品。

艺粹网提醒说,现在的收藏市场有一些误区,很多玩家希望到市场、地摊去拣漏。“不要抱着拣漏的思想去玩寿山石。”因为即使从显赫家门中流出来的东西也有假的。而且,现在收藏太火了,不懂行的卖家越来越少。

此外,艺粹网提到,如果想进行寿山石投资,切记不要以自身的审美标准去收购石头。因为投资要考虑的是投资最少、差价最大、资金回笼时间最快。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其实是在替别人买石头,而

每个人对石头的审美取向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以最终购买者的喜好为参考。

现在市场上寿山石造假最多的品种是田黄石。因为造假也需要成本,价值不高的东西“不值得”去做假。田黄的价值众所周知,一块田黄石动辄就是几十万元,自然也就成了造假者“青睐”的对象。

此外,和原生矿石相比,田黄本身具有的次生矿特点也使得造假相对容易。其实,早在清代,就有田黄的替代品了。清代官员喜欢田黄石,可是田黄石没那么多,所以经常用连江黄来代替。

想区分真假田黄,也有一些要点可循。艺粹网强调,田黄是次生矿,所以辨别一块石头是不是真的田黄石,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次生矿,以及几种深层次的标准特征。

第一,形状。田黄石是因火山爆发后,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因为“一路颠簸”,所以没有棱角。

第二,皮层。由于长时间埋在泥土中,泥土在有机肥的作用下有了酸性成分,石头也被慢慢酸化,其中一些容易溶解的颜色就会浮现在石头表面,比如黄色。这些颜色在泥土中无法流失,最后会再重新作用于石头内部,“像自己的血抽出来再回去染上自己的皮肤”,这就造成了田黄表皮的不一样。

第三,颜色。因为酸性作用,石头中的颜色被稀释,石头会变淡,再次染色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不可能染得很均匀,所以,田黄的外表和内里颜色会有浓淡之分。

第四,裂痕。在田黄表面,一般会产生一些细细的裂痕。不同于开采、保护得很好的原生矿,“田黄是一种受伤的石头,是母亲不要了把它扔出来的”。在从山上滚到山下的过程中,在由流水把它运载到土里的过程中,经过无数磕磕碰碰的田黄表面会有细细的裂痕,就一点也不稀奇了。

最后,艺粹网说,对于如何辨别田黄石,在收藏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一种认为,可以用田黄石的“六德”,如润、细、温等为标准。但他艺粹网为,“润、温”只能作为一种形容词,不能作为田黄的标准,因为其它的石头也可能具有这些类似的特点。如果以这些修饰语作为田黄的标准,“概念就太混乱了”。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