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大赛教案——《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看边讨论,初步

过程。从问题情境中,得到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众数评课

《中位数与众数》评课稿 史海霞老师上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导入新课环节,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选择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思考性,还 与本课知识密切联系的素材来,导入新课。并且及时抓住用平均数6276元反映所有员工的 月收入水平合适吗?促进学生认识建构的矛盾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观察,发表见 解,寻找内在原因,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中位数。 2、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度”。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这节课,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例子教学那就变了毫无意义,本环节的设计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是建立在具体实例中体验其含义。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工 资表材料,充分展开观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中位数与众数概念,当学生学习 感到困难时,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每位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分析、推理与交流等活 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对自我或他人 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终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教材有机整合、重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内容多,没有科学安排是上不完的,余老师将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方法融入一个主题之中,随着公司员工工资的发展变化,自然出现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情况,使课始精心创设招聘广告为主线的情境贯穿在新课内容之中。达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课本安排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环紧扣一环的不断生成。教师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时机,引发他们进行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学生也在探究中不断得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孩子们中间生成,又由他们“唇抢舌剑”来化解,他们思维的碰撞,面对面的辩论,胜过任何老师的讲解。 4、抓住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及时梳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相同之处:都能够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现象时,就会影响平均数的集中趋势的特点,平均数就会偏大偏小,这时平均数就不适合反映一般水平;不同之处:平均数和大小有关;中位数与一组数据大小无关,与位置有关;众数与一组数据大小也无关,与出现个数有关。 余老师巧妙设计具体生活例子,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采用对比性教学,不仅从意义区别它们不同点,而且还从它们的特征上、应用上的强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 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形式有多样,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通过具体生活实际例子,从不同角考虑集中趋势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巩固了知识,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统计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我们观察一组数据a 1,a 2,…a n?1,a n 的平均水平,需要借助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 一、平均数a)算数平均数,一般我们讲的平均数即算数平均数,计算起来很简单,就是 将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求和后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就能得到。计算公式为: A n =1n i=1n a i b)几何平均数,是将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求乘积后再求n 次方根。计算公式 为:G n = n i=1n a i c)调和平均数,又称为倒数平均数。H n =n i=1n 1a i d)加权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 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依据各个数据的重要性系数(即权重)进行相乘后再相加求和,就是加权和。加权和与所有权重之和的比等于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原始资料已经分组,并得出次数分布的条件。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根据分组整理的数据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A =i=1n a i ?f i i=1n f i 式中f 为对应数据在总体中出现的次数。 e)平方平均数,又名均方根,是指一组数据的平方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 应用在一些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的边长、直径、半径等资料上。其计算公式为:

M n= 二、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中位数用Me表示。 从中位数的定义可知,所研究的数据中有一半小于中位数,一半大于中位数。中位数的作用与算术平均数相近,也是作为所研究数据的代表值。在一个等差数列或一个正态分布数列中,中位数就等于算术平均数。 在数列中出现了极端变量值的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为代表值要比用算术平均数更好,因为中位数不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如果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反映中间水平,当然也应该用中位数。在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时,可结合使用中位数。 中位数就可以按下面的方式确定: M e= n为奇数n为偶数 三、众数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一组数据可以有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众数是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生首先提出来的。所谓众数是指社会经济现象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从分布角度看,众数是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的数值。 统计上把这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叫做众数。用M o表示。它主要用于定类(品质标志)数据的集中趋势,当然也适用于作为定序(品质标志)数据以及定距和定比(数量标志)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知识讲解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责编:杜少波 【学习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2. 能解释统计的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 知道可以通过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并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 一般地,有n 个数12n x ,x ,x , …,我们把12n 1 (x x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读做“x 拔”). 要点诠释: (1)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 2.加权平均数 在一组数据中,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f 叫做这个数据的权.按照这种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若数据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3x 出现3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则x =1 n (1f 1x +2f 2x +3f 3x +…+k f k x )(其中n=1f +2f +3f +…+k f ) “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 要点诠释: (1)k f 越大,表示k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众数和中位数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 (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的数据各占一半.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3、4课时,含答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3、4课时) 一、填空题: 1、物理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 右图是全班解题情况的统计,平均每个学生做 对了 道题;做对题数的中位数为 ;众数为 ; 2、某公司销售部有五名销售员,2005(万元),现公司需增加一名销售员,三人应聘试用三个月,?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分别为:甲是上述数据的平均数,乙是中位数,丙是众数,最后录用三人中平均月销售额最高的人是________. 3、若数据8,9,7,8,x ,3的平均数是7,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4、某地连续9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别是( ) A.24,25 B.24.5,25 C.25,24 D.23.5,24 5、甲、乙、丙、丁四人的数学测验成绩分别为90分、90分、x 分、80分,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100分 B.95分 C.90分 D.85分 6、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 ,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 A .4 B .5 C .5.5 D .6 7、六个学生进行投篮比赛,投进的个数分别为2,3,3,5,10,13,?这六个数的中位数是( ) A .3 B .4 C .5 D .6

8、某校10名学生四月份参加西部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时间(小时)分别为3,3,6,4, 3,7,5,7,4,9,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A.3和4.5 B.9和7 C.3和3 D.3和5 9、当五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6,那么这组 数据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A.21 B.22 C.23 D.24 10、已知三年四班全班35人身高的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150厘米,但后来发现其中 有一位同学的身高登记错误,将160厘米写成166厘米,正确的平均数为a厘米,中位数为b厘米关于平均数a的叙述,下列何者正确() (A)大于158 (B)小于158 (C)等于158 (D)无法确定 三、解答题 11 (1 (2)小明说,他所在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28%,你认为小明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请说明理由. 12、下图是某篮球队队员年龄结构直方图,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 (2)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 2、知道什么是众数,准确确定定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能提出其代表的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 4、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数据的意义。 难点:能否准确描述出具体问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所能代表的实际意义,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看谁能回答的又快又准。 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30,33,57,57,40,33,30. (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加权平均数,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代表一组数据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知详解 1.中位数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平均的的话语,比如说我们的课本中的这个问题,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大家能计算出它的平均数吗? (学生回答) 【过渡】从平均数看,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在6276元,但是结合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是在这个平均值之上的,那这个平均值代表这个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 (学生回答)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反映员工月收入平均水平?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使用这样一个数值: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才能合适的表示平均水平。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值呢? 【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过渡】现在,大家动手计算一下上表数据中的中位数吧。 【过渡】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据排列,然后找到处于这些数据中间的数据,即为3400,这个数就是我们所求的中位数。 【过渡】结合数据,我们发现,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大于3400元,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小于3400元,能够合理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过渡】对于数据中有极端情况出现下,我们一般采用中位数代表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过渡】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大家总结一下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吧。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第2步:确定是奇个数据或偶个数据。 第3步:如果是奇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过渡】从中位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中我们知道,正确的确定中间位置的数是关键。若只有几个数,那么很好确定。若一组数据的个数为n,你知道中间位置的数如何确定吗? 【过渡】同样的,需要分奇数与偶数来进行分析。 (1)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n 2 , n 2 +1 个。 (2)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n+1 2 个 讲解课本例4。 2、众数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中位数,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应聘问题1公司的普通员工一职,除了中位数之外,你能从工资表格中得到哪些信息? 月收入最多的数据为3000元,这说明公司中月收入3000元的员工最多。 【过渡】我们一般将其称为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中位数 众数 平均数三者的区别

个人理解,说简单点: 一组数据中如果有特别大的数或特别小的数时,一般用中位数 一组数据比较多(20个以上),范围比较集中,一般用众数 其余情况一般还是平均数比较精确 一、联系与区别: 1、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2、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另外,因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中间的位置, 3、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一种最普遍的倾向. 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 平均数:(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 (2)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1)仅需把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众数:(1)通过计数得到; (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关于“中位数、众数、平均数”这三个知识点的理解,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⒈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⒉众数的特点。

①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②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但是,当一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就很难判断众数的准确值了。此外,当一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 3.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表示平均每份的数量。 4.中位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6.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⑴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⑵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有小到大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时,则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⑶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⑷众数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 ⑸众数的大小只与这组数的个别数据有关,它一定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其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6)众数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甚至没有; (7)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7.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异同: ⑴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⑵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 ⑶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所以最为重要,应用最广; ⑷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⑸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 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教案设计

第2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重点) 2.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重点)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要选择部分士兵组成阅兵方阵,在这个问题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士兵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你能作出选择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类型一】平均数的应用 假期里小菲和小琳结伴去超市买水果,三次购买的草莓价格和数量如下表,从平均价格看,买得比较划算的是( ) 价格118合

/(元/kg) 2 0 计 /kg 小菲购 买的数量/kg 222 6 小琳购 买的数量/kg 123 6 A.一样划算 B.小菲划算 C.小琳划算 D.无法比较 解析:∵小菲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2+10×2+8×2)÷6= 10(元/kg),小琳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1+10×2+8×3)÷6=28 3 (元/kg),∴小琳划算.故选C.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类型二】中位数的应用 有13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才艺表演比赛,已知他们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共设7个获奖名额,某同学知道自己的比赛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获奖,在这13名同学成绩的统计量中只需知道一个量,它是__________(填“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解析:因为7位获奖者的分数肯定是13名参赛选手中最高的,所以把13个不同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只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获奖了.故填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

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例题6的讲解要到位,分析要清楚,既要讲明白例题,也要使学生通过这个例题知道怎样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分析问题,具体的注意事项将在例习题的意图分析中介绍。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第1课时

20.1.2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1.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重点) 2.会在实际问题中求中位数和数,并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难点) 一、情境导入 运动会男子50m步枪三姿射击决赛.甲、乙两位运动员10次射击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 第1 次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第 9 次 第 1 次 甲9. 4 1 0. 4 9. 3 1 0. 4 9. 5 1 0. 1 9. 9 9. 4 1 乙9. 4 1 0. 1 1 0. 4 8. 4 8. 7 9. 9 9. 9 8. 8 7. 8 1 0. 1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第9次射击后,甲以5环的优势遥遥领先于乙.但由于第10次射击,意外地未能击中靶子,最终乙以总分第一获得该项目的第一名.你认为用10次射击的平均数来表示甲射击成绩的实际水平合适吗?如果你认为不合适.那么应该怎样评价甲射击的实际水平? 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除了用平均数反映以外,还可以用中位数、众数来反映.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中位数 【类型一】直接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7,27,26,28,28,2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28B.27C.26D.25 解析:首先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5、26、27、27、28、28、28,则中位数是27.故选B. 方法总结: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类型二】 根据统计表求中位数 某班组织了一次读书活动,统计了10名同学在一周内的读书时间,他们一周内的 读书时间累计如下表,则这10名同学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的中位数是( ) 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 (小时) 5 8 10 14 人数(个) 1 4 3 2 A.8 B .7 C .9 D .10 解析:∵共有10名同学,∴第5名和第6名同学的读书时间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则中位数为8+102 =9.故选C. 方法总结: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类型三】 在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中求中位数 某单位若干名职工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将成绩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 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些职工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 .94,96 B .96,96 C .94,96.4 D .96,96.4 解析:总人数为6÷10%=60(人),则94分的有60×20%=12(人),98分的有60-6-12-15-9=18(人),第30与31个数据都是96分,这些职工成绩的中位数是(96+96)÷2=96;这些职工成绩的平均数是(92×6+94×12+96×15+98×18+100×9)÷60=(552+1128+1440+1764+900)÷60=5784÷60=96.4.故选D.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求出各个小组的人数.然后求中位数和平均数. 探究点二:众数 【类型一】 直接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有9位同学去购买运动鞋,他们的鞋号(单位:码)由小到 大是20,21,21,22,22,22,22,23,2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 ) A .21和22 B .21和23 C .22和22 D .22和23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 (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在平均数中有一种去尾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其中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去掉后其余数值的平均数.它保留了平均数的集中趋势代表性强的优点,又具有中位数的可排除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因而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且可能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去尾平均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体操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评分,实际上用的就是去尾平均数:若干个裁判员同时给一个运动员完成的动作评分;然后在去掉其中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运动员的得分。 ②平均数的优点。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比中位数、众数更为可靠、稳定,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③平均数的缺点。 平均数需要整批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人计算,因此,在数据

[整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整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一、相同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不同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定义不同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求法不同 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 3、个数不同 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4、代表不同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 5、特点不同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当出现偏大数时,平均数将会被抬高,当出现偏小数时,平均数会降低。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三课时

复习导学案 学习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P132—134 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一、知识巩固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与求法 2、数据 3、1、-2、5、3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众数是 3、数据2、5、5、1、1、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4 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5、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17、18、16、13、24、15、28、26、18、19、22、17、16、19、32、 30、16、14、15、26、15、32、23、17、15、15、28、28、16、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二、总结提升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三、课堂练习: 1、教材P135练习(完成于书上) 2、教材P135习题第2、4、5、6(完成于书上) 四、作业 1、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万元。 (2)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执教人:中坪中学乾坤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

初中数学观摩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初中数学观摩课《平均数、中位数和 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高一数学 课题:用样本的数据特征估计总体的数据特征 第一课时学案 编制人:魏怡审核人:编制时间:2015年3月18日 【学习目标】 (1)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求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能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求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自学指导】 学习重点 (1) 给出一组数据,能够快速求出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 掌握这三种数字特征的优缺点,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字特征描述样 本。 学习突破点 给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能够求得这三种数字特征,并作出简单、合理的分析。 【知识准备】 1、概念梳理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特征: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也可能没有,反映了该组数据的. (2)中位数: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特征: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的,反映了该组数据的. (3)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 特征: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数组数据的.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 起平均数的变化,这是众数和中位数都不具有的性质.所以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全体的。 2、基础知识巩固 (1)数据组8,-1,0,4,1 7,4,3的众数是__________. (2)数据组5,7,9,6,-1,0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 (3)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则其平均数是,众数是,中位数是. 【学习内容】 探究一:频率分布直方图和众数的关系 问题1: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问题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面积代表什么?小长方形越高,说明什么? 问题3:经过以上思考,想想如何在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出众数的值? 【尝试练习】课本72页图2.2-5是某小区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请问月均用水量的众数是多少? 探究二:频率分布直方图与中位数的关系 问题1:中位数处于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因此出现在中位数两边的数据在个数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2:如何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中位数?(以下图为例) 探究三:频率分布直方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问题1:计算数据组2,2,3,3,3,7,7,7,7的平均数 总结:在一组数据中x 出现了k 次,x 出现了k 次,……,x 出现了k 次,则这组数的平均数为. 问题2:如何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以下图为例) 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