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说课稿

数列求和说课稿
数列求和说课稿

课题 数列的求和 说课稿

制作人:袁红 单 位:沂水四中

一、考纲分析

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2.掌握非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相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考情分析

五年考情:在近5年高考理科卷中,数列在试卷中的位置:

14年,T 19(12分); 13年,T 20(12分); 12年,T 20(12分); 11年,T 20(12分); 10年,T 9 (5分),T 18(12分)

从近5年的考情看,数列是必考的一个解答题:

1.数列求和主要考查:(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2)使用裂项法、错位相减法的求和.(3)根据周期性、奇偶数项的不同的分组求和.

2.数列求和问题一般以数列的基本问题为先导,在解决数列基本问题后考查数列求和.

3.以解答题为主,难度中等或稍难.

三、学生感悟

1.(2014新课标全国卷)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若a 2,a 4,a 8成等比数列,则{a n }的前n 项和S n =( )

A .n (n +1)

B .n (n -1) C.n (n +1)2 D.n (n -1)

2

【解析】由题意,得a 2,a 2+4,a 2+12成等比数列,即(a 2+4)2=a 2(a 2+12),解得a 2=4,

即a 1=2,所以S n =2n +n (n -1)

2×2=n (n +1).

【答案】A

通过此题,引出基础知识1.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公式法.

2.(2012大纲全国高考)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55a =,515S =,则数列

1

1

{

}n n a a +的前100项和为( ) (A )

100101 (B )99

101

(C )99100 (D )101100

【解析】设{}n a 的公差为d,则有115

a 4d 55(a a )152

+=??

??+=??,,解得1,11==d a ,则n a n =,

11

1)1(111+-=+=+n n n n a a n n ,设数列1

1{}n n a a +的前100项和为T 100,100111111100

T (1)()()1223100101101101

∴=-+-+???+-=-=

. 【答案】A

通过此题,引出基础知识2.数列的求和方法--裂项法. 3.(2011高考)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

()132n

n a n =--,则12a a ++…10a +=( )

(A )15 (B)12 C )-12 (D) -15

【解析】观察数列{}n a 的性质,得到.31094321=+==+=+a a a a a a 故()()()1210123492015.a a a a a a a a a +++=++++++=

【答案】A

通过此题,引出基础知识3.数列的求和方法—并项法. 4.(2012高考改编)已知等差数列

{}n a 中,98n

a

n =-,对任意*m N ∈,将数列{

}

n a 中

落入区间

2(9,9)m m 的项的个数记为m b ,则数列{}m b 的前m 项和m S .

【解析】由题意知

m

n m

a 29

9<<,即m

m n 29899<-<,所以

989989121+<<+

--m m n ,

1

1211299)98

9()989(-----=+-+=m m m m m b ,

于是

)

999(999110123121--+++-+++=+++=m m m m b b b S

89801980191098198099919191991212122

12m

m m m m m m m -+=+?-=---=-----=++++, 即

89801912m

m m S -

+=+. 【答案】

89801912m m m S -

+=+

通过此题,引出基础知识4.数列的求和方法—分组求和..

5.(2014高考改编)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1,首项a 1=1,点(a n ,b n )在函数f (x )=2x

的图像上(n ∈N *

).则数列????

??

a n

b n 的前n 项和T n 等于 .

【解析】由题意有a n =n ,2

2n

a n n

b ==,所以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b n =n 2

n ,

所以T n =12+222+323+…+n -12n -1+n

2n ,

2T n = 11+22+ 322 +… +1

2

n n -+n 2n -1,

因此,2T n -T n =1+12+122+…+12n -1-n 2n =2-12n -1-n 2n =2n +1-n -2

2n .

所以,T n =2n +1-n -2

2n

.

【答案】T n =2n +1-n -2

2n

.

通过此题,引出基础知识5.数列的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5个高考题,学生课前完成,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考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2)灵活运用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前让学生做这份学案,以学定教,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错误,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通过分析高考题目,了解数列在高考中的地位及高考动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处理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方法 分析、点拨、归纳

教具准备 学案纸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

1.公式法:适合求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S n =

d n n na a a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当,1=q 时,S n =1na ,

当1≠q 时,S n =q

q a n --1)

1(1.

2.裂项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在求和时一些正负项相互抵消,这一求和方法称为裂项法.适用于求通项为11n n a a +的数列的前n 项和.其中{}n a 为等差数列,则

11

1111

()n n n n a a d a a ++=-. 3.并项法

对通项公式中含有(1)n

-的一类数列,常用并项法求和.

4.分组求和法

此方法适应于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或者两个公比不同的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相加、减构成的新数列,或者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的数列等. 5.错位相减法

此方法适应于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相乘构成的新数列. (二)高考题精析

例1. [2013高考(理)]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4=4S 2,a 2n =2a n +1

(Ⅰ)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Ⅱ) 设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且T n +12

n n

a + = λ(λ为常数),令c n =

b 2n ,(n ∈N *

).求数列{c n }的前n 项和R n .

【思路分析】(Ⅰ)先设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然后根据12,4224+==n n a a S S 可列方程组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先根据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求出{} n b 的通项公式,由c n =b 2n 求出{}c ?n 的通项,再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R n .

【设计意图】(1)让学生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及前n 项和公式;(2)理解由前n 项和求通项的解法及错位相减法求和.本题由学生板演,主要展示错位相减法的具体解题步骤. 解:(Ⅰ)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

由12,4224+==n n a a S S 得()()??

+-+=-+1

122121111d n a d n a

解得2,11==d a ,因此*

,12N n n a n ∈-=.

(Ⅱ)由题意知1

2--

=n n n T λ, 所以2≥n 时,1--=n n n T T b =1212

2212----=-+-

n n n n n n , 故()*1

122,411222N n n n b c n n n n ∈??

?

??-=-==--

所以()01231

111110123144444n n R n -??????????=?+?+?+?+???+-? ? ? ? ? ???????????

则 ()1

2

3

4

11111101231444444n

n R n ??????????=?+?+?+?+???+-? ? ? ? ? ???????????

, 两式相减得()n

n n n R ??

?

??--?

?

?

??+???+??? ??+??? ??+??? ??+??? ??=-4114141414141431

4321

()n

n n

n n ??? ??+-=???

??---??? ??-=41331314114

114141, 整理得??

? ??+-=

-1413491n n n R , 所以,数列{}n c 的前n 项和??

?

??+-=

-1413491n n n R . 变式:【2013高考(文)】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4=4S 2,a 2n =2a n +1 (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Ⅱ)设数列{}n b 满足

*2211,2

1

1N n a b a b a b n n n ∈-=+???++ ,求{}n b 的前n 项和n T .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及由前n 项和求通项的解法和错位相减法求和.本题放在自习课上,限时15分钟完成. 解:(Ⅰ)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

由12,4224+==n n a a S S 得()()??

+-+=-+1

122121111d n a d n a

解得2,11==d a ,因此*

,12N n n a n ∈-=

(Ⅱ)由已知

*2211,2

1

1N n a b a b a b n n n ∈-=+???++, 当1=n 时,

,2

111=a b 当2≥n 时,

n n n n n a b 212112111=??? ??---=-,所以*,2

1

N n a b n n n ∈=, 由(Ⅰ)知*

,12N n n a n ∈-=,所以*,2

1

2N n n b n

n ∈-=

, 又231135232122222n n n n n T ---=

+++???++, 14322

1223225232121+-+-+???+++=n n n n n T , 两式相减得14322

1222222222212

1+--??? ??+???++++=

n n n n T 112122123+----=n n n =132322

n n ++-. 所以n

n n T 2323+-

=. 例2. [2014高考(理)] 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前n 项和为S n ,且S 1,S 2,

S 4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令b n =(-1)n -14n

a n a n +1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

【思路分析】(1)根据条件建立首项1a 的方程求解.(2)分n 为奇数和偶数讨论,应用裂项法求和.

【设计意图】复习强化裂项法求和方法,掌握用裂项法求和的表达形式,本题由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问由学生回答,第二问教师板演n 为偶数时的情况,n 为奇数时由学生板演.

解:(1)因为S 1=a 1,S 2=2a 1+2×12×2=2a 1+2,S 4=4a 1+4×3

2

×2=4a 1+12,

由题意得(2a 1+2)2=a 1(4a 1+12),解得a 1=1,所以a n =2n -1.

(2)由题意可知,b n =(-1)n -14n a n a n +1=(-1)n -1

4n (2n -1)(2n +1)

=(-1)n -1?

??

?

?12n -1+12n +1.

当n 为偶数时,

T n =? ?

???1+13-? ????

13+15+…+? ?

1

2n -3+

???1

2n -1-? ??

??

1

2n -1+1

2n +1

=1-12n +1=2n 2n +1

.

当n 为奇数时,

T n =? ????1+13-? ????13+15+…-? ????12n -3+12n -1+? ????12n -1+12n +1 =1+12n +1=2n +22n +1

.

所以T n

=?????2n +2

2n +1

,n 为奇数,2n

2n +1,n 为偶数.

?

??

??或T n

=2n +1+(-1)n -1

2n +1

变式:【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文)】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03=S ,55=S . (Ⅰ)求}{n a 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

????

?

+-12121

n n a a 的前n 项和.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裂项法求和,本题较简单,由学生自己板演. 解:(Ⅰ)设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d n n na S n 2

)

1(1-+=. 由已知可得??

?-=+=+.

5105,03311d a d a 解得1 1.

1.a d =??=-?

故}{n a 的通项公式为n a n -=2. (Ⅱ)由(Ⅰ)知

)1

21321(21)21)(23(111212---=--=+-n n n n a a n n ,从而数列

?

?

????+-12121n n a a 的前n 项和为)12132131111111(21---+???+-+--n n n n

21-= (备用例题)[2014高考(文)] 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公差d =2,a 2是a 1与a 4的等

比中项.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1)2

n n n b a +=,记T n =-b 1+b 2-b 3+b 4-…+(-1)n b n ,求T n .

【思路分析】(1)根据条件建立首项1a 的方程求解;(2)分n 为奇数和偶数讨论,利用并项法求和.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让学生理解并项法求和的条件,及出现(1)n

-时,要对n 分奇数、偶数讨论.本题由教师点拨、提示,学生板演.

解:(1)由题意知,(a 1+d )2=a 1(a 1+3d ),即(a 1+2)2=a 1(a 1+6),解得a 1=2. 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

(2)由题意知,(1)2

(1)n n n b a n n +==+,

所以T n =-1×2+2×3-3×4+…+(-1)n n ×(n +1). 因为b n +1-b n =2(n +1), 所以当n 为偶数时,

T n =(-b 1+b 2)+(-b 3+b 4)+…+(-b n -1+b n ) =4+8+12+…+2n =n

2(4+2n )2=n (n +2)

2,

当n 为奇数时,

T n =T n -1+(-b n )=(n -1)(n +1)2-n (n +1)=-(n +1)2

2.

所以T n =?

????-(n +1)2

2

,n 为奇数,

n (n +2)

2

,n 为偶数.

(三)课堂小结

(1)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问题; (2)总结在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 (3)困难和错误是怎样解决的. (四)真题演练

1.(2014全国大纲)(5分)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43,15S S ==,则6S =( ) A.31 B.32 C.63 D.64

答案:C

2.(2013全国大纲)(5分)已知数列{}n a 满足130n n a a ++=,24

3

a =-

,则数列{}n a 的前10项和等于( )

A.()-10-61-3

B.

()-101

1-39

C.()-1031-3

D.()-1031+3 答案:C

3.(2012)(5分)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cos 2

n n

a n π=,其前n 项和为n S ,则2012S 等

于( )

等比数列(精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中数学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比数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来说说教材。本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1章第3.1节的内容。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离散型函数是《函数》内容的延伸,也是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此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归纳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比数列的函数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推导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和猜想证明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勇于探索和善于发现的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在学法上,我将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指导思想,采取领会法、

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将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我会以生动活泼的例子开始的我课程,为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概念,请同学们观察下以下三个数列:1、1, 2,4,8,16,…;2、1,1 2, 1 4, 1 8, 1 16,…:3、1,3,9,27…看看 以上3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是不是从第二项起,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等比数列(板书)。 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知识,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并顺势引出课题。学生在教师引导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引入新知,高屋建瓴勇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同学解答上一环节的问题。同学经过思考后不难回答:第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2;第二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1/2;第三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3。此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能否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经学生思考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五节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我的说课主要分为下面六个过程来进行: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其含义就是: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力图打破常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内容分析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打下基础.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 从高中数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数列》这一章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其次: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 再次:数列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以下是我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04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五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了说清楚我对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思路,下面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其含义就是: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力图打破常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内容分析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打下基础.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 从高中数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数列》这一章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其次: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 再次:数列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1+2+3+…+n ,又有= + + +…+1 = + + +…+ ,得= 问题3:等差数列=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 ] =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题5:= =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 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 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 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163311)毕明黎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 )(11-+ =+= ,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 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 )(2 )(111-+ =+= += +-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 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 n S n -=,那么( ).(1992年三南高考试 题)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 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 1(2 1n d n n na S n -=-+ = 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 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 1S 与 44 1S 的等比中项为 55 1S , 33 1S 与 44 1S 的等 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1997年全国高考文科)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 3 1)51(4131432 54 3S S S S S ,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必修5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它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从实际问题中抽离出来的数学模型,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地应用。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等丰富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利用公 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推导,提高数学建模意识,体会特殊到一般的 思维方式。 3、情感与态度价值目标:同过经历对公式地探索,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 生大胆尝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此推导过程中蕴含了分类讨论,递推、转化等重要思想,是解决一般数列求和问题的关键,所以非常重要。为此,我给出了三种方法来推导公式,加深学生理解,突出重点。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是两者相似度低,不能通过类比得到。同时,错位相减法是第一次出现,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引导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性质,联想到等比定理,首先通过等比定理推导出求和公式。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公式引出错位相减法,如此,成功地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时公式推导课,应着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为主,辅之以启发性的问题诱导点拨,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思路。 五、学法分析

数列求和说课稿

课题 数列的求和 说课稿 制作人:袁红 单 位:沂水四中 一、考纲分析 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2.掌握非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相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考情分析 五年考情:在近5年高考理科卷中,数列在试卷中的位置: 14年,T 19(12分); 13年,T 20(12分); 12年,T 20(12分); 11年,T 20(12分); 10年,T 9 (5分),T 18(12分) 从近5年的考情看,数列是必考的一个解答题: 1.数列求和主要考查:(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2)使用裂项法、错位相减法的求和.(3)根据周期性、奇偶数项的不同的分组求和. 2.数列求和问题一般以数列的基本问题为先导,在解决数列基本问题后考查数列求和. 3.以解答题为主,难度中等或稍难. 三、学生感悟 1.(2014新课标全国卷)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若a 2,a 4,a 8成等比数列,则{a n }的前n 项和S n =( ) A .n (n +1) B .n (n -1) C.n (n +1)2 D.n (n -1) 2 【解析】由题意,得a 2,a 2+4,a 2+12成等比数列,即(a 2+4)2=a 2(a 2+12),解得a 2=4, 即a 1=2,所以S n =2n +n (n -1) 2×2=n (n +1). 【答案】A 通过此题,引出基础知识1.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公式法. 2.(2012大纲全国高考)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55a =,515S =,则数列 1 1 { }n n a a +的前100项和为( ) (A ) 100101 (B )99 101 (C )99100 (D )101100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比数列 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数列求和说课稿

《数列求和》说课稿 武威十八中鲁文霞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第二章章复习内容,数列求和的第一课时:分组求和法与裂项求和法的应用。 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求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数列求和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广,是《数列》一章中重要的基础内容,无论在知识,还是在能力上,都在数列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方面:数列求和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可考查学生的运算、推理、及等价转化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学习函数方程、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数列求和在《数列》一章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 教材处理 教材当中关于本节内容是以习题的形式出现,通过结合习题把数列求和问题做成专题形式,分为两节内容完成。本节课是求和专题第一课时,内容为分组求和法与裂项求和法的应用。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体会体会数列求和的基本思想,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列求和问题中的两种方法,分组求和法和裂项求和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求和方法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函数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基本内容,会判断数列是否等差、等比数列,并会利用公式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2. 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 3. 本校学情:二中高二学生,学习程度较好,知识面较广,对于大多数学生,能利用公式法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课堂新知探究中,讨论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数列求和的两种方法,分组求和法和裂项求和法。 难点:解决求和问题基本思想方法,两种求和方法的获得。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公式 Sn=(a1+an)n/2 (首项+末项)X项数2 Sn=na1+n(n-1)d/2; (d为公差) Sn=An2+Bn; A=d/2,B=a1-(d/2) Sn=[2a1+(n-1)d] n/2 和为 Sn 首项 a1 末项 an 公差d 项数n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前n项和公式为:Sn=(a1+an)n/2=na1+n(n-1)d/2 假设m+n=p+q那么:存在am+an=ap+aq 假设m+n=2p那么: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末项项数(项数-1)公差/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通项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a1+(n-1)d 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n=(an-a1)/d+1 公差= d=(an-a1)/(n-1) 如:1+3+5+7+99 公差就是3-1 将a1推广到am,那么为: d=(an-am)/(n-m) 性质: 假设 m、n、p、qN ①假设m+n=p+q,那么am+an=ap+aq ②假设m+n=2q,那么am+an=2aq(等差中项)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本文就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2)精编版

2020年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2)精编 版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的第5个模块中第二章的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节课。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关键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发现错位相减求和法。应用公式的关键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等比数列模型,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激励—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该模式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积极的整合,使其融为一体,创造最佳的教学氛围。主要包括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研究式探索、反馈式评价。 2、学法指导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对于这个课题,我主要从下面六个方面来实行讲解。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高中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三章第五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及应用。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并能灵活使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锻炼数学思维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就接下来的内容展开思考,而且在情感上也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求。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我实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实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景: 引例:某公司,因为资金短缺,决定向银行实行贷款,双方约定,在3年内,公司每月向银行借款10万元,为了还本付息,公司第一个月要向银行还款10元,第二个月还款20元,第三个月还款40元,……。即每月还款的数量是前一个月的2倍,请问,假如你是公司经理或银行主管,你会在这个合约上签字吗? 这是一个悬念式的实例,后面的“假如”又把学生带入了实例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了“市场经济”。根据心理学,情境具有暗示作用,在暗示作用下,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说课稿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主要研究两类问题: 一、等比数列内容的介绍及通项公式的推导。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优良习惯,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活动的要求”。 面我就五个方面阐述这节课。 、教材分析: 本节讲授的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 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 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 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累乘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的第5个模块中第二章的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节课。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关键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发现错位相减求和法。应用公式的关键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等比数列模型,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

《等比数列》说课稿

《等比数列》说课稿 《等比数列》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主要研究两类问题:一、等比数列内容的介绍及通项公式的推导。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优良习惯,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活动的要求”。 一、教材分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

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叠乘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一、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分析: 数列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课堂系统部分: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呈现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 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让 他们借助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 设计说明: ?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2.探究发现: 问题3: 由前面的例子,不难用逆序相加法推出 3.公式应用 例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已初步建成,其中有一块地的方砖成扇形铺开,有人数了第一排的方砖个数为10个,最后一排的方砖个数为2008个,而且一共有36排,问这一块地的方砖有多少块? 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例题2: 2003年医护人员积极致力于研究人体内的非典病毒,已知一个患病初期的人人体内的病毒数排列成等差数列,且已知第一排的病毒数是2个,后面每一排比前一排多3个,一共有78排,问这个人体内的病毒数有多少个? 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 便不难知道应选公式。 例题3: 甲从A地出发骑车去B地,前1分钟他骑了了400米,后来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骑5米,当他到达B地时的那一分钟内骑了500米,问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

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06数学教育班的王燕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来自人教版必修5数学第三章第六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 3、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分析从这几个方面说明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等比数列》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数列”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内容之后编排的,它不仅是对一般数列和等差数列概念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尤其是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知识上承上启下。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一个重要内容,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再等比数列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认知的不利因素有: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4.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2)(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n S n -=,那么( ).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1(21n d n n na S n -=-+=Θ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 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1S 与441S 的等比中项为551S ,331S 与44 1S 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3 1)51(4131432543S S S S S , 即?????=?++?+?+=?+??+ 2)2344(41)2233(3 1)2455(251)2344(41)2233(31112111d a d a d a d a d a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种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人教A 版必修五第二章第五节等比数列求和,它是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等比数列及其性质之后讲的内容。 第二,说学情 由于我们班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第三,说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求和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等比数列求和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错位相减法。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历史故事与诗词中的数学文化,增强数学魅力。 (4)教学重难点:求和公式的推导与公式的应用 第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将采取探究式教学与讲练结合 第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把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西萨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引出?=++++=63326422221S K (1)这个问题 然后分析(1)的特点,从而探究出方法来求和 第一,左右两边同时乘上公比2得到式子(2) 第二,由(1)—(2)化简之后得到S 64的值。 从探究这个解的过程中得到这个方法:错位相减法 接着利用此方法来解决一般数列的求和问题 总结出求和公式 最后,牛刀小试 例1,古诗中计算第一层灯盏数问题,提现数学建模思想 例2,已知1321S -+++++=n a a a a K (a ≠0),求S 对a 进行讨论,分1=a 与1≠a 两种情况 例3,求解)1()1()1()1(3322n n y x y x y x y x +++++++K ,其中X ≠0,y ≠0 对x 与y 是否为1进行讨论,分四种情况讨论。(同学们自己在课堂上完成) 第六,说教学反思 (1)同学们经历对等比数列求和的推导过程,体会错位相减的方法。 (2)在对麦粒与塔楼灯盏数的求解的过程过程中,这充分反映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3)要合理的选择公式进行问题的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