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纲简介

中国财税史纲简介

《中国财税史纲》是一本由刘德成所著的书籍,该书以朝代演进顺序为经,以重大财税问题为纬,分别阐述中国财税的起源、中国早期的财税体制和中国早期财税的特征,勾勒中国财政税收制度演进的基本框架。

书中详细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租”、“赋”、“役”制度向“租”、“调”、“役”转变、财政支出、财税分权向财税集权的演进,唐后期至清前期的财税,唐中叶两税法、明中叶一条鞭法、清前期的摊丁入地、财政支出、财税体制,清后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财税的半殖民地化、财税体制从集权走向分权以及民国时期的财税近代化。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阅读原书或相关书评。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 新中国财政伴随共和国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改革发展壮大的历程。回顾过去的七十年,新中国财政先后在恢复建国初期国内经济秩序、建设新中国工业化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根据当时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可以将新中国财政归纳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新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 1.第一阶段(1949-1953):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着力恢复解放初期国内经济秩序。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国民党留下一个十分落后的经济社会局面。生产萎缩,交通阻塞,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面对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中国共产党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1950年,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提出统一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

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同时,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措施,都收到明显的效果。政策实施不久,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经过三年的努力,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抗战以来使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72-277页) 2.第二阶段(1954-1978):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推进工业化建设。 1954年,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邓小平同志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提出:国家财政还不稳定,经不起重大考验。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财政后备力量基础的巩固,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上。要花几年功夫才能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这就要把后备力量放在各方面,要在各方面打底子。有了后备力量,国家财政才能集中力量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要尽量地把财力用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去,要经过两三个五年计划,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

中国财税制度演变史

中国财税制度演变史 税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我国的税收制度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收制度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税制体系基本上建立了双主体税复合税制的模式,即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辅之以其他税种的税制体系。特别是以1994年税制改革为分水岭,我国税制进入了全面改革和深化的阶段,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但在此之前,新中国税收制度还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根据其演变的性质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阶段和我国税制的初步改革阶段。 我国税制的建立和曲折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从1950年税制建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整个税制的过程,它是和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我国税制主要经历了1950年建立税制、1953年修正税制、1958年改革税制、1973年简并税制几个时期,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 (一)1950年建立税制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巩固刚建立起的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财力,就必须加强税收工作,废除原国民党政府的旧税制,统一税法,统一

税收政策,建立起新的税收制度和税务组织机构。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的原则,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1月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关于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决定》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务组织机构等一系列税收建设的重大原则,建立了统一的税收制度。 按照《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的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地产税、房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以后政务院陆续公布了各有关税收的暂行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 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1950年4月,国家公布实施了《契税暂行条例》1950年9月,实施了《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 1950年7月,国家对税收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减并税种,把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决定薪给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暂不开征;减并货物税和印花税目,将货物税原定1136个征税品目简并为358个品目,印花税由原定30个税目简并为25个。同时调低税率,增加所得税级距,把盐税、所得税、货物税

中国近代史资料

中 国 近 代 史 书 目 资 料 汇 编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历史学系 史鉴研究小组 二零一一年九月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一、近代通史类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此书为“现代化”研究范式的滥觞作,有多种版本,选一即可。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0卷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业英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张注洪、王晓秋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中国革命史,过去的“两课”教材之一,编者、版本繁多,任选一种,都有助于理解“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及其话语体系。 毛泽东选集,1-4卷,版本越早越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晚清史类 《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等,多种版本,选一即可。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中华书局,1982年。 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

张鹏简介以及课程大纲

张鹏简介以及课程大纲:新改革·新规划·新动能 面向“十三五”的宏观经济运行与创新发展一、新改革: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体制改革 1.人口红利与劳动力资源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2.政府简政放权与取消审批 3.资产膨胀、高杠杆与风险化解 4.资源红利、略 5.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与新生产体系的构建 6.投资的加速数原理及重点行业表现 7.进出口贸易发略 8.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中的风险与挑战 9.财税运行形势与风险和创新 10.金融运行形势与风险和创新 二、新规划:《建议》的分析与解读 1.五中全会《建议》的基本框架和逻辑 2.五中全会《建议》的相关要点分析 3.创新、略 三、新动能:企业改革 1.中国制造2025 2.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3.互联网+战略与互联网金融 4.国有企业改革与混合所有制发展 四、新发展:国家战略 1.“十三五”略 2.“一带一路”下的重庆优势与战略运用 3.长江经济带下的重庆优势与战略运用 4.新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重庆优势与战略运用 专家介绍:张鹏(北京) 【专家介绍】 ★经济学博士,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 ★担任财政部综合经济预测与财政政策分析组成员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研究组主要负责人 ★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十八大宣讲团成员

★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特聘专家 ★中共北京市直机关工委特聘专家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学习网特约专家 【个人经历】 张鹏博士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担任财政部综合经济预测与财政政策分析组成员,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研究组主要负责人,财政部呈送中办、国办宏观调控领域研究报告或专项报告的署名报告人和核心执笔人,财政部多项财政改革的关键研究人员。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十八大宣讲团成员,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特聘专家,中共北京市直机关工委特聘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干部学习网特约专家,多个省、地级党委政府的重点联系专家。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研究报告》(2008、2009、2010、2011、2012、2013)核心执笔人。 【主讲课程】: 《从十八大报告看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改革热点》 《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方向和支持重点》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分析》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新国家区域战略解读》 《经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 《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与财税改革和政策解读》 《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政策创新》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创新》等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 (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国内外会计名家简介

国内外会计名家简介 国外会计名家 爱德华·布洛克(EdwardJ·Blocher) 北卡罗来纳大学Kenan-Flagler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从Rice大学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Tulane大学取得MBA学位,在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1976年开始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现在还是西北大学的教授。其著作有关于分析程序的(PrenticeHall出版),有关于管理者欺诈研究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除此之外,布洛克教授的论文(含与他人合作)还发表在各种杂志上,如《会计评论》、《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杂志》、《会计学杂志》、《会计与商业研究》、《会计、组织与社会》及《审计:实践与理论杂志》。 斯蒂芬A·罗斯(StephenA·Ross) 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曾任美国财务学会主席。是世界闻名的财务管理学家和金融学家,以套利定价理论闻名于世。 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RandolphW·Westerfield)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院长。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任教20年,是一位在财务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 夏恩·桑德(ShyamSunder) 著名美籍印裔会计学者,曾任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授,现任耶鲁大学商学院教授。他早年毕业于印度的一所工程学院,并担任工程师。1970年考入CarnegieMellon大学,1972年、1974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曾获美国会计学会1982年度和1998年度接触会计文献奖;目前兼任财务经理协会(匹兹堡)理事,《会计研究杂志》、《会计地平线》、《成本与质量管理》、《印度会计评论》等多家学术杂志的编委。桑德教授以把经济分析、组织理论和企业模型引入会计研究而见长。 国内会计名家 阎达五 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阎达五出生于1929年1月,山西省祁县人,1947年考入私立北平华北文法学院的法律系和经济系,1949年初进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后,阎教授作为该校会计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直从事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1960-1963年,他作为中国会计专家赴越南讲学,评价甚高;1986年11月,他应邀参加了在东京召开的日本国际会计研究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同时到早稻田大学、亚细亚大学作了专题报告。1980年,他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概念。之后,他们又连续发表论文和专著,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会计管理理论,在我国会计学界和会计实际工作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国外会计学者浓厚的兴趣。 研究领域:会计理论 代表作品:《工业会计核算》、《会计理论专题》、《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会计》 葛家澍

《财税法》教学大纲

《财税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财税法是我国重要的法律部门。财税法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选修课,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学人才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财政、税收相关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掌握各主要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了解企业对各项税收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等具体的税务处理方法。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能运用所了解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如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管理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财税法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3.培养学生的财税法务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基础理论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学生自学,对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对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外作业,并分小组完成大作业。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财税法的基本概念 理解财政、财政税收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外延、内涵;掌握我国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支出的主要分类,并对我国双轨制的财政税收制度结构形成初步了解。 第二章中国古代财税法的发展历史 理解我国古代财税法的产权基础,掌握我国古代财税法的分配理念和组织结构,并从中了解我国古代财税法不同于西方法律文化的自身特征。 第三章西方财税法的发展历史 理解西方财税法发展的产权基础,掌握西方近现代财税法与宪政发展的同步性,并从中了解现代财税法的发展源头,将中西方财税法发展历史做对比分析和掌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当前财税法律制度的不同要素来源。 第四章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理解财政支出的概念、种类,掌握支出基准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 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 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 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1.孔子: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12.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③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13.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④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近代财政思想史研究

近代财政思想史研究 (一)晚清 国内外关于晚清财政思想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财政专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学者对财政史的研究较多。尤其是日本,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掀起了对近代财政史的研究热潮,不论其研究初衷如何,就其研究成果而言,对晚清财政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的借鉴意义。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也只是在研究中国财政思想史的过程中涉及到晚清代财政思想史的研究。例如胡寄窗、谈敏合著的《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以夏朝至清末民(1919)的中国财政思想为研究对象,该书第四部分第16一18章以三章的篇幅集中探讨晚清财政思想,以人物为主线着重研究了魏源、太平天国、郑观应、马建忠、严复、洋务派、戊戌维新派、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的财政思想,其研究颇见功力。谈敏编著的《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其第四编第17一19章研究了晚清财政思想,言简意赅,得其精义。孙文学主编的《中国财政思想史》(上、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该书下册部分第三编的第11章以九节的篇幅重点探讨了自林则徐、魏源至康有为、梁启超等14位代表性人物的财政思想,该书代表了中国财政思想史研究的最新高度,但是上述成果均着眼于对中国财政思想史进行通史性研究,无暇专门对近代财政思想史进行细致深入地探讨,而且上述成果均以人物为主线展开研究,有利于准确反映各代表性人物的财政思想,但不利于把握晚清财政思想的整体结构

和内在逻辑。除此之外,就近代某一位或某一类代表人物经济思想展开的研究,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近代财政思想史的研究。例如《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新货币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6一1,1939)论及王茂荫的货币与财政思想。吴天颖的《关于包世臣经济思想的评价问题》(《学术月刊》,1961.11)对包世臣的财政思想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李宇平《张之洞的货币政策》(《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83.11)。陈钧、任放《张之洞经济思想散论》(《历史研究》,1991.5)和傅美林等人的《论张之洞的外债思想和特色》(湖北社会科学,2000.7)从不同角度涉及了张之洞的财政思想。杨宏雨《论张謇利用外资的思想和特色》(历史教学问题,2000.1)研究了张謇的外债思想。范继忠《郭篙熹与厘金制略议》(清史研究,2000.2)论及郭篙煮的厘金思想。陈勇勤《清流党在光绪初十年间国家财政重点问题上的经济主张》(北京档案史料,1994.3)对清流党的财政思想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另有少数博士学位论文亦涉及该领域,例如:复旦大学高月仓的《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2001)。湖南师范大学周建雄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2003)分别对梁启超、孙中山的财政思想有所涉及。这些成果有利于准确把握晚清代表人物的财政思想,但缺乏总体性和系统性。 对近代财政思想进行总体性研究的成果很少,突出的研究成果有:邹进文的《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和《清末财政思想的近代转型:以预算和财政分权思想为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赵晓雷的《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转折——论工业化思想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略要地论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要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 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 (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 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 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因为要推荐的是暑期书目,所以总的原则是“轻松阅读”,或者叫“快乐阅读”。首先,推荐相对通俗易懂、读起来不累的;其次,推荐篇幅不太大的。这样就把许多名家巨 著割爱了,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古人读书,有所谓“三上”之说,就是“枕上、马上、 厕上”。现在交通工具变了,所以“马上”应当改为“车上”,另外还可以新添一个“会上”无聊的会议也可以用来读书,合称“四上”。以下这些书,如果暑期读不完,平时 “四上”阅读也都比较合适。分几类来列举: 一通史 通史类型的书,推荐张荫麟《中国史纲·上古篇》三联,1955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又名《中国近代史大纲》,岳麓书社,1987。两部书都是上世纪30年代写的。作者虽然 是史学名家,但张荫麟1905-1942英年早逝,蒋廷黻1896-1965去了台湾,所以现在的读 者对他们未必了解。两书的最大优点,是篇幅短小,文笔浅显,而又不乏深邃的思考和精 辟的见解,可谓举重若轻的大手笔之作。八十年前的白话文作品,和今天的白话文几乎看 不出区别,也是很难得的。同样是白话文,鲁迅的作品今天看起来就多少有点吃力。对于 学生来说,读通史教材包括中学课本通常是一种折磨,但这两本书保证让你有耳目一新的 清爽感觉。 二专题史 政治方面,推荐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1994,主要讲中国 古代版图扩张和国土分合的大致线索。葛教授是一位口才极好的学者。看这本书,许多地 方就像听他谈话一样,娓娓道来,鞭辟入里,表达清晰。 经济方面,推荐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 国社科,1981。这是一部经典名著,学术性稍强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内容略微有一点难。 但在相同题材的著作当中,已经是最简明易懂的了。其简明易懂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原 本是用英文写的,很少大段堆砌材料,而比较注重解释和分析。 社会生活方面,首先推荐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1988。作者曾经官居高位,但这并不妨碍此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衣食住行一类生活细节,教材里和课堂上 一般讲得很少,实则是了解古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知识。本书的相关介绍,提纲挈领,简明 扼要,对我们学习历史、阅读古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过,它的内容偏重于上古和中古。至于近古时代的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参看民俗、掌故专家邓云乡所写的《红楼识小录》山 西人民,1984和《红楼风俗谈》中华,1987。即使你并不爱好“红学”,这两部书也可以帮助你了解明清社会生活的许多有趣内容。 三断代研究

秦汉税收制度

秦汉的税收制度 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不然就无所谓税收,无法界定税收,更不能谈什么税制了。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联系是天然的,即有税收就有国家,有国家就有税收。 三代的贡、助、彻。 夏代的“贡”:一是指诸侯敬献的土贡,一是指百姓缴纳的田赋。 每户从国家授田50亩(相当于今天的10亩多),然后将收获的亦不过贡纳给国家。“贡”是一种定额税,据说是比较百姓所受土地若干年的产量,得出一年的平均产量,再把这个平均产量的十分之一定为贡额。确定之后,不论以后的年景、收成如何,百姓都必须如数缴纳。所以丰年纳贡比较容易。但遇到荒年,百姓就不堪忍受了。 夏代的力役资料不详,但有几种形态:“籍田以力”(公田的劳动)、“任力以夫”(以公共事务发起的征役)。 夏代的贡赋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地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夏代首创授田与贡赋制度,是商、周二代的基础。

2.夏代贡赋制度是因田制赋,授田有一定的面积,一定面积的土地负担一定的赋税。我国的财税制度以夏为源。 随乡所出,就地取物,以供王用;赋,即因田制赋,分等定级的赋税制度。 4.夏代的田赋、盐贡、人头税,首创我国古代三大直接税。夏代 商朝逐渐用“助法”取代“贡法”。 “助”字从力,表示力役地租。 商朝为了灌溉和耕种的方便,土地都划分为井字的方块,每块之 块土地是70亩(相当与今天的14亩),中间的一块由大家共同帮助国家耕种。田赋只取中间的公田产品。丰年大家和国家的收入都增加,荒年两者都减少。这样,百姓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就避免了“贡法”时代的,荒年百姓流连失所、不能完税的情况。 “籍法”。“助者,籍也。”籍就是借,指借助民力以耕公田。显然,“助法”是一种劳役税制,“助法”的税率,据说是十分之一,实际是九分之一。

2021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A组·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解读以下图信息,明白得正确的有( ) ①印刷业中利用活字技术 ②显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市署严格治理市场交易 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2.有学者以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朝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以下记载中最能表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向,俱是铺席生意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因此便往还而通贸易 3.历史上的四川是地灵人杰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以下哪些材料能够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②“交子”的显现反映了那时四川商品经济的进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绩可以够作为那时四川文化进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刻画了那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4.宋朝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那么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一记载说明( ) A.草市进展为镇级行政区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5.有学者说:“政治权利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显现 D.重农抑商政策 6.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做生意的普遍追求。固然,从中亦可说明近代晋商衰落的缘故是( )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完全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慢慢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存 D.投资周期太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存 7.汉代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需一只黑一只白。汉代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提倡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