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

第二讲新闻理论思潮(全球新闻理论学说)

(1)集权主义理论起源与内涵

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哲学为王”。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霍布士;法西斯;精英主义理论。

专制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是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绝对不允许批评政府。

评价:

1、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2、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3、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2)自由主义理论

1、理论和观点:

弥尔顿、杰斐逊、密尔;“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意见的自由市场”。源于欧洲,集大成于美国。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主要内涵: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真理通过与谬误的较量,最后必然会战胜各种错误意见并得到传扬;政府不得对报刊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

2、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1)报刊不受政府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应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埃蒙德·伯克)。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3、评价

1、自由主义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2、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客观、平衡、公正、多消息来源、第三人称叙事、直接引语、金字塔结构、事实与意见分开、更正与答辩。

4、不过,实际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

5、启蒙理性→经济理性→反启蒙。

(3)社会责任论

1、含义与背景

1)、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

2)、其理论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形成一套修正主义方案;

3)、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4)、50年代,社会责任理论为西方普遍接受。

2、背景:报刊业的危机

(1)报刊为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力量;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意见。

(2)为大商业效劳,有时让广告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内容。

(3)报刊曾对抗社会变革。

(4)报刊的事实报道,更多的注意肤浅的和刺激性的事件。

(5)报刊已经为害了社会道德。

(6)侵犯了个人私生活。

(7)报刊被一个经济阶级所控制,后来者无法跻身这一事业,这危害了自由而

公开的思想市场。

3、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

首先,修正了关于“自由”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理论只有一种“ 消极的自由”,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其次,修

正了自由主义理论关于报刊的性质和职能的某些观点。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自负盈亏”、不受政府干涉和控制的“私人企业”,强调“超然独立”、“监督政府”;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

4、社会责任论的基本精神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

点交流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

误解而引起冲突。

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性质

1)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2)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

3)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4)社会责任论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当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新闻媒介损害时,政府当局不应袖手旁观,应出来约束、干预新闻媒介的行为。

6、思想基础

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曾适用于启蒙时期的世界观。

2)这一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的世界永恒运动说(世界按照不变的自然法则永久运动着);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人

是有理性的动物);古典经济学的学说(强调政府不要多加干涉,并且相信人既然是为自己的利益工作,就不可避免的为公众福利而工作);密尔顿的自我修正法则。

7、评价

1)美国新闻界、理论界反响强烈,褒贬不一。

○1批评:给政府提供了控制媒体的理论把柄。

○2称赞:新闻自由委员会的结论标志着“美国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美国新闻界找到了“一个良好、可行的框架”。

○3影响:1956年传播学者施拉姆等人所撰《传媒的四种理论》出版后,《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被认为是现代“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奠基作。私有媒体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大众的对立。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2、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1)列宁论述党的报刊工作和其他文字宣传工作的重要文献,约4000字写于1905年11月,发表于1905年11月13日《新生活报》第12号。

2)强调社会民主主义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列宁认为,党的报刊和其他文字宣传工作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社会民主工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党的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应当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观点,为党的报刊撰稿的作者,特别是党员作者,应当同党的观点保持一致,绝不允许背离党的观点

3、列宁提出了如下要求:

1)党员作者一定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党组织对违反组织原则、宣传反党观点的党员应采取组织措施,直至清除出党;

2)确定党的观点和反党观点界限的依据,主要是党纲、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3)报刊、出版社、发行所、书店、图书馆等党的宣传机构,都必须接受党的监督,向党报告工作;

4)有组织的工人阶级,应当密切关注、积极监督党的报刊工作和其他文字宣传工作。

4、在施拉姆的眼中,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

大众传媒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5、评价

1)施拉姆所论述的苏共理论,为集权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由于当时处于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施拉姆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上则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主观性和“冷战”色彩。

2)麦奎尔(D·McQuail)认为:“毫不奇怪,该理论并不赞成自由表达,但它建议传媒在社会上和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和资讯,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一、参与性新闻主要观点

1、任何民众个人和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权;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非媒介组织、广告主、宣传家存在;

3、社会各界都应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互动性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二、什么是新闻?

(一)西方早期新闻学者的观点

1、“新闻就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趣的事实。能引起最大多数读者的最大兴趣的新闻就是好的新闻。”(布莱耶)

2、“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约斯特)

3、新闻就是能唤起读者、人民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之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沃尔特·威廉)

4、“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的东西。”(小野秀雄)

(二)中国学者的界定

三个代表性定义:

1.中国新闻学产生之时所提出的第一个新闻定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徐宝璜:《新闻学》,1919年版。)

2.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中的第一个新闻定义,其时间是1942年,恰恰是党报体制和思想形成之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2年)陆定一定义的影响大,仍是一个通用的概念。

3.1949年后至“文革”前所提出的唯一新闻定义:“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60年代。)

4、其他有影响力的学者: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王中《论新闻》复旦大学《新闻大学》第1期)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界定: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三、倡导新闻

1、倡导新闻是一种有意识地、透明地采取非客观观点的新闻类型,通常是为了某种社会或政治目的。因为它是真实的,它区别于宣传。它也不同于媒体偏见和媒体的客观性失败的例子,因为偏见是有意的。

2、一些倡导新闻的记者拒绝承认传统的客观性理想在实践中是可能的,无论是一般而言,还是由于广告中有公司赞助商的存在。一些人认为,公众利益最好由具有各种透明观点的多样化媒体机构来服务,或者倡导新闻与揭发丑闻者或告密者起到类似的作用。

3、倡导新闻是一种有意识地、透明地采取非客观观点的新闻类型,通常是为了某种社会或政治目的。因为它是真实的,它区别于宣传。它也不同于媒体偏见和媒体的客观性失败的例子,因为偏见是有意的。

四、宣传

(一)特点

1.说服性

传播目的明确,说服受众,使之改变看法和行为

2.多样性

思想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广告宣传,标语宣传。传播内容和形态的多样性

3.倾向性

宣传主体以不同方式表现其倾向和意见。摆事实,讲道理

(二)新闻宣传的要求

1.新闻宣传需恪守真实性原则;

2.新闻宣传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3.新闻宣传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西方语境下的宣传概念

1.宣传在西方的污名化

○1一战后,宣传被视为:“不诚实的、操纵性的和洗脑的”。

二战后,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宣传学开始隐身在传播学的卵翼之下。

○2. “以宣传为目的传播,存在一种危险的道德悖论(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3.宣传的“改头换面”政治动员、广告宣传、置入式行销、媒体顾问、新闻管理、公关、政府化妆师;

(四)对外新闻宣传

1、对外新闻宣传的地位

○1对外新闻宣传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态度。

○2对外新闻宣传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形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国对外新闻宣传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国际

形象与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增进与别国的相互了解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2)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4)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五、舆论

(一)舆论调查与民主治理

统治→治理;

大政府、小社会→小政府、大社会;

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

1.舆论支持是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源泉;

2.舆论是推动执政合理性的动力;

3.舆论监督是推动执政阳光化的机制;

4.舆论是检验执政效能的客观依据;

(二)舆论、民意、舆情、大数据

1、舆情

2、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3、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监测与分析

六、新闻价值定义

1、定义: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2、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真实性;(2)时新性;(3)接近性;(4)重要性;(5)趣味性;(6)显著性。

七、后现代性

(一)含义

1、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现代性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

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等等。

3、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二)三种后现代性

1、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

2、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

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3、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八、文化研究分类:主导新闻、精英新闻、大众新闻

(1)主导新闻

○1我国传统硬新闻,以CCTV《新闻联播》及各省级卫视新闻联播为代表,其内容和风格体现了权威性、严肃性、导向性,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传达平台,是党和政府的舆论主阵地,代表着电视新闻领域的主导文化。

○2以CCTV《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对话》、《海峡两岸》等为代表的节目以及大型活动报道,也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声音的传达,这些典型的硬新闻在权力阶层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2)精英新闻

○1这类新闻的主要受众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视野比较开阔、对时政相当敏感,主要分布在社会中上层阶层和大学生群体。它不代表政府的声音,往往与主导意

识形态不对立,只是相对独立,节目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强调新闻阐释的多元化。

○2代表:凤凰卫视的新闻时事类节目,如主打台湾新闻评论的《新闻骇客》、《解码陈文茜》,还有脱口秀栏目《锵锵三人行》、《时事辩论会》、《一虎一席谈》,围绕各种政治话题展开多元辩论,主持人多为专家、学者,言论立场较开放,且无虞被国际视为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

(3)大众新闻

○1该类新闻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中下阶层的普通市民。从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来看,在20世纪的40余年时间间,走的是传统硬新闻路线,缺乏受众细分的意识,在

定位上出现了结构性偏差,所有新闻节目都是一种视角、一种立场、一种叙述方式。

○2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和《南京零距离》等新型新

闻栏目的出现,中国电视新闻才真正成熟起来,回归大众媒体的本质。随着“民生新闻”浪潮的崛起,这个认识误区在21世纪初的新闻实践领域终于得到了矫正,并在理论上觉醒。

第六讲新闻传播制度与体制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3、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党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

4、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应和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简要发展历程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

主要理论观点和突出贡献是:集中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突出强调了其组织功能及作用;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

报刊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并强调了党对党报的领导和监督责任;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从阶级分析入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取得政权后,根据过渡时期的特点以及党的工作重心的实际适时提出了新的方针,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原则和方法。

2、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思想

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提倡“要政治家办报”;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注重调查研究,崇尚实事求是,提倡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重视文风建设,反对党八股,提倡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进一步丰富了舆论监督,提出新闻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特别是要把握批评的方式和尺度。

3、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

他着眼于新闻媒体的政治属性,把新闻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部分来强调;着眼于新闻工作的重要作用,把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联系起来阐述。从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样一个高度来强调新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密切关系,指明了新闻宣传工作所肩负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对不适应新闻工作需要的观念、体制、机制、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为了适应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高标准地搞好新闻队伍建设,提出打好五个根底。

(五个根底,即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

1、○1喉舌观○2党性观○3真实观○4四效益观○5自由观

2、内涵

?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及时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7讲新闻媒体规制

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第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

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

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二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

第三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1.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

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

2.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

造新闻。刊播新闻报道要署作者的真名;

3.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

4.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响。?第四条发扬优良作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抵制不良风气,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1、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不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利用新闻报道发泄私愤,不以任何名义索取、接受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不向采访报道对象提出工作以外的要求;

2、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以新闻报道形式做任何广告性

质的宣传,编辑记者不得从事创收等经营性活动。

第五条坚持改革创新。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六条遵纪守法。要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工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1.严格遵守和正确宣传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

2.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不揭个人

隐私,不诽谤他人;

3.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

其身心健康;

4.维护司法尊严,依法做好案件报道,不干预依法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在

法庭判决前不做定性、定罪的报道和评论;

5.涉外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对外政策和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

第七条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

1.在国际交往中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利益,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2.尊重各国主权、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多样性,报道各国经济社会发

展变化和优秀民族文化;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 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 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 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 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 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 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 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舆论 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 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 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 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 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 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1. 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 或观念。但对于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是传教活动。 2. 欧洲有一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密度,但是 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打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3. 中西方对新闻事件记载和传播的差异: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01_11,史上最全版本)

清华大学2001 年新闻理论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 4 分,共20 分) 1. 原始新闻 2. 软事实 3. 达纳新闻定义 4. “有闻必录 5. 新闻的半传播 二、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请在括弧,正确打▽错误打X(每题2分,共10分) 1. 网络传播是无形的国家主权。(V) 2?对事实的逼真叙述并不等于新闻真实。(V) 3?追踪报道就是跟着权威媒体后面报道。(》 4?新闻自由是记者(媒体)享有报道一切事实的权利。(巧 5?新闻道德是法律围的善恶是非规。(以 三、简述下列原理(每题10 分,共30 分,每题以200 字为宜) 1?实现主体的客体化是客观报道的精髓。 2?新闻真实由再现事实的四维空间才能完全体现出来。 3. 政治家办报”是有报纸以来新闻工作的普遍规律。 四、综合论述题(共40 分,不得少于800 字)论题:论新闻的历史价值 清华大学2002 年“传播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40 分,共8 题) 1 、信息 2、意见领袖 3、象征符 4、精神交往论 5、受众分割 6、随机抽样法 7、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8、创新散布的决定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单评价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 2、举例说明你对“知识沟”理论的理解 三、问答题 1 、奥斯楚尔在《权利代言人》提出的报业模式是怎么样的,试进行评价 2、网络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有何不同请指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模式

清华大学2002 新闻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 4 分,共20 分) 1. 事实的混沌 2. 新闻的具象化 3. 分析性报道 4. 经济资讯 5. 保护新闻来源权 二、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请在括弧,正确打▽错误打X(每题2分,共10分) 1?新闻是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V) 2?新闻的整体真实表现为全国媒介报道的真实。(以 3?新闻传播值体现为新闻对记者的有用性。(V) 4?受检查的报刊是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第三个因素”。(V) 5?新闻工作的二为方向"是指坚持改革方向和开放方向。(》 三、简述下列原理的基本观点(每题10 分,共30 分,每题不少于200 字) 1?新闻活动受社会形态的制约。 2?新闻价值的大小最终通过报道与传播过程体现出来。 3?新闻报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四、综合论述题(共40 分,不得少于1500 字) 论题:新闻观与宣传观辨析 清华大学2002 年考研专业课试卷新闻史 一? 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40 分) 1 、黄远生 2、时务文体 3、新生事件 4、每日纪闻(Acta Diurna) 5、古登堡 6、哈瓦斯 7、The Yellow kid 8、VOA 剩下三个想不起来了 二? 简答(每个15 分) 1.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的经过与经验 2. 第三世界国家争取”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一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其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道德)

第十一章新闻道德 一、概念题 1.道德 答: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观念凝结在道德规范之中,道德品性如何在现实性上要看遵守道德规范的情况。一切道德都是一种包含者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 2.新闻道德 答: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新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闻道德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反映的是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重要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3.道德根据 答:道德根据,是支撑道德规范的东西。理性不是道德的根据。人们对道德根据有什么样的解说和认定,意味着人们持有什么样的道德评价标准。我国先秦时期有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道德根据论,《黄帝四经》的“道有原而无端”的道德依据论,庄子的“道

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的道德根据论,《庄子》“德在乎天”的道德依据论。 4.道德观念 答: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道德观念是指善和恶、荣和辱、正义和非正义等观念。它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道德起指导作用,是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道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5.道德规范 答:道德规范,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新闻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①世界层次或者是全球范围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②具体社会层次或者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③一定新闻媒介形态层次或者相关职业群体范围内的职业道德规范;④新闻媒体层次或新闻媒介组织范围内的职业道德规范;⑤职业个体层次的自我道德规范。 6.道德评价标准 答:道德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新闻道德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评判新闻行为道德性,评价新闻主体、新闻道德品性的尺度。新闻道德评价标准的两个层次:一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原则;二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定。从行为与品质角度看,新闻道德评价的标准可分为“规范性标准”和“品质性标准”。新闻道德评价要把新闻评价标准的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二)总结稿仅供参考 作者: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新闻要素指的是构成新闻的必要元素。 通讯社是专门采集、制作新闻稿件、新闻图片和背景资料等新闻产品,然后供应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新闻机构。 新闻传播者的概念界定: 广义:凡是和新闻生产有关的机构和人群都可以被称为新闻传播者。 一般意义:指的是从事新闻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主体和人格主体。 狭义:指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记者、编辑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用以调节新闻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是指新闻传播者的法律权利,即由相关法律规范所设定并保护的,新闻传播者可以享有的、以相应义务人的义务为保障的行为选择自由。 采访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新闻传播活动的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采集新闻信息的权利。 创制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媒体的编辑方针,对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最后制作成可以传播的新闻产品的权利。 传播权是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将制作的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的权利。 著作权是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利: 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指公民或组织利用传媒接收信息、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知晓权等,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指的是公民知悉、获取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的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可以自由地表达媒体的观点和意见和公民通过媒体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意见的权利。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最最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

[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撤退]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温斯顿.丘吉尔]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利。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让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责任论:1)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它强调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主动、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3)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4)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新闻: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新闻本源: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应,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有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软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需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散文笔法” 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有助于明了新闻题材的要义。 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特点: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2)扩缩性。3)组合性。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5)相对性。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能够消除随机的不确定性,这对受者而言很重要,这也是信息的全部意义所在。(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宣传内容)、where(宣传场合)、when(宣传时机)、why(宣传动机)、how(宣传方法)等7个环节。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南,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特点:①公共性,②公开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 舆论导向:是指舆论的倾向,即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态通过对群体中各种意见的碰撞、中和,表现为特定群体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意见。舆论导向是衡量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志。两种性质:①积极的舆论导向,即对社会稳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舆论导向;②消极的舆论导向,即导致社会混乱、阻碍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建构历程的比较分析,试图说明,新闻学当前作为一门年轻的且在中国语境下较为特殊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历史影响还是学术积淀来看,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相比还相差甚远,其经典文本的建构在当下似乎有操之过急之嫌,在学科内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学科外影响力甚微,难以服众。因而,从经典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现代新闻经典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学的经典焦虑将存在很长时间。 关键词:新闻学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新闻经典经典焦虑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闻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何一个已经拥有博士甚至博士后授予权的学科,其背后隐藏的新闻无学论至今仍此起彼伏。基于此,有学者从词源上予以考察,新闻学的原名叫journalism,这个词的词尾是ism,这三个字母是‘方法’的意思。不过在普通外国的科学名词,它们的词尾,后面都是logy,而新闻学的名词却独异。在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外国学者对于新闻学的这个东西,并不把它列于科学的地位。①新闻学科之幼稚乃在于是器而非道。因此,有学者提出建构新闻经典是升华新闻学科的首要任务。②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盲目人为建构经典的历史合法性与合理性,即经典的建构是否基于人类认知的需要,黑格尔坦言: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事物时,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③对于人类认知自我与世界而言,经典乃是一种启蒙、召唤、塑造,跨越时空的创造性,是一种认同的想象。 经典的建构不是一时一事的产物,也不是由某个权威机构或权威人物认定的。那些具有经典或大师地位的学者或批评家的肯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④但是自后现代转向以来,面对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共生、大师缺场的尴尬,我们更相信经典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跨越时代的过程,是历史集体认同、多种元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之比较 关于经典的定义,前人已论述颇多,本文不再赘述。文学与新闻学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其关于经典的标准也许会有不同,但是两者又有着天然的联系,脱胎于18世纪英国文学的新闻学始终都受到来自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必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即&&经典的作品必须首先具有原创魅力。⑤但是为何在当今中国新闻学界新闻经典的建构不温不火,除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束缚之外,恐怕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几乎同时诞生,且处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之下,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或许能够得到答案。让我们回到经典性问题的本体论意义上来考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特质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相异之处。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思想启蒙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点中国现代新闻经典不能与之比肩。诞生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在许多领域重构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康德在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即人能够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反思自我、认识世界。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后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阐发,意图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根本特征的共和政府。 自明末清初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特别是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为西学在东方的传播贡献颇多,西学东渐局面日盛。五四运动前期,中国思想界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

西方主要新闻传播理论

西方部分经典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所说的风险,指称的是完全逃离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社会的概念意味着:(1)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虚拟的现实”;(2)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未来变成了影响当前行为的参数;(3)风险直接地和间接地与文化定义和生活是否可容忍的标准相联系,它涉及“我们想怎样生活?”这一价值判断;(4)“人为制造出来的不确定性”暴露了国家——政府控制风险能力的匮乏;(5)当代的风险概念关涉知识(knowledge)和不意识/无知识(unawareness/non-knowledge)的某种特殊的综合;(6)新的风险类型可能同时是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7)日常的认识遮蔽了危险的传播和活动,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8)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2. 媒介功能理论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美国社会学家C?R?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3.媒介社会麻醉理论 “社会麻醉”是典型的传播功能的失调。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每天在读,在看,在听,在思考,但是,他们很容易把这些活动当作现实行动的替代物。他们有兴趣,有知识,接受了众多的信息,也有关于未来的种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听完广播,看完电视,读完报纸以后,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二战”后,西方媒介内容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社会麻醉”的观点在此背景下被提出。而随着大众传媒日益发达,这种现象愈加严重。针对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情形,清水几太郎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媒介的信息潮水裹挟着广大受众,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成了一种“心理暴力”。 在这些学者所处的时代,他们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主流媒体报刊和广播的,而到了今天,电子媒介和网络大行其道,高效率的传播能力、海量信息和广泛的普及,使这种“社会麻醉作用”有增无减。当下社会的人们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艰于呼吸却又乐此不疲,他们或是感觉不到媒体的“麻醉”,或是甘心被“麻醉”。他们的视线被媒介所牵引,心智空间被媒介完全占据,成为媒体操纵下的“提线木偶”;他们从媒介的虚拟空间中寻找满足感,情感和思想的起伏变化都以媒体内容为“脚本”;他们的现实欲求被不断地刺激和放大,社会行动能力却在不断降低。在《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一书里,美国精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