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五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一些小孩有半夜上厕所的习惯,有些则无。习惯把孩子叫醒去上厕所的大人,如果不叫醒孩子就会觉得不安,其实偶尔尝试一次不叫他也无妨。有些孩子会自动起来上厕所,有些则上完之后会把大人叫醒来报告;虽然有些麻烦,大人也要给他回应,免得孩子不安而睡不着。

更衣

规矩的5岁幼儿会让大人觉得是在偷懒,大概就是在更衣的时候。“懒得要命,连穿衣服都不愿自己动手。”不少母亲会这样抱怨着。其实有此现象是因为他的动作还不能快速,而且不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上,所以显得心不在焉;这时候大人只要从旁给予一点刺激就能使他顺利地完成。“和妈妈比赛看谁穿得快?”“如果还有时间,顺便帮妈妈把牛奶拿来。”这些相信他们能力的说法,往往可以收到效果,此外替他们计时,他们也会觉得有趣而想做得快一些;当然,大人反过来求他们帮忙也是一种乐趣。

5岁儿除了背部与腋下的钮扣外,大都能自己穿衣服,但尚无法自己整理衣服。

清洁

洗脸、刷牙、梳头、洗澡等虽然都能自己做了,但是5岁儿最大的缺点是——一旦热衷于某件事就会忘了下一步的动作。例如有不少幼儿在洗澡时一直反复地洗其中的一只脚,因此在做这些事时,大人一定要在旁督导,不要任随他去。

在洗脸方面,这个年龄经常不注意,有时洗完脸还留有眼垢,大人应以幽默的口气叮咛他说:“照照镜子,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忘了洗呀?”

睡眠

如果要5岁儿乖乖地上床睡觉似乎还不太可能,有些孩子会要求母亲和他一起睡,有些则热衷于绘画或看电视而不肯回房间睡觉,就算好不容易把他们哄上床了,可能还会自言自语、唱歌、上厕所或是要求一点食物吃,反正很会磨菇就是了。

小孩若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形,通常是白天过于兴奋或察觉父母要离开他身边所造成的,这时候父亲或母亲最好暂时陪他睡一下,大约30分钟后,孩子便能安然入睡。

对这年龄的小孩有些是必须禁止的。首先是轻视别人的话,尤其是对身心残疾的人绝对不能讥笑他“白痴”,同时要告诉5岁儿对这种朋友更应付出爱心。此外,会令对方感到不愉快的话也要禁止小孩说,像“我要掐死你!”“我要打死你!”等残忍的话,要让孩子了解它的意义,以免随便脱口而出。

孩子的话是具有行动性的,所以听起来也许觉得粗鲁,但这也算是孩子的天真,只要不犯大错,大人不用过分干涉;与其太在乎孩子的言语,不如多关心孩子的动向及。心理安定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放弃不雅的话,或是一般人不喜欢听的话。

教孩子学会和平相处

幼儿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可爱之处;但是就“容易相处”这点而言,没有比5岁时更顺利了。如果将5岁儿暂时托付给他人,很多人会惊讶他的安静与善解人意,而赞美道:“这小孩真的懂事啊!”有些5岁儿还会主动与大人交往。由于5岁儿已能了解与大人交往的方式,大人要格外注意,另辜负了他们的信赖感。

母亲与幼儿的相处方法

对5岁儿而言,偶尔想起母亲就会有“想回家”的念头;到朋友家玩时,心中却不时惦记着“妈妈现在不知道在干嘛?”孩子这种纯真的依恋,母亲应尽量使其感到快慰。但不能寸步不离跟着他,否则会使他在各方面都无法成长。最好的办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呼唤他一下,使他的能够安定。

这种依赖心重的小孩,母亲不在可说是最大的打击,白天他能耐心地在家等待母亲,但母亲若到黄昏、甚至天黑还不回家,就会担心得手足无措了。“妈妈是大笨蛋!”“我最讨厌妈妈!”“妈妈去死算了!”这种不好的话,也许在这个时候就会说出了。

如果母亲有事外出,最好在天黑前打电话告诉他:“妈妈快回来了,你把灯打开来,再等一会儿好不好?”或者事先拜托邻居:“到5点的时候,请让我的孩子到你家玩。”不要让孩子有不安的经验,因为创伤是不容易抚平的。

这个阶段绝对避免让孩子变成钥匙儿,如果是职业妇女,一定要找个能代替自己的人,让幼儿随时有个依靠。

此外,在5岁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是完美的,因此母亲的言行举止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碰到不了解的事物也会寻求她的解释与意见,以母亲作为自己行动的模范。由于这个缘故,对孩子绝不要打马虎眼,当他做对一件事时,就肯定他的成绩并且说:“做得很好,以后就要这么做。”

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而忘记使孩子产生自信,这不但使他感到焦虑,甚至会因求好心切而精神紧张,如咬指甲、身体打哆嗦、眨眼睛等动作出现。

“不能当坏孩子,要做个好孩子。”如果5岁儿感受到这种过强的压力,时常会有“若是今天能重新过一次该多好!”“为什么我做到呢?”的自责。母亲若察觉此现象,就该经常赞美他:“妈妈觉得你今天做得非常棒!”或“虽然有一点儿错,但其他的地方都表现得好极了!”

另一方面,为了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细心地给予指导,请他帮忙做家务、传话、买东西、照顾弟妹、收拾房间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一定会努力照着妈妈吩咐的事做,而当他们失败时也别责备他,让他多练习几次就好了!

父亲与幼儿的相处方式

与母亲存在的地位相较之下,父亲的地位显然弱了许多。不过,父亲虽不会被幼儿强烈地喜爱,但也不会受到抗拒。因此,父亲不必寻求像母亲一般强烈情绪的联系,有时不同的交往方式反而有利。换句话说,母亲做不到的相处方式,由父亲来做反而受孩子的欢迎。像投球、翻筋斗、单杠、赛跑等需要一些技巧的运动,如果要和孩子一起比赛,由父亲来就更适合。

当孩子打架,玩了一身泥巴回来时,如果母亲斥责:“真不听话!”“脏死了!”父亲就别再火上加油,应该站在体谅的立场问他:“好不好玩?”然后给孩子一次机会教育说:“下次可别再做这些令人伤脑筋的事喽!”或者“比你小的朋友你应该保护他才对呀!”让他对社会性规范有所认识。在这一方面,5岁儿尽管很爱母亲却较听从父亲所说的话;也就是说,父亲应该把不同于母亲的男性见解,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灌输给他。

孩子在外面体验痛苦的经验时,通常会让父亲来分担,而不愿告诉喜欢感情用事的母亲。这时,父亲不妨在母亲忙碌时,把孩子带到一边做一对一的谈话。

“爸爸,我今天打架输了,因为那个人比我壮!”“爸爸,我今天迟到了,因为我在路上看见一条奇怪的狗而耽误了时间!”听到孩子做这样的报告时,父亲应该安慰孩子并提供智慧给他;千万不要长篇大论说一堆,因为孩子期待的是朋友式的忠告而不是父亲的教训。

另一方面,孩子在吹牛时,父亲不妨暂当听众不要笑他、更不要揶揄他,如果他的话太夸张得自以为是时,可以问他:“当时你的朋友都在做什么?他们有什么想法没有?”以便让孩子也考虑一下对方的立场。

同时,父亲也要经常把5岁儿听得懂的新闻,不断地提供给他。在家庭中,父亲所担任守护者的工作应从这段时期开始。

称赞才是好方法

有技巧的称赞往往较有技巧的责备来得难些,尤其是对5岁的孩子。他们通常将大人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顺从的欲望相当强,所以父母的一句话,就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不能只图父母的方便

平时对子女缺少照顾的父亲往往有种观念,总认为称赞孩子是他最起码要做的事。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这样会很快让孩子看透父亲想讨他欢心的投机。

如果每次在母亲斥责之后,父亲都反过来称赞孩子,这时1、2岁的幼儿也许能发生作用,但是3岁以上的幼儿对这种没有理由的称赞已经懂得怀疑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无故称赞别人的孩子,目的无非是想巴结对方的父母。因此,提醒各位家长,称赞孩子是好事,但必须要他能了解理由。

5岁儿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的心态很强烈,如果大人毫不负责地胡乱赞美一番,只想讨好幼儿,这将使孩子勉强自己去达成目标而发生预期不到的问题。

若称赞“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一定敢一个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时,孩子为了勉强自己,虽然无法克服畏惧,也只好以“肚子痛”、“窗户自己会打开”等藉口哑乞求大人帮助。

另一方面,以赞美来达成对孩子的要求,很可能不久就被孩子认破,甚至反而加以利用。如此孩子会反过来向母亲说:“妈妈,既然你知道我是乖孩子,那就帮我买个玩具,我一定比以前更乖。”届时您该怎么办呢?

称赞的时候

虽然如此,但也不必因此而不敢赞美孩子,孩子表现得好就要真心赞美他,尤其是5岁儿,受到赞美能使他找到更高的目标,而且对自己更有信心,因此诚恳的赞美是必要的。首先要使孩子明白被赞美的理由,使他能从被肯定中确立日后努力的目标。

“啊!你知道把垃圾从地上捡起来丢在垃圾桶,不但妈妈觉得光荣,连过路的人都会为你做了一件好事而高兴,你真是好孩子!”像这样具体地说明理由和对他的行动加以支持,比盲目的赞美更重要。

此外,有兄弟姐妹或其他朋友在场时,要注意不要使赞美成为他拥有优越感的原因及使别人受挫感的来源。赞美与责备一样,最好都能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

承认、鼓励、成为支持者

许多父母以为管教孩子就是找出他的缺点来责备。但是责备只能使孩子消极地改掉不良的,想要他主动做出理想的行为,则必须加以赞美来引起他的意念,这两种分别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对5岁儿的赞美内容不能再用像“你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这么简单,而是要花脑筋想出不同的赞美法,例如“这是你替我做的吗?谢谢你!”即使只是一点儿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与承认。还有,看到孩子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时,最好及时对他说出一句勉励的话:“再加油!你好棒!好棒!”或者注视着他、对他重重地点头认可。

幼儿的努力必须有大人承认和支持才能持续下去,尤其是对平时不能顺利表达行动的孩子,当他有努力或善良的行为时,一定要加以勉励。比如告诉他:“你是不是觉得那个人很可怜?妈妈认为你这种同情心是对的。”

责怪的原则是:孩子的行为呈现错误的时候;但是赞美则是:只要有感情的动向就要加以承认,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别。

再者,看见孩子表现良好而给予赞美,是每个人都得到的;但是孩子想做好却失败时,就很少有大人会去注意他,父母们也不能忽略孩子这种心情才好。

孩子长久的努力有了结果或面对不擅长的事时,大人都应加以鼓励,特别是常被别人忽略的小孩努力做某件事时,大人绝不要忽略了加以赞扬。

切记的是,别拿他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完全要以他自己本身的情况来考虑是否该加以赞美。

五岁,开朗而愉悦的年龄。

五岁的孩子象阳光一样,温暖,明朗。

五岁小孩是母亲愿望的视线,从孕育,生产,初生时的事事包办;一到两岁是的步步紧盯;三岁四岁时的蛮不讲理;到了五岁,终于可以让父母松一口气。欣慰地欣赏自己养育多是的成果,充分吸收五岁小孩爱的回报。

那个制造狂风暴雨的小捣蛋,终于变得懂事了,讲理了,他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好小孩,要讨妈妈欢欣,他的世界都以妈妈为中心。他的小小心灵充满了对人,对物,甚至对神的爱。

他张大眼睛,好奇的学习,贪婪地吸收,享受生命提供给他的一切美好。

五岁,黄金年龄。

五岁的小孩真心地想要学好,而且,通常总是表现的很成功。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他一心求好,有时甚至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请求大人容许。甚至他所用的语言,也都是正面而积极的。他常说,当然,好啊,好可爱哦。

他之所以表现的这么好,至少有个把月的时间如此,主要原因是,在这个年纪,妈妈是他世界的中心。他全心想要讨好妈妈,亲近妈妈,他要跟妈妈说话、跟妈妈玩耍、帮妈妈做家务,跟着妈妈在屋里团团转。很多五岁的小孩,真的是宁可跟着妈妈呆在家里,也不跟小朋友到户外去玩。

五岁的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的。因此,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

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五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即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五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的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的很清楚,判断的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他并不就此洋洋自得,但他觉得安全、安心。于是他不会象稍早那样,花费很多精力去反抗别人,只为了证明他是自己的主人。

五岁的小孩不像其他年纪的小孩那样,他也懂得保护自己,不使自己过度疲累。

五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六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

五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

一般五岁的小孩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他不会沉湎国务,也不太关心未来,他喜欢现在的一切,满意自己,衷心地崇拜父母。有时候,你会发现他夸大地形容自己的父母,或是引用父母的话,当做圣旨般的遵从。

虽然五岁的小孩在各方面的行为都没有太大显着的进步,但是他的智力却增长的很快。他喜欢听人说故事,与人谈话,他热爱学习新事物,而且他还喜欢展现他的智慧,她会向妈妈炫耀他会写自己的名字,可以从1写道5.或者能在他最喜欢的书中认出几个字。

五岁到五岁半,这个小孩表现的再好不过了,他不仅是打算要乖,计划要乖而已,他的一切表现都很乖。他这个年龄段,做父母的几乎要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满足了。

然而,突然之间,到了5岁半后,那个总是甜甜地回答,好,我会的小天使,现在却经常把,不我不要,挂在嘴边了。

他曾一切以父母为中心,如今却开始表现他要以自己为中心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个可能是,因为他正迈向六岁。六岁的小孩常是给平静的家庭惹麻烦的。虽然还没满六岁,五岁半的他已经准备好要反抗了。父母常形容自己五岁半的小孩,不懂礼貌,爱打架,这是千真万确的。

五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拿不定主意,而有时却又恰好相反。他们予取予求,又爱发脾气。这时候,他的行为有点象两岁半时,表现两种极端,这一分钟他们可能害羞畏缩,下一分钟,他又变得大胆激进,他突然亲切可爱,忽然又毫无预警地充满敌意。

当他没有勇气直接反抗你是时,他就消极地不肯照你的话做,这根直接反抗是没有两样的。无论你要做什么,他就是懒散地拖延着,最后一事无成。

这个年纪的小孩,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他们一旦发起脾气或者哭泣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或许又是另一个易怒年龄的开始吧

在健康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五岁半的小孩和以前不同,一向健康活泼的他忽然变得多病起来。

五岁半的小孩一般较多好动型。

在视觉方面,五岁半的眼和手的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我们认为不要最好不要再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的缘故。

他的牙齿开始松动了,那些珍珠般的乳牙,从下排的门牙开始,一颗颗的脱落,期限只是摇摇欲坠,然后就真的掉落了。

对五岁半到六岁的小孩这段之间复杂难懂的时间不必太过紧张。

孩子的稳定时间总是与不稳定时期交替出现。

五岁是稳定的,但也有些小孩知道六岁都还是未知这种稳定,有些小孩却可能五岁半便开始表现的不稳定的朕兆。如果孩子正值不稳定期,请不要气馁,不要觉得他什么都不对劲,也许是你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也说不定呐。

请你坚定信心,美好的时日终会来临的。

十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十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十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2017-08-15 15:37 儿童进入十岁时,一般都就读于小学四年级。可能很多家长感觉孩子进入十岁后突然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认知分辨、自我意识、自控自律、情感发展、遵守纪律、秩序感发展、人际交往、表达能力、自尊心和上进心的敏感性等各方面得以体现。 同样是十岁,男孩子和女孩子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同龄男孩子仍然非常顽皮,但是女孩子则相对要文静一些。别小看了这表面的变化,因为女孩子一般从十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青春期前期的发展,而男孩子相对要晚两年。 一、十岁儿童共性心理特点 1、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还不全面 进入四年级后,男孩和女孩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从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从各种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使十岁儿童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认知和分辨力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还相对较片面。这主要源于利已行为导致十岁儿童常常围绕自己的兴趣或者心情而看人做事,只要符合自己意愿的人和事,一般会乐于接受,如果不符合则会持情愿接受的态度。

对于随心情而定的现象,和以往那种直接拒绝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分析,十岁儿童很容易接受劝告或建议,而后去做该做的事。当然,这就给家长制造了困难,因为很多家长往往缺乏耐心,在引导孩子时极易忽视尊重与理解,仍然用以往那种强迫式命令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结果常常招致顶撞或拒绝。 2、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四年级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原因。其实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十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 十岁儿童一旦自我意识发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儿童。因为以往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和分辨力,会随着他们破坏了规则和违反纪律的胆子逐渐增大,使专注力转移到调皮捣蛋上来,这会极大地影响学业的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基本情况】 1、幼儿的一般情况 明明(化名),男,6岁,独生子女。他个子在班里最高(1.28米),身材最壮,力量最大。他喜欢看书,识字量大,认识一般图书上的字甚至报纸上的字,见识较多,但言语不多。计算能力强,喜欢“算帐”,喜建构,爱画画,设计、布局总是与众不同。在班上爱惹是生非,常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粗暴地伤害他人,但本人却未能正确认识到危害性和严重性。同伴们远离或拒绝与其交往,家长们也厌恶。他不仅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本人也因受到排斥、孤立而心理不平衡,情绪异常。 2、幼儿的家长情况 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室内设计工程师,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并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还特别注意提供给他足够的营养。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过分行为有体罚举动。家庭和睦,条件优越,无老人同住。 【问题情境】 明明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将别人的作品拆掉。别人与他理论,他看着你生气的样子,脸上挂着笑,不做声响。小朋友气得推开他,他身子一挺,把你顶个趔趄,话音“推我干什么?”还未落,拳、脚已经落到对方身上。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他还时不时地故意用画笔在别人的纸上涂一下,说是“在帮他画画”。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菜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向同伴扔东西,抓小朋友的脸。发生上述行为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7岁儿童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此时大人如果打扰或反对他们正在做的事,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他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和鼓励会赢得孩子的好感,当他们沉浸于某件事时不要呵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首先应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他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反而效果会好得多。 7.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作为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也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8.7岁儿童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策略,对自尊心强的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性格外向的孩子要奖罚分明。 9.7岁儿童升入小学,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管理方法完全不同,体现在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对时间的严格控制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如果在3——6岁时没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心得体会: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为期三天的“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已经告已段落了,静下来想想这三天,我的收获也是多多!这三天分别有三位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座,三人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 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幼儿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而幼儿团体辅导是游戏辅导,从游戏中来分析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情绪。在幼儿中我们最多运用“沙盘游戏“来测试幼儿的心理,从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这也是现在对幼儿心理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第二天,杨老师是心理学的博士,专攻发展心理学。这天她讲述”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情绪无好坏之分,有情绪并不怕,怕的就是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那么处理孩子的情绪,三句话: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给情绪命名)”;第二句话“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话“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这是经典的三句话,非常实用。 第三天,贺老师给我们讲述”儿童行为功能分析“,所谓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之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做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出于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为功能分析,指在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评价指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掌握个体发育的年龄特征,是我们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也是我们指导父母教养实践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年龄特征成为评价儿童发育状况的依据。 儿童认知发育 认知(cognition)是指知识的获得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知之过程;而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认知活动的综合,是知之能力。认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儿童感知发育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感受器)把感觉到的各种信息(个别的、外部的特征),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原有的经验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感知过程,前者称之为感觉,后者称之为知觉。 (1)儿童感知觉发育的年龄特征 1)婴儿感觉功能发育:胎儿的听觉相当灵敏,这是胎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新生儿对声音反应迅速,甚至能区分200Hz和1 000Hz的声音。2个月龄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和同一个人说话时不同的语调,6个月龄时能区分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叫婴儿名字时有应答性反应。3~4个月龄的婴儿头转向声源,8个月眼和头同时转向声源。婴幼儿能听到0~20dB的响度,若只能听到21dB以上响度的声音刺激则有听觉障碍。 新生儿对光的反应敏感,出生时已有瞳孔对光反应,出生12~48h,2/3婴儿两眼追踪移动的红环或红线球,3~4个月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为对明亮、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感兴趣。新生儿能区分人脸和非人脸,出生后2周可区分妈妈与爸爸的脸。出生3~5周的婴儿,视觉集中时间仅为5sec,3个月龄时达7~10min。4~12周的婴儿两眼随物体移动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见75cm远的物体。 出生之前,胎儿的嗅觉和味觉相关的神经已髓鞘化,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功能发育相对完善。哺乳时,新生儿闻到乳香就会寻找乳头,3~4个月龄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龄时开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儿即对糖水表示愉快,对柠檬汁表示痛苦。4~5个月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 新生儿已出现痛觉,但不甚敏感,易出现泛化现象。新生儿触觉敏感,有些原始反射与触觉的敏感性有关。新生儿温度觉灵敏,能区别牛奶是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个月龄的婴儿能区分31.5℃~33℃水温的差异。 2)儿童知觉发育:5~6个月龄的婴儿即出现深度知觉,如婴儿爬到"视觉悬崖"边上时,出现退缩反应。但儿童深度知觉发育持续时间很长,6岁前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跌到或撞到。 1岁,出现空间和时间知觉,"藏猫"游戏提示儿童理解空间和时间交替出现,这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要与视觉和动觉相连系。 2~3岁儿童能辨别各种物体的属性如冷、热、软、硬等,5~6岁能区分同样体积当重量不同的两只盒子。 3岁,开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时间概念,但对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岁,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时间知觉要到6岁以后。 3岁儿童开始辨别红色,对黄、蓝、绿的准确辨别要到4~6岁。 5、6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对方为中心分辨左右则要到7、8岁。 (3)对儿童教养的意义:丰富的语言、声音、视觉刺激,促进视觉、听觉发育;丰富的情感投入,促进儿童的体感和安全感的发育;图片、实物、情景结合语言刺激,促进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逐渐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方法是,从无目的的观察到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时间由短到长,从观察事物表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教育

6-12岁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教育 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以前,成人叫他们“小朋友”,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而从此之后,成人称他们为“学生”了,学习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头等大事。在教师的指导和集体的帮助下,严格遵守着一定的纪律制度,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随着新的生活环境的到来,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家庭教育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怎样帮助儿童学习?作业时间越长效率就越高吗?孩子有了过失怎么办?如何培养子女的道德观……?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和大家谈谈。 一、生理特点及教育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处在两个高峰之间,是一个相对的平稳、均衡时期。学校保健室设有儿童健康记录卡,对学生的视力、身高体重、心跳、血压、胸围等项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家长可以从期终的成绩报告单上了解到。我们这里着重讲四个问题。 1.视力: 眼睛这扇窗户,既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又接受外部信息。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家庭中一些细小的环节上常常不够注意。 (1)关于照明度问题。据调查,很多家庭由于孩子做作业的桌子采光不好或电灯瓦数过小,使桌面照明度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省下电费买眼镜”的结果。一般来说,白天应最好让光线从左边射入,黄昏时不要让孩子做作业,夜间要注意电灯的瓦数及电灯距离桌面的

远近。一般说来,日光灯:8瓦,50厘米;8.15瓦,75厘米;20瓦,100厘米;30瓦,120厘米;40瓦,150厘米;白炽灯:15瓦,30厘米;25瓦,50厘米;40瓦,75厘米;60瓦,100厘米。 (2)关于看电视问题。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在看电视时的视力卫生。看电视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5小时。还要根据早晚光线,天气阴晴等情况,开上一盏小灯,以增强背景照明。否则影象的抖动,过大的亮度都易造成近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有人做过实验,让学生看新闻纪录片,少的看一小时,多的看四小时,然后测定他们的疲劳程度,发现后者中枢神经兴奋状态恢复缓慢,表现在不容易转移到新的活动中去。 2.骨骼肌肉: 骨骼的硬化是逐渐完成的。一般要到身体发育完全成熟时,骨胳硬化才完成。所以看到老人跌倒后容易断骨(完全彻底钙化),而小学生的骨骼比较柔软,未完全钙化(有机成分多,无机成分如钙质较少)。因此小学生骨骼的特点是硬度小、韧性大,不易骨折,但易变形。 在学校里,老师比较注意学生坐、立、走的姿式,但在有些家庭中常常被忽略。例如桌椅的比例高度不合适,让孩子长时间地伏案作业,这就很容易造成儿童驼背。还有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子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带来了体型上的变化,因为害羞,就喜欢背弓着走路或站立。男孩子觉得自己有点象男子汉了。站立或行走的时候就有点“甩相”。这些如果不及时纠正,也会影响到儿童正常的骨骼发育。现在

幼儿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

孩子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 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篇一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培训心得 为期三天的“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已经告已段落了,静下来想想这三天,我的收获也是多多!这三天分别有三位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座,三人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 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幼儿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而幼儿团体辅导是游戏辅导,从游戏中来分析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情绪。在幼儿中我们最多运用“沙盘游戏“来测试幼儿的心理,从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这也是现在对幼儿心理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第二天,杨老师是心理学的博士,专攻发展心理学。这天她讲述”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情绪无好坏之分,有情绪并不怕,怕的就是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那么处理孩子的情绪,三句话: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给情绪命名)”;第二句话“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

三句话“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这是经典的三句话,非常实用。 第三天,贺老师给我们讲述”儿童行为功能分析“,所谓行为功能分析,是指在进行行为矫正之前,对引发来访者的问题行为的起因、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来访者在此方面的动机与需求等做出评估,以便对症下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目标与方法。出于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为功能分析,指在行为治疗前对环境中和行为者本身的影响或控制问题行为的因素做出系统分析。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来访者的问题行为本身。这个对于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开展有点难度,运用到心理咨询的内容。可是贺老师通过自己的理论分析,加上他的实际经验向我们介绍了ABC行为分析,大大降低了我们的顾虑,因为这样的行为,我们平时也在处理,如他讲到自闭症的孩子,其实我们也是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待,就是没有贺老师的专业,我们用的只是”小儿科“的方法。慢慢消化贺老师的内容,转变于自己的方法。 三天的时间真得非常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接下来在长时间中慢慢在消化,运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为孩子们做点贡献。

幼儿心理案例分析记录

幼儿心理案例分析记录 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康康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康康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康康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康康的逆反心

理,使康康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康康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康康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康康的任性行为.当康康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康康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小学儿童心理特点

应各位家长需求,连日整理相关心理特征分析情况,以供家长们对各年龄段的孩子们增加认识和了解,不要误解了我们的孩子,不要错怪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有时候也很脆弱! 一年级: 1、一般心理特点 1.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1.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1.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 2.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2.3熟悉学校环境。 3、学习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95727671.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最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 评价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教学目的:1.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特点及神经反射检查的方法; 2.了解儿童运动发育的里程碑及运用运动发育对儿童神经心理的评价; 3.熟悉儿童认知、情绪、社会性及个性发育; 4.熟悉CBCL对儿童行为的评价; 5.掌握DDST的操作及评价过程。 学时:3学时 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分化 我们对大脑发育和功能还知之甚少,但可通过检查神经反射活动和其他神经行为活动,间接地了解脑的功能,早期发现婴儿脑损伤。 胚胎在第二周发育成3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一)胚胎期神经系统发生与分化 1.神经板神经外胚层背侧中线的被复上皮细胞增殖增厚,形成神经板。 2.神经褶与神经沟神经板两侧边缘逐渐隆起、卷曲形成神经褶,中央下陷成神经沟。 3.神经管神经褶向中间靠拢,神经沟成管状,在受精后第4周,神经管两端的神经孔闭合。神经管头端较阔,将来发育成脑;尾端较细,将来发育成脊髓;中央管腔发育成脊髓中央管。到第4周末,神经管头端形成前、中、后3个脑泡。第5周开始,出现头曲、颈曲和脑桥曲。第6周,出现左右两个脑泡(端脑)、间脑、中脑和菱脑。到第7~8周,大脑半球、基底节、丘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眼、脑血管等均已分化。

4.神经管上皮的分化第6周末,神经管上皮细胞分为室管膜层(发育成脑室管膜胶质)、中层新生细胞(发育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边缘层(形成脑脊膜)。 5.脑细胞的发育第7周,脑细胞向外周移行,早分化的细胞在内部,晚分化的新细胞通过深层转到外层,形成脑皮质的各分层。受孕后的10~18周为大脑皮质细胞分化的旺盛阶段,20~25周脑细胞数已接近成人,25周细胞基本结构完整。 (二)脑细胞发育的特点 1.数量成熟的脑细胞称之为神经元,神经元包括多边形的胞体、突起(树突和轴突)。人脑中神经元(neuron)不少于100亿个。 2.一次性完成脑细胞形成主要在妊娠6个月内,妊娠7~9月脑细胞数量稳定。 3.出生后的发育表现为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增长、增粗;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6岁前速度最快,以后减慢,30岁左右全部完成;6岁以后以轴突和树突间的联系加强、神经环路的增加为主。 4.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同的神经纤维髓鞘化不一致,所有主要感觉束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听神经出生时几乎所有纤维均含有较多的髓鞘,整个听觉通路的髓鞘化在2岁时已完成;视神经以外的视觉通路神经髓鞘化在出生时已相当充分,而视神经仅在眼眶一段有少量髓鞘。运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出生时才开始,但与吞咽、吸吮动作有关的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在出生前已经形成。大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则一直持续到成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