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盖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有cad图)

轴承盖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有cad图)
轴承盖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有cad图)

轴承盖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

摘要

介绍了轴承盖冷冲压成形过程,经过对轴承盖的批量生产、零件质量、零件结构以及使用要求的分析、研究,按照不降低使用性能为前提,将其确定为冲压件,用冲压方法完成零件的加工,冲压基本工序为:落料、拉深、冲孔,然后根据对工序的初步计算,确定工序数目,如冲压次数,拉深次数,对工序顺序的安排,一般根据各工序的变形特点,质量要求来确定,由于本工件为带孔的落料、拉深件,因此先落料,再拉深,最后冲孔,根据生产批量和条件(冲压加工条件和模具制造条件)确定工序组合,因为生产批量大,所以将各个工序组合在一起,并用复合模冲压,这样就提高了产品的生产率。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对传统机械零件进行结构改进、优化设计、优化工艺方法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方法对类似产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轴承盖;冲压;工序;生产批量;生产效率

ABSTRACT

Introduced to carry the bearing cover cold hurtle to press to take shape the process, pass by to the batch quantity production, spare parts quantity, the spare parts structure and usage request of carry the bearing cover of analysis, study, according to not lower to use the function as premise, is certain in order to hurtle to press the piece, it uses to hurtle to press the method to complete the spare parts to process, hurtling to press basic work preface is: Fall to anticipate, pull deep, hurtle the bore, then according to the initial calculation of the work preface, make sure the work ordinal number eyes, if hurtle to press the number of times, pulling the deep number of times, to the in proper order arrangement of the work preface, general trans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each work preface, the quantity request to certain, because of in order to take the bore to fall to anticipate, pull the deep piece, this work piece so fall to anticipate first, then pull deeply, blunt bore of end, according to produce the batch quantity and condition( hurtle to press to process the condition and molding tools to make the condition)s to make sure the work that the preface combine, because of produce the batch quantity big, so combine each work preface together, counteract compound the mold hurtles to press, raising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the product thus. Pass to make use of the modern molding tool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to carry on th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machine spare parts well, excellent turn the design, the excellent chemical engineering skill method ability the significant exaltation produces the efficiency, this kind of method to similar the product has to certainly draw lessons from the function.

Key words: bearing cover; stamping; process; Production batch; Production efficiency

目录

1 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2)

1.1 冲裁工艺性 (2)

1.2 拉深工艺性 (2)

2 分析计算确定工艺方案 (4)

2.1 计算毛坯尺寸 (4)

2.2 确定是否需要压边圈 (4)

2.3 计算拉深次数 (5)

2.4 确定工艺方案 (6)

3 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7)

3.1 确定排样、裁板方案 (7)

3.2 计算工艺力、初选压力机 (8)

3.2.1 计算工艺力 (8)

3.2.2 初选压力机 (11)

3.3 计算压力中心 (11)

3.4 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 (12)

4 模具的整体结构设计 (14)

4.1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14)

4.2 模具总体设计 (14)

4.3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15)

4.3.1 落料凹模 (15)

4.3.2 冲孔凸模 (16)

4.3.3 拉深凸模 (16)

4.3.4 凸凹模 (16)

5 模具的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 (18)

5.1 模架 (18)

5.2 模座 (18)

5.3 模柄 (18)

5.4 定位零件 (19)

5.4.1 挡料销 (19)

5.4.2 导料销 (19)

5.4.3 导料板 (19)

5.5 卸料装置 (20)

5.5.1 固定卸料板 (20)

5.5.2 橡胶 (21)

5.6 其他支撑与固定零件 (21)

5.6.1 凸模固定板 (21)

5.6.2 导向零件 (22)

5.6.3 垫板 (22)

5.7 紧固件 (22)

6 确定冲压设备 (24)

7 模具的装配 (25)

7.1 复合模的装配 (25)

7.2 凸、凹模间隙的调整 (25)

8 重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编制 (26)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1 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1.1 冲裁工艺性

冲裁件的工艺性是指冲裁件对冲压工艺的适应性,即冲裁件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精度等级是否符合冲裁加工的工艺要求。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应保证材料消耗少,工序数目少,模具结构简单而寿命高,产品质量稳定,操作简单单等等。通常对冲裁件的工艺性影响最大的是几何形状尺寸和精度要求。对几何形状的要求是冲裁件的形状应尽可能简单、对称,最好采用圆形、矩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或由这些形状所组成,使排样时废料最少;冲裁件的凸出悬臂和凹槽的宽度不宜太小,以免凸模折断;冲裁件的外形或内形的转角出,要避免夹角出现,应以圆弧过渡,以便于模具加工,减少热处理或冲压时的在尖角处开裂的现象,同时可以防止尖角部位的刃口磨损过快而使模具寿命降低。对精度的要求是冲裁件的经济精度一般不高于IT11级,最高可达IT8~10级,冲孔比落料的精度约高一级。

该零件的形状如图1,其冲裁工艺性为:

(1)结构与尺寸:该零件结构较简单、形状对称,完全由圆弧和直线组成,没有长的悬臂和狭槽。

(2)精度:零件尺寸除中心孔和两中心孔的距离尺寸接近IT11级外,其余尺寸均为自由尺寸且无其他特殊要求,利用普通冲裁方法可以达到零件图样要求。

(3)材料:该零件材料为20号钢,屈服强度为450Mpa,此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塑性,其冲裁加工性较好。

(4)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

根据以上分析,该零件的冲裁性较好,可以冲裁加工。

1.2 拉深工艺性

影响拉深件工艺性的因素主要有拉深件的结构与尺寸、精度和材料。拉深工艺性对结构与尺寸的要求是拉深件因尽量简单、对称,并能一次拉深成形;拉深件的壁厚公差或变薄量一般不应超出拉深工艺壁厚变化规律;当零件一次拉深的变形程度过大时,为避免拉裂,需采用多次拉深,这时在保证必要的表面质量前提下,应允许内、外表面存在拉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痕迹;在保证装配要求下,应允许拉深件侧壁有一定的斜度;拉深件的径向尺寸应只标注外形尺寸或内形尺寸,而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

工艺性对精度的要求是一般情况下,拉深件的尺寸精度应在IT13级以下,不宜

高于IT11级;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拉深件,应在拉深后增加整形工序,以提高其精度,由于材料各向异性的影响,拉深件的口部或凸缘外缘一般是不整齐的,出现“突耳”现象,需要增加切边工序。

工艺性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屈强比b s σσ/小,板厚方向性系数r 大,板平

面方向性系数r ?小。屈强比b s σσ/值越小,一次拉深允许的极限变形程度越大,拉深

的性能越好;板厚方向性系数r 和板平面方向性系数r ?反映了材料的各向异性性能,当r 较大或r ?较小时,材料宽度的变形比厚度方向的变形容易,板平面方向性能差异较小,拉深过程中材料不易变薄或拉裂,因而有利于拉深成形。

该零件可看成带凸缘的圆筒形件,料厚t=2mm ,拉深后厚度不变;零件底部圆角

半径r=3mm 凸缘处的圆角半径也为R=3mm ;尺寸公差都为自由公差,满足拉深工艺对精度等级的要求;零件所用材料20号钢塑性好,易于拉深成形。

根据以上分析,该零件的拉深工艺性较好,可用拉深工序加工。

所以,该零件的加工工艺性较好。

图1 工件图

2 分析计算确定工艺方案

2.1 计算毛坯尺寸

由于板料在扎压或退火时所产生的聚合组织而使材料引起残存的方向性,反映到

拉深过程中,就使桶形拉深件的口部形成明显的突耳。此外,如果板料本身的金属结构组织不均匀、模具间隙不均匀、润滑的不均匀等等,也都会引起冲件口高低不齐的现象,因此就必需在拉深厚的零件口部和外缘进行修边处理。这样在计算毛坯尺寸的时候就必需加上修边余量然后再进行毛坯的展开尺寸计算。

根据零件的尺寸取修边余量的值为3.6mm 表5—7,《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用技

术》)

在拉深时,虽然拉深件的各部分厚度要求发生一些变化,但如果采用适当的工艺

措施,则其厚度的变化量还是并不太大。在设计工艺过程时,可以不考虑毛坯厚度的变化。同时由于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保持体积不变,因而,在计算拉深件的的毛坯展开尺寸时,可以认为在变形前后的毛坯和拉深间的表面积相等。

对于该零件,可以看成是带凸缘拉深件,其相对凸缘直径

6.172

116'==d f d (1)

因=δ 3.6mm ,故其毛坯最大直径通过公式:

rd dH d D f 44.342

-+= (2)

得: D=mm 226312244.33512242.1872=??-??+

2.2 确定是否需要压边圈

坯料相对厚度:

%100?D

t ……………………………………… (3) %8.0%100226

2=?=%5.1?

所以需要压边圈。

2.3 计算拉深次数

在考虑拉深的变形程度时,必需保证使毛坯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力既不超过材料的

变形极限,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塑性。也就是说,对于每道拉深工序,应在毛坯侧壁强度允许的条件下,采用最大的变形程度,即极限变形程度。

图2 拉深后的形状 极限拉深系数值可以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即使得在传力区的最大拉应力与在

危险断面上的抗拉强度相等,便可求出最小拉深系数的理论值,此值即为极限拉深系数。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极限拉深系数值一般是在一定的拉深条件下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我们可以通过查表来取值。

零件的总拉深系数为

548.0226124===

D d m 总 (4)

其相对凸缘直径

4.151.11242.187>==

D d f

(5)

属于带大凸缘拉深的拉深件。根据

266.0124

33==d h ………………………………… (6) 61.11001242100=?=?D t ,(由表5—21,《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用手册》可以查出 ,min 0.48

m =表5—22,《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用手册》可以查出5.0max

=??? ??d h 8) 因为凸缘的相对高度0.266小于最大相对高度0.58,且实际拉深系数0.548大于最小极限拉深系数0.48,所以拉深过程可以一次拉深成功。

2.4 确定工艺方案

确定工艺方案就是要在工序的性质、数量、顺序和组合几个方面加以确定。工

序性质是指某个冲压件所需要的冲压工序的种类。工序性质主要根据零件的构造,按照工序变形性质和应用范围,结合现场条件、模具形式及结构、制作定位及加工操作等许多因素综合分析后确定。

确定工序数量的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工序数量尽可能地少。工序数量

主要取决于制作几何构造的复杂程度、精度要求以及材料的性质等。工序数量若指同性质工序重复进行的次数时,工序性质不同,其根据也不同。如拉延件主要是通过极限变形程度的计算求出所需拉延的额次数。工序数量若只不同的工序时,则应结合工序性质的确定,充分利用制件的工艺性状,减少工序数,特别是减少一些辅助工序。

工序的顺序主要由工序性质、坯料的工艺性状、制件的精度及定位要求所决定。

安排工序顺序的一般原则是:前后工序不应相互妨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前后工序相互有利。

工序能否合并及合并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模具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合并形式中,复

合冲压的制件质量好,而连续冲压操作方便、生产率高。大批量生产中,为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操作方便,尽可能采用工序合并的方案,冲压小冲件多用连续工序,大制件多用复合工序。

该零件包括落料和拉深两个基本工序,可采用的加工工艺方案有单工序、复合工

序和连续工序三种。由于零件属于大批量生产且制件比较大,因此采用单工序效率太低,运输安装成本高,占地大,且不便于操作。采用复合工序和连续工序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和平直度都较好,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也高。但制件比较大,采用连续工序时工作强度增加,故采用复合工序工艺方案。

3 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3.1 确定排样、裁板方案

加工此零件为大批大量生产,冲压件的材料费用约占总成本的60%~80%之多。因

此,材料利用率每提高1%,则可以使冲件的成本降低0.4%~0.5%。在冲压工作中,节约金属和减少废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大批量的生产中,较好的确定冲件的形状尺寸和合理的排样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

冲裁件在板料上的布置方法称为冲裁工作的排样法,通常叫做排样。排样的目的

在于合理利用原材料,并尽可能节约材料。材料利用率是衡量排样经济性的指标。它是指林的实际面积O S 与每个零件所占板料面积S 的百分比,即

()%100/?=S S O η (7)

式中 η ——材料利用率;

o S ——零件的实际面积()2mm ;

S ——冲裁此零件所占用的板料面积,包括零件实际面积与废料面积()2mm 。 η值越大,说明废料越少,材料利用率就越高。

从上式可以看出,若减少废料面积,就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冲裁

时产生的废料分为工艺废料与结构废料良种。搭边和余量属于工艺废料,

它取决于排样形式及冲压方式;结构废料是有零件本身的形状特点决定

的,一般不能改变。所以要提高材料利用率,主要从减少工艺废料着手。

合理的排样是减少工艺废料的主要手段。另外,在不影响设计要求的情

况下,改善零件结构也可以减少结构废料。此外,利用废料做小零件的

毛坯,也可以使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

属于工艺废料的搭边对冲压工艺也有很大的作用。搭边就是排样时零件与零件之

间以及零件与条料侧边间留下的余料。搭边的作用是为了补充送料是的定位误差,防止由于条料的宽度误差、送料时的步距误差以及送料歪斜误差等原因而冲出残缺的废品,从而确保冲件的切口表面质量,冲制出合格的工件。同时,搭边还使条料保持有一定的刚度,保证条料的顺利行进,提高了生产率。搭边值得大小要合理选取。从节省材料出发,搭边值越小越好,但搭边小于一定数值后,对模具寿命和减切表面质量都不利。搭边值过小,作用在模具侧表面上的法向力沿着落料毛坯周长的分布不均匀,造成模具刃口磨损;同时在冲裁时,搭边被拉断,使零件产生毛刺,有时还会拉入凸模和凹模间隙中,损坏模具刃口,降低模具寿命。搭边值过大,材料利用率低。搭边值大小的有关因素如下:

与材料的机械性能有关,硬材料的搭边值可小些,软材料、脆性材料的搭边值要大一些; ●

与材料厚度有关,厚材料的搭边值应取大些; ●

与零件的形状的形状与尺寸有关,零件的形状复杂,且有尖突及尺寸大时,搭边值要取大些; ● 与送料及挡料方式有关,有侧压板导向的手工送料,其搭边值可以小些。

根据此零件的尺寸通过查《冲压工艺学》表2—11取:

搭边值为 mm a 5.1=

进距方向 mm a 2.11=

于是有:

间距

mm a D s 2.2272.12261=+=+= (8)

条料宽度

mm a D B 2295.122262=?+=+= (9)

板料规格拟用2mm ×1400mm ×3000mm 热轧钢板(表18.3—24,《冲压模具设计》)。为了操作方便采用横裁法:

每张钢板条数 13229

30001===b A n 条…………………… (10) 每条个数 62

.2275.1140012=-=-=h a B n 个 ……………(11) 每板总个数 7861321=?=?=n n n 个……………………(12) 材料利用率:

%

74%1001400

3000422614.378%10042

2

1=?????=??=LB

D n πη………………………………(13) 3.2 计算工艺力、初选压力机

3.2.1 计算工艺力

(1)落料力

落料力(的大小主要与材料的性质、厚度和零件的展开长度有关。用平刃冲裁时,

其落料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b Lt F σ= ……………………………………(14) 式中 F —落料力(N )

L —冲件的周边长度(mm )

t —板料厚度(mm )

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

因此,该零件的落料力为:

b Lt F σ=

N 28027093.1???=

N 3102.516?=

(2)冲孔力

冲孔力可按下式计算:

b Lt F σ=冲 …………………………………(15) 式中 冲F —冲孔力(N )

L —冲件的内轮廓长度(mm )

t —板料厚度(mm )

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

因此,该零件的冲孔力为:

b Lt F σ=

280282.403.1???=

N 3107.29?=

(3)卸料力

一般情况下,冲裁件从板料切下以后受弹性变形及收缩影响。会使落料件梗塞在

凹模内,而冲裁后剩下的板料则箍紧在凸模上。从凸模上将冲件或废料卸下来所需的力称卸料力。影响这个力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材料力学性能、模具间隙、材料厚度、零件形状尺寸以及润滑情况等。所以要精确地计算这些力是困难的,一般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F K F 1=卸 (16)

式中 F —冲裁力(N)

1K —卸料力系数,其值可查表,取1K 为0.05。

N F 331081.25102.51605.0?=??=卸

(4)推件力

将卡在凹模中的材料逆着冲裁力方向顶出所需要的力称为推件力。根据材料厚度

取凹模直壁高度h=8mm ,故42

8===

t h n ,则推件力为: F nK F 2=推………………………………………(17) N 33105.6107.29055.04?=???=

2K —推件力系数,其值可查表,取2K 为0.055。

(5)拉深力

一般情况下拉深力随凸模行程变化而改变,其变化曲线如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拉深开始时,由于凸缘变形区材料的变形不大,冷作硬化也小,所以虽然变形区面积较大,但材料变形抗力与变形区面积相乘所得的拉深力并不大;从初期到中期,材料冷作硬化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变形区面积减少速度,拉深力逐渐增大,于前中期拉深力达到最高点位置;拉深到中期以后,变形区面积减少的速度超过了冷作硬化增加的速度,于是拉深力逐渐下降。零件拉深完以后,由于还要从凹模中推出,曲线出现延缓下降,这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不是拉深变形力。

拉深力

凸模行程

图3 拉深力变化曲线

由于影响拉深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按实际受力和变形情况来准确计算拉深力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实际生产中通常是以危险断面的拉应力不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为依据,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对于带凸缘圆筒形零件的拉深力近似计算公式为:

b Kdt F πσ=拉 (18)

式中 d —圆筒形零件的凸模直径(mm )

K —系数,这里取1

b σ—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

t —材料厚度

因此

N F 3104.35045021241?=????=π拉

(6)压边力

压边力的大小对拉深件的质量是有一定影响的,如果过大,就要增加拉深力,因而会使制件拉裂,而压边圈的压力过小就会使工件的边壁或凸缘起皱,所以压边圈的压力必须适当。合适的压边力范围一般应以冲件既不起皱、又使得冲件的侧壁和口部不致产生显著的变薄为原则。压边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有关,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近似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查《冷冲压模具设计指导》表4—26可知:

()

q d D Q 224-=π……………………………(19) 式中 D —毛坯直径(mm )

d —冲件的外径(mm )

q —单位压边力(M Pa ) 这里q 的值取3.0。

所以

q d D Q )(4220-=

π= ()[]

N 8230035.12124226422=??+-π

3.2.2 初选压力机

压力机吨位的大小的选择,首先要以冲压工艺所需的变形力为前提。要求设备的

名义压力要大于所需的变形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力量储备,以防万一。从提高设备的工作刚度、冲压零件的精度及延长设备的寿命的观点出发,要求设备容量有较大的剩余。

因拉落F F ?,故总冲压力

拉冲推卸落F F Q F F F F +++++=∑……………………(20) =()3103.824.3505.67.2981.252.516?+++++

=KN 1008

应选的压力机公称压力()∑≥F P 6.1~3.10取为1.4,则公称压力为:

KN F P 14114.10==∑ (21)

因此初选开式压力机1600KN 。

3.3 计算压力中心

为了保证压力机和模具平稳的工作,必须使冲模的压力中 心与压力机滑块中心线

重合,对于使用模柄的中小型模具就是 要使其压力中心与模柄轴线相重合,否则将会

使冲模和压力机滑块承受侧向力,产生偏移,引起凸、凹模间隙不均匀和导向零件加速磨损,还会引起压力机导轨的磨损、影响压力机精度,严重时会损坏模具和设备,造成冲压事故。

任何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其压力中心。对于复杂工件和多凸模冲裁的压力中心,

可利用力矩原理用计算法求得,即分力对某坐标轴力矩之和等于其合力对该坐标轴的力矩。

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冲模压力中心在冲压过程中发生冲压变形的情况,或者

由于冲压件形状的特殊性,从模具结构考虑不宜于使压力中心与滑块中心重合,这时应注意使压力中心偏离不致超出所选压力机所允许范围。

因为本零件为圆形其压力中心就在其圆心,所以不必计算它的压力中心。

3.4 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

冲裁件的尺寸精度取决于凸、凹模刃口部分的尺寸。冲裁间隙的合理也要靠凸、

凹模刃口部分的尺寸来实现和保证。所以正确确定刃口部分的尺寸是相当重要的。在决定模具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时,需考虑以下原则:①落料件的尺寸取决于凹模的磨损,冲裁件的尺寸取决于凸模尺寸。②考虑到冲裁时凸、凹模的磨损,在设计凸、凹模刃口尺寸时,对基准件刃口尺寸在磨损后变大的,其刃口公称尺寸应取工件尺寸范围内较小的数值。对基准件刃口尺寸在磨损后减少的,其刃口公称尺寸应取工件尺寸范围内较大的数值。这样,在凸模磨损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任能冲出合格的零件。③在确定模具刃口制造公差时,要既能保证工件的精度要求,又要保证合理的间隙数值。

采用凸凹模分别加工,凸凹模分别加工是指在凸模与凹模分别按各自图样上标注

的尺寸及公差进行加工,冲裁间隙由凸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保证,这样就需要分别计算出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及公差,并标注在凸凹模设计图样上,这样加工方法具有互换性,便于成批制造,主要用于简单,规范形状(图形,方法或矩形)的冲件

①落料时,因为落料件表面尺寸与凹模刃口尺寸相等或基本一致,应该先确定凹

模刃口尺寸,即以凹模刃口尺寸为基准,又因为落料件尺寸会随凹模刃口的磨损而增大,为了保证凹模磨损到一定程度仍能冲出合格零件,故凹模基本尺寸应该取落料件尺寸公差范围内的较小尺寸,落料凸模的基本尺寸则是凹模基本尺寸上减去最小合理间隙

对于未标注公差可按IT14级计算,根据《冲压工艺学》表2-3查得,冲裁模刃口双面

间隙mm Z mm Z 160.0,120.0max min ==

落料刃口尺寸计算mm 226φ

凸模制造公差按IT8级精度选取,由《冲压工艺学》表2-6查得,对于落料尺寸mm 226φ,

mm mm 040.0,030.0==凹凸δδ

校核间隙:|凸δ|+|凹δ|>min max Z Z -条件,但相差不大,可作如下调整:

)(4.0min max Z Z -=凸δ (22)

=04.04.0?

mm 016.0=

)(6.0min max Z Z -=凹δ (23)

04.06.0?=

mm 024.0=

则 0

min )(凸凸δ--?-=Z X D D (24)

0016.0120.01.05.0226--?-=)(

016.078.225-=mm

凹凹δ+?-=0)(X D D (25)

mm 024.00

15.0226+?-=)( 024.00

50.225+=mm 式中因数由表2-13查得:5.0=X ,?=1.15按IT14级选取。

②拉深时,拉深凸模和凹模的单边间隙可按表4-12中mm t z 2==计算凸凹模制

造公差,按IT8级精度选取,由表4查得,对于拉深尺寸mm 120φ,

mm 046.0==凹凸δδ,?按IT14级精度选取,查附录表4,可以得mm 092.0=?,由于工件给定了内部尺寸因此可以按公式

0)4.0(凸凸δ-?+=d D (26)

凹凹δ++?+=0)24.0(Z d D (27)

0046.0)092.04.0120(-?+=凸D 0046.096.119-=mm

凹D 046.00

4092.04.0120++?+=)(046.00038.124+=mm ③冲孔时,对于冲孔mm 13φ孔,mm 020.0==凹凸δδ

?按IT14级精度选取,查附表4得:mm 30.0=?校核间隙:|凸δ|+|凹δ|=min max Z Z -,满足条件,故可以采用凸模与凹模配合加工方法,因数由表2-13查得,5.0=X ,则为:

0)(凸凸δ-?+=X d d (28)

0020.03.05.013-?+=)(

mm 0

020.015.13-=

凹凹δ++?+=0min )(Z X d d (29)

mm 020.00

120.030.05.013++?+=)( 020.00

27.13+=mm

4 模具的整体结构设计

4.1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采用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首先要考虑落料凸模(兼拉深凹模)的壁厚是否过薄。本次设计中凸凹模的最小壁厚为mm

9.4,满足钢材最小壁厚

?

2.1=

=

≥的要求能够保证足够的强度,故采用复合模。

a4.2

mm

2.1

t

2

模具采用正装式。模座下的缓冲器兼作压边与顶件,另外还设有弹性卸料装置的弹性顶件装置。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出件畅通无阻,生产效率高,缺点是弹性卸料板使模具的结构变复杂,要简化可以采用刚性卸料板,其缺点是拉深件留在刚性卸料板中不易取出,带来操作上的不便,结合本次设计综合考虑,采用固定卸料板。

从导向的精度和运动的平稳以及具体规格方面考虑,可以采用滑动导向后侧导柱模架(GB/9436—88)。

4.2 模具总体设计

模具闭合高度:

+

+

+

+

+

=

+

+

+

+

mm

58

12

70

H275

55=

8

10

14

22

26

模具总装图的草图如图4

图4 轴承盖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4.3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4.3.1 落料凹模

落料凹模采用圆形板结构和直接通过螺钉、销钉与下模座固定的固定方式。因生产的批量大,考虑凹模的磨损和保证零件的质量,凹模刃口采用直刃壁结构,刃壁高度mm

h8

=,漏料部分沿刃口轮廓适当扩大(为便于加工,落料凹模漏料孔可设计成近似于刃口轮廓的形状)。凹模轮廓尺寸计算如下:

凹模厚度mm

2.0=

= (30)

=

?

226

H2.

kb

45

凹模壁厚mm

?

=

5.1=

=

2.

H

C8.

67

5.1

45

沿送料方向的凹模长度为

L=mm 6.3618.672226=?+

根据算得的凹模轮廓尺寸,选取与计算值相近的凹模板,其尺寸为

mm mm H D 63400?=?。

凹模的材料选用MoV Cr 12,工作部分热处理淬硬HRC 64~60。

4.3.2 冲孔凸模

冲孔凸模加工部分为圆形,对于较大的凸模采用台肩式固定并与固定

板配合按 67m H 配合。

冲孔凸模长度过短则不能插入凹模刃口内对板料进行冲切,但若凸模过长又会降

低工作时候的稳定性,故凸模长度要适中,可以按公式

15(+++=ra re f H H H L ~)20 (31)

f H ——凸模固定板的厚度(mm )

re H ——卸料板厚度(mm )

ra H ——导料板厚度(mm )

mm L 701682424=+++=

凸模的热处理凸模材料选用Cr12MoV ,工作部分热处理为淬硬HRC56~62。

4.3.3 拉深凸模

拉深凸模刃口部分为非圆形,为便于凸模和固定板的加工,可设计成阶梯形结构,并将安装部分设计成便于加工的长圆形,通过螺钉紧固在固定板上,用销钉定位。凸模的尺寸根据刃口尺寸、卸料装置和安装固定要求确定。凸模的材料选用T8A ,工作部分热处理淬硬HRC 60~56。

对于拉深凸模的工作深度,必须从几何形状上做的正确。为了使零件容易在拉深后被脱下,在凸模的工作深度可以作成一定锥度5~2''=α。

为了防止拉深件被凹模内压缩空气顶瘪及拉深件与凸模之间发生真空现象而紧

箍在凸模上,故在凸模上设计通气孔,以使拉深后容易从凸模上取下。根据凸模尺寸取出气孔直径mm d 6=,数量为4个。

拉深凸模的自由长度为:L=凸模工作高度+固定板厚度=10+38=48mm 。

4.3.4 凸凹模

该复合模中的凸凹模是主要工作零件,其外形作为落料凸模内形又作为拉深凹模,

并且内、外形刃口部分都为非圆形,为便于凸凹模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凸凹模的安装部分设计成便于加工的长圆形,通过螺钉紧固在凸模固定板上,并用销钉定位。

凸凹模的自由长度为:L=凸模固定板厚度+橡胶安装高度+卸料板厚度+材料厚度+

凸凹模工作高度=22+26+20+2+35=105mm 。凸凹模的材料选用Cr12MoV ,工作部分热处

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

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说明书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09及材控二班 学号:20091185 姓名:李明红 指导老师:周健老师

目录 1、概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工艺分析方案及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模具结构的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4、工艺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5、主要工作零件的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6、总装配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7、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1、概论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模具工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设计出正确合理的模具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模具使用寿命,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本次设计的是一套落料冲孔模,经过查阅资料,对零件进行结构和工艺分析,通过冲裁力、顶件力卸料力等力计算并确定压力机的型号。对模具各部分进行强度校核,确认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总而言之,要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制造出既节省原材料,又能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的落料冲孔模。 2、工艺方案分析及确定

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 姓名: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班 学号: 指导老师: 2 0 年7 月15 日

集美大学 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设计题目:落料冲孔复合模 设计任务:设计一简单冲压零件,并根据该零件设计一副冲压模具。 制件年产量:50万件 完成的任务: 1.冲压工艺过程卡一份; 2.产品零件图一份; 3.冲压模具装配及模具成形零件工程图各一份; 4.设计说明书一份。 时间安排: 1. 借资料、产品的结构设计及绘制零件图;(1.5天) 2.确定零件冲压工艺方案,填写冲压工艺过程卡;(1天) 3.零件工艺性分析及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毛坯排样方案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 冲裁力及压力中心计算;选择压力设备;模具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送料方式、卸 料和出件方式、凹模板外形尺寸的计算、其它模板尺寸的确定和模架的选择;凸、 凹模零件设计,包括刃口尺寸计算、凸模结构及凹模型腔结构设计;卸料和顶件 装置设计;模具结构三维设计。(4天) 4.绘制模具结构装配图、模具成型零件工程图;(2.5天) 5.编写设计说明书;(2天) 6.答辩。(1天) 参考书目: [1]翁其金.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2]匡和碧.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3]薛啓翔.冲压模具设计和加工计算速查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 [4]黄毅宏.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王新华.冲模结构图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杨玉英.实用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指导教师:年月日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2 级12 班 学生:李立煌学号:201221136051

止动片落料冲孔复合模具设计资料

广西大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说明书 设计题目止动片落料冲孔复合模具设计 系别机械工程系 专业班级机制082班 学生姓名王猛 学号2008333221 指导教师钟得分 日期2011年12月20日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 3 第二章工艺分析和方案选择 4 第三章计算冲裁压力、压力中心和选用压力机 6 第四章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 9 第五章零件图 11 第六章装配图 21 感想 23 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 设计任务 1.零件设计任务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H62 材料厚度:0.7mm 工件精度:IT9级 图1 设计该零件的落料冲孔复合模

第二章 工艺分析和方案选择 1.冲压件工艺分析 ①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是普通黄铜,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切削性好,可冲压。 ②零件结构:结构简单,2×Φ9孔和圆弧R20,适合冲裁。 ③尺寸精度:该冲裁件精度为IT9级。 结论:适合冲裁. 2.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 2.1加工方案的分析. 由零件图可知,该零件包含冲孔和落料两个工序。形状较为规则,尺寸较小,精度要求IT9。材料低硬度. 根据止动片(如图1)包括冲孔、落料两道冲压工序。模具形状较为规则即可以在一个工位完成所有工序。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案: ①方案一(级进模) 止动片包括冲孔、落料两道冲压工序在内。形状较为规则,尺寸较小,精度要求IT9。可采用级进模。 ②方案二(倒装复合模) 将冲孔、落料两道冲压工序用一副模具直接完成冲孔、落料两道工序。采用冲孔、落料倒装复合模(弹性卸料)。 ③方案三(正装复合模) 正装复合模方案完成工序和倒装复合模完成的工序一样。凸凹模在上模。弹性卸料板卸料。 方案比较: 方案一:采用级进模,安全性好,,但是考虑到级进模结构复杂,工件精度加工精度不高,对称度和位移误差较大,以及加工难度较大,装配位置精度要求高,按照实际生产,级进模成本也高。 方案二:倒装复合模,冲孔废料由下模漏出,工件落在下模表面,需要及时清理。安全性相对较低。但工件精度较高,同轴度,对称度及位置度误差较小,生产效率较高,对材料要求不严,可用边角料. 方案三:正装复合模,冲孔废料和工件都落在下模表面,安全性更差。 结论:综合以上两个方案分析比较结果说明,本零件采用第二方案最为合适。 2.2模具结构型式的选择 确定冲压工艺方案后,应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模具结构型式,使其尽量满足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

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 学生: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二零一五年六月

四川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 学院:机械学院专业:材控班级:2011级1班学号:11011023174 学生:指导教师: 接受任务时间 2015.3.9 教研室主任(签名)院长(签名)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容及基本要求 容: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设计;产品工件图见附图;生产批量:大批量要求:要求有摘要(中、英文)、目录、设计任务书、产品图及设计说明书。。 1.工件工艺性分析 (1)根据工件图,分析其形状、尺寸、精度、断面质量、装配关系等要求。 (2)根据生产批量,决定模具的结构形式、选用材料。 (3)分析工件所用材料是否符合冲压工艺要求。 2.确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应有两个以上的工艺方案比较分析。 (1)根据工艺分析,确定基本的工序性质。如:落料—拉深 (2)根据工艺计算,确定工序数目。 (3)根据生产批量和条件(材料、设备、工件精度)确定工序组合。如:复合冲压工序或连续冲压工序 3.工艺计算 (1)计算毛坯尺寸,合理排样,绘排样图,计算材料利用率。 (2)计算冲压力,如:冲裁力、弯曲力、拉伸力、卸料力、推件力、压边力等以便确定压力机。 (3)计算压力中心,防止模具受偏心负荷,受损。 (4)计算并确定模具主要零件(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垫板等)外形尺寸及弹性元件的自由高度。 (5)确定凸、凹模间隙,计算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 4.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1)进行模具结构设计,确定结构件形式和标准。 (2)绘制模具总体结构草图,初步计算并确定模具闭合高度,概算模具外形尺寸。 5.选择冲压设备 根据工厂现有设备及要完成的冲压工序性质、冲压加工所需的变形力、变形功

落料冲孔弯曲级进模设计.

落料冲孔弯曲级进模设计 绪论 1.1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宁波和黄岩地区的“模具之乡”;广东一些大集团公司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科龙、美的、康佳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模具制造中心;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模具企业现已有几千家。 随着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重要性。而模具制造是整个链条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 UG、Pro/Engineer、I-DEAS、Euclid-IS等国际通用软件,个别厂家还引进了Moldflow、C-Flow、DYNAFORM、Optris和MAGMASOFT等CAE软件,并成功应用于冲压模的设计中。 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的大型冲压模具的制造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东风汽车公司模具厂、一汽模具中心等模具厂家已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此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模具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模具CAD/CAE/CAM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提高模具质量和缩短模具设计制造周期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例如,吉林大学汽车覆盖件成型技术所独立研制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分析KMAS软件,华中理工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注塑模、汽车覆盖件模具和级进模CAD/CAE/CAM软件,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模CAD 软件等在国内模具行业拥有不少的用户。 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重比较低;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等,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依赖进口。 1.2 未来冲压模具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落料丶冲孔倒装复合模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学院(直属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2015 年 11 月 23 日 完成时间: 2015 年 12 月 11 日

摘要 本次设计为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要求在设计模具之前对工件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确保设计出来的模具具备在外形丶尺寸丶材料等方面符合冲压模具工艺设计的要求。首先通过计算,确定落料和冲孔的冲压工序,接着制定相对应的落料-冲孔工艺方案,并且利用计算的数值选取合适的压力机,相对应的模架,以及模柄类型。在对工件进行充分的计算和分析之后确定落料-冲孔的方案是:利用落料冲孔倒装复合模来完成该工件的制造。最后利用CAD 绘图工具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工件图以及排样图,按照设计时所计算的数据以及设计思路编写设计说明书。 【关键词】:落料-冲孔;工艺设计;AutoCAD;模具设计。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1零件的工艺分析 (4) 1.1冲裁剪的形状和尺 寸 (4) 1.2冲裁件的精度和表面粗 度 (4)

1.3冲裁件的 料 (4) 2.冲裁工艺的方案确定 (5) 3.冲裁件的排样 (5) 冲裁件的排样方式 (5) 材料的利用率 (6) 排样图 (7) 4.压力机的计算及压力机的选择 (8) 冲压力的计算 (8) 压力机的选择 (8)

压力中心 (9) 5.模具类型及结构类型的选择 (9) 模具类型 (9) 结构形式 (10) 6.刃口尺寸的计算 (10) 凸凹模间隙 (10) 计算凸丶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 (10) 7.模具部件的设计丶计算及选用 (12) 凹模设计 (12)

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实例.

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实例 (一)零件工艺性分析 工件为图1所示的落料冲孔件,材料为Q235钢,材料厚度2mm ,生产批量为大批量。工艺性分析内容如下: 1.材料分析 Q235为普通碳素结构钢,具有较好的冲裁成形性能。 2. 结构分析 零件结构简单对称,无尖角,对冲裁加工较为有利。零件中部有一异形孔,孔的最小尺寸为6mm ,满足冲裁最小孔径min d ≥mm 20.1=t 的要求。另外,经计算异形孔距零件外形之间的最小孔边距为5.5mm ,满足冲裁件最小孔边距min l ≥ mm 35.1=t 的要求。所以,该零件的结构满足冲裁的要求。 3. 精度分析: 零件上有4个尺寸标注了公差要求,由公差表查得其公差要求都属IT13,所以普通冲裁可以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对于未注公差尺寸按IT14精度等级查补。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零件可以用普通冲裁的加工方法制得。 (二)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零件为一落料冲孔件,可提出的加工方案如下: 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采用两套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两道工序、两副模具,生产效率低,零件精度较差,在生产批量较大的情况下不适用。方案二只需一副模具,冲压件的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易保证,且生产效率高。尽管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较简单,模具制造并不困难。方案三也只需一副模具, 生产效率也很高, 图1 工件图

但与方案二比生产的零件精度稍差。欲保证冲压件的形位精度,需在模具上设置导正销导正,模具制造、装配较复合模略复杂。 所以,比较三个方案欲采用方案二生产。现对复合模中凸凹模壁厚进行校核,当材料厚度为2mm 时,可查得凸凹模最小壁厚为4.9mm ,现零件上的最小孔边距为5.5mm ,所以可以采用复合模生产,即采用方案二。 (三)零件工艺计算 1.刃口尺寸计算 根据零件形状特点,刃口尺寸计算采用分开制造法。 (1)落料件尺寸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A 0max A )(δ+-=X ΔD D min max 0min A T T T )()(δδ----=-=Z X ΔD Z D D 尺寸mm 10022.0-R ,可查得凸、凹模最小间隙Z min =0.246mm ,最大间隙Z max =0.360mm ,凸模制造公差m m 02.0T =δ,凹模制造公差m m 03.0A =δ。将以上各值代入A T δδ+≤min max Z Z -校验是否成立,经校验,不等式成立,所以可按上式计算工作零件刃口尺寸。 即 mm 835.9mm 22.075.010030 .0003.00 A1++=?-=)(D mm 712.9mm 246.0835.90 020.0002.0T1--=-=)(D (2)冲孔基本公式为 0min T T )(δ-+=X Δd d A 0min min A )(δ+++=Z X Δd d 尺寸mm 5.418 .00 +R ,查得其凸模制造公差m m 02.0T =δ,凹模制造公差m m 02.0A =δ。经验算,满足不等式A T δδ+≤min max Z Z -,因该尺寸为单边磨损尺寸,所以计算时冲裁间隙减半,得 mm 65.4mm )18.075.05.4(0 02.0002.0T1--=?+=d mm 76.4mm )2/246.065.4(02 .0002.00A1++=+=d 尺寸mm 318 .00 +R ,查得其凸模制造公差m m 02.0T =δ,凹模制造公差m m 02.0A =δ。经验算,满足不等式A T δδ+≤min max Z Z -,因该尺寸为单边磨损尺寸,所以计算时冲裁间隙减半,得

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学校代码:10410 序号:20055015 本科毕业设计 题目: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学院:工学院 姓名: 学号:20055015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机制051 指导教师: 二OO九年五月

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目录 前言· 1.设计课题 (1) 1.1 设计任务书 (2) 2.工艺方案分析及确定 (3) 2.1 件的工艺分析 (3) 2.2 工艺方案的确定 (4) 2.3 冲压件坯料尺寸的确定 (4) 2. 4 拉深次数的确定 (4) 2.5 排样的确定 (5) 3.工艺设计与计算 (7) 3.1 冲裁的方式与冲压力的计算 (7) 3.1.1、冲裁方式与冲压力的计算 (7) 3.1.2.力的计算 (7) 3.1.3、卸料力、推料力和顶件力的计算 (8) 3.1.4、压力中心的计算 (9) 3.2 计算各主要零件的尺寸 (9) 3.2.1、计算落料凸、凹模的工作部分的尺寸 (10) 3.2.2、计算拉深凸、凹模的刃口尺寸的确定 (11) 3.2.4、凸凹模选材,热处理及加工工艺过程 (11) 3.2.5、条料宽度的设计 (12) 3.2.6、导料板的导料尺寸为 (14) 3.2.7、推杆的选材,热处理工艺方案 (15) 3.2.8、工艺方案如下 (15) 3.2.9、模柄的确定 (15) 3.2.10、冲压设备的选用 (16) 3.2.11、模具的闭合高度的计算 (16)

3.2.13 导向零件的选择 (17) 3.2.14、定位零件的设计 (18) 3.2.15、推杆与推板的设计 (18) 3.2.16、压边圈的设计 (24) 3.2.17、固定方式的确定 (24) 3.2.18、凸模的固定 (24) 3.2.19、凹模的固定 (24) 3.2.20、凸凹模的紧固 (24) 3.2.21、确定装配基准 (24) 结束语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模具已成为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模具设计是机械专业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过程有个基本上的了解,为以后的工作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查阅查资料手册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CAD进行模具设计。二是掌握模具设计方法和步骤,了解模具的加工工艺过程。 本书是落料冲孔拉深模设计说明书,结合模具的设计和制作,广泛听取各位人士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和验证编制而成。为了达到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合理性,本人通过查阅多方面的资料文献,力求内容简单扼要,文字顺通,层次分明,论述充分。其中附有必要的插图和数据说明。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是应届毕业生,理论水平有限,实践经验不足,书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实例—连接板冲裁零件

图示连接板冲裁零件,材料为10钢,厚度为2mm,该零件年产量20万件,试确定该零件的冲压工艺方案,并设计模具。 1.冲压工艺性分析及工艺方案确定 (1)冲压工艺性分析该零件的材料为10钢,冲压性能好,形状简单。零件图上所有为标注公差的尺寸,属于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孔中心距40mm的公差为0.3,属于12级精度。所以普通冲裁就可以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 (2)冲压工艺方案该零件的成形包括落料和冲孔两个基本工序,由于该零件的生产批量大,形状简单,所以该零件宜采用复合成形方式加工。 2.排样设计 根据该零件毛坯的形状特点,可确定采用直列单排的排样模式。查表课的条料边缘的搭边和工作间的搭边分别为2mm和1.5mm。从而可计算出条料宽度和送进步距分别为64mm 和21.5mm。 确定后可得排样图如图所示:

材料利用率为: 3.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 根据零件形状特点,刃口尺寸采用分开制造法计算。查表得凸、凹模最小间隙Z min =0.15mm ,最大间隙Z max =0.19mm 。 (1)落料件尺寸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A 0max A )(δ+-=X ΔD D min max 0min A T T T )()(δδ----=-=Z X ΔD Z D D 对于Ф20,Δ=0.52,Χ=0.5,凸模制造公差δA=0.020mm ,凹模制造公差δ T=0.025mm ,将以上各值代入δA+δT ≤Z min +Z max 校验是否成立。求出D A 和D T 。 对于14mm ,Δ=0.43,Χ=0.5,凸模制造公差δA=0.020mm ,凹模制造公差δT=0.020mm ,将以上各值代入δA+δT ≤Z min +Z max 校验是否成立。求出D A 和D T 。 (2)冲孔基本公式为 0min T T )(δ-+=X Δd d A 0min min A )(δ+++=Z X Δd d 对于Ф8.5,Δ=0.36,Χ=0.5,凸模制造公差δA=0.020mm ,凹模制造公差δ T=0.020mm ,将以上各值代入δA+δT ≤Z min +Z max 校验是否成立。求出D A 和D T 。 (3)中心距基本公式为 L T = L+ 4.确定压力中心,计算冲压力,选择压力机 该零件为对称形状制件,压力中心位于制件轮廓图形的几何中心上。 ? 81

冲孔落料件冷冲模具设计

冲孔落料件冷冲模具设计 目录 1. 冲压件工艺性分析———————————————————(1) 2.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3) 3. 主要设计计算 (1)排样方式的确定以及计算—————————————————————(3)(2)压力中心的确定及相关计算————————————————————(3)(3)冲压力的计算—————————————————————————(4)(4)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4)(5)卸料橡胶的设计—————————————————————————(5) 4.模具总体设计 (1)模具类型的选择————————————————————————(5)(2)定位方式的选择———————————————————————(5) (3)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6)(4)导向方式选择—————————————————————————(6) 5. 主要零部件设计 (1)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6)(2)定位零件的设计—————————————————————————(8)(3)导料板的设计——————————————————————————(8)(4)卸料板部件设计—————————————————————————(8)(5)模架及其他零部件设计——————————————————————(8) 6.模具总装图 7.冲压设备的选定——————————————————————(8) 8.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8) 9. 模具的装配—————————————————————————(10)主要参考文献————————————————————————(12) 设计小结——————————————————————————(12)

冲压模具设计落料拉深复合模

摘要 随着中国工业不断地发展,模具行业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筒形零件的落料工艺性和拉深工艺性,确定用一幅复合模完成落料和拉深的工序过程。介绍了筒形零件冷冲压成形过程,经过对筒形零件的批量生产、零件质量、零件结构以及使用要求的分析、研究,按照不降低使用性能为前提,将其确定为冲压件,用冲压方法完成零件的加工,且简要分析了坯料形状、尺寸,排样、裁板方案,拉深次数,冲压工序性质、数目和顺序的确定。进行了工艺力、压力中心、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的计算,并设计出模具。同时具体分析了模具的主要零部件(如凸凹模、卸料装置、拉深凸模、垫板、凸模固定板等)的设计与制造,冲压设备的选用,凸凹模间隙调整和编制一个重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列出了模具所需零件的详细清单,并给出了合理的装配图。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对传统机械零件进行结构改进、优化设计、优化工艺方法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方法对类似产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复合模;拉深;落料;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模具结构设计.. (2) 2.1 读产品图:分析其冲压工艺性 (2) 2.2 分析计算确定工艺方案 (3) 2.2.1 计算毛坯尺寸 (3) 2.2.2 计算拉深次数 (3) 2.2.3 确定工艺方案 (3) 2.3 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4) 2.3.1 确定排样、裁板方案 (4) 2.3.2 确定拉深工序尺寸 (5) 2.3.3 计算工艺力,选设备 (5) 2.4 模具结构设计 (6) 2.4.1 模具结构型式选择 (6) 2.4.1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7) 第三章模具标准件选择及闭合高度计算 (8) 3.1 标准模架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模具的实际闭合高度计算 (8) 3.3 压力中心的确定 (8) 第四章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 (9) 4.1 落料凹模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冲压模具设计冲孔落料级进模说明书汇总

课程编号:XXXX大学 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人:XXX 专业班级: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 日期:X年X 月X日

目录 一、序言 (3) 二、专业课程设计任务说明书 (4) 三、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5) 四、冲裁零件工艺方案的拟订 (6) 五、相关工艺计算 (7) 六、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 (15) 七、工作零件及主要零件的结构形式 (14) 八、参考文献 (15)

一、序言 板料冲压是一种金属压力加工方法,它是在常温(冷态)下,利用冲模在压床上对金属(或非金属)板料施加压力使其分离或变形,从而得到一定形状零件的加工方法。、它是无屑加工,被加工的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产生塑性变形,不产生切屑,变形中金属产生加工硬化。所用设备是冲床,冲床供给变形所需的力。所用的工具是各种形式的冲模,冲模对材料塑性变形加以约束,并直接使材料变成所需的零件。所用的原材料多为金属和非金属的板料。 本任务书是对一套垫圈冲孔、落料模的设计说明,其中对零件的工艺性进行了分析,对冲压零件方案进行了拟定,对排样形式进行确定,压力机的选择,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模具零件的选用,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等作了详细的说明。 本任务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得到了XXX老师悉心指导和其他同学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XXX X年X月XXX日

二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已知:(1)产品零件图 (2)生产批量:大批量 (3)零件材料:Q255A钢 (4)材料厚度:2mm 图一产品零件图 求作: (1)进行冲压工艺性分析(从材料、零件结构、尺寸精度几个方面进行)(2)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 (3)进行相关工艺计算,包括: 排样设计; 冲压力计算及压力中心的确定; 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模具零件结构尺寸计算; 设备选择等。 (4)绘制模具总装配图 (5)绘制工作零件及主要零件的零件图 (6)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要求: 根据所设计工件的尺寸、形状、批量等原始数据和要求,每人独立设计、绘制完成一套冲压模具。 包括: (1)模具装配图1张(按照1:1比例,或适当比例); (2)模具工作零件图2-3张(按照1:1比例,或适当比例); (3)设计说明书1份;

圆垫片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

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一、课题名称:垫片冲孔落料连续模 二、设计要求: 1.主要内容 (1)编制冲压工艺 (2)设计模具(分析、计算、装配图、非标零件图)(3)编制模具主要零件制造工艺 (4)分析估算工时,确定完成工期 (5)核算成本,报价 (6)编写全套设计制造说明书 2.基本要求: (1)分析计算全面,图纸表达准确; (2)工艺水平规程制定,力求符合实际; (3)必要的数据须进行市场调查; (4)分析核算工期、成本,着重于过程。

第2章工艺分析及模具结构设计2.1 制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工艺计算 2.1.1 工艺分析 ,方形垫片,结构如图所示, 材料08,t=1.2mm。精度要求为IT14。 三、主要内容 1、制件的工艺性分析 1.1、可行性分析 1.1.1、形状、尺寸: 制件形状规则、简单、对称。 1.1.2、精度:

该制件尺寸精度为IT14,用一般精度制造模具即可满足。 1.1.3、材料: 08是冲压用钢板中沸腾钢的一种牌号(中国称08,日本称S9CK,德国用C10,前苏联用08)08指的是含碳量万分之八; 特性: 强度低和硬度、塑性、韧性好,易于深冲、拉延、弯曲和焊接。 用途: 钢板用作深冲压和深拉延的容器,如搪瓷制品、仪表板、汽车驾驶室盖板等。圆钢用作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渗碳或氰化零件。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σb (MPa):≥295(30) 屈服强度σs (MPa):≥175(18) 伸长率δ5 (%):≥35 断面收缩率ψ (%):≥60 硬度:未热处理,≤131HB 推荐热处理/℃:正火930正火推荐保温保温时间≤30min,空冷; 淬火推荐保温时间≤30min,70.80和85钢油冷,其余钢水 冷;回火推荐保温时间≤1h。 2、总体工艺方案的确定 2.1、冲压工序性质的确定: 先进行冲孔再进行落料。 2.2、冲压方案的确定: 方案一: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采用复合模生产。 因为方案二的工件精度和生产效率较高,属于大批量 生产,所以选用方案二最为合适。 3、主要工艺计算 3.1、排样设计 3.1.1、排样方式:

垫片的冲孔落料复合模设计

设计题目:垫片的冲孔落料复合模设计 一、 原始数据 如图所示的垫片,外形直径D=80mm ,内孔直径d=40mm ,厚度3mm δ=,材料为A3(Q235),生产批量:大批量。 二、 冲压件工艺分析 1、 材料性能 A3(即Q235)是普通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冲裁成形性能,其抗拉强度为432~461Mpa ,抗剪强度为304~373MPa 。 2、 零件结构 该零件结构简单且中心对称,无尖角,对冲裁成形加工较为有利。零件中间有一圆 孔,孔的最小尺寸为d=40mm ,满足冲裁最小直径min d ≤1.0t=3mm 的要求。同时,经过计算,孔的边缘距离零件外形的最小尺寸()11 8040202 b mm = ?-=,满足冲裁最小孔边距min b ≥1.0t=3mm 的要求。所以,该零件的结构满足冲裁件的结构要求。 3、 尺寸精度 查表得,该工件内外形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2~IT14级。而零件图上标注了零件的尺寸公差,由公差表查得其公差要求为IT14级,未注公差由IT14级查取。由此,通过普通冲裁可以达到零件的精度要求。 综合以上材料性能、零件结构、尺寸精度的分析,该零件可以采用普通冲裁的方法获得。

三、 冲裁方案及模具类型的选择 该零件包括冲孔和落料两个基本工序,可提出的加工方案如下: 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采用两套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模具制造容易,但需两道工序、两副模具,生产效率低,零件精度较差,在生产批量较大的情况下不适用。 方案二只需一副模具,冲压件的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易保证,且生产效率高。尽 模具结构较方案一复杂,但由于零件的几何形状较简单,模具制造并不困难。 方案三也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也很高,但与方案二比生产的零件精度稍差 欲保证冲压件的形位精度,需在模具上设置导正销导正,模具制造、装配较复合模略复杂。 所以,综合尚需三个方案,宜采用方案二生产。现对复合模中凸凹模壁厚进行 核,当材料厚度为3mm δ=时,可查得凸凹模最小壁厚为3C mm =,现零件上的最小孔边距为min 20b mm =,有min b C >,满足该凸凹模结构要求,所以可以采用复合模生产,即采用方案二。 因材料厚度较大,也为了方便卸料和排出冲孔废料,进而提高生产率,宜采用倒装式复合模生产。 综上得,该零件采用冲孔落料倒装式复合模生产。 四、 零件的工艺计算 1、 刃口尺寸计算 冲孔模刃口尺寸计算公式: 凸模:()00.0240 0.02479.42079.6300.210p mm D --==- 凹模:() min d p d d d z δ+=+ 落料模刃口尺寸计算公式 凹模:() 2max d d D D x δ+=-? 凸模:()min 0 p p d D D z δ-=- 由0.620 40d +=?得max 40.620mm d =,min 40.000mm d =,10.620mm =?

落料拉伸冲孔复合模具设计

题目: 落料拉伸冲孔复合膜设计 分院:机械与电子学院 姓名:沈星星 学号: 20093729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指导老师:焦锡岩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2012-6-14 前言 随着工业发展,冲压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的加快,除了要保证模具设计质量以外,对模具设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促进我国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从计算机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其它新技术与冲压模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冲压模具的技术现状。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冲压模具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加工技术装备基本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本文首先分析了复合模具的工艺结构,介绍了复合模具的设计,重点介绍了模具的结构、凹凸模的设计、冲裁力的计算以及冲压机的选型。其次详细阐述了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的工艺设计与结构设计过程、对拉深凸模、落料凹模、落料拉深凹凸等模具主要的成型零件以及各种标准零件进行设计计算和选择,基本上确定了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的整体结构框架。本文设计的复合模具适用于加工几何尺寸较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冲压类零件,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工程实践探索,在模具上采用了一些特殊机构,可使操作简单,提高生产效率,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了复合模具的设计,可以将传统的分模加工合二为一,使落料、拉深、冲孔一次成形,避免了分模加工中定位误差的生产,从而保证了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Ⅰ-

目录 \ 前言 (Ⅰ) 目录 (Ⅱ) 第1章绪论 (1) 1.1冲压模具简介 (2) 1.1.1 冲压成形与冲压模具的概念 (2) 1.1.2 冲压模具的分类 (2)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3) 第2章复合模具总体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5) 2.1 工艺方案分析 (5) 2.1.1 工件的分析 (5) 2.1.2 落料拉深工艺分析 (5) 2.2工艺方案的确定 (6) 第3章主要的工艺参数计算 (7) 3.1 毛坯尺寸的计算 (7) 3.2 排样 (7) 3.3 工序压力计算 (8) 3.4 冲压设备的选择 (9) 第4章主要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11) 4.1 落料刃口尺寸计算 (11) 4.2 冲孔刃口尺寸计算 (11) 4.3 复合模具主要零件的设计 (12) 第5章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装配 (18) 5.1 冲压模具装配的技术要求 (18) 5.2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装配的特点 (19) 5.3复合模具的总体设计 (19) 5.4复合模具总装配 (19) 总结与展望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 Ⅱ-

垫片落料冲孔复合模

垫片落料冲孔复合模 绪论 在现在工业生产中,模具是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它在铸造、锻造、冲压、塑料、粉末冶金、陶瓷制品等生活生产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冲压是机械制造业中一种较先进的加工方法,与切削加工相比,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制品力学性能好,互换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由于采用模具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并且可以保证一定的加工质量要求,所以,汽车、飞机、拖拉机电器、仪表、玩具和日常用品等产品的零部件很多都采用模具加工。随着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的改性换代加快,对产品质量、外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模具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模具设计及制造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制造周期长,必将影响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产品失去竞争能力,阻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模具工业发展是很迅速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某些国家的模具发展速度超过了机床、汽车、电子等工业。模具工业在这些国家已经摆脱了从属地位而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为了适应工业生产,对模具的而需要,在模具生产中采用许多新工艺和先进加工设备,不仅改善了模具加工质量。也提高了模具制造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给模具设计和制造开辟了新前景。 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的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冷冲压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加工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冲压时模具保证了冲压件的尺寸与形状精度、一般不破坏冲压件的表面质量,而且寿命比较长,所以冲压件质量稳定,互换性好具有“一模一样”的特征。可以加工出尺寸范围比较大、形状复杂的零件。 随着工业发展,冲压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除了要保证模具设计质量以外,对模具设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促进我国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从计算机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其它新技术与冲压模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冲压模具的技术现状。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冲压模具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加工技术装备基本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第1 页共28页

冲压-落料冲孔复合模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任务 冲压件7、塑料件7见附件产品图,并取第一组尺寸。具体任务: 1、拟定所指定的冲压件、塑料件的成型工艺,正确选择成型设备; 2、合理选择模具结构,正确确定模具成型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3、正确绘制模具装配图和工作零件图; 4、正确确定冲模、塑模(各选一个)工作零件的工艺流程; 5、撰写模具设计说明书; 6、课程设计完成工作量: (1)冲模、塑模装配图各一张;冲模、塑模工作零件零件图; (2)设计说明书一份(其中包含冲压件、塑料件的成型工艺;冲模、塑模工作零件的工艺流程;模具设计计算过程)(约1万字)。 二、设计要求 1、在课程设计中,学生要独立思考和钻研,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不 应盲目照搬其他样本或他人的设计; 2、课程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 3、设计应按计划进行,并确保所设计的模具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制造方便、造价便宜, 设计图纸符合国标和行业标准,设计说明书规范; 4、设计时间安排: (1)冲压件工艺、冲模设计并绘制模具装配图、工作零件图1.2~1.5周; (2)塑件成型工艺、模具设计并绘制模具装配图、工作零件图1.2~1.5周; (3)撰写设计说明书、答辩0~0.6周(是否需要答辩由指导老师决定)。 目录 前言 第1章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1) 1.1 设计内容及要求 (1) 1.2 冲压工艺性分析 (1) 1.3 工艺方案的确定 (1) 1.4 确定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 (2) 1.5 工艺计算 (2)

1.6 编写冲压工艺文件 (5) 1.7 选择和确定模具主要零部件的结构与尺寸 (5) 1.8 校核所选压力机 (6) 1.9 编制工作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卡 (6) 第2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制造 (8) 2.1 设计内容及要求 (8) 2.2 塑料制品工艺性分析 (8) 2.3 成型设备的选择与模塑工艺参数的确定 (8) 2.4 模具结构方案及尺寸的确定 (9) 2.5 注射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 (12) 2.6 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 (12) 第3章结束语 (13) 第4章参考文献 (14)

最新冲孔落料模具设计

冲孔落料模具设计

如零件图所示,冲压件零件,材料为45钢,厚度为1.5mm ,小批量生产,计算冲裁模的凸模、凹模和凸凹模的刃口尺寸及公差并确定产品的冲裁工艺方案,完成模具设计。 一、冲裁件工艺性分析 零件的加工涉及冲孔和落料两道工序。该零件属于无特殊要 求的一般冲孔、落料件,凸、凹模按互换法加工分别制造。冲 孔中心尺寸为04 .00162+ΦX mm ,由冲孔获得,以凸模为基准件,外 形尺寸005.060±mm 、07.080±mm ,由落料获得,以凹模为基准件,同时加工两孔。冲裁件内、外形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2一IT14级,符合冲裁工艺要求。 查表2.2可知一般冲孔模冲压材料45钢的最小孔径d ≥1.3t,t=1.5mm,因而Φ16的孔符合工艺要求。 二、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该冲压件对内孔之间和内孔与外缘之间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生产批量较小,为保证孔的位置精度和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冲孔落料连续冲裁的工艺方案,且以两次冲压成形。模具结构采用固定档料销和导料销对工件进行定位、弹性卸料、下方出料方式的连续冲裁模结构形式。 三、模具设计与计算 (1)排样设计 排样设计主要确定排样形式、送料步距、条料宽度、材料利用率和绘制排样图。 1)排样方式的确定 根据冲裁件的结构特点,排样方式可选择为竖排。 2)送料步距的确定 查表2.7工件间最小工艺搭边值为 =a 1 2mm ,最小工艺边距搭边值为a=2mm 。送料步距确定为 h=62mm 。 3)条料宽度的确定 按照无侧压装置的条料宽度计算公式,查表2.9和表2.8可以确定条料与导料销的间隙和条料宽度偏差分别为b 0=0.8mm ,?=1.0mm 。 B=(b a l ++20)0?-=(80+2x1.8+0.8)0?-=84.80 1- 4)材料利用率的确定 %7.83%100x 4 .84x 5.6192 .401-80x 60===bh A η 5)绘制排样图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垫片落料冲孔复合模

目录 1、冲压工艺性分析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3) 1.1 冲压工艺性分析 (3) 1.2 冲压工艺性方案 (3) 2、毛坯展开及毛坯排样 (3) 3、冲压力和压力中心计算 (4) 3.1 落料力的计算 (4) 3.2 冲孔力的计算 (4) 3.3 冲裁力的计算 (4) 3.4 卸料力的计算 (4) 3.5 推件力的计算 (5) 3.6 总冲压力的计算 (5) 3.7 压力中心的确定 (5) 4、冲压设备的选用 (5) 5、凸模凹模凸凹模刃口及结构尺寸计算 (5) 5.1 计算模具刃口尺寸 (5) 5.2 落料凹模结构尺寸计算 (7) 5.3 冲孔凸模与凸凹模结构尺 (8) 6、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9) 7、模具总装图 (10) one

题目:图为一垫片零件图,材料为Q235,厚度2mm,大批量生产。要求按照冷冲模具的设计步骤完成整体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画出模具总装图 1、冲压工艺性分析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1.1 压工艺性分析 该材料为Q235钢,冲压性能较好,形状结构简单,尺寸精度不高,且孔与边缘的距离较大。因此,该零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1.2 冲压工艺性方案 由该零件的形状特点可看出,该零件的成形包括冲孔、落料2种基本工序。由于该零件的生产批量大,形状简单,而且它的孔边距满足凸凹模壁厚要求,因此,该零件宜采用复合模成形方式加工。 2、毛坯展开及毛坯排样 根据该零件毛坯的形状特点,可确定采用直列单排的排样模式,查表可得条料边缘的搭边和工件间的搭边分别为1.5mm和2mm。从而可计算出条料宽度和送进步距分别为: two

送进步距 h=52+b=52+1.5=53.5mm 条料宽 B=52+2a=52+4=56mm 排样图 3、冲压力和压力中心计算3.1 落料力的计算 F 落=KLtτ F 落 ---落料力 L----冲裁轮廓总长 t----材料厚度 τ----材料抗拉强度 K=1.3 L=πD=3.14×52=163.28 τ=340MPa F 落 =1.3×163.28×2×340=144.34KN 3.2 冲孔力的计算 F=KLtτ L=πD=3.14×25=78.5mm F 冲孔 =1.3×78.5×2×340=69.39KN 3.3 冲裁力的计算 F 冲裁力=F 落 +F 冲孔 =144.3+69.39=213.69KN 3.4 卸料力的计算 thre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