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沈伟晔

部门:商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本学期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教学总学时:32

其中:讲课--24、课堂练习、讨论--4、心理测试--4

教材:

《管理心理学》刘永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其他参考书:

《管理心理学》(第三、四版)苏东水着、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孙时进等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俞文钊着、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张昱编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王重明着、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孔祥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龚胤晖等编着、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六章情绪、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应用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二.研究内容:(教材P4-5)

1、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管理

2、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三、学科性质:介于管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材P11-15)

观察法:观察者所处情境——自然、控制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参与、非参与;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问卷法:常见问卷形式——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

访谈法:结构化、无结构化、半结构化

测验法:根据内容——智力测验、个性测验、态度测验、能力测验等根据方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根据方法——问卷测验、操作测验、投射测验

个案法: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必然性:

1、管理实践的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P29--38第一节)

人性论:

z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z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z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

z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z文化人假设与Z理论

z决策人假设

博弈论:

3、心理学科的发展(教材P38--43第二节)

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学第一大势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二大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三大势力

认知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理论背景,(教材P17-19)

1、心理技术学:闵斯特伯格

2、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

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5、社会测量学:莫雷诺

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及现状:(教材P19-21)

1、西方: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厄威克、闵斯特伯格

行为管理学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梅奥

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2、我国:两个专业机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浙江大学心理学院

四、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面临的挑战(教材P22)

(1)经济全球化

(2)劳动力的改变——多样化

(3)新型的雇佣关系

(4)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

(5)团队化

(6)商业伦理的变化

2、存在的问题:(教材P24)

(1)管理心理学理论的西方化

(2)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学院化

(3)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滞后化

(4)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抽象化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1.感觉历程

一、含义: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或具体状态的直接反映

二、特性:直接性、个别性

三、作用:心理活动的开端

四、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五、规律:适应律、阈限律、对比律、联合律、练习律

§2.知觉历程

一、含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感与知的关系:感是知的基础、知是感的综合

三、种类:时间、空间、运动、社会

四、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学习经验、观点差异、动机作用

§3.社会知觉效应(障碍)——(教材P108-110,117-120)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优先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阿希实验: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四、定势效应

五、投射效应

六.名人效应(移情效应)

七、权威效应

八、仁慈效应

九、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个体心理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两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是反映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并经常影响人的行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

§1、气质差异与管理

一、什么是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的总和。它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强度是指心理活动的表现程度。

?速度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快慢。

?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这两大基本心理过程转换的快慢。

二、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WillionSheldon的体型说

●克瑞奇米尔体形说

●血型(bloodtype)说

●美国BUSS活动特性学说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气质与管理

1、端正认识。首先,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优劣之分,它只代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差异,不代表人格的优劣。其次,气质类型对人活动的影响在使之具有一层色彩,但不决定人活动成就的高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同样可以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第三、多数人的气质不是极端的而是混合的。

2、恰当鉴别。有针对性地管理的前提是了解和鉴别。而观察法、实验法和测试法是鉴别的有效方法。3、有效管理。根据气质特征,符合恰当和互补两项原则。

§2、性格差异与管理

一、什么是性格(character)

1、定义: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形成:性格的形成主要受生理、环境和主观活动三方面的影响。

3、性格与气质

?区别:第一,气质是先天的,更多受人的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过程的制约;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第二,气质的表现范围局限于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性格则表现较广,几乎涉及到人全部心理活动的一切稳定特点;

第三、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性格则不然;

第四、气质可塑性小,也无需有意培养,性格则不然。

?联系:

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并使之具有鲜明的色彩;

另一方面,性格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会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性格的结构和类型

?结构:

1、道德特征体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等;

2、意志特征体现在行为活动的习惯方式上,这包括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四方面;

3、情绪特征体现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四方面;

4、理智特征体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如思维方面的形象思维型和

抽象思维型等。

?类型:

向性说,按心理活动的指向分内向型(introversion)和外向型(extroversion);

机能说,按何种机能占优分理智、意志和情绪型;

独立-顺从说,按个体独立程度分独立和顺从型。

三、性格的测量

3.1自然实验法

哈尔霍恩和梅得的品德测验

“拾柴火”实验

教育实验

3.2投射测验(projectivetest)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InkBlotTest)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TA T)(教材P57测量成就动机)

3.3问卷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I)

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问卷(CPI)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naire,16PF)

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

A型性格问卷(A-typePersonalityQuestionnaire)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dwardsPersonalPreferenceSchedule,EPPS)

四、性格与管理

1、鉴别和了解员工性格。

2、根据性格特点安排工作。

3、适当改塑性格。

例如:塑造员工的性格品质——

态度:正直、诚实、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爱劳动、合群、善与人同

意志:自觉、果断、自制、坚韧

情绪:乐观、振奋、稳定、热情

理智:精细、主动、严谨、深入

§3、能力差异与管理

一、什么是能力(ability)

1、定义: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形成:

先天素质

后天环境教育

主观实践努力

3、种类和结构:

可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二类。

前者指人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的一些基本能力的综合。

后者指为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一些能力的综合。

二、关于一般能力结构的理论概述

1、关于“特性—因素”理论

由英国着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帕森斯创立,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个人特性和职业因素有机结合2、关于“二因素结构”理论: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创立。该理论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所构成的。

3、关于“群因素结构”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他将成人的能力的原始因素分为七类:

计算、词的流畅性、词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4、关于“智慧结构”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他将人的能力(即智慧)分解成由操作、材料内容和产品三个变量及相关的能力因素,即4×5×6=120种因素构成。

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七项基本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6、我国心理界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因素: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三、特殊能力的内部结构

?音乐能力有曲调感、听觉表象、节奏感等;

?绘画能力有线条、比例、形态、明暗、色彩等高度敏感性、形象记忆能力、创造性想象等。

?才能为完成一定任务时各种能力的较好结合;

?天才则为各种能力的完美结合。

四、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一)差异表现:

?1、质的差异(类型)从特殊能力来看:有人长于数学、有人长于文学、有人长于运动、有人长于音乐等。从一般能力来看:以思维为例,有人长于抽象思维,有人长于形象思维。

?2、量的差异(水平)大体呈以下三种水平,即超常、中常和低常(常态分布)。

?3、表现早晚(发展快慢)称为早慧和晚成。

(二)能力与管理:

?1、工作安排上人尽其才。

?2、人员业绩考核上,既考核工作态度、应知应会,又要考核其能力是否与工作相苻。现代企业人员考核中的德能勤绩。

?3、职业培训上,一要注意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共同提高;二要对三种不同水平的人实施不同培训。

五、能力的测量

包括有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用一定的量表来测试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

?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Scale)创用了心理年龄——(mentalage,简称MA)

?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Scale)将心理年龄改用为智力商数(intelligencequotient,韦克斯勒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W AIS)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orChildren,WISC)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PreschoolandprimaryScaleIntelligence,WPPSI)

言语IQ: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数字广度、词汇

操作IQ:数字符号、填图、木块图、图片排列、图形拼凑

创造能力

创◆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

造◆默写式智力激励法;◆逆头脑风暴法;

的◆希望点列举法;◆反向思维法;

方◆缺点利用法;◆发散思维法;

法◆类比、移植与模仿;◆联想法等。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1.态度概述

一、含义: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或事物的认识、评价及行为倾向的综合心理反映。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1.认知因素--是基石

2.情感因素--是核心和动力

3.意向因素--是外在表现 三、态度的特性

1.社会制约性(社会历史性)

2.针对性(指向性)

3.稳定性(持续性)

4.间接性(内隐性)

四、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1934年的实验) 区别:态度是主观的,内隐的;行为是客观的,外显的。

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态度支配调节行为出现一致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关系。 §2.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1.社会认知 2.知识的影响

3.个体心理:需要、个性特征

二、客观因素:1.活动范围和交往对象 2.群体规定的影响 3.偶发性经验的影响

§3.态度转变的理论与策略

一、认知平衡理论(Heider1958)(教材P51)

二、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教材P52)

认知元素A :抽烟可能致癌 认知元素B :我不喜欢抽烟 认知元素C :我喜欢抽烟 认知元素D :我喜欢运动

三、态度变化阶段理论(Kelman1958)服从(依从)——同化(认同)——内化 四、态度转变的策略

1.从认知改变入手:①说服教育要实事求是 ②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③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 ④要循序渐进

2.积极参加活动:一起玩:66.7%、

※白人和黑人玩桥牌:一起看别人玩:42.9%、 共处一室:

11.1%

X

3.运用群体规定:阿希(Asch):“从众心理”实验

课堂作业:

运用态度转变理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或工作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劝说他人转变态度的?第六章情绪、挫折与管理

§1.情绪与情绪劳动

一、情绪含义:人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生理行为反映。

二、情绪的特性:

两极性、动力性、情境性、感染性

三、情绪状态:

心境、热情、激情、应激(教材P182)

应激管理策略——EAP理论与实践(教材P190-193)

四、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五、情绪劳动与管理(教材P169-178第十章)

管理小贴士:日本员工心理健康的新方法——产业心理咨询(教材P178)

§2.挫折及其成因(教材P193-195)

一.含义:指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外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内在因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

三.挫折反映的差异性:

个体容忍力、抱负水平

§3.受挫反应及管理策略

一、受挫反应的表现:

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1、情绪反应:基本的消极情绪反应形式

愤怒、悲哀、恐惧

2、生理反应: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外分泌腺、神经功能紊乱或失常

心理疾患

A.精神病:

精神分裂、妄想症、情感性精神病、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

B.神经病(神经官能症):

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失眠症、体化症、癔症(癔瘫、癔盲、歇斯底里)

C.心身疾病:

D.变态人格:

性变态、易性癖、偷窃癖、恋物癖、虐待狂、自我中心人格、

二、自我防卫的形式:(教材P196-197)

1.消极的自我防卫:攻击、冷漠、退化、固执、逆反、逃避

2.妥协的自我防卫:表同、文饰、投射、压抑、幽默、责任推委

3.积极的自我防卫:升华、补偿、目标调整

三、管理中处置挫折的策略(教材P198-199)

1.预防挫折的发生:消除潜在挫折源、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管理方法

2.受挫者进行积极的疏导:宽待受搓者、改变情景、精神宣泄、心理咨询治疗

3.积极自我疏导、加强人格修养:目标调节、升华与提升、开阔心胸

第七章激励理论及应用

一、西方的激励理论:(教材P65)

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教材P66)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2.阿德弗的ERG理论:生存、关系、成长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教材P56、59-61)权利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

4.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教材P68)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M=Σ(E*V)(教材P72)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O>O

(教材P76)(—)P=(—)X

I

3.杜拉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的检查与评价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材P74)正强化、负强化

2.维纳的归因理论:(教材P52,112-114)成功或失败的四种归因: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

二、中国当代激励理论:(教材P80-81)

1.苏东水的“人为为人”的激励思想

2.俞文钊的激励理论

策划一个激励方案:

一.选择激励对象:组织环境、群体特征

二.设置激励目标(具体)

三.选择激励理论并说明选择理由

四.策划激励方案(可操作性)

五.预测在激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并指出扫除障碍的方法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1.群体概述

三个问题:

1、一笔资金可以去欧洲旅游,选择

①邀请几个朋友一起前往;②参加旅游团;

③独自旅行;④放弃资助

2、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什么出山?

3、两个班各出10人进行拔河比赛,什么决定

最后的输赢?

加入群体常见的原因:

——安全

——地位

——自尊

——情感

——权利

——实现目标

一、含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个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相互依赖和相

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教材P290)

塔克曼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表现阶段--迁延阶段(教材P294)

二、群体特征:1.共同的目标

2.心理上相互依存

3.行为上交互作用、互相影响

4.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三、群体的功能:

1.实现组织目标

2.满足个体的需要

(1)社会交往的需要

(2)获得安全感

(3)满足成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尊

3.影响和引导个体的行为

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致弱作用

社会趋同作用

社会顾虑倾向

§2.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1、心理因素

(1)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2)兴趣和爱好的一致性

(3)性格、脾气相投或相近、互补

2、环境因素

(1)工作与生活方式

(2)共同的利害关系

(3)亲缘、地缘、历史关系等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形成的自发性

2、有较强的凝聚力

3、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4、核心人物是自然形成的

5、有一条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6、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他性

三、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促进作用----其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

阻碍作用----在组织结构、目标、价值取向相背

四、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1.努力加强正式群体的影响力

2.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3.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组织目标服务

4.分化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3.群体动力学

一、含义:群体活动的动向及其对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B=f(P*E)

二、群体动力的作用机制:

1.群体感受

2.群体舆论

3.群体风气

三、群体规范:(教材P295)理智探讨

1.群体压力:美国莱维特怀柔政策

2.从众行为铁腕政策

开除政策

四、群体凝聚力:(教材P296)

沙赫特的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生1.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产2.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效3.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率4.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五、群体的冲突:(教材P310-316)

冲突,包括人们内心的动机斗争,即内心的冲突,也包括人们之间的争论、争吵甚至斗殴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所谓冲突,就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一)群体冲突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1、建设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或途径)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

2、对抗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

(二)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有如下几种:

1、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2、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3、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由于冲突的种类不同,其解决的方法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交涉与谈判;

(2)第三者仲裁;

(3)吸收合并;

(4)运用权威或武力。

(三)预防群体间冲突的方法

缓和冲突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找出两个群体(或两个以上的群体)都能同意的目标;

第二,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以下介绍的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1)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

(2)订立超级目标;

(3)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

(4)尽量避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

(5)强调整体效率;

(6)加强思想教育。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1.沟通概述

一、沟通基本概念

1、含义: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信息的过程。

2、基本模型:

3、沟通的类型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3、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4、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5、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国际沟通 二、沟通网络: 1、正式沟通网络

2

三、影响沟通的障碍:

1.文化障碍:语义、经验、文化程度等

2.社会障碍:地位、职业、组织结构等

3.心理障碍:认知、态度、情绪、个性等

4.物理障碍:自然、机械、距离、信息过量等 四、改善沟通的方法 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重视双向信息沟通 运用多种沟通渠道 选用先进通讯工具

Y 式

倒Y 式

环式

式 全通道式

链式

五、人际沟通的技巧:

信息的有效组织与发送

信息的有效领会与反馈

沟通情境的改善

有研究表明沟通7%取决于沟通内容

38%取决于语音、语调、语速

55%取决于非语言技巧

肢体语言——五个元素:姿势、手势、身体移动、眼神交换、面部表情

肯尼迪就职演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小范围学术交往中的礼貌与礼节——见面

按时赴约,并准备好必要的文件。

主动交换名片,而不要过后才想起。

在接受对方名片时,自己如无名片应向对方说明并致歉。

双手递、接名片,名片上的字体要正对对方。

迟到时向先到者特别是客人表示歉意,必要时简单解释原因。

坐、立、行保持良好姿态,中国人特别应注意把腰杆挺直了。

小范围学术交往中的礼貌与礼节——交谈

言、行不卑不亢。

关掉手机、BP机或将其置于振动状态。

注意倾听,保持目光接触,恰当使用形体语言

中途不随意离席

有事必须暂时离场时,应向主持人或客人表示歉意

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不要问及私人问题

提问、讨论应体现你的学识水平、品位和教养;

尽量避免谈及敏感问题(政治、宗教、种族、性);如果谈及,要注意措词和口气

交流不同观点,不必争论,更不要指责;学术活动不等于政治活动。

不私下交谈

不大声喧哗

小范围学术交往中的礼貌与礼节——告别

必须提前离开时,应向主持人或客人简要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退场时如不需陪送客人,应主动向主持人和客人道别。

自助服务的场合,不要留下自己的垃圾让别人打扫。

如需陪送客人,应让客人先行。

为客人开门;护送客人进出电梯。

一般场合下的社交礼仪

为身份高的人开门

请身份高的人先行

放开弹簧门之前先看看身后有没有人

为女士让路,请女士先行;但上陡梯和下楼梯时可以例外。

就餐时请身份高的人先落座

就餐落座时先为身旁的女士拉出座椅

喝汤、咀嚼不可发出声响

就餐时不可大声说话

用勺子自里向外舀汤

进门后主动接过自己女伴的大衣、外套并将其挂好

出门前帮助自己的女伴穿好大衣、外套

在未分道的路上行走时,把安全的一侧让给身份高的人(长辈、客人、女士)

§2.群体决策

一.决策:

1、定义:决策是从多个备选方案中作出选择的过程。(教材P140)

2、哈里森的决策6阶段模型:(教材P141)界定问题、确定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

开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二、个体决策

1、个体决策的创造性(教材P149)三种模式可以提高创造力水平

冒险模式、准备模式、内在动机模式

2、个体决策的偏差(教材P151-155)

证真性偏差(confirmationbias)、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bias)、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锚定偏差(anchoringbias)、事后通偏差(hindsightbias)、随机性错误(randomnesserror)、承诺升级(escalationofcommitment)、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

三、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比较:(教材P156-158)

2、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教材P158-160)

极化——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盲思——导致美国历史上几件重大不幸事件:1941年珍珠港被偷袭、1961年的入侵古巴猪湾事件、

1964-67年越战升级、

四、群体决策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教材P160-161)

1.经验判断法(直观判断法)

---定性分析法

2.数学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3.团体列名法(教材P161名义群体技术)

4.专家咨询法(教材P161德尔菲技术)

5.头脑风暴法(教材P164-165案例分析——蓝色巨人掀起头脑风暴)

6.易地思考法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概述

一、含义: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近似的人结成的关

系。(教材P261)

二、群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教材P261-262)

1.空间因素

2.时间因素

3.外貌因素

4.情感因素

5.需求因素

6.个性因素

§2.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广泛性、互益性、短暂性、坦诚性

二、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

1.吸引接近规律

2.趋同离异规律

3.互需互酬规律

4.交往深化规律

5.交互中和规律

§3.人际关系的测量及改善技巧

一、社会测量法

1.人际关系结构图

2.人际关系矩阵表

3.人际关系计算公式:

M(选择人数)

P(受欢迎或排斥程度)=———————---X100%

N(群体总人数)-1

二、行为测量法

霍尔的距离指标:

1.亲密区(45cm以内)

2.熟人区(45cm--120cm)

3.社交区(120cm--360cm)

4.公众区(360cm以上)

三、参照测量法

四、相关测量法

五、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

1.对人热情、感兴趣

2.多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利益

3.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心理上、角色上、话题上、礼仪上

4.经常保持联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一、领导、领导者和领导行为

1、领导----以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中目标的行为过程。(教材P231)

其包括三方面含义: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动过程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

领导的目的在于达到群体或组织的特定目标

2、领导者----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者,简而言之,领导者就是实现

领导行为的人。其内涵包括“权、责、服务”

权力是领导者的基本特征。领导者的权力是法定的,与职位相连

责任是领导者的根本属性。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服务是领导者的实质内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1页“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3、领导行为----指领导者致力于实现某一目标的行为。领导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具有人类

一般行为的共同性质,即意志性、目的性、组织利益性。

二、领导的类型:

1.专制式领导:来源于人性X理论,以自我的能力、经验、判断等来指挥,组织内成员唯命是从,缺乏

工作热情。

2.民主式领导:基于人性Y理论,重视群体,给部下相当的工作自由。

3.放任式领导:实行无政府管理,其结果导致决策无中心,管理松散,工作效率不高。

三、领导的功能:(教材P232-233)

组织功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信息,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

激励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

角色功能:人际关系角色、情报性角色、决策者角色

常用的领导激励方式有

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奖惩激励、信任激励、任务激励、行为激励、参与激励、关怀激励四、领导理论:(教材P233-248)

1.领导特性理论(20世纪30年代开始):传统特性理论、现代特性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20世纪40年代开始):领导行为四分图、管理方格理论、PC领导行为理论

3.领导情境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菲德勒权变模型、豪斯通路—目标理论、卡门生命周期理论

4.当代领导有效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魅力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社会认知资源理论

领导替代理论、内隐领导理论

五、领导者的影响力:通常讲领导者的威信、信誉

1、影响力——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感染力、号召力和支配力。一般分为

权利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

传统因素(观念性因素)——服从心理

职位因素(社会性因素)——敬畏心理

资历因素(历史性因素)——敬重心理

非权利性影响力——又称自然性影响力

品格因素(本质性因素)——敬爱心理

才能因素(实践性因素)——敬佩心理

知识因素(科学性因素)——信任心理

感情因素(精神性因素)——融洽心理

2、领导者树立威信的策略和方法(教材P253-254)

正确对待权力和威信的关系,做到有权有威,相辅相成

加强自身修养,发挥非权力因素对领导者威信形成的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领导者与员工之间水平距与情感距的关系

六、领导素质与干部选拔

1.领导者的素质

政治素质——政治方向、理论水平、事业心责任感

道德素质——高尚情操、作风正派、言行一致

知识素质——科学文化、专业知识

能力素质——指挥、决策、组织、协调

身体素质——健康、自信、思维灵活

心理素质——意志坚强、积极自我意识

2.领导群体的素质:

年龄结构——知觉、记忆、比较判断、动作反应速度

知识结构——学历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

智能结构——学习、研究、思维、表达、组织、创造

素质结构——技术、人文、观念

专业结构——管理专业、工业技术、行为科学

3.领导干部选拔方法(教材P274-280)

360°反馈评价

评价中心技术:文件筐技术、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面试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一、什么是组织?

1、传统的观点:为了达成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分工协作和等级、权力与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

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2、现代的观点:强调组织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把组织与环境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即所谓开放的社会技

术系统。

3、广义的观点: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形成的系统,包括各种物理机构、生物组织、机

体组织、动物群体组织及由人构成的各种组织等。

4、管理心理学组织的含义:(教材P285)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相互依赖、彼此协作而形成的机构

或团体。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类型

1、构成要素:无形要素:共同的目的、自愿效力、坚强的信念、协调一致

有形要素:达成目标的实施工作

确保实施工作的工作人员

必备的物质条件

确定一定的组织环境或人——境环境

2、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教材P288-289)

直线式、直线参谋式、职能参谋式、矩阵式、事业部式

三、组织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官僚制度理论

2、现代组织理论

行为学的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西蒙的决策组织理论系统的组织理论

四、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1、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教材P319-321)

1)生产技术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进步

3)顾客需求的变化

4)价值创造的新趋势

2、组织发展的基本模式:(教材P328-329)

1)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层次

2)实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

3)实施兼并与收购

4)调整核心业务,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3、组织发展形式:

1)以人员为中心:敏感性训练、方格训练等

2)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工作再设计(教材P92-94)、目标管理、自治工作群体

3)以福利为中心:终身雇佣制、特殊福利待遇、组织各种“会”

4)以思想工作方法:

五、组织修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五项修炼的具体内容:

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教材P135-136)

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sharedvision)

团队学习(Teamlearning)

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

商学院沈伟晔

2009.12

自考管理心理学历年试卷 答案00163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A )1-40 A.管理B.领导C.协调D.沟通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1-60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 A )1-59 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 4.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2-77 A.韦伯B.梅奥C.马斯洛D.摩尔斯 5.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都存在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职能是( C )2-68 A.技术B.商业C.管理D.财务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 A )2-70 A.人际关系理论B.社会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本管理理论 7.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是( B )3-80 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 8.人们认为外交官应该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演员应该“喜形于色”,这是( D )3-88 A.自我知觉B.首因效应C.人际知觉D.角色知觉 9.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指的是( B )3-93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现象 10.关于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智力多元论学说代表人物是( D )4-100 A.斯皮尔曼B.塞斯登C.基尔福特D.加德纳 11.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临界状态的IQ分布在( B )4-101 A.70以下B.70~79C.80~120 D.120以上 12.气质和工作应进行合理匹配,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等需要有表达、活动与组织能力工作的气质类型是( A )4-110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1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职位升迁等因素归为( C )5-130

00163管理心理学

绪论 1、管理:是提高企业生产力与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2、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3、管理的职能包括: 1?管理的总职能 2?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管理传统职能与管理的现代职能) 管理的传统职能:(1)计划(2)组织(3)指挥(4)控制(5)协调. 管理的现代职能:(1)信息(2)决策(3)激励(4)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 4、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个来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5、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应过程。)包括:(1)认识过程(2)情绪与情感过程 6、人的个性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特点:(1)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与发展的产物(2)有主观和能动的特点(3)不断变化发展与受社会制约性的特点(4)人的心理活动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特点 & 有效管理的心理依据与原则:(1)社会认知原则(2)心向一致(目标管理)原则(3)心理动力性(激励)原则(4)信息沟通原则(5)人际关系协调的则(6)心理健康与平衡协调的原则 9、平衡与协调心理健康的原则:(1)认知改组(2)理顺关系(3)情绪调节(4)认知调节(5)人际调节 管理心里学的重要目的:(1)提高生产效率,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2)提高职工素质,强化企业组织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社会心理气氛建设为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推动社会政治文明与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0、管理心理学的内容:(1)总论(2)个体心理(3)团体心理与行为(4)组织心理与行为(5)领导心理与行为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2)团体心理 (3)组织心理(4)领导心理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2)观察法(3)问卷法和测验法(4)个案研究法(5)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分析法(6)经验总结法 二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3、韦伯的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4、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管理原则 5、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1)收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总结经验来替代传统的单凭经验的方法(2)科学地选择并教育训练和培养工人(3)培养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合作精神上下协作按章办事(4)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之间进行明确的适当的分工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6、管理心理学产生的阶段与特点:(1)工作物理环境实验(2)职工福利措施实验(3)态度和意见调查(4)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7、管理心理学的发展:(1)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2)同企业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3)企业中的非正式团体与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4)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的研究(5)领导方式的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学派:(1)社会系统学派(2)系统管理学派(3)决策理论学派(4)经验主义学派(5)权变理论学派(6)系统工程学派

管理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要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五项综合标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适应性),按照标准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员工。 其次,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确定员工心理不健康的程度。 最后,对不同的心理健康症状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与行为矫正方式。对于因压力、应激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应对策略是问题解决法与情绪调节法;对于因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法,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是指运用一定的心理诱导的策略和方法使受挫者在别人的引导下发挥内在潜力,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明确前进方向、排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心理疏导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为找寻诱发心理健康的诱因层面(内、外诱因);二为确定心理健康引起的心理反应的层面(表现层面);三为探寻认知根源的层面(深层的认知,归因层面)。 心理疏导的原则是优化员工的心理防卫机制。 管理并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企业通过建立心理课堂等方式,开展多方位的心理健康宣传,可以增强员工对于心理服务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可以包括压力管理、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生活关系、家庭与婚姻、亲子关系等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企业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可以丰富员工的头脑、开拓员工的视野,并建立起较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思维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

管理心理学(00163)历年简答题汇总

1.简述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答:人的意志行动有以下四个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2.简述人的气质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答: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有重要意义。(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3.简述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答: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1 )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技术与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与发展;(4)鼓励员工参与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 4.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 答:促使组织变革的起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1)组织变革的外在压力:①社会政治压力;②技术进步压力;③市场压力(2)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①企业战略;②组织成员特征;③组织成长。5.简述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 答:选拔领导人才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1)以貌取人;(2)强调经验、学历或性别,忽视态度和信念;(3)凭直觉仓促做出判断;(4)任人唯熟,任人唯亲;(5)从众效应。6.试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理论 应注意的事项。 答: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 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 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 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 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 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 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 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 用。(1) 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 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 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 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 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 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 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 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 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2) 注意强 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 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 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 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 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 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 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3) 因人 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 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 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 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 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 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4) 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 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 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员工了解 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 结果,既可使员工得到鼓励,增强信 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 因,修正行为。 7.联系实际说明CIS战略系统与组 织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CIS战略系 统设计导入的步骤与环节。 答:(1)CIS设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 重要内容:①CIS设计制定了目标组 织文化模式;②CIS的内部实施过 程是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③CIS 的对外实施是组织文化辐射作用的 体现。 (2)CIS设计与导入的步骤:①提 出CIS计划。这是导入CIS的前提, 无论是谁(企业领导者、企业顾问或 其它人士)提出,最终都要使得企业 最高领导者对CIS有所了解并对企业 内外环境有正确的认识。②调査与 分析。通过调査研究,找到企业问题 的关键所在,是成功实施CIS的保证。 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现状和企业形 象两方面。③确定企业理念。在 分析调查结果以后,立足企业历史、 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 目标、哲学、宗旨、精神、道德、 作风等。④行为与视觉设计。在 企业理念指导下,设计相应企业行为 识别要素与视觉识别要素。⑤发布 CIS。就是将已制订成熟的CIS方案 向内部员工、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 开。⑥CIS实施。如果不能坚决地 贯彻实施,再好的CIS方案和计划也 无济于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在 于企业领导者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 否自觉从我做起。 8.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包括 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 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 相结合的原则。 9.简述需要的定义及特征。 答: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有 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满 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 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 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二、 需要的特征:(1)需要内容与对象 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需要与个体 生存发展的相关性。(3)人类需要 的共性与个别差异性。(4)人类需要 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0.简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答:(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2) 相似性与同质。(3)需要、性格、气 质的互补作用。(4)能力与专长。(5) 仪表。 1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直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 理过程,对同一知觉对象,人的解释是不同的。(社会知觉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在学习之后立即开 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逐渐变慢。 5.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 关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6.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 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7.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 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8.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 其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9.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 10.情绪劳动: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

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 1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 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12.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 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包括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13.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 与接受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等的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管理心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心理规律。 2)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 3)研究目的是促进组织的目标实现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计划。中心课题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测定各种工作物质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

(9046)《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046)《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填空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包括(),(),()和(); 2、管理心理学产生的起点是由“工业社会心理学之父”梅奥教授主持的(); 3、管理心理学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及(); 4、需要按照诱因可以划分为()和();按照发生学来源可以划分为()和() 5、动机的特性包括(),(),()和() 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强化分为()和()。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和()。 8、态度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和()。 9、决定和影响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及()。 参考答案: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具体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 2、管理心理学产生的起点是由"工业社会心理学之父”梅奥教授主持的(霍桑实验); 3、管理心理学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投射法); 4、需要按照诱因可以划分为(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按照发生学来源可以划分为(本能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5、动机的特性包括(支配性),(维持性),(自我调节性)和(内隐性); 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强化分为(正强性)、(负强性);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模拟试卷九 00163 管理心理学

★模拟试卷(九) 第Ⅰ部分选择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经济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A】 A.X理论B.Y理论C.人际关系理论D.权变理论 2.1933年提出人际关系学说的是美国心理学家【C】 A.闵斯特伯格B.黎维特C.梅奥D.勒温 3.认为每一个工厂都有“三个行动原则”或称“三个有机系统”的是【D】A.罗伯特·欧文B.巴贝奇C.亚当·斯密D.尤尔 4.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是【B】 A.恩格斯B.马克思C.欧文D.伏尔泰 5.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属于【B】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登门槛效应D.哈罗效应 6.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属于【C】 A.首因效应B.印象扩散效应C.心理定势现象D.制约现象 7.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了能力的【A】 A.二因素学说B.群因素学说C。三维结构学说D.智力多元论 8.将能力分为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划分标准是【B】 A.能力的倾向B.能力的创造性程度C.心智能力功能差异D.能力测验9.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理论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B】 A.马斯洛B.奥德弗C.赫茨伯格D.麦克莱兰 10.弗鲁姆提出的激励公式M=f(E·V)中,表述不正确的是【D】 A.M代表激励力量B.V代表目标效价C.E代表期望值D.效价低,则激励力量大11.EAP起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初的对象是【C】 A.工人B.农民C.二战老兵D.知识分子12.下列关于工作团体与工作团队之间区别的说法有误的是【B】 A.前者是信息共享强调个人目标,后者是团队绩效与团体目标B.在相互协调性上,前者高度协调,后者差C.前者强调个体化责任,后者有个体化与团队两种责任D.前者是随机与不同的,后者是相互补充的技能 13.由10~15人组成,成员问工作业绩相关或相互依赖性,承担了以前由主管承担责任的团体是【D】 A.问题解决团队B.交叉功能团队C.虚拟团队D.自我管理团队 14.在大庭广众面前,当众上台讲演或当众表演节目等,常常表现出的不自在现象,这种现象属于【C】 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惰化现象15.如果团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成【A】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系D.不一定 16.员工对工作的期望与实际工作状况之间的差异越小,满意度【A】 A.越高B.越低C.不相关D.不变17.“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属于哪种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A】 A.事业部式组织结构B.职能式组织结构C.矩阵式组织结构D.直线职能式

2018年10月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订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称为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 A.团队配合 B.人际关系 C.组织结构 D.管理理论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辩,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 调查研究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句话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管理问题 B.生产问题 C. 人性问题 D.人事问题 5.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是 A.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B.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C.态度和意见调查 D.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泰勒 B.梅奥 C.马斯洛 D.洛斯奇 7. 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 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归因 8.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 A.一般知觉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9.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 A. 凯利 B.海德 C.武德沃斯D.威廉.詹姆斯 10.智力属于

全国20174月和10月自学考试00163管理心理学试题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三.简答题 36.简述韦伯“理想机构组织模式”的主要管理理念 (1)明确的职能分工; (2)明确的等级制度、职位阶层; (3)明确的法律与规章条例; (4)不讲人情,排除感情干扰; (5)资源控制,提高效率; (6)组织职务按标准选拔聘任,支薪用人; (7)规范书面文件,处理业务; 37.人的气质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 (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互补,协调关系 (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 (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 38.简述强化管理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应以正强化为主。 (2)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 (3)注意强化的时效性。 (4)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 (5)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 39.简述团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1)冒险迁移与保守倾向; (2)团体思维(小团体意识) 40.合理的领导素质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 (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

(4)心理结构。 四.论述题 41.试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空间距离和交往频率; (2)相似性因素; (3)互补性因素; (4)能力与专长的因素; (5)仪表 42.试述激励机制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激励的原则 从宏观和微观管理来看,激励应遵循以下原则: (1)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2)因人而异的原则; (3)奖惩幅度大小适应的原则; (4)公平性与效益结合的原则; (5)奖励的导向性原则。 2.激励的具体方法: (1)内在激励方式 (2)外在激励方式: ①直接的薪酬; ②间接的薪酬; ③非财务的酬赏 五、案例分析 案例:某企业领导在实施于理的过程中.与下属之间常保特一定的距离,很少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日常决策中,独揽大权,下属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只能唯命是从,奉命行事.在日常事务中,命令、惩罚多于称赞与奖励。 问题: ( l )该领导的领导方式属于哪种类型? 专制型 ( 2 )如何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

管理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B)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管理心理学(b)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管理心理学,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管理心理学,作业,考,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管理心理学试卷(作业考核线下)b卷(共2页)

总分题号得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典型气质类型有哪些?其行为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经验谈谈如何根据组织成员的气质差异做好管理工作。(20分) 答:典型气质类型: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各类型特点 1.多血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典型表现:多血质又称活泼型,敏捷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在集体中精神愉快,朝气蓬勃,愿意从事合符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兴趣广泛,但情感易变,如果事业上不顺利,热情可能消失,其速度与投身事业一样迅速。从事多样化的工作往往成绩卓越。合适的职业: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演员、市场调查员、监督员等等。2.胆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控制力弱;反应快但不灵活。心理特点: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典型表现: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现;在克服困难上有不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9046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9046】 1、论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对我们的管理实践有哪些有益的启发?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因素叫做保健因素;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管理实践的启发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该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的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 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适才适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2、如何应对压力和应激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答:要降低员工的压力感,可以从组织和个体两方面着手进行:(1)组织方面 的管理策略:1)合理地进行人事配置;2)对职工进行工作培训和技术指导;3)加强群体建设,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4)对职工开展心理辅导。(2)个体方面的对策:1)承认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2)正确看待压力对人的影响;3)合理地分配时间;4)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正视现实、合理宣泄、自我放松。 正确对待应激:(1)正确看待应激对人的影响;(2)培养自己应对应激的技能;(3)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4)求助心理医生。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有哪些?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答: 正式群体是组织明文规定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自发性; 二是有较强的凝集力; 三是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四是有自然形成的"头面”人物; 五是有较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 六是有强烈的群体意识; 七是有较大的随意发生性。 为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于无害于组织发展的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管理者不必干预,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他们的活动纳入组织的目标,并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某些

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0个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 组织形象战略:所谓组织形象战略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性质,通常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商品经营之道”。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 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竞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 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它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如电报、电话等。 信息沟通:所谓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过程。 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集体主义自决:所谓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后所作出行为反应。 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从众行为: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顺从行为:所谓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正式群体:所谓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 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无名目,却实际存在的群体。 防卫型非正式群体:所谓防卫型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其成员因面临共同的危机或威而走到一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进取型非正式群体:所谓进取型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其成员采取有效的积极行动,主要靠自己的才华,能力与团结精神等去努力打破不合理与不公平的特权现象,或者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

1. (2分)跨国公司有很多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 A. 多元化 ? B. 风险性 ? C. 整合性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2. (2分)领导者本身的(),决定了他们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树立威信,其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 A. 文化水平 ? B. 个性特点 ? C. 素质差异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3. (2分)领导者试图依靠与群众保持一定距离的做法,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保持自己高高在上,叫做()。 ? A. 收买威信 ? B. 职业威信 ? C. 距离威信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2分)解冻是指()个人或群体去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或消除对旧态度或行为的支持。 ? A. 号召 ? B. 命令 ? C. 刺激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5. (2分)谁能掌握()管理的这一真谛,谁就能在实践中取得胜利。 ? A. 以人为本 ? B. 效益第一 ? C. 信息第一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6. (2分)在企业中要建立()的管理制度。 ? A. 以质量为中心 ? B. 以人为中心

? C. 以制度为中心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2分)()是领导者权责统一的基础。 ? A. 职位 ? B. 决策 ? C. 服务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8. (2分)生理需要是属于最底层次的人类的()需要。 ? A. 健康 ? B. 发展 ? C. 基本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作业题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9. (2分)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协调两人以上的活动或力量的()。 ? A. 合作体系

00163自考管理心理学试卷(答案全面)

自考课程综合测验 管理心理学 试卷 (课程代码 00163 ) 一、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1小题,总共22分) 1.有效管理的心里依据原则是( ) A.认知原则 B.一致原则 C.心理动力 D.沟通原则 E.人际关系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常有(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个案研究 E.经验总结法 3.知觉的基本特征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经常性 4.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是( )。 A.兴趣差异 B.态度 C.动机 D.经验 E.心理走势 5.归因理论研究的内容是( )。 A.社会行为成败归因 B.社会推论问题 C.期望与预测行为研究 6.社会知觉的主要效应是( )。 A.首目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名人效应 E.心理定势 7.社会知觉的应用,主要指会影响到( )。 A.人事任用及面试 B.绩效评估 C.对努力程度评估 D.职工忠诚度 8.人的能力一般有( )。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实际能力 D.潜在能力 E.创造能力 9.人尽其才,量才任用,主要是应注重( ) A.实际工作能力 B.摆正文凭与才能的关系 C.注意智力 D.给员工一定自主性 10.气质的定义是( ) A.人出生就具有的个性 B.动力性特点表现为认识等非动机性 C.稳定的个性 11.性格机能类型一般是按( )分类的。 A.理智优势 B.情绪优势 C.意志优势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总共20分) 12. 管理心理学: 13.社会知觉: 14.归因: 15.晕轮效应: 三、填空(每小题6分,共4小题,总共24分) 16.人性假设常规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17.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___________心理、____________心理、____________心理和 ______________心理。 18.社会知觉的分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9.归因偏差一般有____________归因偏差、___________归因偏差、___________归因偏差 和__________等其他归因偏差。 四、问答题(每小题9分,共2小题,总共18分) 20.归因原理对激发人的成就动机,促进人们继续努力的行为,由主要作用。试举例说明有哪些影响? 年级 班级 准考证号 姓名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9046)《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填空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包括(),(),()和(); 2、管理心理学产生的起点是由“工业社会心理学之父”梅奥教授主持的(); 3、管理心理学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及(); 4、需要按照诱因可以划分为()和();按照发生学来源可以划分为()和() 5、动机的特性包括(),(),()和() 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强化分为()和()。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和()。 8、态度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和()。 9、决定和影响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及()。 参考答案: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具体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和(领导心理); 2、管理心理学产生的起点是由"工业社会心理学之父”梅奥教授主持的(霍桑实验); 3、管理心理学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投射法); 4、需要按照诱因可以划分为(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按照发生学来源可以划分为(本能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5、动机的特性包括(支配性),(维持性),(自我调节性)和(内隐性); 6、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强化分为(正强性)、(负强性);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8、态度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态度的认识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和(态度的意向成分); 9、决定和影响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新知识的接收和积累),(个体和团体的关系)以及(人格特征)。 1:[论述题]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2、简述需要这种心理状态的特征。 3、动机有哪些主要功能?影响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请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5、简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对我们的管理实践有哪些有益的启发? 6、简述公平理论及其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7、简述态度的性质,影响态度转变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8、经济学家与行为科学家在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措施上有哪些不同? 9、论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改变人的态度。 参考答案: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P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