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选修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本模块提供了学习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系统的机会,以使学生接触和尝试解决更具有趣味、更富有价值的技术问题。

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典型实例,把重点放在电子控制电路的实际运用和改进上,强调综合运用系统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一) 传感器

【课程目标】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要求】

1.能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实物外形和电路符号。

2.能使用多用电表检测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

3.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多种传感器实物,让学生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传感器。

2.在教学中,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传感器的对应类比,引入并认识传感器的特性。

3.在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咨询、查阅产品说明书或有关的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它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热敏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冰箱等电器中用来控制温度。

(二) 数字电路

【课程目标】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的优点。

2.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的意义,了解数字电路是一种能够方便地处理“1”和“0”两种状态的电路。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4.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5.知道与非门、或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6.知道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并能用数字集成电路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装置。

7.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

表示信号的“有”和“无”或电平的“高”和“低”状态。

2.熟悉“与”“或”和“非”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能在生活中发现这三种逻辑关系的实例。用示意图分析、说明三种逻辑关系,并能用逻辑表达式表述。通过实验来判断逻辑门,让学生去感受这些“门”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动。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能在电子线路实验板上搭接晶体三极管的开关作用电路。

4.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教学建议】

1.本主题内容较为抽象,单纯讲解会很枯燥,因此,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还要注意收集数字电子产品的资料,组织“未来世界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2.关于数字信号优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动手做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对比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1) 将计算机中某一幅图片复制(或刻录) 到其他存储介质上,比较复制件与原件的图像清晰程度有什么变化。

(2) 将普通录像带中的某一段画面翻录到另一盘录像带上,比较翻录带与母带的影像清晰度有什么变化。

3.对复杂的数字集成门电路,建议不作详细的电路结构剖析和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只要求学生知道它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基本门电路组成的一只“黑箱”,用“黑箱”方法避开对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的解释,将重点放在用数字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上,以体验数字电路应用的广泛性。

4.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电子工作平台(EWB) ,用虚拟的方法对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门电路等进行逻辑关系实验。

5.对于数字电路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的教学,可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使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并搭接2~3个不同的简单电路,如变调的电子音乐门铃、光控报警器、延时路灯等,然后,将其组合成具有新功能的实用电路,并进行小组交流。

(三) 电磁继电器

【课程目标】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

2.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规格和工作原理。

3.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

5.了解可控硅的简单的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

1.知道常见的继电器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和无触点继电器两大类,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符号。

2.知道常见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接点有常开、常闭和转换接点等三种类别,以及继电器的额定工作电压、线圈直流电阻、触点数目等参数。学会选用直流电磁继电器。

3.能用有转换触点的直流电磁继电器搭接一个电路,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学会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方法。

4.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了解可控硅的简单工作原理,能搭接一个用可控硅控制电灯亮度的电路。

【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准备一张继电器结构挂图,图上不标出名称,让学生根据挂图说出名称。

2.教师可引用继电器在电子控制系统、触电保护、电流过载以及在高压、高温和有毒环境下的应用等实例,引导学生比较电磁继电器和可控硅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

3.可控硅工作原理是本主题教学的难点,因此,可采用演示试验或分组试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试验中观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四) 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课程目标】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3.能用数字集成电路等器件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并进行调试。能用该电路设计和安装开环控制系统。

4.能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改进。

5.了解常见遥控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应用。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学习要求】

1.理解电子控制技术的含义,了解它的广泛应用。知道电子控制系统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系统,要求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与把握电子控制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

2.知道最基本的电子控制系统由输入、控制和输出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输入部分大多由传感器等器件组成;控制部分通常由数字电路(如触发器) 、单片机或计算机等组成;输出部分一般由电磁继电器等器件组成。

3.会用方框图表示信息流动的方向,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4.知道开环电子控制系统和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区别,知道反馈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5.了解常见的遥控系统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执行机构等组成,知道常见的遥控系统有红外线遥控系统和无线遥控系统等,了解遥控系统的应用。

6.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性设计上,教学中采用实用电路的设计,化解设计电路原理图的难点,便于学生较容易地完成多方案设计。

2.虽然学生在《技术与设计2》中已学过对控制量和被控制对象的分析,但它仍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闭环电子控制系统中输出部分的组成比较复杂,各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不太明显,教学中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边演示边讲解。

3.对遥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的教学,没有规定用无线电遥控或红外线遥控,建议不要展开,只要求单通道的遥控系统。教学中,可采用小组活动、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和制作一个单通道无线电遥控电路,然后,应用这一电路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电铃(或电灯等)遥控系统,并在试用过程中加以改进。

4.本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必修课“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的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进行电路的组合、改进和应用设计(即技术的二次开发) 。例如用集成电路安装一个电子温控电路,然后用这一电路设计和制作一个能控制水壶煮水的自动控制装置。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建筑及其设计”是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模块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应用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本模块由“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和“建筑构造及其设计”四个主题组成。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学生应该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常用的建筑材料及其加工设备与工具,学会一些加工技能;了解建筑构造及构件的主要技术知识;能进行简单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设计,理解与设计有关的法规。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设计每一个构件都要考虑部分与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筑质量和建筑污染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应注意利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筑设计的人文性与时代性。

(一) 建筑与文化

【课程目标】

1.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

3.通过对典型建筑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

1.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关系,理解建筑是人类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2.知道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3.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家乡之美,达到领悟、内化。

4.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了解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知道典型建筑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建筑物的建筑文化。

5.能根据建筑物类型和人们不同的需要,分析不同的建筑物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作用,能分析建筑的基本要求和个性特点。

【教学建议】

1.本主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例如:“建筑——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这一主题,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围绕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品味、鉴赏,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

2.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教学计划,如围绕“建筑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关系,要注意收集人与建筑、建筑与文明、建筑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以保证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

3.中国的历史建筑中反映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各地的房屋建筑更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音像、图片资料的收集,分析其建筑特点及产生的原因,通过调研、走访、游览、参观等校外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民族建筑和现代建筑及当地的建筑,增进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4.在引导学生分析建筑文化时,应抓住典型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

5.教学中要组织各种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了解建筑物的各种不同功能作用、建筑的基本要求和建筑的个性特征。

6.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物进

行评价。

(二) 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知道某一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2.了解拱券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常见的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能通过简单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响其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设计简单的建筑结构,并制作模型。

【学习要求】

1.通过对建筑物上荷载的重力作用及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受力构件、非受力构件的认识,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

2.了解结构的常见类型,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

3.在探索建筑结构的受力过程中,了解拱券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等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并尝试对所设计的建筑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4.通过对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建筑的高宽比、地基变形等进行分析,了解影响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

5.能根据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的功能要求,会对建筑结构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进行分析,能对建筑结构进行简单的设计。

6.能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制作的步骤,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荷载的含义和荷载的几种现象。建议采用试验法分别进行各种荷载试验并作正确的判断,将试验结果记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2.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调研活动,实地了解建筑结构,观察建筑结构中的受力构件和非受力构件,记录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

3.对于建筑结构类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结构类型,并学会对其中的某一类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建筑,指出它们的受力构件是由什么材料建造的。

4.试验是解决建筑结构受力分析的最佳途径。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典型结构进行试验,如拱券结构、悬索结构、框架结构等。试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如纸、木、金属、塑料等,通过试验分析观察它们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作好试验记录,形成试验报告,进行交流。

5.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很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从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结构类型、建筑的高宽比、地基变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其他因素,如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条件等。

6.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结构功能要求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作具体的分析,分析的形式应体现多样性,可以是间接的图示分析,也可以是直观实体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性价比。

7.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分析及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等具体内容中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房屋的功能、空间、建筑外形等结构类型,结构构件的具体位置以及建筑结构受力和荷载的安全可靠性,不同材料的构件设计等进行具体的分析、试验,在知觉、感受、体验实践中完成建筑结构设计的学习任务。

8.简单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模型制作是学生直接感受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经过多种类型、多种材料的试验,选择最简单的类型和材料,按照结构设计的步骤进行简单建筑结构模型的制作。

(三) 建筑材料及其加工

【课程目标】

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熟悉其中1~2类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与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3.初步学会1~2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

【学习要求】

1.知道建筑材料的含义,能根据建造房屋、修建道路和桥梁的不同要求,分别列举出它们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

2.了解建筑材料的不同分类,熟悉1~2类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3.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并能够通过小试验,对建筑材料的弹性与塑性、韧性与脆性、强度、硬度等进行测定,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对建筑物的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连接,掌握基本的操作。

4.了解建筑材料对建筑物质量、建筑物结构类型、建筑物造价和建筑物美观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由于建筑材料运用不当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所造成和环境污染等危害。

5.了解建筑材料在满足使用功能和质量要求外的高性能化、复合化与多功能化等发展趋势,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

【教学建议】

1.对建筑物的材料的认识,可采用图片分析和实景分析,引导学生识别房屋建造、道路桥梁建造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分类是非常丰富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建筑材料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了解其他建筑材料。熟悉1~2类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2.可以通过小试验的方法,对实体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安全使用等进行分析,试验的材料选择最好是常见、易得的,如木材、塑料、砖、石、玻璃等,试验中应做好数据记录与分析。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伤害事故。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主题结构,制订设计方案,选择可加工或半成品的材料进行连接制作,同时结合制作工艺流程,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建筑材料对建筑物的质量、结构、造价和美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校内和周边建筑作调查研究,进行分析交流,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出各种不同的新型建筑材料,并选择1~2种典型的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了解土木工程史上的三次飞跃,并大胆想像可能还会出现哪些变革,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 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建筑构造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构造类型。

2.理解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构造与人的行为、生理及心理要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2~3类建筑构件的用途、特点,理解设计该构件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建筑设计中的安全要求及有关建筑法规) 。

4.能设计或改进简单建筑构件,并能绘制设计草图。

5.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加工工具、量具、设备及加工方法,并制作所设计建筑物的模型或构件(或模型) 。

6.能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设计方案及其制作品进行评价。

【学习要求】

1.认识建筑构造,知道建筑物是由基础、楼梯、门、窗、墙体、屋顶等构件组成的,能对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进行分析。

2.能围绕建筑物的基本建筑构件,了解建筑物主要构件的功能和构造特点,使学生对各个常见构件有更准确的认识。

3.通过对建筑构造的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分析,能够明确在影响建筑构造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4.学会观察并发现生活中建筑构造设计是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建筑构造设计具体要求的学习,理解建筑是为了人而设计的。

5.通过对建筑构件的设计理念的理解,学会围绕门窗或楼梯构件进行设计,能用木、纸等材料制作设计模型。

6.学会设计过程中的草图、正规图的绘制,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比较,能对设计过程、设计构件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还要适时地对设计情况和制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7.在学习与设计建筑物构件时还要了解我国已经制定的各种规范标准,例如:在我国建筑设计时必须首先满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I37—87〕等规范要求,在构件的构造设计时也有一些相关的设计规范等。

8.要学会根据构件设计方案选择使用的工具、量具和专业设备以及科学的加工方法。

9.能够利用石材、水泥、木材、玻璃、塑料、金属等建筑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和加工方法制作建筑物的模型或构件。

【教学建议】

1.对于建筑物的构造类型的教学,可以采用分组活动的教学形式,确定主题方案,到社区、家庭、厂矿、学校、公共场所、商店等地方进行调研,进行实践体验,获得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

2.对于建筑物的基本构件的教学,可以采取观察法、对比法、讨论法,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试验法,选择基础、墙体、楼梯、屋顶、门窗等构件中的1~2个基本建筑构件进行分析或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评议。

3.教学中要注意收集网络信息、图片资料或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影响建筑物构件的因素有外力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条件因素等。

4.理解建筑构造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悉一些科学的建筑构造,应用对比的方法对身边不合理的建筑物构造进行调研,并用摄影或摄像的方法将资料收集起来,在班级交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建筑物构造的设计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5.对于建筑物构件设计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构件标准等规范文件,学习了解相关建筑法规,并知道这些法规在建筑构造中的作用。

6.在建筑构造施工中,工具、设施、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利用网络、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设备。

7.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一般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黄砂、石膏、玻璃、塑料、金属材料、木材等,进行建筑模型或建筑基本构件的设计与制作。同时还要学会这些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材料时不宜太多,一般以1~2种建筑材料为宜。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本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而丰富的想像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简易机器人制作所用的材料价格低廉,对学校设备要求不高,容易在一般中学开设和推广。

本模块由“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和“单片机与传动机械”三个主题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传感、智能信息处理、控制和机械等基础技术,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动机械技术的综合、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技术学习的

视野。

本模块中,虽然编程语言和传动机械占了比较多的篇幅,但教学重点还是在设计和制作上。在教学中,应加强系统思想方法和技术试验方法在新的学习情景中的应用和指导。

(一) 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

【课程目标】

1.知道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

2.知道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知道单片机集成电路引脚的功能。

4.了解一种单片机编程语言,掌握一种单片机常用的编程指令。

5.学会用指令编制简单控制的程序,并能根据试验进行修正。

6.能操作单片机编程器将编写的程序烧结固化。

【学习要求】

1.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应用以及产生的原因。知道单片机实际上是一台微型计算机,它具有一般计算机的主要结构,但又比PC机要简单很多。

2.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3.能结合电路图和实物认识引脚的功能。

4.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区别;了解单片机编程语言的选择过程。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指令。如:汇编语言的常用指令一般在10条左右。学会一般单片机的选用。

5.理解程序指令执行的一般过程;掌握一种汇编语言中的一些常用汇编指令(如:mov、load、add、sub等;亦可使用某一种高级语言)。

6.能结合实际例子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特殊寄存器。

7.会画程序流程图、能读懂简单程序,并能调试、检查程序;能通过试验发现编程中的问题,然后探究如何去修改。

8.能通过编程器把程序烧结到单片机的存储器中,使单片机能按照程序进行工作。

【教学建议】

1.对于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的教学,可在列举单片机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单片机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于专业化,简易机器人语言部分的教学,只要求对汇编语言作简要介绍,编程则采用学生方便使用的图形化语言。但建议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3.在讲解编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相关活动,如调查一个交通路口的行人流量、自行车流量和汽车流量,制定出交通红绿灯翻转时间间隔的合理方案,设计和制作一个用单片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

4.在单片机的编程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设计不同的程序,使单片机控制的彩灯组出现各种不同的发光形式,如奇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偶数发光二极管发出闪光和逐个发光。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进行试验,并将这些设计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为广告牌四周设计和制作一个逐个闪烁发光的循环彩灯组。教师可以给出基本的外围实验电路,由学生编写相应程序,进行调试、检查、烧结等。

5.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用,由于只涉及简易机器人的制作,所以只要求使用一块单片机。至于单片机型号的选择,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用。

6.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任务驱动”的思想,先提出任务,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 单片机与控制电路

【课程目标】

1.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知道单片机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控制电路。

2.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作用。

3.了解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知道常见的传感器,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外形和电路符号。

2.认识传感器的作用是能够采集和检测外界非电量变化的信号,并把它转换成为电信号。

3.了解直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并能通过阅读直流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直流电磁继电器简单的使用方法。

4.能用传感器、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安装一个简单控制装置,并进行试验。

【教学建议】

1.对于传感器的教学,仅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外部特性,对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不作深究。

2.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由传感器、单片机和发光二极管等组成的1~3种在夜晚才能工作的循环彩灯控制系统,并在电子实验板上搭接电路后进行试验。

3.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一辆遇到障碍就转弯的碰碰车,加深对单片机控制电路的理解。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基本机械部分,学生完成传感器、继电器的安装以及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4.在继电器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单片机与控制程序,利用继电器对直流电动机进行转动方向和速度控制;建议补充脉宽调制知识。

5.使用了传感器以后,对编程的设计要求较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 单片机与传动机械

【课程目标】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的方式。

2.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3.能按照装配图样安装简单的齿轮装置,并进行调试。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5.能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械,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6.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学习要求】

1.知道一般机械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

能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等特性出发,了解一般机械的组成。

知道传动机械在一般机械中的作用,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

2.知道常用的平行连杆机构,掌握四连杆机构形成的条件。

3.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能根据装配图安装简单的齿轮传动装置,并进行调试。

4.了解常见的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其应用,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连杆装置。

5.能设计和制作一个由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电动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能通过试验完成2~3个规定的动作。

【教学建议】

1.对于机械部分的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分析其结构和工作过程,画出简单的结构草图。如伸缩晒衣架、挖土机的机械手臂、消防车

的升降云梯等。

2.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需要重点讲解。可以利用现有的机器人器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齿轮传动有感性的认识。

3.在连杆传动机构的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做中了解连杆传动机构的结构和应用范围。

4.机器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包括程序设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机械传动技术等。可借助当前成熟的教育机器人平台组织教学。

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技术的未来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学生进行其他模块的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对于

广东版(粤教版)通用技术全套知识点2

技术与设计 二 第一单元 结构与设计 一、认识结构 1、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可以承受一定 应力 的物体形态,结构可以抵抗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作用在结构和构件上的五种力的形式: 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 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扭曲力(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拉力 压力 弯曲力 剪切力 扭曲力 构件:椅面、椅背、椅腿和横档是椅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结构都是由许多部件和零件所组成的,在工程中称这些部件或零件为构件。 变形:在外力作用下,结构会发生几何形状的改变,构件的形状和大小也会有改变,这些改变在工程上称为变形。 2、结构的分类: 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结构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实体结构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自身承受外力,主要是压力。如实心墙、大坝等。 框架结构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通过组成框架的条状物来承受外力,既可承受拉力,也可以承受压力。如铁架塔、建筑用脚手架,厂房的框架等。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其受力特点是:通过外壳传递力和承受外力,当外壳顶部受力,能将力均匀扩散。如摩托车手的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等。 二、探究结构 1、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形式的能力,就叫做结构的稳定性。如三边确定的三角形构成稳定的几何结构。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也就是:结构的几何形状要科学合理、结构的支撑面积越大越好、结构的重心越低越好。 3、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内力: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实现的,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此时构件内部各质点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叫作内力。构件受的外力越大,内力就越大,以维持构件的内力和外力的平衡。 [2]、强度:在工程技术中不允许构件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被破坏,要求构件和材料具有抵抗破坏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强度。 [3]、应力:构件单位面积所受的内力叫做应力。 对应的公式→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初一年级信息技术全套教案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 题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重、难点: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处理过程及发展。 教法与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学生介绍 自己了解 的计算机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现在我们如果经常看报纸,你注意到没有什么方面的新闻最多?学生:计算机。是的,计算机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掌握计算机是我们迫切的需要。那么谁能描述一下计算机?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屏幕 + 机箱。计算机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处理一些信息的,这就是要求我们了解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IT 是干什么的呢?它和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以及我们现在计算机课为什么叫“信息技术”?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一、信息的含义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就有了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信息,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大家记忆犹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科技战争中,每一个军事行动 都离不开信息。在“爱国者”导弹与“飞毛腿”导弹 在对抗中,可以看到准确、快速处理信息的重要性。 多国部队用两颗“锁眼”式照相卫星,日夜不停地监 视远在4300公里外的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动态, 卫星每12秒钟就可以拍摄一张立体图像,只要“飞毛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 课时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就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得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得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就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得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得习惯与自主学习得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得获取者就是刚刚升入初中得学生,按照人得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得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得认识,可以让她们从大量存在得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她们应该获得得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得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得各种信息,感受信息得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得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学习得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得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得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得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得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就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您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瞧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得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得信息。……师:同学们举得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得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得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得身体内部得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

完整版广东版粤教版通用技术全套知识点精简版

技术与设计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巨大作用 1、技术的起源 :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 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 2、技术: 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法。 3、技术和科学的关系: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世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 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特别是现代技术, 它往往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4、技术的巨大影响 [1] 、技术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生活的 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技术对当今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2] 、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能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 (正面影响 ),同时 [3] 、发明和革新的结果: 就是以新的技术取代旧的和落后的技术。正是由于技术不断发明和革 新推动了技术及其产品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2、知识产权内容 :广义上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 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程序著作权等;狭义上包括 著作权、专利权、 商标权; 三、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1、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设计 :技术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 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 二、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 1、发明与革新是技术的源泉 [1] 、发明: 创造发明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 [2] 、革新: 对原来的旧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 (负面影响 )。如原子能技术、农药技术的应用。 电弧灯) 白炽灯)

(完整word)高中通用技术教案方案的构思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案构思的几种常用方法; 2、能灵活地运用草图法、模仿法和迁移法等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 3、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中台灯和相框的方案构思实践活动,感受设计的快乐,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2时的内容。方案的构思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技术产品设计中最有挑战性而又最能表现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环节。在整个模块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方案的构思方法”这一节总共有三个内容: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方案的比较和权衡。本课时是在上课时进行了“设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构思”,并形成多个方案,为后面“方案的比较和权衡”作准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分析”阶段,同学们在脑海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这些想法还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也是不具体的。怎样把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设计想法变为能看得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呢?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只是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学生自亲参与方案的构思过程中来体会和运用。方案的构思方法有很多,教材上介绍了四种方法: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和奇特性构思法。其实介绍哪种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设置了四个台阶式构思方法“画”—“仿”—“移”—“破”,并设计了相应的构思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并有效地进行方案的构思。 本课时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方案的构思,体会草图法、模仿法和迁移法等方法在方案的构思中综合运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理解; 2、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的作用,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实现的目标; 3、对构思方案有一定畏难情绪,对方案的构思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4、在设计分析阶段对设计对象有了一些想法,有一定创造冲动和较大创造潜能 本课时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对“方案构思”的畏难情绪,合理安排好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四、基本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基本思路遵循“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到生活去” 设计作品赏析------构思方法学习------方案构思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贯彻以下理念: 方案构思并不难; 相信自己的创造潜能; 交流和合作是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敢说善听。 五、基本教学策略 1、在开篇展示构思巧妙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设计作品(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2、设计台阶式(由易到难)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构思,并形成方案,享受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3、对学生在方案构思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亮点进行及时有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对方

全新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集

全新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 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认识 Word 执行时间:2012年____月____日星期___ 总序第____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2.使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4.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输入汉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Word字处理软件的用途和功能。 2.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方法。 【教学难点】保存文档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2.教师准备好的文字素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用Word编辑的板报、日记、作文等样例,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 1.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你认为Word有哪些功能Word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饰、排版、打印等功能。 2.启动Word 教师演示启动Word的两种方法: (1)“开始”按钮;(2)快捷方式图标。 3.认识Word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自学Word窗口的组成,完成书中第95页练习1(写出Word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4.新建Word文档 自学新建文档的两种方法。自学后要求学生小结新建文档的方法。

(1)使用菜单。(2)使用工具栏按钮。 5.输入文字 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 6.保存文档 教师布置任务: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 新建一个文档,重新输入一篇文章,然后仍以“日记”为文件名将文件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我的文档”中,会出现什么情况 (3)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什么 7.退出Word 如果退出Word,当前编辑的文章没有保存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处理 三、课堂练习 启动Word,要求将练习3以“笑脸病毒”为文件名保存文件。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小结,强调:①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按一下回车键,在该段后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一个自然段的结束;②Word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③Word中所有操作,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实现,工具按钮可简化操作。 五、布置作业用Word写一篇日记。 【板书】 认识Word 一、Word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二、启动Word 三、认识Word窗口 四、新建Word文档 方法一:“文件”/“新建”/空白文档/“确定”。 方法二:使用“新建”工具按钮。 五、输入文字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再按回车键,表示一个自然段结束。 六、保存文档 1.保存文档 方法一:“文件”/“保存”/输入文件名/“确定”。 方法二:使用“保存”工具按钮。 2.另存文档 七、退出Word 【教学后记】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精选文档)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 识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建议1课时。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

础。...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一点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等基本常识,应该从实践和理论这两个角度来讲。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粤教版通用技术必修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相关的通用技术内容。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习重点】: 1、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几个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两个必修模块的 内容;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 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 1、学习一门新课,主要掌握好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通 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2学分) 《技术与设计2》(2学分) 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2学分) 一、什么是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

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和迁移价值的技术。 二、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 1)、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不处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课程. a、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改变物质材料的结构、性质或改变物质的种类。 b、运用科技手段可以变废为宝,将那些利用价值不高或没有利用价值或有害的物质变为有价值、高价值的物质。 从劳动者看------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 我国的劳动力状况:一方面大量的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下岗失业,一方面急需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 2)、国际形式和我国的现状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发展壮大,多数快速发展的行业受制与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知识产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如制衣行业,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 [案例] 文章还以钢材为例说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就根本没有销路;“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厂家就没法生存”;建筑用H钢的对华出口价比日本国内高20%,但中方却不得不买,“因为没有这种钢,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 【小结】:通用技术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三、怎样学习《通用技术》? 1)了解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2)清楚这门课程的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 3)学会读目录和绪论 目录----总揽本书全局,了解本书整体结构和内容。 绪论----可以知道本书的主要精神、思想、方法等。 注意使用本书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做好心理准备。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高。

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案

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案 【篇一:一中粤教版通用技术必修1全册教案】 通用技术必修模块1的知识点概述 本模块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第一个必修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本模块分设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和设计的评价四个主题。模块-主题结构如下图。 “技术及其性质”侧重于学生应该具备的技术的基本认识,了解技术以及与技术相关的各种问题;“设计过程”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设计的交流”和“设计的评价”涉及到技术交流和技术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构成了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块内容从技术与人类、技术与自然开始,到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以问题和需求出发走进设计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内涵、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创新的关系、亲历设计过程,为学生学习《技术与设计2》模块奠定了必要基础。 模块的四个主题,沿着理解技术、亲历设计过程和深化设计交流和设计评价的线索展开,从技术与设计的学习角度来看,技术及其性质是前提,设计过程是基础,设计交流与设计评价则是设计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四个主题分别从纵向和横向表达了高中学生在技术与设计的入门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概念和操作、基本设计方法和技术思想。 一、“技术及其性质”内容结构图 二、“设计过程”内容结构图 三、“设计的交流”内容结构图 四、“设计的评价”内容结构图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相关的通用技术内容。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习重点】:

广东版(粤教版)通用技术模拟试题

拉萨市北京中学通用技术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 疟疾、天花、鼠疫、肺结核等疾病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鲁迅作品《药》中的华老栓因愚昧无知和对“痨病”(肺结核)的恐惧去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结果人财两空。但现代人因为有了疫苗预防技术,对这些疾病已不再恐慌。这个事例说明技术的作用是() A. 解放人 B .保护人 C .发展人D .优化人 2. 下列不属于技术活动的是() A .电话机的发明 B .“神舟六号”飞船上天 C .万有引力的发现 D .摄影机的问世 3. 小王是班级课代表,每天需要发讲义和练习纸,于是他决定制作一种既快捷又正确的电子数页器。他选择了四种传感器:应力应变片传感器、百分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及声控传感器。通过制作模型,进行技术试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声控传感器的效果最好。在该案例中,小王应采用() A .虚拟试验法 B .模拟试验法 C .优选试验法 D .强化试验法 4. 人在用圆珠笔书写过程中,与人不构成人机关系的部件是() A .笔杆的长度 B .笔杆的直径 C .笔杆的手捏部分 D .笔杆的价格 5. 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作模型或原型;③制定设计方案; ④产品的使用和维护;⑤测试、评估和优化。正确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⑤④①③② 6. 现在市场上有种手机应急充电器,如图所示,消费者只需将一节5号或7号电池 放入充电器中,就可以给手机进行充电。该充电器设计主要体现了() A .美观性原则 B .实用性原则 C .可持续发展原则 D .技术规范原则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广东版粤教版通用技术全套知识点

技术与设计一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巨大作用 1、技术的起源: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2 3 4 5 6 7 中间环节,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特别是现代技术,它往往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8、技术巨大影响

[1]、技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 外交、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技术对当今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2]、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能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 福(正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负面 1 2 3 4 510年。 三、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1、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是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要途径。 2、技术创新的来源:一是来源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如航天技术;二是来源于偶然的发现,如青霉素的发现;

3、设计需要多种知识,设计需要不断改进。 第二章设计的基础 一、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1、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1]、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它以思考的问题为中心,从多角度、多 个层次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展思路,然后从多个方法中选择最好的。 2 1 [3]、综合性(组合)设计:(适当了解) 2、技术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需要性和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时效性原则、工程心理学和生理学原则、法律、道德规范原则、通用性、标准性原则。

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 课时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 :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 :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 :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女口,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 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教案信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

课题:信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能说出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蕴含的文化内涵,养成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创新与行为 加深对信息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学生完善教材P4页的表格。 教师:早晨起床,我想知道今天的气温,以便增减衣服,需要上网查询吗?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学生:(直接到室外感觉以下即可。)

粤教版--通用技术卷子--参考

高二通用技术会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40分(共20题,每题2分) 1.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位置是决定结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哪一种结构不是利用降低重心高度来实现其稳定状 态的() A、电风扇的底座 B 、儿童陀螺玩具 C、自行车的支撑架 D 、不倒翁玩具 2.我们常用的A形梯不直接采用铝合金片,而用长方形截面的铝合金构件,这说明什么影响了梯子的结构强度() A、构件的材料B 、构件的形状 C 、重心的高低 D 、连接方式 3.在自行车家族中有性能各异的不同车型。如装有辅助小轮的童车、双梁载重车、弯梁女式车、双坐双脚蹬的双人车等, 这些特殊功能的实现,是因为设计者改变了()。 A.车的自重 B.车的材料 C.车的结构 D.车的大小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闻名天下。它是一座三层的纯木结构建筑,斗拱、飞檐的结 构复杂,工艺精美,令人惊叹。斗拱使屋面凹曲,飞檐使沉重的建筑增添了轻快欲飞的美感,体现了高贵华美的风韵,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可以从那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经典结构()(①技术②工艺③民俗④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5.下列图表中,不是流程图的是()。 A.列车运行时刻表 B .学校课程表C .产品加工工序表 D .零件的三视图 6.夜间开车,遭遇车祸概率最高的汽车是() A.棕色车子B ?银灰色车子 C ?白色车子 D ?绿色车子 7.下面关于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流程环节的时序都是可以调整的 B .任何流程环节的时序都不能调整 C.有的流程时序可调整,有的流程时序不可调整 D.环节多的流程才能调整 8?在下列关于系统相关性的理解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个系统往往存在多个目标,这些目标还常常不一致,需要进行协调 B.系统通常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 C.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不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和整体 任务的完成。 D.系统包含子系统,它又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第四章数据统计与分析 课时十七第一节数据收集与录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Excel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Excel中工作簿、工作表、活动单元格等有关概念。 3.掌握工作簿的建立、保存和打开等操作。 4.掌握输入和修改数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输入和修改数据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某种工具进行统计。在Office2003中,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可以方便地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学习成绩,人口,,运动会奖牌统计等等。 教师展示“2006年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相关信息表格。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图中各国代表团所得的奖牌总数进行排序,美化,做成右边漂亮的表格。 2、介绍Excel窗口界面 Excel它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能进行数据的输入、计算和输出,能够用形象化的图表来表示数据,有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处理功能,能实现数据筛选、排序、数据查询和分类汇总等统计工作,其工作簿共享功能使多个用户能同时处理同一个工作簿。Excel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强的电子表格软件。 特点: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 教师可以个人信息资料表格为例,分析Excel窗口,请学生先观察分析,并与Word的软件界面进行对比,找到窗口组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此处要强调活动单元格、单元格地址、工作区、工作表、工作簿等概念,介绍Excel中的“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编辑栏”、“工作表标签栏”等窗口组成情况。 3、学生实践建立通讯录 (1)启动Excel让同学们回忆以前Word软件是如何启动的,再进行尝试: ①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图标。

高一通用技术 教学教案

从化二中通用技术必修1教学教案 第三章 怎样进行设计 第四节 怎样挑选材料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 教学措施 1、学生通过第二章学习,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急于想动手设计,但不知道该如何开展设计工作。 2、学生对“问题”并不陌生,从小到大,他们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传统教育底下的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问题,没有主动去发现问题的意识,遇到问题总是退缩和回避。对于发现技术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可能知道可以从观察日常生活来发现问题,但对其它的途径和方法并不了解。 如何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这里要让学生明确教材这里指的问题是技术问题。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分析 教学措施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怎样挑选材料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能明确设计问题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设计问题的价值分析 情感目标 培养合作学习,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重点 1、 在引入的“观察与思考”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2、 在“明确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着重从宏观讲技术问题是否能解决、是否当前 可以解决、是否值得解决; 难点 1、 在引入的“观察与思考”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2、 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分析类似于水变油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归纳 课时安排 1 教具 TOP2000网络教学平台,直接使用Powerpoint 软件进行广播 板书设计 思考:1、大海啸造成如此这大的损失,有何应对良策?如何解决? 思路: 需要 产生问题 设计系统 满足需求? 2、设计的步骤 3、设计问题的来源 4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明确问题 6、水变油等问题的价值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