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的机械组成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表层土壤为例

【摘要】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通过机械组成分析、有机质分析、机械组成和有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上差异较大,从整体角度上看,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大团聚体比例增加,微团聚体减少。表明土壤的风化程度沿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有机质差异也较大,总的来说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有机质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判定粘粒和有机质之间负相关性,和粉粒之间正相关性,但和砂粒的相关性不明显,即有机质含量还受制于三种粒径的比例权重关系。

【关键字】土壤表层机械组成有机质关系武夷山

目录: 1、武夷山土壤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

3.2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

3.3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4、问题讨论及论文小结………………………………………………………………………..

前言

土壤的机械组成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土壤的机械组成不同,矿物组成上差异显著,其化学成分和其它各种性质也均不相同[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分析和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和它对各养分吸附能力的强弱都与土壤的粒级组成有关,所以研究和了解土壤的颗粒组成对于指导土壤的耕作、种植、土壤改良以及了解植被的演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经读者查阅资料和书籍表明,现阶段,研究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之间关系的专家、学者比较少,有的也只是定性的阐述。武夷山植被覆盖总体较好,由于植被覆盖率对土壤有机质的制约性并非最重要,因此,研究机械组成和有机质的关系成为了可能。本文则以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有机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讨。

1、武夷山土壤概况

武夷山脉(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4’,东经117°27~51’)位于闽赣边界,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1100m ,北段地势最高,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m ,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2]。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 本区水热充足, 年平均气温13℃~ 19 ℃, 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 2 200mm , 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 %~ 85 % 以上[3]。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特别是拥有2. 9 m 2×108m 2 原生森林植被, 是中亚热带保留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4]。植被和土壤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普通山地红壤—黄红壤—黄壤—中山草甸土。本次实习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到达中山草甸土,表一[5]为武夷山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研究样地的相关信息。

表1:研究样地自然特征

2、研究方法

供试土样采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坡地上,从海拔山底到山顶的实习点有:黄坑、庙湾、桐木关、黄岗山。在6个剖面上采用自上而下修整,将各点按土壤分层自下而上取土(1)新鲜土,采集带回实验室风干(2)风干后通过干湿两态特征的土样与门赛尔比色卡比较得出土壤的特征,对去根、过筛、存样后的土样用甲种比重计法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用有机质速测法测得土壤的有机质组成。其中垂直地带性土壤的表层土壤的相关情况如下[5]。根据陈建飞的诊断分类,W1到W6的土壤为W1-山地普通草甸土,W2—山地黄壤性草甸土,W3—普通黄壤,W4—普通黄壤,W5—普通黄红壤,W6—普通红壤。为了分析时的干扰因素减小,本次研究采用W2到W6作为研究样点。

表二:研究样地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

3、结果与分析

3.1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

根据国际制的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的单粒直径为2-0.05mm时称为砂粒,当为0.05-0.002mm时称为粉粒,当粒径< 0.002mm时为粘粒。将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图上横向比较来看,同一粒径在不同土壤中含量不同,如图1所示,其中砂粒黄壤1850m>黄红壤920 m>黄壤1050 m >草甸土2100 m>红壤310 m;粉粒为草甸土>黄壤>红壤>黄红壤;粘粒为则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

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

342452372432308496420

424330388162

128

204

238

304

100200300400

500600w 2

(草

21

00m

)

w 3

(黄

18

50m

)

w 4

(黄

10

50m

)

w 5

(黄

92

0m )

w 6

(红

31

0m )

g /k g

砂粒

粉砂粘粒

图1: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机械组成

因此,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粒级之间所占比重并不相同。图中纵向比较来看,不同粒级在同一类型土壤中所占的比例都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草甸土中粉粒>砂粒>粘粒;黄壤、黄红壤砂粒和粉粒大体相当都>粘粒;红壤三种粒级含量相当。不管是哪种土壤, 粘粒均为含量最少。但同一粒级的各土样间的变化规律性无法准确的定性规定,只能大体趋势的推断, 总的来说,趋势砂粒和粉粒随海拔升高而含量上升,粘粒为随海拔升高而含量减少,这可能与土壤本身理化性质与成土因素有关。据罗榕婷等[6]对武夷山垂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土壤的风化程度从红壤土沿海拔高度增加到草甸土而逐渐减弱。因此。从整体角度上看,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大团聚体比例增加,微团聚体减少[7]。

根据中国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可判定以上土壤分别为: W2到W5为壤土,W6为粘壤土[5]。 3.2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营养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土壤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性质,因此,是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表征,是制约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素。武夷山林茂草深,地表都有厚度不等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由于土壤主要有机质含量一般存在于表层,则根据每个剖面表层有机质含量,绘制武夷山土壤有机质含量递变图.由图2可知即海拔越低,除了同在W2、W3为特例外,有机质累积过程逐渐减弱,风化强度加强。总之,生物累积随海拔的增大而加强,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这种分布趋势,除了水热条件差异的原因外,还与人为干扰程度有关,不同植被类型和利用方式下,生物富集作用有明显差异;此外,山体自高到低,土壤腐殖质体系逐渐向分子量较小、复杂度较低的方向变化[8]。

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

69.7

77.8

47.4

38.2

21.9

102030405060708090w 2

(草

21

00m

)

w 3

(黄

18

50m

)

w 4

(黄

10

50m

)

w 5

(黄

92

0m )

w 6

(红

31

0m )

g /k g

OM(g/kg)

图2: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3.3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和机械组成比较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w 2

(草

21

00m

)

w 3

(黄

18

50m

)

w 4

(黄

10

50m

)

w 5

(黄

92

0m )

w 6

(红

31

0m )

砂粒粉砂粘粒

OM(g/kg)

图3: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的比较

图3中,横向比较来看,大致的图示趋势为:有机质随海拔上升而上升,粉粒随海拔上升而上升,砂砾不明显,但在红壤的砂粒在三种粒径中比重为所有土壤中的最小值。粘粒则随海拔上升而下降。

纵向比较来看,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草

甸土和黄壤中,粘粒含量和砂粒、粉粒之

间的差距较大,而有机质含量最小的红壤则三种粒径的含量大体相当。综上可初步

推断有机质和粉粒的关系为正相关,和粘粒的关系为负相关、与砂粒的关系则不明

显;并且有机质含量和三种粒径的权重有

关系。在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

壤,并且粘粒含量在30%以下土壤中,有机质较高,当粘粒含量过高时,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小。 借以对此问题的探讨,本文尝试分析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的相关性,为

此,通过spss 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土壤有机质和砂粒之间的关系,通过

spss 相关性分析得出(假设有机质为Y ,砂

粒为X1):Pearson correlation 相关系数为-0.140,它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方 向为负相关,但相关性的亲密程度较弱。

同样的,将粉粒命为X2,粘粒命为X3,发

现粉粒和有机质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但

相关性较大;粘粒和有机质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相关性也较大。但由于数据量较少,导致数据间的sig 值大于0.05,说明平均值在大于5%的几率上是相等的,而在小于95%的几率上不相等,说明差异是不显著的。但可以初步说明,粘粒和有机质之间负相关性,和粉粒之间正相关性,但和砂粒的相关性不明显,即有机质含量还受制于三种粒径的比例权重关系。

4、问题讨论及论文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表层的机械组成差异较大,从整体角度上看,随海拔梯度的

Correlations -.140

.791

6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N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N Y X1Y X1

Corre la tions

.710

.114

6Pe a rson Co rrela tion

Sig. (2-ta ile d )

N Pe a rson Co rrela tion Sig. (2-ta ile d )N Y X2Y X2

Corre la tions

-.605.2046Pe a rson Co rrela tion

Sig. (2-ta il e d )N

Pe a rson Co rrela tion Sig. (2-ta il e d )N Y X3Y X3

增加,砂粒和粉粒的比例增加,粘粒的比重减少,表明土壤的风化程度沿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弱;有机质差异也较大,总的来说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土壤的有机质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判定有机质与土壤粘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粉粒呈正相关,与砂粒的相关性不明显。有机质的含量还受制于三种粒径的比重关系。因三种粒径的比重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质地的土壤,进一步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变化。

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壤土由于黏粒含量介于黏质土和沙质土之间,含有适量的砂粒和粉粒,粘粒含量在30%以下,在为植物提供水、肥、气、热上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二者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较理想

的土壤。在土壤地理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土壤

质地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影响,质地的层次结构

(土壤剖面上不同质地层次的排列、组合)对肥

力也有重要作用。如耕层下边有紧密黏土层时,

就可阻水阻肥,反之,底层为砂砾质时,土壤就

漏水漏肥。在生产实践中,土壤质地结构的排列

往往难以改造,通常多采用对耕层土壤质地进行

改良的办法。如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团粒结

构,改善土壤的的原有结构,改变砂粒、粉粒、

粘粒三者的比重。因此在实习样地中,对于粘粒

比重过大、有机质含量过低的红壤,可以通过客

土掺沙法;对过砂或过黏的土壤采用“泥掺沙,

沙掺泥”的办法,以达到改良质地、耕性、提高

肥力的目的。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机械组成的相关关系.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砂粒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粉粒、粘粒含量呈正相关[1]。但本文得出的结论和前人的结论有出路。笔者考虑其原因如下:(1)样点数据少,数据的差异性不显著,可能无法全面的反映客观规律;(2)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和土壤的机械组成有关系,和地面植被状况也密切相关,水、热状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武夷山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处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中山草甸,海拔高导致的水热也有差异,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只选取了表层土壤进行分析,忽视了有机质在转化过程中的含量变化。

在查找相关性的过程中,试图将两者的关系通过软件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忽视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其他影响因素。这种精神固然是好的,但也反映了理论不扎实照成的失误判断。但值得自我肯定的是,在本次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参考文献:

[1] 唐炎林,邓晓保,李玉武等. 西双版纳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及其肥力比较[J ]. 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7(1):74.

[2]朱鹤健,等.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和特征[A] . 武夷科学(2) [C]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

社,1982 ,150~163.

[3] 朱鹤健,等. 福建山地土壤分类的研究[J ] . 土壤通报,1991 :22 (1) :1~4.

[4] 刘国富.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机制探讨[J ]. 森林防火, 2004, 6 (3) : 15 .

[5] 陈建飞.武夷山土壤形成特点与系统分类[A].土壤通报,2000,31(3):98~99.

[6] 罗榕婷,等.武夷山土壤垂直带的理化性质[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4):6l~64

[7] 陈武荣,肖霜霜,刘炜等。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三种粒级土壤中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研究[J ]. 安

徽农学通报, 2008,14(11): 62.

[8]朱鹤健,等. 福建东南部山地丘陵土壤的基本特征[J ] .土壤学报,1983 ,20 (3) :225~237.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代表土壤肥力水平。它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条件,并改善土壤的吸收和缓冲性能。如果土壤有机质过低,土壤免疫力就会降低,容易硬化和酸化,农作物容易生病。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以使根系更多、更健康。 土壤有机质具体指什么呢?土壤有机物(SOM)是指源自土壤中生命的物质。它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留,其中高等植物是主要来源。从狭义上讲,土壤有机质通常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复杂和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不仅是一种具有生命功能的稳定长期物质。它几乎包含了农作物和微生物所需的所有营养。土壤有机质可以丰富土壤中的养分并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会导致土壤pH值暂时下降,从而可以提高磷酸盐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利用率。有机物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微生物代谢和自溶物质可以在土壤中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增强不溶性物质在土壤中的溶解度,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合成的腐殖质和其他有机胶体可以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混合形成胶体,从而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和孔隙率,降低堆积密度,改善土壤水肥保持性能,增加土壤缓冲能力,加速盐碱土壤的脱盐,减少红壤中活性铝和游离铁的危害。有机质包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尤其是土

壤中的氮。土壤中有机态氮含量超过95%。除了施用氮肥外,土壤氮的主要来源还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土壤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此外,有机物还是土壤中磷,硫,钙,镁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因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高,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 有机质中的腐殖酸可以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增强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物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大量负电荷,吸附能力强,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其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水率是几十倍甚至几十倍比粘土颗粒大两倍,因此它可以提高土壤保留肥料和水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土壤对酸和碱的缓冲能力。土壤有机质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不能与土壤有机质分开。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 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2O-27等被还原成Cr+3,剩余的重铬酸钾(K2Cr2O7)用硫酸亚铁(FeSO4)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其反应式为: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 2K2Cr2O7+3C+8H2SO4=2K2SO4+2Cr2(SO4)3+3CO2↑+8H2O 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O 测定步骤: 1.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溶液10ml,(在加入约3ml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标准硫酸亚铁(FeSO4)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经过绿色、淡绿色突变为棕红色即为终点。 4.在测定样品的同时必须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可用石英砂代替样品,其他过程同上。 结果计算 在本反应中,有机质氧化率平均为90%,所以氧化校正常数为100/90,即为1.1。有机质中碳的含量为58%,故58g碳约等于100g有机质,1g碳约等于1.724g有机质。由前面的两个反应式可知:1mol的K2Cr2O7可氧化3/2mol的C,滴定1molK2Cr2O7,可消耗6mol FeSO4,则消耗1molFeSO4即氧化了3/2×1/6C=1/4C=3 计算公式为:

垂直地带性

右图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它是把祁连山总的冰川条数和面积分成100份,把其中4份作为一个长度和面积单位,按不同的方向绘制。读图回答1~2题: 1.祁连山冰川的分布 A .东多西少 B .南多北少 C .西多东少 D .北多南少 2.东北和西北朝向冰川条数相当,但面积差异显著。因为东部比两部 A .目照时间更长 B .降水总量更多 C .太阳辐射更强 D .蒸发强度更大 右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m 的山脉,山林的某一则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3~4题。 3.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 C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背风坡 4.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 (T 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 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 .T 夏<20℃ B .T 冬<18℃ C .T 冬<10℃ D .T 夏<18℃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5~8题。 5.对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的表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6.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与赤道地区差异的原因是 A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重大 B .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小 C .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 .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7.60°S 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雪线高度相差不大,但永久积雪面积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陆地面积小 B .深受西风漂流的影响 C .无高大山地 D .人类开发利用强度大 8.与图中雪线随纬度分布规律基本相似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B .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C .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D .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分规律 右图表示我国沿29°N 山地雪线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②地处雪线高度较低的原因是 A .纬度低,气温高 B .位于河谷地带,气温较高 C .向阳坡,光照强 D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10.图③地雪线降低的原因有 ①向阳坡,气温高②迎风坡,降水丰富③纬度低,气温高④山坡陡,发生雪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11.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林线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森林面积的减少,中纬度地区的雪线和林线的海拔高度的变化将是 A .雪线上升,林线下降 B .雪线下降,林线上升 C .雪线上升,林线上升 D .雪线下降,林线下降 12.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城市相比,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 A .海拔高,气温低 B .海拔低,气温高 C .气候湿润,降水偏多 D .气候干旱,降水偏少 读以北半球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13~14题。 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图 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什么是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包括含碳化合物、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比如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废水废渣等。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肥沃的森林土壤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风沙土等)。 一、土壤有机质有什么用 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1、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植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和营养物质均直接和间接来自土壤有机质,并且腐殖质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反应,促进土壤结构等物理性质的改善,使之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这样就促进了各种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能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随着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但因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所以不像新鲜植物残体那样会对微生物产生迅猛的激发效应,而是持久稳定地向微生物提供能源。正因为如此,含有机质多的土壤肥力平稳而持久,不易产生作物猛发或脱肥等现象。 5、提高土壤温度。 有机质为暗色物质,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6、提高土壤养分性。 有机质中腐植质具有络合作用,腐植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

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 摘要:土壤有机质在培肥土壤,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作物及改良耕性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稳定增长是土地生产力持续利用的基础,努力增加及多途径归还土壤有机质是维持与改善土壤肥力的关键,要提高和发挥土集肥力,合理调控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这一对立统一过程,建立适宜的转化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土壤中的有机碳库与无机碳库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全球土壤有机碳库(SOC pool)达到1.5×103~2×103Pg,是大气碳库的3倍,约是陆地生物量的2.5倍 [1]。可见,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从全球来看,土壤有机碳的不断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作用平衡温室效应 一、土壤有机质作用与平衡管理 (一)、土壤有机质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硫、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主要土壤表土中大约80%以上的氮、20%—76%的磷以有机态存在,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矿化,这些养分可以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的降解与转化,以一定速率不断释放出来,供作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之需。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 2、改善土壤肥力特征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几乎对所有的土壤物理性质都有良好的影响,腐殖质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腐殖质色暗,可加深土壤颜色,增强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其导热性小,有利于保温,使土温变化缓和。另外,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土壤有机质的羧基、酚羟基、烯醇或羟基使有机胶体带负电荷,具有较强的代换

论文: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或经线方向延伸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随地势高度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异的规律性。 观点: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表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垂直地带性受山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己的不同于水平地带的特点。 论述: 1、温度递减这一共同成因,使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之间出现了相似之处,且在海洋性条件下,垂直带谱能较好地“重复”水平带谱的更替规律。 2、垂直地带性并不像“竖起的水平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对比关系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外貌截然不同的自然带。 (2)基带把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联系起来,同时又制约着垂直地带性带谱的性质和类型,出现了高、中、低纬之间,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之间,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还受山体自身特点,如山体与风向、山体形态、山体高度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于水平地带性的特点。

(4)外貌相同的自然带,在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中,其生态条件、结构特征、种类组成也不一样,表现为热量条件、温度变化、植物种类、结构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由温度递减产生联系,基带是他们的纽带。同时,基带的特点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又使他们产生差异,各具特色。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陈炳涛: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传康、伍夫和、李昌文:综合自然地理学 武吉华、张坤: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 陈尔寿: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土壤有机质测定

土壤有机质测定 5.2.1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5.2.1.1方法原理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的温度为180,沸腾5 分钟), 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本方法测得的结果,与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的有机碳,因此将得的有机碳乘以校正系数,以计算有机碳量。在氧化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8H2SO4+3C→2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0 在1mol·L-1H2SO4 溶液中用Fe2+滴定Cr2O72-时,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为1.22~0.85V。 从表5—4中,可以看出每种氧化还原指示剂都有自己的标准电位(E0),邻啡罗啉(E0=1.11V),2-羧基代二苯胺(E0=1.08V),以上两种氧化还原指示剂的标准电位(E0),正落在滴定曲线突跃范围之内,因此,不需加磷酸而终点容易掌握,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例如:以邻啡罗啉亚铁溶液(邻二氮啡亚铁)为指示剂,三个邻啡罗啉(C2H8N2)分子与一个亚铁离子络合,形成红色的邻啡罗啉亚铁络合物,遇强氧化剂,则变为淡蓝色的正铁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C12H8N2)3Fe]3++e [(C12H8N2)3Fe]2+ 淡蓝色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3+的绿色,快到终点变为灰绿色,如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表示终点已到。 但用邻啡罗啉的一个问题是指示剂往往被某些悬浮土粒吸附,到终点时颜色变化不清楚,所以常常在滴定前将悬浊液在玻璃滤器上过滤。 从表5-4 中也可以看出,二苯胺、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变色的氧化还原标准电位(E0)分别为0.76V、0.85V。指示剂变色在重铬酸钾与亚铁滴定曲线突跃范围之外。因此使终点后移,为此,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加入NaF或H3PO4络合Fe3+,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峨眉山垂直地带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峨眉山概述 1.1位置概述 峨眉山(103.48°E,29.59°N)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西距峨眉山市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景区面积154 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佛教圣地华藏寺所在地金顶(3079.3米)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点。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1.2气象气候概述 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陡然高出的峨眉山主峰,阻挡东南面来的潮湿、温暖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峨眉山区常年多雨、多雾、少日照,常年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在峨眉平原拔地而起,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垂直气候带,温差大,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誉。 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山顶和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1.3植被概述 峨眉山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为各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绿岛”中,珍藏着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分布着高等植物280科,3700余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以

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那么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垂直带性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地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足够高的海拔使垂直地带性分异得以充分表现。足够大的相对高度差则使垂直带性的分异产物—山地垂直带普更完备和复杂。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通常只要有足够的相对高度(一般500米),山地就会出现垂直带的分异。如:海拔1867m 的海南岛五指山,土壤垂直带普由5个土壤带组成,而喜马拉雅山系中的许多山脉土壤垂直带普之完整为世界所罕见。 二:气温、湿度及降水。 气温通常随山地高度增加而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受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在青藏高原南缘的中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从低到高有如下各垂直自然带:低山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三:与海洋的距离(湿润与干旱地区) 距海洋的远近不仅影响水热条件,而且还影响带普的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普与大陆性带普之分。海洋性带普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卢巴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自海拔600~3700m,分别发育山地雨林、季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山地苔藓林带,热带亚高山矮林带。大陆性垂直带如:阿尔金山脉北坡也只有山地荒漠、山地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或高寒草甸带。 干旱区山地在气温垂直递减和降水量随高度增加的规律作用下,往往必须在比同纬度湿润山地更高处才适宜森林上生长的水热条件,因此干旱区的山地森林分布界线总是高于同纬度湿润山地。如:最典型的是昆仑山北坡,山地荒漠上升到3400m高度,山地草原带在3600m 以上转变为高寒草原或高寒草甸带。 四:山地的坡向 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背风坡反之。山地的坡向同样影响水热条件从而影响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如珠穆朗玛峰迎风坡的植被垂直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而背风坡只有高山草原带。 五:地质构造运动 大范围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地形发生变形,发生山体塌方,地势隆起,地形抬升或下陷等,从而改变原来山体的垂直地带性。如江西庐山的山顶的红壤就是由于山体抬升造成的。 总的来说,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因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随着山体高度的升高气温随之降低,降水与空气湿度在一定高度一下随海拔升高而递增。温度、水分条件制约的植被、土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自下而上组合排列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10地科董庆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土壤有机质

从广义上讲,土壤有机物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留物,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从狭义上讲,土壤有机质(SOM)通常是指由有机残留物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复杂和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酸)。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并提高土壤肥力和缓冲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通气,渗透性,吸附和缓冲密切相关。通常,当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时,有机物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土壤肥力成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留,其中高等植物是主要来源。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原始土壤母体材料中的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留物及其分泌物已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天然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地面植被残留物和根,例如树木,灌木,草及其残留物,它们每年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留物。在农业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作物残茬,秸秆还田和绿肥。人畜粪便,工农业副产品的废料(如酒糟,亚硫酸铵造纸废液等);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土壤微生物,动物(例如earth,昆虫等)的残留物和分泌物;人工施用各种有机肥料(肥料,腐殖酸,肥料,污泥,土壤和杂肥等)。其中,耕种土壤中的自然植被已不存在,主要是人们每年使用的作物根系分泌物,

残茬,垃圾和有机肥料(绿肥,堆肥,堆肥和肥料等)。 尽管进入土壤的有机残留物来源不同,但从化学角度来看,它们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包括一些简单的糖和多糖,例如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木质素和其他物质。此外,还有一些脂溶性物质(例如树脂,蜡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是C,O,h和N,其中C占52%-58%,O占34%-39%,H占3.3%-4.8%,N占3.7。%-4.1%。第二个是p和s,其次是K,CA,Mg,Si,Fe,Zn,Cu,B,Mo,Mn和其他灰分元素,C / N通常为10-12。这些有机成分在有机残留物中的含量随植物种类,器官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一、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 土壤有机质不仅是一种稳定而长效的氮源物质,而且它几乎含有作物和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主要土壤表土中大约80%以上的氮、20%~76%的磷以有机态存在,在大多数非石灰性土壤中,有机态硫占全硫的75%~95%。随着有机质的矿质化,这些养分都成为矿质盐类(如铵盐、硫酸盐、磷酸盐等),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和微生物利用。 ,另外,据估计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以及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 2 每年可达1.35*1011t,大致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可见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分的重要来源,也是植物碳素营养的重要来源. 解是大气中CO 2 此外,土壤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还可产生多种有机酸(包括腐殖酸本身),这对土壤矿质部分的一定溶解能力,促进风化,有利于某些养分的有效化,还能络合一些多价金属离子,使之在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了有效性。 (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吸持大量水分,故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此外腐殖质改善了土壤渗透性,可减少水分的蒸发等,为作物提供更多的有效水。 腐殖质因带有正负两种电荷,故可吸咐阴、阳离子;又因其所带电性以负电 +、Ca2+、荷为主,所以它具有较强的吸咐阳离子的能力,其中作为养料的K+、NH 4 Mg2+等阳离子一旦被吸咐后,就可避免随水流失,而且能随时被根系附近的其他阳离子交换出来,供作物吸收,仍不失其有效性。 腐殖质保存阳离子养分的能力,要比矿质胶体大许多倍至几十倍。一般腐殖质的吸收量为150~400cmol(+)/kg。因此,保肥力很弱的砂土中增施有机肥料后,不仅增加了土壤中养分分数,改良砂土的物理性质,还可提高其保肥能力。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机质

第三章、土壤生物及土壤有機質 第一節、土壤生物與土壤的關係 一、土壤生物的種類 1.大型生物 土壤中大型生物如:齧齒類及食蟲動物、昆蟲類、木蝨、蟎、蝸蝓、蝸牛、蜘蛛、百足蟲、蚯蚓、千足蟲等。土壤中大型生物的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包括: (1)齧齒類常搗碎土塊,變成團粒狀,且搬運土塊。進而使土壤中有機質團結,且促進空氣 流通及排水良好,但其害處在傷害農作物。 (2)昆蟲類能搬運或消化土壤,常把地面植物及動物遺體物質帶入土中,對土壤有機質的移 動與破壞有很大的影響,其作穴對土壤通氣亦有影響。此類動物繁殖力大,其遺體對土壤有機物生成頗有影響。 (3)蚯蚓及蝸牛為土壤中最重要的腹足動物,常以腐朽植物體為食物。蚯蚓常吃食土壤而再 排泄出來,據估計每年每英畝有15噸之乾土穿過蚯蚓之體。土壤之穿過其體不僅是可作其食物之有機質部份,且有礦物成分,均受其體內消化酵素之作用,又能弄碎土粒,使有機質、氮素、交換性鈣及鎂、有效磷、p H、鹽基飽和度及陽離子交換能量,均有顯著增加,故可增進土壤肥力。 土壤中的無機元素對動物的分布和數量亦有一定影響。由於石灰質土壤對蝸牛殼的形成很重要,所以在石灰質地區的蝸牛數量往往比其它地區多。 2.土壤微生物 (1)線蟲: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寄生類等。 (2)原生動物:即單細胞動物,土壤中常見者有三種,變形蟲、纖毛蟲、鞭毛蟲等。原生動 物之主要食物為有機物,故對有機物的分解頗有影響。而有一部份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物,對於限制細菌之繁殖頗有影響。 3.土壤植物 土壤植物可分為:土壤藻類、土壤蕈類、土壤放射菌類、土壤細菌等四類。 (1)土壤藻類可分為:綠藻、藍綠藻、黃綠藻、細藻等。藻類對土壤性質及植物生長可能的 影響如下: ?增加土壤有機質,因其能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質。 ?增進土壤通氣,因其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 ?已知有固氮能力之細菌和藻類(如藍綠藻)很多,稱為「固氮生物」,能吸收氮氣,進 行固碳作用(nitrogen fixation)。

土壤有机质的七大作用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可以直接或简接地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和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2、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促进改善土壤性质,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创造适宜的土壤松紧度。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黏粒的黏性,只是黏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4、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5、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6、提高土壤温度 有机质颜色较暗,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7、提高土壤养分性

土壤化学课程论述题-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酸化

一、论述不同生态、耕作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成和性质特征 一、论述不同生态、耕作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成和性质特征。 土壤有机碳(SOC)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遗体、排泄物、分泌物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和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碳量是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以及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损失的平衡结果。土壤有机碳量(1500Pg)约为陆地生物量碳(620Pg)的2.4倍,其动态平衡不仅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且其固存与排放对温室气体含量、全球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态组成和转化有所差别。(一)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不仅本身维持着大量的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同时也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森林植被下,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为地表的凋落物。因此,其表土层很薄,一般仅2~7 cm,此层中有机碳含量可达到368mg/kg,其下虽有一深厚的腐殖质层(约40~70cm),但其含量已较上层急剧减少。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补充与累积,是进入土壤中的植物残体量以及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损失量的平衡结果。 (二)草地生态系统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合成有机物质,植物枯死后凋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凋落物层进入土壤库,其中一部分凋落物经腐殖化作用,形成土壤有机碳固定在土壤中,这部分有机碳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矿化作用,部分分解产物被植物再次利用,构成了生态系统内部碳的生物循环。此外,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还有一部分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草原动物呼吸、凋落物层的异养呼吸以及土壤的呼吸代谢作用将碳以CO2的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构成了草地植被-土壤-大气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凋落物、土壤腐殖质构成了系统的三大碳库。 (三)湿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湿地作为一个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和土壤发育潜育化3个基本特征。湿地虽然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很小部分,但在陆地碳库中却占有显著的份额。据估算,湿地占了全球陆地碳库的12%~20%。 一旦有机物质沉积在湿地土壤表层或矿物土壤中,便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异养食物链的一部分,在土壤性质、水文和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下,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XX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

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 基带 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

地带性土壤

一,地带性土壤:庐山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出垂直地带性分布: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棕壤。 1,山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条件)下经生物作用和粘化作用下形成。 ⑴土壤剖面 砂岩山地棕壤土属—中层坡积大月山长石石英砂岩山地棕壤土种。 (3)性质:腐殖质丰富,品质好;心土层粘重,透水性较差;硅铝率高,风化程度弱;盐基饱和度大于60%。 (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1】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2】富集矿质养分,改变了地表物质循环的方向;3】产生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4】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5】促进风化,活化土壤养分;6】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7】分解和转化物质,释放矿质养分,促进土壤物质循环;8】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分布,总之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2,山地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土壤,发育在海拔1075米左右地区。淋溶,粘化,脱硅富铝化三个成土过程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是肥性较高的土壤。 山地黄棕壤土属—厚层坡积长石石英砂岩山地黄棕壤土种。 (3)改良:针对粘化性质,要施用有机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针对水土保持,要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等高耕作等 (4)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是土壤的基本材料和骨架。土壤组成中,矿物质占95%以上,而土壤矿物质均来自母质;2】是土壤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植物生长中的大部分矿质养分由土壤提供,而土壤矿质养分均来源于母质;3】母质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矿物组成;4】母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5】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度和方向;6】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一句话:母质和土壤是“血缘关系”。 3,山地黄壤:是一种酸性比较强的土壤。一般在温暖湿润,有雾时间长达40%或50%地区发育。经过黄化过程即由于土壤中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水化氧化铁的化合物致使土壤变黄色;脱硅富铝化过程即岩石在高温下强烈分解,硅离子,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聚集的过程并分为四个阶段:碎屑,中性淋溶,酸化,富铝化阶段;生物富积过程形成。 ⑴土壤剖面:人工柳杉林

土壤有机质测定

土壤有机质测定 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的温度为180,沸腾5分钟),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本方法测得的结果,与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的有机碳,因此将得的有机碳乘以校正系数,以计算有机碳量。在氧化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8H2SO4+3C→2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0 在1mol·L-1H2SO4溶液中用Fe2+滴定Cr2O72-时,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为~。 从表5—4中,可以看出每种氧化还原指示剂都有自己的标准电位(E0),邻啡罗啉(E0=),2-羧基代二苯胺(E0=),以上两种氧化还原指示剂的标准电位(E0),正落在滴定曲线突跃范围之内,因此,不需加磷酸而终点容易掌握,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例如:以邻啡罗啉亚铁溶液(邻二氮啡亚铁)为指示剂,三个邻啡罗啉(C2H8N2)分子与一个亚铁离子络合,形成红色的邻啡罗啉亚铁络合物,遇强氧化剂,则变为淡蓝色的正铁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C12H8N2)3Fe]3++e[(C12H8N2)3Fe]2+ 淡蓝色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3+的绿色,快到终点变为灰绿色,如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表示终点已到。 但用邻啡罗啉的一个问题是指示剂往往被某些悬浮土粒吸附,到终点时颜色变化不清楚,所以常常在滴定前将悬浊液在玻璃滤器上过滤。 从表5-4中也可以看出,二苯胺、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变色的氧化还原标准电位(E0)分别为、。指示剂变色在重铬酸钾与亚铁滴定曲线突跃范围之外。因此使终点后移,为此,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加入NaF或H3PO4络合Fe3+,其反应如下: Fe3++2PO-3 4Fe(PO4)-3 2 Fe3++6F-[FeF6]3- 加入磷酸等不仅可消除Fe3+的颜色,而且能使Fe3+/Fe2+体系的电位大大降

垂直地带性 专题练习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专题训练 右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1~2题。 1、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N 坡是向阳坡,S 坡是迎风坡 C 、S 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 坡是向阳坡,N 坡是迎风坡 2、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 表示冬季最低气温, 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 、T 冬<18℃ B 、T 夏<18℃ C 、T 冬<10℃ D 、T 夏<20℃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其垂直自然带明显。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和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非洲大陆沿赤道东西部自然带迥异,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4.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坡温度高 B .南坡温度低 C .南坡降水多 D .南坡降水少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5~6题。 5.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6.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山地可能是( ) A .太行山 B .长白山 C .大兴安岭 D .秦岭 8素是( )

A.海拔B.洋流C.热量D.水分 (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 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0.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1~12题 1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1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