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的内容

蜀道难教案的内容
蜀道难教案的内容

蜀道难教案的内容 一 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 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 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 化的句子 ,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是惊异之辞。 “危”“高”, 一义重出, 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 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 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 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 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 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 写蜀道的高峻, 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 当用咏叹调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要读得慢些, 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 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 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 行走的情形, 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 “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 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 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 可以读 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 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 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 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 但内容加深了一层,

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 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 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 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 “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 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 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 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 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 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 以发人深思。 二 整体感知 1?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 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 难 》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 王定保是唐末进士, 活了八十多岁, 一生只有此作, 其说当有根据。 再验之于诗, 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 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 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 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 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 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此外尚有旁证,详见“有关 资料”。 2?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 ,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 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 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 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

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 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 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 复姓)兼琼而作。 此说出自宋沈括 《梦 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 (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 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 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 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 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 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 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 指‘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 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 《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 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 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文中着重号系编者所加。) 我们认为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 “言其险, 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精确, 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 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 可能正是这样。 跟那些用“一人一时之事”来解诗的做法相比, 胡的见解确实高 明得多。 三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 指顾之间。”(《唐诗 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 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主旨句凡三见: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 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 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 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 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 “副句”伴随着它, 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 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 发出的感叹, 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 天梯石栈、 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

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 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 不可轻易前往; 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 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 烈, 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 更显得意味深长, 以此结束全诗, 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 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 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 如从画廊经过一般, 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 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 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 五丁开山的故事 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 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 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 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 架设栈道 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 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 绕道而行; 再俯视下面, 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 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 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 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 鸟鸣, 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 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这 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崖转石,都会 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 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 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 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 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 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 之烈。 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例如“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叹蜀道之高, 因为黄鹤之飞至高, 猿猱动作最灵, 二者皆不得过, 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 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 现了“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的图景, 有不忍目睹之意。




蜀道难_行知中学公开课一等奖_配套教案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

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

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最新)

语文《蜀道难》教案一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难创新教学设计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 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象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

蜀道难优秀教案及反思

蜀道难优秀教案及反思 《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下面是为你带来《蜀道难》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层次设计】:一个课时。导入→诵读→感叹→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

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 xu 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shēn)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 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 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班班通PPT 教学步骤: 一、诊断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但本课一定要通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蜀道难》优秀教案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 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 xū xī)鱼凫(yú 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 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 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 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 (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王伟琼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本 引导语:《》是的代表作,全文运用极度夸张以及飞扬的文采描写了蜀道的风景,这篇里面的意境意境艺术风格都堪称完美,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和特殊语句的含义未免有些难度。作为老师,要怎么教授这节课,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蜀道难》范本,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特色。 2.要参照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

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 鱼凫(fú) 秦塞(sai) 萦绕(y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o) 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a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教案·第一课时

《蜀道难》(PPT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其人,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寓意。 2.反复诵读,把握是个的语言特点,体会蜀道的熊奇壮丽、高俊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3.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4.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有谁知道这个称谓是怎么得来的呢?(学生答:略)教师讲述: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投影展示PPT2(课后练习题中):“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ha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zh?仙人”,解金龟换酒,与倾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大意: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这首诗为什么能给李白带来“诗仙”的美誉?又究竟“奇”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好好领略这首诗的“奇”。 二、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PPT3-8)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知人论世(PPT9):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

高一语文《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体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

《蜀道难》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23

人教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中学林宏智 授课主题:第15课〈〈蜀道难〉〉李白 授课时间:2006年2月28日第3周星期二 授课地点:汕头市潮南区陈店中学高一(1)班 主讲老师:林宏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生平、代表作以及其风格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 诗歌的意象及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疏通字词的意义,熟读、诵读、品味语 言、鉴赏分析诗歌,探究诗的意境、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吟诵,结合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揣摩品味探究合作理解鉴赏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4分钟) 让学生集体背诵以前学过李白写的几首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浓厚兴趣。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4分钟) 1、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美称。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2、写作风格: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写作背景: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设计 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设计教书人生 《蜀道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蜀道难(获奖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句式、及其寓意(知识) 2.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能力) 3.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诵读、体会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4、多媒体影音 一、导入:经典再现,走近诗人(多媒体播放---《唐之韵——一代诗仙》)《蜀道难》是诗人用奇特的思想、大胆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的铸就的精华。诗评家殷璠称本诗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朗读吟诵,感受奇语(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的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模仿诵读 3、[提问] 通过诵读和听读,你感受到这首诗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奇特” “奇”语—— 三四五七言混合用 参差错落长短不齐 句式句法推陈出新 4、[活动] 自由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5、[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感受主旨句反复出现及其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王 伟琼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