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0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案正文

教案附页

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引言部分

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基础部分

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心脏的胚胎发育主要在胚胎期3~8周完成。胎龄第3周,形成原始心房、原始心室、动脉干、心球及静脉窦等结构,幷扭曲成袢。心袢形成后,其外表与成熟心脏相似。约于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房、室间隔的形成是先在房、室交界处的背、腹面各长出一个心内膜垫,两垫融合成为中间的分隔结构。心房的左右之分发生于胚胎第3周末,先是心房腔背部向心内膜垫长出第一房间隔,未长合时其下缘留下第一房间孔,在第一房间孔闭合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形成第二房间孔,左、右心房相通。至胚胎第5、6周,第一房间隔右侧长出第二房间隔,此隔在向心内膜垫延伸的过程中,其游离缘留下一孔道即卵圆孔。两个房间隔逐渐接近粘合,房间孔被掩盖闭合,第一房间隔成为卵圆孔的帘式膜,防止血液从左房流向右房。原始心室底壁向上生长的肌隔与心内膜垫向下生长的膜隔融合,共同构成室间隔。胚胎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同时动脉总干被螺旋形主肺动脉隔分开,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胚胎的心脏发育期间如果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能够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由胎盘提供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肺不进行气体交换。由胎盘来的含氧量较多的氧合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循环

复习

引入新

内容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讲授法

导入式

启发式

讲授法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动画

举例法

5min

10min

15min

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心脏的

胚胎发育

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详细讲解胎儿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方便学生对小儿先心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超过左心,使血液经常自右向左分流,或由于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患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青紫。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指左、右心或大血管间无异常通道和血液分流,常见的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胸部X线为常规检查,选择吸气相拍摄。观察心脏位置、大小、形态、搏动情况及肺血情况。测量心胸比值,年长儿应小于50%,婴幼儿小于55%,呼气相及卧位时心胸比值增大。

2.心电图为常规检查,观察有无心房、心室肥大和心律失常。分析时应注意年龄的影响(如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3.超声心动图为常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像检查,可确定诊断。应用M型和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心脏各部分的结构、位置及活动情况。脉冲和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反映心脏内某一点或某一线上血流的方向、速度及异常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可同时显示心脏某一断面上全部正常与异常血流束的分布情况。

4.心脏磁共振成像由于其不使用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和高分辨率的优点,近几年用于对心血管畸形等的诊断,能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内腔、管壁及邻近软组织的解剖结构,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获取心血管解剖结构、功能信息,从而能替代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成为手术前后诊断、评价简单或复杂先心病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

5.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应用γ闪烁照相机和显像记录装置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于极短时间内连续摄影,观察放射性核素在心脏各房室和大血管的图片

讲授

X线检查可见右室增大、肺动

脉段凹陷使心尖圆钝上翘呈

“靴形”心,肺门血管影缩

小,肺野清晰(F4)。

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静脉窦型缺损继发孔型缺损原发孔型缺损

主动脉冠状静脉窦型

ASD

第十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护理

ASD 血液循环途径

肺循环左房左室肺动脉

主动脉

房缺

右室体循环三尖瓣

右房

腔静脉

心动图可以直观显示缺损的形态,观察缺损与毗邻结构的立体关系及其随心动周期的动态变化,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详尽资料。

4.心导管检查右房血氧含量高于上、下腔静脉,心房水平有左向右分流。导管可通过缺损由右房进入左

房。

(二)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为小儿最常见的先心病, 在我国约占小儿先心病的50%,占先心病发病率占第1位, 室间隔缺损大多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它畸形。缺损直径多为0.3 ~ 3.0 cm。小于0.5 cm者属小型,位置多较低,常见于肌部;0.5 ~1.0 cm 者属中型;大于1.0 cm者属大型,位置多较高,常见于膜部,较多见。5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内的小型缺损有自然闭合的可能性。缺损由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其分类趋向于与外科手术切口结合起来,更具实用性及直观性,如按缺损部位、缺损边缘组织的性质等。最多见为膜周部缺损,约占60%~70%。肌部缺损,占20%~30%,又分为窦部肌肉缺损、漏斗隔肌肉缺损及肌部小梁部缺损。

【病理生理】

室间隔缺损时左、右心室之间有一异常通道,由于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自左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血量增多和体循环血量减少,分流量多少主要取决于缺损面积,还取决于心室间压差及肺血管阻力。小型室间隔缺损:缺损面积<0.5cm2, 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可无症状。大型室间隔缺损:缺损面积>1.0cm2, 大量左向右分流量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当超过肺血管床的容量限度时,出现容量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痉挛,肺小动脉中层和内膜层渐增厚,管腔变小、梗阻。随着肺血管病变掌握

了解

图片

讲授

VSD

大者,左房、左室增大,伴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也有增宽,二维超声心动图常可显示缺损的存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还可以显示收缩期彩色血流频谱由左室跨过室间隔缺损进入右室,并可探明分流束的部位、数目、大小及方向。

4.心导管检查右室血氧含量比右房增高,说明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部分病例导管可自右室经缺损进入左室。肺动脉及右室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三)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也较常见,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20%。导管直径多为0.5~1.0 cm,个别可达2~3 cm,长0.7~1.0 cm,形态呈管型、漏斗型、窗型或动脉瘤样。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动脉导管收缩,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量显著减少,生后10~15小时,导管在功能上关闭。多数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在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并出现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病理生理】

出生后决定动脉导管关闭的主要因素有:动脉导管的肌层丰富,含有大量凹凸不平的螺旋状弹性纤维组织,使其易于收缩闭塞;体循环中氧分压的增高,强烈刺激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

而在早产儿由于动脉导管平滑肌发育不良,对氧分压的反应低于成熟儿,故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越高。

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通过导管引起的分流。分流量的大小与导管的粗细及主、肺动脉的压差有关。由于主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压力均超过肺动脉,因而通过未闭动脉导管的左向右分流的血液连续不断,使肺循环及左心房、左心室、掌握

了解图片

讲授

PDA

又由于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跨于两心室之上,使得主动脉除接受左心室血液外,还接受部分右心室的静脉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因而出现青紫。动脉导管关闭前,肺循环血流减少的程度较轻,青紫可不明显。随着动脉导管关闭和漏斗部狭窄渐加重,肺循环血量减少,氧合血液减少,青紫日益明显。患儿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中,可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并且因慢性缺氧,刺激骨髓代偿性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使血液粘稠度高,血流缓慢。

【临床表现】

法洛四联症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肺动脉狭窄程度成正比,主要表现为:

1. 青紫为其主要表现,大多数患儿于半岁内出现青紫,但重症病例生后即可出现青紫,特点是中央性青紫,吸氧不能缓解。见于毛细血管丰富的浅表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球结合膜等。因血氧含量下降,活动耐力差,稍一活动如啼哭、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寒冷等,即可出现气急及青紫加重。

2. 蹲踞症状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蹲下片刻;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量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以缓解。不会行走的小婴儿,常喜采用胸膝卧位,如被人抱起,双下肢呈屈曲状

3. 杵状指(趾)表现为指(趾)端膨大如鼓槌状,称杵状指(趾)。

4. 阵发性缺氧发作多见于婴儿,发生的诱因为吃奶、哭闹、情绪激动、贫血、感染等,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甚至死亡。其原因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掌握

讲授法

法洛四联征发绀

法洛四联征蹲距

该处肌部痉挛,使右室流向肺动脉的血流突然减少或终止,使脑缺氧加重。年长儿常诉头痛、头昏,与脑缺氧有关。

此外,还可因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脑血栓,若为细菌性血栓,则易形成脑脓肿。

体检:可见患儿生长发育迟缓,重者智能发育也落后。心前区可稍隆起,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其响度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程度。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紫绀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杵状指(趾)。

法洛四联症常见并发症为脑血栓、脑脓肿及细菌性心内膜炎。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脏随年龄增长渐增大,典型的心脏外

形呈靴形。肺动脉段凹陷,右室肥大而使心尖圆钝上翘,右房正常或稍大,心底部主动脉影增宽。有时可见右位主动脉弓。肺血减少,肺门血管细少。

2.心电图电轴右偏,右室肥大,亦可见右房肥大。3.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根部位置前移,骑跨于室间隔上,并可提示骑跨的程度及主动脉根部扩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常可见室间隔缺损处呈双向分流,右室将血流直接注入骑跨的主动脉。

4.心导管检查右室压力增高,肺动脉压力降低,右房压力往往在正常范围内。若导管自右室直接插进主动脉,即能证明主动脉右移。如导管自右室插进左室,则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存在。右室选择性造影可见造影剂自右室经室间隔缺损流向左室。

(五)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治疗

(一)内科治疗治疗目的:防止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和控制心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维持正常生长发育。了解

杵状指(趾)

儿科护理重点内容

主要内容: 小儿保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增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免疫程序。 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正常新生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脐炎、新生儿低钙血症。 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 消化系统:小儿口炎;小儿腹泻;小儿液体疗法。 呼吸系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 循环系统:先天性心脏病。 血液系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泌尿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神经系统: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病患儿:麻疹、水痘、猩红热。 结核病患儿:原发型肺结核。 常见急症:小儿惊厥;充血性心衰。 小儿保健 一、一般知识 1、儿科护理学的研究范围:小儿生长发育、小儿营养喂养、儿童保健、疾病预防、临床疾病护理。 2、特点: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小儿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故长期受外力影响时容易变形,应避免肢体长期负重和受压;新生儿皮肤、黏膜表层薄而娇嫩,容易损伤和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3、免疫与预防:母体IgM不能透过胎盘,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新生儿虽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IgG,但6个月之后,来自母体的IgG浓度下降,自身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才达到成人水品;婴幼儿局部分泌型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可从母乳内获得分泌型IgA。 4 小儿各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围生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三、小儿生长发育 1、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婴儿期最快,青春期又迅速加快;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领先,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先快后回缩;顺序性:上→下、近→远、粗→细、低级→高级、简单→复杂。 个体差异性。 2、体重: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10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案正文

教案附页 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引言部分 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基础部分 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心脏的胚胎发育主要在胚胎期3~8周完成。胎龄第3周,形成原始心房、原始心室、动脉干、心球及静脉窦等结构,幷扭曲成袢。心袢形成后,其外表与成熟心脏相似。约于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房、室间隔的形成是先在房、室交界处的背、腹面各长出一个心内膜垫,两垫融合成为中间的分隔结构。心房的左右之分发生于胚胎第3周末,先是心房腔背部向心内膜垫长出第一房间隔,未长合时其下缘留下第一房间孔,在第一房间孔闭合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形成第二房间孔,左、右心房相通。至胚胎第5、6周,第一房间隔右侧长出第二房间隔,此隔在向心内膜垫延伸的过程中,其游离缘留下一孔道即卵圆孔。两个房间隔逐渐接近粘合,房间孔被掩盖闭合,第一房间隔成为卵圆孔的帘式膜,防止血液从左房流向右房。原始心室底壁向上生长的肌隔与心内膜垫向下生长的膜隔融合,共同构成室间隔。胚胎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同时动脉总干被螺旋形主肺动脉隔分开,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胚胎的心脏发育期间如果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能够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由胎盘提供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肺不进行气体交换。由胎盘来的含氧量较多的氧合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循环 复习 引入新 内容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讲授法 导入式 启发式 讲授法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动画 举例法 5min 10min 15min 、 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心脏的 胚胎发育

儿科护理学重点考点整理

儿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 1、小儿年龄分期(7个):①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约40周分3个阶段,妊娠早期为期12周;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妊娠晚期29周至40周。特点:营养完全依赖母体。②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之出生后28天止。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特点: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适应能力差,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围生期)③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最快阶段,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④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自身免疫力低,乳牙出齐,识别能力差,容易发生自伤)⑤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⑥学龄期:从入小学起到进入青春期前。⑦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到18-20岁。 2、儿科特点(清楚):1)解剖特点: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关节发育不完善2)生理特点: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量相对成人多,但肠胃消化功能未趋成熟,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3)免疫特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不健全,预防能力差,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 3、儿科护理一般原则:1)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3)减少创伤和疼痛4)遵守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 第二章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规律:①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婴儿期和青春期发育最快)②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最快、生殖系统最慢)③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④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营养、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疾病---追赶生长:疾病愈后,小儿升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3、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4、追赶生长:当儿童营养不良、患病或缺乏激素时,就会逐渐偏离生长发育的轨道,出现生长迟缓。而一旦这些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去除,儿童将以超过相应年龄正常的速度加速生长,以便重新回到原有的生长轨道上。 5、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 ①体重(反映小儿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正常值(必考):出生时3-5kg,第1个月体重增长1-1.5kg;3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为出生时的4倍---12kg;2-12岁平均每年增长约2kg。可选公式:(必考)▲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 ▲7-12月:体重=6+月龄*0.25 ▲2岁至青春期:体重=年龄*2+7(或8) ②身高(身长):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正常值: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7 ③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也称顶臀长。(身体上下部比例的改变,反映了身材的匀称性)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④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正常值: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7cm;1岁时约46㎝;2岁时约48㎝;5岁时约50cm;15岁时54-58cm。 头围测量在2岁时最有价值,头围较小----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超常----脑积水。 ⑤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正常值: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大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头围≈岁数-1。 ⑥上臂围:沿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评估标准:>13.5cm 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6、骨骼发育: (1)前囟:出生时约为1.5-2.0㎝,1-1.5岁时闭合(异常:①前囟早闭合或太小:见于小头畸形②前囟迟闭、过大: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③前囟饱满:表示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④前囟凹陷: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间隙。出生时已经很小或已闭合,最迟6—8周闭合; (2)脊柱的发育:三个生理性弯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后会坐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腰椎前凸。 (3)牙齿的发育: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正常值: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20个;2岁以内的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出牙迟缓。(牙质发育差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21- 三体综合征。) 7、小儿大运动发育规律(口诀):二抬/四翻/六坐/八爬/十站/周岁走 第三章儿童保健 1、儿童计划免疫(MJ常考):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种到婴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主动免疫(知道):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主动免疫的常用制剂有:菌苗、疫苗、类毒素。被动免疫(知道):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疫苗接种的时间口诀: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月接种百白破,八月麻疹活疫苗。 2、预防接种的反应:一般反应:⑴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热痛,有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2.5cm以下为弱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一般持续2∽3天。⑵全身反应: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异常反应:①过敏性休克②晕针③过敏性皮疹④全身感染 3、主动免疫制剂在接种后经过一定期限产生的抗体,在持续1~5年后逐渐减少。 4、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有:①结核②脊髓灰质炎③麻疹④百日咳⑤白喉⑥破伤风⑦乙型脑炎

儿科护理学真题及答案-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采用吲哚美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最佳年龄段是 A、新生儿期 B、学龄期 C、青春期 D、幼儿期 E、学龄前期 2、用药物可能治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 A、法洛四联症 B、动脉导管未闭 C、肺动脉瓣狭窄 D、室间隔缺损 E、房间隔缺损 3、预防法洛四联症小儿缺氧发作,宜选用的药物是 A、卡托普利 B、地高辛 C、螺内酯 D、普萘洛尔 E、布洛芬 4、法洛四联症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A、呼吸困难 B、活动耐力下降 C、晕厥 D、青紫 E、蹲踞 5、法洛四联症不应出现的症状是 A、蹲踞 B、贫血 C、突然晕厥 D、杵状指 E、活动耐力下降 6、法洛四联症常见并发症是 A、脑栓塞 B、左心衰竭 C、脑炎 D、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E、充血性心力衰竭 7、动脉导管未闭的杂音特点是 A、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B、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 C、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D、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E、肺动脉瓣区可闻及响亮的喷射性全收缩期杂音 8、法洛四联症患儿喜蹲踞位是因为 A、心脑供血量增加 B、缓解漏斗部痉挛 C、腔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D、休息,缓解疲劳 E、增加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血量 9、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手术结扎的适宜年龄,以下哪种说法更确切 A、1岁以内 B、5~9岁 C、1~6岁 D、10岁后 E、12岁 10、有可能使血液黏稠度增加的先天性心脏病是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二、A2 1、3岁小儿,体格发育落后,生后易患肺炎。护理查体:脉压增宽,下半身青紫较上身明显。胸部X线检查示:肺淤血,左心房、左心室增大。最可能的先天性心脏病是 A、室间隔缺损 B、房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肺动脉狭窄 E、法洛四联症 2、男孩,3岁。平时易乏力、气短、多汗,生长发育稍缓,多次患支气管肺炎。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最可能的诊断为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主动脉狭窄 3、患女,1岁半,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有杂音,婴儿期喂养困难,经常咳嗽,患过3次肺炎。查体:消瘦,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Ⅳ级粗糙收期杂音,P2增强,应考虑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胎儿与出生后血液循环比较 A胎儿期B出生后 由母体循环完成气体交换由肺循环完成气体交换 多为混合血,心、脑、上半身血氧含量高于下半身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开 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开放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闭合 肺动脉压与主动脉相似,肺循环阻力高肺动脉压下降,肺循环阻力低 右心室高负荷左心室高负荷

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收缩。 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的存在。脐血管血流停止6~8周后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心脏特点 (1)心脏重量: 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成人大,其重量约为20~25g,1岁时为出生时的2倍; 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心脏重量的增长为出生时12~14倍,达成人水平。 (2)心脏容积:出生时,心脏4个腔的容积为20 ~22ml,1岁时达到出生时的2倍,2岁半增大到3倍,近7岁时5倍,约为100~120ml;其后增长缓慢,青春期始心脏容积仅为140ml;以后增长又渐迅速,18~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 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的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2~5岁时左心界位于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cm处,5~12岁在锁骨中线上,12岁以后在第五肋间锁 0.5~1cm。 2.血管的特点 小儿的动脉相对较成人粗。动、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1:1,成人为1:2。 在大血管方面,10岁以前肺动脉直径较主动脉宽,至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12岁始至成人水平。 3.心率特点 小儿的心率相对较快,主要是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而心搏量有限,只有增加心脏的搏动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 4.血压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收缩压70~80mmHg(9.3~10.7kPa),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公式计算,小儿的舒张压=收缩压×2/3。1岁以上小儿,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 mmHg (2.67kPa),婴儿期,上肢血压比下肢血压略高。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7‰~8‰左右,心脏在胚胎发育阶段,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心脏某个部位的发育停顿或异常,均可造成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 致病因素可分为两类: ①遗传因素,特别是染色体畸变; ②环境因素,重要的原因有宫内感染(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孕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 (二)课程编码: (三)学分:3 (四)总学时:48理论:36,实践:12 (五)授课时期:第二学期 (六)适用对象及层次:护理专业本科层次 (七)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 (八)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 (九)课程性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从胎儿期至青少年阶段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疾病临床护理的学科; 二、课程目标、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1明确儿科护理学的任务目标

2明确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护理要点 3明确儿科常见的四大疾病佝偻病、肺炎、小儿腹泻、贫血 4掌握泌尿系统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小儿 的护理 (5)掌握缺铁性贫血小儿铁剂的治疗和护理 (6)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2、能力目标 (1)了解小儿喂养的知识 (2)学会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 (3)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 3、思想目标 1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 3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 三、教学重难点 以先导课程为基础,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学以致用;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着重阐明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各系统疾病护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1.1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1.2儿童年龄分期; 1.3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1.4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2.教学要求: 3.熟悉 儿童年龄分期;

护师考试练习题与解析:儿科护理学之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相关专业知识-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听诊肺动脉第二音(P2)减弱的先天性心脏病是 A、房间隔缺损 B、动脉导管未闭 C、室间隔缺损 D、法洛四联症 E、右位心 二、A3/A4 1、患儿两岁,经常出现奔跑后蹲下的动作,唇部发青,今早患儿突然晕厥来院急诊。 <1> 、患儿胸部X线检查,可见 A、靴形心 B、左心室明显增大 C、肺门舞蹈征 D、左心房明显增大 E、肺纹理明显增多 <2> 、护理此患儿要注意保证液体入量原因是 A、避免发生便秘 B、避免发生休克 C、避免发生血栓栓塞 D、避免发生心力衰竭 E、避免发生肾衰 <3> 、患儿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青紫加重,应首先采取的体位是 A、平卧位 B、中凹卧位 C、端坐位 D、膝胸卧位 E、头低脚高位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法洛四联症查体可见:患儿发育落后,口唇、面部、外耳廓亦有青紫,舌色发暗,杵状指(趾)。心前区略隆起,胸骨左缘第2~4肋间有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成反比;肺动脉第二心音减弱。 【该题针对“相关专业知识-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A3/A4 1、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法洛四联症患儿胸部x线的表现为:心脏大小正常或稍增大。典型者心影呈靴形,系由右心室肥大使心尖上翘和漏斗部狭窄使心腰凹陷所致。肺门血管影缩小,肺纹理减少,透亮度增加。 【该题针对“相关专业知识-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法洛四联症患儿本身血液黏稠度高,保证其充足的液体供应是为了防止因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导致血栓栓塞。 【该题针对“相关专业知识-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此体位可使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减少,肺循环增加。同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右心室负荷,使右向左分流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以缓解。 【该题针对“相关专业知识-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

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绪论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天 (一)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1. 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2.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 第二单元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个体差异 第二节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体重计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月龄×0.7kg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0.25kg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 2.身高:新生儿50cm 1岁75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 3.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在2岁前最有价值。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 (二)骨骼的发育 1.囟门前囟:出生时1.5~2cm,1—1.5岁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为其岁数加1 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

儿科护理学_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 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 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二)神经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3.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2)临床表现熟练掌握 (3)辅助检查了解 1 (4)治疗要点掌握 (5)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化脓性脑膜炎 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致病菌]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多见。 入侵途径 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脑膜: (1)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菌血症)。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 临床表现 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两种: 1.暴发型患儿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肤迅速出现出血点或淤斑,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性休克的症状,治疗若不及时24小时内死亡。常见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 2.亚急型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酸痛,婴幼儿则表现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精神委靡、目光凝视、惊厥、昏迷。病原体常见于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 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 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精神萎靡、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脊液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高热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脊液 典型表现幼婴及新生儿的表现 1.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能有休 克 体温正常或降低; 不吃、不哭、不动;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护理专业使用) 一. 课程任务 《儿科护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科领域病人临床护理、预防保健以及人群健康促进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全面健康为目的”的护理理念,培养和加强严谨的思维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小儿保健、住院护理和家庭作用紧密融合在一起。 二. 课程目标 (一)理论教学目标 1.掌握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护理程序,对儿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并进行相关的家庭及社区护理,具备提供健康、促进服务的能力。 2.具备能够观察儿科常见疾病的病情变化、治疗反应的能力,能够初步提出病人的护理诊断,配合对儿科病人的检查和治疗工作,对危重病人做出应急处理。 (二)实践能力培养 1.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具备按照正规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相互尊重、爱岗敬业、热情耐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具备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人文情怀、社会活动和价值取向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理论实践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0 2 第二章生长发育 4 2 6 第三章健康小儿的一般护理 2 0 2 第四章患病儿童的护理 2 0 2 第五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8 4 12 第六章营养与营养紊乱患儿的护理 4 0 4

教学内容 学时数 理论实践合计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8 0 8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6 0 6 第十一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第十四章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第十五章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第十六章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6 0 6 第十八章常见急症患儿的护理 2 0 2 总计66 6 72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教案

徐州医学院 教案 讲授章节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授课专业护理学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教学时数3学时 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崔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资料:儿科学(第七版).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第6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 护理诊断手册. (美)LYNDA JUALL CARPENITO-MOYET著.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06. 教学目的 1.了解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血流动力学及其分型。 2.掌握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3.了解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 1、临床常见的几型先天性心脏病; 2、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教学难点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血流动力学及其分型、临床表现; 板书、版图或多媒体课件图文的设计(可添加附页) 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特点 一、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二)正常胎儿血液循环途径 1、胎儿的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进行交换的。

2、只有体循环,几乎无肺循环。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 4、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卵圆孔是胎儿血循环中的特殊途径。 5、胎儿时期肝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下半身血的含氧量最低。 (二)出生后的改变 1、卵圆孔生后5-7个月解剖上关闭。 2、动脉导管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解剖上关闭。 3、脐血管6-8周解剖上闭合。 二、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 1、心脏的形态 2、小儿心脏的位置 3、小儿心脏的重量 (二)心率 新生儿120-140次/分,1岁内110-130次/分。 (三)血压 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 mmHg; 1岁内血压为70-80 mmHg; 1岁后的收缩压推算公式: 收缩压=((年龄×2)+80 mmHg 舒张压=收缩压×2/3 注: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 mmHg 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 mmHg 为低血压。

儿科护理学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小儿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特色: ①在胚胎第4周心脏开始于循环作用,胚胎第8周房室中隔完整形成,成为拥有四腔的心脏。 ②心脏胚胎发育的重点时期是在胚胎2~8周,此时期如遇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的影响,则易惹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2、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色:(问答题) ①胎儿经过胎盘和脐血管进行营养代谢随和体互换。 ②左右心均向浑身供血,右心室的容量负荷较左心室重。 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开放。 ④除脐静脉是氧合血外其他都是混淆血。 ⑤供给脑、心、肝和上肢的血氧含量远比下半身高。 ⑥肺未张开,肺循环只有少许血液运转,基本无功能。 3、正常各年纪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色: 心脏体积:小儿心脏体积相对照成人大,跟着年纪增添,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降落, 且左右心室增添不均衡。 心率:(考试考过)随年纪的增添,心率渐渐减慢。重生儿120~140次/分,1岁内(婴儿期)110~130次/分,2~3岁(幼儿期)100~120次/分,4~7岁(学龄先期)80~100 次/分,8~14(学龄期)70~90次/分。 血压:重生儿缩短压均匀60~70mmHg(8.0~9.3kPa),1岁70~80mmHg(9.3~10.7kPa), 2岁此后缩短压可按公式计算,缩短压(mmHg)=年纪×2+80mmHg(年纪× 0.26+10.7kPa);舒张压(mmHg)=缩短压×2/3。 4、先本性心脏病: 分类:依据左右心腔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和临床有无青紫,将先本性心脏病分为三类: ①左向右分流型(潜藏青紫型):在左右心之间或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有异样同路。常有 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②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左右心之间有异样同路。常有有法洛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等。 ③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左右心之间或主动脉或肺动脉之间无异样通路。常有有肺动脉 狭小、主动脉狭小。 5、法洛四联症: 由四个畸形构成:①肺动脉狭小;②主动脉狭小;③右心室肥厚。以①最为主要,对患 儿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有重要影响。(执考) 身体评估:(执考) ①青紫;②蹲踞现象;③缺氧发生:2岁以下患儿常见,常于晨起时或吃奶、大便、哭闹时 出现,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浮躁和青紫加重,严重者可惹起忽然昏迷、抽搐或脑血管不测,甚至死亡。④杵状指(趾);⑤红细胞增加症;⑥并发症:脑血栓、脑脓肿、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协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 5、常有先芥蒂的护理举措: ①成立合理生活制度: 依据病情不一样,安排好患儿的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和歇息。重患儿应卧床歇息。 ②供给充分营养: 赐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饲养困难的患儿,应特别仔细、耐心,少许多餐。 ③预防感染:注意保护性隔绝,防止交错感染。

儿科护理学真题及答案-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循环系统疾 病患儿的护 理 一、A1 1、动脉导管未闭的X线改变是 A、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 B、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 C、右心房及左心房增大 D、左心室及右心室增大 E、左心房及左、右心室增大 2、关于室间隔缺损的叙述,正确的是 A、X线显示右心室、左心室,甚至左心房增大 B、X线显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弓增大 C、X线显示肺门影增浓,肺野清晰,无肺门舞蹈征 D、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伴有固定性分裂 E、胸骨左缘有响亮粗糙的机械性杂音 3、室间隔缺损不会出现的改变是 R、左室增大 B、右房增大 C、右室增大 D、肺动脉凸出 E、左心房增大 4、房间隔缺损X线检查表现为 A、右房右室大 B、左室右室大 C、左室左房大 D、右房左房大 E、右房左房大 5、动脉导管未闭脉压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心脏存在着异常的通道 B、主动脉的血分流至肺动脉 C、肺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多 D、体循环血流量明显减少 E、收缩压明显升高 6、房间隔缺损收缩期杂音产生的原理是 A、三尖瓣相对狭窄 B、血流通过缺损部位

C、肺动脉肃相对狭窄 D、二尖瓣相对狭窄 E、主动脉肃相对狭窄 7、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是 A、先天性心脏病

B、风湿性心脏病 C、肺炎合并心衰 D、病毒性心肌炎 E、冠心病 8、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为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法洛四联症 D、动脉导管未闭 E、肺动脉狭窄 9、下列哪种先天性心脏病属于青紫型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10、先天性心脏病最重要的病因是 A、染色体畸变 B、放射性接触 C、宫内感染 D、药物影响 E、母亲患代谢性疾病 11、先天性心脏病分类最严重的一组是 A、左向右分流型 B、无分流型 C、右向左分流型 D、主动脉缩窄 E、房、室间隔缺损 12、属于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是 A、房间隔缺损 B、法洛四联症 C、室间隔缺损 D、动脉导管未闭 E、心力衰竭 13、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的计算公式为 A、年龄X3+80mmHg B、年龄X2+60mmHg

儿科护理学题集——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病人护理 一、专业实务 A1型题 1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发生在 A胚胎第1周B胚胎第2~8周 C.胚胎第12~16周 D.胚胎第22~28周E胚胎第29~37周 2.关于小儿血压及测量方法,以下提法哪项是错误的 A小儿血压较成人低B舒张压为收缩压的3/4 C袖带过宽测得血压偏低 D.袖带过窄测得血压偏高 E.测量血压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1/2~ 2/3 3. 1岁以内小儿正常心率是 A 120~140次/分B110~130次/分 C lOO~120次/分 D. 80~lOO次/分 E. 70~90次/分 4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无关的是 A染色体易位与畸变B宫内病毒感染C孕母接触过量放射线 D药物影响E产伤 5以下哪种先天性心脏病属右向左分流型 A房间隔缺损B窒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A2型题 6.患儿,女,3岁。护士为其测量血压,表明此患儿收缩压正常的测量值是 A 45mHg B65mHg C 85mHg D.I05mHg E15mHg 7.患儿,男,5岁。护士测量其收缩压为90mHg,推算其舒张压应为 A40mHg B 50mHg C.60mg D 70mHg E 80mHg 8患儿,男,4个月,体检时发现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III级收缩期杂音,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室间隔缺损。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右心室压力大于左心室B体循环血量减少C肺循环血量增多 D右心血流量增多E有肺门舞蹈征 9.患儿8个月,出生后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体检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III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怀疑有先天性心脏病。确诊最简便安全的辅助检查是 A胸部X线检查B心电图C超声心动图检查 D.心导管检查E心血管造影 10.患儿1岁半,出生后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哭闹时常出现下半身青紫,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属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B属青紫型先心病C属潜伏青紫型先心病 D.主动脉血向肺动脉分流E有周围血管征 11.患儿8个月,生后2个月起逐渐出现青紫,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在一次哭闹后出现呼吸困难,随即晕厥、抽搐。产生此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 A呼吸衰竭B心力衰竭c循环衰竭D脑缺氧 E.脑炎 12.患儿1岁,生后6个月起逐渐出现青紫,哭闹后加重,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其青紫程度主要取决于 A肺动脉狭窄程度B主动脉骑跨c房间隔缺损D室间隔缺损 E.贫血程度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小儿疾病的护理强调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将小儿保健、住院护理和家庭作用紧密融合在一起。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范畴的拓展,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进行讲述。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临床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总之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临床学科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及评估方法,熟悉儿科常见病的临 床表现和护理,了解和认识现代儿科护理的观念及原则,为今后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及小儿保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儿科护理的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熟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及角色。了解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一、儿科护理学概述。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的特点。 二、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划分和各自 的特点。 三、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四、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五、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 考核知识点 一、儿科护理的特点。 二、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及各期的特点。 三、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四、儿科护理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考核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及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护理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儿科护理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体格生长和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和测量方法;计划免疫程序。熟悉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各年龄期小儿的健康指导。了解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 课程内容 一、生长发育概述 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生长发育评估见习体格生长的测量及判断,包括测量方法,计算公式及正常值;体格生长的评估;与体格 三、生长有关的其他发育。 四、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神经系统发育,感知觉发育,运动功能发育,语言发育,小儿心理发展过程和 特征。五、各年龄期小儿的健康指导 六、各年龄期小儿的护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护理;计划免疫。 考核知识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小儿体格发育各项指标及测量、计算方法。 三、小儿动作,语言和适应性能力的发展过程。 四、各年龄期小儿的护理要点。 五、计划免疫程序和注意事项。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 (公共课限选课) 总学时:80 理论学时: 58 实践学时: 22 学分数:5 适用专业: 护理、护理(助产)、护理(英语)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专科护理学。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有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技能。不仅对小儿疾病进行护理,还包括开展优生优育、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质量,为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构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发展平台。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为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及前卫意识,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2.设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合理内容。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确定以坚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为原则。《儿科护理学》课程要重新科学地审视儿科护理“三基”的内涵,基础部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应是最基本的,在医院和社区临床护理的应用中都应是最广泛的。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知识,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由此来打造既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儿科护理学》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又能适合时代进步所要求学生必备的儿科护理基本知识。成为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护理课程、专业护理技能和职业就业能力的工具。拓展部分为适应学生进一步升华提供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了解《儿科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儿科护理学》的文化价值,构建可供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练习题 相关专业知识-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3

2020相关专业知识-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多采用的治疗是 A、血浆置换疗法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B、扩血管治疗 C、抗凝治疗 D、抗感染治疗 E、脱水治疗 2、下列辅助检查对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脊髓灰质炎有价值的是 A、血常规 B、肌肉活检 C、脑脊液检查 D、磁共振成像 E、CT扫描 3、化脓性脑膜炎出现颅压高时首选的脱水剂是 A、50%葡萄糖液 B、20%甘露醇 C、50%甘油口服 D、呋塞米 E、地塞米松 4、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脊液检查的特征是 A、细胞数增高,糖降低 B、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 C、蛋白降低,细胞数增高 D、细胞数增高,糖增加 E、细胞数减少,细菌培养阴性 5、小儿提睾反射明显的时间为出生后 A、1~2个月 B、2~4个月 C、4~6个月 D、6~8个月 E、6~10个月 6、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特征是 A、清亮透明 B、混浊呈脓性 C、毛玻璃样 D、呈血性 E、静置24小时有蜘蛛样薄膜形成 7、小儿出生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永不消失的反射是 A、角膜反射 B、握持反射

C、拥抱反射 D、觅食反射 E、平衡反射 8、典型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变化是 A、白细胞数增高、蛋白升高、糖升高 B、白细胞数增高、蛋白升高、糖降低 C、白细胞数增高、蛋白降低、氯化物升高 D、白细胞数降低、蛋白降低、氯化物降低 E、白细胞数降低、蛋白降低、糖降低 9、婴儿的神经反射,下列哪项不正常 A、觅食反射阳性 B、拥抱反射阴性 C、握持反射阳性 D、巴彬斯基征阳性 E、腹壁反射阴性 10、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检查中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脑脊液压力 B、细胞数量 C、蛋白含量 D、氯化物的数量 E、脑脊液外观 11、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抗病毒治疗可选用 A、泛昔洛韦 B、阿糖胞苷 C、病毒唑 D、青霉素 E、阿昔洛韦 12、以下有关神经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拥抱反射生后3~6月消失 B、婴儿期腹壁反射不易引出 C、3~4个月内小儿克氏征阳性属生理现象 D、新生儿提睾反射不易引出 E、1岁巴氏征阳性属病理现象 13、下列关于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不正确的是 A、早期用药 B、大剂量用药 C、对症处理 D、坚持用药 E、联合用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