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_朱梦媛

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_朱梦媛
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_朱梦媛

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朱梦媛, 王汝冰, 周文, 李绍顺*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 上海 200240)

摘要: 紫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涉及多个靶点。本文在文献报道的基础上, 对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在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以基质金属蛋白酶为作用靶点、作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血管再生等方面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最后对紫草素类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并对以紫草素为先导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加以展望。

关键词: 紫草素; 抗肿瘤作用;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基质金属蛋白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 抗肿瘤血管再生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2) 05-0588-06

Antitumor effect research progress of shikonin and its derivatives ZHU Meng-yuan, WANG Ru-bing, ZHOU Wen, LI Shao-shun*

(School of Pharmac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Shikonin,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of Lithospermum, and its derivatives have been proved to have antitumor effects, and the anti-tumor mechanisms involve multiple targets. Based on recent literatur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antitumor effects and its mechanisms. More emphases are given on the aspects of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duction of necrosis, acting o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cting on the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nd antiangiogenesi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hikonin derivatives in antitumor effects are simply summarized and lookou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tumor drugs with shikonin as leading compounds.

Key words: shikonin; anti-tumor effect; apoptosis; necrosi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ntiangiogenesis

紫草为紫草科 (Boragin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及亚欧等国分布广泛, 产于我国东北及内蒙等地的紫草为硬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紫草素 (shikonin, 1), 产于我国新疆等地的紫草为软紫草(Arnebia euchroma Johnst),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阿卡宁 (alkannin, 2), 为紫草素的对映异构体[1]。中医中药认为紫草味苦、性寒, 有凉血、活血、解毒和透疹等功能, 长期用于疮疡、淋浊、热症等,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收稿日期: 2011-10-07; 修回日期: 2011-11-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973604, 91013012).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1-34204775, E-mail: ssli@https://www.360docs.net/doc/288582064.html, 收载的临床常用中药[2]。紫草素及其衍生物作为紫草的主要有效成分, 已经被证实具有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抗菌、抗病毒、抗血栓、抗甲状腺功能亢进、抗免疫功能低下、降血糖、保肝护肝等多种生物活性[3, 4], 特别是其抗肿瘤作用, 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3, 5?11], 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紫草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涉及多个靶点, 文献报道的紫草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抑制拓扑异构酶、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细胞信号传递等一系列的化学预防和治疗途径。本文将在文献报道的基础上, 重点阐述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1 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的程序性死亡, 是多细胞生物的一种基本生命活动[12, 13], 肿瘤细胞能被化学药物诱导变异和凋亡[14]。许多研究表明, 紫草素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此种机制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目前国内外对紫草素诱导凋亡的研究以及凋亡发生时与之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非常关注, 已经发现许多基因、蛋白酶和蛋白激酶包括caspase、p53及MAPK家族等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 8, 15]。

1.1 Bax和Bcl-X L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Bax和Bcl-X L是Bcl-2家族的主要成员, 前者为促凋亡因子, 后者为抗凋亡因子,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16]。Bax能从细胞的其他部分移向线粒体, 改变线粒体膜的通透性, 促使细胞色素c的释放, 进而激活caspase[17]。肿瘤抑制基因p53是细胞凋亡的一个调控中心, 可调控多种癌基因的表达[18]。除促进细胞凋亡外, p53蛋白也是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者[3, 19, 20]。

吴振等[14]发现人黑色素瘤细胞 (A375-S2) 对紫草素非常敏感, 在较低的浓度和较短的作用时间内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紫草素对A375-S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形态学上断定为凋亡, 进一步实验发现紫草素诱导了caspase激活, 进而推测凋亡的可能机制是紫草素首先激活了上游的caspase 9, 接着触发了caspase的级联反应, 激活了下游的caspase 3, 导致了细胞凋亡。而深入研究发现, 紫草素作用于细胞9 h, p53蛋白表达增加, 之后略有下降, 作用3~24 h, Bax蛋白的表达上调, 同时下调了Bcl-X L蛋白的表达, 12 h后可发现细胞色素c的释放。这证实了凋亡机制为通过p53激活促凋亡蛋白Bax, Bax导致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caspase的激活, 致使细胞凋亡。另有研究者[21]进一步证实了紫草素通过活化p53降低cdk4的表达来抑制A375-S2细胞生长, 滞留细胞周期。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由p53介导, 通过上调Bax下调Bcl-2释放细胞色素c, 导致caspase 8、caspase 9及下游的caspase 3的活化。

1.2 MAPK家族参与的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 是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2]。MAPKs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外信号激酶 (extracellu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通路、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通路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通路等。

ERK通路是最经典的, 也是介导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的一条重要通路, pERK (phosphorylation-ERK)是ERK的活化形式[23]。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EGFR信号通路在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JNK是一种能够特异性磷酸化c-jun的蛋白激酶, 是MAPK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

有研究[24]表明, JNK通路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im等[23]研究发现紫草素衍生物明显抑制pERK活化c-JNK, 通过调节pERK、JNK、PKC-α的活性起到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Singh等[25]发现紫草素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人表皮细胞增殖, 降低EGFR、ERK1/2及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水平, 进而影响细胞质的MAPK信号通路, JNK的磷酸化水平增加。同时有研究者[6]发现紫草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人骨肉瘤细胞系 (143B) 生存, 诱导ROS的产生, 增加ERK蛋白的磷酸化, 降低Bcl-2的表达, 引起细胞凋亡。

总之, 紫草素能够增加胞内与凋亡有关的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降低与增殖有关的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参与调控细胞凋亡。

1.3 HIF-1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 (HIF-1) 是一种组织在缺氧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26], HIF-1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新生血管的表达程度以及预后不良呈正相关[14]。

刘昕等[27]体外细胞筛选实验证实, 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β-HIVS) 对前列腺癌细胞 (PC-3) 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 细胞中的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转录活性无明显变化, 而HIF-1转录活性受抑制, 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其下游基因VEGF (HIF-1下游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达下调, 且细胞中HIF-1α蛋白累积减少, 由此推断其机制可能是β-HIVS减少低氧条件下PC-3中HIF-1α蛋白水平, 抑制其转录活性, 使下游促细胞生长靶基因VEGF表达下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等[9]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侧链具有芳基磺酰胺结构的新型紫草素衍生物, 体外活性实验显示, 此类紫草素衍生物大多数对HeLa及HL60的活

性优于紫草素, 进一步实验证实, 其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HIF-1α的表达。

针对HIF-1, 作者课题组[28]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β-HIVS类似物, 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 大多数化合物活性远优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 与β-HIVS活性接近或更好, 其中最为突出的β-HIVS 的醚类化合物, 不仅对前列腺癌细胞 (DU-145) 的抗肿瘤作用增大, 并且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也有所提高。

1.4 TRAP1参与调节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受体蛋白 1 (TRAP1) 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是热休克蛋白90的四大亚型之一。

Masuda等[22]发现β-HIVS抑制TRAP1基因表达。当用β-HIVS处理人白血病细胞 (HL60)、人类小细胞肺癌细胞 (DMS114), 发现在凋亡过程中线粒体中的TRAP1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减少。用TRAP1特异性的siRNA处理后的DMS114细胞对β-HIVS诱导的凋亡很敏感, 并且细胞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增加。而β-HIVS对TRAP1的抑制可以被N-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剂) 阻断, 这些结果表明线粒体中TRAP1的表达抑制在紫草素衍生物诱导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

1.5 Nur77/Bcl-2凋亡通路作者课题组与厦门大学曾锦章课题组合作研究[29]证实乙酰紫草素SK03通过调控Nur77/Bcl-2凋亡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即孤儿受体Nur77出核后定位于线粒体, 并与Bcl-2相互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在SK03的基础上, 作者合成了两个新的乙酰紫草素衍生物—5, 8-二乙酰氧基-2-(1-乙酰氧基-4-甲基-3-戊烯基)-1,4-萘醌(SK06)和5,8-二乙酰氧基-6-(1-乙酰氧基-4-甲基-3-戊烯基)-1, 4-萘醌 (SK07), 深入研究发现, SK07对于诱导凋亡有更强的作用(通过提高Nur77的蛋白水平及其在线粒体的定位), 但是Nur77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不发生诱导作用, 是转录后的调节。用普霉素 A (LMB) 和SK07共同处理细胞, 可以抑制SK07介导的Nur77的出核转运及凋亡。由此推测紫草素衍生物参与了Nur77/Bcl-2介导的细胞凋亡。

1.6 ROS的参与一些生物抗氧化剂在过渡金属如铜离子存在时可以形成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30]。铜离子自然存在于核染色质中, 可以调动金属螯合剂。在不同组织中铜离子浓度从13 μmol·L?1到56 μmol·L?1不等, 在肿瘤组织中铜离子浓度显著提高[31]。

文献[32, 33]报道ROS参与了由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Cheng等[34]证实在铜离子存在下紫草素诱导ROS介导DNA断裂, 导致人宫颈癌细胞 (HeLa) 凋亡。Singh等[25]用紫草素处理人白血病细胞(K562), 结果发现细胞凋亡并伴随着大量ROS的产生, 同时伴随着JNK、p38蛋白的激活, 线粒体细胞色素c、Smac/DIABLO的释放, caspase 9、caspase 3的激活, PARP的断裂。而当清除了ROS后以上所有过程(JNK、p38磷酸化, 细胞色素c、Smac/DIABLO释放, PARP 裂解以及诱导的细胞凋亡) 均消失。

1.7 NF-κB途径Ruan等[35]对紫草素诱导人舌鳞癌细胞 (Tca-8113) 凋亡的NF-κB信号转导途径进行了研究, 发现紫草素处理后磷酸酶-lKAPPAba蛋白的表达、核内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明显下降, 同时Bcl-2的表达也明显降低。进而证明紫草素在Tca-811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NF-κB途径, 进而激活caspase蛋白家族起作用。

2 诱导细胞坏死

细胞坏死不同于细胞凋亡, 是以细胞形态学坏死和自我吞噬的激活为特征。其形态学特征为胞质细胞器水疱形成、内质网膨胀、细胞骨架降解、质膜破裂、线粒体严重被破坏、基质密度增加、突起膨胀、被粗内质网缠绕, 而细胞核很少受到影响。

胡汛等[36, 37]研究发现紫草素可以以非细胞凋亡的方式诱导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和人胚肾293细胞 (HEK293) 死亡, 其诱导的细胞死亡不同于凋亡, 以质膜完整性被破坏为特征, 在形态学上是细胞坏死 (necroptosis), 并且也发现紫草素对药物敏感细胞MCF-7和HEK293有类似的作用。同时证实紫草素诱导的细胞死亡不受P-糖蛋白介导的抗药性影响, 既绕开了肿瘤的凋亡耐受, 又避开了P-gp等药泵造成的多药耐药性, 对耐药性肿瘤细胞有效。

3 以MMP-9为靶点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是一种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酶, 与血管形成过程中基质膜的降解密切相关, 也是促进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Min等[38]对紫草素是否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进行了研究, 发现紫草素在2.5~10 μmol·L?1下作用24 h 不会对人高转移性腺囊癌细胞 (ACC-M) 产生毒性, 但能使ACC-M细胞浸润降低, 并且这种作用有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紫草素主要降低了ACC-M 细胞中MMP-9的活性, 而MMP-9在肿瘤细胞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初步推测MMP-9是紫草素作用的靶点之一。

4 作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s)是一种选择性使不同底物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酶[39]。众多研究发现酪氨酸磷酸化在细胞调节的许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比如细胞增殖、分化、代谢、信号传递基因表达等过程[40, 41]。PTKs与肿瘤形成、生长过程有密切关系, 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要新靶点。

Takai等[42]在研究中发现β-HIVS是蛋白酪氨酸激酶的A TP非竞争性抑制剂, 与正常细胞相比, 可以对癌细胞有更高的敏感性抑制, β-HIVS处理后的细胞更多的停留在G0/G1相。同时, Masuda等[24]发现紫草素及β-HIVS可以非竞争性地抑制EGFR、PTKs 的活性, 特别是β-HIVS, 对PTKs表现出极好的活性(IC50为2.5 μmol·L?1), 进而深入研究了β-HIVS的抗肿瘤机制, 发现该紫草素衍生物通过抑制PTKs的活性, 进而抑制polo-like激酶 (PLK1) 的活性, 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5 抗肿瘤血管再生

许多血管生长因子参与血管再生过程, 比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转移生长因子 (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 TGF)。针对抗肿瘤血管再生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已成为研究重点。

Lee等[43]研究证实紫草素在5 μmol·L?1浓度下对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增殖抑制率达40%, 乙酰紫草素在10、20 μmol·L?1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紫草素、乙酰紫草素和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分别在5、10、10 μmol·L?1对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迁移有非常明显的抑制, 抑制率分别为75%、50%和60%, 同时抑制了新血管的生成。体内实验中发现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和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明显抑制了肿瘤组织的生长, 同时也发现这3个化合物明显抑制了VEGF介导的肿瘤血管的再生、转移及新血管的形成。

6 其他

拓扑异构酶 (TOP) 通过断裂连接DNA链决定DNA的拓扑异构状态[44]。拓扑异构酶已被作为化学预防研究中的重要靶点, 因为拓扑异构酶参与很多重要的过程, 比如DNA复制转录重组。一系列紫草素酯类衍生物已被用以研究它们对TOP-Ⅰ的抑制作用[7, 45]。在体外实验中已经证实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可以与DNA拓扑异构酶相互作用[7, 45, 46]。另有研究者[46]报道紫草素通过形成一个可断裂的复合物可以诱导TOP-Ⅱ介导的DNA断裂。

端粒酶是由核酸蛋白质构成的DNA聚合酶, 具有延长端粒的作用, 以弥补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缩短, 解决末端复制问题。端粒酶的激活、端粒长度的调节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端粒酶已被作为最为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已经成为一种治疗肿瘤的特异靶点[47]。

尽管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极好的抗肿瘤作用。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紫草素或其萘醌类似物成为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类化合物的广泛细胞毒性, 缺乏抗肿瘤作用的特异选择性。紫草素的可修饰结构位点并不多, 主要包括母核萘茜、含有6个碳原子的侧链及侧链上羟基。虽然过去的十多年, 已有数十个国内外课题组展开了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但进展缓慢, 主要侧重于对其侧链长度及侧链羟基的改造。众多结果显示, 紫草素保持侧链6个碳原子结构, 侧链羟基成酯活性较好(如β-HIVS、β,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 但不能改变其广泛的细胞毒性、缺乏选择性等缺点。

作者课题组近年来对紫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旨在降低紫草素的非特异性细胞毒性, 提高其作用选择性和靶向性。作者在保持侧链基本结构的同时, 在侧链羟基引入各种不同的取代基, 并在此基础上, 成功实现对紫草素萘茜母核氧烷基化, 共合成了300多个紫草素萘茜母核氧烷基化衍生物, 测试了其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 这些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大大降低, 降低程度与烷基化程度成正比, 紫草素萘茜母核氧二甲基化衍生物的细胞毒作用与紫草素比较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但动物体内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却明显增强。初步作用机制研究显示, 该类紫草素衍生物表现出很强的对凋亡抵抗蛋白Bcl-X L的抑制作用, 活性达到nmol·L?1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对凋亡活化蛋白Bax的激活作用, 活性在nmol·L?1~μmol·L?1级之间。

总之, 虽然作者课题组对紫草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发现了一些活性较好、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化合物, 但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因给药方式和细胞种类有所不同, 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涉及多个靶点, 如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以基质金属蛋白酶为作用靶点、作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血管再生、拓扑异构酶抑制以及端粒酶抑制作用等, 其明确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相信随着更多紫草素类化合物的

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

有效促进紫草素衍生物作为抗肿瘤药的研究开发。References

[1]Zhou W, Jiang Had G, Peng Y,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enantiomeric excess of main akannin/shikonin derivatives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three endemic Boraginaceae plants in

China [J]. Biomed Chromatogr, 2011, 25: 1076?1075.

[2]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ttee.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

版) [S].Part 1.Beijing: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 2010:

Appendix 320.

[3]Ciciarello M, Mangiacasale R, Casenghi M, et al. p53

displacement from centrosomes and p53-mediated G1 arrest

following transient inhibition of the mitotic spindle [J]. J

Biol Chem, 2001, 276: 19205?19213.

[4]Allen JD, Schinkel AH.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pharma-

cological protection mediated by the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ABCG2) [J]. Mol Cancer Ther, 2002, 1:

427?434.

[5]Juranka P, Zastawny R, Ling V. P-glycoprotein: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a superfamily of membrane-associated transport

proteins [J]. FASEB J, 1989, 3: 2583?2592.

[6]Hickman ES, Moroni MC, Helin K. The role of p53 and pRB

in apoptosis and cancer [J]. Curr Opin Genet Dev, 2002, 12:

60?66.

[7]Papageorgiou VP, Assimopoulou AN, Couladouros EA, et al.

The 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alkannin, shikonin, and related

naphthazarin natural products [J]. Angew Chem Int Ed, 1999,

38: 270?300.

[8]Yang HJ, Zhou P, Huang HB, et al. Shikonin exerts antitumor

activity via proteasome inhibition and cell death indu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J]. Int J Cancer, 2009, 124: 2450?

2459.

[9]Wang WJ, Dai M, Zhu CH,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ovel shikonin analogue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9, 19: 735?737.

[10]Zhou W, Peng Y, Li SS. Semi-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5, 8-O-dimethyl acylshikonin derivatives [J]. Eur J Med

Chem, 2010, 45: 6005?6011.

[11]Zhou W, Zhang X, Xiao L, et al. Semi-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6-isomers of 5, 8-O-dimethyl acylshikonin derivatives

[J]. Eur J Med Chem, 2011, 46: 3420?3427.

[12]Wang RB, Zhou SS, Li SS, et al. Development of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n Bcl-2/Bcl-Xl [J]. Chin J Med Chem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1, 21: 155?164. [13]Kang MH, Reynolds CP. Bcl-2 inhibitors: targeting

mitochondrial apoptotic pathways in cancer therapy [J]. Clin

Cancer Res, 2009, 15: 1126?1132.

[14]Wu Z, Wu LJ, Tian DZY, et a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poptosis induced by shikonnin in A375-S2 cells [J]. Chin

Pharmacol Bull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5, 21: 202?205.

[15]Cohen GM. Caspases: the executioners of apoptosis [J].

Biochem J, 1997, 326: 1?16.

[16]Doshi JM, Tian D, Xing C.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f ethyl 2-amino-6-bromo-4-(1-cyano-2-ethoxy-2-

oxoethyl)-4H-chromene-3-carboxylate (HA 14-1), an antagonist

for antiapoptotic Bcl-2 proteins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J]. J Med Chem, 2006, 49: 7731?7739.

[17]Scorrano L, Oakes SA, Opferman JT, et al. BAX and BAK

regula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 a control point for

apoptosis [J]. Science, 2003, 300: 135?139.

[18]Chipuk JE, Kuwana T, Bouchier-Hayes L, et al. Direct

activation of Bax by p53 mediates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and apoptosis [J]. Science, 2004, 303:

1010?1014.

[19]Datar SA, Jacobs HW, de la Cruz AFA, et al. The drosophila

cyclin D-Cdk4 complex promotes cellular growth [J]. EMBO

J, 2000, 19: 4543?4554.

[20]Modiano JF, Mayor J, Ball C, et al. CDK4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are required for cytokine responsiveness in T cells [J].

J Immunol, 2000, 165: 6693?6702.

[21]Wu Z, Wu L, Li L, et al. p53-mediated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shikonin via a caspase-9-dependent

mechanism in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A375-S2 cells [J].

J Pharmacol Sci, 2004, 94: 166?176.

[22]Masuda Y, Shima G, Aiuchi T, et al. Involvemen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1 (TRAP1) in

apoptosis induced by β-hydroxyisovalerylshikonin [J]. J Biol

Chem, 2004, 279: 42503?42515.

[23]Kim SH, Kang IC, Yoon TJ, et al.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a newly synthesized shikonin derivative, 2-hyim-DMNQ-S-33

[J]. Cancer Lett, 2001, 172: 171?175.

[24]Masuda Y, Nishida A, Hori K, et al. β-Hydroxyisovaleryl-

shikonin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leukemia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y of a polo-like kinase 1 (PLK1) [J].

Oncogene, 2003, 22: 1012?1023.

[25]Singh F, Gao D, Lebwohl MG, et al. Shikonin mod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by inhibit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ignaling in human epidermoid carcinoma cells [J]. Cancer

Lett, 2003, 200: 115?121.

[26]Wang RB, Zhou SS, Li SS. Cancer therapeutic agents

targeting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J]. Curr Med Chem,

2011, 18: 3168?3189.

[27]Liu X, Niu X, Zhou W, et al. The inhibition and mechanism

of β-hydroxy acid isoamyl shikonin on the growth of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J].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Med Sci) (上

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 527?530.

[28]Rao Z, Liu X, Zhou W, et al.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β-hydroxyisovaleryl analogues [J]. Eur J Med

Chem, 2011, 46: 3934?3941.

[29]Liu J, Zhou W, Li SS, et al. Modulation of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Nur77-mediated apoptotic pathway by acetylshikonin

and analogues [J]. Cancer Res, 2008, 68: 8871?8880.

[30]Hanif S, Shamim U, Ullah MF, et al. The anthocyanidin

delphinidin mobilizes endogenous copper ions from human

lymphocytes leading to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cellular DNA

[J]. Toxicology, 2008, 249: 19?25.

[31]Lech T, Sadlik J. Copper concentration in body tissues and

fluids in normal subjects of southern Poland [J]. Biol Trace

Elem Res, 2007, 118: 10?15.

[32]Mao X, Yu CR, Li WH,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shikonin through a ROS/JNK-mediated process in Bcr/Abl-

positive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cells [J]. Cell

Res, 2008, 18: 879?888.

[33]Hsu PC, Huang YT, Tsai ML,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shikonin through coordinative modulation of the Bcl-2

family, p27, and p53,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and 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caspases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cell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 6330?6337.

[34]Cheng HM, Qiu YK, Wu Z, et al. DNA damage induced by

shikonin in the presence of Cu (II) ions: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ts activity to apoptotic cell death [J]. J Asian Nat Prod

Res, 2011, 13: 12?19.

[35]Ruan M, Yan M, Yang WJ, et al. Role of NF-kappaB

pathway in shikonin induced apoptosis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ca-8113 cells [J]. Shanghai J Stomatol (上海口

腔医学), 2010, 19: 66?71.

[36]Han W, Li L, Qiu S, et al. Shikonin circumvents cancer drug

resistance by induction of a necroptotic death [J]. Mol

Cancer Ther, 2007, 6: 1641?1649.

[37]Xuan YY, Hu X. Naturally-occurring shikonin analogues-A

class of necroptotic inducers that circumvent cancer drug resistance [J]. Cancer Lett, 2009, 274: 233?242.

[38]Min R, Zun Z, Min Y, et al. Shikonin inhibits tumor invasion

via down-regulation of NF-κB-mediated MMP-9 expression in

human ACC-M cells [J]. Oral Dis, 2011, 17: 362?369.

[39]Mao YJ, Li HH, Li JF. Signal transduction by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and antitumor agents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08, 43: 323?334.

[40]Wang XH, Fu LW. Advances in studies on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 and cancer therapy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06, 41: 103?107.

[41]Zhu XF, Liu ZC, Zeng YX. Signal transduction by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and oncotherapy [J]. Acta Pharm Sin (药学

学报), 2002, 37: 229?234.

[42]Takai N, Ueda T, Nishida M, et al. β-Hydroxyisovaleryl-

shikonin has a profound anti-growth activity in human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ncer cells [J]. Gynecol Oncol,

2008, 109: 107?114.

[43]Lee HJ, Magesh V, Nam D, et al. Shikonin, acetylshikonin,

and isobutyroylshikonin inhibit VEGF-induced angiogenesis

and suppress tumor growth in lewis lung carcinoma-bearing

mice [J]. J Pharm Soc Jpn, 2008, 128: 1681?1688.

[44]Froelich-Ammon SJ, Osheroff N. Topoisomerase poisons:

harnessing the dark side of enzyme mechanism [J]. J Biol

Chem, 1995, 270: 21429?21432.

[45]Ahn BZ, Baik KU, Kweon GR, et al. Acylshikonin analogs:

synthesis and inhibition of DNA topoisomerase-I [J]. J Med

Chem, 1995, 38: 1044?1047.

[46]Fujii N, Yamashita Y, Arima Y, et al. Induction of topoisom-

erase II-mediated DNA cleavage by the plant naphthoquinones

plumbagin and shikonin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2, 36: 2589?2594.

[47]Zhang YJ, Li JG, Liu F, et al. The inhibi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the inhibition of human renal cancer cell growth [J].

Cancer Control, 2003, 10: 935?937.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 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xx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 0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17 六.克唑替尼…………………………………………………………………………………18 七.贝伐珠单抗………………………………………………………………………………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1 九.盐酸安罗替尼……………………………………………………………………………21 .塞瑞替尼………………………………………………………………………………… 一.纳武利尤单抗…………………………………………………………………………22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 8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综述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新药 一、丰原药业受让中科大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新药事项 2015年7月25日,丰原药业(000153)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抗癌新药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技术转让及后继合作事宜正式签订《关于白介素-12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的备忘录》。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公司转让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约5000万元(最终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转让过程、价格及付款方式,将于评估结果出来后1个月内另行签订转让合同。 2、双方同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后续包括临床实验研究和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另行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3、双方同意在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科大研究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领军核心人物 (一)魏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

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二)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276000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通讯作者:尹华伟 标签:抗肿瘤药物;综述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医学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性传染病逐渐被控制,而恶性肿瘤则成为日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已成了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肿瘤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天然植物药物的开发(如紫杉醇),已发展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的靶点药物,如以肿瘤细胞膜为靶点和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多项研究[1]。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各种药物的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不断地阐明肿瘤的本质,而且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加速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进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型或手段有多种,本文仅就其中部分热点简述如下。 1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971年,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指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已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以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为前提的,肿瘤不但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而且通过肿瘤血管不断地向新的组织和器官输送癌细胞。实体瘤的生长通常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肿瘤直径达到1~2 mm时,肿瘤分泌若干因子刺激血管形成,获得血供的肿瘤继续增大乃至转移[2]。 体内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涉及多种激素和酶的多步骤过程,可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两阶段的转化称为血管生成开关(angiogenicswitch)[3]。血管前期是指在肿瘤发生早期,局部几乎无新生血管的阶段,此时肿瘤半径<2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胃癌 (4) (一)大蒜素 (4) (二)白英 (4) 三、肝癌 (5) (一)大蒜素 (5) (二)苦参碱 (6) 四、胰腺癌 (7) 五、其他 (7) 六、结论 (8) 附录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存在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基本上多是采用西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药的逐渐发展,在治疗肿瘤领域,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越发凸显。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证实,在研究抗癌药物时,从不同的植物当中萃取天然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对癌症进行治疗时,增效减毒的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将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以中药对其进行试验可以发现具有很强的一直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其机体棉衣功能,并且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以胃癌、肝癌、胰腺癌以及其他肿瘤疾病等为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一、绪论 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癌症则是属于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主要是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等。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大,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作用特点。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是调动机体免疫功能和整体抗病能力的新的全身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被发现有助于治疗肿瘤等疾病,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抗药性,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干预性好[1]。本文以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为例,综述了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胃癌 在临床消化道肿瘤当中,胃癌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肿瘤,并且在所有恶性肿瘤当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因此也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地域环境、癌前病变、饮食习惯、基因、遗传甚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癌的产生。 (一)大蒜素 大蒜可以对胃癌细胞直接产生抑制迁移、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还能对胃癌细胞进行诱导,从而使其不断凋亡。此外,大蒜还能防止致癌因子的形成,这也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我国一些学者充分借助MTT、Western blot 以及RT-PCR等方式对胃癌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并且对P38和Caspase-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观察[2]。研究表明,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这一现象的产生则很可能是因为在大蒜素的作用下,P38的表达量以及Caspase-3表达量的增加,从而对胃癌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时,主要借助的是划痕伤口愈合法。要想对大蒜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作用机制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借助MTT方法完成。试验证实,大蒜素可以有效抑制胃癌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3/5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 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21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超过70%的癌症死亡案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预测至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10万人死于癌症。 而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二 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占我国城市死亡人数的1/4。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但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 国等。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目前,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受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居 高不下的影响,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特别是使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 瘤的治疗尚未达到满意的疗效,仍有半数癌症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耐药而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发现并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仍然是药学家所必须面对的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使命 与挑战。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 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 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 针对肿瘤 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 大规模快速筛选; 新技术的导入 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 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面对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至今仍然缺乏高效、特异性强的药物,这一 方面反映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艰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还需要新理念、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抗肿瘤药物的进展,迎合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要求,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昭示 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提高了部分化疗耐药肿瘤的疗效,在耐受性方 面亦有一定优势,与化疗、放疗的联合,以及靶向药物之间的联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一研究理念已经渗入到全球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各个领域,为提供高选择性、高效、低 毒药物奠定了基础。同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既有助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

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心得

发布日期:20120716 栏目:化药综合评价 标题: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分析 作者:陈晓媛张虹高晨燕杨志敏 部门:化药临床一部 1 前言 癌症是严重威胁大众健康的恶性疾病。大多数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缺乏可治愈的手段,存在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已经逐步上升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亟需新的治疗手段发现。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治疗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转向了非细胞毒类的靶向药物开发。本文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受理的抗肿瘤新药申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中总结和分析过去十年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趋势以及未来预测,期望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 主要趋势分析: 2.1 抗肿瘤药物成为创新药研发的焦点 因为疾病的难治性,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抗肿瘤药物一直都是创新药研发的热点,而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国内外各大制药企业都加大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投入。原来以抗肿瘤药研发为主的企业继续加强,比如罗氏,一些原本非肿瘤领域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并购、合作等办法扩充自身的肿瘤产品线。据统计,clinical trial网登记的临床试验中有大约40%为肿瘤药物,国外公司在20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大约是2005年的2.5倍[1]。SFDA受理抗肿瘤创新药申报量占所有创新药比例,从2005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近40%,无论是国产新药,还是进口新药申报数量都出现倍增[2]。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候选化合物中也有近60%为抗肿瘤药物。 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人口的老龄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在多种肿瘤疾病中依然存在高度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即使陆续有新的药物上市,改善了临床状况,但并没有显著改观。其次,因为对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新的靶点发现,促进了新药的发现,在其它领域创新性靶点发现相对较少。而且由于耐药的问题,肿瘤往往容易复发,也由此催生了新一代产品的开发。最后,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在过 壹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殖,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leevec等新药的不断涌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靶向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可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其功能都是催化三磷酸腺苷(ATP)的磷酸基转移到下游蛋白的酪氨酸(Tyr)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目前已经发现了100多种酪氨酸激酶,分属20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和10个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酪氨酸激酶的功能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是酪氨酸激酶,它们的异常表达通常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致使肿瘤发生。此外,酪氨酸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化疗抗药性密切相关。 基于近年来在基因组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取得的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很有希望的抗肿瘤分子靶点。目前有超过20个分属不同家族的受体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被作为靶标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胰岛素受体(InsR)、Src、Abl等。靶向酪氨酸激酶的药物分为抗体类和小分子抑制剂。1998年,Genetech公司和Roche联合开发的首个靶向HER2/neu的人源化单抗Herceptin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首个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

抗肿瘤药

第七章抗肿瘤药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不具酸性的是 A.维生素C B.氨苄西林 C.磺胺甲基嘧啶 D.盐酸氮芥 E.阿斯匹林 D 2)环磷酰胺主要用于 A.解热镇痛 B.心绞痛的缓解和预防 C.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 D.治疗胃溃疡 E.抗寄生虫 C 3)环磷酰胺的商品名为 A.乐疾宁 B.癌得星 C.氮甲 D.白血宁 E.争光霉素 B 4)环磷酰胺为白色结晶粉末,2%的水溶液pH为 A.1-2 B.3-4 C.4-6 D.10-12 E.12-14 C 5)下列哪一个药物是烷化剂 A.氟尿嘧啶 B.巯嘌呤 C.甲氨蝶呤 D.噻替哌 E.喜树碱 D 6)环磷酰胺作为烷化剂的结构特征是 A.N,N-(β-氯乙基) B.氧氮磷六环 C.胺 D.环上的磷氧代 E.N,N-(β-氯乙基)胺 E

7)白消安属哪一类抗癌药 A.抗生素 B.烷化剂 C.生物碱 D.抗代谢类 E.金属络合物 B 8)环磷酰胺做成一水合物的原因是 A.易于溶解 B.不易分解 C.可成白色结晶 D.成油状物 E.提高生物利用度 C 9)烷化剂的临床作用是 A.解热镇痛 B.抗癫痫 C.降血脂 D.抗肿瘤 E.抗病毒 D 10)氟脲嘧啶的特征定性反应是 A.异羟肟酸铁盐反应 B.使溴褪色 C.紫脲酸胺反应 D.成苦味酸盐 E.硝酸银反应 B 11)氟脲嘧啶是 A.喹啉衍生物 B.吲哚衍生物 C.烟酸衍生物 D.嘧啶衍生物 E.吡啶衍生物 D 12)抗肿瘤药氟脲嘧啶属于 A.氮芥类抗肿瘤药物 B.烷化剂 C.抗代谢抗肿瘤药物 D.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E.金属络合类抗肿瘤药物 C 13)属于抗代谢类药物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