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2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20190528)

【内容主旨】1949年,人民自己共商筹划的新中国诞生,这个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新生政权,面对建国初期的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斗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并通过对参会代表身份的了解和对《共同纲领》部分条款的解读,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别于国民党统治下的反动政权的,它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

2、通过学习,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简单过程,感受中共中央在处理和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的远见和智慧。

3、通过使用资料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归纳土改前后农村主要阶层的不同情况,从而理解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巩固了新生政权,领会中国两千多年的土地所有制度此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通过学习,了解抗美援朝的国际背景,理解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在面临外敌进攻威胁的严峻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民主政权,派兵入朝作战。通过史实材料和情节讲述,感悟广大人民齐心协力、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中去的朴实、真切的爱国情怀,由此激发学生具有对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难点: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和巩固。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出示图片1948年12月6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和1949年2月7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过渡:这个人们展望中的新国家将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以两张《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做对比,反映新旧政权的更替,以“这个人们展望中的新国家将是怎样的?”作为过渡。

第二环节:出示材料一,教师讲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中共领导人对“新中国”的构想;出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组成情况和照片,教师讲述会议的基本情况;出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决议,包括国旗、国徽、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共同纲领》,中央人民委员会的相关内容;播放《开国大典》视频,过渡:接下来实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而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有四架是带弹受阅的——这在中外阅兵史上,即是极其罕见的,这是因为此时此刻,解放战争还在实行中。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教师讲述,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新国家政权性质的思考是长远的、务实的,感悟他们将自己的深思熟虑从早期构想、到初步实践再到最终实现,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得以胜利的法宝之一。

第三环节:出示示意图《解放全国大陆形势图》,教师讲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前因后果,并视频《西藏和平解放》;教师拓展内容,对比大陆解放的形势,港澳回归、台湾统一问题尚待解决。过渡:过渡:此时此刻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口已经突破了5个亿,这其中近九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与他们生活劳作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也摆在了新中国的面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示意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依然在持续实行着,同时为了顾全藏族同胞的利益,中共中央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西藏统一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最终打动了西藏地方政府;学生通过聆听老师对港澳台地区特殊情况的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选择暂缓解决的策略,再次显示了中共中央站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具有的高瞻远瞩的智慧。

第四环节:出示三张图片,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情况;出示材料三,对比上海县土改前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出示材料四和材料五,了解土地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做法。出示照片和材料六,对比上海县土地改革前后贫雇农土地占有情况。过渡:就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新生的人民政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证史,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地区农民的悲惨生活;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农村阶层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通过解读《土地改革法》的部分内容,理解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大事情,它的积极意义对于新政权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图文证史,了解在推行和落实《土地改革法》的过程中,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终于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努力践行了人民大家做主人的口号。

第五环节:出示《朝鲜韩国示意图》,教师简述朝鲜战争背景;出示材料七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出兵入朝参战?出示图片,教师讲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入朝作战;教师举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英勇作战,最终逼迫美国重新坐在谈判桌前;重新出示《时代》1948年12月6日封面人物蒋介石和1949年2月7日封面人物毛泽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旧政权的更替终于在1949年完成了,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大家思考,新政权能够获得广大人民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大历史”的背景下,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得出中国入朝作战的原因;通过图片证史和教师的讲述,感悟在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的感应下,在中国民族再次面临战争威胁的时刻,人民群众积极勇敢地挺身而出,最终打败敌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小结重新借助新课导入时的两张图片,一方面首尾呼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再次回顾本课内容,加深对本课主旨的理解。

教师小结:新旧政权的更替终于在1949年完成了,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大家思考,新政权能够获得广大人民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是属于人民的,人民当家,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教学策略】新旧政权的更替终于在1949年完成了,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大家思考,新政权能够获得广大人民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是属于人民的,人民当家,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结构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提出新政协的建立和《共同纲领》

实践中华人民共和西藏和平解放和土地改革

巩固抗美援朝

【作业设计】

【资料附录】

1、材料一: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

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2、材料二: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材料三:上海县土地改革前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

项目户数占有土地(亩)

地主、富农3950 102344.39

贫雇农20442 60516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教学参考资料2019年版p159

4、材料四: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颁布)

5、材料五:第十条……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颁布)6、材料六:上海县土地改革前后贫雇农土地占有情况(见PPT)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教学参考资料2019年版p160 7、材料七: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155页)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155页)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 数学模型的作用。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难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 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 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 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 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 一?” 教学内容

1.教科书第3页练习 1、 2 。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 -3(x+2)=6+x (x =3,x =-4) (2)2y(y -1)=3 (y =-1,y = 2) (3)5(x -1)(x -2)=0 (x =0,x =1,x =2)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技能: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教法学法设计 方程的变形规则是什么? 1、方程俩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俩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教案 华东师大版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东方人民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教学要点】 重点:四大文明古国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导入新课】 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常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学生阅读教材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见板书) 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2、学生阅读课文,从数据方面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讨论: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宗教原因。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其次是政治原因。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这不止因国王富有财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国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仅在世时享有无比的威严和压倒一切的专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样享有这一切。他们的金字塔具有君临一切的威严,使人们永远感到他们的存在,永远向他们顶礼膜拜。而且,那些活着的国王也希望利用死人的伟大来衬托自己统治的不可动摇。 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讨论教材上有关《汉谟拉比法典》图片与文字材料,回答联系中的一些问题。 【总结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古代埃及国家的出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及《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顺利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班情分析 本学期带七年级两个班,共100人,其中男51人,女生49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 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本章难点:数学说理。 第十一章:机会的均等和不等。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总结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题 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3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国家是。 32、秦国通过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3、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34、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36、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定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8、秦中央政府设、、三个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其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9、新创并首先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 40、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以及等实行统一规范。 41、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42、秦朝为抗御匈奴而采取的措施是。 43、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是。 44、秦长城的西起东至。 4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46、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 4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地点是。 48、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49、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时期在位皇帝是、。 50、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 51、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5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 53、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54、公元前119年,大将、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高密四中于秀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⑴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 ⑵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 技能目标: 通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对比中、苏改革概况,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探究法学习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解决问 题的习惯。 ⑶采用表格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谈谈对改革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 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本国的实际状况。 ⑵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教学重点:⑴了解各次改革的内容⑵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重点突破: ⑴通过学生自读课本,自主学习各次改革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次改革的特点及这些改革的共 同点。 ⑵教师组织学生在比较各次改革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教学难点:⑴各次改革遭到挫折的原因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 ⑴范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学习一个改革,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 ⑵讲解法。(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 ⑴合作探究法(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⑵自主学习法(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考试卷 一、细心填一填(本大题共10小题,13空,每空2分,共26分) 1.已知,则x=________. 2.已知x=1是方程2ax -3=a (2-3x )的解,则a=_________.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4x+2m=3x+1和方程3x+2m=6x+1的解相同,则m 的值为__________. 4.在ΔABC 中,若已知∠A=60?,再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 就能使ΔABC 是等边三角形(题中横线上只需写出一个条件即可). 5.如图,ΔABC 的边AC 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 于点E ,若ΔABC 与ΔBCE 的周长分别为22和14,则AC 的长为___________. 6.(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1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是3,另有一边的长是7,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 7.八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外角和为_________. 8.一个盒子里面放着搅匀了的4个红球、3个白球和2个黄球,这些小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均完全相同. 给出下列事件:①随机地从盒子中取出一个小球,是黄色的;②随机地从盒子中取出6个球,则其中一定有红色的球. 其中的“随机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9.某校初一(2)班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去A 、B 两超市,对他们近几年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后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甲说:A 超市销售额5月份比4月份增加12%; 乙说:B 超市销售额5月份比4月份增加10%; 丙说:A 、B 两超市4月份的销售额共为120万元,5月份的销售额共为150万元. 假如A 、B 两超市4月份的销售额分别为x (万元)和y (万元),那么根据他们的对话, 13 2 2x =-A C B E 第5题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七年级备课组:李军田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 场,得17 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 3 分,平一场得 1 分,负一场得。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 2 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 场,平了y 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略)(见教科书)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 ① 3x+y=17 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 = 7 ① 3x+y=17 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 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 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 5 场,平了 2 场,即x=5, y = 2 这里的x = 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 = 7 又满足方程②,即3X 5十2= 17 我们就说x= 5 与y= 2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25 页问题2。 2.补充练习。 四、小结 1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教科书第26 页习题7.1 全部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小短文集20180622

新题型训练:历史九年级小短文集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 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创新 改变我们的生活(1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比尔·盖茨的微软品牌为代表,信息科技不断创新。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字数不足80则酌情扣分。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2分,“创新”关键词1分,史实正确1分,共4分) 2.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形成了以英法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爆发,该体系崩溃。二 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运作,进而形成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进入新千年 后,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形成,多强们正致力于发展经济,世界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3. 巴黎和会引发五四运动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的愤怒。5月4日在北京引发了伟大的爱国运动: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华沙条约》签字 欧盟总部 科索沃战争 世界格局的演变 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凸显。欧盟是多强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多强们的经济 迅速发展,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列宁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 中国革命 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以苏联为师,但两国国情不同,毛泽东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6. 伏尔泰 17、18世纪(1分),法国(1分)启蒙运动爆发,伏尔泰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天赋 人权(1分)。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1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分)。 7. 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 《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为对付共同的敌人,1942年,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8. 《独立宣言》的签署 林肯在战场上 汽船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美国的发展史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完成了工业革命的美国, 在第二次工业个革命中,电力技术的发展又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为美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并走向世界之巅奠定了基础。 五大国首脑在千年首脑会议上 巴黎和会四巨头 雅尔塔会议主要国家元首 巴黎和会三巨头 五四运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目录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0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0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2)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4) 6.3实践与探索 (8) 第六章小结与复习(一) (13)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8)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18) 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0) 7.3 实践与探索 (28) 第七章小结与复习(一) (32) 第8章多边形 (35) 8.1 三角形 (35) 8.1.1认识三角形 (36) 8.1.2.三角形的外角和 (41) 8.1.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4) 8.2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46) 8.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49) 第八章小结与复习(一) (52) 第九章轴对称 (55) 9.1生活中的轴对称 (55) 9.2.1 轴对称的认识 (58) 9.2.2 画图形的对称轴 (61) 9.2.3 画轴对称图形 (62) 9.2.4 设计轴对称图案 (64) 9.3.1等腰三角形 (65) 9.3.2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68) 第九章小结与复习 (70) 10.1.1 统计的意义 (71) 10.1.2 从部分看全体 (73) 10.2.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74) 10.2.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使用 (77) 10.2.3 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80) 10.2 成功与失败 (82) 10.3 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 (84) 第十章小结与复习 (86)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试题(数学)

2014年春期城区一中第一学月月考 七年级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21分)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012=-x B. 12=x C. 12=+y x D. 2 13=-x 2、下列各对数中,满足方程组? ??=+=-2 3 25y x y x 的是 ( ) A.???==02y x B.???==11y x C.???==63y x D.? ??-==13y x 3、如果单项式2x 2 y 2 2+n 与-3y n -2x 2 是同类项那么n 等于( ). A 、0 B 、-1 C 、1 D 、 2 4、若关于x 的方程2x – 4= 3m 和x +2=m 有相同的解,则m 的值是( ) A 、 10 B 、– 8 C 、– 10 D 、 8 5、下面是从小明同学作业本摘抄的内容,请你找出其中正确的是( ) A.方程 16 1 10312=+-+x x ,去分母,得2(2x +1)-(10x +1)=1. B.方程8x -2x =-12,6x =-12=x =-2. C.方程2(x +3)-5(1-x)=3(x -1),去括号,得2x +3-5-5x =3x -3. D.方程9x =-4,系数化为1,得9 4- =x . 6、某同学在解方程3x -1=□x+2时,把□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x =-1,则 该同学把□看成了( ) A.3 B. 31 C.6 D.6 1- 7、某牧场,放养的鸵鸟和奶牛一共70只, 已知鸵鸟和奶牛的腿数之和为196条, 则鸵鸟的头数比奶牛多……………………………………( ) A.20只 B.14只 C.15只 D.13只 二 填空题(每题3分 共30分) 8、如果________;-8x 3,853==+那么x 9、某数的3倍比它的一半大2,若设某数为y ,则列方程为____. 10、二元一次方程x-3y=12,当x=0时,y=____ __ __. 11、已知2x -3y =6,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_____________. 12、二元一次方程2x+y=7的正整数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8长泰一中09-10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华东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长泰一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出土于 ( )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 2.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穆罕默德生前,阿拉伯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B、8世纪中叶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C、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帝国最繁荣的时期 D、1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 3.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平原激战中,雅典人以少胜多重创( ) A、波斯军队 B、马其顿军队 C、罗马军队 D、西班牙军队 4.亚历山大东征的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①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②东西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③其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④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⑤希腊同时从东方汲取了不少的文化养分(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5.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纪》流传后,产生的影响( ) A、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6.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7.下列关于阿基米德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发明家 B、几何学鼻祖,对天文学、光学和音乐也有所研究 C、毕生致力于科技研究,学富五车,成就斐然 8.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与阿拉伯数字“0、1、2、3……”打交道。它的最早发明者是:() A.古印度人 B.古阿拉伯人 C.古希腊人 D.古两河流域人 9.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创造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拉丁文 10.中古时期,西欧各地的天主教堂广泛采用的建筑风格是 ( ) A、多利亚柱式 B、爱奥尼亚柱式 C、哥特式 D、科林斯柱式11.左图雕塑作品的作者是() A、米隆 B、菲狄亚斯 C、波力克利特 D、荷马 12.恩格斯称下列哪位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A、达·芬奇B、哥白尼C、但丁D、布鲁诺 13.下列各项中,与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无关的是() A、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 B、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的要道 C、西欧贵族和新兴商人对东方财富的炽热追求 D、“太阳中心说”的确立 14.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的标志是 A、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B、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C、1688年“光荣革命” D、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 15.《独立宣言》是由谁执笔起草的?() A、华盛顿 B、富兰克林 C、林肯 D、杰斐逊 16.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 17.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三级会议的召开 B、制宪会议的召开 C、攻占巴士底狱 D、《人权宣言》的发表 18.2008年是美国大选年,回顾历史,美国总统竞选的制度开始于( ) A、列克星敦的枪声 B、1787年宪法的制定 C、北美大陆会议的决定 D、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9.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后,九年级1班的同学对如何评价拿破仑展开了激烈争论,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拿破仑是独裁者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 C、拿破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未打过败仗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 20、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有 ①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②革命都以暴力方式进行 ③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九年历史期中试卷第1页共3页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九年级下册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

九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世纪下半期,兴起于美国、德国,并很快扩散到西方各国。 特点: 电力的广泛应用并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人类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2)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电灯以及其他电器的发明的和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电力的使用使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2.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1)卡尔·本茨 德国最著名的工程师之一。1885年,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被称为“汽车之父”。 影响 汽车的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2)莱特兄弟 美国发明家,1903年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架现代意义上的飞机。 影响:飞机的发明给人类插上了非凡的翅膀,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3.爱迪生 (1)爱迪生 美国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他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 (2 )电器的广泛使用 从20世纪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面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注重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应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人类有利有弊,请简要说明。 答:工业革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也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遭到严重污染。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之父”“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他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 (2)达尔文及其主要成就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1859年,发表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生物的进化,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 (3)爱因斯坦及其主要成就 爱因斯坦是是近代科学技术的终结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现代物理学泰斗”。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影响:为原子弹的研制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 原子时代的大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启蒙运动 ①背景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虽然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依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严重的阻碍。壮大的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 ②核心 理性主义。 ③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把教士称为“文明恶棍”,骂教皇是“两足禽兽”。提倡自由平等,开明君主制证的君主立宪制。 答:先进的思想解放引领社会的进步。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或变革需要有长期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准备。(认识)在改革开放的的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提升综合国力。 新经济政策 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起义者攻克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 1、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 3、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苏联国情。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实施 1921年3月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 3.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特点 社会主义与市场直接联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6)评价 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列宁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斯大林时期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上: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作风盛行。 (3)启示: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 年经济危机 年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政局动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意大利、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年 ( 3)核心和基础 实施《国家产业复兴法》。 作用: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4)特点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5)作用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改革推动社会发展,我国应不断改革创新,适时调整政策 (2)我国应重视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