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2004级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学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

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

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

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

一、颅内出血 1.颈动脉系统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出血四、脑供血不足 3.硬膜外出血五、高血压脑病 4.硬膜下出血六、颅内动脉瘤

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八、脑动脉炎 2.脑栓塞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三、短暂性缺血发作十二、脑动脉硬化症

三、发病情况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幸存者中约50~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09.7~217/10万,患病率719~745.6/10万,死亡率约为116~141.8/10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

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男多于女:1.3:1~1.7:1,多见于中老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北方高于南方,西

部高于东部。

四、脑部血液供应(5分钟)

1.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及分支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l)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人颅后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领叶、项叶及基底节等)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人颅后在脑桥下缘联合成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末端即行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部分(枕叶及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及丘脑等)的血液。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由近端至远瑞先后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等,供应小脑及脑干。

(3)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这一环状动脉吻合对调节、平衡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血供系统之间、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以及当此环某处血管狭窄或

闭塞时形成侧支循环极为重要。

(4)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尚可通过眼动脉的末梢分支与颈外动脉的面、上颌、颁浅和脑膜中动脉末梢支吻合。椎动脉与颈外动脉的末梢立之间和大脑表面的软脑膜动脉间亦有多处吻合。当某些动脉发生闭塞时,这些吻合支亦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侧支循环。

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虽然也有吻合支,但直径都是100um以下的细支,当深部动脉闭塞时(尤其是急性闭塞),此等吻合支难以发挥足够的作用使脑组织免于发生缺血或梗死。

2.脑部静脉(不讲)

脑部的静脉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组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这些静脉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

深组主要为大脑大静脉( Galen静脉),它位于胼肢体压部之下,接受左右大脑内静脉的血液流入直窦,下矢状窦接受大脑镰静脉亦注入直窦。

深浅两组静脉的血液均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

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横窦和乙状窦。

五、脑代谢与脑血流调节(不讲)

1.脑代谢特点

脑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需要能量也

大。成人脑重1400g左右,约为体重的2%~3%,每分钟需动脉供血800~1200ml,占全身血液量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及25%。

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故需不断地依靠血液输送氧与葡萄糖以维持脑的正常功能。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如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正常值的50%)以下,脑细胞的功能只能维持数分钟。因此,如不能及时纠正脑的缺血缺氧,即可产生缺血性脑梗塞。

2.影响脑血流量因素

(1)动脉的灌注压

脑血流量与动脉的灌注压成正相关,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差。

(2)脑血管阻力

与脑血管的阻力呈负相关。

组成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管张力、血管外压力(即颅内压)及血液粘稠度等。

(3)脑血流量自动调节

调节小动脉张力的因素有:局部脑组织代谢引起细胞外液的酸碱度改变、血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则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植物神经因素等。

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是很有效的,即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

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作用称Bayliss效应。这种效应限在平均动脉压在8.0~21.3Kpa(60~160mmHg)

时,超过此限度即失去自动调节能力。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自动调节能力比正常人差,动脉血压较平时降低30%,脑血流量即可减少。

六、病因与危险因素(10分钟)

(一)病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大多与全身血管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仅少数为脑局部病变,如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等。一般发病是在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常见的病因有:

1.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此外,还有动脉炎(风湿、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钩端螺旋体等)、先天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损伤(颅脑外伤、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肿瘤等。

2.心脏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各种心脏疾患致心功能障碍(如心力衰竭、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3.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交学异常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部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高凝状态。

4.其他

(l)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附近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致脑供血不足。

(2)颅外形成的各种柱子(如脂肪、空气栓子等)。

(二)危险因素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称为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家族史(基因遗传)等,有些是可以干预的,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吸烟及酗酒、肥胖、饮食习惯、口服避孕药等,如积极进行干预即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思考题:

脑血管病与中风、卒中的关系?

脑血管病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参考书:

董为伟主编. 临床实用神经病学,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血压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A.脑栓塞 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 E.腔隙性梗死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失写 B.眩晕 C.构音障碍 D.复视 E.交叉瘫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 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失语 D.同侧单眼失明 E.对侧偏瘫 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眩晕 B.耳鸣和耳聋 C.跌倒发作 D.吞咽困难 E.复视 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局灶性癫痫发作 B.脑栓塞 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大脑前动脉 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阻塞的血管是: A.右侧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B.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 C.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 D.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 E.右侧颈内动脉 9.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可以不出现临床症状,是由于: A.同侧颈外动脉未闭塞 B.对侧颈内动脉未闭塞 C.正常的脑底动脉环可迅速建立侧支循环

急性脑血管病应急预案

急性脑血管病应急预案 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区安静。抬高床头 15-30°,头偏向一侧,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切忌随意搬动患者。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舌根后坠者,可托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对意识不清或有误吸危险的昏迷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三、给予氧气吸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 2-4 升/分。改善脑缺氧,达到提高脑血氧含量、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四、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血压、体温、面色变化,并记录。 五、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原则是越早越好。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要进行降颅内压治疗,可用 20%甘露醇 125-250 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给药 1 次。 六、冬眠低温疗法: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患者体温,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防止脑水肿。 七、病因治疗 1、药物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脱水、止血、降脑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使用血管扩张剂,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剂,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性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

大面积梗死早期给予脱水药,但应严防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无其他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脑出血若血肿局限无严重并发症者,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 八、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起病第 1-2 天内禁食,每天输液量以1500-2000 毫升为宜,并记录出入量。不能进食者第 3 天可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等疗效显著,下面从常用方的中药性味、功效及药理方面作一介绍。 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治疗,原则上是一人方,一定要辨证施治: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病原微生物、镇静、促进机体代谢、抗肿瘤、改善心功能、保肝等作用。上海岳阳医院神经内科张秋娟 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功能、改善血液功能、兴奋子宫作用(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镇静、利尿、抗辐射功能。 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发斑、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肝火目赤。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改善心功能、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肝作用。 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于肝血亏虚及血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镇痛、解痉等作用。 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乏症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是年青宝茶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药理作用: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调节血脂,血压等。 川芎: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功能、兴奋子宫(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镇静、利尿、抗辐射等作用。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

脑血管病教案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 3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 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 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 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 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 高信号混杂 3)TCD: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认为: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在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积极发现和提取其有效单一化舍物、探寻新配伍、研究新剂型,将成为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并开发其新药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活血化淤中药的药理、临床研究成为热点.实验证明一些常用活血化淤中药(君山第四代降脂宁颗粒、银杏叶片。决明子血脂安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脑缺血,对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随着对活血化淤中药单体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活血化瘀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尤其是注射剂型的开发应用,该类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减少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它类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相对较为安全,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包括美、俄、日等国在内的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活血化瘀中药将在更广阔的医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表明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活血化瘀类中药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改变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十分有效.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教案 2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教案 科室:外科主讲:张红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脑出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疗要点;了解病因、发病机制、有关检查。 技能目标:能掌握脑出血护理工作过程,能配合医生及时、准确用药,能发现病情变化,能找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能够通过学习使大家体会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关心病人,仔细操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教学内容 1.护理急性脑血管病人。 2.护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教学重点脑出血的护理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护理工作的关系。主要授课方式讲授、示教、讨论、PPT教学 教学过程一、认识脑出血的形成 1.了解什么是脑出血? 2.什么原因导致脑出血? 3.为什么会发生脑出血? 4.重点了解豆纹动脉在脑出血发病中的意义。 二、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 1.脑出血临床表现总的特征性表现 2.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神经系统定位表现特点 三、脑出血诊疗要点 1.有关检查证实检查项目及临床表现,异常表现。 2.脑出血的诊断依据 3.脑血栓形成的治疗要点: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调整血压,外科治疗。 四、脑出血的护理 对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按照脑出血的护理工作过程进行护理,从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到出院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学习。 1.入院护理 ①病人的活动与休息状态如何? ②为什么要住病人卧床休息? 2.测量生命体征,评估病人如何评估脑出血病人? 3.执行医嘱 ①新入院的脑出血病人应该有哪些医嘱? ②首先执行的医嘱是什么? ③如何安排用药顺序? 4.入院介绍应该重点介绍哪些内容?为什么? 5.住院护理 ①计划护理要点: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 ②找出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异同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2.1 降纤、溶栓药 这类药物中以蛇类、水蛭和地龙研究得较多,蛇包括各类毒蛇,如蝮蛇、白花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蛇有祛风通络和护肝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组方中有蛇者,如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治疗中风各种古方、组方中有水蛭者如麝香抗栓丸。地龙有窜通经络和熄风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在组方中有地龙者,如醒脑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舒风再造丸、麝香抗栓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还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名的补阳还五汤。 2.1.1 蛇毒制剂 蛇毒是含蛋白质的混合物,有20多种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多种酶的作用,由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称为蝮蛇抗栓酶。蝮蛇抗栓酶(Svate)有大连蝮蛇抗栓酶、清栓酶、精制蝮蛇抗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等。药理作用:Svate是以精氨酸酯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除含凝血酶外,还含有精氨酸酯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Kalliknein),这种酶有抗凝、溶栓、去纤、降脂、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Liyuan pure lysoethrombusase)又名注射用降纤酶,是以我国尖吻蝮蛇(又名五步蛇)毒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分离、纯化而精制的蛇毒制剂。药理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为缬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作用于血中的纤维蛋白α-链释放出肽A,此时生成的肽A血纤维蛋白体的纤溶系统,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生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得以迅速溶解。由于降低了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明显的抗凝效果,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血小板聚集,进而清理、疏通和改善微循环,使缺血部位的功能得以恢复。本品不含出血毒素,因此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2.1.2 海王降纤酶(DF-Neptun) 取材于尖吻蝮蛇毒素,是单一成分蛋白水解酶。药理作用:海王降纤酶促使t-PA释放,激活纤溶酶原,促使体内纤溶酶抑制物PAI(Plasˉ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等纤溶酶抑制因子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使血栓快速溶解。海王降纤酶还有选择性地促使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其浓度降至一定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进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 2.1.3 巴曲酶(Batroxobin) 是从巴西蝮蛇毒中提取。药理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巴曲酶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链神经末端的精氨酸和甘氨酸之间,释放纤维蛋白肽A。此时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和血纤维蛋白多聚体容易被分解,形成血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血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FGDP),使凝固血栓的架桥在血中迅速被分解消失,因而可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巴曲酶可促使血中t-PA的释放,t-PA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另外,巴曲酶分解血纤维蛋白原,生成降解A链纤维蛋白单体,此单体对t-PA促进血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有增进的作用。总之,巴曲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纤维蛋白溶酶是溶解血栓的重要物质,另外,还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降低血管阻力和改善微循环。 2.1.4 抗血栓素(ATX、Ⅰ-Ⅱ) 是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抗凝物质。药理作用:ATX具增强纤溶活性、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效地降低了血浆粘度,有利于梗塞区功能的恢复。中药蛇毒制剂治疗脑梗塞,与西药溶栓药一样强调治疗时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蛇毒制剂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西药溶栓药,应用时一定要经

神经病学试题-脑血管病

一、单选题 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血压 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脑栓塞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E.腔隙性梗死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失写B.眩晕C.构音障碍 D.复视E.交叉瘫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失语 D.同侧单眼失明E.对侧偏瘫 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眩晕B.耳鸣和耳聋C.跌倒发作 D.吞咽困难E.复视 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 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局灶性癫痫发作B.脑栓塞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E.大脑前动脉 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大脑前动脉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基底动脉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 重。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阻塞的血管是 A.右侧大脑中动脉皮质支B.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 C.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 E.右侧颈内动脉 9.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可以不出现临床症状,是由于 A.同侧颈外动脉未闭塞 B.对侧颈内动脉未闭塞 C.正常的脑底动脉环可迅速建立侧支循环 D.双侧椎动脉未闭塞 E.颅内血管变异 10.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脑动脉炎 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 11.脑梗死不应出现的症状、体征是 A.意识不清B.肢体瘫痪C.头痛

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汇编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2004级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学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 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 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 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 一、颅内出血 1.颈动脉系统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出血四、脑供血不足 3.硬膜外出血五、高血压脑病 4.硬膜下出血六、颅内动脉瘤 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八、脑动脉炎 2.脑栓塞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三、短暂性缺血发作十二、脑动脉硬化症 三、发病情况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幸存者中约50~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09.7~217/10万,患病率719~745.6/10万,死亡率约为116~141.8/10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 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男多于女:1.3:1~1.7:1,多见于中老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北方高于南方,西 部高于东部。 四、脑部血液供应(5分钟) 1.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及分支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l)颈内动脉系统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同时治疗三高的中药25种 人参、白术、熟地、玉竹、枸杞子、仙灵脾、灵芝、桑叶、菖根、白蒺藜、黄芩、黄连、地骨皮、大黄、泽泻、茵陈、桔梗、昆布、三七、大蒜、玉米须、魔芋、熊胆、怀牛膝、水飞蓟等。 调节血脂的中药154种 降低血脂的中药有,占1070种的%。升高血脂仅1种,为丹皮。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中药有124种,如决明子、首乌、金樱子、泽泻、郁金、生地、桑叶、柴胡、升麻、黄芩、黄连、萆、槐花、丹参、昆布、明党参、灵芝、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大黄、麻仁、茵陈、苏子等。另有不常用的中药亦有良好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如绞股蓝、苦丁茶、月见草等。 降低血糖的83种 人参、怀地黄、知母、枸杞子、天花粉、灵芝、西洋参、白芍、黄精、女贞子、山萸肉、黄连、黄芩、夏枯草、黄柏、桔梗、杏仁、牛蒡子、木香、菖根等。双相调节血糖的有10种,占%。双相调节血糖的10种中药有黄芪、白术、仙灵脾、麦冬、玉竹、地骨皮、刺五加、人参叶、麻黄、土木香等。 升高血糖的18种 党参、石斛、首乌、五味子、贝母、秦艽、紫苏、淡竹叶、龙胆草、瓜蒌、杜仲、槐角等。 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中药84种 如西洋参、银杏叶、冬虫夏草、白术、甘草、骨碎补、夜交藤、女贞子、沙苑子、白首乌、熟地、茶树根、麦饭石等。

抗动脉粥样硬化,包括溶解动脉壁上斑块的中药55种 枸杞子、升麻、赤芍、忍冬藤、银柴胡、土茯苓、蚤休、徐长卿、桑寄生、蒲黄、没药、毛冬青、丹参、肉苁蓉、当归、金樱子、穿心莲、泽泻、萆、薤白、刺蒺藜等。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20种 银杏叶、虎杖、枣仁、云芝、苏子、冬虫夏草、松叶、水牛角、短毛五加、茶叶、绞股蓝、苦丁茶、月见草等。 既能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又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19种 黄精、女贞子、明党参、丹参、郁金、昆布、升麻、骨碎补、甘草、水蛭、生姜等。 这些中草药对降压有好处 如解表药中独活、苍耳子、辛夷、菊花、桑叶等; 清热药中黄连、玄参、夏枯草、半边莲、野菊花、黄柏等; 攻下药中大黄、商陆、大戟、芫花等; 祛湿药中独活、徐长卿、茵陈、厚朴、瞿麦、扁蓄等; 温里药中附子、川乌、荜茇等; 理气药中香附、沉香、青木香等; 理血药中红花、益母草、鸡血藤、三七、川芎、延胡、大蓟等; 化痰药中桔梗、前胡、白果、杏仁等; 平肝药中羚羊角、钩藤、地龙等; 扶正药中生地、当归、仙灵脾、白术、黄芪、菟丝子、杜仲等。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作者: ————————————————————————————————日期: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血压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脑栓塞 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 E.腔隙性梗死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失写 B.眩晕 C.构音障碍 D.复视 E.交叉瘫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 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失语 D.同侧单眼失明 E.对侧偏瘫

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眩晕 B.耳鸣和耳聋 C.跌倒发作 D.吞咽困难 E.复视 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局灶性癫痫发作 B.脑栓塞 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大脑前动脉 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

中医如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doc

中医如何治疗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是西医的名词,但是如果是血瘀,可以活血化瘀,但是问题是,所有心脏区域和头部的不适症状都是血瘀造成的吗,实践告诉我们,很多都不是。原因是什么,病根在哪里?这些只有中医可以解答。 头部不适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头困重等。心脏区域症状包括:胸闷、胸疼、心烦、自觉心跳、心中恐慌、心跳过缓和过快。以上症状,人五脏六腑病,皆可导致。这就需要整体论证,治疗。且心脑血管病,多属于身体虚弱,在补养调理身体方面,中医有极大的优势。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多优势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往往同一时间使用到很多种中药材料,而这些中药材料都有活血化瘀; 抗血栓形成、溶解血栓作用,并能降脂抗凝、降低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防治心脑动脉硬化;通络解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心脑血管痉挛,增加心脑血供的功效。 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发生的根源就是血管硬化狭窄或梗阻,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心、脑、肾等脏器及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发生头痛、头晕、心慌、气短、乏力、失眠的一系列轻微临床症状,患者往往不予重视,忽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致病情进行性进展,严重者出现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是一组危害性极强的高发病种,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此类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结果导致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失治误治。因此专家呼吁科学规范正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疾病已到刻不容缓。 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核心是根据疾病个体差异,在辨治疾病过程中,一辨疾病的基本脉症,二辨疾病的病变属性,三辨疾病的或然疾病,重视患者体质的差异性,辩证施治,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增强血管内皮抗血栓形成能力,改善血液粘稠度,恢复全身气血循环,打破了传统“血压高了降血压、血糖高了降血糖、血脂高了清血脂、血管堵了做支架、支架不行就搭桥”的疗法,助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症患者健康长寿。 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它具有一种药物从多方面治疗疾病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胶囊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病机到今天的年青宝,成功的将中医药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溶解血液酸脂垃圾、软化血管,不仅能改善血液黏稠凝聚,还能维护血管内皮功能。 动脉硬化早就医、早治疗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当今中老年最常见的血管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在局部的表现,在我国中老年发病率极高,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甚至濒死感,病变侵及肢体动脉表现为患肢无力疼痛、间歇性跛行、小腿麻木、寒冷、沉着感、指、趾甲变厚、干枯变黑,严重时动脉血管

名老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精选

名老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精选 心脑血管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活方式病,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现在年龄对它的影响已经不再那么重要,现在20多岁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已大有人在,好在现在有不少的中医方法可防治。 一、非食用方 1、桃枝柳枝汤 【配方】蓖麻仁10克,桃枝、柳枝、桑枝、槐枝、椿枝、茄根各3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1-2个月。 【功效】活血通络。主治脑卒中(中风)后手足不遂。 2、桂枝伸筋草汤 【配方】桂枝、伸筋草、附片、干姜、红花各15g。 【用法】煎后去渣,混入温水用按摩足浴盆浸泡双足20分钟,10天一疗程,每日二次。 【功效】活血通络,理筋透骨,主治脑卒中(中风)后手足痉挛(抽搐)。 3、首乌枸杞汤 【配方】何首乌30克、赤芍药、泽泻各15克,黄芪、丹参、山楂各20克,桃仁、虎杖各10克。 【用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煎数沸,取药液与1500毫升开水同入脚盆中,趁热熏蒸,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2次,每次2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缓解胸痹、胸痛、心痛、脑卒中(中风)后手足不遂、眩晕、胸脘痞闷、肢体沉重等症状。 4、芥末汤 【配方】芥末40-100克。 【用法】将芥末先以少量水调成糊状,直至出现芥子油气味,倒入盆中,冲入温水适量,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功效】活血通络,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二、食用方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处方: 1、对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的属于气虚阳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 2、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便干、水肿等症状的属于阴虚内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之功的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及绿豆制品。 3、有益气、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等对体虚、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较为适宜。 4、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有怕冷、腰酸等阳虚征候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时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山药煎液(陈皮10克、山药15克煎),以防伤胃。 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健康要点: 1、泡足的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 大多数中药含有鞣酸,对脚趾甲有软化作用,因此泡足的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好,最长不要超过2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迟钝,因此水温以35℃左右为好,以免烫伤。 2、泡脚大多选择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 可根据不同情况再适量添加药物,如丹参、红花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药的剂量和配比是关键,患者不要擅自配用,自作主张。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疗效确切。即使在医学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彬县职教中心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杨建春课程名称康复医学教学课题康复评估课时 2 目标群体12康复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杨建春 教材分析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及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除了按一般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外,在常见疾病的诊治中附有按疾病病程发展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范例,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学员更适用。 教学对象 分析 我校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差异大,理解能力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都有学习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强于理论素养,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理解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一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角色要发生转化,教师是导演,学生变为演员,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团队的力量,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运动言语感知认知社会适应) ●康复评定(内容目标和具体评定项目) 能 力 目 标 ●痉挛的康复方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失语症、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注意障碍的康复 ●泌尿功能的康复 素 质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 教学难点 ●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痉挛的康复方法 。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指导学习(情境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演示法) 学生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的自主学习(探究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 设计理念利用“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及“能说会写善干”的教学目标,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 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评价,使他们既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教师准备好演示作品,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或图片作为作品的素材。 2、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组长、解说员、质检员、小老师、联络员、记录员、考评员。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导读: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 治疗 ①安静卧床,切忌任意搬动病人,有条件的地区应就近治疗。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输氧,充分吸痰,甚至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③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瘫痪病人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源性脑栓塞者应保持安静卧床4~6周,防止复发。 ④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进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⑤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大面积梗塞早期应用脱水药。出血性卒中早期应给予脱水药,如甘

露醇、山梨醇、甘油盐水、速尿等,但应严防电解质紊乱。无消化道出血或其他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利脱水及 防止甘露醇等脱水药的反跳作用。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发生消化道出血者应及时用止血药及作相应处理。血压过高则应适当降压,但切忌降得太快、太低,一般以不低于120/80mm汞柱为宜。 ⑥手术治疗。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预后 初发病例预后较好,多可于3~6个月内恢复到生活自理。若系 第二次或第三次发病,或病灶多发,累及两侧半球则预后较差,多数死于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TIA患者中约1/3能自愈,1/3 反复发作,其余1/3最终发生完全性卒中。

《心脏和血管的保护》教案讲课讲稿

第四节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收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及防治资料,并能够分析发病原因,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举例说出吸烟、喝酒、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分别对心脏的影响。 【教学重点】 尝试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从调查熟悉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入手,并通过课上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及分别测普通人和运动者的心率两个实验,从反正两个方面说明了不良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心血管的弊与利,从而唤醒人们对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血压计、幻灯片、投影仪、大屏幕、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据调查,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新发病的脑中风患者和75万冠心病患者,由此导致的家庭、医疗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心脏和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心脏和血管,使它健康地工作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四节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学生活动:进行课本P41探究调查活动,调查自己的家人、亲属和邻居等熟悉人群,了解他们患有哪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致病原因时什么?高血压能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学生回答:据调查,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还有很多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致残。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症、心肌炎、房室瓣关闭不严、脑溢血等。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长期精神紧张、爱吃高脂肪的食物,嗜烟,嗜酒,缺少体育运动等都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可列入高血压。我国自1979年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 kpa,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7 kpa。 继发性高血压:可能由许多种疾病引起,如肾小球发炎、肾盂肾炎、肺肿瘤等疾病,均可能出现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血压发生发展规律的变化引起的高血压。例如大动脉硬化时的高血压,由于大动脉弹性差,主要表现为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得差)增大;小动脉硬化时的高血压,由于外周阻力大,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从而脉压减小。 青少年的血压在安静的状态下,如果收缩压超过18.7 kpa,舒张压超过10.7 kpa,就属于高血压。除其他疾病和遗传因素外,青春期高血压常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的暂时失调所致。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功能增强;尤其是血管系统的发育落后于心脏的发育。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心脏容积约增加了11倍,而主动脉的口径只增加了两倍,从而容易产生暂时性高血压。其特点是收缩压高,而舒张压正常,没有明显的头晕等症状。 青少年发生高血压,应去医院查明原因。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不要有精神负担,只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卫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性脂肪),遵守作息制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日益完善,内分泌功能逐渐稳定,血压就能自然地恢复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