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_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_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_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2008年第12期(总第257期)

全球教育展望

GLOBAL EDUCATION

Vol.37

No12,2008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李雁冰

=摘要>/科学探究0、/科学素养0、/科学教育0是我国当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个关键语汇。从概念史的角度澄清这些语汇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昭示着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型0:由/传递中心的科学教育0走向/探究中心的科学教育0。无疑,这是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素养探究中心的科学教育

=作者简介>李雁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062)

在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科学探究0、/科学素养0与/科学教育0成为倍受瞩目的语汇。这些语汇昭示了我国科学教育领域的/范式转型0。厘清这些语汇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前提。

一、科学探究是什么

回答/科学探究是什么0,先须回答/科学是什么0。

美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组织之一/美国研究理事会0(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总结/美国科学院0、/美国工程院0及其他组织的众多研究成果后,对当代科学、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新趋势做了如下概括:[1]

1.由强调/科学即探索与实验0,到更强调/科学即辩护(argument)与解释0。

2.由强调获得答案,到更强调运用证据和策略发展或修正解释。

3.由强调为科学问题提供答案,到更强调交流科学解释。

4.由强调运用实验结果来终结探究,到更强调将实验结果运用于科学辩护与解释。

5.由强调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只是分析和综合资料,不为科学结论辩护,到更强调学生小组经常为辩护科学结论而分析和综合资料。

6.由强调演示和证明科学内容的活动,到更强调研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

7.由强调脱离情境的探究技能(process skills),到更强调将探究技能置于情境之中。

8.由强调观察或推理等单个的探究技能,到更强调控制、认知、程序等多元探究技能。

9.由强调极少从事研究以省出时间学习大量科学内容,到更强调从事更多研究以发展关于科学探究和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价值观。

10.由强调在一节课内的研究,到更强调将研究延伸到几节课的时间中。

11.由强调学生向老师私下交流思想与结论,到更强调学生与其同学公开交流思想与工作。

12.由强调管理材料和设备,到更强调管理思想和信息。

上述这些浓缩的概括所反映的是科学家视野中的科学、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形象0的变化。

首先,当今时代对科学的新的理解是:科学即基于证据的思想、解释与辩护。这一/科学观0既继承了/启蒙运动0以后近三百年以来科学与技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传统,又体现了当今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思想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启蒙运动0以来,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启蒙运动0时期,科学既以/理性自由0为基础,又是/理性自由0之体现。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史家卡西尔所言:/-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

就。0[2]这种追求/理性自由0的热情,/有如一条河流冲决堤坝,在大自然中朝四面八方急流勇进,汹涌地扫荡挡住它去路的一切。0[3]而所谓/理性0,/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0[4]/理性0的核心是/实证精神0,自然科学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理性0的基本功能是分析还原与综合重建,其中/分析精神0是基础。正是由于追求/理性自由0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以实证精神、分析方法和数学计算为特点的新的方法论系统确立,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由此诞生。显然,此时的科学等同于/理性自由0与实证探究。这是对科学的理解的第一阶段。

然而,/启蒙时期0所崇尚的/理性0本质上是感官经验的组合与联结。用卢梭的话说,几种感觉组合成简单观念,几个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由此构成人的/理性0。[5]这样,/理性0就具有机械、静态、可还原的特征。/理性0来源于外部客观世界在感觉经验中的反映、印刻。由此导致的第一个结果是:使人的心灵和感觉器官成为被动的/受纳器0。同时,/理性的知识0的代表当然是科学,而科学是经由感觉经验而把握的事物的本质、规律、规则、原理,它所体现的是/客观世界0 (主要是/自然世界0)的/真理0。这样,科学作为真理的化身,最终变成了静态的/物0,成为了可以传递和储存的对象。这种对科学的理解是/启蒙理性0的必然结果。从对应的历史时期来看,西方/启蒙运动0以后,流行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科学观大致如此,这构成了对科学的理解的第三个阶段。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把科学知识当作传递、灌输和内化的对象的做法,其背后的哲学根源之一即是这种受/启蒙理性0支配的科学观。

当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启蒙理性0的被动性已获得充分展露。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这与/启蒙运动0原初倡导的以批判、质疑、判断为特征的/理性自由0渐行渐远,人类社会迫切需要/再一次启蒙0。如果说原初的/启蒙0是从封建迷信中获得解放的话,那么这次/再启蒙0则要从/启蒙理性0的被动性中获得救赎。就科学与科学教育而言,人们一方面坚持/启蒙运动0以后关于科学与科学教育的经验本性的立场,一方面摈弃经验的被动性,基于科学实验重建经验的本质,经验(experience)因而变成实验(experim ent),经验的本质是人对置身于其中的环境、自然、世界的主动反思、探究与问题解决。科学由此成为/探索与实验0。这是对科学的理解的第三阶段。从美国的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来看,从二十世纪初的杜威到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布鲁纳,其共同坚持的观点是:/科学即探索与实验0。

二十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历史,是人类逐步迈入信息时代的历史。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过有创造、有选择的生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不做出明智选择、进而从事创造,就不可能有一份健全生活、甚至无法生活。而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工具又为人的选择和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科学开始具有/后学院科学0的性质,[6]即是说科学实践不再局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0。一方面,科学日益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实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公众、产业、教育、政府等日益参与到科学研究进程之中。科学开始成为/公共科学0或/大众科学0。在此背景下,科学的/发现情境0和/辩护情境0的界限日益模糊。科学日益具有解释与辩护的性质,它是一种动态变化且情境关联的有证据的思想。这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的第四阶段。

当科学被理解为有证据的思想、解释和辩护的时候,不仅普通大众有了参与科学研究的必要与可能,而且儿童亦可合法参与科学研究。/科学探究0(scientific inquiry)因而具有了新的内涵。

/科学探究0即产生并发展思想,辩护并修正解释。不存在划一的、普适的探究技能。探究技能不仅是情境关联的,而且是复杂、多元的。科学探究过程既体现个体独特性,又体现社会性和对知识的集体创造。

具体言之,/科学研究0的新意义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它是专业科学研究人员(即科学家)提出有证据的思想、解释并为之辩护的过程;第二,它是普通大众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的过程;第三,它是儿童设计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第四,它是科学教学和学习的取向与策略,即通过探究而教学和

学习。这四方面的内涵相互关联。

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中的/探究0有五个关键特征:学习者被科学问题所吸引;学习者寻找证据以解释科学问题;学习者基于证据将对科学问题的解释体系化;学习者对其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以获得更恰当的解释;学习者对其提出的解释加以确证和交流。[7]这五个特征可概括为:形成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评价解释)))交流解释。而这种对/探究0的理解,直接体现了/科学即基于证据的解释0的新科学观。

二、科学素养是什么

科学探究是过程,科学素养是结果,二者相互依存。科学探究与科学素养自是一体两面。

/科学素养0(scientific literacy)这一概念伴随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0 (Curriculum Reform Movement)而系统确立起来。尽管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已在世界各国取得共识。

美国杰出科学教育专家、美国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与技术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拜比(Rodger W.Bybee)(他曾是美国/课程改革运动0中推出的著名/新课程0BSCS生物项目组副主任)在研究了众多代表性的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文献后,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达成科学素养。拜比认为,科学素养包括不同的维度或要素,/然而,历史上我们曾过度强调了科学素养的某一维度,如20世纪60年代我们过度强调学科结构,80年代我们过度强调S-T-S主题,或者我们过度关注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如科学术语或过程技能。0[8]他因而认为科学素养应在如下四个维度上保持平衡:

(一)功能性科学素养(functional scientific literacy):即科学(与技术)的术语(vocabulary)。指学习者能够恰当使用科学术语或技术语汇。这大体属于习惯上所称谓的/科学知识与信息0之列,是传统科学教育过度强调的方面。

(二)观念性及程序性科学素养(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scientific literacy):即科学(与技术)的思想(ideas)及过程(process)。/科学思想0指构成科学各学术领域的主要思想,学习者能够理解构成各科学学术领域基础的概念、原理,即表明有此类素养。/科学过程0指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及方法,学习者既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又具有从事科学探究的能力,则表明有此类素养。美国另一知名科学教育专家、生物学家摩尔(J.

A.M oore)则用/科学即认知方式0(science as a way of know ing)一语将科学思想与科学过程两个方面整合起来。[9]这显然让人联想到这类素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所力倡的/学科结构0的相似性。5全美科学教育标准6将/科学即探究0 (science as inquiry)作为/内容标准0之一,则是着力强调这类科学素养。那么,今日日益强调的/科学探究0与50年前力倡的/学科结构0有何区别?显然,其体现的科学观及强调的内容有所不同。如5全美科学教育标准6在规定/9-12年级从事科学探究的必备能力0时,做出下列划分:/确认引导科学研究的问题与概念0;/设计并从事科学研究0;/运用技术以完善研究及成果交流0;/运用逻辑和证据以形成和修改科学解释和模型0;/确认并分析可替代的解释和模型0;/交流并辩护科学论断0。[10]这里强调的重点显然是通过问题的探究而形成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和模型,并学会为之辩护和交流。这与当年对/学科结构0的关注相比,更强调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建构性。

(三)多维科学素养(multidimensional scientific literacy):即科学的情境(context)。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性质、科学与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意义等,是此类素养关注的核心。学生应当既理解科学各主要学术领域的历史以及科学与技术的性质,又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做出明智判断与抉择。如当社会中、媒体上流传诸如/海南岛产的香蕉能传播SARS病毒0这样的谣言时,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证据揭示其荒谬之处、进而终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则表明学生具备此类科学素养。5全美科学教育标准6曾为/科学素养0下过一个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是关于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这些-概念.和-过程.是做出个人决策,参与公众、文化事务和经济生产所需要的。它也包括各类具体能力。0[11]这个定义显然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个人生活、社

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也即所谓S-T-S问题。拜比也强调指出:/获得科学素养的关键方面是帮助学习者理解科学在其个人生活和广大社会中的限度和可能性。0[12]

(四)名义科学素养(nominal scientific literacy):即教师和学生视野中的科学。/名义科学素养0是拜比提出的概念,他将之界定为:/名义科学素养意味着学习者能把术语、思想和观点与科学、技术的一般领域联系起来,但这些联系却反映着迷思概念、天真理论或不完整的理解。0[13]拜比认为,尽管/名义科学素养0尚不是真正的、完善的科学素养,但却是上述三类科学素养的共同基础,因为它是学生的科学观与教师的科学观。科学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必须首先转化为教师的科学观、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科学观,方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的科学观(科学经验与思想)尽管可能是天真的、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但却是完善的科学素养的起点与基础。当代认知科学取得的一大成就是发现儿童学习的一大特点:儿童对世界及其运行能够发展自己的理论,而这是其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用美国学者莱斯尼克(Lauren Resnick)的话说:/学习者总是试图将新信息与其已知的事情联系起来,以根据已经建立的结构解释新事物。0[14]儿童是/理论的创造者0。儿童经常在生活中提出自己/天真的理论0(naive theories),这些理论是其日后发展成为成熟的科学探究者的基础和生长点。/名义科学素养0这一概念的提出显然与儿童作为/理论的创造者0的认知特点相吻合。从/名义科学素养0出发,通过一系列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和技术设计活动,逐步发展到成熟而完善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般过程。

由此可见,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当今的/科学素养观0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关注科学素养的整体性。功能的、观念的、程序的、多维的、名义的科学素养,是相互交叉、彼此影响、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些要素大致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科学活动经验。保持彼此间的恰当的平衡和彼此间的有机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倘对某一要素关注过多或过少,必然会打破素养整体的/生态平衡0,从而达不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第二,把科学素养与儿童的当前经验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儿童的当前经验和思想不是科学素养形成的障碍,恰恰相反,它是一切科学素养的生长点。儿童自己的科学观是/种子0,在恰当的教育条件下,它会生长为成熟而完善的科学素养。既然/科学是基于证据的思想和解释0,儿童也可能基于证据提出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思想,而且有其教育合理性。

第三,把科学素养与社会生活完善、社会民主化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原本就是/大众主义时代0的产物。如今,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国际机构,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当倡导旨在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改革时,都把/科学为大众0(science for all)、/科学为所有学生0(science for all students)、/科学为所有儿童0 (science for all children)确立为基本前提。因此,当今的科学素养观内在地包含了教育公平和社会民主化的基本诉求。

三、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型0

科学、科学探究与科学素养观念的改变,必然导致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改变乃至整个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型0。

当前,世界科学教育的基本趋势是:改变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的人为对立,实现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传统科学教育观由于把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对立起来,科学教育被视为传递科学研究成果的过程,这不仅在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之间人为设置了价值等级上的权威与服从关系,而且取缔了科学教育中/科学研究0的合法性,同时弱化了科学研究中所理应承担的/科学教育0的责任。新的科学教育观认为,科学教育的根本特性是/研究性0:科学教育是儿童的真实的科学探究、教师对儿童科学研究的理解与指导、以及教师与儿童合作开展的科学探究这三类/研究0的统一。儿童、教师乃至普通大众,与专职科学家一样,都是/科学研究者0。彼此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无科学研究,而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内容、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专门的科学研究亦具有内在的教育性:无论科学研究的过程还是结果,都可以转化为对儿童、对普通大众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

的资源。对这种新教育观的基本概括即是/探究中心的科学教育0(inquiry-centered science education)。

/探究中心的科学教育0的价值追求和培养目标可概括为:

(一)倡导/儿童为本0,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

科学技术是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理性精神的体现。科学是人学,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重要构成。当今世界,科技及其成果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个现代人,没有科学素养是不可想象的。而由前述可知,科学素养包含了与科技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科学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让儿童掌握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全面发展儿童的科学素养、培养儿童的健全个性。科学教育的关键是将科学技术知识还原、转化,使之切近儿童当前的经验,让儿童亲近、喜欢科学,反思、探究科学。

通过创设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诸方面存在内在联系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于一体,既能在批判、反思中变革世界,又能在体验、交往中融入、热爱并看护世界,由此形成理智与情感、自我与世界交融整合的健全人格。

(二)倡导/生活取向0,培养学生从事个人生活决策和对待公共生活的科学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科学、生活与人的存在直接统一。儿童只有从沉潜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发现科学技术的奥秘,才能从日常生活中脱颖而出,既理解科学技术的真谛,又学会反思生活、热爱生活。科学教育的关键是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和技术设计的主题,在探究和设计活动中理解、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技术设计能力,将之进一步融入生活、提升生活。

通过提供历史与现实中典型的个人与公共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无论从事个人生活决策、进行人生规划,还是对待公共生活、处理社会事务,都需要科学观念和科学过程,都需要有科学和技术根据的观点或立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发展科学决策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倡导/探究取向0,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技术永远处于探究、创造的过程之中。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无论是科学技术的最初发现、发明,还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再生,都离不开探究与创造。/探究0不仅是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还是科学教育的基本取向。因此,科学教育决不是把专业人员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传递或灌输给学生,而是创造学生从事科学探究和技术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和设计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案。

通过创设引人入胜且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持续投入各类体现其个性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亲身经历设计研究实验、从事科学观察、基于证据形成理论假设等典型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提供真实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技术问题情境,让学生持续投入富有想象力的技术设计活动,发展技术意识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尽管科学和技术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历史,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这种/探究中心的科学教育0既是我国科学教育的理想,又是其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10][11]Nati 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National S 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National Academy Press.Pp.124(引用时,条目次序略作调整).175-176.22.

[2][3][4]=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2.11.

[5]参阅=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202.

[6]参阅孟强.科学哲学的介入主义方案[J].哲学研究,2008 (4).

[7]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00).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 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National Academy Press.Pp.24-27.

[8][12][13]Bybee,R.W.(1996).The Contem porary Reform of S cience Education.In Jack Rhoton&Patri cia Bow ers(eds.) (1996).Issues i n Science Education.National Science T eachers Associ ation.Pp.1-14.6.6.

[9]See M oore,J. A.(1995,January).Cultural and Scientific Literacy.M 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6,1-6.Balti more,M D: American Society of Zoologists.Quoted in Bybee,R.W.,op.cit., Pp.3-4.

[14]L. B.Resnick,/M ath ematics and S cience Learning:A New Conception,0Sci ence(April29,1983):478.

(责任校对:周巧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陈为建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 276800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条件,是由动力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经验网络,其实质是类化了的知识技能经验网络;根据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设计了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得出: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发展中存在加速期;我们采用准实验研究,自变量为探究教学策略,因变量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比较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采取灵活的、多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实质科学探究能力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状况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个体成长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

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但目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研究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实质及构成要素进行探讨;根据自己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探查;在了解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实质及其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指的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条件,是科学探究过程所需要的能力。卓越的探究能力充分的地体现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捷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它是各种具体能力的集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指出科学探究能力是由动力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经验网络。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的整个过程包括六个环节,其顺序依次为:①选题→②查阅文献→③制定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表述研究结果 ①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顾名思义,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选题 (二)正确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研究者而言,能否正确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研究成功与否。实践也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范围、方向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并且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正确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选题的来源 (一)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课题 1.在理论学习中选题 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理论水平,也可刺激科研。通过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1)经常浏览学术期刊。 (2)阅读研究报告。 (3)查阅课题申报与批准的材料和具体情况。 二、选题的来源 3.利用学科交叉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题 当代社会、各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引进或移植邻近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乃至实验程序是开展新研究的重要途径。 4.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扩展研究 二、选题的来源 (二)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选题 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通过及早发现热点问题和冷门问题选题 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从冷门中预见热点,从热点中发现冷门。 3.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即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及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选题。 三、选题的条件与原则 (一)选题的条件 1.广博的知识

中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中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示 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中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导思想: 20xx年,我校教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 教学质量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深化课堂教学 改革,继续引深“有效教研”,重点推进“有效教学”,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 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县局教研工作 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如下。 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强化管理,规范教研活动。 1、重新组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结合各年级各 学科教师调整后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改革的新进展组建教

研组。具体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含生物)、文综(含历史、地理、政治)、综合(含体育、美术、音乐)六个教研组,每组下设学科备课组。成立教学研究室,教研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聘任王丰社、栗丽丽、李军太、姬志强、李满富、张秦凯、成学军、王焦雄、樊新生、张云霞、李栓梅、马军社、凌学锋、李学林等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实行领导包组制度。要继续加强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管理。教研员由学校教研室考核,考核结果入档保存,年度考核上报县教研室,对不称职的教研员要撤换。 2、积极开展“两课一评”工作,让校本教研真正为“有效教学”服务。所谓“二课一评”就是安排一名“十佳教师”和“两位青年教师”在周三上午讲课,要求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全过程积极参与,听后对三位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议,就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及高效问题进行探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4365078.html,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宇敏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04期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师基于科学核心素养,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逐步形成崇尚真知、尊重事实证据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组织学生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实践学习中,全面深入、巧妙灵活地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探究问题、猜想假设、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自由的科学探索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思想品格与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富含逻辑关系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要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问题驱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使之乐于思考合作,在体验科学、学习科学、亲近科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精神,并懂得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精心设疑,引发探究思考,使学生以科学的思维,通过科学方法验证、求证结论,进而能在协作交流、批判、质疑、猜想、假设的学习实践中,具备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态度思想和创新探究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科学核心素养应以时代性与科学性为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在深入的猜想、探究、质疑、思考、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综合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理念,具备实事求是、严谨理性的科学思想态度。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围绕学生的思维规律、发展需要、个性特征,精心设疑,从趣味性、生动性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以直观、生动、形象的环境氛围,逐步激发和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概括分析中,体验科学、热爱科学、亲近科学,深刻掌握和理解客观事物的科学属性与概念原理。 例如,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师从知识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生命与空气之间的关系:“同学们都知道人无法在水中呼吸,你能说一说潜水员在水下为什么要携带氧气瓶吗?”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提出疑问,使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空气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同学们,空气是生命之源,无时无刻不存在身边,你们能说出空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吗?”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猜想、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体验空气与生命、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憋住气三秒钟,相互交流感受。“你有什么发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能在认知冲突下,建构科学观念;“人不能离开空气,那么动物、植物是不是也和人一样离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与评析含答案

科学探究题的类型与评析 近年来,中考科学中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试题逐年增加,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类试题涉及面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难度大,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试题可以根据科学探究所具有的“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进行设计。根据考查所侧重的探究环节来分类,主要有如下六种类型。 1.提出问题 例题:(05广东汕头)图1是杂技演员演出时的简 图。根据图中的情境,从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两个问题, 并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示例:男演员跳下弹起女演员时跳板会发生什么形 变? 问题1: 问题2: 解答问题( ) 。 分析:在解答这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过读图,结合文字说明,理解这是一个演员的弹跳过程,其涉及的主要知识为力学知识,有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也可延伸至惯性知识、势能和动能、杠杆知识等都可以,解答问题部分只要与所提的问题相对应即可,答案是不固定的。因此也可称之为开放式的探究题。问题可为:女孩的重力势能怎样变化?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该类探究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回答“问题”时,应该用一个问句来表达而不能用一个陈述句;所提的问题应该与题目设置的情境有关。 2.建立猜想和假设 图1

例题: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这一实验是基于什么假设进行的() A. 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 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 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 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的生物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了宇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探究题,探究的问题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判断依据是:密闭箱子内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结合选项中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繁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或生物体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只有新陈代谢是直接体现出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物质交换,即会直接影响空气的成分。对于生物体而言,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不管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解此类题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1、要善于对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进行分析,排除干扰因素,抓住主要环节。 2、当回答“假设”时,则必须要用一个陈述的语句,而不能是问句。 3、所做的假设应该是与情境中的研究过程相符合。 3.设计探究方案 例题:某同学学习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后,动手设计了一个实验进行证实。他 将三粒大豆种子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放入

中学2020学年春季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中学2020学年春季期教学教研工作计 戈U 教学是学校永恒永远的中心工作。本学期,教学以工作以“内抓管 理、外树形象、打造实验高中品牌”为根本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最大限度发挥“理念力量”、“制度力量”、“团队力量”、“习惯力量”为根本动力,一手抓教学常规管理,一手抓教学模式创新;一手抓学生团队建设,一手抓备课组团队建设;一手抓制度规范,一手抓理念引领;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主要工作计划有: 一、明确本学期形势及教学奋斗目标 (一)清醒认识本学期形势 1、有效教学时间紧,高一高二有效教学时间76天;高三63天; 2、本学期联校我校做桩; 3、本学期教学成效影响年度招生(本年度招生计划700人); 4、从XX届新生开始步入高考招生考试改革; (二)明确本学期目标 整体目标:教学质量稳定提升、教学秩序稳定有序、教学模式改革有所突

破、教学责任事故为零、教学特色有所突出; 1、联考目标: 高一:稳定各科及整体第五名的态势,并力争2个学科达到第4名; 高二:保持文科整体第5的位次,在原有3科第5的基础上,力争再有3个学科达到第5名; 2、高考目标: 重点上线率:0.5%; 一本上线率:15% 三本上线率:50% 二、注重并强化教学质量监测和督导 1、高一高二月考安排2次;1次期末联考;考试做到考务无差错、监考基本无违纪、考后分析有效到位; 2、高三模考安排4―― 5次; 3、高一高二教案检查2次,作业检查3次;高三查周考不少于每科8次;听课记录检查1次(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集体备课每科检查不少于10次;查课每个年级不少于140节;凡检必形成书面总结并通报。 4、继续开展优秀备课组评选活动。 三、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合谐;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汇编

例析中考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也越来越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对探究式教学考查的力度大大加强。笔者认为探究性命题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考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例1 (威海市2003 )科学探究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还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请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分析归纳;B提出假设;C提出问题;D 理论推导;E、实验研究;F、得出结论。 你认为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 依次采取的四个有用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解析这类问题情景学生较熟悉,实验内容与方法均来自于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但考查的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前后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指出运用的探究程序。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上述7 个,本题涉及到的探究步骤按顺序有D E、B C四项。 二、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近似法、数学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应用最为普遍,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才能少走弯路。

2021年中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xx年度,我片将继续坚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教学教研为支撑,立足各校实际,以解决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宗旨,推动我片各校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为了更好地落实凉州区教育局初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片初中教育整体发展,均衡发展,根据抓教研促教学,抓教研上水平的内在要求,我片教研工作以新课程为导向,以科研为先导,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提高的平台,不断提高我片教研管理水平和教研质量,引导教师紧紧围绕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全面提升我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区初中教学作出应有贡献。 二、具体情况 我们黄羊片共有8所学校,分别是武威十四中、武威二十中、广场中学、七里中学、二坝中学、谢河中学、庙山中学、河东中学。虽然本片学校集中在凉州区南侧,远离城区,但各校都有打破校际壁垒,全力配合,全心投入,携手共进,资源共享,追求共同提高的信心和决心。 三、组织机构 成立黄羊片中心教研组武威十四中。 成立以张兴辉同志为组长,以高尚升、谢长生、李-华、许尔新、王生龙、罗东学、王开理同志为副组长,以李守生、周学才、杨伟元、张江、赵彦山、孙全文、刘银龙、杨开和为成员的黄羊片中心教研组。 四、工作目标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教师提升驾驭课堂能力和实施新课程的本领,力争我片教研工作有特色、有实效,教学工作上层次、升台阶。 五、工作重点与措施 加强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强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研究,不断推动我片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扎扎实实抓好教学的管理工作的研究,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片内视导,提高我片各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工作重点 1、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项素质,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巧妙利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拓展活动。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所渗透。

怎样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王敏 (电子信箱:1341314050@https://www.360docs.net/doc/284365078.html,) [摘要]:科学教育在小学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能力;培养方法;研究效果 [引言]: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 一、什么是探究能力及其意义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 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 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 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 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 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 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 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 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 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 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 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 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 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教学工作计划】全县中学教研工作计划

全县中学教研工作计划 20xx年教研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研究、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结合学校教研中心工作,规范教研工作,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 教育的发展要依靠教育科学的进步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名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激励各学科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使全县中小学各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逐步建立起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长的机制,使一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在学科教学、教改、教研中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县教育局决定组织开展中学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这也是本学期我县中学教研工作的中心,我们一定要落实好。 1.结合学校的评选方案,制定中教部方案。 从评选内容上:一是教育教学及专业理论测试,包括教育教学理论通识部分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部分;二是课堂教学;三是业绩及奖励;四是其它,包括教案书写、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作业批改与教学随笔与反思等。 2.具体实施。 上半年是学校自评阶段,这时候我们按部计划继续开展工作。下半年是县级评选阶段,我们的教研工作以学科带头人工作为主,同时兼顾部里的其它工作。

二、深入基层学校听课指导,检查教学业务工作。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教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改变工作策略,帮助基层学校教师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研工作效率。 1.深入学校调研,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一年内,将要对所辖的中学的全体教师的课听一遍,个别的还要进行跟踪听课,同时还将要检查教师的所有教学业务工作,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并把所有的老师集中到一起,进行讲座和培训,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总之,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他们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解决去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教育要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就应该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得到利用和共享。五月份和九月份,中教部分两批,把城乡优秀的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先进教学策略及学生的跟进管理方式等送到农村学校。要通过专题讲座、互动研讨、课例教学等多种形式,为他们送去先进实用的教学成果,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每学期初,都要都新教本学段的教师进行或集中或分散的课标、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长,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 2.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形成骨干教师群体。加强培养和使用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品牌教师。一是调查摸底,掌握我县现有骨干教师的现状。二是培养新的骨干教师。三是树立典型,打造品牌教师。四是树立并培养新秀。这样就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梯队教师队伍。

整理小学科学素养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共三套详细版.docx

小学科学素养知识测试题(一) 含答案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罗国忠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有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纸笔测量成本低但效度也低,现场观察效度高但成本也高,而工作单的效度和成本介于两者之间。工作单又有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之分,其中结构性工作单与现场观察的可交换性最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成为科学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和难点。纸笔测量成本低,可以大规模使用,但其效度却倍受质疑;现场观察效度高,但高成本制约了其大规模使用,这种两难境地一直困扰我国科学教育界。从国际上看,很多国际评价项目采用了较低成本的工作单方式,但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却缺乏证明。本研究在比较各种评价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各种工作单的有效性。 一、纸笔测验和现场观察 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科学课程改革中,很多研究者倾向于把科学探究能力划分为一系列探究要素,诸如观察、分类、描述、操作定义、假设、控制变量、实验、解释数据、形成结论等探究要素或探究子过程。他们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探究要素,就能逐渐掌握复杂探究能力,直至从事复杂的科学探究。一些科学课程如SAPA(science aprocess approach)和 warwick science就是按照这样来设计的,不同的章节涉及不同的探究要素。科学探究能力不仅被分解成各个探究要素进行教学,也同样被分解成各个探究要素进行评价。例如,Mcleod等人(1975)开发的纸笔测量工具就是针对SAPA课程的,用来评价控制变量、解释数据、形成假设和操作定义四个探究要素[2]。但这种针对具体课程的测量工具无法迁移到其他课程,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发了一些与具体课程无关的通用测量工具如Dillashaw等人(1980)开发了TIPS(the test of integrated process skills),测试5个探究要素:定义变量、控制变量、操作变量、制定计划、解释数据。目前,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基本上处在这个阶段,不同的是没有专门的探究能力测 量工具,而是在一套试卷中设计两三道试题来考查某个或几个探究要素能力。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入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表1 三种不同研究类型的特征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样本 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单聚集、按比例分层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观察、无结构访问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主观的、定性的定量的、描述统计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设计简单、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规模很大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此外,根据研究的内容,又可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类型,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可以再分为三种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现新事实,新原理,新规则,或是探索某一类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开发应用途径。 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