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

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 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的曾祖

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完异服,又好奇石, 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学人手, 由浅渐深,追溯上古。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 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很高的褒奖。而米芾却觉得作品象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

继承。他对传统的浸霪之深,有宋一代无人能出其右。据他自述,他7、8岁开始学习颜字。因为十分倾慕柳公权书法的紧结,旋即改学柳体《金刚经》,随着学习的深入,知道柳出于欧,又学欧阳询书法。久之,因厌其如“印板排算”,用学褚遂良书法,于此用工最久。进而学隶,篆、钟鼎文,临习《咀楚》、《石鼓文》等。后又从杨凝式、李邕、陆东、段委展、沈传师、李世民,以及王献之、王羲之、谢安、羊欣等历代名家作品中吸取精华,副会自然。从米氏循序渐进的学书历程可知,他是由师法唐人而上溯魏晋的。宋代以前的名家法帖几乎被他临习殆遍。米氏将书斋命名为“宝晋斋”,把所藏的晋唐墨迹称为“墨王”,由此已不难看出他私涉前贤的趣尚。米氏学书,十分精勤,自少至老,未曾停辍,以至“一日不作书。便觉思涩”。那些“墨王”无日不展于几案,朝夕晤对,神游其间。连晚上就寝前还要把装有法书的小箧置于枕边才能安眠,似乎“墨王”在梦中还能赐给他无尽的灵感。其子友仁在他临的《右军四帖》后跋道:“好之笃之至于此,实一世所共知。”近乎痴迷的寝馈晋唐笔札,使他练就了极为精熟的笔法和深厚的临

摹功夫。明代的李日华曾赞叹道:“论善临摹者,千古惟米老一人而已。”诚为的语。

米氏的临移古帖,形神副肖,使人真赝难辨。他的许多临仿之作,在当时已被时人当作真迹收藏。如《海岳志林》载:米氏在苏州时,与葛藻比邻而居, 每次米芾临完古帖,他随即

收去后来葛藻将这二十多本米临古帖送给了好友陈臾友,陈

认为是古人真迹,珍藏起来。连后来米芾向他借也不肯出示了。类似的逸事还有很多,可见米芾的临摹功夫是非凡的。近人张伯驹认“宋四家独元章多面首,能作人之伪”。后人把存世的王献之《中秋帖》,《东山帖》,颜真卿的《湖州帖》,褚遂良的《临兰亭序》等定为出自米芾之手,也决非偶然了。

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不啻是他上下求索,转益多师的过程,更是他彻悟前人笔法,熔铸百家的过程。用米芾的话来说。目的是为了“取褚长处,总而成之”,最终达到“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的理想境界。在形式技法上,米芾主要得力于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唐代的褚遂良、颜真卿。米芾与献之个性相近,对小王书心摹手追,用功极深。所以《宋史·本传》称他:“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米书“取褚长处”的特点。

在用笔方面,米芾继承了褚、颜等大家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魏晋以降,一直都是以中锋,藏锋用笔为正统笔法。发展到唐朝,大书家颜真卿进而将圆笔中锋的篆籀笔法运用到行书中,使线条凝练,富有立体感,把中锋、藏锋用笔发展到了极致。唐人过于注重中锋晋潇洒纵逸之趣。米芾大量而巧妙地使用侧锋、露锋,打破了中锋、藏锋一统书坛的局面。正侧互用,进一步丰富了书法的表现能力,为“尚意”书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此外,褚遂良书法用笔的轻重虚实,

起伏顿挫,富于变化,使米氏颇有启悟。米芾结合自己的毫放个性,使其书竭尽用笔多变飘纵之能事。

据说,米芾一生写过麻笺十万。他逝世后有人收集其书迹,得到的作品数以千计。至今流传于世的仍有五十余件。其中著名的有《方圆庵记》、《苕溪诗帖》、《蜀素帖》、《珊瑚复官二帖》、《拜中岳命诗》、《多景楼诗》、《虹县诗》、《向太后挽祠》等。在这些作品中,最能表现其鲜明个性的书体是行草书。米芾也曾对真楷、篆隶下过苦功,广泛吸取了各体书的艺术营养,但在这些慢节奏的特定书体中,显然很难抒发其豪宕狂放的情感,与篆、隶、真楷相比,行书是较为自由的一种书体。它没有严格的规矩约束,伸缩性很大,体变也极多,因此米芾多喜行书,这并不象清代钱沣所认为的,是由于米氏天分过高,轻视古人,“能行而不能楷”;而是与米氏“意足吾自足,放笔一戏空”的书学观点相一致的。

大体上说,米芾的书法艺术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40

岁前后是其书风的重要转折时期。

从米氏的存世书迹来看,其最早的墨迹是他29岁时在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留下的二行题名小行楷书。此期书风明显遗留着师法唐人的体貌,但米书欹侧多姿的特点,已见端倪。

无丰年间,米芾从师法唐人,转而走上师法魏晋古帖的艺术道路。他崇尚魏晋萧散天然的风骨,甚至极言:“草不入晋

人格,辄徒成下品。”元丰六年(1083),他创作的《方圆庵记》,就是这一看法的产物,也是他早年集古字时期的成名作。该书通篇如美玉精金般圆润秀逸,且欹侧取姿,有云烟卷舒之态,

得《圣教序》笔意。《圣教序》因是集字成帖,不免气脉不畅。米氏从大王其它墨迹中取其精华,补其不足。其遒丽的风格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神韵。此时米书的结体已由紧结的体势转而向外拓展,有时兴之所至,常一拓直下,如帖中“而不明”三字然。小王华滋纵逸的外拓之法,已居此帖中运用得渐趋和谐。这一时期的《三吴诗帖》、《淡墨远山诗帖》,《砂步诗帖》及《李太师帖》等基本表现出这一风气。

米芾书法的风格和技巧,是在不断变化中逐臻于成熟的。元祐年间(1086一1093)。正是米氏书法成熟的时期,著名的《苕溪诗帖》、《蜀素帖》等是其重要标志。

米氏后期的书法,经过几十年的蜕变,晋唐古法已熔铸于自己的笔端,显示出米书“天真自然,超轶洒脱”、“风樯陈马,沉着痛快”的独特风格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沉着”、“痛快”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沉着”的字往往失之板滞而气势不足;“痛快”之书常常流于浮滑,不够凝重。而米芾能将这两种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实属难能,表现了米氏鲜明独特的个性。

米芾的艺术风格,一如他集诡谲和天真两种性格于一身。他善于在正侧、藏露、迟涩、提按、方圆、欹正、掩仰的对

立中求得谐调统一。如《苕溪诗帖》中,结字因势生形,出于天真,字与字之间绝少连属,仅有“游频”、“船行”数字间有明显的游丝映带,却能一气贯通,自然畅达。正是欹侧之势使上下、左右, 顾盼生情,险绝而生稳,收似欹反正之效。用笔厚重爽利,豪迈洒落。往往提处细若游丝,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而不滞。在布局谋篇上,米氏借鉴运用了前人的技巧,打破局部的平稀和对称,并以向左倾斜流动的态势,形成一种行距间相互穿插的格局,在动态中求得总体的平衡。通篇时疏时穿,虚实相生,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强烈的对比,使其书法富有音乐的韵律感。

由于米书用笔神变难测,在统一的风格下,每件作品又有不同的面貌,并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根据米书不同的面貌,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诗稿、尺牍书。如《蜀素帖》、《拜中岳命诗》、《真帖》、《珊瑚帖》等。此类作品或用笔灵变飞动,结体欹侧奇险;或清劲风流、丰腴醇雅,时有新意。其书法无心求工,随意放纵而倍显米书超轶洒脱的本色。这种风格在米书中具有代表性。

第二种是米氏自许“有如大字”的家藏前人真迹跋尾小行书。如《王略帖》赞、《禇摹兰亭》跋等。

此类作品尽管笔致精到,但因“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不如第一类书作情感天然放纵,略有拘谨之嫌。

第三种是“固已满世”的榜书大字。如《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及谢世当年的《章吉老墓志》等。这类书作墨色带燥方润,笔力遒劲趣迈,结体欹侧多变,在信手挥洒中颇出“刷字”神韵,是米书中最为豪放的一路。翻澜的笔势,昭示出书家在创作中的昂奋心态。

纵观北宋书坛,独特的米家书风代表了宋代书法艺术发

展的新高度。他的行草书与“宋四家”中其他三家的任何一位相比,都是高出一筹的。明代大书家董其昌说:“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

名字也。”(《画禅室随笔》)历来论书都充分肯定了米芾的创新精神和他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

宋、元以来评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

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雪堂书评》:“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繇)、王(羲之)并行, 非但不能愧而已。”所谓风樯阵马,是言米芾法书的气势迅疾超轶;沉着和痛快不易兼备,而能在沉着中寓痛快,足见其难能。将他和书法艺术上的一代宗师锺、王等量齐观,推崇自属极高。

持第二种态度的,可以黄庭坚为代表:“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亦似仲由(子路)未见孔子时风气耳。”其言快剑斫阵,强弩千里,

是赞米芾的笔势雄强峻利,所向无当,属于褒美的一面。又说他如子路未见孔子时风气,则批评米书有着桀骜不驯的气质,神情未能内含,有欠彬彬之态,这是贬抑的一面。

米芾沉雄飞翥的书风和创造性的笔法技巧,对当时及后世书坛都有重大影响。《宣和书谱》载:“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可见,米书在当时就名重一时。他的两个儿子理所当色的是他书风的直接被影响者。米老对此自许道:“尹仁即米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稍后的宋高宗赵构,更是米书的崇拜者,把米字作为自己临摹的范本。宋室南渡后,赵构留心翰墨,曾大事搜集米字,在内府刊刻行世,这就是著名的《绍兴米帖》。这位艺术家皇帝对米书赞叹不已,认为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海内”。当时的学书者对这位一代宗师,也极为崇拜,将他的风格视为学书的楷范,竞相效仿。南宋的吴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毕生研习米字,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他的《碎锦帖》、《寿父帖》都是典型的米家风范。

宋代的士大夫赵金以后,米芾书风在北地也逐渐流传开来。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对米书极为推崇,有“米狂雄笔照万古”的诗句。当时写字的人能用米法,就可得善书之名。大书法家王庭筠的书法就直接承袭了米芾的风格,与赵讽、赵秉文齐名,后人称其“骎骎遂侵凌米颠”。

乃至明代,帖学盛行,追求意态。米书天真烂漫、墨趣最

浓,自然备受青睐。一时学米者众多,诸如祝允明、徐渭、邢侗、米万钟、黄辉、傅山等等。其中最有成就的要数董其昌、王铎两家。董其昌早年书法直接承袭用了米芾的风格。“与董其昌同时的另一位书家孟津王铎也是学米出身,深得米书

豪宕纵逸的笔意。书风奇崛多姿,险而不怪。洒脱、峻峭处无不脱胎于米芾。王铎亦为米家书风的传人,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对东瀛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董其昌、王铎都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书风与成就尚且受到米芾如此重

大的影响,其他书家就不难想见了。

清代的张照、查士标、龚贤、翁方纲等都对米书推崇备至。随着碑学的兴趣,学书者转而习碑。但也有不少书家还是碑帖兼学。例如沈曾植等人就深得米书韵致,在清末独树一帜。

数百年来,米芾书法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对后世影响甚大。历代都有许多杰出书家吸取他的艺术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书法流派。后人为了纪念他,还在他襄阳故居的旧址,修建了一座米公祠,供人们瞻仰。作为一代宗师。米芾和他的作品将永远受到后人的珍视。

米芾行书解析_图文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 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 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青岛市博物馆藏。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

厘米,横53厘米。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 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 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无鉴藏印。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此轴题款处距边缘很近,且题款形式也似有不尽合理之处,故推测上款可能已为人裁去。王铎此轴作于明末,受字人或与明廷有关,并在清初属于不容于清政权之人,因此收藏者将上款剜去,现在也就难考其人了。 此轴笔墨丰润,行笔洒脱,但笔力略弱,字体亦较规正,当属王铎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草书临帖》轴,绫本,纵163cm,横5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弟昨还,方承一日忽患闷,当时乃尔大恶,殊不易追企。怛想诸治,昨来已渐胜。眠食复云何,顷日寒重,春节至。谢庄白。丁亥十月廿一。王铎。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求实斋2015-04-03 10:21:27阅读(3373) 评论(0)分享到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米芾的作品既继承二王衣钵,又大大突破了二王完美得近乎封闭的审美框架,突破形式上以工稳秀美为追求的创作思想,将书法中有意思的美更一步放大。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在他笔下,意趣、情绪为首要表现对象,不会规规矩矩坐在字格里,表现形式上,体势骏迈,奇崛跌宕,险峻如嶙峋怪异之山峰,论笔势之险,几乎前无来者。 若论体势骏迈,北宋四家中首推米芾。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而如此妙境,尤在米芾手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历史名人故事:米芾五两纹银练字

历史名人故事:米芾五两纹银练字 宋代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临帖写的厚厚的一大叠纸,若有所悟, 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 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是 成心难为人吗?秀才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米芾求学心切,借来五两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一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 使用。于是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 字的间架和笔锋,这样琢磨来琢磨去,竟入了迷。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 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 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 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 大有进步,漂亮极了。这才问道:“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 好呢?”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 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打断他的 话说:“学字不但仅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 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 说着挥笔在写有“永”字的纸上添了7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便出门上路赶考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苦心教诲的启蒙 老师,并激励自己勤学苦练,后来终于成为的画家和书法家。 学习要多用心,勤动脑。不但要了解表面的知识,更要悟其精髓,心领神会,才能学好。

白阳豪气晚明大家陈淳书法集赏

白阳豪气——晚明大家陈淳书法集赏 晚明大家——陈淳书法集赏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自号白阳山人。长洲人。陈淳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陈淳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陈氏少年作画工细,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陈淳中年以后间作山水,技法学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风景为题材,手法简练,极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着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红梨诗画图》、《山茶水仙图》、《葵石图》、《罨画图》等。其子陈括继承父风、擅花卉。书工行草,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晚明狂草大家。陈淳作品传世较多,国内几大博物馆多有收藏,流传海外的也不少。陈淳书法集赏陈淳《草书七言诗轴》纸本纵154.6厘米横64.5厘米北

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望湖亭上好春光,儘许游人醉夕阳。亦欲扁舟垂钓去,竹林留我且徜徉。”“春日田舍有怀石湖之胜。道復。”鈐“白阳山中人”(白文正方)。鑑藏印:“屺瞻墨缘”(朱文正方)、“曾在朱屺瞻家”(朱文正方)。此书点画浑厚,笔力老练劲挺,起收之笔以及转折之处皆沉著有力。整篇佈局与气势深得祝允明草书神韵。徐渭曾云“道復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曾经朱屺瞻收藏。陈淳《草书岑参七律立轴》纸本纵181.8厘米横7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释文: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 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 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右岑嘉州和贾诗道复书钤“白阳山人”(白文正方)、“陈氏道復”(白文正方)。本轴书法多以中锋运笔,使转圆润,偶有偏锋鉤拒,刚柔互济,书势飞动雄杰,结体疏放恢张,欹侧多姿,颇有米芾书法的意致。儘管本轴未署年款,但根据行笔老练劲挺及“道復”签款形式分析,大抵呈现出陈淳晚年书法风貌。陈淳《游白莲寺五言诗扇面》草书南京博物院藏《五绝扇面》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淳《白阳山诗》(局部)纸本行书29×393.5cm 天津博物馆藏此帖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年之作。陈淳《书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册》纸本草书 30.1×48.2cm×3 嘉靖十九年(1540)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以下第十五開)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

(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 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 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的曾祖

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完异服,又好奇石, 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学人手, 由浅渐深,追溯上古。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 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很高的褒奖。而米芾却觉得作品象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汇编

《三吴帖》行书。纸本。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纵30.6厘米,横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瑞节高如松。—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 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 《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 吾友帖 【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月仪》

戴字行草书法_戴字行草书法图片欣赏

戴字行草书法_戴字行草书法图片欣赏 中国书法文化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与中华民族具有尊道重德、贵和尚中、偏向阴柔、运用心智等主要特征的处世性格有着不能剥离的联系。下面带给大家的是戴字行草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戴字行草书法欣赏 巨轴行草的笔法特征 随着巨轴行草作品数量的增加,大字书写技法经验的积累,前述书家写大字不善用笔的情况,在徐渭、张瑞图、王铎、倪元璐等书家的手下,终于得以改观。而王铎是这一笔法变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彪炳巨匠。后人甚至因此又有“后王(铎)胜前王(羲之)”之说。现择《方石书话》书论数则,以此对王铎巨轴行草笔法特征略作剖析。 笔势奔放咫尺千里 书必有气以贯之,气大而长短大小皆宜。然气非可以劲直为之,须于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咫尺千里。巨轴行草一旦挂入厅堂,与观者的距离拉远,就不能再以含蓄隽永为能事,必须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气大”则作品充满张力,“势远”则气脉贯通。写大字必须在用笔上做到“顿挫起伏处蓄远势”,方能纵横开拓、咫尺千里。纵观历代书法,在笔势、结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外拓与内擫,而草书强调笔势贯串,书写速度较快,多用外拓之法,所以在王献之以后,书家行草笔法,多以外拓为主,而以鲁公、觉斯、青主尤着。巨轴行草幅式拉长,尤其强调纵势,这一点,外拓笔法又体现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说鲁公将外拓笔势在小笔行草这一领域作了最淋漓尽致的阐释的话,那王铎和傅山的贡献,就是将外拓笔法的开张奔放的特点在巨轴行草这一子敬、鲁公从未涉足的领域推向了极致。另一方面,王铎作书有胆气,用笔刚猛肯定,狂蹈大方,笔势奔涌,一气呵成,似大江东去,浩浩荡荡。? 极笔势而不失控制 竭骥奔泉,怒猊抉石,形容奋猛,亦极笔势。然于奔腾不可遏抑时,陡然一勒,鞭入正路,及与狂怒劲张不同。王铎自称“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翻开《王铎书法全集》,其临书作品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每个时期,可见此言之不谬,其长期临古浸淫阁帖所积聚的深厚功力,为其“放手”和“撒手”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观王铎大草,理法兼备,狂而不野,其跳掷飞动的纵笔挥洒不失令人叹为观止的控制,快速流畅的行笔仍能将提按顿挫交待得准确到位,无懈可击,显示出其激情与理性的卓越平衡。马宗霍的《岳楼笔谈》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当为确评。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导读:本文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知道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呢?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内容请关注!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北宋书法家、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出身于学深文博的世家,父为诗人,当时名流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书法出众,又与苏东坡志同道合,世称“苏黄”。他的诗开一代流派,后世称为江西诗派;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蔡京(公元1047-1126)书法家。字符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及第,曾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五度为相,后因北伐之由,靖康之祸,被劾为“六贼“之首,放逐岭甫,死于潭州(今长沙)东明寺。《宋史》列入奸臣列传。与米芾友善,蔡襄是他的伯父。蔡京书法初学蔡襄、徐浩、欧阳询,后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因此行书也是许多书法家都喜欢的书法字体,那么这一书法字体与我们的古诗词的融合,会创作出什么惊人的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传世作品并不多,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35 王铎行书的用笔特色 一时正时侧,变化多端^ 二折多于转,方多于圆^ 三提按顿挫,法度严谨^ 四轻重结合,疾涩相间 五燥润相映,对比强烈^ 六敏而好古,自出新意 41 王铎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欹侧多变^ 二向背成势^鲳v 三疏密有致 四揖让避就五长短参差六大小错落 七行而兼草八避免雷同 52 王铎行书的墨色特点 56 王铎行书的章法特点 一幅式多样,多为条幅56 二左右倾伏,摇曳多姿60 三大小交错,或断或连61 四行行分明,间距不一^吼v 五时疏时密,变化无穷62 一王铎简介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即公元一五九二年.一六五二年,享年六十一岁。字觉斯,又字 觉之,号痴庵、嵩樵、石樵、十樵、雪山道人、龙湫道人等,别署一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称一王孟津~。明天启元年 ^公元:苎二年v乡举,天启二年进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八四四年, 崇祯吊死煤山,他避地南京,拥立福王,擢东阁大学士。翌年,南京陷落,与福王同被执,降清。入清后,为《明史》副编修, 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卒,追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著称。其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他崇尚古法,集百家之长,成自家面目, 以其雄强豪迈之书风,标领书坛。在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叠起,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傅山等,将中曙书法发展推向一个 新的高峰时期。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王铎了。 王铎传世书法作品极多,著名的有《行书诗册二》《秋兴诗》《杜诗》《诗稿》《临各家诗》《投语谷上人》《见花迟诗二》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二王铎对行书的主要贡献 当我们翻开当今的书法报刊,参观展览,就会发现热爱王铎书法的人众多,这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而是王铎无愧为一代大 师。他是一个绝对尊重传统,又具有很强现代意识的大家,他的书法将传统与其个人表现极好地统一起来,使其书法艺术永放光 芒,爱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谈谈王铎对行书的贡献。 ^:对取法发表了新的见解。王铎在学习书法时深深体会到了崇尚古法的好处,发出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 之感叹,他一生习古非常勤奋,他说一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一我们从其传世书作中可以看 到,有相当一部分是临习古人力作。他的法古思想更是妙语惊人,引人深思。在取法上,他强调一师古ll的重要性,在《=琅华馆 帖册跋=》中说: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 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

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

○苕○溪○诗○卷□米□芾 《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 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 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 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 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 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 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 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 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注:此卷原贮长春伪满宫,后散出宫外,红字全缺或少缺。今据未损照片本依米帖缺字摹出。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精心整理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米芾简介: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 画学博士。 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 、《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 已。”“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 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 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据 载:“ 的“”的书法也是 如此。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

米芾名帖欣赏

米芾名帖欣赏 作者:米芾来源:拙风文化网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纸本行书29.1×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米芾《道林诗帖》纸本行书30.l×4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米芾《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29.8×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24.7×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

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清和帖》行书纸本28.3×3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纸本,行书八行,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清和帖”是米芾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当今杰出的中国30位书法家

当今杰出的中国30位书法家 首届《书法》杂志论坛主题——《中国书法方阵·寻找30家当代优秀范本》评选活动已经揭晓。此次活动以无记名网络投票形式举行,吸引了众多百姓参与其中,完全凭借大家喜爱真情流露,而不以书法家的地位、名气定夺。这很有新意,所以也使诸多活跃当前书坛“大人物”落选了!这30位书法家分别是(以其得票数高低排列): 1.曹宝麟 曹宝麟,1946年5月出生于上海,斋号晏庐。曾任安徽省书协副主席,现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沧浪书社社员。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展、全国书学研讨会、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书法作品自1982年起,多次在全国大型展览中获奖,并应邀参加一系列国际、国内名家提名展、邀请展、交流展,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曹宝麟书法精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曹宝麟》、《抱瓮集》、《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中国书法全集·蔡襄卷》、《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 曹宝麟书法欣赏:2.李刚田

李刚田,1946年3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及其它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书学、印学论文多次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印学讨论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多次被聘为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赛活动的评审委员。着有《隶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一卷、《李刚田书法选集》、《篆刻初步》(合着)、《李刚田书法篆刻集》、散文随笔集《边缘断想》、《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二卷、《中国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李刚田卷》、《历代印风·黄土陵印风卷》、论文集《书印文丛》等。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书法龙门奖金奖、全国篆刻征评优秀奖、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二等奖、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李刚田书法欣赏: 3.丛文俊 丛文俊,男,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49年生于吉林市,

于中华书法培训-------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魔鬼训练营——2011暑期五体班”(1) 上午: 书法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很像武术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法界有八大门派,我们这个门派就有关于对书法的独特思考,更注重用学问来支撑。专业的教学需要系统、全面。一旦有了一个系统,就牵扯到了归纳、比较、推理和演绎,这就构成了研究。去年我们是用一根线把所有的字帖穿起来,书法艺术是一根线或者说是点画的艺术。今年我们要换一种线索。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史中,用笔的方式是以一贯之的。用笔又是什么呢?古代的书法作品叫书,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是一种思考的线索,一种方式。古代在讲“书”的时候,既包含了书写,也包含了书法作品。神采对应书写,是动态的呈现,形态更多的是静态的,更多指向的是能够看到的有形书法作品。两者加起来才是书法。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展现出书写者的书写过程,这张作品就有了神采。中国书法与西方绘画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绘画是一笔一笔的没有顺序,书法是通过一张作品来体现书写过程。书法有一个动态的呈现,只是有的显,有的隐。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过多地强调了书法作品静态的形和质,而忽略了书法作品上面所存在的如何书写。如果写一张作品,是写的和王羲之一样重要还是学会王羲之的书写方式重要?我们这一期就是要学习如何书写。如果要回到晋唐,我们就要按照他们学习书法的方式来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恢复手授,他们是如何形成这样一种书写的方式?手授应当包括哪些方面呢?笔法是一方面,是书写的动作,这里面又包括:1、执笔(执笔,执与不执也。不同书体风格,执法不同。包短深浅以及与纸面的关系等。) 2、笔锋的状态(分为束毫和铺毫) 3、运动的方式(平动、提按、绞转) 4、行笔的速度 5、行笔的方式(藏锋、顺锋、逆锋) 下午: 上午我们讲到执笔的轻重直接决定了书写出的线条的粗细与质感。执笔的轻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立(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芭蕾),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另一种是蹲(厚重)。 练习1: 将你手中三十多本字帖分为类似于绳子的圆笔和类似于带子的方笔类。 练习2: 试书写《峄山碑》中横线排列为主的“皇、帝、在、王、义、高、群、建、理、害”等字。时间15分钟 蒋剑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三点感悟: 1、 执笔中的“执”与“不执”的问题因为以前我一直困扰于执笔到底是怎样,今天通过于老师的讲解,我豁然开朗。执笔应该是对不同的书体和不同的风格,执笔都应该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自己最舒服的写字最重要。 2、 把书法中的一些线条、专业术语形象的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比如说把束毫和铺毫比作绳子和带子,这样让我们马上能想象出线条的摸样,更好地理解线条。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字人手,由浅渐深,追溯上古。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 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c hì是很高的褒奖。而米芾却觉得作品像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继承。他对传统的浸淫之深,有宋一代无人能出其右。据他自述,他7、8岁开始学习颜字。因为十分倾慕柳公权书法的紧结,旋即改学柳体《金刚经》,随着学习的深入,知道柳出于欧,又学欧阳询书法。久之,因厌其如?印板排算?,用学褚遂良书法,于此用工最久。进而学隶,篆、钟鼎文,临习《咀楚》、《石鼓文》等。后又从杨凝式、李邕、陆东、段委展、沈传师、李世民,以及王献之、王羲之、谢安、羊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