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历年真题整理 - 个人版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历年真题整理 - 个人版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历年真题整理 - 个人版

导论

文学理论:(导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以美的艺术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一章文学概念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第一章第一节)

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文学:(第一章第一节)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再现说与表现说:(第一章第一节)

再现是强调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表现是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第一章第一节)

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

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

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实用说与独立说:(第一章第一节)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客观说与体验说:(第一章第一节)

客观说:认为文学文本高于一切,它一旦产生,就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强调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如接受美学。

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第一章第二节)

广义文化包括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

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社会制度;

精神文化:指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狭义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文学的文化意义:(第一章第二节)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一张第三节)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

文学活动的审美特点:(第一章第三节)

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体验和经验:(第一章第四节)

经验是指人的生物或社会的阅历,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如经历了这件事,并有了相关的常识、知识,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还有一种是不但有过经历,而且还从中见出了深刻的意义和诗情,这里经验就变成体验了。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第一章第四节)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即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以及获得“童心”,对

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移情:(第一章第四节)

移情就是把“我”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向人一样的生命与情趣。

体验的特性:(第一章第四节)

1、情感的诗意化:作家的经历中所经历的某些人、事、景、物(对象),进入到他的情

感领域,他与这些人、事、景、物共同着生命,在沉思中进行了诗意的“处理”,并

时时拨动着他的情感的琴弦,甚至幻化为种种形象;

2、意义的深刻化:体验总是将主体自己与命运、遭遇联系,而且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

体会到的文化情感积淀出发,去探问、去升华、去深化,所以体验在产生新的情感

的同时,也产生深刻的意义;

3、感受的个性化:体验的东西是难忘的,是情感的起伏激荡,是意义的深刻领悟,那

么你体验中的感受必然受到你自己的出身、经历、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

性格、气质、能力等的“塑造”,而成为你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本:(第二章第一节)

一般来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第二章第一节)

1、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没有这种方式就不可能有

文学;

2、文学形象系统: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3、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

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第二章第一节)

1、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

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语言艺术品。并且具有自身

的特点: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系统;通过传达人生体验及其想象性世界而

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是指已经作者创作并有待于读者阅读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读者阅

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3、文学的意义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离开了语言组织就不存在意义;读

者才是把文本意义现实化的关键角色,其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意,也可以发现新

的开放的意义空间。

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第二章第一节)

1、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

2、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与对美的渴望。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第二章第一节)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造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文学作品时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什么是“文学语言”与“文学中的语言”?两者有何不同:(第二章第二节)

文学语言:试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文学中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特定语言系统。

区别:前者是一般性的,后者是具体性的。

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第二章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文学语言组织式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文学语言的节奏:(第二章第三节)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长短、高低、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句法与篇法:(第二章第三节)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反讽:(第二章第三节)

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层面:(第二章第三节)

1、语音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2、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等方面的构成法则;

3、辞格层面: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反复:(第二章第三节)

反复就是意思相同的词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内指性:(第二章第四节)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第二章第四节)

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第二章第四节)

指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第二章第四节)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终究成习惯的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是日常语言中司空见惯的。而陌生化则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性:(第二章第四节)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第三章第一节)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地和人生的图画。

审美理想:(第三章第一节)

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的表现方面:(第三章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一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的表现方面:(第三章第一节)

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典型环境的定义:(第三章第二节)

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的具体历史文化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章第二节)

第一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二者是互动的关系。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的体现:(第三章第二节)

1、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

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它的真实性;

3、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它的新颖性。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第三章第二节)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其次是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丰厚的历史意蕴;还有来自生命斑斓色彩和灵魂的深度与真实性和新颖性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真实性:(第三章第二节)

典型的真实性赢含有更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它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典型真实性还有一个侧面:真诚,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章第二节)

1、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

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典型环境实际

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关系系统;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

发生反作用。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的主要方面:(第三章第三节)

1、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

3、生命律动: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

4、韵味无穷:审美魅力所在。

情景交融的定义以及基本的呈现方式:(第三章第三节)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有三种呈现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交融式。

虚境与实境:(第三章第三节)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艺术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第三章第三节)

1、情景交融: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

2、景中见情:直抒胸臆,有时不写景,景却历历在目;

3、情景并茂:以上两种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文学象征意向的艺术特征:(第三章第四节)

哲理性: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象征性:文学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荒诞性: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求解性: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象征意向的意象化原则:(第三章第四节)

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真实的意念;

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向组合;

3、“意向应合”原则: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佳的

象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

第四章叙事作品

叙事学:(第四章第一节)

19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股市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了一中心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叙述时间:(第四章第二节)

指文学作品中,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时间关系。

叙述次序:(第四章第二节)

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叙述次序有两种形式:即顺时序和逆时序。

概略:(第四章第二节)

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

叙述视角:(第四章第二节)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第三人称叙述及其一般特点:(第四章第二节)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来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因而造成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第四章第二节)

故事时间: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文本时间:叙述文本中叙述事件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时距:(第四章第二节)

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是否必定是故事中人物的视角:(第四章第二节)

不一定,因为这类作品一般是已过去时态叙述的,所以,叙述者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做不知的情形。

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第四章第二节)

1、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还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

述和评价;

2、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表意型人物:(第四章第三节)

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什么是叙事事件中的核心单位和辅助单位?辅助单位有什么意义?(第四章第三节)

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辅助单位则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度,它并不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

辅助单位能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不断地提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第四章第三节)

“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圆形”人物: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叙事作品中的情节的作用:(第四章第三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主要用于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第四章第四节)

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叙述声音在叙事中的不同表现:(第四章第四节)

1、大致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两种声音;

2、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可以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的声音的情形;

3、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第五章抒情作品

隐喻与典故:(第五章第二节)

隐喻: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

典故:一种文化的隐喻,它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文化行为。

托尔斯泰的传达论的特点:(第五章第二节)

1、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2、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它的目的是使别人了解、分享自己的情

感;

3、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抒情的策略(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概况:(第五章第二节)

1、语法策略:是指从言语的结构方式(包括赐予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

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及手段;

2、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及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学

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

四种。

抒情的途径:(第五章第二节)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声音,情指情感;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助某种媒介,抒发自己的情感。

抒情作品的韵律:(第五章第二节)

在抒情作品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人们常把这种和谐的音调成为“韵律”;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读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抒情的一般原则:(第五章第二节)

1、诚挚性原则:即要求诚挚可靠,无论美丑善恶;

2、独特性原则:抒发情感应实在某一特定时刻因某一个特定的事件产生的某一特定的

感受;

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是读者受到感染,消除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

理距离。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第五章第三节)

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是指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哀诗:(第五章第三节)

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

抒情小品文的特征:(第五章第三节)

1、内容高度自由,题材十分广泛,主题多种多样,蕴含深厚的意味。

2、形式灵活多样,种类十分丰富,表现方式自由,篇幅也可长可短。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有关风格的理论:(第六章第一节)

1、独特的言语形式;

2、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3、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4、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六章第一节)

读者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对某些作家的作品特征心领神会,深有体悟,能够举一反三,很快辨认出来,并用几个字就可以高度概括。

文学的规范语体内容:(第六章第二节)

1、抒情语体:表现对情感的体验,多半用于诗歌体裁。这种语体以节奏、韵律、分行

为表层特征,音乐性在此语体中具有突出地位

2、叙述语体:用于叙事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具有虚拟性、双声话语、多

音齐鸣的特点;

3、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具有互动性、性格化、口语化等特点。

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第六章第二节)

1、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构造方面的独特性;

2、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对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第六章第二节)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

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

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3、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

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的理解:(第六章第二节)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协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同时它也是文学风格的灵魂。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它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自由语体:(第六章第二节)

在规定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就是自由语体,规范语体只是体现了一定体裁的体格,而只有自由语体才真正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

文学风格:(第六章第二节)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的特征:(第六章第三节)

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当作家的某种风格形成之后,在较长的时间内会保持基本的风

貌不变;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但即使是同一个作家,

也会因为探索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从而产生多种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第六章第三节)

文采:文学中的语言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常见于叙事和抒情作品;

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它是含而不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

品味。

气势与氛围:(第六章第三节)

气势: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弥漫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六章第四节)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审美有不同的心理结构为基础,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因此对风格美会有不同的爱好和选择。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受到厚实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七章文学创作

作家创作应具备的素质:(第七章第一节)

1、文化修养:丰富的生活积累、广播的文化知识与娴熟的技能、较高的人格修养、对

文学的特殊爱好等;

2、独特素质: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对具有特征的、隐含重要意义的事物有着敏锐

的观察力、对语言有超常的驾驭能力等。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第七章第二节)

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艺术直觉:(第七章第三节)

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灵感:(第七章第三节)

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第七章第三节)

1、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

2、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

3、艺术灵感时随机性、偶然性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艺术灵感的特征:(第七章第三节)

1、突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

2、迷狂性:当作家出于灵感状态时,他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

3、所谓创造性,是指艺术灵感能够使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中达到一个高峰,平常

状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很轻易地得到解决。

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第七章第三节)

1、自然情感:具有私人性的特点,它是纯粹的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仅与个人的特定境

遇相关,一般不具备普遍的可传达性;

2、艺术情感:具有互通性的特点,它不是纯粹的个体性的,即它不与个人的利害关系

直接相关,不是人们对自身境遇的直接性心理反应。因此它能够让人们普遍的理解,在他人心中激起类似的情感,引起共鸣。

3、自然情感既有令人愉快的积极情感,又有令人痛苦的消极情感;艺术情感则只有预

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因为艺术情感是人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之时所产生的情

感;

4、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第七章第三节)

1、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文学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没有情感就没有

文学艺术;

2、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这个过程正是始于创作主题对于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

的再度体现,是作家自己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所以,对情感

积累的再度体验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3、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乃是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所构成的感性形象,艺

术感性形式的真实与否,是看他是否准确的表达了情感;审美理解的是否正确,是

看他是否与情感体验相一致。

科学想象与艺术想象的区别:(第七章第三节)

1、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科学想象是发现某种客观存在的性质或规律,艺术想象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

艺术传达:(第七章第四节)

所谓艺术传达,是指作家艺术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某种人们普遍认可的艺术形式显现出来。

艺术变形:(第七章第四节)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

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概况:(第七章第四节)

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和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艺术构思:(第七章第四节)

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第七章第四节)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概括与艺术变形等。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节完全省略;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作冲动的特征:(第七章第四节)

1、创作冲动具有主导型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2、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并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

3、创作冲动具有内指性特征。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影响:(第七章第四节)

1、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

2、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作品的内容;

3、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第八章文学接受

文学消费:(第八章第一节)

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一项活动。

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第八章第一节)

1、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

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者文学作品。

文学传播:(第八章第一节)

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

文学接受者应具备的内在素质:(第八章第二节)

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形成文学接受心境的条件:(第八章第二节)

接受者要对具体的作品有兴趣;接受者要有审美心态,即一种充分投入到作品以一种去的心境;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

读者的阅读动机:(第八章第二节)

1、审美和娱乐的动机:为了情感上的审美享受与精神上的愉悦;

2、求知与受教的动机:为了拓宽视野、增长经验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准而阅读;

3、批评与借鉴的动机:批评家为了评论作品,作价为了学习创作技巧,一般读者为了

提高写作能力,都属这一类。

期待视野:(第八章第三节)

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的体现:(第八章第三节)

1、作品形象的具体化,即接受者对作品形象的再现、补充、丰富和改造;

2、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即接受者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

情感;

3、作品意义的合理阅读,即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第八章第四节)

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文学接受中审美效果的文学社会功能:(第八章第四节)

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3、认识空间的拓展;

4、人格境界的提高;

5、审美能力的提高。

心灵共鸣:(第八章第四节)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任务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文学批评的方式:(第八章第五节)

1、审美体验;

2、理性分析;

3、价值判断。

文学批评的意义:(第八章第五节)

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从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

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

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

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品的分

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第八章第五节)

1、印象式批评:这是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或三言二语、点到即止,或以诗论诗、

用形象比喻表达感受;

2、诠释式批评:这是以诠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法;

3、点评式批评:即在原作上加以批评、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种批评方法,有题

头批、文末批、眉批、夹批、旁批等多种形式。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游戏说:(第九章第一节)

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

劳动说:(第九章第一节)

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关系不平衡的表现形态:(第九章第二节)

1、所谓“不平衡关系”,就是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并非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物质

生产的一般发展相一致,两者之间并不总是按照比例增长的,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的

与艺术生产相对发达的事情在文学史上时有发生;

2、从艺术形式上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

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衰落;

3、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在经

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4、总的来说,经济因素是制约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的前提:(第九章第二节)

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表现在哪方些面?(第九章第三节)

1、文学发展中的继承性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许多古典名著都是经过长期在民间

流传、酝酿,凝聚了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不断付出的巨大劳动,最后由一人写定传

世的。

2、文学的继承性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文学体裁一旦形成,就具有自己发展

的独立性和相对的恒定性。

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的机制:(第九章第三节)

1、不同民族之间的地域、语言上的接近,有助于文学相互交流的产生和扩大;

2、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它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

3、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

文学思潮:(第九章第四节)

文学思潮实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思潮的特点:(第九章第四节)

1、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共同潮流、趋向;其首先表现在共

同或相近的文学方面;

2、要求在作家人数与作品数量上的相当规模,呈现群体性的特征。

文学思潮产生的原因:(第九章第四节)

1、文学思潮的产生,首先与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关系;

2、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也是文学自身的演进、变化的结果;

3、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连为一体的时代,某

一文学传统之中的一种文艺思潮的移植,也可以成为另一文学传统中的文艺思潮产生的原因。

文学流派:(第九章第四节)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第九章第四节)

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对文学问题抱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一个文学流派的作家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大抵相似。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教学文稿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2.艺术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陌生化。 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4.陌生化的提出者为苏联学者什克洛夫斯基。 5.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其中,要义是求“真”,核心是尚“善”,境界是呈“美”。 “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 6.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7.在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分为席勒式和歌德式。 8.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 9.对诗艺术形式的三种态度:重内容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内容形式并重。 10.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1.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12.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为格里高尔。 1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集中地表现人物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感世界,求美;科学面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求真;伦理学面向人们的道德世,求善。 刘勰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糜。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8分) ⑴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⑵文学学: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门学科的总称。文学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或者有称之为文艺学(文学学与艺术学的合称)的。 ⑶蒙太奇: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 ⑷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茅塞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⑸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⑹主题:指作品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中心思想。 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三、什么是典型化?它与个性化、概括化的关系怎样?(13分)典型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予以选择、集中、加工、创造,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的过程。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这两个不可分割和同时进行的方面。 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其中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出发点,只有个性化,才能是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思想、性格面貌呈现出来。 四、什么是陌生化?有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试对典型化与陌生化的关系加以阐述。(13分)197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任务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只有真实的典型形象,才能取信于读者和观众,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典型形象逼真的本身,就是构成文艺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文艺家要写出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精密仔细、独具慧眼的观察和体验。 五、什么是悬念效果?试以《雷雨》剧情为例予以分析。(12)155

比较文学概论的小抄作业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 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 1、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为什么?不属于。正如雷马克所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艺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所以,李白与杜甫同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他们的比较不具有跨国研究的意义。 这种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尽管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只属于国别文学研究。 2、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 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 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版)

名词解释 1.Epic(史诗)(appeared in the the Anglo-Saxon Period ) It is a narrative of heroic action, often with a principal hero, usually mythical in its content, grand in its style, offering inspiration and ennoblement within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national tradition.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Epic is an extended narrative poem in elevated or dignified language, like Homer’s Iliad & Odyssey. It usually celebrates the feats of one or more legendary or traditional heroes. The action is simple, but full of magnificence. Today, some long narrative works, like novels that reveal an age & its people, are also called epic. E.g. Beowulf (the pagan(异教徒),secular(非宗教的) poetry)Iliad 《伊利亚特》,Odyssey《奥德赛》Paradise Lost 《失乐园》,The Divine Comedy《神曲》 2.Romance (传奇)(Anglo-Norman feudal England) ?Romance is any imaginative literature that is set in an idealized world and that deals with heroic adventures and battles between good characters and villains or monsters. ?Originally, the term referred to a medieval (中世纪) tale dealing with the love and adventures of kings, queens, knights, and ladies, and including supernatural happenings. Form:long composition, in verse, in prose Content:description of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Character:a knight, a man of noble birth, skilled in the use of weapons; often described as riding forth to seek adventures, taking part in tournaments(骑士比武), or fighting for his lord in battles; devoted to the church and the king ?Romance lacks general resemblance to truth or reality. ?It exaggerates the vices of human nature and idealizes the virtues. ?It contains perilous (dangerous) adventures more or less remote from ordinary life. ?It lays emphasis on supreme devotion to a fair lady. ①The Romance Cycles/Groups/Divisions Three Groups ●matters of Britain Adventure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matters of France Emperor Charlemagne and his peers ●matters of Rome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attacks of Troy Le Morte D’Arthur (亚瑟王之死) ②Class Nature (阶级性) of the Romance Loyalty to king and lord was the theme of the romances, as loyalty was the corner-stone(the most important part基石)of feudal morality. The romances were composed not for the common but for the noble, of the noble, and by the poets patronized (supported 庇护,保护)by the noble. 3. Alliteration(押头韵): a repeated initial(开头的) consonant(协调,一致) to successive(连续的) words. e.g. 1.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 2.Sing a song of southern singer 4. Understatement(低调陈述)(for ironical humor)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与答 比较文学概论 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要求举例说明)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要求举例说明) 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众所周知,?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10分) 四、论述题(共25分)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3分)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说。 2、一一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社会效果和____ 一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 一》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 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 ,二是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于的括号中,正确的填“~/”, 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 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 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 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____.-___一。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 1 .文学四要素。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这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保护文人,鼓励创作。他的亲信麦凯纳斯笼络许多卓有才华的作家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中括当时的三个一流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它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荷马问题──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和史诗形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为荷马所作,但与同时,也有人对荷马的出生地点、生活年代和诗歌创作提出了疑问。18世纪之前,文学史家虽然注意到了上述疑问,但并不否认两部史诗系荷马所作。1795年以后,德国学者沃尔夫等发表专著,指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于是引起西方学者的长期争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奥林波斯神统: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②③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④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②③④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②⑤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②③⑤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②④⑤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