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农业概况

丹麦农业概况
丹麦农业概况

丹麦农业概况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丹麦有农业人口19.4万,农业劳动力10.6万(2001年),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4.2%;全国大约有农场6.2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从1970年的21公顷扩大到1998年的45.8公顷。

丹麦的农业机械化要紧发生在二次大战以后,与此同时,实现了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丹麦农业结构实现了现代化。通过以后几十年的进一步进展,丹麦农田耕作全面实现机械化,畜牧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农业机械化的迅速进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丹麦的工农业互相促进,农用工业的进展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而工业又从发达的农牧业获得大量优质原料,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家进展最早的部门。

丹麦农场的规模日益扩大,数量则相应地在不断减少,从1970年的14万多减少到了1996年的61 887个,其中约有2.7万个全日制农场。由于土地不断向"富有活力的"农场集中,近30年里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差不多接近46公顷(表1),规模小于10公顷的农场从占农场总数44%下降到10%,而大于100公顷的大农场从占1.6%上升到5.9%。1998年,假如按所占有的农业用地面积运算,小于5公顷的农场只占全部农用地的0.1%,而大于100公顷的大农场占

37.1%,其中大于200公顷的农场占了13.1%。据专家们的判定,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丹麦农场的平均规模还要扩大一倍。

表1 丹麦不同规模农场数量的变化(1970-1998年)

(单位:千个)

资料来源:丹麦农民联合会

目前大部分的农场主是兼职农场主。丹麦农场主的专业化程度专门高。他们或从事养殖业,或从事种植业。从平均数字来看,农业总收入中的77%来自畜牧业,23%来源于种植业。

表2 丹麦要紧农作物产量的变化(1980-2002年)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表3 丹麦要紧农作物单产的变化(1980-2002年)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畜牧业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进展谷物种植业的要紧目的是为畜牧业服务。199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340亿克朗,占农业总产值的73.3%。其中,养猪业又占畜牧业总值的43.7%,奶牛业、肉牛业各占34.5%和11.8%,其余为养貂、养马和家禽业,约占10%左右。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猪和奶牛的数量呈稳固或减少的趋势,但单产稳步上升。同年,丹麦畜产品的出口值达到了390亿克朗,占同期农产品出口总值的78%。

表4 丹麦畜牧业的结构变化(1990-2002年)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表5 丹麦畜牧业产量的变化(1990-2002年)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丹麦号称"猪肉王国",专业化养猪十分发达,历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科学养猪在丹麦有悠久的传统。早在1886

年就开始对长白猪的培养工作。通过100多年的培养和改良,成为世界闻名的瘦肉型猪种。1998年饲养1200万头以上,而年屠宰量接近2000万头。养猪业的支柱是头数在400头以上的大型农场,其头数约占全国的90%(表6)。丹麦的猪肉产量,1998年达到了180万吨,人均344公斤。丹麦猪肉绝大部分供出口,在年出口总量中占7%,用于国内消费的不足20%。丹麦猪肉出口的要紧对象是欧盟国家,占64%左右。在90年代中期,丹麦每年平均出口猪肉约70万吨以上,占世界猪肉的总出口量的18%左右,然而其出口值则占世界的

22-24%。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

表6 丹麦不同规模养猪农场数量的变化(1990-1998年)

资料

来源:丹麦农民联合会;- 为缺少数据。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下设肉品研究所,开发猪肉新产品和育种技术,研究各种因素对生猪生长和屠宰、加工过程中猪肉品质的阻碍,利用先进技术自动测试肉的成份、瘦肉率、脂肪含量等参数,以保证猪肉产品的高质量和提高产肉率。

丹麦几乎所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差不多上合作社企业,由该合作社的农户所拥有,每人一票,年终按提供产品的多少平均分红。猪肉行业也一样,目前丹麦有三个生猪屠宰合作社,共20个屠宰场、13个加工厂。一线生产工人,依照生产工序的技术要求,均通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具备较高的生产技能。每个屠宰场都有国家兽医部门派驻的卫生检疫人员和实验室,每条屠宰生产线上都有卫生检疫人员对屠宰的猪逐个进行检查,这些公职人员的工作和收入都不受屠宰场的约束。但一旦发觉咨询题,检疫人员赶忙会建议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情形严峻的,可要求关闭工厂。他们有绝对的业务权威。最大的屠宰合作社是丹麦科王(DANISH CROWN),占丹麦屠宰量的77.3%,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第二大的屠宰合作社是

Steff-Houlberg,占丹麦屠宰量的16.6%。两个合作社年屠宰生猪占丹麦出栏生猪的94.0%。

不同的消费群体对猪肉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丹麦的猪肉出口按躯体部位销往不同的市场,如此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例如,

日本人喜爱里脊肉,美国人喜爱猪排,瑞典是后臀的要紧市场,德国人更喜食母猪肉,而猪蹄、耳朵、尾巴可能确实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反之,假如没有市场分析和调研,产品与市场错位,不但价格平平,减少收益,还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

丹麦养猪业和猪肉产业的进展,带动了生产和屠宰设备的现代化。早在60年前,丹麦屠宰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SFK),专门从事屠宰设备开发和研究。目前该公司的软硬件设备不但能满足丹麦屠宰厂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检测仪器,安装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探针对躯体12个不同部位检测,能自动检测出猪肉的脂肪含量、瘦肉率等十多个参数,并自动扫描有关数据,依照固定参数,运算出每头猪的价格,不是简单的以活猪称重运算价格。丹麦屠宰场生产线的现代化程度相当高,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品。生产线的前期工序如煺毛、开膛、切头、腿、尾、躯体大块切割等差不多上电脑操纵自动完成操作任务,不同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都通过安装在生产线上的自动系统输入操纵中心。因为丹麦的劳动力成本专门高,除了必要的人工操作,屠宰场差不多上差不多上自动化作业。另一方面,养猪业的进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进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例如,丹麦开发了一种电脑操纵的饲养设备,其原理是在猪的耳朵上装一芯片,操纵其每天定量、定时进食,猪的食槽栏上装有扫描仪,前后有活动挡,每次只能有一头猪进食,电脑操纵流入食量,进食后自动记录。假如在下次进食时刻未到之前进入食槽觅食,电脑开关就

可不能启动放食。各种饲养设备的生产厂就有几十家。

丹麦极为重视环境爱护,努力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丹麦的屠宰厂对生产线上的废水实行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防止氮流失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猪的肥料要通过发酵处理后按规定的时刻(春秋两次)施入田间,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按照专家举荐的标准施用,肥料和化肥施用后必须通过电脑网络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门定期抽查。法律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有限定,规定了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每个农场饲养家畜的数量不超过500个单位,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头奶牛、或三头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但一样农场在达到250个单位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估,依照评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同意其扩大规模。鉴于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据该联合会推算,丹麦年生猪出栏量最多为2,500万头。

丹麦的生猪收购原先实行专门的价格和支付体系,生猪价格每周由三大屠宰合作社依照市场行情和谐一次。多年来,丹麦对生猪屠宰重量做出了最科学的运算,屠宰后胴体重量在67-79公斤的价格最高,对高于79公斤和低于67公斤的,则按和谐的不同档次价格运算。但随着市场的进展,实行了多年的和谐价格体系差不多被打破,各屠宰场依照自己的效益和市场行情确定生猪收购价,年底再依照收益分红。尽管如此,由于三大屠宰合作社多年来差不多形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和份额,生猪收购价相差无几。协会下面还有几个经营猪肉出口的公司,代表三大屠宰合作社向国际市场出口猪肉。农场主作为

合作社的成员,有义务将自己饲养的家畜供应给自己所属的屠宰场,屠宰场也有责任全部收购农户供应的生猪。屠宰场依照农户的通知,定期到农户家拉运生猪,所用运输车辆是专用车,而且每次运输后要清洗、消毒,幸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

“动物福利”在发达国家差不多不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了,专门是家庭饲养业。欧盟立法规定,从2006年起,农场主养猪必须实施室内圈养或野外圈养的开放式方法,保证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丹麦是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国之一,因此部分农户差不多采纳了开放式圈养法,而丹麦消费者更是急先锋,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只要标有符合动物福利规定的符号,就会受到消费者的积极青睐。

保持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当今食品工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方面,丹麦的猪肉生产行业实行了一系列肉制品加工的质量保证措施,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卫生标准。在多次欧洲各地的食品卫生事件中,均未波及丹麦。丹麦对食品生产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家谱”。就猪而言,其基因历史能够追溯至少四代祖宗。从食品生产来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和治理制度,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各个储藏、运输、销售环节都有连续记录,今日生产的肉制品,改日就在市场上销售。尚若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发觉卫生咨询题,能够追根求源,找出显现咨询题的环节。而这一切都可通过电脑迅速解决。

养牛业在丹麦所占比重也相当大。丹麦的专业养牛农户占总数的56%,奶牛业和肉牛业分不约占畜牧业产值的26%和18%。奶牛农场的

平均规模从1982年的27头增加到1998年的55头。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从80年代以来,丹麦牛的头数从300万头下降到1998年的198万头,其中奶牛从1982年的100万头减少到不足67万头(表7)。同期牛肉的产量有16多万吨,牛奶产量大致为470万吨,人均牛奶占有量高达890公斤。在夏季,养牛业的饲料来源要紧是牧草,冬季要紧用青贮饲料、块根以及蛋白质饲料。

表7 丹麦不同规模奶牛场数量的变化(1990-1998年)

资料来源:丹麦农民联合会

近十年来进展快的是养禽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丹麦每年肉鸡产量约为1亿1200万只。其它禽类产品还包括火鸡、鸭子等,但产量不大。全年禽类总产量为17万吨,三分之二用于出口。每年蛋产量为8800万枚,足以满足国内消费。据报道,规模在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占总数0.8%的,为全国提供了73%的鸡蛋。

养貂业是丹麦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进展专门快。全国约有3000个养貂农场,水貂产量从1990年223万只进展到1997年的1200万只,生产貂皮1050万张,貂皮产量占世界的40%左右;价值11亿克朗,90%供出口,但仍旧供不应求。此外,丹麦出产的毛皮兽还有灰鼠和蓝狐。

3.渔业丹麦是世界的渔业大国,捕鱼量占欧盟的1/3。从业

人员约1.2万人,辅助生产人员约1万,各类渔轮3200艘(80年代中期数字),2/3是20吨以下的中小型渔船。1989年捕捉量曾达到193万吨,人均占有量接近3.7吨;后来产量有较大的减少,仅140多万吨,1996年复原到187万吨,1999年总渔获量为144万吨。在欧洲居第二位,仅次于挪威的264万吨。如按农业劳动力平均,在1970年到1990年期间,丹麦已从4.6吨上升到11.3吨,居欧盟国家之首。

4.农产品加工业丹麦的肉类加工业专门发达。丹麦在农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从1982年的15.26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8.65万人,下降了43.3%;然而同期为农业加工和服务的就业人数只从12.68万人下降到11.68万人,只减少了7.9%。丹麦统计局的数据讲明,在上述16年期间,农业加工与服务部门"领取工资"的劳动者人数与农业劳动者之比,恰好从1比1增加到1.5比1,这不但讲明了农业能够为社会制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讲明丹麦农业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大幅度增加。

猪肉的加工厂从30多年前的80多个逐步合并、扩大,变成了现在的五、六个,差不多上合作社。猪肉的加工品要紧是供出口的香肠、火腿、咸肉以及快餐食品配料。肉鸡的加工厂也是如此,一是有专门的人员检查鸡的卫生质量,对鸡肉的含水量有特定的要求,加工后的鸡要按其重量分级包装、装箱并赶忙送到冷库速冻。所有的肉类加工厂都设有质量检测中心,贴上商标和质量合格标志,确保产品质量符合严格的出口标准,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和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力。

60年代以来,丹麦的草粉工业迅速进展。干草粉原料要紧是苜蓿,营养价值专门高,是优良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添加剂。丹麦建有欧洲最大的干草粉厂,每小时能够加工20吨原料。除满足本国消费外,还能够大量出口。

鱼产品的大部分用来生产鱼粉和鱼油,成品大部分供出口。丹麦鱼产品出口约占农产品出口值的1/5。1996年出口值约27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位。

5.农产品对外贸易丹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业的净出口额从1980年的28.6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近5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八。2001年农产品出口总额为92亿美元。

丹麦农畜产品约有2/3销往国外,其中最要紧的是畜产品,有75%到80%用于出口。1994年以来,丹麦每年出口的肉和肉制品一直在100万吨以上。2001年出口的肉类及肉制品达到160万吨,在欧盟国家中占第三位,约占欧盟的肉总出口量的13%。

丹麦的养猪及猪肉产业通过一百多年的进展,差不多成为丹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当今世界同行业的巨头之一。

表8 丹麦农产品的出口额(1986-2001年)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表9 丹麦畜产品的出口(1985-2001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