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精密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精密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精密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一、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

蒸气制冷是利用某些低沸点的液态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汽化时吸热的性质来实现人工制冷的。

在制冷技术中,蒸发是指液态制冷剂达到沸腾时变成气态的过程。液态变成气态必须从外界吸收热能才能实现,因此是吸热过程,液态制冷剂蒸发汽化时的温度叫做蒸发温度,凝结是指蒸汽冷却到等于或低于饱和温度,使蒸汽转化为液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蒸发吸热的现象。比如,我们在身上擦一些酒精,酒精很快蒸发,这时我们感到擦酒精部分反应很凉。又如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R-22液体喷洒在物体上时,我们会看到物体表面很快结上一层白霜,这是因为R-22的液体喷到物体表面立即吸热,使物体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然这是不实用的制冷方法,因为制冷剂R-22不能回收和循环使用)。

蒸气压缩式制冷是利用液态制冷剂汽化时吸热,蒸汽凝结时放热的原理进行制冷的。

二、制冷循环

压缩机是保证制冷的动力,利用压缩机增加系统内制冷剂的压力,使制冷剂在制冷系统内循环,达到制冷目的。开始压缩机吸入蒸发制冷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然后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送冷凝器;高压高温气体经冷凝器冷却后使气体冷凝变为常

温高压液体;当常温高压液体流入热力膨胀阀,经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湿蒸气,流入蒸发器,从周围物体吸热,经过风道系统使空调房间温度冷却下来,蒸发后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中,又重复下一个制冷循环,从而实现制冷目的。

三、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状态

从压缩机出口经冷凝器到膨胀阀前这一段称为制冷系统高压侧;这一段的压力等于冷凝温度下制冷剂的饱和压力。高压侧的特点是:制冷剂向周围环境放热被冷凝为液体,制冷剂流出冷凝器时,温度降低变为过冷液体。

从膨胀阀出口到进入压缩机的回气这一段称为制冷系统的低压侧,其压力等蒸发器内蒸发温度的饱和压力。制冷剂的低压侧段先呈湿蒸气状态,在蒸发器内吸热后制冷剂由湿蒸气逐渐变为汽态制冷剂。到了蒸发器的出口,制冷剂的温度回升为过热气体状态。过冷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时,由于节流作用,由高压降低到低压(但不消耗功、外界没有热交换);同时有少部分液态制冷剂汽化,温度随之降低,这种低压低温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后蒸发(汽化)吸热。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并通过压缩机进入下一个制冷循环。

四、制冷量

在制冷循环中,循环流动的每千克制冷剂从被冷却物体吸收的热量叫做单位重量制冷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大卡,单位重量制冷量是表示制冷循环的一个特殊参数,这由制冷剂的性质,循环温度等条件决定,蒸发温度越低,冷凝温度越高,其值越小,反之越大。制冷装置的产冷量是单位时间内从被冷却物体吸收并在冷凝器中放掉的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大卡。Q 值的大小等于制冷剂重量流量G与单位重量制冷量q的乘积,即:Q=G·q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为了方便的获得制冷量的粗略计算也过下式计算

Q=L·(t2 -t1 )

式中L循环风量,(t2 -t1 )为进出风温差.

五、制冷剂

制冷剂是进行制冷循环的工作物质。(一)对制冷剂的要求理想的制冷剂要求化学性质是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对金属腐蚀作用小、与润滑油不起化学反应,不易燃烧、不易爆炸、并且要求制冷剂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质,即在大气压力下它在蒸发器内的蒸发温度要低、蒸发压力最好与大气压相近;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温度对应的压力要适中,单位制冷量要大,汽化热要大,而液体的比热要小,气体的比热要大。要求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凝固温度要低、临界温度要高,导热系数和放热系数要大,比重和粘度要小,泄漏性要小。

(二)制冷剂的种类

制冷剂种类很多,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制冷剂类型,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压力等热力学条件以及制冷设备的使用地点来考虑。制冷剂可分为四类:即无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氟里昂和共沸溶液。

目前我们空调最多使用的是氟里昂R-22,属一代环保制冷剂,无毒无味,对臭氧层有破坏,单位制冷量大,冷凝温度压力适中,价格便宜,最近一段时间很难淘汰.

六、制冷系统的构造及组成

构成基本的制冷系统主要有四大部件: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为了改善制冷系统的性能,达到更好的使用性能,通常还有不少辅助器件:液体管路电磁阀、视液镜、液体管道干燥过滤器、高低压力控制器等。

(一)压缩机

压缩机按其结构分为三类:开启式、半封闭式、全封闭式。目前大部分机房专用空调采用全封闭式压缩机,只有力博特空调部分型号采用半封闭式压缩机。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是一种压缩机与电动机一起,装置在一个密闭铁壳内形成的一个整体。从外表看只有压缩机的吸排气管接头和电动机的导线;压缩机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压缩机和电动机

装入后,上下铁壳用电焊焊接成一体。平时不能拆卸,因此机器使用可靠。

在全封闭制冷压缩机中,又有活塞型压缩机和涡旋式压缩机。

在现在生产的机房专用空调系统中,采用的压缩机均为全封闭涡旋式制冷压缩机。它的构造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旋转式进、出口阀门;压力表接口;内置式过载保护;弹性机座;曲轴箱加热器;内置式润滑油泵。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最大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压缩机体仅需两个部件(动盘、定盘)就可代替活塞压缩机中的多种配件,因此故障率很低。

2、高效:吸气气体和变换处理气体是分离的,以减少吸气和处理之间的热传递,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涡旋压缩过程和变换过程都是非常安静的。

(二)蒸发器

1、蒸发器的分类:

蒸发器按其被冷却的介质种类可分为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和冷却空气用的蒸发器(表冷式蒸发器)这两大类。

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蒸发器一般为冷却空气的蒸发器。当制冷系统的氟里昂液态进入膨胀阀节流后送入蒸发器,属于汽化过程,这时候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使房间温度逐步降低、以达到制冷效果且能冷凝空气中的水分而达到除湿效果.

2、A型蒸发器

“A”型结构蒸发器的优点是该结构具有较大的迎风面积和较低的迎面风速以防止逆风带水。蒸发器配备有1/2”铜管铝翅片及不锈钢凝结水盘,以利热量更好的传递。

蒸发器盘管分为多路进入并作交错安排,籍此将每个制冷系统都能遍布于盘管迎风面上,当单一制冷系统运行时,显热制冷量可达总制冷量的55%—60%。

3、蒸发器的去湿功能

在正常制冷循环中,室内机风扇以正常速度运转,供给设计气流以及最经济的能量以满足制冷量的要求。

(1)简单的除湿功能

当需要除湿时,压缩机运行,但室内机马达转速降低,通常为原转速的2/3,因此风量也减少了1/3,通过冷却盘管的出风温度变成过冷,产生良好的冷凝效果即增加了除湿量。以此法增加去湿量带来的弊端有:当出风量减少1/3,通常在几秒种之内出风温度降低2oC—3oC,当突然降低温度速度达到最大允许值每10分钟降低1℃时,造成控制可靠性降低;当出风量减少1/3,过滤效率降低,对换气次数及通风量都有很大影响,造成室内控制精度降低和温度分布不均匀;由于出风温度降低,需接通电加热器以提高室温,造成温度控制不精确和增加运行费用。

(2)专门的去湿循环

冷却绕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为总冷却绕组的l/3和2/3。在正常冷却方式下,制冷工质流过冷却绕组的两个部分。在除湿方式下,常开电磁阀关闭,这样就把通向冷却绕组的上部绕组(1/3部分)的氟里昂制冷剂切断了,全部氟里昂制冷剂都流向冷却绕组的下部绕组(2/3)部分。通过下部绕组的空气的温度是很低的,通常至少比冷却循环中的空气降低3oC,所以增加了去湿效果,但其弊端是总制冷量会减小和吸气压力降低。

(3)旁路气体调节器

在“A”型蒸发器顶部安装一个旁路气体调节器,在正常冷却方式下这个调节器是关闭的,所有返回的气体都要平均地经过两个冷却绕组。当需要进行除湿操作时,旁路气体调节器完全打开,使1/3的返回气体旁路经过A框绕阻的顶部而没有经过冷却,另外2/3的返回气体均匀地通过A框绕组,排出气体的温度被快速降低,增加去湿效果。

此种去湿方法的效果与专门的去湿循环相同,但是其优点是总制冷量将保持不变。

(三)冷凝器

冷凝器按其冷却形式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冷式、风冷式、蒸发式及淋水式。

①水冷式:

在水冷式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热量被冷却水带走。冷却水可以一次流过,也可以循环使用。当使用循环水时,需要有冷却

水塔或冷水池。水冷冷凝器有壳管式、套管式、沉浸式等结构形式。

②风冷式

在风冷式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的热量被空气带走。它的结构形式主要为若干组铜管所组成,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很差,故通常都在铜管外增加肋片,以增加空气侧的传热面积,同时采用通风机来加速空气流动,使空气强制对流以增加散热效果。

③蒸发式及淋水式:

在这类冷凝器中,制冷剂在管内冷凝,管外同时受到水及空气的冷却。

目前进口机房专用空调的类型以风冷型为主。下面对风冷型冷凝器作详细叙述。

风冷冷凝器采用10厘铜管,铝翅片结构,风机采用可调速电机或者压力控制器控制风机的频繁开停,以保证冷凝器在冬季、夏季能够均衡使用,也使冷凝压力在很冷,很热的环境下不致变化太大。

风冷冷凝器适用于环境温度-30oC — +40oC范围之内,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将引起冷凝器压力升高,这将由调速器的压力传感机构感受到这种压力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变为输出电压的变化,从而使电机转速产生变化或者是控制风机开停以达调节强制对流效果的目的。

机房专用空调室外冷凝器在出厂时已经过调整及校验,

但由于长途运输或者长期使用中的震动,偶尔会出现调速器的设定漂移现象。如果出现此情况可参相应型号的说明书适当调整。压力控制的也是如此。

通常室外机调整压力范围为:室外机高压压力在14kgf/cm2 左右时风机起转,在20—24kgf/cm2 时达到满负荷转速,而在14—18kgf/cm2 时调速性能为最佳状态。压力控制的室外机高压压力在14kgf/cm2风机停转,在20—24kgf/cm2 时达到满负荷转速,且压力偏高,正常控制在14—18kgf/cm2为最佳状态。

(四)热力膨胀阀

1、热力膨胀阀的结构:

膨胀阀的顶部由密封箱盖波纹薄膜感温包和毛细管组成一个密闭容器,里面灌注氟里昂,成为感应机构,感应机构内灌注的制冷剂可以与制冷系统的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制冷系统用的是R-22,感温包可灌注R-12,感温包用来感受蒸发器出口的过热蒸汽温度,毛细管作为密封箱与感温包的连接管,传递压力作用在膜片上,膜片是由一块薄合金片冲压成形。受力后弹性伸缩性很好,调节杆是用来调整膨胀阀门的开启过热度,在调试过程中用它来调节弹簧的弹力,调节杆向里旋时,弹簧压紧,调节杆向外旋时,弹簧放松,传动杆顶在阀针座与传动盘之间传递压力,阀针座上装有阀针,用来开大或关小阀孔。

2、热力膨胀阀的工作原理

膨胀阀通过感温包感受蒸发器出口端过热度的变化,导致感温系统内充注物质产生压力变化、并作用于传动膜片上.促使膜片形成上下位移,再通过传动片将此力传递给传动杆而推动阀针上下移动,使阀门关小或开大,起到降压节流作用和自动调节,蒸发器的制冷剂供给量并保持蒸发器出口端具有一定过热度,得以保证蒸发器传热面积的充分利用,以及减少湿压缩和冲缸现象的发生。

3、膨胀阀的种类:(内平衡、外平衡)

作用于热力膨胀阀体内传动膜片下部的压力为节流后的蒸发压力(这一压力通过传动杆和传动片的缝隙而进入膜片下部分空间)这种结构称为内平衡式膨胀阀。

作用于热力膨胀阀体内传动膜片下部的压力不是节流后的蒸发压力,而是通过外接平衡管将蒸发器出口端的压力引入传动膜片下部空间结构的阀门、称为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

在专用空调机中采用的通常是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虽只是一个很小的部件,但它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必不可少,所以它与制冷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并称为制冷系统四大部件。

(五)制冷系统的其它辅件

1.液体管路电磁阀

液体管路电磁阀在制冷系统中受主控板控制,与压缩机,高压保护开关,气流保护开关串联。在压缩机停机时,由于惯性作用

以及氟里昂的热力性质,使氟里昂大量进入蒸发器,在压缩机再次启动时,湿蒸气进入压缩机吸入口引起湿冲程,不易启动,严重的时候甚至将阀片击破。液体管路电磁阀的设置,使这种情况得以避免。在STULZ空调机系统,压缩机和电磁阀控制系统串连,停机时电磁阀将高低压分为二个部分。当压缩机需要启动时,电磁阀与压缩机启动而同时打开.

2.视液镜

视液镜在制冷系统中处于制冷电磁阀和干燥过滤器之间,顾名思意,它是用来观察液体流动状态的,根据气泡的多少可以作为制冷剂注入量的参考,根据视液镜颜色可以看出系统内水份的含量。

3.液体管道干燥过滤器:

通常,液体管道干燥过滤器是不可拆卸的。内部采用分子筛结构,能够去除管道中的少量杂质水份等,起到净化系统的目的。因管道在焊接中会出现氧化物,并且氟里昂制冷剂的纯度也有所不一,所以我们采用的氟里昂制冷剂都要求进口的。液体管道干燥过滤器出现堵塞时,会引起吸气压力降低,在过滤器两端会出现温差,如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更换过滤器。

4.高低压力控制器

在制冷系统中高低压力控制器是起保护作用的装置。高压保护是上限保护,当高压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高压控制器断开,使压缩机接触器线圈断电,压缩机停止工作,避免在超高高压下运

行损坏零件。高压保护是手动复位,当压缩机要再次启动时,需先按下复位按钮。当然,在重新启动压缩机前,应先检查出造成高压过高的原因,给予排除后,才能使机器运转正常。

低压保护是为了避免制冷系统在过低压力下运行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的设定分为高限和低限。它的控制原理是:低压断保护器断开会给电脑控制板一个信号,压缩机停机切控制板告警。低压控制器是自动复位,但受电脑板控制告警消除后才能再次启动所以要求操作人员到场观察机器的运行情况,出现报警时能及时处理,从而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 1 mol H2 (g)燃烧,生成 1 mol H2O(g), 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 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 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 ,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 ,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 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 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 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 C(s)+O2 (g) == CO2 (g) H=-393.5 kJ/mol 2.5 mol C 完全燃烧,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 2. H2 (g)的燃烧热H=-285.8 kJ/mol 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 000 kJ 的热量,需要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 3. 设S 的燃烧热为H S(s)+O2 (g) == SO2 (g) 32 g/mol H 4g -37 kJ H=32 g/mol×(-37 kJ)÷4 g =-296 kJ/mol 4. 设CH4的燃烧热为H CH4 (g)+O2 (g) == CO2 (g)+2H2O(g) 16 g/mol H 1g -55.6 kJ H=16 g/mol×(-55.6 kJ)÷1 g =-889.6 kJ/mol 5. (1)求3.00 mol C2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C2H2 (g)+5/2O2 (g) == 2CO2 (g)+H2O(l) 26 g/mol H 2.00 g -99.6 kJ H=26 g/mol×(-99.6 kJ)÷2.00 g =-1 294.8 kJ/mol 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 (2)从4题已知CH4的燃烧热为-889.6 kJ/mol,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2H2放出的热量多. 6. 写出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NH3 (g)+5/4O2 (g) == NO2 (g)+3/2H2O(g) 将题中(1)式乘以3/2,得: 3/2H2 (g)+3/4O2 (g) == 3/2H2O(g) 3/2H1=3/2×(-241.8 kJ/mol) =-362.7 kJ/mol 将题中(2)式照写: 1/2N2 (g)+O2 (g) == NO2 (g) H2=+33.9 kJ/mol 将题中(3)式反写,得NH3 (g) == 1/2N2 (g)+3/2H2 (g) -H3=46.0 kJ/mol 再将改写后的3式相加,得: 2 7. 已知1 kg 人体脂肪储存32 200 kJ 能量,行走1 km 消耗170 kJ,求每天行走5 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 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64 kg 8. 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105 kJ.快速奔跑1 km 要消耗420 kJ 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 9. 1 t 煤燃烧放热2.9×107 kJ 50 t 水由20 ℃升温至100 ℃,温差100 ℃-20 ℃=80 ℃,此时需吸热: 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 6×107 kJ÷2.9×107 kJ)×100% =57.7% 10. 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 耐纶5 m3×4.2×104 kJ/m3=21×104 kJ 聚氯乙烯50 m3×1.6×104 kJ/m3=80×104 kJ 丙烯酸类塑料 5 m3×1.8×104

艾默生PEX精密空调故障告警及使用指南资料-共21页

PEX空调机组 常见报警及故障处理指南 空调产品技术部 2009-9-25

附件:PEX机组码―――――20页

1.公共报警 产生原因:在系统发生报警时,事件记录菜单会同时产生一条公共报警记录, 并且主控制板公共报警端子会产生干接点输出变化,主控制板右下角的K3 继电器闭合,左侧红色LED指示灯亮,同时75/76公共报警输出端子输出闭 合导通信号。见下图: K3在主控制板右下 角位置,耐压125V, 通流能力5安培 K3继电器在控制原 理图右上侧位置,系 统有报警时被触发 K3闭合会输出闭合信 75/76端子 用户利用75/76端 子可以在空调有报 警时得到一个闭合 干接点信号, 解除办法:当报警解除时,公共报警自动解除,公共报警端子恢复开路。 2.压缩机1或2高压

产生原因:有几种可能,一是排气过温报警,二是高压保护报警,三是机组 拆解时将高压保护开关接错,四是保压保护开关本身故障或针阀口憋压。下 图是1号压缩机的高压保护局部电路图,2号压缩机类似。 排气温度开关 高压保护开关 如上图所示,先看看第一第二种可能情况,在有制冷需求时,无论高压保护 开关动作还是排气温度开关动作,主控制板上的报警反馈光耦开关U29都会 得到一个24V交流电压而触发控制系统报警,此时U29旁的LED指示灯常 亮。排气温度开关过温报警的原因通常是压缩机低压运行(低于50PSI),压 缩机由于循环吸排气量下降,压缩机的机械摩擦发热由于循环吸排气量下降 发生冷却不良,压缩机内部机械温度上升,排气温度随之上升,达到125oC 时排气温度开关被触发闭合使U29得到电压产生报警。高压保护开关在室外 冷凝器散热出现问题压缩机排气压力上升到360PSI(或400PSI)时,COM 端与NO端闭合同样使U29得到电压产生报警。第三种可能是机组垂直搬运 上楼时进行过整机解体,上楼后恢复安装时将高压保护开关接错了。最后一 种就是高压开关本身有问题或安装不良(用压力表检测高压正常), 解除办法:由于报警牵涉到压缩机的运行状态,第一件需做的事情是接好双 头压力表,然后在维护菜单的诊断菜单将压缩机报警次数改为0,复位报警 后启动压缩机,检查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如果发现低压偏低则因重点怀疑 排气过温异常,如果发现排气压力高则应检查冷凝器的运行状况。如果压力 完全正常,则应检查排出报警反馈电路的连接可靠性及是否有接线错误,检 查高压开关的管路连接可靠性。注意:在某一种高压开关接错线的情况下,会发生既不误报高压报警,实际发生高压保护工况时也不报警的危险情况。在排除了接线错误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由于针阀阀芯位置陷得较深,高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机械设计知识点(经典)总结..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一) 1.螺纹联接的防松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答:原因——是螺纹联接在冲击,振动和变载的作用下,预紧力可能在某一瞬间消失,联接有可能松脱,高温的螺纹联接,由于温度变形差异等原因,也可能发生松脱现象,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防松。措施——利用附加摩擦力防松,如用槽型螺母和开口销,止动垫片等,其他方法防松,如冲点法防松,粘合法防松。 2.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答:(1)降低螺栓总拉伸载荷Fa的变化范围:a,为了减小螺栓刚度,可减螺栓光杆部分直径或采用空心螺杆,也可增加螺杆长度,b,被联接件本身的刚度较大,但被链接间的接合面因需要密封而采用软垫片时将降低其刚度,采用金属薄垫片或采用O形密封圈作为密封元件,则仍可保持被连接件原来的刚度值。(2)改善螺纹牙间的载荷分布,(3)减小应力集中,(4)避免或减小附加应力。 3.轮齿的失效形式 答:(1)轮齿折断,一般发生在齿根部分,因为轮齿受力时齿根弯曲应力最大,而且有应力集中,可分为过载折断和疲劳折断。(2)齿面点蚀,(3)齿面胶合,(4)齿面磨损,(5)齿面塑性变形。 4.齿轮传动的润滑。 答:开式齿轮传动通常采用人工定期加油润滑,可采用润滑油或润滑脂,一般闭式齿轮传动的润滑方式根据齿轮的圆周速度V的大小而定,当V<=12时多采用油池润滑,当V>12时,不宜采用油池润滑,这是因为(1)圆周速度过高,齿轮上的油大多被甩出去而达不到啮合区,(2)搅由过于激烈使油的温升增高,降低润滑性能,(3)会搅起箱底沉淀的杂质,加速齿轮的磨损,常采用喷油润滑。 5.为什么蜗杆传动要进行热平衡计算及冷却措施 答:由于蜗杆传动效率低,发热量大,若不及时散热,会引起箱体内油温升高,润滑失效,导致齿轮磨损加剧,甚至出现胶合,因此对连续工作的闭式蜗杆传动要进行热平衡计算。措施——1),增加散热面积,合理设计箱体结构,铸出或焊上散热片,2)提高表面传热系数,在蜗杆轴上装置风扇,或在箱体油池内装设蛇形冷却水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 习题参考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 kJ/mol.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 1 mol H2O(g), 其反应热ΔH=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 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 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 ,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 ,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 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 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 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机房精密空调产品手册1.2

(本手册适用于直接膨胀风冷机组) 资料版本V1.2 归档时间 请妥善保管本手册以备参阅 广东XXX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目录 第一章 (2) 第二章概述 (2) 2.1 机房环境要求 (2) 2.2 XXX系列机房专用精密空调 (5) 第三章空调产品介绍 (6) 3.1 机组外观 (6) 3.2 型号说明 (7) 3.2.1 室内机 (7) 3.2.2 室外机 (7) 3.3 机组结构组成 (8) 3.3.1 机组部件 (8) 3.3.2 智能控制系统 (11) 3.3.3 机组其他功能 (12) 第四章空调技术参数 (14) 4.1 直接膨胀风冷式机组 (14) 机组使用环境 (17) 4.1.1 机组运行环境 (17) 4.1.2 储藏环境 (17) 第五章精密空调日常维护管理制度 (18) 5.1 精密空调维护管理要求 (18)

5.1.1 通信机房环境要求 (18) 5.1.2 空调技术要求: (18) 5.2 精密空调设备维护细则 (18) 5.2.1 空气处理机的维护 (18) 5.2.2 风冷冷凝器的维护 (18) 5.2.3 制冷部分的维护 (19) 5.2.4 加湿器部分的维修 (19) 5.2.5 冷却系统的维护 (19) 5.2.6 电气控制部分的维护 (19) 5.2.7 整机工况检查 (19) 5.2.8 专用空调设备的维护周期表 (19) 5.3 精密空调控制操作流程 (20) 5.3.1 温度设置: (20) 5.3.2 湿度设置: (21) 5.4 精密空调参数设置规范 (21)

第一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数据中心机房特殊的环境要求和XXX机房恒温恒湿精密空调的特点、优势等内容。 1.1 机房环境要求 精密的环境控制对计算机的运行非常重要,因此对机房的环境要求非常严格,这是为舒适性而设计的民用空调无法达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用对象不同:机房专用空调就是为机房设备提供恒温恒湿的运行环境的,而民用空调都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功能都完全不同。设计理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机房专用空调是大风量,小焓差,高显热比;民用空调刚好相反,是小风量,大焓差,低显热比。显热比的概念是指空调降温与除湿两种制冷量相对之比。通常情况下,一台空调的总制冷量有两部分,一部分用于降温,称为显热制冷量,还有一部分用于除湿,称为潜热制冷量。一台民用空调在应用时60%多的制冷量是在降温,剩下30%多的制冷量是在除湿。民用空调为了保证低噪音,低风量,舒适度,不得不除湿。机房专用空调的显热比都会在0.9或0.9以上。民用空调不适合在机房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机房是没有湿气来源,一方面是因为机房密封性好,再就是机房设备不会像人一样发出水蒸气,而人通过呼吸和经由皮肤的汗液挥发都会产生水气。 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机具有大风量、小焓差、高显热比的特点:与相同制冷量的舒适性空调机相比,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机的循环风量约大一倍,相应的焓差只有一半,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机运行时通常不需要除湿,循环风量较大将使得机组在空气露点以上运行,不必要像舒适性空调机那样为应付湿负荷而不得不使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故机组可以通过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提高机组运行的热效率,从而提高运行的经济性。根据经验,显热比为1.0的机组的单位制冷量的能耗仅是显热比为0.6的机组的60%左右。同样,机房要求温湿度指标相对稳定,较大的循环风量将有利于稳定机房的温湿度指标,显然,在制冷量一定的情况下,风量的增大将导致焓差的减少,因而通常机组只能在显热比相当高的工况下运行,这恰恰与机房的负荷特点相适应。 送回风方式多样:由于要与电子通信设备的冷却方式相适应,机房的空调系统的送风回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上送风、下送风,有上回风、下回风、侧回风等,生产企业一般是利用标准化手段开发一系列机型,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机送风形式多为上送下回和下送上回式。机房中铺设防静电活动地板,机房专用精密空调采用下送上回式送风,使冷气直接进入活动地板下,这样使地板下形成静压箱,然后通过地板送风口,把冷气均匀地送入机房内,送入设备机柜内。为此,机房专用精密空调应有足够的风量把机房中的热量带走。采用这种送风形式可大大提高空调效率,同时还可以大幅度节省过去习惯的管道送风的工程费用,降低工程造价,使室内布局美观。这是机房理想的送风方式。当然,机房送风形式要与设备散热形式一致。 对机房内空气进中高效过滤清洁:通常标准型机组中,空气过滤器均采用粗、中效过滤,而在一些特型机组中,从结构设计上采用预留亚高效过滤器或高效过滤器的安装位置,根据用户需求选用。只要用户要求,过滤系统可以很方便地以更换过滤器或者增加过滤器的方式进行升级。一般A级洁净要求使用高效或亚高效过滤器,B级洁净要求使用亚高效或中效过滤器,即使是C级洁净要求也应该使用中效过滤器。然而,舒适性空调机一般只有初效过滤器,如果需要提高过滤效率,也只能是改装,而且往往还需增加风机、加大风压,以免空调机因安装了高效或亚高效过滤器而使送风能力大幅度下降。

梅兰日兰精密空调维护操作手册(精简版)

梅兰日兰机房专用空调维护操作手册 目录 第一章空调设备基本工作原理 一、空调三大组成部分 (3) 二、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3) 三、精密空调的优势 (4) 第二章精密空调的结构组成 一、精密空调的组成部分 (5) 二、精密空调的结构设计 (5) 第三章C6000控制器操作指南 一、控制器功能组合 (6) 二、控制器基本操作界面 (7) 三、控制器基本操作步骤 (8) 四、精密空调备份模块操作 (24) 五、精密空调报警符号信息 (25) 六、控制器面板图形 (30) 第四章精密空调故障排查 一、加湿器故障 (31) 二、气流故障 (31) 三、制冷系统故障 (31) 四、传感器故障 (31) 第五章精密空调日常维护管理 一、精密空调维护管理要求 (33) 二、精密空调设备维护细则 (33) 第六章精密空调维护制度流程 一、精密空调控制操作流程 (35) 二、精密空调参数设置规范 (36) 三、精密空调维护基本流程 (37) 1

第一章空调设备基本工作原理 一、空调器三大组成部分 1、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部件组成,系统内充注有制冷剂; 2、空气循环通风系统:由贯流风扇、轴流风扇、电动机以及风门、风道等组成; 3、电气控制系统:由温度控制器、各种过载保护器等组成。 二、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整体式空调器的所有零部件都装在一个箱体内,分体式空调器由室外机和室内机两部分构成,室外机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轴流风扇等组成,室内机主要由蒸发器、贯流风扇、电路板等组成。 空调器制冷时,室内空气被室内机贯流风扇吸入后流过蒸发器并与其进行交换,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吸取室内空气的热量,从而使室内空气温度降低,接着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被送往室外侧冷凝器,轴流风扇不断吸入室外空气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带走制冷剂冷凝时放出的热量,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毛细管再进入蒸发器,如此循环不断。在空调器上装上电磁换向阀(四通阀),即为热泵型空调器。 制热时,四通阀线圈通电,压缩机将制冷剂先送入室内机的换热器,放出热量,使房间温度上升,然后经过毛细管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外机换热器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压缩机再吸走制冷剂,形成一个与制冷反向的循环系统。 大家知道单冷式空调器的制冷系统是由压缩机、冷凝器(室外机)、毛细管和蒸发器(室内机) 2

机房精密空调构成部分及原理详解

机房精密空调构成部分及原理详解 机房精密空调可将机房温度及相对湿度控制于正负1摄氏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寿命及可靠性,对于很多初次认识机房精密空调的人来说,感觉机房精密空调很神秘,到底和家用空调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就对机房精密空调的构成进行详解。 下面对机房精密空调构成部分进行详解: (一)压缩机 压缩机按其结构分为三类:开启式、半封闭式、全封闭式。目前大部分机房专用空调采用全封闭式压缩机。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是一种压缩机与电动机一起,装置在一个密闭铁壳内形成的一个整体。从外表看只有压缩机的吸排气管接头和电动机的导线;压缩机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压缩机和电动机装入后,上下铁壳用电焊焊接成一体。平时不能拆卸,因此机器使用可靠。 在全封闭制冷压缩机中,又有活塞型压缩机和涡旋式压缩机。 全封闭涡旋式制冷压缩机,它的构造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旋转式进、出口阀门;压力表接口;内置式过载保护;弹性机座;曲轴箱加热器;内置式润滑油泵。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最大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压缩机体仅需2个部件(动盘、定盘)就可代替活塞压缩机中的15个部件。 2、高效:吸气气体和变换处理气体是分离的,以减少吸气和处理之间的热传递,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涡旋压缩过程和变换过程都是非常安静的。 (二)蒸发器 1、蒸发器的分类: 蒸发器按其被冷却的介质种类可分为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和冷却空气用的蒸发器(表冷式蒸发器)这两大类。 机房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蒸发器一般为冷却空气的蒸发器。当制冷系统的氟里昂液态进入膨胀阀节流后送入蒸发器,属于汽化过程,这时候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使房间温度逐步降低、以达到制冷及去湿效果。 2、A型蒸发器 “A”型结构蒸发器的优点是该结构具有较大的迎风面积和较低的迎面风速以防止逆风带水。蒸发器配备有1/2”铜管铝翅片及不锈钢凝结水盘,以利热量更好的传递。 蒸发器盘管分为多路进入并作交错安排,籍此将每个制冷系统都能遍布于盘管迎风面上,当单一制冷系统运行时,显热制冷量可达总制冷量的55%—60%。 3、蒸发器的去湿功能 在正常制冷循环中,室内机风扇以正常速度运转,供给设计气流以及最经济的能量以满足制冷量的要求。 (1)简单的除湿功能 当需要除湿时,压缩机运行,但室内机马达转速降低,通常为原转速的2/3,因此风量也减少了1/3,通过冷却盘管的出风温度变成过冷,产生良好的冷凝效果即增加了除湿量。以此法增加去湿量带来的弊端有:当出风量减少1/3,通常在几秒种之内出风温度降低2ºC—3ºC,当突然降低温度速度达到最大允许值每10分钟降低1℃时,造成控制可靠性降低;当出风量减少1/3,过滤效率降低,对换气次数及通风量都有很大影响,造成室内控制精度降低和温度分布不均匀;由于出风温度降低,需接通电加热器以提高室温,造成温度控制不精确和增加运行费用。 (2)专门的去湿循环 冷却绕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为总冷却绕组的l/3和2/3。在正常冷却方式下,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苏教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海洛斯操作手册(说明书)

HIROSS恒温恒湿机房精密空调操作手册 HIMOD系列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部 2009年01月01日

目录 第一章HIMOD系列海洛斯空调概述.................................................................................... 1.1型号多 .................................................................................................................................... 1.2控制技术先进 ........................................................................................................................ 1.3制冷系统 ................................................................................................................................ 1.4送风系统 ................................................................................................................................ 1.5加湿系统 ................................................................................................................................ 1.6加热系统 ................................................................................................................................ 1.7其它 ........................................................................................................................................ 第二章HIMOD系列海洛斯空调型号含义............................................................................ 第三章有关空调的一些资料 .................................................................................................. 3.1气流组织方式 ........................................................................................................................ 3.2盖板纽开启方式 .................................................................................................................... 3.3空调重量 ............................................................................................................................ 3.4机组尺寸及维护空间 ............................................................................................................ 第四章制冷循环管路示意图 .................................................................................................. 4.1风冷却(A型)..................................................................................................................... 4.2水冷却(W型).................................................................................................................... 4.3双冷源(D型)..................................................................................................................... 4.4单系统(C型)..................................................................................................................... 4.5双系统(C型)..................................................................................................................... 第五章调速风机调速接线示意图........................................................................................... 第六章MICROFACE概述...................................................................................................... 6.1概述 ........................................................................................................................................ 6.2Microface面板简介................................................................................................................ 6.3LCD液晶显示屏介绍 ............................................................................................................ 第七章MICROFACE面板的操作.......................................................................................... 第八章控制器的使用 .............................................................................................................. 8.1控制器(HIROMATIC)概述 .............................................................................................. 8.2控制器的操作 ........................................................................................................................ 8.3菜单结构 ................................................................................................................................ 第九章日常维护及特殊维护 .................................................................................................. 9.1日常维护 ................................................................................................................................ 9.2特殊维护 ................................................................................................................................ 第十章常见报警及处理 ................................................................................................................ 10.1低压报警 .............................................................................................................................. 10.2高压报警 .............................................................................................................................. 10.3加湿报警 .............................................................................................................................. 10.4失风报警 .............................................................................................................................. 10.5电加热过热报警 .................................................................................................................. 10.6显示器发黑 .......................................................................................................................... 10.7空调不制冷 .......................................................................................................................... 附录1:参数列表 .................................................................................................................... 附录2:报警内容列表 ............................................................................................................. 附录3:各菜单项含义 .............................................................................................................

(完整版)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 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 (1) 复合铰链 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 正确处理方法: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 (2) 局部自由度 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 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 (3) 虚约束 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 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 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 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 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 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 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 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 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 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