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统计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统计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1.统计的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和统计学

2.统计活动:指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并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的活动过程。

3.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4.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5.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6.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7.标志和指标:

主要区别: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二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②标志中的数量标志是可以用数值表示,而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量表示的。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联系:①有些统计指标是在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基础上直接汇总得到的;②在一定条件下,指标和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8.数量变量还可以细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的取值是有限的,连续变量的取值是无限的。

9.定类(名类)尺度:按照它可对研究客体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按照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将其划分,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

10.定序尺度(顺序):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序列的一种尺度

11.定距尺度(区间):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12.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种除

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13.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

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

统计报表: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住逐级填报。

14.数据分组的关键:选择分组标志;划分各组界限

15.

统计学期末复习-公式汇总

统计报表 专门调查 普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重点调查 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 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为 全面调查 非 全面调查 一次性调查 经 常性调查 统计学复习 第一章 1.“统计”的三个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工作与工作成果的关系; 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3.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4.统计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5.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区分: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是总体,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成了总体单位。) 6.标志: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A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如:性别、职业、血型色彩 B 数量标志—标志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指标名称体现事物质的规定性,指标数值体现事物量的规定性 第二章 1.统计调查种类 2.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六项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 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格;(调查什么)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6)选择调查方法。

统计学期末以及考研复习知识点内容详细

统计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今天,“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 ⒈统计工作: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活动。 ⒉统计数据:统计工作的成果。 ⒊统计学: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如数理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经 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等。 统计三个含义的关系十分密切:统计工作与统计数据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2、第一部统计学著作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的《政治算 术》(1690)一书。 3、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4、统计工作全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的基本方法 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整理、分析)、归纳推断法(分析) 6、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区别:首先,数学研究抽象的数,统计学则研究具体事物的数量; 其次,数学使用纯粹的演绎方法,而统计学则使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逻辑方法。

(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凡涉及处理实质性数据的学科都要以统计方法为工具。可以说,统计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 第二章调查与整理 1、目前,数据的计量尺度由粗略(低级)到精确(高级)分为四个层次,即列名尺度、顺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1.列名尺度: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例如,人按性别分为男、女,……。该尺度的数据不能比较大小、优 劣。 2.顺序尺度: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例如,考试成绩可分为优、良、中、……。该尺度的数据能比较优劣,不能进行数学运算。 3.定距尺度: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较精确地定量测度。 如考试成绩的95 分、86 分、……;天气温度的50C、00C、-50C、……。该尺度的“0”表示一个水平。该尺度的数据能 进行加、减运算。 4.定比尺度:用来表明数值中存在绝对零点状况下数量特征的描述尺度。例如,企业利润、产品数量等。该尺度的“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该尺度的数据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数据的类型 1.定性数据。也称品质数据,由列名尺度或顺序尺度计量形成,说明事物品质特征,通常用文字描述。

统计学考试要点整理

2010级3班整理生物统计学基础知识整理 生物统计学整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本文档仅供参考,仍有不足,有许多名词没有交待,需自己补充。本资料与课本,课后习题册搭配使用效果更好,有疑问联系大正 1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 论的科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它是应用数理统计的 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 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2总体:统计学研究的全部对象叫做总体,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4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5样本含量:样本内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 6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7连续性数据:与某种标准做比较所得到的数据称为连续型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8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称为离散型数据 9变量的方法:对连续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通常称为变量的方法 10属性的方法:对离散型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11对于数据的变异程度,经常使用的度量方法有三中,1 范围或称为极差 2 平均离差 3 标准离差或称为标准差 12概率论:研究偶然现象本身规律性的科学 13统计学:基于实际观测结果,利用概率论得出的规律,揭示偶然性中所寄寓的必然性 的科学 14随机实验:在我们做第一次观测时,并不能准确得知下一次的结果,这样的实验叫做随机实验 随机误差:试验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控制的随机因素所引起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偏差,称之为随机误差。 15基本事件:试验的每一最基本结果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

2.什么叫总体?什么叫样本?为什么要抽样?怎样抽样? 1)总体:统计学研究的全部对象叫做总体,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2)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3)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称为抽样,抽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样本的 研究,推断其总体。生物统计学中往往总体数目是无限个,为方便研究总 体特征需要抽样。 4)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必须都一样,不能带有偏见,我们得到的样本应该是该市总体的一部分,需要进行随机 抽样。随机抽样的方法很多,例如抽签,拈阄等。最好方法是使用随机数 字表进行抽样。 5)随即数字表抽样步骤:第一步,闭上眼睛用铅笔在随机数字表上任意 点上一点,假若点到奇数,就用第一页表;假若点到偶数,就用第二页表。 第二步,在选定的那一页上,在点一次,决定从那个字开始。决定开始以 后进行读书(例如,总体有 4728 个个体,那就四位数字为一节读下去,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

2015秋季学期《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 某厂4月份产量与1月份产量相比增长了10%,若已知4月份产量为1000,那么1月份的产量为(A )。 A.909.09 B.976.45 C.968.73 D.1032.28 2.以下各项属于品质标志的有(B )。 A.工龄 B.健康状况 C.工资水平 D.劳动时间利用率 3.连续变量( C)。 A.表现形式为整数 B.取值可一一列举 C.取值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 D.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 4.了解某公司职工文化程度情况,总体单位是( B)。 A.该公司全体职工 B.该公司每一位职工 C.该公司全体职工文化程度 D.该公司每一位职工文化程度 5.在某市工业设备普查中,调查单位是(D )。 A. 该市每一家工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工业设备 C.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D. 某公司新推出了一种饮料产品,欲了解该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公司派人到各商 场、超市随机调查了200 名顾客。该公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C )。 A. 直接观察法 B. 报告法 C. 访问调查法 D.很难判断 7.企业要对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实行严格把关,那么,在质量检验时最合适采用的调 查组织方式是( D)。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8. 统计资料按数量标志分组后,处于每组两端的数值叫(C )。 A. 组距

C. 组限 D. 组中值 9.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是(A )。 A.选择分组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区分事物的性质 D.对分组资料再分组 10. 在分组的情况下,总体平均指标数值的大小(C )。 A. 只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与各组单位数无关 B. 只受各组单位数的影响,与各组变量值水平无关 C. 既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又与各组次数有关 D. 既不受各组变量值水平的影响,也部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1. 在组距数列中,用组中值作为计算算术平均数直接依据的假定条件是(D )。 A. 各组次数必须相等 B. 各组必须是闭口组 C. 总体各单位变量值水平相等 D. 总体各单位变量值水平在各组内呈均匀分布 12. 标志变异指标反映了总体各单位变量值分布的(B )。 A. 集中趋势 B. 离散趋势 C. 变动趋势 D. 长期趋势 13. 抽样误差( D)。 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 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C. 可以避免, 但不可以控制 D. 不能避免, 但可以控制 14.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估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C )。 A. 实际误差 B. 可能误差范围 C. 平均差异程度 D. 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15.凡是用来反映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被称为( C)。 A. 增(减)量 B. 增加速度 C. 广义指数 D. 狭义指数 16.用来反映个别事物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称为( C)。 A. 总指数 B. 类指数 C. 个体指数 D. 平均指数 17.在综合指数的变形中,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所用权数是(D )。

生物统计学重要知识点

生物统计学重要知识点 (说明:下列知识点为考试内容,没涉及的不需要复习。注意加粗的部分为重中之重,一定要弄懂。大家要进行有条理性的复习,望大家考出好成绩!) 第一章概论(容易出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1、生物统计学的目的、内容、作用及三个发展阶段 2、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3、会解释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变量、参数、统计数、效应和互作 4、会区分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与错误以及产生的原因 5、会区分准确度和精确度 第二章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容易出填空和名词解释) 1、随机抽样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2、能看懂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会计算全距、组数、组距、组限和组中值 3、会求平均数(算数、加权和几何)、中位数、众数,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 4、会求极差、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理解标准差的性质 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选择、填空和计算) 1、理解事件、频率及概率,事件的相互关系,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的运用 2、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特点和大数定律 3、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和标准分布图像特征,会计算概率值 4、理解分位数的概念,弄清什么时候用单尾,什么时候用双尾 5、样本平均数差数的分布 第四章统计推断(计算) 1、无效假设和备择假设、显著水平、双尾检验和单尾检验、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会根据 小概率原理做出是否接受无效假设的判断 2、总体方差已知和未知情况下如何进行U检验 3、一个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例4.5) 成组数据平均数比较的t检验(例4.6和4.7) 4、一个样本频率的假设检验(例4.11),知道连续性矫正 5、参数的区间估计(置信区间)和点估计

统计学重点

简答 1、抽样框是包含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框架。主要有三种形式:名单抽样框;区域抽样框;时间表抽样框。 2、样本估计量的标准差定义为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的平方为抽样方差;一定概率下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 3、必要抽样数目因素影响(1)总体方差(或总体标准差)(2)允许误差范围(3)置信度(4)抽样方法(5)抽样组织形式 4、估计量:样本指标又称样本统计量与或估计量。 标准为: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点估计常用的方法有哪两种?其基本思想是什么?一是矩估计法。其基本思想是:由于样本来源于总体,样本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矩,而且由大数定律可知,样本矩依概率收敛与总体矩。因此,只要总体x的k阶原点矩存在,就可用样本矩作为相应总体矩的估计量,用样本矩的函数作为总体矩的函数的估计量。 二是极大似然估计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总体分不函数形式已知,但又未知参数,未知参数可以取很多值,在未知参数的一切可能取值中选一个使样本观测值出现的概率为最大的参数作为估计量。 6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都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7,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答: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量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8数据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其中定类是分类数据,定序是顺序数据,定距和定比是数值型数据。 常用的调查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9.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它是通过检验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影响。表面上看,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同,但本质上他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等。10,一组数据的分布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太。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项某一中心靠拢的倾向,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数据的离散程度反映了各变量值远离其中新的程度,数据的偏态和峰太是测度数据分布形状的两个重要指标。, 11离散系数是用来对两组数据的差异程度进行相对比较的。因为在比较相关的.两组数据的差异时,方差和标准差是以均值为中心计算的,因而有时直接比较方差是不准确的,需要剔除均值大小不等的影响,计算并比较离散系数。他是从相对的角度观察差异和离散系数的,在比较相关事务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1、确定目的和任务;2、确定对象和单位;3、确定内容,拟定调查表;4、确定时间和期限;5、确定方法;6、确定组织和计划。 2.统计调查误差哪有几种?如何防止或尽量减少调查误差?答:统计调查误差有两种,一种是登记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防止和减少登记误差,应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并抓好调查方案的实施工作,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防止代表性误差,关键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中应加强选取单位前的研究,在抽样调查中则要严格遵守随机抽样原则,以便选出的调查单位对总体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3.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如何设置?为 什么? 答: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重叠设置。因为连续型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以取无限个数值,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如果组限不重叠设置,就会使一部分变量值无阻可归。 4.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 答: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的起点,是实行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是计算其它形式的统计指标的基础。 5.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有何区别? 答:总体单位总量是指总体中单位数的总和,总体标志总量是总体各单位某项指标值之和,二者是从同一总体的俩个方面来看的,它们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但二者的地位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和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指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属于总体单位的个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属于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为总体标志总量。 6.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答:1、时期指标数值可以连续计数,即通过连续登记获得数据,每个数据都说明了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即每隔一定时间登记一次,每个数据都表示现象在某一时点上达到的水平。2、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说明较长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量;时点指标数值一般相加后没意义。3、同类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7.平均指标有何作用? 答:平均指标的作用有:1、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的一般水平;2、可以对比某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3、可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总体: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样本:是指在全及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的那部分单位所构成的集合体。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平均数,它的基本计算形式是用总体的单位总数去除总体的标志总量。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计算的,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叫倒数平均数。 简单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复合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多层次分组。 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表明总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相对指标,也叫比重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 类型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分层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按某个主要标志进行分组(或分类),再按随机原则从各组(类)中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 机械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本单位的抽样组织方式。 综合指数: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为观察某个因素指标的变动情况,将其他因素指标固定下来计算出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平均指数:平均指数法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来计算总指数,根据选用的权数不同,平均指数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法,加权调和平均法,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法。 相关关系:是指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在数量变化上受随机因素的影响,非确定性的相互依存关系。 回归分析: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但现象之间的一般关系值,可以通过函数关系的近似表达式来反映,这种表达式根据相关现象的实际对应资料,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这类数学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的活动过程。 统计指数:广义指数泛指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比较指标,及用来表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实际与计划对比变动情况的相对数。狭义指数仅指反应不能直接想家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它对总体单位不做任何分类排队,而是直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来组成样本的抽样组织方式。 季节分析的含义:是指某些现象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一年之内比较有规律的变动。 总量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是指说明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来求得,其结果表现为相对数,故也将相对指标称为相对数。 平均指标: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性水平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 1计算运用总量指标的原则。 (1)在计算实物指标时,应注意现象的同类性 (2)统计总量指标时要有明确的统计含义和合理的统计方法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 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计算部分全用红色标注了!其他红色的是我的推断,可能出什么题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是重点!都要背和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和指标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应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确定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情况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 (2)收集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有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整理与分析

描述统计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推断统计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4)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对于已经公布的统计资料需要加以积累,同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结合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和利用。 五、统计总体的特点 (1)大量性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2)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3)变异性 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六、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 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要经过汇总才能取得。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P11 1.3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答:①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其结果均表现为类别,因此统称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用数值来表现,因此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②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数据则是在实验室中控制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③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通常是在不同的空间获得的,用于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P40 2.2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非概率抽样? 答:概率抽样的特点: ①抽样时是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②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③当用样本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 非概率抽样的特点: 操作简便,时效快,成本低,而且对于抽样中的统计学专业技术要求不高。 非概率抽样适合探索性的研究,调查的结果用于发现问题,为更深入的数量分析提供准备。同时也适合市场调查中的概念测试,如产品包装测试、广告测试等。 概率抽样适合调查的目标是用样本的调查结果对总体相应的参数进行估计,并计算估计的误差,得到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P109

统计学复习重点

1、统计学:是收集、汇总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2、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 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3、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4、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5、调查方案:是指导整个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等内容。 6、组距分组的几个步骤:一、确定组数二、确定组距三、确定组限和进行次数分配四、绘制统计图五、分析。) 7、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即频数密度=频数/组距,用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8、以组中值作为代表值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 9、描述统计的内容也包括频数分布、但主要是关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描述问题。 10、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从分布的角度看,众数是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众数,记为M。 1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心位置的一个代表值。当然,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也可以不存在;如果有多个高峰点,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有多个众数。

12、协方差的大小会受到计量单位和数据均值水平的影响,从而使不同相关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缺乏可比性。 13、时间系列:是反映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系列,也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14、用报告期水平减去基期水平,就等于增长量。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逐期增长量,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累计增长量。 15、报告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称为发展速度。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环比发展速度;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定基发展速度。 16、序时平均数也称为动态平均数,它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水平达到的一般水平。由于指标形式分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所以对其平均的方法存在差异性。 17、绝对数有时期数和时点数之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可加性。 18、几何平均法的应用条件是要求现象呈现均匀变动。如果现象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用几何平均法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将失去代表性。 19、累计法考虑各时期的发展状况,不只是受最初和最末两个极端值的影响。 20、移动平均法是趋势变动分析的一种较简单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通过扩大原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并按一定的间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 统计学原理例题分析 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参考答案:× 2. 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参考答案:√ 3. 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参考答案:√ 4. 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参考答案:√ 5. 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参考答案:√ 6. 我国目前基本的统计调查方法是统计报表、抽样调查和普查。() 参考答案:√ 7.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参考答案:× 8. 按数量标志分组,各组的变量值能准确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性质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 9. 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的上限应低于最大变量值。() 参考答案:× 10.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别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参考答案:× 11. 离散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参考答案:√ 12. 对于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参考答案:× 13. 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参考答案:√ 14. 样本容量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的样本个数。() 参考答案:× 15. 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唯一的。() 参考答案:× 16. 产量增加,则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属于函数关系。() 参考答案:× 17. 在直线回归方程Y=a +bx中,b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参考答案:√ 18. 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γ都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参考答案:× 19. 平均指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参考答案:× 20.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完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了。() 参考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 参考答案:B 2.某地区有15家生产同种产品的工厂,要研究它们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A.每一个工厂B.每一件产品 C.所有15家工厂D.每个工厂的产品 参考答案:B

统计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1.统计的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和统计学 2.统计活动:指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并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的活动过程。 3.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4.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5.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6.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7.标志和指标: 主要区别: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二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②标志中的数量标志是可以用数值表示,而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量表示的。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联系:①有些统计指标是在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基础上直接汇总得到的;②在一定条件下,指标和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8.数量变量还可以细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的取值是有限的,连续变量的取值是无限的。 9.定类(名类)尺度:按照它可对研究客体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按照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将其划分,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 10.定序尺度(顺序):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序列的一种尺度 11.定距尺度(区间):是一种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方法。 12.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种除

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有测量不同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方法。13.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 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 统计报表: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住逐级填报。 14.数据分组的关键:选择分组标志;划分各组界限 15.

统计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 第二章 ●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 1、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2、统计分析数据的方法分为:(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 3、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搜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4、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5、推断统计包括:(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 6、定性变量的特点: 只反映现象的属性特点,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定性变量包括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 ●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称分类变量。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 ●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顺序变量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 7、定量变量的特点: 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 ●数值型数据(定量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在统计学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 8、数据按获取的方法不同分为:(1)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 9、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 10、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 1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1)通过直接的调查或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2)别人调查的间接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这是数据的间接来源。 12、数据的直接来源:(1)统计调查(2)实验法 ●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 ●运用实验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生应当是随机的。 13、数据的间接来源:

keyuan统计学_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对象: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及通过数量方面反映的客观现象发展变化规律性。 统计工作:关于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使用全过程的活动总称。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数据收集,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发布,统计资料的整理,开发与应用。 ●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通过图表形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 推断统计: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方法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活对端总体的数量特征(部分→总体)。 ●数据类型:⑴定型(品质)数据:分类数据(eg购买商品支付方式,职业)、顺序数据(eg评价教育质量);定量:数值型数据(eg收入,年龄)⑵观测数据(eg电视收视率)、实验数据。都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⑶时间序列数据(又称动态数据,在不同时间或时点收集的数据)(eg就业人数逐年变化情况)、截面数据(又称静态数据,在相同时间下收集的数据,反映不同空间或主体在同一时间下的数量特征)、面板数据(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综合,有空间时间两个维度,综合反映不同时间空间的数据分布情况)。 ●总体N: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各单位。 样本:总体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样本单位必须取自同一总体。样本个数多少和样本量与抽样方法有关。样本抽取必排除主观因素影响,确保样本客观性代表性。 样本容量n:样本所包含的元素。 总体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总体均值μ总体方差σ方,总体标准差σ总体比例π。参数对应总体。 统计量: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样本均值x拔,样本方差s2样本标准差s样本比例p。统计量对应样本。 变量:说明总体或样本数量特征的属性。分类:⑴分类、顺序、数值型变量⑵连续型、离散型变量。 方便抽样:根据调查方便性,以无目标、随意的方式自行确定调查单位。

2018年【统计学原理】考试必备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计算题)(新)1

统计学原理复习(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计算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平均成绩 (4)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375.14 5 .5/==∑∑= x m m X (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325.14 3.5==∑∑=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50.291001345343538251515=?+?+?+?== ∑∑f xf X (件) 986.8) (2 =-= ∑∑f f X x σ(件) (2)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判断: 267.0366.9===X V σ甲 305.05 .29986.8===X V σ乙 因为0.305 >0.267 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4.某工厂有15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出50个工人作为样本,调查其月平均产量水平,得每人平均产量560件,标准差32.45 要求:(1)计算抽样平均误差(重复与不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