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平凡的世界》凝聚了当代作家路遥的毕生心血,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奠定了路遥的文学地位。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孙少平深入人心,他出身贫寒,却有着不屈的性格。他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平凡的世界里演绎了不平凡的一生。他历经人生的各种苦难和磨炼,最终成就了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在他坚强的内心下,也有着对亲人和爱人深沉的感情,他乐于助人,体贴、细致,集铁骨和柔情为一身。孙少平的形象感动着文学爱好者,对当代青年树立起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少平铮铮铁骨硬汉柔情

路遥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史诗般的风格和恢弘的气势,全景式的反映了改革开放下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巨大变迁。从《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活、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在这些鲜活的人物中间,孙少平的命运起伏和人生发展是小说的亮点。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在贫苦中坚忍不拔、奋发昂扬的精神,他的孜孜以求、喜怒哀乐,以及各种身心磨砺,都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孙少平是一名热血青年,身材伟岸,坚毅淳朴,铮铮铁骨下又不乏柔情,对待亲人对待朋友体贴入微。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刚柔并济的男子汉气概,孙少平不折不扣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

一、学生时代的艰苦磨炼,硬汉初显形

根据小说中设定的情节推算,孙少平求学的年代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末期。当时的一切都处于艰难困苦中,不断徘徊,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物质极度缺乏。求学时代的孙少平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非常能吃,但艰苦的生活和物质条件令他非常痛苦。作者在小说中提到,孙少平每天在下午两点到晚饭的这个时间段里都要进行劳动,可以说非常的痛苦。由于天天吃不饱,孙少平每次挑土的时候,都四肢无力,只感觉两眼冒金花,没有任何思考能力,只是机械的往前走。从这个时期开始,孙少平就已经品尝到了人生在世的困苦和艰难。

由于出身贫困,孙少平的自尊心也备受煎熬。任何人在青春时期都会萌动,孙少平也不例外,他强烈的渴望着能够穿一身光洁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面前。他很希望自己也能够站在买饭的队伍里,和别人一样领到一份菜,并且搭配上一个黄馍或是白馍。但贫寒的家境却满足不了他这点微薄的愿望。在长期的生活中,孙少平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下,他比别人获得更加有自尊。自卑自自尊,在孙少平的成长中不断地影响着他性格的形成。

生活上的艰辛,使得孙少平格外重视亲情。他爱自己的祖母,用田润叶给他的钱去给祖母买止疼片和眼药水,跑到野地里把还带着露水的青草叶拿来,将露珠洒在祖母的眼上。他

非常希望自己的祖母能够活到自己发达的那一天;他爱自己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减轻负担。当父母遇到大事,拿不定主意时,孙少平挺身而出,为他们排忧解难,令父母感到非常欣慰。孙少平爱护姊妹,当得知自己不务正业的姐夫被送去劳改,出于对姐姐生活的考虑,总是去帮助她,有时甚至将自己仅剩的一些钱全部帮助姐姐;为了让哥哥和嫂子的生活和睦,孙少平主动提出自己承担起父母今后的养老费用,打消哥哥分家后的顾虑;在妹妹考上之后,孙少平自己经历过的自卑和屈辱绝对不能让她再去经历一次。他按照城里人的标准给妹妹置办了日常的生活用品,甚至连女孩子的私人物品都考虑的十分周全。作为一个男人,孙少平对待亲人无微不至,独家人的爱真挚、细腻、深沉。

在孙少平的少年时期,经历了各种成长的烦恼。他坚强的内心下,开始酝酿期自己的前程,经过屡次磨炼的思想也更加坚韧。他不甘于平庸,不甘心就这样在沉闷、贫困的农村中度过自己的一生。怀着满腔的热情,他希望能够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任意翱翔。

二、两次爱情经历,催化硬汉性格

如果加上同郝红梅的爱情,孙少平的恋爱经历在数量上应该有三次。但同郝红梅的爱情刚要揭开朦胧的面纱,又要遭遇夭折的命运。当同郝红梅爱情结束的那一刻,孙少平甚至感觉到了一种解脱的愉悦。不但如此,孙少平也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人,就应该按照农村普通人的模式和标准进行生活和追求,不能做过多的非分之想。

不久之后,另一个女性田晓霞,走进了孙少平的生活。在上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就深深仰慕孙少平身上那股不平凡的气质。田晓霞出生于地委书记家庭,家庭环境相对宽松和民主。田晓霞从小就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不同于年龄的超凡见解,有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长大后,田晓霞渐渐地养成了洒脱、豪爽的男孩子性格。在高中时期,田晓霞同孙少平就经常在一起思考并谈论社会问题。毕业三年后,她遇到了正在打工的孙少平,田晓霞也意识到,孙少平虽然衣服破烂,但他并没有被农村生活同化。从孙少平的谈吐中,田晓霞知道,这个大男孩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到见解的人。同样都拥有着青春的激情,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进行着思想的交流,互相成为老师,在他们之间逐渐的建立起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田晓霞和孙少平二人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学修养,语言爱好和兴趣,心灵相通坦诚沟通。他们的身份地位有着巨大的屏障,但这却并不能阻挡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对待人生有着相同的理解和感受,拥有对事业勇于献身的热情。他们深爱着文学,再读同一本书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振。田晓霞是省报记者,身份高贵,但是当她亲自面对黑色的矿山,尤其是亲眼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积极的拼搏作风,深深触动了心灵。在田晓霞的内心深处涌起了对劳动创造者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深刻的体会到劳动的庄严和伟大。在田晓霞的心目中,孙少平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的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新知识以及经验和力量,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修养。两个人在古塔下的树林中,第一次拥抱并亲吻,品尝到了爱情的甜美,孙少平非常欣慰。他感觉到自己的青春出现了光彩,此刻深切地

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孙少平大声的宣告世界,不管日后自己身处何种境地,都不枉在这个世上走一遭。

田晓霞的父亲是地委书记,在平常人眼里,孙少平地位低下,两个人完全不是“门当户对”。但是孙少平却敢于去爱,并没有因为自己平民出身,就自暴自弃,他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不论从知识还是精神上都向田晓霞靠近,用自己朴实、豁达的人格魅力感动并吸引着田晓霞,两个人相识、相知并相爱。田晓霞在自己的日志中也曾写道,自己顺从自己的天性,她坚信爱情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力量,并且为自己有一个挖矿的丈夫而感到无比自豪。真正的爱情不是自私的,而是为对方着想的,是奋不顾身的同爱人站在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次完美融合的过程。他们之间破除了陈旧的爱情观念,用最纯洁的感情演绎并推动了现代意识的萌发,两个人之间心有灵犀,人格平等,尊严平等,他们的爱情是一种相互之间不断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并检验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共同的性格特点、人生追求、爱好兴趣,使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激励。靠着最真挚的爱,他们抛却了世俗,迈出了最坚实有力的一步。

然而世事无常,生活也不可能总是充满诗意的浪漫和玫瑰的芬芳,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夺走了田晓霞年轻而美丽的生命,孙少平青春期最感动的爱情之火也随之熄灭。孙少平的生活在一瞬间变得暗淡无光,当他看到田晓霞的日记时伤心欲绝。但坚强的孙少平并没有就此倒下,他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顽强走上了更为曲折的生命道路。带着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和很难填补的情感“空洞”,孙少平重新回到了煤矿,他要通过如同牛马一般的体力劳动医治自己深重的心灵创伤。没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孙少平很难想象自己还能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在这一次,同孙少平不期而遇的是惠英嫂,一个善良、美丽、勤劳、温柔的矿工的妻子。最初时的接触非常偶然,然而孙少平却深深地感受到,世上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温暖的人情更加珍贵了。在同王世才和惠英嫂一家人长期的接触中,孙少平很快的就融入到了这一家人的生活中。他每次走到惠英嫂家的时候,心中都有一种激动,久久难以平复。可以说,这里他的心里能够得到慰藉,寄托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在这里,他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支撑点。在王世才不幸遇难后,孙少平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惠英嫂对于孙少平来说,是精神上的寄托,出于对他们一家人的感谢,孙少平自然而生的对惠英母子有了一种责任感。《平凡的世界》在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大多数人都认为,孙少平和惠英嫂最终是会走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的结合,比较起孙少平同田晓霞的爱情,显得更为平和、安谧。

三、城市边缘的劳动生活,铸就铮铮铁骨

孙少平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尝尽各种苦痛,备受煎熬,对于劳动他并不陌生。当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孙少平就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天地。在不断的生活磨炼下,孙少平有着清醒、明朗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断促使着他走出世世代代生活的农村,到更广阔

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于是,孙少平背着破烂的被褥和简单的行李,只身一人来到了黄原城,加入到了众多痛苦挣扎的“揽工汉”行列中。在这里,他曾因为没有地方过夜而徘徊踌躇,他也曾为了住宿的问题忍受着远房亲戚的白眼相待。孙少平面对着城里人的冷眼,毅然站在了东关的大桥头上,等待着包工头想买“牲畜”一样对自己进行挑选。初入社会的孙少平在黄原城将人世间的冷暖尝尽:亲戚白眼、旁人冷落、当牛做马一般的苦役、身心都遭受重创……尽管如此,他却丝毫没有被苦难吓到。在最难熬的时刻,孙少平用在战争年代下人们随时可能会丧失生命对自己加以慰藉,因为他知道出来就不是为了享受的。在困难的生活下,孙少平更加坚忍不拔,奋发昂扬。孙少平成为了一个煤矿工人后,环境恶劣且非常危险,劳动的强度和负荷几乎令人无法忍受。自己工友的欺辱,尊敬的师傅不幸遇难,挚爱的女友田晓霞被洪水夺走生命,容貌被毁……这一切的不幸都没有击倒孙少平,他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意志消沉,反倒更加铸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成熟的思想。对于生活,孙少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美好的,人生在世,就应该好好的活着。至于痛苦,那只不过是一个人正常情感的一部分,它在人生的幸福中不可或缺,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的人生才更加完美。不论在什么时候,孙少平都会以积极的态度看问题。正是因为有了不幸,孙少平才能比常人更早的感受到幸福的来临,从这个角度上将,“不幸“恰恰是生活对于孙少平的眷顾。

经过多番周折,孙少平从一个城市的边缘来到了另一座城市的边缘。作为一种提升,他成为了最下层的“公家人”,劳动也更加艰苦。长期的地下矿井生活,使得他和同事之间有着温暖的亲近感。在平凡的世界中从来都不缺少人性和感情,在这样的艰难境遇下,孙少平也一直保持着自己正直善良的天性。在煤矿时,他一天也没有缺过勤,从而为自己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并赢得了工友们的爱戴和尊敬。劳动让孙少平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体味到了努力拼搏奋斗后的乐趣。

在艰苦的劳动下,孙少平天性依旧,一腔热血,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有着一种侠者的情怀。当他发现包工头利用自己的权势向小翠施暴时,他勇敢解救自己却失了业。他还将小翠送到车站,为她买好车票,把自己身上仅剩的一百块钱都给了她,千叮咛万嘱咐。身无分文,但内心依然平静。尽管后来小翠的遭遇曾让孙少平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但对于自己的助人行为却是丝毫没有悔意。师傅王世才不幸遇难后,为了报答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照顾惠英母子的责任,厚道深沉。当伤害过自己的郝红梅身处困境时,孙少平也是尽力把事情压到了最低限度。当工友处于危难当中,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挺身而出,舍身相救,给自己留下了终身都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那种强烈的渴望壮烈的献身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最为集中的深化和体现,显示出孙少平不同一般的个性意识,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四、总结

生活上的平凡,自身气质的不平凡,决定了孙少平的一生注定像他的名字那样,少有平

静。孙少平不仅追求物质生活,更加追究精神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他离开农村之后,在城市中开始自己艰难的“创业之路”。在孙少平的心目中,哪怕外面的生活再苦再难,只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一生就足够了。在孙少平的身上,有着农民的淳朴、倔强和善良,还拥有着城市人的儒雅和进取精神,对于苦难和生活孙少平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经过爱情的洗礼和艰苦的磨炼,孙少平最终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铁骨硬汉。他是一块“黑金”,没有黄金的耀眼夺目,也没有黄金的高贵与浮华,只是默默的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在平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面对苦难的时候,孙少平从容应对,表现出了一个征服者气势逼人的态度,彰显了舍我其谁的大侠风范,令人敬佩;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热心助人,坦诚相待,折射出了大慈大悲的仁者形象,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他敢为人先、能屈能伸、刚柔并济,令人可敬可叹。作为一个硬汉,自身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受尽屈辱,到成年时代的历尽艰辛,孙少平所经历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常人的人生轨迹。在长期的苦痛和磨炼中,孙少平形成了对于苦难的崇高感和骄傲感,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都体贴、细心。孙少平有男子汉的自尊和自强,拥有着铮铮的铁骨,在他身上又有着女孩子一般的细腻和贴心,是一个集柔情与铮铮铁骨为一身的男子汉。

孙少平对于当代青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始终坚持不断的学习,善良宽容,任何困难都无法击倒,为人诚恳,乐于助人,这些优良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当代的每一个青年人去学习。通过小说中孙少平将近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从中深深的感觉到,一直存在于孙少平身上的,以一种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和勇往直前的恒心。在他的面前,任何痛苦都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又一个情感体验,任何艰难险阻都能通过努力去克服。艰苦的生活、跌宕起伏的情感生活、一波三折的命运轨迹,他都能够泰然处之。正是因为如此,孙少平的人物形象才会给读者造成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极大地震撼了心灵。读者在掩卷沉思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感。孙少平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形象在此时熠熠生辉,成为了当代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

参考文献

[1]崔燕燕.论路遥小说中“边缘人”的孤独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6月

[2]曹斌.简论路遥的成长关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3]张萍.略论路遥小说中的情感世界[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1月

[4]陈棽.身份认同与爱情叙事——当前“底层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年6月

[5]安本实,陈凤.“交叉地带”的描写——评路遥的初期短篇小说[J].当代文坛.2008年2 月

[6]程光炜.“资料”整理与文学批评——以“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为题在武汉大学文学院的讲演

[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2月

[7]刘好梅.城乡“交叉地带”,路遥小说的表现空间[J].电影文学.2008年6月

[8]刘元英.路遥小说创作中政治意蕴的文本体现[J].大众文艺.2010年第15期

[9]李生宝.试论路遥作品中道德热情笼罩下的人性之光[J].大众文艺.2010年第19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