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个案分析.docx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个案分析.docx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个案分析.docx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行为个案分析

——基于“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课例的观察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有学者国在 2010 年召开了“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标准专题组启动会[1],并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提出有学者们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

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以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2]。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而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作为

一种交互性良好、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平板电脑走进校园、打造智慧课堂引起了教育界、出版界、电子设备生产商的广泛关注。平板

电脑逐渐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成为教学中有利的媒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等都正发生着变革。平台电脑在数学学科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针对其应用效果,尤其是教学行为方面进行评价的却比较少,因此,本研究期望利用统计分析法

和滞后序列分析法研究在平板电脑支持的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分布、互动行为比例、平板电脑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与主要功能、行为序列关系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经过相关文献研究,确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有以下三个:

①初中数学学科在平板电脑支持的智慧课堂中师生有哪些教学行为?

②初中数学学科在平板电脑支持的智慧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存在怎样的序列关系?

③初中数学学科在平板电脑支持的智慧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数据采集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师一优课”活动通过每年各县、市、省、部层层筛选,评选出各年级各学科不同教材

版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最优的部级优课课例[4]。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选取“一师一优课”部级课例资源中 2016-2017 年度2011 人教版初中数学的课堂实录视频共 534 节,筛

选出课堂中使用平板电脑教学的课例共 7 节课堂实录视频。

(二)调研工具的确立

研究工具是研究中的基石,本研究中的研究工具是基于平板电脑教学行为编码体系。在S-

T 课堂教学分析[5]、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FLAS)[6]、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7]、基于教学活动理论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TBAS)[8]、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

为分析编码体系(OOTIAS)[9]等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与编码基础上梳理

归纳。教学行为本身包含主体、共同体和客体以及工具、规则和分工等多种要素的系统,而且

各个要素之间是互动的。本研究中本研究的编码体系是依据研究目的,确定关注行为主体为教

师与学生两者。ITIAS 编码体系基础上,参考 OOTIAS 中人与技术的互动指标和 TPCIAS 中的

人与设备的互动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平板电脑的特性与教学实践,明确各行为主体的主要教

学行为,如教师有:讲、提问、发布资料、发布测评、布置任务、反馈;学生有回答提问、完成

教学任务、做练习、汇报等。再依据平板教学课例分析得出二级指标,如添加教师基于平板电脑

线上发布资料、测评和教学任务、线上提问等;保留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观看资源、搜索资源、

编辑资源、成果展示。最后,关注各教学行为的组织方式或具体的平板支持功能,得出三级指标,如将面向对象分为:面向全体学生、面向部分学生、面向个别学生。基于此结合课堂实录视频初评,

修订了:①借助平台的教学组织活动,为点名、分组、投票;

②将浏览资料、查找资料、加工资料归纳至个别化学习。最后,对编码体系明晰具体解释,形成基于平板电脑教学行为编码体系(如表1),共三级指标,43 个编码。

表 1 基于平板电脑教学行为编码体系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数据采集:根据编码体系对课堂中师生行为进行编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整理于 EXCEL 中。并由两位以上的研究者进行视频数据的前期采集和一致性检验。

数据分析:利用 Microsoft Excel、SPSS20.0、GESQ 5.1[1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滞后序列[11]等分析。

三、师生教学行为分布特征分析

(一)师生高频、低频行为分析

根据编码所得到 558 条有效行为编码,共计有效时长 19149 秒。对各项行为发生的次数和时长进行统计(表2)并绘成折线-柱状图(图1)。

表 2 总体行为次数和时长统计表

图 1 总体行为次数和时长折线-柱状

1、高频行为

由统计结果可知,次数较多和时长较长的行为有讲演(TA)、线下提问(TD)、了解学生学习进度(TF)、个性化学习(SA)、线下交流(SB)。分析得出:①初中数学常态课上,讲问答仍占主导。教师的讲演能够清晰阐释知识点,梳理各知识点的逻辑关联,有助于学生养成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维。师生问答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推动教学进度。②数学课堂上,学习任务成为推动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及时内化知识,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重心。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时,教师同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获取学生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心。

③线下提问(TD)、了解学生学习进展(TF)两种行为的时长占比和次数占比成相反的情况,反映了教师线下与学生互动时间短而频繁;同时也反映了教师能够认真对待学生线上的表现。

2、低频行为

通过分析出现次数最多的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基于平板教学的师生行为倾向,而出

现次数最少的行为也能够反映一些问题。由表 2 可见,线上发布教学资料(TB)、线上提问(TE)、线上交流(SC)行为出现时长与次数较少。分析原因是:①初中数学教师对线上教学资源准备不充分。在准备阶段未充分掌握平板电脑的操作,对平板电脑的功能未全面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时未考虑准备电子教学资料,也就未运用平板电脑发布教学资源的机会;②学生开展线上交流具有难度,不具备自主运用平板电脑进行线上交流的能力或学生具备教师未给予学生运用平板电脑进行线上交流的环境或预留时间不足。

(二)教师行为面向对象分析

在细化编码表上看,讲演(TA),线上发布教学资料(TB),线上发布评测资料(TC),线下提问(TD),线上提问(TE),评改学生作业、作品或发言(TG),线上发布教学任务(TI),线下发布教学任务(TJ)八项教师行为中存在教师行为面向对象区别,基于三种面向对象总体情况统计于图 2。

图 2 教师行为面向对象系数与时长柱状-折线图

由图 2 可知,在上述八项教师行为中,教师行为绝大部分面向全体学生,次数是 289 次(占比96.33%)时长是7306 秒(占比98.81%)。仅小部分面向个别学生,次数是11 次(占所有行为比3.67%),时长是 88 秒(1.19%)。无面向部分学生的情况。由此说明,教师大部分行为是面向全体学生,较少数面向个别学生。未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场地(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就坐)和平板电脑的功能,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缺乏相应学习梯度设

置,仍习惯于传统教学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刀切”授课模式。结合教师线下提问的次数和时长情况,也说明教师在提问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上有待提高。

(三)师生使用平板电脑行为分析

在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课堂中,教师是使用平台电脑引导者,学生是平板电脑操作者。分析师生行为可以发现师生使用平板电脑的哪些功能,是否充分运用平板电脑辅助教学。

1、教师使用平板电脑

在编码表上看,讲演(TA)、线上发布教学资料(TB)、线上发布评测资料(TC)、线上提问(TE)、了解学生学习进展(TF)、借助平台的教学组织活动(TH)、线上发布教学任务(TI)六项教师行为存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对各项行为发生次数和时长进行统计(如图3、图4)。

图 3 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行为次数柱状图

图 4 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行为时长折线图

由图 3 与图4 可知,在六项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教学行为中,使用次数最多的线上发布教学任务,共计19 次(占比38%)。其次是借助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共计15 次(占比30%)和线上

发布测评资料,共计10 次(占比20%)。最少的是,线上发布教学资料和线上提问,各1 次(占比2%)。从时长来看,借助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时长最长,共计980 秒(约16.3分钟,占

比58%)。其次是线上发布任务,共计时长519 秒(约8.65 分钟,占比31%)。其余

行为均低于 90 秒(1.5 分钟)。由此说明,教师最先掌握的是借助平板电脑发布教学任务(或测评),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通过与学生端相连接的教学平台,可以快速发布任务、准确地

获取学生的反馈,清晰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完成效果,无需教师进行复杂的操作,直接

能完成发布到学生端并从学生端获取信息的过程,故而教师最先接受并熟练掌握此两项功能,

也因为初中数学课堂具备以习题讲解为主的特色,此两项需求最多。评改学生作业、作品或发言,只有全面全体学生,即教师面对面或利用平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批改、点评作品、发言并反

馈等,如面向全体学生统一展示小组或个别学生的作品。在课例《数据的集中趋势》(编号 1E3)中,学生发言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表扬与点评,随后借助平台的评价功能,为该同学加分;在

课例《垂直于弦的直径》(编号 2E437)中,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某学生的解答,

并直接用红笔批注,展示给全体学生;在课例《电话计费问题》(编号 2E351)中,教师在平台上查看学生上传的解答并利用交互式一体机直接批注订正。分析说明,教师倾向于直接口头点评学生的发言或回答,通过实物投影、交互式一体机和教学平台对学生的作答情况直接批改,一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未出现批改小组学习成果并进行反馈、批改个别学生的作业并进行反馈的行为,可能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与之相反,线上发布教学资料和线上提问等教学行为,需要师生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对师生的技术有一定要求,故而较少出现这些行为。综上分析,在平板电脑的运用中,教师较多使用线上发布任务、了解学生学习进展、线上发布测评,并能熟练掌握操作。但对于线上发布教学资料和线上提问等行为仍较少,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字教材、在线学习资源的制作和收集、教学平台资料整理与问题发布等操作能力有待提升。说明在初中数学平板电脑应用课堂中,教师更多地是通过在线发布练习题等任务以及测评的方式,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

2、学生使用平板电脑

在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课堂中,平板电脑的数量通常为学生人手一台或小组三人一台,

故而学生在课堂中如何使用平板电脑也是分析的重点。在编码表上看,个性化学习(SA)、线上交流(SC)、汇报学习成果(SD)三项学生行为都存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对各项行为发生次数和时长进行统计(如图5、图6)。

图 5 学生使用平板行为次数柱状图

图 6 学生使用平板行为时长折线图

由图 5 和图 6 可知,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行为中,次数最多时长最长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或

测评(SA4),次数38 次(73.08%),时长共计2828 秒(72.42%)。在七节课例中均发生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测评,说明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板电脑操作能力,能完成点击、简单选择、

简单书写和上传上交。基于平板或交互式一体机支持汇报学习成果共5 次(占比10.64%),时长共计304 次(占比8.71%)。其余行为都较少出现,如自主查找资料(1 次)、资料加工

(1 次)、浏览其他同学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2 次)。说明学生还未能快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输入操作,如打字等,为节省课堂时间,初中教师未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观点,也较少组织学生查找或加工资料。综上分析,初中学生在课堂中仍处于较被动地位,在平板电脑的运用中,学生能掌握简单地能完成点击、简单选择、简单书写和上传上交。但对于输入文字、资料加工(制作思维导图)、回复或点评其他同学的发言等操作需要加强。

四、滞后序列行为分析与课堂教学模式

本研究利用 GSEQ 5.1 对课堂中师生行为编码进行滞后序列分析。首先对师生教学行为所产生序列的频次进行统计,形成如表 3 所示的教学行为转化频次矩阵,表中行代表起始行为,列则表示紧接着该行为之后发生的行为,也就是由行行为跳转到列行为;表中数据代表的是两种行为所形成的行为序列的发生频次。例如,第 1 行第 3 列中的数据 26 表示在讲演

(TA)行为发生后紧接着进行线下提问(TD)这一序列发生的总频次为 26 次。由行为系列频次矩阵可得出发生频次较多的序列有:讲演(TA)→线下交流(SB)(75 次)、线下交流(SB)→讲演(TA)(72 次)、线下提问(TD)→线下交流(SB)(71 次)、线下交流(SB)→线下提问(TD)(47 次)。

表 3 行为序列频次矩阵

根据滞后分析理论,Z-score 值能够识别特定的过渡概率是否显著偏离其预期值,其值大于 1.96 或小于-1.96 时,具有显著性。尤勒 Q 的取值是-1 到+1,其中取值为“-1 到0” 表示负相关,“0 到 +1”表示正相关,0 表示没有关系 [12]。本研究中,认为 Z 分数的取值高于+1.96 并且尤勒 Q 取值至少为+0.30(表示中等程度)时,行为转换存在显著性,负值不在本研究考虑范围内。首先,为了避免由于涉及显著性检验的大量数据导致的 I 型错误,本研究按照Bakeman, Gottman(1997)[13]建议,对频率表进行 Pearson 卡方检验(chi-square),首先证实行与列之间存在显着依赖关系。(χ2=1294.68df=169 p=<0.01)其次,对师生行为进行行为转换频率、调整残差以及尤勒 Q 分析,各种行为之间的转换频率、调整后的残差(Z score)以及尤勒 Q 相关系数,结果如表 4 所示。列表示起始行为,行表示起始行为结束后随即发生的行为,尤勒 Q 的相关系数中“&”表示“undefined”。根据滞后序列分析理论,如果 Z-score>1.96 则表明该行为路径具有显著意义[14];如果转换频率表中给定的行或列之和小于 5,则系统默认尤勒 Q 的值为“undefined”[15]。

表 4 联合频数(JF)、调整残差(Z)以及尤勒 Q 值(Q)

注:Z>1.96,&表示 undefined,*p<0.05,**p<0.01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教学行为序列,将具有显著意义(Z-score>1.96)以及显示相关性程度(尤勒 Q 值)的行为数据绘制成行为转换图(如图 7 所示)。图中节点表示各种教学行为,连线表示行为与行为之间的连接具有显著意义,箭头代表行为转换的方向。

图 7 行为转换图

(一)自转化路径行为分析

1、汇报学习成果(SD)自循环

从行为转换图(图 7)上可知,汇报学习成果(SD)出现自循环。结合编码数据可得,自循环均为基于平板或交互式一体机支持汇报学习成果(SD1)自循环(如图8)。由此可得,学生在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可以一定程度上自主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或展示,无需借助教师操作。学生在任务或测评期间的学习成果可以由学生端的平板电脑上传或发送到教师端,在汇报时学生直接利用一体机或投影到所有学生的平板电脑上进行汇报,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

图 8 汇报学习成果(SD)的细化行为序列

2、了解学生学习进展(TF)自循环

从行为转换图(图 7)上可知,了解学生学习进展(TF)出现自循环。结合编码数据可得,发现多种循环情况,如,TF→TF,有TF1→TF2,TF1→TF4,TF1→TF3→TF4,TF2→TF1,TF3→TF1 多种(如图 9)。由此可得,教师在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不再采取单一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或任务进展,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的功能与大数据优势,迅速获取学生的完成进度、学习结果、全体学生的分析统计结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测后反思就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审视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作业反思就是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课堂、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它是有效讲评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视讲评是全面实现测试功能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对反比

“智慧课堂”带来的教学变化

“智慧课堂”带来的教学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课堂,实质上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运用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是由系统(信息化平台和工具)、人(教师和学生)及其活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等组成的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体系。 “智慧课堂”体系总体上是由从下至上的资源管理与服务、多元评价分析、应用支持平台、师生移动终端和教学应用环节五个部分组成的智慧教学服务体系。其具体内涵:一是资源管理与服务。提供智慧课堂的教学内容基础,是实现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基本支撑条件,采取云部署服务模式。基于资源管理平台,建立课程标准、全科数字化教材、微课及多媒体课件、各类题库系统、教学动态数据和教育管理信息等资源库,提供学习资源的管理和服务。二是多元评价分析。这是智慧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评价的关键。基于多元学习评价系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动态测评和数据分析,提供对学习和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服务,包括测试系统、动态评价分析系统、GPA综合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子系统。三是应用支持平台。应用平台是智慧课堂的基本工具,为智慧课堂的教与学终端提供应用支持。应用支持平台实际上是由一类移动APP组成,提供智能终端的学习、管理和应用功能,包括微课制作、微课应用、作业平台、统计分析、学习资源推送、沟通交流工具和第三方APP应用等。四是师生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是智慧课堂的主要应用工具及应用方式。应用工具包括智能手机、IPAD、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有教师端工具和学生端工具两种类型,分别安装不同的应用软件,提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应用程序和方法,实现对智慧课堂教学全过程沟通交流和信息服务支持。五是教学应用环节,即智慧课堂的教学实际应用程序、方式、步骤等。智慧课堂教学应用总体上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组成。课前环节包括学情分析、预习测评、教学设计等步骤,课中环节包括课题导入、探究学习、实时检测、总结提升等步骤,课后环节包括课后作业、微课辅导、反思评价等步骤。 智慧课堂将引发课堂教学的全面变革,对传统教学结构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教学理念与形态的变革。“互联网+”时代,数据改变教育是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传统课堂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智慧课堂则从依赖于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转向依赖于对海量教学案例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一切靠数据说话,数据来源于学生作业、测试、学案、课堂即时反馈等学习全过程,依据对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决策,用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用数据描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即时、精准地掌握来自全体学生的第一手学情资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基于数据分析提升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基于证据的教育。 课堂环境与结构的变革。新技术、新媒体和智能终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与支撑环境,为师生建立了更为开放的教室、更为开放的课堂活动。例如,智慧课堂中没有了传统的讲台、黑板和粉笔,课桌、座椅以分组讨论方式摆放,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船型每只船载人数租金大船5/ 3元小船 3 / 2元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 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生(一下子来劲了):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师:刚才杨洛楠同

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设租用X只大船,Y 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则: 5X + 3Y = 48 A = 3X + 2Y 得到:A = 1/3X + 32 因为:0 < 5X < 48 且X为正整数所以:X = 9时,A 最小值 = 29 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此时有 45人(5×9)坐大船,有3人坐小船。……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杨洛楠同学(示意刚才的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游船题目恰好是我前几天才去坐过的,所以一下子…… 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 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3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3篇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探索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初中数学相对来说比较乏味 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水平较差。 由此可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问题,探索适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经常能看到这些现象:上课不听讲,无心学习,搞小动作,纪律极为涣散,有时还做一些干扰学习的同学调皮事情,对教师精心的讲课无动于衷,一节课的时间 白白浪费,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效果。放学之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时 候写一些,错误不断,丢三落四,不求甚解,一些学生干脆不写,到学校找优秀学生借作业,抄写作业,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探索、不思考。课堂教学教师引导都不学习,课下就 不用说动脑筋主动学习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我通过自身的教 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如下改革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 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活跃思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因材施教,注重分层 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必要。因此,在教学中,初中数学老 师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分层次提出要求,老师根据对学生水平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级,并针对 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反复进行训练,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第三,老师对学生要多进行表扬,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正好处于比较有个性的时期, 因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学会包容,并设法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老师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这样刚开 始学生可能不适应,时间长了,习惯了就会觉得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利。 2、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灵宝市阳平镇程村中学蔡凯红 为了进一步深化“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教学模式研究,我校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已初步获得成效。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实验课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时,有部分教师会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通过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找到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训练量也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就保证高效了。而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实践,猜想与假设、推理、讨论等活动。 近期,市、镇、校各级高效课堂达标课、能手课、标兵课听了许多,收获颇丰。但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大家观点不一,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通过看书自学或者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也少了,学生训练量也上去了,掌握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学成绩也有保证了就是高效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灵魂。本文将从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谈谈我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关键词: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是行动的灵魂,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最终影响着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扬弃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与新的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在这一教学观指导之下,教学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差异,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转变学习方式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但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如何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众所周知,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较简单的内容一般都可以让学生去自学,学生自学的过程一般可以采用“提出提纲→阅读教材→解疑析难→课堂小结”的模式。上课开始由教师提出学习提纲,启发5分钟左右,课结束前再由教师小结5分钟左右,这两个过程都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中间的35分钟,让学生各自动手动脑地进行个别化自学,阅读教材、解析疑难,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有要求要做练习时就做练习并对答案。学生在自学时,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智慧课堂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采取“三段六步”的教学流程模式,即由三个教学阶段和六个教学步骤组成。其中,“三段”即由“课前、课中、课后”组成的三段式课堂教学闭环,“六步”即任务定向、自主探究、分享对话、思辨提升、随堂训练、个性辅导六个教学步骤,构成了教与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智慧教学过程 “三段六步”的智慧课堂实用教学流程结构,在各个阶段应用上既要分担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又有各个阶段任务的重点和特色,从而构成智慧课堂的完整教学过程和持续发展体系,我们具体分析如下。 一、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为核心 1.任务定向,点燃智慧 课前通过自制微课或网站教学视频,设计学习任务单,通过定向具体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学生就能点燃学习智慧,对学习产生一种期待感。 2.自主探究,生成智慧 学生在任务单的引领下,自主与学习视频对话,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新知,获取知识;学生在自悟自得中进行创造,生成智慧。 教师基于教学目标预设、学生预习测试统计分析和讨论的情况等,进行综合学情分析,据此拟制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课中阶段----以生生、师生互动为关键 3.分享对话,共享智慧 课堂中,学生把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感受分享给教师、同学,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实现智慧共享的互动舞台。 4.思辨提升,发展智慧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互相思辨,交流彼此的思考及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分析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师生对学习内容共同梳理,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地发展和提升智慧。 5.随堂训练,收获智慧 教师分层设计练习,培优辅差,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收获智慧。教师根据课堂探究和随堂测试反馈信息,精讲、辨析难点,补充、巩固弱点,拓展、提升重点,进一步深化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课后阶段----以个性化辅导为重点 6.个性辅导,重拾智慧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重点开展个性化辅导,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依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情况发布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智能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料;学生可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学习感受与疑问,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进行总结反思,并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到教师的下次课备课中,以利于及时改进和实施针对性教学。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课前导学学案设计,当然是以基础题为主,如字音、字形、词义、语言运用,兼顾课文质疑和课外拓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主观题的答题方式灵活多样,常用的有打字、手写、录音、拍照等。

课前导学建议以客观题为主,便于学生答题的同时,也方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打下基础。当然,对于资料收集和学生质疑的环节,我们可以常用拍照、录音等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上传答案。教师如果不能一一阅览,只需要通过同学互评或者小组竞赛的形式,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投屏的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随机抽查和个别点评。 传统的课前导学学案,多半采用试卷的形式,让学生手写笔答,对于字词问题,学生还得花不少的时间去查阅工具书,学生不仅学习负担加重,还会觉得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而批改的时候,也需要教师人工阅卷,要在上新课前把它们全部批改出来,教师即使忙得焦头烂额也不一定能完成工作,其状可谓苦不堪言。当然,按时收发作业,也成了课代表的一大难题,光统计未交作业学生的名单,就得费很多的时间,这无形中加重了班干部的工作负担。 有了平板电脑这个得了的教学工具后,这一切都迎刃而解。首先作业形式多样,很多题可以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作业做完了,学习变得轻轻松松又兴趣盎然。其次,答题工具抛开了传统的笔杆,学生可以录音、拍照、录视频等形式做题,这是以前传统课堂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字词、各种资料的查阅可以在百度中搜索,听写、默写也可以用专门的学习软件来进行。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的内容也从课内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内容提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新课程标准渗透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对第三学段(七—九年级)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对于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体现螺旋上升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宜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化归”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体现了研究科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迁移到“熟悉”的路子上去。我们也常把它称之为“转化思想”。可以说化归思想在本教材的数学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 例如:在教材《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议一议”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一求解”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注意到教材在出示了一组例题后,特别用卡通人语言的形式表明“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在主观上帮助了学生在探索时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在学生体会到成功后客观上就渗透了学生化归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教材《走进图形世界》,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李认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457280743@https://www.360docs.net/doc/291955320.html, 摘要:本研究是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智慧课堂的特征,设计出符合高中化学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用以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目前国家对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很重视,安徽省教育厅也提出从2018年起,全省普通高中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全面进行智慧学校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化学教学 引言: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进行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并实践于真实课堂中。并在实施后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调查。 1.《化学能与热能》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依据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将本次教学分为以下环节:课前资源准备:首先教师需要对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制作优质的课前学习材料与检测题,可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大数据学情分析:教师根据大数据的结果,进行课中教学过程设计;课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首先分析课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接下来进行课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根据大数据分析学习效果,对于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剖析;课后自主巩固学习:学生首先完成教师推送的课后巩固习题,然后再根据没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练习。 1.1课前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化学能与热能》是围绕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先从微观层面上化学键知识入手,说明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化学反应吸收还是放出能量的关系,为后面强调与质量守恒一样,能量也是守恒的观点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部分中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提出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学习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在第三部分中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地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与分层教学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与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13-10-11T11:10:05.09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7月总第126期供稿作者:张见磊 [导读]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 张见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村镇中心中学266417 传统数学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接受学习,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知识、理解知识,不会与人合作,体会不到与他人合作的兴趣。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再作为绝对的学术专家和课堂权威,不能再用数学理论知识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而应该积极地采用互动合作数学学习模式,把教与学辩证统一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很难取得实效。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地划分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组建学习小组,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将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统筹搭配到一个学习小组,如此方能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其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为了防止枯燥厌学的情绪,我设置了分组探究的方式来让大家相互指导、自主认知。操作中,先让大家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同学画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测量边、角、对角线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最后小组合作归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与探索,完善了认知。 二、采用分层的授课体系和分层的激励体系。 分层授课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照顾班级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次地进行活动设计,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水平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根据相应层次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方案。这样做,既不让学困生感到“跟不上”,也不让学优生觉得“吃不饱”,同时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都感受到激励。 比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时,我们可以设置如下三个层次的题目: 基础层次:(x+y)2,(x-y)2,(x+2y)2,(x-2y)2。 能力层次:(2x-7y)2,(2x+7y)2,(4b+3a)2,(3a-4b)2。 提高层次:(-m-2n)2,(-a+b)2,(x+y+z)2,(c-b-a)2。 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当然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合作内容要合适,形式要多样,而且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并做出指导。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那样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让课堂成为师生表演的地方。例如:有的老师连最简单的基础知识都要拿出来合作,单纯地为了表演合作而去合作,这样反而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课堂效率根本体现不出来。合作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 四、建立科学的小组评价机制,多元评价,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长知识水平不高,不太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数家长认为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再加上教师的一些不合理的评价,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既不能让优等生因为教师的鼓励而骄傲,也不能让后进生因为教师的批评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和提高。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多管齐下,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有效课堂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让课堂上每一个人的每一分钟都 高度集中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着成功的快乐、体会着学习的幸福。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 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 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 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 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 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 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 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 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 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 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桃子”之感;而且要使问题富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 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 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 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 了诸如 -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我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 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 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个有理数。学生 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 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 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生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 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 动的主动性。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2-08-20T08:57:17.013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占花 [导读] 数学教学的环节是预、题、读、听、思、问、记、议、练、结,故叫“十环节教学法”。 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学李占花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定法”是说数学教学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人们公认的某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在实践中也必须因校因人(指教师)、因时、因学生、因教材而异,这就是所谓“无定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环节教学法,不过并不是说在每一节数学课中每个环节都要用到,一节课抓住几个环节也就够了。所有环节中每一环节所占时间,哪一环节需强化或减弱,则须因内容、因学生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数学教学的环节是预、题、读、听、思、问、记、议、练、结,故叫“十环节教学法”。〔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环节 1 预 即预习。在有些同学中,有忽视预习的现象。他们说,光复习已学过的东西时间就不够,哪来的时间预习。其实,如果课前预习好,准备充分,增加了不听课的效率,课后复习时间大大减少了。预习有什么作用?其一,课前准备充分,为课堂专心听讲奠定基础。其二,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找出新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及不理解的内容。明确了这些之后,听课的目的就更清楚了。其三,预习可以在新旧知识间架立桥梁。因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越紧,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2 题 题有两层意思,即解题,有些题目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细解。题另一层含义是教师课前向学生出几个自学题或思考题,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课指路。 3 读 数学教学中常常是重讲轻读,重练轻读。其实“读”也是数学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环节,一个题目读通了、读懂了,自然也就理解了,会做了。 4 听 现代数学课堂重练,重讨论,重交流,重探索,而淡化了讲,即要求精讲。精讲不等于不讲,即有讲便有听。当然有时学生不爱听,教师也得进行一点反省。如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讲得缺乏条理性、艺术性,一类问题重复啰嗦,激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怎样听课呢?一是会神专心(即不分心、不打花杂,专心致志的听课)。二是连绵思活,即保证思路的连绵而不间断(思路,包括教材内容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三是抓住关键,即讲课时要抓住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我对学生听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听懂,增强理解力;二是听全,增强记忆力;三是听话,增强想象力。 5 思 思即思考。即听课要动脑,即深思。为什么要深思?淤深思才能解惑,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迷惑)”。于深思才能加深记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记忆就越牢固”。盂深思才能更好的领会所学的内容。 6 问 学数学要善疑好问,因为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在数学课中精心设问是很重要的。怎样设问,主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擎心设问,有利于深入理解新课内容。其二,精心设问,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三,精心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7 记 记,主要指在听课时怎样做笔记。我个人认为,数学笔记在于记住有代表性的教材上没有的难题,特殊的解题方法,以便记一解十。 8 议 议的形式主要是讨论,在新课学习之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课后的思考题,或教师队提出的自学题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加以综合、分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 9 练 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因此,对老师所布置的练习,必须按时独立完成,老师对练习也应及时批改。但在学校中,近几年来,抄作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使“练习”这一环节得不到真正反馈的目的。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教师可对中差生的练习在数量上和难度上放宽要求,或进行面批面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缩短他们和尖子之间的距离。 10 结 结是把当堂学过的新知识进行全面归纳,使知识条理化;同时,也要注意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之中,使知识系统化。小结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同学间互通有无,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寻疑、质疑的习惯和方法。当然,教无定法,在每一节课中,更注重“十环节”中的哪个环节,还有待于我进一步摸索与实践。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什么是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构,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数学教学理论和原则指导下,所设计的数学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数学教学评价。如何寻找和发展可行的数学教学模式使之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课程内容都是前人已经创造好了的,但对学生来讲,仍是全新的、未知的,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活动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即用学生自己活动时己有的知识结构重组,建立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对此,教师必须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思想、思维应在自己头脑里产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对数学内容加以明确、加以理解、加以掌握,在反思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加以领悟、加以运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亲自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致力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设问引导——探究展开——反思领悟的教学模式,力求扎扎实实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 一、设问引导 教师应该根据课题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精心设置的情景中引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学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在定理、法则形成阶段由学生提出由易到难分层次的问题,也可以正例也可以反例等等。各种问题在提问设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把问题问得恰当,问得自然,问得有用,问到要害之处,设问目的只能是尽力发展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发展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既服从理性,又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如在教完《特殊平行四边形》后,问: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让学生先猜一猜,再证明。在师生共同分析、共同完成的基础上,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依次连接菱形或矩形四边的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上面第一个问题做基础,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就易如反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接着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假如再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再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与哪些线段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个别学生来归纳总结,有不完整的再由同学们补充。这样用类比的方法分别提出了连接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图形的形状问题,并希望学生能进一步分析、概括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关。最后让学生思考“做一做”提出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推理证明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让问题变成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素材,变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良好机会,变成拓展教学活动的奠基石,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苑河旺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苑河旺 发表时间:2013-02-26T16:47:25.42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12月供稿作者:苑河旺[导读]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河北省涉县西达中学:苑河旺 摘要: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习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再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真正做到“知识共享”与“教学相长”。 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总之,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本身的素质、条件、学习态度及学习环境等等。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若能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就等于给了学生一片金钥匙,让他们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性,不但可以变“学会”为“会学”,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