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试题:终身学习 全民学习 导写(附:立意指导及范文精点细改)

高考模拟作文试题: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导写(附:立意指导及范文精点细改)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小区举行了隆重的“创学习型社区,争做学习之星”颁奖活动。退休多年的孙教授获得“学习终身奖”,他出身书香世家,年轻时候留洋深造,在大学执教四十载,一生与书为伴,著作等身;快递员小刘获得“学习达人奖”,他工作日走街串户,辛勤工作,还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充电,获得了自考本科文凭;十岁的小学生明明获得“学习新秀奖”,他喜欢科技小发明,又酷爱古典诗词,兴趣广泛,以学为乐;社区的刘阿姨一家获得“学习之家奖”,他们一家四世同堂,有医生、教师、程序员等,以“博学慎思”为家训,形成了热爱学习的优良家风……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

此题内核有关“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的。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它们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

题目材料中的“学习型社区”,可视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缩影。孙教授活到老学到老,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孙教授、快递员小刘、小学生明明年龄层次不同,但都有志于学习,彰显出“全民学习”的风气。而刘阿姨一家作为学习型家庭的代表,几代人形

成积极向上的家风,可谓是“学习型社会”的生动注脚。

题目要求有“读了上述材料”的思考,又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不宜抛开材料泛谈“学习”和“读书”,又不能只停留在材料的层面,而要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独立思考。若能触及材料“终身学习”与“全民学习”的内核,无疑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突显自己的价值。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在特殊的社会、教育和生活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得以产生,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热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终身学习启示我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评卷中,50分以上的一类卷大部分能到涉及到“学习型社会”的层面。

多数学生泛泛而谈地论“学习”,没能真正理解作文材料。

不宜以“读书”替换“学习”,因为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不宜从孙教授出身“书香世家”,刘阿姨有优良的家训家风,而得出“家风很重要”“家风好,更爱读书”等观点。

阅卷反馈

1.缺乏论证意识。不少同学在提出论点“要这样”之后直接跳入到“怎样才能这样”,但首先需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

2.综合材料内容的能力有待提升。相当一部分同学以材料中各人物事迹作为不同分论点构篇,导致审题出现偏差,比如通篇写家风、环境对人的影响……

3.对所写对象内涵没有起码的界定,对碎片化的认知点缺乏梳理整合的意识。不断交叉重复已阐述过的内容,思维凌乱,信马由缰,颠三倒四,议论不能落到实处,比如泛谈学习(如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好处等等)。

4.缺乏作文的保分意识。文章开头、结尾、拟题过于草率,更有甚者不会拟题:学识、文心。

5.缺乏扣材料的意识。通篇自说自话,没有扣材料,罕有落点在“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

6.名言引用错误。开篇想秀文采,却因记忆不准,张冠李戴,尤为致命的是引用错的是学过的。

7.部分同学书写潦草。随意涂抹,卷面差;还有没写完的学生,要提高写作速度。

8.错别字: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己、秘诀~密诀、热衷于~热忠于、栋梁~练(“栋”的右边写成“练”的右边)、孰能无惑~熟能无惑。

拟题示例

优秀标题

争做学习之星

我们应该推崇学习之星

也来追追“学习之星”

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以学习为风尚

让学习蔚然成风

以学习之我,创学习之中国

学习是源头活水

学习,是一生的修行

以学习为终生之伴

学习强国,不仅仅是口号

用一生光阴渡学海

让学习之风托起强国之梦

人生至贵是学习

让学习点亮心灵之光

惠及苍生是学习

把学习嵌入生命

书香犹存,气质自华

不当标题

谈学习论

如何学习

家风

外婆的故事

浅说学习方法

何为成功

谈时间管理

考场佳作

学习如灯照人生

人非生而知之,有所学,乃有所进。综观人生之路,总免不了迷茫困顿,而学习,则是这条路上的光芒,如明灯照亮着漫长人生。在一个学习型社区,无论是著作等身的孙教授、走街串户的快递员小刘,还是以学为乐的明明、博学慎思的刘阿姨一家,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着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开篇点题,运用比喻,形象说明学习的意义,并结合材料,提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

泰戈尔早在百年前就说过:“当我们爱这世界时,我们便活在这世界上。”乐于学习,无疑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学如攀山,山间的景物便足以让人流连,我们在其中翻山越水,所见日丰。每个人都在学习,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学习。把时间的碎片汇集起来,可以著书立说,可以提升自我,可以培养兴趣,可以涵养家风,岂非人生乐事?而一个社区,因为每个爱学习的居民,而成了充盈书香的学习型社区;万万千千个学习型社区,便构建起风气蔚然的学习型社会。(引泰戈尔名言,切入学习对个人、社区、社会的意义,由点到面。)

构建学习型社会,应该大力倡导贯穿一生的“终身学习”。学习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让我们这一生都伴着“书香之气”。时刻学习、终身学习,便是人生图景中最富有内涵的画面。因为学习,人在倥偬之旅中得以调息,也得到岁月苦寒间的慰藉。

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于我而言,这地面便是用学习铺成的路,也是我们的人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我们要学习“充电”,即用知识与学习丰富自身。终身学习,大概就是最持续的充电,也让人生在每一个阶段有光的指引。(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阐述构建学习型社会须提倡“终身学习”。)

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召唤每个人都能保持学习的常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已不是专属的特权,而是时代赋予绝大多数人的平等机会。不分身份地位,不论年龄层次,没人能阻挡你迈进学习的大门。孙教授是饱学之士,一生与书为伴,人已退休,但学习不辍。快递小哥职业不光鲜,忙于生存,但学习让他的视线穿越平常巷陌,投向广袤世界。年仅10岁的明明同学,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习的后起之秀。而四世同堂的刘阿姨一家,以“组团学习”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叫“读书继世长”。人人以学习为风尚,人人争做“学习之星”,人人都点起一盏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学习明灯。设想,我们也生活在这个学习型社区中,也该受到他们的指引吧。(阐述构建学习型社会须提倡“全民学习”。)行进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向往着更高点、更远处,而学习释放着光芒,耀眼或者微小,照着我们的前方之路。愿我们每个人,在每一段岁月,做那个点灯和提灯的人。(回扣标题,收束简洁,再次点明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师简评】

开篇点题,运用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整体上阐释乐于学习对个人、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意义,从时间跨度到空间广度两个维度加以阐述,体现了文章思维的严密性。文章立意高度殊为难得,观点层层递进,行文逻辑清晰。文章首尾圆融,文气贯通,恰到好处的引用更显语言凝练之美。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年幼学习,如管中窥豹,虽难识全貌,然心向往之。少而学习,如仰望星空,直上九天而揽明月。老年学习,如秉烛夜游,虽年已迟暮而壮志不泯。学习就是人生,人生在于学习,学而不止,生命不息。(运用比喻、排比入题,先声夺人,从三个年龄阶段的学习提

出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

材料中无论是知识渊深的教授,还是好学的快递小哥,抑或是以学为乐的小明和刘阿姨一家,他们都有着勤奋好学、终身学习的品质。学习没有限制,在好学人的眼中,一切皆是学习的材料,一切的人也皆可学习。(结合材料中的典例进行论述。)学习无关于老少。古代不乏有三岁成诵而七岁能赋的“神童”,在光环的背后往往是一颗好学的心。老而好学更是一种境界,若说年少的时候学习可能是为功名,那年老时候学习必是一种自律自知的表现。但不论是年少还是年老时的学习,学而不止才是关键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终将一无所获,就如神童仲永,就算在年幼时有着深厚的基础,但没有持之以恒,终归泯然众人矣。“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止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无关于地位。不论是出生豪门还是出生贫寒,也许物质条件有天壤之别,但在精神上却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贫穷不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无知才会。寒门多出贵子,范仲淹贫而好学,一年四季以稀米为食,寒冬腊月以单衣履体,终于成为一代富有忧国忧民情怀的文豪,留下岳阳楼上洋洋洒洒的千古名篇,让无数出身大户的纨绔子弟望之却步。

学习无关于圣愚。天下能被称为圣人的人少之又少,何况圣人也需要学习。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至暮年仍不忘学习,传有“韦编三绝”的佳话。现代的画圣齐白石纵使在画坛上如日中天,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仍然像初学画画的孩子一般,夜起描红。毛主席也曾说过:人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外卖小哥雷海为利用工作闲暇背诵古诗文,一举拿下诗词大会的总冠军,这便是一个平凡人通过学习达到了不平凡境界的典范。

人生如逆旅,人生亦如短梦,人生浩浩数十载,人生短短一瞬间。浮华皆会散尽,沉淀下来的并非欢愉,而是智慧与哲思,唯有知识永恒,唯有学习永恒。功利皆为人生的伪命题,学习才是透过表象的根本真谛。

【教师简评】

本文紧扣标题“生命不息,学而不止”,从“学习无关于老少”“学习无关于地位”“学习无关于圣愚”三个方面论述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重要性,结构清晰,三个分论点整

饬扼要,全面有力。仲永、范仲淹、孔子、齐白石、雷海为诸多素材的恰当应用,孔子语录的引用,都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积累。从文章极具气势的开头来看,作者应当有着较为不错的语言功底。

学习永无界限

古往今来,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学习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没有学习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然而,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青年时代课堂上的研修,它更是长久的过程,直至生命结束。可以说,学习永无界限,不论人群,不论年龄,不论地点。

有人说,学习太辛苦了。诚然,学习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学习仿佛是一块“压舱石”,没有了这块“压舱石”,船就无法在平稳的波涛中前进;没有了“压舱石’,就如同沙地上起高楼,云彩里织罗裳,没有坚固的根基最终只会轰然倒塌,沦为幻象。因此,持久的学习,就是在不断打磨我们内心深处的“压舱石”,让我们不断前进。

“脑瘫诗人”余秀华尽管身患残疾,靠拾破烂为生,却依然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写下了一首首惊艳世人的诗篇。倘若她没有那份对学习的执着,或许也只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消逝在时间的长流里。由是可知,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哪怕你有任何困难,学习是没有界限的。

青年创作歌手梁博在勇夺《好声音》冠军、在《我是歌手》舞台上声名鹊起之时,并没有选择继续参加综艺,而是沉下心来,前往国外留学,在音乐的道路上扎实根基,坚守自我,最终他的每一首歌都饱经打磨,备受称赞。

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不学习,哪怕名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打磨自身;同样,年龄也并非学习的限制,哪怕古稀之年也可以持续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仍然在黑板上写下长串的计算式,为证明“统一场理论”持之以恒地追求,在无数次失败后,他放下粉笔,然后在病榻上溘然长逝,由此可见,学习不仅仅是学生时代可以进行的,它永远不会结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老年大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不学习,哪怕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资源,最终定会泯然众人,如同方仲永一般令世人叹息。而学习就像是一座永不断电的发电机,它可以给人持续的充电,让人拥有持续前进的动力。

学习永无界限,唯有持之以恒地去打磨这块“压舱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让学习之风吹遍神州

“学习型社区”的颁奖,让观者格外振奋,又深感欣慰——终身学习的孙教授,后起之秀小刘和明明,还有弘扬学习之风的刘阿姨一家,这样的“学习之星”,让小区的学习之风蔚然。可以预见,这种风气,将有从社区吹遍神州之势。

古老中国的血液里,本就流淌着学习的基因,战国荀子就抛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样掷地有声的论述,敦促着千百代中国人埋头读书,学习不息。

现在的孙教授著作等身,老有所学,终身实践,这是对学习精神的完美诠释,值得年轻人敬重。小刘工作之余为自己充电,获得自考本科文凭,虽然他的基础相较于他人薄弱,但他迎头赶上,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个人水平。学业负荷不可谓不重的明明同学,也能好好学习,拓展兴趣,以学为乐。相形之下,每天借口忙忙碌碌、无暇学习的国人,该好好反思自省了。

高举“学习”旗帜的,还有很多人。焚膏继晷、争分夺秒的高考学子,准备论文、迎接毕业季的大学生,登录“学习强国”、每天充电的共产党员,甚至是科技兴农的农民们,都在用切身行动,掀起学习的热潮,让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有了静谧祥和的书香氛围。

学习型社会,需要一种从个人到家庭到社区到全民的“合力”。社区刘阿姨一家上下四世同堂,共同践行学习之道,以“博学慎思”为家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家风,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试想,每个人带动家庭共同学习,每个家庭促成“学习型社区”,再到每个社区汇成“学习型社会”,这就是从个人到全体的“质变”过程。如此一来,国家就拥了“学习”这份亘古不变的高尚徽标。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提升增速放缓,我国也处于转型升级时期,要让我们的国民素质提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学习的劝勉,现如今,更需要一条由全民参与、终身参与的现代版中国学习之路。

当学习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现代化的未来也真正可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